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有没有姓轩辕的呀?
有啊,姓轩辕的主人叫轩辕耀,家住江苏省淮阴市泗洪县。
在《黄帝内经》发现之际,台湾著名史学家、台湾轩辕教会会长王寒生老先生还曾对他女儿预言,国内应有一家姓轩辕的,并应于1994年找到。这一预言还真地被应验了。这家姓轩辕的主人叫轩辕耀,家住江苏省淮阴市泗洪县。1993年中华黄帝陵基金会成立时,他突然感到自己的姓很 "高贵",应该寻根间底弄个清楚,于是他将自己的姓氏情况写信告诉了陕西省黄帝陵办公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得到这一情况后很惊奇,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有姓轩辕的,经过深入调查,全国姓轩辕的只此一家。王寒生的女儿、台湾轩辕教会总干事王丽霞听到这一消息后,于1994年4月专程来到陕西黄帝陵与轩辕耀会面,并将她父亲著作的有关黄帝姓氏的图书赠给轩辕耀。
先说郑州,如果玩的话,喜欢看自然风景可以去黄河游览区,少林寺,如果喜欢美食,可以去开封。
洛阳龙门也可以去看看,不过我感觉也就那回事。少林寺和开封值得一去。关于洛阳与郑州的旅游
悬赏分:15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3 小时
洛阳和郑州有哪些值得玩得地方?推荐几个稍微详细些,最好亲身去过那里的,还有那里有什么著名的美食街吗?(重点)
在郑州是不是有杜甫墓,情况怎么样?具体怎么去?
问题多了些,麻烦大家了。
回答者:乌拉送 - 门吏 二级 3-2 14:36
先说郑州,如果玩的话,喜欢看自然风景可以去黄河游览区,少林寺,如果喜欢美食,可以去开封。
洛阳龙门也可以去看看,不过我感觉也就那回事。少林寺和开封值得一去。
回答者:nickxd88 - 试用期 一级 3-2 15:00
pp
回答者:匿名 3-2 15:00
洛阳开牡丹的时候去可以,平常都不用去
开封旅游值得去,登封少林寺也行,郑州的黄河大观,着都可以去看看
回答者:哈利兜兜 - 经理 四级 3-2 15:10
本人是去年五一去的,洛阳有白马寺,少林寺,龙门石窟,还有个四大书院之一的书院 记不的名字了!不好意思 杜甫的墓在白院,要去龙门石窟才能去,因为白院在龙门石窟内,很大的墓,旁边有很多石碑,都可有书法,诗词之类的!如果赶到牡丹盛开的时候去,那有牡丹节,可以去那参观,不过是要门票的!在牡丹圆门口有卖唐三彩的,6个马在一个泡沫的盒子里,可能他要的比较贵,但和他还价10圆钱就可以买!(当时导游耽误了我们的时间,告诉我们的,可能是为了讨好我们)去龙门石窟做公交车1人1元钱就搞定了!多少路公交车我记不得了,你可以问旅店的人!在洛阳你可以住在洛阳旅社,比较安全,在火车站对面!(个人感觉有点吵,半夜的时候旁边的钟老响)
你也可以加入当地的旅行社(到旅社就有人给你介绍,一人30元),当你加入旅行社后,在去景点的路上他们会问你要钱(门票钱)一人100!建议不给,因为有很多景点没意思,大可不去,去了反而耽误时间,反正自己给了30元的车费了,跟他们走,到少林寺门票是一人40元!
龙门石窟门票是70多,有老人证的带老人证,有学生证的带学生证,可以打折!70岁以上老人免费!食物有流水宴,就是菜象流水一样的上,就是菜上的很快。最少300元一桌!
