山西李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山西李氏族谱,第1张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木果月恒。  

山西运城:传玄学,伯阳志广继,世民开唐基,太宗三晋起,长安登宝殿,科选百才智,笃印宋鸿峰,华夏法典正。  

山西李氏:广运永孝常。  

山西李氏:桂林永庭士,春景金东生;光贵兰远逢,万事庆大清。  

山西孝义:贵仲成盛现,增启清开学。  洪桐祖籍: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山西李氏:金世学井,洪宪文成。  

山西运城:景耀慎克。  

山西平遥:可山秉世光清国。   

山西大同:连文元锦肇。  

山西交城:软登文大永秀,玉长尊廷立士广。  

山西平定:日英山明水秀。  

山西五台:唐如进广国春。  

山西介休:天应芳敷殿,国元如春(树)生;正显奇明贵,玉宝廷承登。  

山西平定:万恒华千德。  耕读堂李:翊庆定永嘉。(山西永济)   

山西喜鹊:玉春守俊。  

山西洪桐:玉亭茂树,尚传守成;克计广侯,昭燕培凡。  

山西李氏:源聚泰华,明阁昭霞;兴仁俭让,万世吾家。  山西洪桐:月成兴相道。  

山西洪桐: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扩展资料: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参考资料:

李氏家谱_

[b]一、李氏宗谱(卷廿一上,尊亲堂)介绍[/b]

派目:天自成大 美世可得 昌元文光 永楚国道 学绍先传

新派目:继武箕裘业 克家志益坚 尚科崇教化 臻富福绵延

一世:李茂七,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瓦子街八斗丘(加土旁)。

元至正年间,同茂元公、茂六公、茂八公、茂十公兄弟远徙。六公徙江南。元公徙湖北汉阳仙桃镇。八公徙湖北蒲圻县。公与十公徙湖北寿昌,卜筑于寿昌神山乡神三里,土名卸甲嘴,十公居上大屋,公居下大屋,此李姓上下分所由也。

二世:仲山。三世:天驷。四世:有文。五世:思忠。六世:泌溶。七世:圭(加王旁)。八世:少怀。九世:珍吾。十世:乾召。十一世:云含,乾召次子。

二十一世:光林,玉文公子,生于1946年12月20日,武汉教育学院毕业;钟氏,生于1948年1月7日,湖北幼儿师范学校毕业。

二十一世:光发,钰文公子,生于1934年10月8日,湖北财经学院毕业。

二十一世:光勃,常文公长子,生于1934年9月5日,第十一次续修宗谱撰稿人,笔名屈生,湖北大学毕业。

二十二世:中坚,光林公长女,生于1971年8月18日,湖北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

二十二世:中勋,光林公次女,生于1976年9月20日,武汉江汉大学毕业。

二十二世:晓刚,光发公长子,生于1965年8月21日,湖北财经学院毕业。

二十二世:晓梅,光发公五女,生于1971年12月21日,北京外贸学院毕业,现留学日本。 二十二世:志明,光进公三子,生于1970年10月11日,武汉化工学院毕业。

四、李氏宗谱纲目图[/b]

1、皋陶血缘始祖。字廷坚,生于曲阜,初渔于雷泽,在尧为炎黄夷联首领时,被虞举为士,任理官(掌管司法的长官),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至禹王为帝,越二年而卒,死后,葬于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封其后于英六,生子人伯翳。皋陶之后,历虞、夏、商、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

2、伯翳即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赐姓赢氏,后相禹七年,生子三人:大廉、著木、(上二公随父职)思承

3、思承历虞夏世为理官,以官命族是为理氏,生子一:仁道

4、仁首 5、知周 6、义集 7、忠卿 8、勇元

9、孝生 10友儒 11睦顺 12任长 13谦吉

14让泉 15忠正 16和丰 17纯粹 18懿宗

19恭怀 20俭实 21庄严 22敬修 23齐心

24肃炳 25平明 26康强

27理徵字德灵,任商纣理官,为冀吴伯因进谏直言,被纣王不容遭亡身之祸。娶陈国契和氏为妻,时妻携幼子利贞逃往河南。

28利贞得姓始祖。与其母避难于河南,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一为感谢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并在苦县定居,娶契和氏之族女为妻,生子一:昌祖。

