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颜氏家训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第1张

01

颜氏家训强调以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这是继承了儒家的孝悌仁义思想,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进行道德教化,这个也是做人的根本。

02

颜氏家训提出要重视儿童教育,特别是胎教,颜氏家训中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意思是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更容易专注,长大了以后,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一定要重视儿童早教。

03

颜氏家训的核心是读书做人,认为读书可以“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提出学习艺术需有天分的教育思想,他主张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娱乐身心,陶冶情操。

04

颜氏家训提出要选择大贤大德的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偶像,也就是说,自己的人生偶像一定是个贤德之人,而不是一个空有其表,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这样子女才不会再后期的人生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05

颜氏家训提出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楷模,颜氏家训极力反对一味宠爱子女,提出家长教育子女,应该严慈结合。只有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孩子才能成才,训督是非常重要的,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体罚手段。

家谱的作用:是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12华侨史资料。我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研究家谱的现实意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哪些家风和家训影响过我们 ●“五常八德”:儒家思想为传统家风渊源 家风又称门风,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度下,中国人非常注重庭训家教,家风有曰耕读传家,有曰积德行善,有曰仁孝清廉,中国古人的家风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可大致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八德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颜氏家训》:传统中国家风宣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思想家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写下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总共有一百二十多种,“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曾国藩家书》:教儿女辈“勤俭谦”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包含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

在其家书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下,每个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法律、道德、文化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良好家风;借助互联网家谱为工具传承家文化(家规、家训、家风),延续家兴业旺,谱泽后世;实现幸福家庭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现在谈家规家训,实际上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澄清和思考。首先,传统的家规家训是不是对人性的束缚?今天的家规和古代的含义是不同的,应该有新的时代转换。其次,我们谈的家训是否只是针对孩子的,需要澄清。我认为对于家规家训,父母和孩子 既是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和受益者。最后,家规家训是否局限在家庭内部。父母和孩子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家规家训就应该带到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家规建设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家规更多的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的一种手段,其落脚点是孩子的习惯养成。

  现代的家训家规随意性比较强,不像古代那么成熟稳定。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很多概念成人都是模糊的,都在探索之中。同时,儿童的成长又是不能等待的。因此,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给孩一个较稳定的价值观。比如,消费和节约,前几年,老百姓刚接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观念,现在又提倡节约型 社会。从深层次讲,消费和节约是统一的。可是,家长从字面上理解,遇到具体情景时是有矛盾的。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老人说,现在天不是太黑,不要开灯。妈妈说,不开灯发电厂的电卖给谁。这对孩子来说是两种有冲突的价值观,孩子容易比较混乱。所以,孩子的言行不一和我们成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冲突是有关系的。

家风也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与作风, 是一个世族的风气。而家规呢,则是为了很好配合家风这个“德品”的熏陶,在有可能悖离这个主题的情况下,而作出的相应性的警告、惩罚与处理的机制。所以从这里来看,家风与家训二者一张一弛,一松一紧,既有利用道德规范,又有依规而行。在潜移默化之中,也带着一种紧然的制度约束。从这里来看,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国家治理将道德引导与法制建设共同发展的影子。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将家风与家训认为是一个词儿或者一个意思,事实上我们可由上述分析发现,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家族乃至于一个国家发展的软硬兼施的模式。这是很好将的治家理念积极契合于治国之策中。《尚书·五子之歌》虽是伪托,但其中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思想,从一个大方面也印证了家与国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透过各个家族族谱里相关的家族风范和家族规诫内容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很便利的归纳出它们的诸多共同点。比如有“忠君爱国”、“身正为范”、“耕读不辍”、“和睦乡闾”等等内容,都是将一种“善美”的内容来劝谕族人乡亲。同时,对危害乡里、祸害家族的不肖者也是以强硬态度予以惩处。

可以说,族谱里的家规如同国家之法、轨范,将一切不利于家族和谐发展的因素予以惩处、扼杀。尽管从现在来看,很多的内容里夹杂着些糟粕,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家族的长盛不衰,往往都与他们的家族的家风家训的劝诫与规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家风与家训在家族内作为一种不可犯权威而存在,它的作用在于维护着家族、地方的和谐与发展。而由此往下阐发,我们可以发现将这种体系由一个家族到两个家族,再到多个家族,这一系列类似的家风与家规,进而将地方成片规范、净化,也就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国家日常的治理当中了。这种影响就目前来看,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且影响着。这种看似“无为”、“和谐”的模式在目前来看,或许有人认为是过于理想化的了。毕竟这种情况在古代中国并未有影响且持续不间断的记载。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古代由于受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等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情同虚设”的规范也时常作用,可想而知这之后的结果。那么,就当代视角下来看,家风与家规又有着什么意义呢?