回答者:楠得→糊涂 - 试用期 一级 3-2 15:56
恩~~
杜甫故居在巩义(洛阳郑州中间的一个小城市,归郑州管)
现在郑州有无阻任我行,就是你办张卡可以免费游数十个景区,现在郑汴公路开通了在郑州花四十几分钟可以到开封了,说老实话办旅游还是开封最好,来河南最好去下开封。虽然不如郑州洛阳繁华但是很有自己的特色,小吃尤一绝,我们本地人都喜欢驱车到开封去吃宵夜,(第一楼的包子,百年老店,还有猫耳朵,童子鸡等等)真的很不错,况且开封有龙亭,有清明上河园,也有很多特色的手工艺品,民族味很重。
郑州有黄河游览区(一般般)在郑州与洛阳交界的巩义(上面提过)有康百万庄园和宋陵(学过历史的应该知道北宋八位皇帝全葬在这里)而且是杜甫的籍贯地。
然后说登封(我没跑题登封属于洛阳管辖)登封少林市这两年很火,门票也水涨船高:( 不过我们经常逃票。少林建在嵩山脚下,嵩山半山腰上还有个嵩阳书院,对了,还有个叫做什么庵的尼观,比少林寺更年代久远,但是被少林的名气埋没了~~也可以看看。(是嵩阳吗?没太注意,有点乱呵呵~~每次都是奔爬山和看少林功夫去的~~~~~~)
然后说洛阳,洛阳的龙门石窟~~唉~~怎么说呢,保养工作太差了,真让人心疼,洛阳牡丹甲天下是没错的~~不过现在来看不了。洛阳还有关林(祭祀关羽的地方)和白马寺(西游记大家都知道吧,玄奘取回的经书就放在白马寺)白马寺里有个和尚算命很准的(帮我算过~~从此深信不疑)
说了那么多,你会不会担心路线问题呢?其实不算乱,你到达郑州之后在欧凯龙坐公交(七块)可以直接到开封,市内有旅游巴士。(注意~~还是要向你推荐开封美食~~在河南是出名的哦~~袄~~我的包子~~口水一下)然后当天打个来回(不回也行)在郑州住一晚,坐车去洛阳,(洛阳的美食我也推荐水宴,比较有特色)然后就OK了。洛阳郑州都有到少林专车,登封的景点比较密集,不会很花功夫在路上的。
看在我花时间打了这么多字份上~~把分给我吧~~`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再来问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回答者:huayu345 - 初入江湖 三级 3-2 16:58
白沙湖又称白沙水库,位于禹州、登封和新密三市交界处。是我国解放后最早兴建的大型水库。1951年4月开工兴建1953年6月竣工,156年扩建为省办大型水库之一。大坝东起二龙山,西接逍遥观,长1316米,高4788米,宽669米,另砌防浪墙高12米,主要栏蓄颍河、石淙河、蛟河,四里河水,流域面积985平方公里,总库容295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943平方公里。已开发的有水库大坝,泄洪闸,森林公园,黑龙潭,东岭关遗址,鬼谷洞,姜子牙钓鱼台,古道遗址,湖心岛等大景点,水库大坝及泄洪闸雄伟壮观,这里石崖峭壁,石雕佛像,石径幽静,飞瀑清泉,湖心小岛,游艇帆船,亭台楼阁,画壁勾檐,碧波粼粼,鸟翔鱼路,可垂钓,冲浪、游泳、漫步,水库周围有四季常绿的森林公园,可欣赏到数百种奇花异草和数十种鸟兽。白沙水库建成后,起到了集防洪、灌溉、保护生态为一身的作用,也是游览观光的胜地,每年接待全历各地游客4万多人。另外,在该水库周围还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诸如白沙杨家庄园、义勇武安王大殿、颍陵和汉墓群。尤其自水库以下,颍河自然风光,更富有江南特色。�
��
水上乐园�
白沙水库水上乐园是建在湖面的游乐设施。白沙水库碧水晶莹,四面青山环绕,山水交融,水随水转,别有洞天。自然景观:湖区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嶂,翠柏葱茂,夜可听松涛阵阵,朝可观日出嵩山,夕可拾平湖晚霞。自开发以来,水上备有豪华游船、快艇和多种小游船,乘船游览,可聆听石棺潭的离奇传说。可到天爷庙祈求平安,可到龟岛上去烧烤、游玩;上游崖畔有栈道,可探寻鬼谷子洞、姜子牙钓鱼台,还可聆听玉溪垂钓的传说,石羊关石刻前观瞻石刻,也可登临祖师庙;还可到马峪河入口处探寻禹王洞。由于白沙水库生态环优美,吸引无数候鸟、栖息于湖中的鸟禽已有数十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中华秋沙鸭、黑鹳、白鹳、天鹅、鸳鸯等,成为天然的鸟禽乐园,也是八方游人休闲、度假的水上乐园。�
��
库区森林公园�
白沙水库森林公园是集防护与观赏为一体的森林公园。白沙水库风景区森林公园于2001年开发,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园内树木茂密,花卉种类繁多。其中植有翠竹园、银杏园、棕榈园、石榴园、百日红园、盘槐园等。茫茫林海,成为水库一天然大氧吧。园内还修建有秋千,并有石桌、石椅、石凳供游人休憩,农家小院供人留鹤。林中有松鼠、刺猬、山鸡、野兔等20多种鸟禽动物。流水潺潺流,鸟儿喳喳,人行按摩道上,漫步花海林丛,一切都在不经意之中,尽洗烦恼忧伤。瑞雪降临,树披银装,游于此更让人怡然自得,充满无限情趣。
��
库区桂园�
白沙水库库区桂园是一处以桂树命名的园林建筑物。过去桂园是集办公、休憩、接待为一身的建筑。它始建于50年代,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800多平方米,呈四合院形。墙体为块石筑砌,屋面为瓦木结构。园内植有桂树10余棵,每棵桂树树干直径均在20厘米以上,每到8月,桂花飘香,沁人心脾,故名为“桂园”。过去几十年,桂园是白沙水库领导办公的地方。上级领导到白沙水库视察,也都安排到这里办公、食宿。2000年以后,对桂园进行开发改造,现已成为一处供游人游览、休息、饮茶的休闲场所。桂园环境幽静、优美,现已对游人开放。
�
桂园位于白沙水库大坝右端,交通便利,与输水洞出口毗邻,出桂园即可看到雄伟的白沙水库大坝和库水,也是该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距禹州市汽车站30公里。��
�
钓鱼台�
钓鱼台位于白沙水库上游的玉翠山下,钓鱼台是临水伸出的一地自然山岩。岩石呈平面状,3平方米大小。此地因相传姜子牙曾在此垂钓而得名。此地山谷狭隘,地势险要,石崖峭壁,飞瀑清泉。在钓鱼台上,立有姜子牙的汉白玉塑像。该塑像呈坐姿,高约2米,头戴斗笠,悠然垂钓。玉翠山下有栈道,将钓鱼台与鬼谷子洞连接起来。到白沙水库的游客几乎都要到钓鱼台来领略姜子牙的风采,缅怀他辅佐文王伐纣的伟绩,体味“愿者上钓”的深意。�
�
碧波龟岛�
龟岛又名孤岛,位于白沙湖中,四面环水,总面积约480000平方米,形状伏卧在水中的乌龟,所以又称龟岛。站立岛上,俯视湖面,心情格外开朗。岛上建有亭台,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还有古老的土窑洞,剥落的蓝砖墙,土火、土炕、干柴、瓦盆、铁锅,为古文明遗迹。
登临此岛,环顾远山近水,关掉手机,不谈生意,不讲竞争,可洗刷城市的嘈杂,洗去工作上的烦恼。�
��
天爷庙�
天爷庙是一座祭拜玉皇大帝的庙宇,位于白沙水库景区内。其建筑年代勺远已无考证,历代有修缮。1958年前庙内曾有道士。天爷庙有大殿三间,整座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典雅。殿内有玉皇大帝及王母娘娘塑像,玉皇大帝头戴九龙冠,身披滚龙袍,手扶龙案,双目远眺。王母娘娘头戴凤冠,身穿青绿色牡丹朝凤裙,神态端庄。白沙水库在庙前,库水浩淼,烟笼雾罩,白鹭野鸭翱翔戏游。天爷庙周围翠竹成林,白鸽翔集。过去从豫东来朝中岳、参少林的香客都先拜求天爷保佑,再出关进入拜神路。�
��
杨家庄园�
杨家庄园是杨氏家族的民宅。位于花石线白北村,杨家早在明清时代,为白沙望族。杨氏家谱云:曾有人在朝中居官,为建文帝身边重臣,故有此豪宅。它建于明末清初,占地8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系砖石结构。原格局有花园两个,楼房近百座,分布于白沙街中段两侧。现存有花园轮门楼5 座,地上有“清嘉庆年制”字样的石刻匾额。杨家大院现存的5组建筑均为5进宅院,院的最后部为花园部分,主建筑为两层10间,红石条铺底,青砖砌墙。中间为二进或三进过厅,过厅大部分为5间,建筑精美,过厅两侧均有配房,过厅前为大门,大院方位为坐东向西或座西向东,大门均向街心。杨家大院建筑是典型的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斗拱高啄。其木雕、砖雕艺术取材考究,工艺精美,是古代建筑技术的宝贵遗产,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
义勇武安王大殿�
义勇武安王大殿位于花石乡白北村,即白沙水库坝下。该殿原为汉朝武安侯灌夫的祭殿。据《汉书》载:“灌夫好住侠,在颍川作为横恣,侵夺百姓。”到三国时,百姓毁灌夫塑像,改祭关、张、赵、马、贡五虎上将,但殿名未改。当地也有称为“五虎庙”。该殿历代多有修葺。现在建筑为无至正九年(1349)所建。该殿为歇山式建筑,木制斗拱式样奇特,雕工精细,对古建筑有研究价值。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白龙电灌站�
白龙电灌站位于花石乡白龙村,为白沙灌渠第二级提灌站。始建于1975年,历时3年建成。1980年因土地承包到户而停用。整条灌渠长20多公里,可灌溉农田万余亩,站台和灌渠全部用暗红色方砾岩石砌成,远望如巨龙摆尾,颇为壮观,站在台顶的平台上,白沙水库尽收眼底。西北嵩山诸峰若隐若现,缥缈朦胧。整座站台由36间房屋组成,内外均有台阶,可达台顶。由于北邻许洛公路的优越位置,站台已被装修成酒店。白龙电灌站由于其历史原因,再加上建筑艺术之美,已成为白沙水库一道亮丽风景。�
�
嵩颍山庄�
嵩颍山庄是白沙水库库区建造的容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避暑胜地。山庄依山傍水,顺山势而建,占地约15000平方米,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山庄内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有致,雕梁画栋既含古代风韵,又透着现代气息。餐饮部能容纳200人同时用餐。客房部有百余张床位,休闲部各种健身、娱乐设施齐全。炎夏酷暑,由于库区水面调节温度,山庄内总是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现每年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
�
东岭关�
东岭关原址位于白沙水库堤体西侧,是三国时期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第一关。沿颍河逆流而上,是战国时期许昌通往古都洛阳的故道。1951年修建白沙水库时原关址建筑物遭到破坏,但关址位置尚存。今人有诗云:大坝飞落东岭关,关连碧水水绕山。即今东岭关地势写照也。�
��
求子洞�
位于白沙水库景区钓鱼台西南崖上,为一天然洞穴。传说一对夫妻,久婚不育。一夜里仙人托梦指点其妻到该洞求子:拣一石子,投入洞内,便可得了。该夫妻如其指点,果投石得子。消息传开,来此求子者络绎不绝,自此香火不断。另,该洞有人考证为商代石姬娘娘养鸡处,故又称“石鸡洞”或“石姬洞”。洞口略呈椭圆形。洞口朝向烟波浩淼的白沙水库,洞前有一突出的平台。站在平台上,脚下是碧绿的水面,拍打着山崖“啪啪”作响,微风扑面。湖面上水鸟咽鸣,翩然来去;湖中小岛树木葱郁,芳草萋萋。眺望北岸,亭台楼阁隐约可见,嵩山依稀可望。�
��
白沙水库栈道遗迹�
栈道位于白沙水库上游的玉翠山下峭壁上。其修建年代不详。据传是曹操为了进一步控制洛阳而秘密修建的军事要道,并在此栈道附近长期屯兵。古栈道目前大部分已遭到破坏,仅留栈孔。现修复长度约2公里,栈道宽12米。栈道骨架用钢筋水泥浇铸,外用木板镶铺。沿途建有亭、台、索桥等设备,将白沙水库景区内的鬼谷子洞、姜子牙钓鱼台等景点连为一体,已被游人作为攀登山崖、游览风光的交通道路。栈道由景区西侧山崖处进入林区,是白沙水库景区内的一个重要旅游景观。�
��
禹王洞�
禹王洞为一天然溶洞,位于白沙水库支流马峪河北岸。相传禹王曾在此治水。洞外山势雄伟,森林茂密,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洞内洞连洞,路连路,宽者同时容纳六、七百人,窄者仅一人能通过。四壁到处是石花、石瀑、石笋、石柱、石塔,奇洞怪石,气象万千。禹王洞究竟有多深,至今仍然是个谜。目前已探明的共有2000多米,已开发可供游览的约700米。洞有三厅十洞,50多个景点,其中“群狮迎宾”、“禹王观瀑”、“金龟出洞”、“二仙对弈”、“瑶池仙境”、“蓬莱仙岛”、“镇海宝塔”等形象逼真,造型奇特,是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天然溶洞。禹王洞是登山、旅游、避暑之胜地。自1993年7月开放以来,游客蜂涌而至,凡来此参观者都称“不虚此行”。�
��
黑龙潭�
白沙水库大坝脚下的黑龙潭,原为颍河上游一个著名的汇水潭。黑龙潭汛期惊涛拍岩,像巨龙闹水;素常平稳如镜,水碧似染。是附近村镇游泳高手搏浪竞技的最佳去处。当地百姓传说,此有蛟龙、鳖精曾在此潭作怪。�
五十年代初,修筑水库大坝时,填平大半。经数年的洪水冲刷,水潭规模几复原状。现水面长约200多米,宽20米,水面达到4000平方米。潭水水温较低,鲤、草、鲢等鱼类生长缓慢,烹饪后味道鲜美。加之此处泉水清洌甘甜,常饮可祛病御疾。黑龙潭周围现已成为休闲、烧烤、垂钓的理想场所。�
��
鬼谷子洞�
鬼谷子洞位于白沙水库景区内,又称“谷宅”,洞高32米,深4米,阔34米。内塑有鬼谷子像,身穿道袍,容颜奇伟,正站着讲书。下面坐着两名学生在认真听讲,即孙膑和庞涓。
