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苏泗阳人士,我目前只知道姓吴的辈分有开、立、士、玉,不知道前面和后面的辈分是什么?请赐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我是江苏泗阳人士,我目前只知道姓吴的辈分有开、立、士、玉,不知道前面和后面的辈分是什么?请赐教!,第1张

江苏吴氏字辈

★江苏盐城吴家河字辈:

东门:文振登春榜 安帮武备修 承平黎庶福远志秉千秋

南门:文振金怀玉 其祥瑞国家 道宗巾永守全义吉长华

西门:文振英才育 儒林作栋梁 朝廷忠孝著翰墨令名香

★江苏盐城新兴场字辈:

三里半支:洪怀兆臣 殿毓奇廷

吴家堰支:天景佳振彦 松元安汉树

★江苏盐城青墩字辈

一家厦:春保廷开文 金玉大德茂

北吴家墩:开魁佩士 汉宗明远 乃守德昌 祖承家训

★江苏射阳盘万字辈:

长开文增景 士必益琪功 怀德善仁义 季贤千家从龙元继春竹

林青宇承峰 群杰华圣茂 天松守维榕 铭哲先祖志恒礼观光中

★江苏虞溪字辈:

昶显洗远梦 之昌克道廷 华大晋希尚 惟以国从忠 本立开文德贤良兆永兴

勤孝传家久 世泽承礼让 启仁保信义 富学耀先宗 清和延祖绪圣教致善宏

现按碑记已查明吴国俊落户在四川旺苍县鹰嘴岩(英萃镇)常家沟,今有2000多子孙,现正在清查烟户人口。吴国从落户巴中县福星乡吴家梁。吴先梅吴占梅吴正梅落户在巴中曾口场吴家 ,现正在清查烟户人口。吴国柱已落户在南江县凤仪乡吴家坎,现正在清查烟户人口。吴国秀、吴珠元、吴化川居、足于何处还未找到。有谁知晓请来电告知为谢。 元、化、国、芝、天、裔、廷、之(芝)、东、盛、德、 传、宗、敦、三、让、延、陵、 沛、泽、长。

今日满族的前身女真族也有改姓汉字吴姓的。《滕县志·人物》中《吴升传》记载:“吴升,其先本女真吾古论氏,世居临洮,乃以吾作吴,因姓吴。曾太父吴珍,仕金为滕阳军判,遂为滕人。”则女真人改姓汉字姓吴氏,最迟在宋代已经开始了。

满洲族的吴姓:吴雅氏、 吴札库氏、吴鲁氏、吴灵阿氏、吴察喇氏、吴聂齐氏、吴济佳喇氏、吴札尔瑚氏、吴拉氏、吴鲁理氏、吴库理氏、吴尔锡氏、吴努齐氏、吴喇忒氏、吴佳氏、吴氏。

满族吴姓隶属镶白旗

吴扎拉氏(吴氏)

吴扎拉氏又写为“兀喇氏”,取首音吴为姓,祖居长白山,隶属镶白旗满洲,始迁祖忒秋和儿子敦得力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到凤凰城驻防,居住在现白旗乡吴家堡子处,后营子村岔沟和民主二队也是其聚居地,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子乡关门山村的吴姓就是从吴家堡子移居过去的。今散居于凤城的宝山,蓝旗乡蓝旗村杨木沟,吴家四沟,岫岩的黄花甸,关门山,东沟的黑沟,宽甸的毛甸子等地。按辈排字为:“荣贵继世广,福庆永鸿章。

吴姓起源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

吴姓迁徙

秦汉以前的迁徙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秦汉时期迁徙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自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隋唐时期

吴姓在中国南北方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并逐渐在许多地方形成当地一大郡望。其中南阳吴氏,为汉初长沙王后裔吴复兴所开基,其后子孙繁衍各地,形成许多吴氏望族分支。但就其繁衍的势力和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在魏晋以后,吴氏北上繁衍明显的缓和了许多,基本上是以中国南方一带为其繁衍的地区,这是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宋金长期对峙,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以上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居、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南昌吴氏虽号称诸樊、夫差后裔,但其先祖却是来自安徽歙县的流民,定居南昌后,繁衍成当地大族。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戈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吴姓辈分

