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有多少世子孙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赵匡胤有多少世子孙了,第1张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祖籍问题,是宋史研究中基本的课题,也是地方史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于补充和完善宋史史料和地方史志,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此项研究不象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那样重要和引人注意,所以在史学研究中被长期忽略了,大多采取了盲目、轻率地因袭古代文献的一些笼统说法(涿郡),又由因袭而附会(涿州),以至造成“涿州”等同“涿郡”之误,甚至大量地写进了现代的许多书籍之中,使宋太祖祖籍这个本来有大量史料记载的明确而清楚的问题,人为地变得复杂起来,从而出现了“保州说”和“涿州说”两种意见的争辩。为正本清源,我想从对涿郡的因袭附会之变、赵匡胤先祖生活经历、赵氏保州族属、皇家祖坟、北宋历代皇帝对皇家故里的认同、宋朝大臣对皇家故里的认知等几个方面,对赵匡胤祖籍进行分析论述,以证明其祖籍确在今清苑县而不在涿州。

  (一)“涿郡”等同“涿州”之误

  是造成赵匡胤祖籍谜团的始因

  对赵匡胤祖籍,在古代的史料中大都泛指为涿郡,但在现代许多的著作、文章中却误记为赵匡胤是涿州人。那么,“涿郡”又是如何演变为“涿州”的呢?翻开史页便会明白。《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本于此,近代以前史料记载也只是重复、因袭这一说法。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卷一载:“帝,涿郡人。”明王世贞、袁黄合纂《增评加批历史纲鉴》补卷二十八载:“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称:“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到了现代才出现了一些由因袭而附会的说法。著名历史学家周谷成先生所著《中国通史》仍沿袭旧说:“赵匡胤是涿郡人”。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在沿袭中有了变化:“宋太祖: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这里用涿州来注释涿郡成为错误的一个源头,严格的说法应该是“涿郡的治所曾在今河北涿州市”。《辞海》、《中国历史大词典》等许多现代书籍则更是不加区别,直指赵匡胤为涿州人。从以上史料、书籍的记载不难看出,“赵匡胤涿郡人”由来之本、之因、之变。可见赵匡胤祖籍何处的说法是有变化的,现代以前只有“涿郡”二字,到了现代才有些人盲目而不加区分地把涿郡和涿州等同起来。殊不知涿郡是不能与涿州划等号的,如同广东不能同广州画等号,闽、闽越、福建不能与福州画等号一样。因为,这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区划概念。

  涿郡究为何指?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涿郡这一行政区划的范围及其历史沿革。《汉书》载:“涿郡,高帝置。莽曰垣翰。属幽州……县二十九”。[1]涿郡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燕始置。其区域较广,北至今北京的大兴、良乡,南达今河北省中南部衡水市的安平县。今涿州市和清苑县的大部均在其辖区之内。三国魏黄初改名范阳郡,隋大业初改幽州重置涿郡,唐之后涿郡这一行政区划名称便在中国历史的版图上消失了。涿州市在北宋期间当然也就没有置涿郡或隶涿郡的历史,而为辽国的属地。清苑县在北宋期间一直隶河北西路,亦与涿郡无任何瓜葛。由此可见,《宋史》所称涿郡只是借用古代的行政区划名称,是一种习惯性的称谓,有如今人仍称河北一带为燕赵一样。因此,以涿州来代涿郡从而确定宋太祖祖籍是十分错误的。

  史书中对人物里籍的记载,采取沿用上代较大区划的地名作为泛指的情况是常见的:“季布,楚人也。”[2]“李栖筠……,世为赵人。”[3]“佟养性,辽东人。”[4]

  此种情况在《宋史》中更是不乏其例:“田重进,幽州人。”“李子京,幽州人。” “高琼,家世燕人。”“李清臣,字邦直,魏人也。”(宋、辽时期没有幽州和燕、魏建制名称)

  但史书中如无特殊情况,对人物里籍记载一般都比较明确。《宋史》中对人物籍贯的记载更有一个特点,大多是以州治在先。因为宋朝没有设郡,其行政建制为路、州、府、军、监、县。确为涿州或范阳人的,记录的也很明确:“王则者,本涿州人”。 “刘廷让,其先涿州范阳人。”