鬼谷子姓王名诩,字禅,战国时人,为楚国贵族。自幼入云梦山采药得道,鹤发童颜,相貌甚奇,闻嵩山名胜云游到此。先前这个山谷很幽静,传说有很多鬼怪,人称鬼谷。自从王诩住在这里以后,魔鬼全消失了,所以后人称王诩为“鬼谷子”,所住的山洞称“鬼谷子洞”。鬼谷子是个传奇人物,又培养了象孙膑这样杰出的军事家,故来鬼谷子洞参观游览的人很多。�
��
石棺潭�
石棺潭是白沙水库坝西后面崖下的一处水潭。原水潭面积200多平方米,水深3米。关于这个水潭有一民间故事,被当地人广为流传。水潭附近村子一倔强孩子从小不听父亲管教,让他去东偏去西。直到父亲将死,父亲怕死被他葬于山下潭中,便对儿子说: “我死后你用两个牛槽把我扣在里边,把我葬于此山崖下潭中,不要埋到山下田地”。犟儿在父亲病逝后,想想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深悔过去没有听过父亲的话,就决定这一次一定要听父亲的话。于是,就按照父亲的遗言,用两口石牛槽把他的父亲扣起来葬于山崖下的水潭,所以就叫石棺潭。现该潭全被库区淹没。�
��
望嵩桥�
望嵩桥位于花石乡白北村,是一座独拱石桥,曾是去往嵩的必经之路。站在桥上可望嵩山,故名“望嵩桥”。桥宽6米,长18米,状若彩虹,横跨在颍河支流上游。桥上石栏杆对称,左右各四根,料石雕刻有飞鸟,猴、羊、狮及花卉图案。红石雕龙张嘴向西,欲吞颍河,龙尾向东,大有横扫激浪之势。整座桥造型美观,气势不凡,富有民族特色。桥头碑文记载此桥为“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陆军中将毅军马步统领兼带巡缉等马公志敏号逊斋”。修建碑记载了修建此桥的不易比先前汉王代楚明修的栈道还难。此桥虽经冲刷仍雄跨在颍河之上,可见其坚固异常。桥下河水清澈透底,游鱼嬉戏,河两岸垂柳轻拂,清爽怡人,是游人度假消暑的最佳去处。�
��
石羊关石刻�
石羊关石刻是北魏时期官道上设置的关隘遗址处的一处石刻。“石羊关”原名“阳城关”,南临颍河,北靠九顶凤凰山,是个东西长、南北窄的小乡村。原村在古关隘所在处,村子中间立有青石雕刻,昂首仰望的“石羊”,所以称“石羊关”。石羊雕刻刀工细腻,技术精堪,石羊造型美观,形象逼真。石羊不但是村子的象征,更是村民平安、吉祥的寄托。1951年修建水库时,居民全部搬迁,“石羊”也随着迁至新村南头路边。现老村已淹没水中。在老村北岸岩石上雕刻有几处石佛像,据考证为北魏时期所刻制,文字列于下方无佛处,现已剥落殆尽不可拓矣。在旁边不远处,有多处古采石场旧址,相传是修建少林寺、中岳庙时所取大型石料之地。�
��
白沙汉墓群�
汉墓群是禹州城西郊汉代直到白沙一带官民集中留下的墓葬群。禹州是战国时期的韩国都会,秦汉时期又为颍川郡首府,贵族阶层人物较多,城周围也就相应地出现了集中的墓葬区,尤其禁沟以西,地面保留下来的汉代墓冢很多,地下埋藏的墓室也不少,所以称为“汉墓群”。该汉墓群总面积67万平方米。墓室为青砖结构,青砖人们叫汉砖,上刻有各种图案,系空心烧制而成。从出土的汉墓来看,墓主上有王公贵族,下有黎民百姓;这些墓室形制不一,各有特点,为全国所罕见,对研究古代葬俗和汉代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刘阁老墓�
刘阁老墓位于花石乡白沙村,据传为明代阁老刘基的墓葬,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青田人,元至顺年进士,至正二十一年投奔朱元璋。明王朝的各种制度的建立多参与其事,官至御史中丞,太史令,封诚意伯。洪武四年辞官。后被左丞相胡惟庸构陷,忧愤而死。至于缘何墓葬于此,不得而知。整座墓葬占地13000多平方米,有一高34米,方圆50米的大土冢。冢前有柏林,古木虬枝苍翠如墨,以前墓前有鸾殿三间,现已不存,只留屋瓦断砖残片。坟前有石人石马仪仗景观。仪仗排列整齐,石人相貌庄重严肃。石人石马雕刻细腻,刀法圆润,栩栩如生,维妙惟肖,是中原明代高官墓葬保护比较完整的墓葬之一。 �
��
龙潭寺暨龙潭湖�
龙潭寺也叫下龙潭寺,位于花石乡侯楼村。是宋朝以来佛教活动的场所。始建于宋,明清多次修葺。寺坐北朝南,现存有大殿、地藏殿、西厢房、山门等。寺内建筑均为单檐硬山式小青瓦顶,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物。所有古建筑均为硬山式建筑,砖,石,木混合结构,脊饰龙首吻,寺内现存有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五十四年(1715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三通石碑、刻字匾和宋代陀罗泥石幢一件。这些古建筑的存在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宋、明、清时期的建筑科学技术及禹州西山区水文变化,民族文化等具有较高的价值。该寺形制虽小,但清幽非他景点可比。寺前有一天然涌泉。因不断上涌珍珠似的气泡,故又有称其为珍珠泉。泉水恒温,况含多种矿物质。当地称可治多种疾病。该泉常年溪流潺潺,寒冬雾气腾腾,炎夏清冽甘甜。泉水涌出成潭,人称龙潭。寺因潭而得名。潭水外溢东流而去,一百米外聚流成一平地湖,杨柳依依,鹅鸭畅游,为一天然回归自然去处。�
��
五代后汉隐帝陵�
隐帝陵是后汉第二代皇帝刘承佑的陵墓,位于今禹州市花石乡王桥村。刘承佑,(公元913-950),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之子,后汉第二代皇帝称隐帝。刘驾崩后葬于颍陵,即隐帝陵。
据《五代史·汉书》记载:“隐帝下葬于许州西阳翟颍陵。”又据民国《禹县志》:颍陵在城西花石乡王桥,王桥与徐庄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村。隐帝陵毁于十年浩劫,墓不存,现青石条墓室尚在。根据传闻,隐帝陵毁前墓冢高大,墓前有石人,石兽,石碑等。距隐帝陵北约十里处有刘承佑的父亲刘知远的陵墓一睿陵。 �
��
花石戏楼�
花石戏楼位于花石乡花北村,属明末地方财主看戏用的专用建筑。它坐南面北,砖石结构。
戏楼宽9米,高5米,深15米,楼前有4根红石柱支撑。戏楼飞檐斗拱,饰以雕刻和图案。雕刻分石雕、木雕塑,图案大多是传统的爱情传奇故事和花鸟图形。花石戏楼是著名景点杨家大院相对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户庄院式建筑群。花石戏楼历代都是当地乃至方圆几十里最繁华的地方。每逢唱戏,台下人头攒动,成百上千。就连来往于许昌、洛阳的商贾、香客也在此歇脚看戏。�
��
祖师庙�
祖师庙位于白沙水库上游,是古人举行宗教祭祀的活动场所。该祖师庙建筑年代不详,但从其建筑格式来看,元、明清三代均历有修复扩建,祖师庙建筑呈 “品”字形,外加一个门楼,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砖石结构,灰瓦盖顶,硬山式建筑为主,有少量石刻遗存,庙院坐北向南,门楼1间,东西厢房各3间,主殿5间,殿内供有祖师爷与其四弟子塑像,塑像均为混质彩绘。由于该寺院位于景区内,平时游客不断,香客众多。