29昌祖为陈国大夫(西周之陈国在今河南开封以东,春秋末年被楚国所灭)。家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娶陈氏为妻,生子一:彤德。

30彤德 31庆公 32承公 33硕宗 34显公

35爽公 36诚彰 37正直 38修省 39治安

40六蓼 41离公

42乾公字元杲,为周朝上御使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子一:耳。

43耳公李氏名祖。即老子,字伯阳,谥号聘。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周景王时任太史(史称为周柱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孔子曾问礼于他,李聘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叹曰:“老子其犹龙乎?”唐代追封李聘为太上老君。生子一:宗。

44宗公字遵祖,战国初魏国将军。被封于魏国城邑段干,以邑为姓,人称段干木大夫。后隐居不仕。生子一:兑。

45兑公为赵国相,生子一:同。

46同公为赵国大将,生子一:济。

47济公为赵阳安君,生子一:洛。

48洛公为赵左丞相,生子一:洪。

49洪公字道宏,为秦国太子太傅,生子一:兴族。

50兴族字育神,一名汪,为秦大将军,生子一:昙

51昙公字贵远,先为赵国相,后入秦为御使大夫。葬柏人西。生子四:崇、办、昭、玑。办昭二公未详。

52崇公李姓陇西房始祖。字伯,秦朝陇西太守,后封为南郑公,生子三:平、燕、瑶。前二公未列。(注:其弟玑公为赵郡房始祖。

53瑶公字丙德,官至南阳太守,封为狄道侯。生子一:

54信公字有成,秦国大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说他追杀燕太子丹,秦始皇以为贤勇。归汉后封为陇西侯。生子一:超。

55超公字仁高,一名伉,为汉大将军,任渔阳太守。生子二:元圹(另派)

56仲翔为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征讨叛羌于素昌阵亡,追赠太尉,葬于陇西狄道东川,其后人以此为家。生子一:伯考

57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子二:尚、向(为范阳房祖)

58尚公汉成纪(今甘肃榆宁)令,安家如此。生子一:广

59广公汉朝名将,以猿臂善射著称。景帝、文帝时,先后任陇西、乾地、右北平等郡太守,与匈奴打了七十余仗,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文帝尝叹曰:“惜广不逢时,今当高祖之世,封万户侯何足道哉!”生子三:敢、陵、

60敢公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生子二:禹、忠(为顿邱始祖)

61禹公字子通,宣帝封为南郑侯。生子一:承

62承公字丞公,为河东太守。生子一:宏

63宏公 64业公 65翬公 66善公 67尤公

68先公字敬宗,为蜀郡北平太守。生子一:长宗

69长宗字令伯,为渔阳太守。生子一:君况

70君况字叔子,一字子期,为愽士议郎中大夫。生子一:本

71本公字上盟,历任郎中侍郎、御史,生子二:次、恬(为渤海房始祖)

72次公字仲君,为邑郡太守兼西夷校尉教谕。生子二:轨、潜(为申公房始祖)

73轨公字文逸,为魏将军,驻临淮太守,司农桑。生子一:隆

74隆公字彦绪,为长安令,积弩将军。生子一:艾

75艾公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子一:雍

76雍公字伉熙,晋济北、南皖二郡太守。生子二:伦(为丹阳房始祖)、柔

77柔公字德远,晋北平太守。生子一:弇

78弇公字季子,前凉(十六国时五凉国之一)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封安西亭侯。生子一:昶

79昶公字仲坚,西凉太子侍讲。生子一:暠

80暠公李姓的第一个皇帝。字元盛,陇西成纪人。北凉段业(十六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庚子元年(前400年)自称凉公。改元建初,成为西凉的开国皇帝,生子十:潭、晋、歆、恂、翻、豫、宏、兆、亮、丙(九公未列)

81歆公名钦,字士业。历任西凉太守。生子八:庸、最、佑、绍、重耳、宏、明崇、产丙(七公未列)

82重耳字显顺,因国(西凉)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又归魏,克周后以地归之,拜弘农太守,被宋将军薛安都所陷,后为魏安南豫将军、州刺史。生子一:熙。