  《宋史》因何以废置的涿郡称作是赵匡胤的祖籍呢?是由于资料缺失、语焉不详或存有争议,还是为提高赵匡胤的郡望而故意如此呢?我认为应是后者。因为在《宋史》同一部著作里多处明确记载了赵氏皇家的故里和祖陵在保州。由此看来《宋史》的著作者对赵氏皇家故乡在保州是清楚的,是有着明确史料依据的,言其“涿郡人”只是对其祖籍以郡望相称而已。这并非《宋史》的错误。以郡望代称籍贯,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成为一种时尚。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士大夫始以郡望自衿”。章太炎在《史学略说》中也说:“唐人封爵,以郡望为准。”那么,何为郡望?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是在隋唐中世纪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叫法。“郡望是魏晋隋唐时每郡的显贵世家,为一郡所仰望,故称郡望。”[5]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期,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沿用不变。郡望,最初的含义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后延伸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姓名各族寻根的依据。《郡名百家姓》在每一姓上都附注郡名,表示某姓望族曾居古代某地。台湾文献会主任委员林衡道先生认为:郡望是以两千年前秦汉时期的郡名,作为整个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记。因此,这一传统至今在台湾仍能得到明确的体现。如台湾黄姓人家有的在大门门楣上书“江夏郡”三个大字,以示其祖籍在大陆江夏(汉置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岗县西北)。可见,在《宋史》开篇《太祖本纪》中的赵匡胤“涿郡人也”,与同一著作中有关赵匡胤故里在保州的记载,只是以郡望泛指与具体指向的不同,并不存在矛盾。

  由于对历史的淡忘和沿革变迁中的失误混淆,今天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赵匡胤祖籍“清苑说”有点标新立异,是一种“新解”。这也难怪,近百年来的许多书刊早把这个问题弄得一塌糊涂,赵匡胤祖籍涿州似乎都已成了金科玉律,甚至如今的一些学者也受因循的影响把它看作“定论”。然而,翻开尘封的史料便会恍然大悟,原来“涿州”竟是“涿郡”之误。

  新解与旧说本来是相对的,比如今日是昨日之新,前日是昨日之旧。赵匡胤祖籍涿州只是近百年来的书刊(还不能称之为史料、典籍)中的一种“新说”。其由来是将涿郡这样一个包含今涿州和清苑的大的旧区划概念误解为涿州。而数十年之前的近千年的诸多史料中并没有一字提到赵匡胤祖籍涿州,除以郡望相称的涿郡外,就是具体地指明为保州,即今清苑县。如此看来,赵匡胤祖籍清苑县早已是传统的旧说了。相对于千年前的史料,赵匡胤祖籍“涿州说”才是真正的“新解”。

  (二)从赵匡胤先祖的生活经历

  辨析皇家故里的所在

  赵匡胤称帝后追谥其高祖赵脁为文献皇帝,庙号僖祖,墓为钦陵;曾祖赵珽为惠元皇帝,庙号顺祖,墓为康陵;祖父赵敬为简恭皇帝,庙号翼祖,墓为定陵(后改为靖陵);父亲赵弘殷为昭武皇帝,庙号宣祖,墓为永安陵。

  赵匡胤高祖赵朓(僖祖),生于晚唐,仕唐历永清、文安、幽都令。幽都即今北京,是个较小的辖区范围。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故赵氏世为保州人,而僖祖、顺祖、翼祖、宣祖皆生于河朔。”[6]据此,赵朓早年应生活在保州。《宋会要辑稿》记载:“僖祖┄┄讳朓,汉京兆尹广汉之后,生于燕蓟。”[7]而燕蓟只不过是对古幽州地区的泛指,仍然包含着今清苑县的地域。赵朓晚年生活情况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有人说“高祖晚年举家居住幽州”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主观臆断。

  赵匡胤曾祖赵珽(顺祖),历藩镇从事,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小官吏。此后累官兼御史中丞,也只是一名仅有虚衔的兼官,并无实际职掌。当时社会此类虚衔加官非常普遍,车载斗量,不为社会看重。[8]史料中目前还没有发现他为官具体地点的记载,应该为河北一代的藩镇。据以上《青箱杂记》记载,赵珽早年也是生活在保州。他的晚年生活情况不详。但从其子赵敬青少年时期居住在故乡保州的民间来看,赵珽的晚年似乎并不风光,退隐或致仕后返归保州故里的可能性要大些。

  赵匡胤祖父赵敬(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他是论证赵匡胤祖籍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早年的生活情况有比较明确的记录。宋苏舜钦《刘公墓志》记载:

  公讳文质,字士彬,世占数于保州保塞县。曾祖延,不仕。祖昌,后唐为平州刺使、幽蓟垦田使者。保塞,皇家之故乡也。翼祖皇帝之在民间,昌阴知其非常,归以息女,今庙号简穆皇后。父审奇,太祖创业之始,倚以机事,辟署汜水关令,未几卒,今赠左千牛卫大将军。母张氏,封清河郡太夫人。夫人出入宫闱,太宗尝以乡党之旧,赐予颇众。[9]

  刘文质是赵匡胤祖父赵敬之妻简穆皇后的亲侄子,是赵宋皇朝“乡党”中的重要一员,《宋史》有传: 刘文质,字士彬,保州保塞人,简穆皇后从孙也。父审琦,虎牢关使,从讨李重进战死。文质幼从母入禁中,太宗授以左班殿直,迁西头供奉官、寄班祗侯。帝颇亲信之,数访以外事。尝谓内侍窦神兴曰:“文质,朕之近亲,又忠谨,其赐白金百斤。”文质以简穆亲,又父死事,故前后赐予异诸将。真宗尝问保塞之旧,文质上宣祖、太祖赐书五函。仁宗亦以书赐之。[10]

  刘文质死后北宋著名学者苏舜钦为其作《内园使连州刺使知代州刘公墓志》。这段墓志是解读赵匡胤祖籍十分珍贵的史料。从以上史料分析,赵匡胤的祖父赵敬青少年时期生活、居住在保塞(清苑县)的民间。与刘文质的祖父刘昌(又名刘正)同为保塞人,两家居住地相距不远,并由此相识。虽然当时赵敬居住民间,尚无功名,但刘昌暗地里观察他,知道是个不一般的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是后来的简穆皇后,赵匡胤的祖母。以后赵敬才离开保塞老家,在乱世中闯荡,建功立业。赵敬是宋太祖先祖中官职最高的一个,然而居官时间并不长。他一直在幽州藩镇刘仁恭父子手下为官,刘仁恭父子盘踞幽州也只有十几年时间,随着刘仁恭父子的灭亡,赵敬也结束了他的宦海生涯。对赵敬晚年的情况有许多说法。华东大学的顾宏义先生认为:据《资治通鉴》记载赵敬在任瀛洲刺史时兵败而降,“推测其降晋以后可能并未为晋王所用,而归居家乡了。”[11]河北社会科学院的杨倩描先生则认为:《资治通鉴》所记载“李嗣源攻瀛洲,刺史赵敬降”,这里的赵敬不应该是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理由是“作为宋人的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按常理是不敢写‘赵敬降’这三个字的。”[12]但无论属于何种情况,从其子赵弘殷青少年时期仍生活在故乡保州且非常窘迫来看,赵敬晚年同其家属是在故乡保州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当是没有疑问的。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宣祖),起家事赵王王镕,仕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卒,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13]他中、晚期主要生活、工作在河南,死后葬于河南巩县。赵弘殷早年仍生活在故乡保州。宋朝范镇《东斋记事》记载:

  刘尚书涣尝言:宣祖初自河朔南来,至杜家庄院,雪甚,避于门下。久之,看庄院人私窃饭之。数日,见其状貌奇伟兼勤谨,乃白主人。主人出见而亦爱之,遂留于庄院。累月,家人商议,欲以为四娘子舍居之婿。四娘子即昭宪皇太后也。[14]

  《宋史》载:“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人也。……既笄,归于宣祖。”[15] 文中尚书刘涣即刘文质之子,曾知保州。他所言宣祖“自河朔南来”,即是指赵弘殷从老家保州南下镇州(正定)投靠赵王王镕。赵弘殷途中饥寒交迫,在大风雪中落难于定州安喜,被杜家相救,与杜氏结为夫妻,即赵匡胤之生母杜太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与父亲赵敬有着共同的命运,再次从官宦子弟落魄为平民,我们不得而知。但二祖均未承祖荫,都是从保州平民起身,靠自己打出天下。难怪宋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王安中在《论修北岳庙奏状》中称:“恭惟祖宗肇造之迹,实在保塞”[

宋太宗的后代: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佶、赵桓、赵构等8人;宋太祖的后代:赵昚、赵惇、赵扩、赵昀、赵禥、赵㬎、赵昰、赵昺等8人。

一、宋太宗的后代

1、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2、赵祯

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

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3、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宫中,天性聪明,博闻强记,拜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

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尊号“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二、宋太祖的后代

1、赵昚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赵昚于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

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2、赵惇

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于孝宗藩邸。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

宋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

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庆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赵惇因病崩于寿康宫,终年54岁,葬会稽永崇陵。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听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宫闱妒悍”,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赵惇在位凡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

3、赵扩

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宁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 

乾道四年(1168年)生于恭王府,次年赐名赵扩,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国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阳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进封嘉王。

绍熙五年(1194年),被立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

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是为“庆元党禁”。

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 纵观宋宁宗时期,大规模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侂胄伐金,最终不能战胜金国,从而签订了嘉定和议。

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战争波及了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最终宋金双方都没能获胜。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会稽永茂陵。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宋朝君主

——赵昚

——赵祯

——赵恒

——赵扩

——赵惇

——赵构

校易搜收集整理的下列文字材料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有多少?让让我们快速浏览一下!