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拥有几十家星级饭店、宾馆,住宿条件相当不错。郑州的宾馆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以四星级的红珊瑚酒店和未来康年大酒店为代表;而以三星级的省国际饭店、黄河饭店、中都饭店以及一批中低档宾馆也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安全卫生,价格合理的下榻之所。
郑州烤鸭店
郑州烤鸭店的主打名菜“郑州烤鸭”外型美观、红润油亮,具有外脆里嫩、肥而不腻、味道鲜美的特点,曾荣获国家“金鼎奖”。郑州烤鸭店还以经营中国烹饪协会认定的中华名吃“葛记焖饼”、“蔡记蒸饺”、“三鲜伊府面”而享誉郑州。另外,该店还精心制作各种名肴大菜,名菜有:“玉珠双珍”、“雪山广海”、“铁锅蛋”、“芙蓉海参”、“清汤荷花”、“莲蓬鸡”等。
洛阳也可以当天往返呀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古墓博物馆 等。
巩义也不错,宋陵、石窟寺、康百万庄园、杜甫故里等。
登封很好嘛,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嵩岳寺塔、观星台等。
新郑也可以的,黄帝故里、欧阳修墓、郑韩古城、子产墓、后周皇陵、白居易故里等
曾姓
一、姓氏源流
曾(Z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且有远播台湾与海外各地者。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三、历史名人
曾 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 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曾 鲁:明朝时新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 琼: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曾 铣: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曾 生:原名曾振声,广东省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反抗日救国会主席团主席、广州抗日联合会主席团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后参加游击队转入部队。抗战时期,历任香港海员工委书记、工会组织部部长,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广东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十二次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曾生回忆录》一书。
曾文迪: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尧,字正臣(950-1007),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著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曾致尧性格刚直,敢于揭人之过,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所作所为多行不法,别人不敢言,致尧则进行弹劾,魏庠被罢了官,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致尧一生著述甚多,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共达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名相。泉州晋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纪泽:字颉刚(1839-1890),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曾国藩弟,字沅甫(1824-1890),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鲁 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2、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
曾姓宗祠通用对联
〖曾姓宗祠门楣题辞〗
三省传家
“三省传家”典出孔子弟子曾参故事。《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传家”即由此闻名。
-----------------------------------------------------------------
〖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南丰撰史;
西府养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于固,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年间进士,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善于写文章,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王安石所推许,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下联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天圣年间进士,历官会稽知县、郑州知州、开封知府,仁宗时任宰相,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晚年向神宗推荐王安石,共同辅政。为相十五年,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号称老成持重。晚年被儿子曾孝宽(官端明殿学士)接到西府孝养,世人都以为荣耀。
酒肉养志;