83熙公字孟良,为后魏金门镇将军,戍于武川,因而家焉。高祖追之为献祖、宣皇帝。生子一:

84天赐字德贞,为潼主,高祖追封懿武上皇帝。生子二:显起、虎起。显为长安侯,生达谟,为后周御林监太子洗马,为安县伯。

85虎公字文彬,西魏时赐姓大理氏,官至太尉,与太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封为上柱国大将军,时号八柱国。周闵帝时受魏禅,因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受封为唐国公,谥曰:襄公。生子八:延、伯、真、昺、章、绘、韦、亮(七公另列)

86昺公袭父爵,为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受爵唐国公。卒谥仁公,追谥元皇帝,庙号世祖。生子一:渊

87渊公即唐高祖。字淑德,陇西成纪人,七岁袭爵唐国公。后历任刺史、郡守、卫尉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后起后反隋,建都长安,号大唐。在位九年,娶宾毅之女为后,生子十七。传位次子世民。

88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次子,聪明英武,素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年十八时,随父举兵,扫除乱寇,唐之天下皆其功劳也。初封秦王,后禅高祖之位,在位二十二年(公元627――649年在位),寿五十三岁。后长孙氏生子十四。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子:李恪(系世民第三子,也有说是第五子)

89恪公即郁林王。公性英秀、才华卓越、声望颇高,太宗十分器重。唐初封长沙王,进封汉王;贞观二年徙封蜀王,后为齐洲都督,十年后改封为吴王,按安州都督,坐事罢都削封三百户侯。永徽元年拜司空,为梁州都督,适房遣欲立为太子,由于长孙无忌家族倾朝忌嫉,李治既是皇后所生又是长孙无忌的外甥,在太子之位争夺中李治取得胜利。封分于吴后,追太宗之爱,因而沮之。显庆五年,追封郁林王。娶妻萧氏,被封为沛国夫人。生子四:重(字仁俊,历襄州刺史、大将军,封成王。公另派)、玮(封朗陵王。公另派)、琨、璄(任太常正乡,封归政郡。公另派)

90琨公 历任宋、燕、卫、梁、幽六洲刺,袭史封吴王。生子二:祎、只(历太仆祖上卿。公另

91祎公历徐州另驾加银青光禄大夫。生子三:峘(封越国,公另派)、峄、岘(历门下侍郎,同申书门下平章事。公另派)

92峄公任户部侍郎,蜀州刺史。生子一:远

93远公任将佐监。生子一:元

94元公袭父职。生子二:涛、澣(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生子一:承续。另派

95涛公任户部尚书。生子二:承休、承范(任礼部主事,后授郎中。公另派)

96承休龙图阁学士,兼兵部尚书。生子二:仲容(翰林学士,公另派)、仲宝。

97仲宝太子同中,允中书令事。生子三:景圭、景山(授朝请郎,生子一:衍。公另派)、景亮(授检枝太保,加银青光禄大夫,娶节庶史吴少城之女为妻,生子一:术

98景珪任太常侍卿。娶陆宣公之女为妻。生子一:衟

99衟公字少贤。唐昭宗天佑间,由承事郎历任太子太傅,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上国柱。晚唐因朝廷腐败,在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争权斗势之下,唐王朝此刻如风雨飘摇。梁王(朱温)专权,天佑元年(904年),威胁唐昭宗(李晔)迁都东京(河南洛阳),皇上眼见唐室不保,谓部份宗室及李道曰:“鄙语云:纥干山头杀雀,何不飞去生处口!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语罢群臣泣下沾襟。道公便携谱牒与李术、李衍兄弟三人避处湖湘,后迁居江西建昌磨刀(今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境内),时人称“李三公”。道娶妻裴氏,乃中书裴公之女,生子四:轩、辕、軿、辂

100辂公生子六:德正、德权、德陪、德衡、德辉、德新

101李德培(德正、德权、德培、德衡、德辉、德

102李晖(让、晖、陶)

103李琛(琛、璠、玙、珩)

104李霭(璨、祚、霭、谅、辙、辑)