朱元璋的后裔,明太祖太祖朱元璋,是汉人,濠州钟离人群甚远。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398年,朱元璋在应天病死,享年71岁。这座寺庙被命名为王子。朱元璋的后代是谁?

朱元璋的后裔朱棣

朱元璋有26个儿子。考虑到子孙众多,子孙的名字可能会重复出现。所以他给每个儿子两个十字作为派语,依次衍生出来。每个人一生有20个字,从孙子开始,依次写下来。还规定每五个字要按火、土、金、木的顺序命名。反过来,要用偏旁命名。每一句话都是一生。所有儿孙出生后,要按照世界的顺序取两个名字。前一个双名是明太祖取的,后一个词必须是火、土、金、水、木五种元素。比如,火是朱元璋的根的孙子。

在朱元璋的后代中,我国宰相朱姬的名气比其他皇帝都大。朱姬是湖南长沙人。他属于朱元璋夏侯_的第十八个儿子,闵庄的王铸。这样,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也是朱元璋的第19代孙。按照当年的排名表,朱元璋亲自拿了字在朱姬600年前的名字。

朱元璋的后代中,据已发现并确认的,一直延续到朱元璋第23代的孙子。许多人已经发现了一些关于朱元璋的线索在他们的家谱中有s的后代,但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验证。有意思的是,一位法国名将给出了四个证据来证明自己可能是朱元璋的后代:1。听说我的祖先在中国登基,却被他们的亲戚抓走了,所以我逃到了波斯,后来又去了法国。2我在自己家里保存了很多明朝的宫廷物品。3家里的老人总说自己的家乡在远东。保留下来的家庭习俗与中国非常相似。

太祖朱元璋,原名朱仲巴,是中国古代明朝的开国皇帝。与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开国皇帝不同,朱元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皇帝。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穷,曾经把牛送给地主。

朱元璋画像

元末政治越来越腐败,天灾人祸不断,贫民增多。为了生存,朱元璋剃了光头,出家50天。庙里的食物用完之后,他被迫以乞讨为生。三年的流浪生活艰辛而又痛苦,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胸怀,也锻炼了他刚毅的性格。也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他晚年残忍多疑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为了反抗元朝的暴政,朱元璋在25岁时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的勇敢和战斗技巧,他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他不仅把养女马史许配给他,还正式给他取名为朱元璋。这段马史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大脚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第一任妻子,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感情很深。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接管了他的军队。他知人善任,是个领袖,手下聚集了一批勇敢足智多谋的得力干将。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的建议,实行了筑墙积粮慢慢称王的巧妙政治策略,韬光养晦,暗中扩张。打败陈友谅,然后消灭张士诚,然后消灭方国珍。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成功消灭了各种残余起义军,在应天府称王,成为明朝。

朱元璋在美国统治时期,他是明智和有远见的。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社会和生产逐渐回到正轨。后世称之为吴鸿的统治。洼地

朱元璋的发掘作为阿明王子的陵墓,朱元璋死后葬在哪里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其中一个热门话题是朱元璋是否的陵墓已经被挖掘出来了。最近有关于朱元璋的发掘新闻的坟墓。

朱元璋墓

现在大家都听说朱元璋明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朱元璋陵园位于茅山西侧,东临中山陵,南临梅花山。建于1383年,是南京最大的皇陵,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陵之一。自1383年以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事实上,明十三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史的陵墓。因皇后孝顺,故取名孝陵。2003年7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十三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有传言说毛的三个洞窟年代的图灵没有葬在十三陵,所以关于朱元璋的发掘的消息近几年来,汉墓不断被曝光。在中国,考古的原则是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结构特征,除非必要,否则不会进行发掘。因为无论做什么,每一次挖掘都等于毁灭。从商业角度来说,如果出土的墓葬已经被盗,墓葬的真实价值也会降低。因此,十三陵并没有被大规模挖掘。在十三陵中,除定陵外,没有发掘过其他墓葬。历代都清楚地记录了它的许多帝王陵墓。但国家只是规定帝王陵墓不能随意挖掘。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文物,还因为技术不足,害怕破坏墓葬。