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以孝著称,奉养父亲的时候,必有酒肉;将撤下的时候,必请示父亲允许,孟子称他为“养志”。后被尊为“宗圣”。下联典指曾参的父亲曾点,字子皙,孔子的弟子,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志向:“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和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小孩)六七人,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武城世第;
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武城世德;
沂水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省身世泽;
传道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丰世泽;
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年间举进士,尝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郐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亦以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著有《元丰类稿》等。另《降平集》也题为其作。
南丰世泽;
东鲁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南丰撰史;
西府迎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南丰人曾巩,任史馆修撰。下联典指宋·曾公亮之子孝宽为吏部尚书,迎父至西府孝养。
三省门第;
一贯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联。
三班判押;
两浙屏藩。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夜户不闭。累迁至同中书门下事。下联典指宋·曾致尧,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
坟典淹通。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点,姓曾,名点,字子皙。春秋莫鲁国(今山东省平邑县)人。唐·开元封“宿伯”,宋又封“莱芜侯”。“舜雩逸致”,谓其收藏经史之丰。下联典指后周曾崇范,庐陵人。家中藏有九经、子、史诸书。南唐刺史贾皓到崇范家求书,并用自己的钱来抵偿书的价值。曾崇范笑曰:“坟典天下公路,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实一也,何估值以偿耶。”曾崇范被诏授官太子洗马,后迁为东宫使。
大和保合;
万福攸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春联。
酒肉养志;
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鲁·曾参事父至孝,每餐必有酒肉。曾参之父曾点尝言志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东鲁家声远;
南丰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
鲁国家声远;
武城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大学家声旧;
万民气象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
鼎新开国运;
克服振家邦。
——孙中山撰(赠赐)曾姓宗祠通用联
-----------------------------------------------------------------
〖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才遇天麟地凤;
志在沂水春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
〖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
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屏东市曾氏宗祠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武城世第承三省;
沂水渊源流九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天下斯文宗一贯;
古今乔木第三家。
——佚名撰广东省深圳市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曾氏宗祠联
新桥村曾氏宗祠约建于明代(一说元代),曾是居住在新桥一带的曾姓人的宗族祠堂。据说他们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之后,南宋初年到此落籍,迄今已逾800年,繁衍32代。祠堂占地1050平方米,三进三间,由檐廊、山门、前殿、正殿和后厅等组成,气势恢宏,是深圳现存最大的古祠堂。走过天井中的石牌坊,祠门上方“曾氏大宗祠”的匾额扑进眼帘,两侧柱木上镌刻着这一副对联,联语说的是先圣曾参的事,因为曾参在孔门弟子中排位第三,其后人便自称“乔木第三家”。据说居住在这里的曾姓后人崇尚诗书传家,仅前清时便出过翰林7个进士、数十个举人和秀才,祠前现存的10多对旗墩,便是彼时族中子弟中举或升官时升旗庆贺留下的遗迹。
南北真传唯一贯;
古今道学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曾氏后裔都尊写《孝经》的曾子为祖先。古有四大贤人:孔、颜、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学第三家”之说。
一部孝经贻世业;
八家文蕴绍宗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
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宗圣”堂名。
气象更新绵世泽;
现归依旧焕人文。
——佚名撰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曾氏杨公祠“若文堂”堂联