1、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 注: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2、安徽省桐城马埠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汝、绍、国,宏、延、祚、昌,克、相、盛、时,德、显、名、彰,忠、正、世、笃,吉、蠲、孝、享,崇、先、启、后,代、有、文、光,经、天、纬、地,功、著、旗、常,象、贤、绳、武,千、古、传、芳。…… 注:马埠山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马埠吴氏一世祖吴道二(字祥甫)的8代孙开始。 3、安徽省桐城麻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诒、厥、孙、谋,聿、怀、多、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注:麻溪河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麻溪吴一世祖吴太一的16代孙开始。 4、安徽省肥东县大吴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邦、家、有、道,长、裕、贤、良,进、修、德、业,世、代、永、昌,克、成、先、志,积、善、传、芳,忠、孝、仁、爱,光、茂、书、香。…… 注:从大吴岗吴氏一世祖吴京10代孙开始。 5、安徽省青阳县老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宗、景、仕、文、大、世,国、泰、庆、民、生,忠、诚、期、克、纯,承、家、先、以、义,光、裕、充、宜、增,祖、系、周、之、德,元、来、礼、让、敦,欣、奉、享、盛、日,嗣、美、益、新、城。…… 注:自老田吴氏始祖吴栋材的59代开始。 6、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乾、元、享、利、贞、仁、义、礼、智、信,保、世、宗、廉、让、传、家、体、惠、和。…… 注:自六家畈吴氏始祖吴七三的13代开始。 7、安徽省蚌埠市吴小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玘、廷、得、天、一、世、自、文、德、登、以、星、绪、若、锡、昌、延、子、本、传。…… 注:自吴小街吴氏始祖吴良的5代开始。 8、安徽省滁州市吴连作一支家谱字派 ……炳、增、克、绍、至、德、继、祖、扬、芳、诗、书、世、守、福、寿、延、长。…… 注:自该支始祖吴连作的5代开始。 9、安徽省茂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万、大、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久、垂,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 注:自茂林吴氏始祖吴万一开始。 10、江苏省丹徒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土、正、益、文、学、绍、述、启、宠、昌,积、善、传、家、远,居、仁、衍、世、昌。…… 注:从丹徒吴氏一世祖吴春的15代孙开始。 11、江苏省洞庭吴氏一支字辈 ……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 注:季札66代至81代。 12、江苏省暨阳东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汗、潮、涨、清、源、润、潜、泾、渭、澄、江、淮、洙、泗、法、汪、洋、沛、泽、深。……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允材的13代孙开始。 13、江苏省沐阳虞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昶、显、洗、远、梦,之、昌、克、道、廷,华、大、晋、希、尚,惟、以、国、从、忠,本、立、开、文、德,贤、良、兆、永、兴,勤、孝、传、家、久,世、泽、承、礼、让。 续:启、仁、保、信、义,富、学、耀、先、宗,清、和、延、祖、绪,圣、教、致、善、宏。…… 注:自虞溪吴氏始祖吴昶开始。 14、河北省黄骅市吴高崇支系统一字派 ……高、景、和、华、龙,世、邦、志、广、恩,国、绍、道、之、增,式、重、玉、保、忠。英、杰、儒、德、盛,子、俊、贤、圣、明,学、显、学、富、贵,润、泽、洪、庆、廷。…… 注:自该支始祖吴高崇开始。 15、河南省巩县胡坡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大、万、元、兴、东、廷、永、松、建、德、锡、纪、心、敬、纯、隆。…… 注:从胡坡吴氏一世祖吴同庆的14代开始。 16、河南省新县沙窝集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金、佃、传、明、德、玉、庭、立、俊、英、文、章、治、国、宝、孝、友、理、家、珍、良、善、荣、华、久、仁、义、富、贵、兴、祖、贤、宗、恩、远、光、前、裕、后、昆。…… 注:从沙窝集吴氏开基始祖吴达甫的13代开始。 17、河南省固始县至德堂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祖、毓、宜、昌,世、延、家、祥,仁、敦、寿、友,孝、敏、宗、襄。…… 注:从该支始祖吴文盛的14代开始。 18、河南省安阳市水冶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士、国、钟、嘉、瑞、熙、和、兆、吉、祥、观、光、钦、裕、德、作、辅、献、廷、扬。…… 注:从一世祖吴善的9代开始。 19、湖北省黄梅刘佐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本、从、至、德,延、及、大、升,箕、裘、济、美,枝、干、齐、荣,诗、礼、裕、后,忠、恕、存、心,习、善、成、性,克、绍、先、型,献、身、祖、国,奋、志、云、程,金、台、显、隽,艺、苑、扬、声,书、香、永、振,世、泽、长、新。…… 注:从始祖吴文继的14代开始。 20、湖南省华容岳阳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芬,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宠、光。…… 注:自岳阳吴氏一世祖吴大有的18代孙开始。

