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家谱为什么大部分都出现了断代?
因为原生的“女真满洲”人的谱牒大部分达不到几千年的标准。一般民族学上,将原生的满洲民族作为女真民族的后身。而女真民族最早的文字女真文是公元十二世纪创造出来的,而在此之前,女真人是没有文字,只能通过口传历史的。故而,在金朝的时候,虽然已经确立了女真文这种独有文字,但是旧时谱系的传承只能通过口传信息补完,所以金朝女真人的谱牒原本就不能追溯到很早的时间。
《心远》是根据历史真人真实改编而成,剧中主人公“熊育英”的原型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熊育钖”先生——今南昌二中(原“心远中学”)的创办者。本剧通过塑造主人公熊育英的“师侠”形象,展现出一代教育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上所做出的艰难尝试,培育出一批批中国现代史上的精英人物:邹滔奋、张国焘、饶漱石……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三十年的大时代变迁。 熊育钖,(1868——1942),字纯如,江西南昌县岗上镇月池村人。是江西近现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担任“心远中学”校长40余年,曾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江西省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
1901年,熊育钖与堂弟元锷等人,创设了江西最早一所专门修习西方文化和语言的新型教育机构——乐群学堂,后更名为“心远中学堂”。学校开设英语、数理化及西方历史、地理等新式课程,成为江西最早一所新型私立中等学校。
为了办好学校,熊育钖不惜重金聘请省内外名师来校任教。当时江西缺乏能够教授英语和数理化等课程的教师,熊育钖通过严复先生的引荐,聘请了严复任堂长时期的北洋水师学堂的高材生来校任教新式课程。熊育钖除注重学生英文及自然科学的学习外,还特别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涵养。他所着意培养的,是那种既非全盘西化,又非泥古不化,既掌握了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又继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代新人。
清末民初全国新式私立学校中,办学成效卓著者只有天津的“南开”,长沙的“明德”和南昌的“心远”。三校当中,“心远”创办于1901年,“南开”和“明德”分别与1904和1903年创办,“心远”开班时间最早;“南开”是张伯苓在天津名绅严修、王奎章的拨地赠款下开办的,“明德”也是胡园倓在得到长沙士绅的资助后开设的,唯独“心远”是由熊氏一家独资兴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心远”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新颖的课程内容,顺应时代的办学宗旨和高质量的办学水平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声誉。它与“南开”和“明德”并列,成为国内最著名的私立中学,首开江西教育一代先风。
辛亥革命后,熊育钖出任江西文事局事,掌管全省的教育,积极促成当地学子出国留学欧美。在他执掌二中期间,学校成了全省中学的翘楚,邹韬奋、方志敏、张国焘、袁玉冰、吴有训、夏征农等都是这期间二中的学生。
1922年,痛感于当时的江西竟然没有一所综合大学,熊育钖毅然在“心远中学”内创办了江西第一所私立综合大学——“心远大学”,聘请一大批江西籍著名学者任教。1925年,教育部派员视察,教育部长章士钊还对学校进行了奖励,但后因经费等问题,不得已于1927年停办。 “教授村”坐落在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村,月池村亦称月池熊家,因村前池塘似半月而得名,明代末年熊氏先祖从豫章迁居至此。月池素以尚学重较享誉乡间,该村有4000多人熊氏后人迁居国内外,在各个领域书写辉煌,其中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就达300余人,很多人更成为学术名人和专业领域内的佼佼者。其中,民国时期有杰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家熊育炀,并有一大批留学欧美,学成回国后在一些著名大学任教的教授。解放后,由于有党的科教兴国政策,这里更是人才辈出,其中包括上将熊光楷,中科院院士熊大闰,国家级勘察大师熊大阅以及一大批博士生导师,教授,高级科技人才。在其它领域也涌现出一批高尖人才,如被誉为中国“珍珠之父”的熊大仁等等。
教授村的: “心远中学”即为现今江西省南昌二中的前身。1949年南昌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心远中学。同年9月10日,江西省教育厅决定,将私立“心远中学”、“剑声中学”和“青年中学”三校合并,定名为“江西省南昌第二联合中学”,以原“心远中学”为校址。“二联中”直属江西省教育厅领导,南下干部胡世基为第一任校长,廖伯坦、胡其均、李国华先后任教导主任。南昌二中遂定每年9月10日为校庆日。
1、江西九江县城门乡熊氏字辈:文德传方远、诗书裕(玉)后琨、显耀光前列、昌茂发兴隆、礼乐从先进、克韶代启宏。
2、江西九江熊氏字辈:崇德开先安家定国锡爵佑年修心端志辉光远传。
3、江西九江熊氏字辈:国自希先圣家修六再中。
4、江西武宁熊氏一支字辈:豫章基福庆,金华善律臻,志德宜称颂,积学广流传。
特点:
熊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熊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熊氏的杰出人物,尤北宋为最。其中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的熊姓为汉化改姓而来,与楚国望族并无关联。
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在《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徵》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今属新郑)。华邑在新郑,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郐国均在新郑”。楚王之所以是芈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华阳,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
熊氏家族位于南昌县冈上乡月池村,因而又称为月池熊氏。据熊氏后人记载,该族乃是在唐后期安史之乱时,由江陵迁移入赣。至明末,该族的“定方支”一派迁居到现南昌县冈上乡西边一金姓村庄定居下来,成为南昌月池熊氏的祖先。定居南昌后,为改变家族的不良境遇,熊氏子弟曾试图走科举之路,但直到清中期都未取得成功。先人在科场的失意和家中的贫寒,促使熊氏后辈走向了经商之道。经过两辈人的奋斗,熊氏家族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除在家乡经营盐铺外,熊家还在汉口拥一个大规模的盐号。同时,熊家还涉足典当业,分别在义宁、汉口拥有自己的当铺。至光绪年间,熊氏家族的经济实力达到一个鼎盛阶段。
他们不仅加强宗族建设,还频频致力于地方公益活动,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熊氏又开始了对科名的追求。除出资捐纳一定的虚衔外,他们还向县考棚捐款。在“祀六乡倡始捐建考棚及增费于后者”的同善祠中,熊氏一族就有四人名列其中,分别是“通奉大夫月池熊理堂,通奉大夫月池熊咏和,通奉大夫花翎道衔月池熊谏和,通奉大夫月池熊世昌”。此外,为了鼓励族中子弟治举业,熊氏还建立了“心远堂”,资助族中子弟从事科举之业。根据规定,熊氏子弟中举人者,可得银700 两,中进士者得银则高达3000 两,生员、贡生等亦有相应的奖励数额。心远堂的设立,为熊氏子弟专心治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们在府县两级考试中亦取得了一定成功。光绪十四年(1888)年,熊氏家族出现了第一位中举者。十年后,熊氏子弟熊光瓒高中夏同龢榜进士,熊氏家族获得其他各级功名的子弟亦日益增多。这一时期,由于捐纳的盛行,熊氏子弟也纷纷捐纳实缺和虚衔。通过正、异两途,熊氏家族在科举之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熊大缜的父亲熊正琦(1882-1938),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度支部主事,后入震旦学院学习。民国时曾任吉林省财政厅长、国会议员。民国二年,熊正瑗熊正琦两兄弟均成为众议院议员。
满族家谱为什么大部分都出现了断代?
本文2023-10-12 21:27: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8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