“挂壁天井”是三僚曾屋村的一处典型风水建筑,位于三僚圩南面与曾氏杨公祠隔河相望,建于明朝,属曾氏三房的祠堂,正式名称是“若文堂”。“若文堂”结构非常怪涎,大门不是开在正房中间,而是在其山墙的一侧,其天井分上下两座,上天井在祠堂中间,与普通天井无异。下天井在山墙的正中开大门的位置,只有三面,一面由墙代替,故名“挂壁天井”,亦即把天井挂在墙上的意思。天井那扇墙特别高,完全挡住了视线。这座墙上对称排列着二对燕尾墙,墙上有一种龙头鱼身的雕塑,这种是龙生九子的一种,名叫蚩吻,是龙生的第九子,好吞,它可以吞山食海,故专用于屋脊做兽头装饰,避邪镇煞。天井上用蚩吻装饰,显然是看重其避邪的意义。“若文堂”是明朝时由三僚曾屋名师曾乔世主持设计的,大门不开在正面,据说是为了维护长房的利益,因为正中开门与长房有碍。大门开以侧面,是侧面山头大吉。 “挂壁天井”在风水上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翻肚鲤鱼形”,据说这座祠堂的门多次遭雷击,这里又有一个讲究,叫雷越打,鲤鱼籽越多。因为一打雷,鲤鱼便产卵,象征人丁更为兴旺。 “若文堂”的山头座向是坤艮兼申寅向,辛丑分金,甲方开门,出子口,卯水上堂,对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开大门,正面开门没有山峰,而侧面开门是一个尖峰,甲方开门对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堂上有这副对联,说明曾氏三房建祠时,是盼望后世多出文彩。事实上,三僚的国师曾邦旻、曾永章等人都是出在这个祠堂。若文堂前面是大坪,坪外为水池,两侧建有两排平房,后面一排平房,成矩形封闭在祠三面,中间留有卵石铺成的走廊,连成一气,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方形围屋。三僚曾氏这一房人丁很旺,仅长房就达800多丁。
-----------------------------------------------------------------
〖曾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投杼逾墙,误疑贤母;
跃舟赴水,饮恨贞妃。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有人告曾参母曰曾参杀人,母不信,至三告,母惧,投杼逾墙而走。下联典指明末唐王朱聿键被清兵所掳,其妃曾氏没水而死。
道德春秋,学继一宗圣;
文章唐宋,名扬八大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
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圣绍尼山,道德文章齐日月;
徽传鲁国,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祭祀联。
衍一贯薪传,圣道渊源昭万古;
相三朝谊辟,官勋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联。
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
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曾氏宗祠联。
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
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清·曾国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曾氏八支祠联。
传大学十章,明德新民,治人当先治己;
衍孝经一册,敬亲思长,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泗水乐从游,亲炙既深,道统源流传一贯;
明堂呈贺表,新奇无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后先合撰;
地凤天麟,孙曾济美,芝山霞屿,堂构长新。
——新加坡华侨丘菽园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州市曾氏宗祠联。
道统绍一贯之传,师孔友颜,来者直开思孟;
文章擅八家之誉,接韩步柳,同时并驾欧苏。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堂联。
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万世成承厥训;
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一人独得其宗。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嘉祥县曾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在《大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下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孔子所授科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为孔氏高徒,志可与、道可传,桥梓联辉,不愧是父是子;
作宋朝硕辅,治有声、政有绩,棣华竞秀,堪称难弟难兄。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联。
蒲田分派,琼岛移居,百余年庙貌重新,惟长念水源木本;
闽矫登科,陵阳作宰,廿数世凤徽共仰,愿不忘祖德宗功。
——清·曾对颜撰海南省海口市迈德村曾氏宗祠联
浪淘岁月,560多个春秋,有动乱也有安宁,有险峻也有平坦,有顺遂也有困厄,有荣耀也有屈辱,有丰美也有贫陋,有欢欣也有哀苦。桂林洋上,龙窝坡前,迈德村在这片沃野上,守护着祖先遗训、“鲁国家风”,守护着古典胜迹、移民文化,守护着一座祠堂、一眼古井、一部家谱。走进绿意盎然的村庄,走进古意森然的祠堂,心中就溢满了怀古幽思、沧桑之感。木质结构的曾氏宗祠原建于明朝,重建于清代(1787年)。如今门窗破损,梁架、檐柱上浮雕和透雕尽皆褪色。拜祭亭已毁,只遗几个石础。宗圣殿神台两边的圆柱上贴着中国科举制度末期广东最后一个解元、清末先进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对颜撰写的这副楹联,全联44个字概括了曾氏移民的历史,浓缩了移民的文化。
姓肇武城,溯明新绵远,经义流芳,由古至今,锡爵封贤昭阀阅;
基开宁化,念石壁生支,嘉应衍族,邑迁台疆,浓山沂水顾蒸尝。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
附录一:曾氏祖训
〖圣宗曾子祖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曾氏家规〗