家风与家训的当代意义

正如前述,我们发现家风与家训直接影响国家决策甚至于主导国家某些意识领域,貌似过于理想化。但从其不断发展的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来看,这又并非不可能。由于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垄断,导致家族发展的参差不齐很是明显。这种情况渐渐的作用于地方习俗规训之中,成为一姓之地的圭臬。

而如今来看,随着当前国家加大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汲取和挖掘,兼之国民素质的不断发展,因为家风、家训而约定俗成,形成社会公德力量,进而补充和发展国家法制。因此,这种相辅相成的模式,是不可置疑的。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从当代社会视角下,归入家风、家训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牢固树立爱国思想。家风与家训里,很早之前就确定了家与国的关系。我们将家国文化这个优秀文化内容代代传承下去,对于维护和捍卫国家之尊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有效净化社会风气。家风与家训主要通过软硬两种手段,加强邻里族人的规范意识。目前也有部分姓氏虽然成立宗亲会组织,但本身并未起到劝诫、互助等作用,这都是与家族传承的宗旨是违背的。从这点出发,加强国家对姓氏文化组织的引导,规范地方家文化,加强其发挥作用也是亟需进行的。

第三、有力推进文化建设。家风与家训,有的伴随一个家族延承了千年之久。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对当前的家族建设、国家建设都有着极大或者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有效促进社会沟通。很多家风家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在于“睦邻友好”这个内容。古语就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村落、一个城镇,你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这就需要你能不断与人加强沟通,加强交流。而对于目前很多“零交流”、“邻里如路人”也是很常见的,如何强化家风与家训,进而影响到社区文化这将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第五、有利发展和谐关系。如前第四点所说,强化家风与家训的作用,进而促进社会的友好沟通。这就将中国的“和”文化铺展开来。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的同时,又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展和谐关系。

古代一个关于教育的典故:孟母三迁。典故的意思是说,孟子年幼时,孟母为了孟子教育,三次搬家的故事。第一次,孟母带着孟子搬到墓地旁,孟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第二次,他们搬到市集旁边,孟子又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最终孟母带着孟子搬到学堂附近。孟子就学着附近学堂的学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可见,孩子虽小,不懂事,但学习本领是极强的,身边的人是什么样,身边的环境是什么样,孩子就会是什么样。如果家长没有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家庭教养;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很有教养,那么他的家庭教育一定不会差。

  有些家长会说,这些学校老师会教的。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孩子除去上学的几个小时,其它时间都是与父母在一起,这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思想情趣和道德观念都在孩子的眼中,经过耳濡目染,孩子也就学会了相应的思维与观念。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家长切不能忽略。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家长首先要做到“其身正”,只有家长做到了,孩子自然也就跟着学会了。在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风家训的家庭中,孩子才会得到良好的教养。教养与家境无关,与家风有关。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高素质,有教养,家长们可要好好教育孩子,塑造良好家风。

 我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从小的教育都是从为人上来的。以前分为寒族和士族。普通的家庭里面都是在私塾里面上学学习,但是大家族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的族学,拥有自身的特色。

我国古代是封建帝制的大环境下面,各地家族盘更错节,都有相互的联系,这些大家族里面都是出过有名之人的家庭,向比较而言古代的家族和家风有着借鉴意义。

修建族学,首先古代的家风家训可以让族内更加和谐。以前都是一个大家族,而且都是三妻四妾,子女众多,在这样开枝散叶的情况下留下来的血脉也很多。

这个就和古代的分封制相同,你家族的人口不断增多,但是拥有的资源依旧只有这么一部分,于是就会产生嫡庶之分,有的血脉离得比较远。

然后家中产生了一些变故,他们的子女的教育得不到满足,这样就体现出族学的重要性了,族学里面同意宗族的孩子都可以在里面学习,而且组长对成绩优异者有特殊的照顾,这样也能帮助整个族内和谐氛围的营造。

亲邻里,在许多的大家族里面都有着一条祖训,要求家族的人不要自高自大,谦虚低调能够和凌厉之间和谐相处,现在处理不好领里关系的非常多,有的还因此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现如今的六尺巷就是最好的例子,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就是一种气度,同时呢也有利于凌厉关系的协调。

在我自己家的族谱上面就有很长的篇幅专门讲了家训,要求赵氏子孙要团结邻里,孝敬父母。

古代遗留下来的并不果实,我们要善于发现学习。

我们先探讨一下什么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它一般是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和发扬。另外,很多“家风”用“家训”的形式体现出来如“颜氏家训”、“曾氏家训”等等,这种例子有很多,在我国历史上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对其家庭甚至家族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如“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对于家风家教,世人非常景仰他,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有名望者多达240余人,构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华夏望族。如曾国藩教给子女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

第一,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要想自己好,家庭好,读书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读书能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养心灵,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另外,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要求家人所做的事情,他自己不仅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人格力量比一些刚性的规定更有用,曾国藩这种高大的形象,这种厚重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印刻在他子孙后代的心里,对后代的影响更大。

颜氏家训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01 颜氏...
点击下载
上一篇:怎么做家谱下一篇:妙五行属什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