在我记忆里,祠堂一直是个神秘所在。里面光线阴暗,供奉着肃穆的祖宗牌位。炉鼎里总有几根香,一些发硬的供品,供案上浮着一层灰,墙上挂着祖宗画像,慈眉善目的望着你。

周边村上有几家祠堂,不大,一两间砖房,我总不敢进去,扶着门栏偷偷望几眼,深怕惊动里面的神灵。倒看到老鼠在房梁上窜来窜去,在供品前稍作停留,叽叽叫唤几声,这算是祠堂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了。

这次跟随驴友团来到南京高淳镇淳溪街,也是机缘巧合,有幸见到了吴家祠堂。它大气、典雅、庄重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了我,一改以往我对祠堂的印象。原来祠堂也可以这么高大上,我对它充满好奇和探究的念头,就像一本奇书我急于打开它。

吴家祠堂面朝官溪河,背靠淳溪老街,我们是从老街这面进去的。扑面而来的是它的北门,视线一下被收住。我看到了一幅水墨画,好似画家在白墙上恣意挥洒的杰作。仔细看,原来年代久远,白墙经历风吹雨打,发暗发灰,靠近门边的几处黑得像墨,墙上斑斑驳驳,那是苔点。岁月的痕迹在这面墙上如诗如画,只有懂它的人看到了与众不同的美。

吴家祠堂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是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分三进,前进戏楼 ,中进享堂,后进祭殿,每进一天井。整个建筑具有徽派风格,马头墙,小瓦屋面,镂空屋脊,柱子、门窗等刻有图案花纹,古朴中透着厚重的质感。

当我一步踏进祭殿时,就被它的气势给镇住。厅堂高大,四根粗壮的楠木柱子分列四角,柏木做横梁,纵横交错,结实美观。阳光从镂空的门窗投射进来。近门处一大屏风,其上绘制《陈毅东征图》。原来这里曾是祭拜祖宗的地方,在1938年,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从皖南出发抗日,为开辟茅山根据地,这里就成为驻军司令部,抵达江苏境内的第一站。此处也作为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出门,百年古木伸出天井之外,必须仰望。天井两旁有走廊,穿过天井,就到了享堂。

它的建筑结构跟祭殿相同,也是敞厅式,前后有轩廊,屋顶抬梁,上下高达十二米。厅中两边一字排开,摆放着做工精致的八仙桌椅,正中也有两张,背后是吴氏先祖泰伯公画像。这里就是议事厅,以前家族中大事要事都在此地讨论。两旁墙上也挂满字画,其中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文章气节争千古,忠孝神仙本一途。前面一排屏风门上雕刻“二十四孝图”,栩栩如生,木雕已透着岁月的光泽。我轻轻抚摸,一股清凉清净之气顿时注入心田。我想,气节和忠孝是这所祠堂的灵魂,是它坚守的思想,是它的后代遵循的道义,也是能让这所祠堂屹然不倒的根本。当我转到厅堂的后门时,我看到两块“孝子”牌匾高挂两边墙上。

我好奇,怎么会挂着两块相同的牌匾这其中定有故事。问知情人,原来这牌匾真是不同凡响,相传是乾隆亲自手书赐封给一对父子的。

这父亲名吴学莱,从小就住在淳溪老街。他长相修伟,听从父母教诲,六岁就至性过人。他才思敏捷,学习刻苦,严于律己,并通晓经史,文采斐然。待人接物又彬彬有礼,温和谦让。众里乡亲教育子女均以他为榜样。

老母八十四岁去世,他痛不欲生,送葬之日,在墓旁搭一茅舍,日夜守护,哭声呜呜恸人,三年未回家。三年快期满时,县城内发生动乱,百姓纷纷逃离,有人劝他避走,他不肯,坚守母坟至三年才归。

众人夸他具有“忠孝之心,金玉之操”的德行,推荐他为吴氏家族的“家督”。他任劳任怨,使老街吴氏家业殷实兴旺,继而受命为造“吴氏宗祠”储材选址,并最终建成此祠。

他的儿子吴运道,长相清秀,学识深厚,常以理服人。他长大后继承父业“家督”,倾心操持宗族一切事务,深得人心。

运道中年时,母病卧床三年,他日日服侍,亲尝汤药。废寝食,无怨悔。母去世后,他如父亲一样在坟旁守孝三年。

父子孝行之举,闻名县内外。朝廷得知感人事迹,由皇帝颁旨送匾额悬挂于祠堂,并将事迹编入《大清一统志》,以此垂范天下。

有如此父子,吴门家风必将世代相传。我仰望这两块牌匾,内心有一种情愫在涌动。

当我一步跨出享堂时,看到一块长方形的石头竖立在门前轩廊内,石头上端被磨平,有一洞贯穿石头。仔细看,石头正面刻着“妄作妄为,不孝不第”八个字。这块石头又是干嘛用的呢?