105李天福

106李清

107李从善

108李大川

109李时和

110李亮节

111李宗英

112李若德

113李瑾

114李汉炎

115李本初

116李季盘子万一、万二、万三 、万四、万五、万六、万七

117李万二子茂一、茂二、茂三、茂四、茂五、茂六、茂七、、、、、茂十

118李茂七茂七公世系第一世(约公元1330年)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瓦子街八斗丘(加土旁)。 元至正年间,同茂元公、茂六公、茂八公、茂十公兄弟远徙。六公徙江南。元公徙湖北汉阳仙桃镇。八公徙湖北蒲圻县。公与十公徙湖北寿昌,卜筑于寿昌神山乡神三里,土名卸甲嘴,十公居上大屋,公居下大屋,此李姓上下分所由也。

受山 原名茂七,字祜,号春涵,贻赠文林郎乡饮大宾由江右南昌府南昌县瓦子街八斗丘(亦称新建县十字街李家埠)

元至正年间同茂元(行一)茂六公茂八公茂十诸公挈口迁湖北武昌府武昌县神山乡龙王桥西卸甲咀上大屋基,茂元迁景陵(今仙桃天门一带),茂六迁江南,茂八迁蒲圻,

茂七居下大屋,妣盛氏,生子一:仲山,后嗣蕃昌。

旋迁永福乡永一里永寿山阴大屋基落业,复妣张氏,生子三:长同发,次举发,三年发,

公葬屋基侧大明山艮山坤向为茔,妣葬李上村屋右大林山亥山己向。

119仲山茂七公世系第二世

120天驷茂七公世系第三世

121有文茂七公世系第四世

122思忠

123泌溶

124圭(加王旁)

125少怀

126珍吾

127乾召茂七公世系第十世

128云含 乾召次子

129克存茂七公世系第十二

130大炯茂七公世系第十三世

131纯美茂七公世系第十四世

132世昆茂七公世系第十五世

133驹可茂七公世系第十六世

134得化茂七公世系第十七世

135阖昌茂七公世系第十八世

136元瑞茂七公世系第十九世

137锡文茂七公世系第二十世

138光俊茂七公世系第二十一世 唐太宗第五十一世 中国***老党员

139爱民茂七公世系第二十二世 1994年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化工学院)