朱元璋秦始皇的陵墓是否被挖掘出来是一个历史谜。因为我们可以我找不到埋葬坑。即使有高科技手段,也没发现什么。唯一能证明小玲的就是没有被偷。

朱元璋谈到朱元璋的祖籍的祖籍,众说纷纭,有的在凤阳,有的在沛县,有的在句容。众说纷纭。但是,按照民间的看法,一个人他的祖籍应该是他的出生地或他三代以上的家族居住地。

朱元璋雕像

朱元璋曾经回忆过他的家族,他的祖籍应该是句容朱嘉翔。但是,明史不我不这么认为。据说朱元璋夏侯_的祖先应该是沛县的农民,所以朱元璋的祖籍应该是沛县。北宋出兵后,朱元璋他的祖先朱带着妻儿逃到句容。当朱嘉翔活到朱元璋的祖父,朱楚彝,朱元璋的祖父,不能被政府压迫和剥削,所以他不得不躲在泗州开荒。后来,朱元璋祖父去世后,他的家庭又变得穷困潦倒了。为了避免繁重的劳动,朱元璋夏侯_的父亲不得不收留朱元璋一家人东躲西藏,四处逃亡,成为一代又一代迁徙的流亡家庭。

但是,根据碑文,朱元璋的三代人他的祖先住在句容,葬在句容朱嘉翔。后来,在朱元璋继承王位后,他带着他的大臣们去朱嘉翔寻找墓地。跟着古书在这里烧香祭祖格雷夫斯。作为朱元璋的祖籍,朱元璋后来登基,选择金陵作为帝都,很可能是出于荣耀祖先的想法。他曾想在句容建一座祖坟,但他没能做到因为找不到,所以他放弃了。

朱元璋是怎么死的大家都很好奇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怎么死的。作为开国皇帝,他做了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那么朱元璋是怎么死的呢?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一下朱元璋是怎么死的。

图为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大家都叫他仲巴。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他曾经是一个牧童,但他不一样,因为他是一个孩子,永远是一个孩子的国王,他很独立。朱崇巴一直在贫穷的边缘挣扎。后来家乡爆发瘟疫,父母双亡,其他家人被迫逃亡。它元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后来,在奥德

民间传言明成祖即将出世,加上内乱不断,当地起义不断。也是为了开创事业,他决定去当兵。25岁开始参加红巾军起义。当兵三年,因表现突出,指挥能力强,被尊为吴公。后期,朱仲巴整顿军纪,安抚民心中国人民逐渐统一了分裂的国家,建立了明朝。

他做了皇帝之后,一切都在进行,他试图整顿朝纲,尤其是他打击腐败的决心,和他出身贫寒有关。传闻朱仲巴当了皇帝后并不怎么奢侈,时常想起清贫的日子。由于他的努力,民风、民的心和经济逐渐恢复,朱元璋积劳成疾而死。

朱元璋死后谁继任?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感谢朱元璋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开国的艰难时期过去了。那么朱元璋死后谁继承了皇位呢?他死后继承的不是儿子而是孙子,不是第一个孙子,是第二个孙子。为什么会这样?

朱元璋的继承人朱军还活着。

朱元璋很早就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和朱元璋是在长期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享有很高的威望。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不像他父亲那样严厉,而是温和的,他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人。

朱元璋对他的太子非常满意,虽然他在很多地方不同意他的政治观点。但是它没有不会持续太久。朱标37岁就去世了,这让朱元璋很难过,于是希望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而是朱彪他的大儿子很早就被封了,他的二儿子朱军做得很好,所以他被确立为曾孙。

朱元璋死后谁来继承皇位?那一定是朱军,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文健皇帝也是一位慷慨仁慈的君主。在位期间,他修正了祖父的很多错误政策,真正让明朝走上了正轨。

如果文健继续当皇帝,整个中国的历史都将被改写,但仅仅在位四年,皇位就被他的叔叔朱蒂夺走了。朱棣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最像朱元璋的儿子,但他没有我得不到王位。朱元璋朱棣死后,朱棣起义并最终夺取了天下,但朱元璋的继承人朱军却从此失踪,至今仍是一个谜。

赵匡胤有多少世子孙了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祖籍问题,是宋史研究中基本的课题,也是地方史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于补充和完善宋史史料和地方史志,发掘和保护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