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邪**,圣规则罚。
============================================================
附录二:曾姓典故、趣事
〖一贯心传〗
颂扬曾子精
上海图书馆家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查看:
1 公众可在”上海图书馆藏家谱全文选览(http://wrd2016libraryshcn/channel/stjp/)”和“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http://jiapulibraryshcn/)”查询。
2 如果公众很清楚地了解自家家谱的文献信息,如题名、著者、版本、居地、堂号等信息,就可通过“上海图书馆藏家谱全文选览”直接搜索点击,即可翻阅扫描的电子版全文影像(PDF格式)。
3 如果公众对自家的家谱文献信息知之不多,或者想了解中国家谱的种种,则可点击上海图书馆“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
上海图书馆是全球范围内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机构,其家谱收藏以普通家谱为主,兼有名家谱、稀见家谱及海外家谱等,种类丰富,几乎包括了汉族谱系的所有类型。
来源一
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的幼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来源二
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姓。
来源三
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来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顷王之孙王孙满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简化为氏。
因王孙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疆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官位,属于以官称或爵称为氏。
①出自汉朝时期官位“武功爵”。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为奖励众军士奋勇杀敌、建立军功,特别创设了“武功爵”,至匈奴溃灭后,此爵制即被逐渐废黜
在受授武功爵的将士之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武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②出自汉朝时期官署武库令。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执金吾”属下设立有专门的武库署,专职掌管兵器军械、战备物资等,武库令为长,武库丞为佐官,就如同今日的总后勤部。此官职一直沿用至五代时期,直到宋朝时期方被废黜,改为兵部五曹。 在武库令、武库丞、武库士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世代相传至今。
③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武卫将军。
汉朝时期,皇家设置有武卫营,军政长官称“武卫将军”,职掌禁中警卫。
在武卫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卫氏、武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卫氏,世代相传至今。
④出自南北朝其北周官吏武伯。
北周时期,朝廷上分别统领“六率”的军政长官,称为左武伯、右武伯。
在左武伯、右武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来源六
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大将叫王梁,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拜大司空,封武强侯,其封地就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强氏。
另外,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记载:“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录》有武都氏。”
在武强氏、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武都氏等的后裔子孙中,后皆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强氏、广氏、成氏、仲氏、都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七
源于改姓或赐姓为氏
①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唐朝时期,有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为武氏,其后代中有人世代相传至今。
②源于改姓,属于冒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记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据其记载,唐朝时期有个贺兰敏,传说是武则天的父亲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后代,冒姓武氏。
在贺兰敏之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者,称武氏;亦有仍称贺兰氏的,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贺氏。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并迅速地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
中国还有没有姓轩辕的呀?
本文2023-10-12 21:35: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