140金涛茂七公世系第二十三世 唐太宗第五十三世 2006年8月25日出生于北京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先谈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共经历290年、24个皇帝,前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在7世纪后半叶鼎盛时,北界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达里海,东北曾到达日本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四夷来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对内,政治修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创造了李氏天下的贤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还有东汉初李宪自称天子并在庐江郡建立政权,西晋时期李雄建立大成国,陇西李建立西凉政权,隋末李轨割据自称凉王,李子通在扬州称吴帝,瓦岗李密在洛口自称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后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开封称楚帝,北宋初李顺据成都称大蜀王,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创建大顺政权。 一、“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后主要分成两支,一支在陇西(今甘肃),一支在赵郡(今河北)。陇西李姓出了李渊一家,建立唐王朝后,得到空前发展。赵郡李姓也成为当地望族,不断向全国各地扩展,到全国各个角落落户。大规模的南迁发生在公元880年,由于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大起义,李氏一族为寻求偏安之地而大举南迁。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开始,战国有大将李牧,汉有“飞将军”李广,晋有以《陈情表》闻名于世的太子洗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诗人李白、“鬼才”李贺、李商隐、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后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有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有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善兰、小说家李宝嘉、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近代有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这一大批李姓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为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二、李姓名人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传说是《老子》一书的作者。 传说老子是春秋初期周平王时的人,又说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孔子是春秋末期人),那么老子就活了200多岁,有人说他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的。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老子》一书是他思想的主要体现。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2一代名君李世民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李世民早年随父起兵反隋,战功赫赫,先后镇压和收服窦建德、刘黑闼、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太子李建成很忌妒他,联合另一个弟弟李元吉设计陷害他。 李世民得知后,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诛戮两人的亲眷、僚属多人,事后还迫使高祖李渊交出皇权,史称“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善于纳谏,他有一个名臣叫魏征,经常直言进谏,即使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魏征死后,太宗痛哭着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太宗举贤任能、量才录用,采取了一些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文化,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去长安向皇室求婚,唐太宗为汉藏两族友谊着想,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交流频繁,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 年轻的时候,李白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25岁时他出外远游,在长安遇到当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特别欣赏李白的诗,据说他读到《蜀道难》和《乌栖曲》时,欣喜若狂,认为这样的诗可以泣鬼神,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贺知章对李白瑰丽的诗歌和飘逸脱俗的丰采感到十分惊异,戏言:“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后来就有人称李白为“谪仙”。 李白嗜酒如命,不拘小节。他在沉醉时撰写的诗歌,尤见神采,并且能与没有喝酒的人议论政事,见解精辟,毫无差错,人不能及。当时的人称李白为“醉圣”。 天宝初年,李白得唐玄宗赏识,玄宗常令他撰写诏书、文诰。当时正是十月,天气寒冷,笔被冻住不能书写。唐玄宗下令宫女服侍在李白身旁,拿起笔用嘴呵气解冻,然后供李白使用,称“美人呵笔”。 4皇帝词人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 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他精于鉴赏,最不喜唐颜真卿书,说颜书有佳笔而无佳作,得王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如叉脚田舍汉(庄稼汉)。 李煜以词著称于世,却因词惹祸身死。宋军攻破南唐,李煜被俘。他常以泪洗面,词曲中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一次,他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听说后大怒,用毒酒把李煜毒死。 5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后参加高迎祥的起义军,作战勇猛,被称为“闯将”。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0年,李自成根据部将李岩的策略,针对中原灾荒严重、河南耕地大半被明朝宗室贵族占有、广大农民不得温饱的状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民众纷纷投奔起义军,部队迅速发展到上百万人。第二年,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以王府和富户的钱粮救济饥民,百姓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夹道欢迎李自成的军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但起义军领袖犯了骄傲享乐的错误,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吴三桂盛怒之下,引清兵入关,后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说。起义军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节节败退,李自成在湖北通县九宫山兵败被杀。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 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 、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一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24、丰鉴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元、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春、辉、紫、杏,夏、映、红、莲。秋、催、桂、发,冬、送、梅、先。二、东、阶、叶、茂,南、圃、枝、荣。西、园、花、盛,北、苑、香、清。(民国元年增)……

29、天门市岳口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效、父、心、宽。……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为、辉、宗、远、芳、泽、映、时、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成、文、武、义、孝、顺、最、为、先、国、正、天、星、社、朝、王、永、远、风。……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平、敬、增、前、信。……

33、黄县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民、承、德。……

35、安康紫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38、李金脉派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39、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40、三桥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41、慈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敬、成、先、业、烙、守、书、香、秉、麟、卫、起、鄞、远、泽、长。……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必、晏、馀、定、全、登、宗、如、得(瑞、汉)相(万、栖)、呈绣(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联、兴、上、邦、国、永、增、光。……

45、重庆丰都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惠、长、永、文、明、盛、世、德、安。……

46、宁化泉上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福、德、赐、明、凤、厚、春、世、日、本、枝、长、懋、祥、人、传、咸、振、力、似、古、尚、忠、仁、万、平、承、祖、泽、和、顺、迪、吉、康、淳、良、由、可、则。……

47、泰安西南李上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光、盛、昌、世、家。……

48、泰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49、荆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了、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50、四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章、开、太、运、少、弟、进、家、新。……

51、南昌李家巷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伴、国、仕、光、春、湛、应、时、坤、尚、祖、德、恢、宏。……

52、池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元、开、抄、瑞、百、成、超、青、支、云、向、玉、方、维、桂、传、家、绍、有、文。……

53、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延、宗、庆、统、承、宏、系、基、贤、继、圣。……

54、福建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传、忠、孝、绍、先、贤、振、作、家、邦、承、祖、德。……

55、通许大岗李李氏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辅、廷、培、邦、生、应、怀、居、良、富、祥、呈、兆、瑞、吉、庆、现、荣、光、修、德、功、宜、力、行、仁、善、自、扬、孝、敬、本、天、性、忠、义、振、纲、常。……