正疑惑间,一导游带着几个人走到了这块石头前。原来是家族中如有人犯法,违背家规,就要被带到这块石头旁,绳子穿过石洞,手脚被绑在石头上,呆上一两天,直到悔改。由此可见,吴氏家规可不是说着玩的,在这样的惩罚下谁还敢妄作妄为。

享堂的前进就是戏楼。楼上是观乐台,楼下是通道,露天剧场可容纳千余观众。楼的造型生动,如飞燕展翅。祠堂里建有戏楼很少见,可见当年对修建吴家祠堂的重视和家族的新旺鼎盛。

整栋建筑简洁大方,含蓄沉稳,工艺精巧,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能感受它不同寻常的美。它似一位历经沧桑的睿智老人,默默地注视着人来人往。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不管这里发生过多少往事,他自泰然而又不动声色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我竟坐在廊下怀想,不愿走了。

门前的牌子上有对吴氏先祖的简介。我想了解更多。回去后查找了一些资料,竟有一些新的发现。

原来吴氏家族可追溯至商周时,其先祖居住在今陕西、山西一带,本姓“姬”。公元前十一世纪,泰伯的父亲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他觉得第三子季历和他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就想让季历做继承人,再传位于姬昌。泰伯是长子,明白父亲的想法后,为了成全父亲,泰伯三让王位,带领二弟仲雍经过千山万水逃到荆蛮之地,即江南广大地域,定居在无锡梅村一带,开山垦地,建立吴国。那时的江南还是荒山野岭,河网遍布,野兽出没。泰伯立国江南,筑城梅里。这就是有名的泰伯奔吴故事。

泰伯在吴国弃姬姓改姓吴,后由周武王追封为吴泰伯,为吴姓家族的始祖。

泰伯的子孙后代遍布各地,而高淳县淳溪吴氏先祖则是吴敏。据清《淳溪吴代家谱》记载,北宋末年吴敏任朝廷枢密院士。靖康之难,赵构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吴敏随驾之。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吴敏后裔由临安迁居安徽九华山下老田吴家,后又于明朝中期辗转至淳溪老街定居。

而吴泰伯三让王位一下又让我联想到我的家乡,丹阳延陵季子二让王位和季子挂剑的故事。他们的经历和为人如此相似,年代也相近,他们间有什么联系吗?带着疑问我又去查找资料,意外发现他们竟然就是一家人,都姓吴,都是吴姓始祖。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记载,泰伯为吴姓开姓始祖,仲雍为传代始祖,季札为始祖。

季子,名札,春秋时代吴国国王寿梦的第四子,居住丹阳延陵。季札二度出让王位,他的一生伴随着吴国的兴亡,且仁德谦和,诚信于世人,被孔子奉为“至德第三人”。

季子生五子,长子死于战乱。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夫差失国。次子征生逃往齐国,三子重道事周,五子木熹不详,只有四子子玉一支隐姓埋名,逃往附近山野(今江苏茅山),坚守丹阳延陵家园,奉祀季子庙宇,成为延陵吴氏主干。后代子孙兴旺,宗族日盛。

当我理清了这层层关系后,对吴家祠堂又多了一份亲近感,对吴姓先祖和后代充满崇敬。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各地各族的人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的文化从没断过源”。吴姓是如此,我们的百家姓也是如此。

漳[漳,读音作zhāng(ㄓ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妊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妊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始祖为黄帝的长子。又据《左传》说,妊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妊,而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因此,章氏推溯起来当然是五千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章氏祖先原居零陵(今湖南邵阳一带),后有一支族人迁至龙城(今湖南湘乡地区),为与原章氏一族有所区别,遂改加“氵”偏旁而称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漳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漳水,河流名称。

在典籍《周礼·夏官·职方氏》中记载:“冀州,其川漳。”在奠基《山海经》中记载:“漳水,发鸠之山,漳水出焉。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淸漳水出焉。又水出南郡临沮。荆山,漳水出焉。”在《说文解字》中注释:“浊漳,出上党长子鹿谷山,东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南漳,出南郡临沮。”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称漳水者,著名的有五条:

一称浊漳水,发源于今山西省长子县,东北流向至襄垣县北,东南流入河南省林县北界,与清漳水汇合。

二称清漳水,发源于今山西省昔阳县,南向流入河南省林县北界,与浊漳汇合。

三称漳江,亦称云霄溪,发源于今福建平和县博平岭山脉东麓大峰山,东向于云霄县接纳顶溪和南溪后注入东山湾,流向台湾海峡,注入东海。

四称漳河,位于今湖北省荆门、宜昌、襄樊三市交界处三国时期古战场的中心地带,为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沮漳河的东支,流过今湖南省桃源县城,形成“桃源八景”之一后汇入沅水。

五称漳江,发源于今贵州南部的黔桂边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是水春河峡谷的中下游河段,至龙王洞入地下暗河。

古代,居于漳水流域近岸的住民,从先秦时期至两汉之际即有以漳水为姓氏者,称漳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古漳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漳州,为州名,即今福建省漳州市地区。

漳州是古老的文化名城,早于一万年前就有中国古先民在该地区繁衍生息。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漳州被列入秦朝中央版图,隶属于闽中郡。汉朝时期以梁山为界,分属南越、闽越两个地方政权,延至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归于一统。

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将福州西南境区拆出,建漳州,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其后,在五代乱世之时,中原许多民众为避战乱灾祸,纷迁闽南地区,其居漳州地区者,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扎拉哩氏,亦称查拉里氏、贾拉喇氏,源于元朝时期女真扎剌儿部族,以部为氏,满语为Jalari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一说为乌苏里江流域)、乌拉(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下营子)等地。清朝初期,扎拉哩氏族有将领扎拉哩·阿布善,满洲正蓝旗人,世居瓦尔喀,参与郑成功的军队作战,在攻漳州过程中阵亡,被康熙大帝追赠为云骑尉。扎拉哩·阿布善的后裔子孙中,有悼念先祖战功事件者,以阵亡之帝为姓氏,称漳氏。满族扎拉哩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张氏、漳氏、詹氏、年氏、白氏等。

据史籍《满汉名臣传》记载,满族卓佳氏,满语为Jogiya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清朝中期,卓佳氏族有将领卓佳·常泰,满洲正蓝旗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从征蒙古准噶尔部,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又从征大小金川,他作战骁勇,皆立有战功,乾隆大帝对其很是赞赏,累官升迁至福建漳州总兵。在卓佳·常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作在为姓氏者,称漳氏。满族卓佳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卓氏,唯有卓佳·常泰家族例外。

二郡望: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为黄盖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废黜。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县先后解放,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零陵、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湘南行政区撤销,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1962年12月底,恢复零陵专区,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今芝山区),辖八县: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原零陵专区的祁阳、祁东二县划归衡阳专区。1964年5月,划零陵、道县的十二个公社和九个国营林场,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1979年,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由地区直接领导。1982年1月,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1983年2月,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1984年6月,撤销零陵县,恢复县级冷水滩市。至此,零陵地区辖永州、冷水滩两市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等九县。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以国函[1995]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 ,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九县和芝山、冷水滩两区,市委、市人民 驻芝山区。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 先后迁驻冷水滩区。

龙 城:即今湖南省湘乡市。湘乡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属长沙郡湘南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郡。后于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封长沙王的儿子刘昌为湘乡侯。自此始有湘乡之名。东汉时改长沙郡,原湘乡侯领地改为湘乡县。西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皇帝刘欣将涟水流域赐给长沙王子刘昌,封他作湘乡侯,这是湘乡建置之始。东汉建武初年,原湘乡侯领地置湘乡县,原荆州零陵郡,县治就在今市城。三国时期孙吴属衡阳郡,并为衡阳郡治所在。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42年)并连道入湘乡县,县域扩大,仍属衡阳郡。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衡阳郡,将湘乡、湘西、衡山三县合并为衡山县,属潭州总管府。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潭州总管府为长沙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衡山县复置湘乡县。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湘乡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湘乡州降为湘乡县。清代,湘乡县属长沙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府州建制为道,湘乡县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废道制,湘乡县直属省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属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邵阳),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4月改属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益阳)。在习惯上,湘乡有“新湘乡”和“老湘乡”的区别。将现在的湘乡称作新湘乡,将1952年拆县前的湘乡,称作“老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乡县属益阳专区。1952年,湘乡县划出现在的双峰县全境及涟源一部分,余下仍称湘乡,次年11月湘乡改属邵阳专区。1965年7月改属湘潭专区。1983年2月湘潭撤地建市,湘乡改由湘潭市管辖。1987年3月6日,湘乡县正式改为湘乡市。