56、夔州奉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国、五、之、大、忠、孝、家、传、远、诗、书、启、相、贤、科、名、洪、世、绪、盛□谱、长、联。……

57、会东小水井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莫、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58、河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承、必、尚、志,继、发、永、存、之。……

59、三亚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恭、恩、季、子、清、秀、德、春、开、瑞、锦、廷、宗。……

60、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61、大名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62、泰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华、繁、苓、如、开、选。……

63、寿县柏杨湾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普、世、万、成、茂、正、大、光、明、有、龙、先、富、贵、荣、华、安、邦、定、国、意、统、山、河、运、转、乾、坤。……

64、麻阳芷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时、思、本、宗、万、世、兴、隆、茂、昭、祖、德、永、代、荣、昌、家、传、逢、盛、运、士、克、树、今、光、汝、继、超、名、彦、中、元、耀、国、祥、恩、禄、常、群、瑞、贤、良、诗、书、香、耕、读、千、秋、业、联、登、显、威、扬。……

65、吉水谷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绍、昭、士、汉,国、邦、朝、山、林、 。……

66、郯城小李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67、胶州北乡小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68、胶州东乡圈子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69、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70、广东汕头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陇、西、开、统、者、冠、勉、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箕、裘、欢、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

71、四川重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谷、在、种、子、思、受、遇、加、上、文、承、先、启、后、光、忠、孝、必、然、芸、奇、策、丹、现、祥、开、彻、 、昌。……

72、河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斈、开、文、明。……

73、广西全州龙水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承、景、继、思、连、守、恭、臣、自、友、元、大、一、士、葵、祖、惟、志、延、克。……

74、广西全州临桂万乡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才、良、春、芳、云、景、应、大、道、启、乾、坤、林、灿、荣、华、茂、有、先、清、祚、治、安、帮。……

75、湖南新宁盆溪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华、再、彦、斌、子、仕、希(继)弘、应、登、芳、裕、必、志、尚、光、宗、杨、祖、福、禄、尔、攸、宜。……

76、四川武胜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华、再、彦、斌、子、仕、希(继)、弘(汝)应(有)、登(春)、芳、裕、必、志、尚,光、宗、杨、祖、茂(福)、盛(禄)、荣(尔)昌(康)、齐(正)家治、国,世(克)佩(配)金、章,贤、能、远、迈、道、德、绵、长、人、才、蔚、起、永、绍、书、香。……

77、四川定运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宗、杨、祖、隆、盛、荣、昌、正、家、治、国、贤、孝、纯、良、才、能、增、益、道、德、深、长、久、存、世、泽、永、绍、书、香。……

78、广西全州延白梅 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思(昱)仕、彦、应、子、必、永、文(承)得、才、仲、有、世、嘉、正、大(维)、国、芸。……

79、四川开江县长岭广西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开、沛、春、明、志、能、上、朝廷、三、元、光、先、代、德、泽、显、宗、荣。……

80、四川重庆万州区水田坝及开县中心乡蔡家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克、昱、仕、彦、伯、彪、思、应、子、必、显、大、明、有、得、传、才、加、正、学、林、灿、荣、华、茂、清、祚、治、业、光、鸿、酞、辉、宝、鉴、庆、瑞、肇、天、祥。……

81、山东泰安宁阳华丰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含、莫、咀、华、做、文、章。……

……亭、永、成、玉、德、修、明、正、道。……

82、山东寿县草庙门双庙南周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家、声、景、国、光、盛、世、尚、贤、良、本、支、传、永、久、有、德、庆、修、祥。草庙门一支派辈序,前五字为:乾、坤、延、泽、广,以下15字壁合。

83、山东微山留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肇、崇、思、来、忠、诚、为、质、耕、读、教、佳。……

84、东门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凤、象、文、云、集、胜、永、庆、振、少、昌。……

85、慈利李氏总派语(二甲堂〈心泰房〉)

……天、简、孟、大、心、蓝、勋、仲、纪、道、文、添、兴、守、之、万、载、永、长、春、祖、绪、名、经、锡、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享、有、喜、庆、元、善、吉、祯、祥、崇、 家、学、业、炳、焕、邦、国、光、宗、人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七甲堂〈心泰房〉)

……天、简、孟、大、心、友、良、显、会、伯、泰、荣、朝、堂、臣、世、代、兆、文、明、少、庭、开、盛、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卜、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86、广西湖南汉、榜、标、机、聪五房裔孙重新议定八十字

……庆瑞绍彩群,共寿康强胜;孝敬定贤钧,勤俭主吉敏;真实致和平,教育则为训;奉先可迪后,谨纪丘孟经;品道果忭行,修性奕固根;喜若河山秀,恒昆肇刚毅;湘桂系属本,绵泽畅梓槟。

注:广西及湖南全州、兴安、荔浦、资源、新宁等五县师佑公脉裔新议字辈。

87、四川重庆文机(昱钦)公裔孙新议字辈

……浩翰谱新章,俊嗣续长赓;先圣会江山,全州晋雅名;瑜劭贵行尊,立业建琦勋;崇科举秀钦,朋程翔远昀;品君廉道秉,施策群安顺;淳厚广积恩,修善泽瑞宁;宏宇 玮琨,英贤代恒生;朝辉映美锦,万象熙和平。……

注:四川、重庆文机(昱钦)公裔孙于2005年修谱时,重新议定的八址新字辈。

8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树、承、先。……

89、尖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思、志、单、名、廷、名、世、国、春、天、地、元、光、大。续宗派:文、章、昭、著、景、运、肇、开、祖、德、崇、长、贤、才、佑、启、先、猷、式、守、敦、笃、彝、伦、和、敬、锺、祥、家、声、永、振。再续派:远、怀、前、哲、高、亮、恢、宏、克、 、贻、谋、道、明、礼、顺、达、仁、由、义、慎、诏、后、昆、世、颂、清、芬、丕、承、骏、泽。……

90、东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91、高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 、启、家、声、庆、福、长。……

92、

……笃、志、承、先、怿、同、心、翼、后、贤、见、龙、徵、瑞、兆、科、甲、心、集、联。……

93、李氏陇西堂原派语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部、都、本、度、呈、和、敦、观、左、有、富、有、庆、安、平”。

94、李氏万叶堂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正、启、贤、远、傅、宗、系、大、显、家、声、孝、思、维、德。……

9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96、云湖李氏前编字辈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97、李氏锦潇堂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98、源头李氏淳叙堂湖南宁乡鞠公口占原派字辈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字辈:“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字辈:“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再修派次字辈:“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9、湖南沅江李氏陇西堂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0、李氏叙乐堂老派字辈