漳 州:即今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唐武后垂拱(公元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朝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公元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唐朝高宗总章(公元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唐仪凤(公元676~679年)年间,唐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漳江,所以定名为“漳州”。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福建漳浦),到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福建漳州芗城),改称漳州郡。元朝时期改称漳州路。明、清两朝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垂拱年间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朝乾德(公元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明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市;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康熙爷平三藩,吴三桂造反。但是没坚持多久吴三桂便在战火中病死。

吴家彻底兵败后,被清廷处死,几乎断子绝孙。

▲吴三桂剧照

不过,吴三桂深知造反是一件收益大,风险高的事儿,所以为了能在战争中给吴家留得一点血脉,将其中一个儿子吴应麟从秘道送走,让其逃往云南地区,得以幸免于难。

据吴三桂的后人讲,陈圆圆并没有投湖,而是跟随吴应麟一起逃亡,隐居在偏僻之地。

吴家的后人生活在贵州一个叫马家寨的小村庄,吴永鹏提供的御赐薄、皇伞、陈圆圆画像等,经过专家的鉴定都是真的。

▲吴应麟剧照

而吴三桂的后人也确实如同消失一般,直到第十一代孙吴永鹏才公之于众。但是在公布之前,连吴永鹏身边的邻居,都不知道他还有这重身份。

因为吴三桂在死前下了命令:自己的后代不能修族谱,不能用文字进行记录,只能口口相传,以免被朝廷发现。

有。于2010年6月被发现。

距离贵州省岑巩县40里处有一个马家寨,大约有上千人口,并且全村人都姓吴,他们自称是吴三桂的后人。

吴三桂死前让军师马宝送吴应麒和陈圆圆等到深山中,所以为了感谢马宝才叫马家寨。

为了记住历史同时不被朝廷发现,吴氏家族设计一个秘传人制度,找几个德高望重的人口口相传,严禁文字记载。

为了确定真实性,考古学家先后考察,最终确定马家寨村民确实是吴三桂的后人,村里还有吴三桂、陈圆圆等人的墓。

贵州深山有一个叫马家寨的村子,有200多户,2000多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姓吴,是著名的吴三贵的后代。马家寨村民虽然没有家谱,但拿出了吴三桂的历史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明代遗留下来的陈元元画像。从这些画像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陈元元的国家沦陷。

这一事件曝光后,许多考古学家来到马家寨进行调查。最后在村里发现了两个墓地,其中埋葬了吴三桂和陈元元。由此可见,这里的村民确实是吴三桂的后代。至于他们为什么隐居在这座深山里,我们需要从旧金山起义开始。Wu Sangui被授予平田村国王的称号后,他率领军队进驻云南。后来,康熙决定切断他的军事力量,让他回到北京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吴三桂对此已习以为常,自然不同意。后来,他坚决反抗,但不幸的是,他失败了。为了保存自己的鲜血,在最后一刻,他请求军师将他的后人和妾陈元元带走,他们逃到贵州山区定居下来。这是今天的马家寨

岫岩吴家堡子 满族吴姓,老姓吴扎拉 氏,祖居长白山,属满洲镶白旗。

高祖“忒秋”与儿子“敦得力”于1687年(康熙26年)奉命从沈阳迁到凤凰城驻防。居住在现白旗乡吴家堡子。

后世子孙散居:后营子、岔沟、民主二队、黄花甸关门山、东沟、宝山乡、蓝旗乡蓝旗村、杨木沟、吴家四沟、毛甸子、等地。均取汉姓吴。

如今,《吴扎拉氏族谱》收藏在 黄花甸关门山 你的同宗远亲家里。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寻访。

按家谱辈分 排字为:

荣贵继世广

福庆永鸿章

华国忠明治

维新裕保良

我是江苏泗阳人士,我目前只知道姓吴的辈分有开、立、士、玉,不知道前面和后面的辈分是什么?请赐教!

江苏吴氏字辈 ★江苏盐城吴家河字辈: 东门:文振登春榜 安帮武备修 承平黎庶福远志秉千秋 南门:文振金怀玉 其祥瑞国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