附上李氏网http://wwwlswcc/

李氏族谱网http://wwwglxfcomcn/defaulthtml

李氏家谱字派http://gongmin1952blog163com/blog/static/34503999201052612945/

  要我说,李恪就很好,比李治强很多

  如果李恪登基,大唐不一定就会差

  只是李世民在某些问题上很执着

  比如自己的继承人一定要是长孙皇后的

  嗯嗯,李恪大人的母亲决定他即使再怎么优秀也不可能会上位

  ——————————————————————————————————————————

  综合评述

  以上大量史料可见,李恪与父亲经常见面,父子相爱,关系融洽;甚至与李恪关系密切的人,太宗都会另眼看待。李恪颇得父亲疼爱与欣赏,特别是“类己”的评价,这在有着家天下法则的帝制时代,是有着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巍巍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华的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越巴尔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兴安岭,辽阔之极!国家如此之大,国务如此繁复,然而,不论是教育栽培李恪德才,还是责罚纠正李恪过错,常见太宗亲历亲为,或者父子促膝,或者丹书通信,动之以父子真情,晓之以圣义贤理,申之以国法严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足见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 贞观十七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遂立晋王。但因疑晋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 不过此事,成为李恪与国舅长孙无忌不协的起点。等到李治登基,先是长孙无忌、褚遂良与王皇后的戚族共同谋立太子李忠,后借“房遗爱谋反案”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至此,长孙无忌炙手可热的权势达到顶点——但是同时,相权也已经强过皇权,政局的平衡被打破,这在帝制体制下,必然会导致后来的朝局进一步洗牌。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表。历来的宫廷斗争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经营之下,也许有鲜花着锦之荣、烈火烹油之盛。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怯懦的李治继承了大统,又为武则天所专权,使李唐王朝的子孙遭受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而李恪也因才高于世,名倾四海而被权臣、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诬陷而杀。 在李恪不得为储的问题上,李恪的隋杨血脉,这个问题比较的微妙,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关键还在“嫡庶有别”的问题上,此外,朝局形势也有着重大影响。李恪有无争储之心,目前史书并无具体记载;并考后世对李恪的良好评价,有自知之明,而不轻举妄动,李恪还是很当得起的! 李恪被冤杀后,海内冤之,绝天下望。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以罪赐死之后,唐高宗追封李恪为郁林郡王并为其立宗庙。他的四个儿子被流放岭南,但未被加害,在武后时期封王加爵,亲王一人、嗣吴王一人,郡王两人,有的历任五州刺史,有的历任六州刺史,子孙四代、五服之内,名臣辈出: 一、《旧唐书太宗诸子》、《新唐书太宗子》等列传中,太宗十四子中惟李恪名下附注“子成王千里,孙信安王”,越王李贞名下附注“琅邪王冲”。 二、李恪之孙李讳被封为信安王“居家严毅,善训,诸子皆有令名(美名),三子恒、峄、岘皆至达官(显赫官位)”,尤以李岘相肃宗“独守正”而成为一代名相!《旧唐书》作者后晋刘昫对人才辈出、名臣如云的大唐人物以苛记得眼光挑选写传上,居然为李恪的三位曾孙李恒、李峄、李岘分别立传。这为史书所罕见。 《李氏家谱》称这支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为吴王的水诰(诏书),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国末期的后世子孙46代,纲目清楚,演变迁徙代代有据。因此,谱中尊李恪为这一支李氏之始祖,待考。 综合上述,可以说,李恪是大唐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材。

  李恪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李恪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毛主席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中文名: 李恪

  国籍: 唐朝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619年

  逝世日期: 653年

  职业: 司空,梁州都督

  父亲: 唐太宗李世民

  母亲: 杨氏

  爵位: 吴王、蜀王

  目录

  基本资料

  生平履历

  王妃

  太宗诸子排行

  子孙

  史籍记载

  吴王妃杨氏资料

  后世评价

  综合评述

  影视与文学基本资料

  生平履历

  王妃

  太宗诸子排行

  子孙

  史籍记载

  吴王妃杨氏资料

  后世评价

  综合评述影视与文学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爱子也。其血统之高贵世间罕有,其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其曾祖亦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其外曾祖父为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其父是一代圣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其一人身有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可谓天下第一。族谱言其字“为德”,又说“德”,虚实待考;墓志此处留白,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永徽四年,因房遗爱涉嫌谋反为乞命而被诬陷,被赐死。

  编辑本段生平履历

  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根据《职官志》所载,此为“恩进”; 武德九年(626年),封汉王(两唐书),墓志云为汉中郡王,疑为墓志贬义行文所需; 贞观二年(628年),封蜀王,领益州大都督(今四川成都),未之官; 贞观五年(631年),转秦州都督(今甘肃天水),未之官; 贞观七年(633年),转齐州都督(今山东济南),之官一年; 贞观八年(634年),复转益州大都督,遥领,开亲王或宰相遥领大都

  聂远版李恪PS图(8张)督的首例; 贞观十年(636年),封吴王,转授潭州都督(今湖南长沙),未之官; 贞观十一年(637年),年初,转授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之官,世袭;年末,因狩猎过度被弹劾罢官(《新唐书》上记载是李恪与乳母之子赌钱而被弹劾); 贞观十二年(638年),复安州都督;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罢世袭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之藩情况不明,待考; 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太宗提议立储,遭长孙无忌反对作罢;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梁州都督(今陕南地区);寻又授安州都督; 永徽二年(651年),迁太子太师; 某年,镇宋州(今河南商丘);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致死;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 显庆五年(659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光宅中李荣获罪,适逢李仁兄弟被赦免,以李仁袭

山西李氏族谱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木果月恒。  山西运城:传玄学,伯阳志广继,世民开唐基,太宗三晋起,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