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海兴县郭桥村 姓郭的家谱
《郭 氏 族 谱 总 叙》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亦称书经)云:“以亲九族。”,圣经(儒,佛经典著作,批指儒经)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昆(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始)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至于,到了)子仪(唐朝郭子仪),家声永振(家族声誉长久振兴),奕叶(累世)生贤(产生贤才)。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战国时的燕国,在今河北北京一带)有郭隗(燕昭王的谋士,昭王为他筑黄金台以示对他的尊重。),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郭)子仪,生而儇伟,…… (全文见《宗族谱》 (以上省去大量古谱内容未录入) 大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春正月(一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 撰 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原木刻版《郭氏宗谱》其中一篇,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并全文收录于《郭氏宗族谱》。 《郭 氏 宗 族 谱》 在一九四九年前(解放前)大凡象样的家族,尤其是读书人家和为宦的人家,几乎都有家谱。作为民间文化现象之一的家谱,解放后被列为禁书,打入冷宫。有的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或丢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实行所谓的“破旧立新”几乎是所留家谱都遭厄运。有的人怕被打成“封、资、修”暗暗付之一炬,实属可惜。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留下笔墨,以供后人参考、借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很有裨益吗?为什么非要把它毁除呢?岂不可笑焉哉! 自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以来,真正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被列为禁忌的家族谱这一乡村文化,亦随中华文化的春天抖落压在身上的尘埃、灰土破壳而出。经四川省大英县郭氏宗祠又名“郭子仪纪念馆”搜集,终于发现了约数百万字的零散资料。如:四川大英县光绪七年的《郭氏族谱序》、乾隆36年《郭氏族谱》、民国七年的木刻版《郭氏宗谱》及娄烦县《郭氏族谱》等。里面述写了郭氏的来历、繁衍、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也记叙了一些郭氏家族文化,涉及忠国治家之道、文史武略等,如:蔡邑撰《郭有道碑文》、郭英《论决重修疏》、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郭镇星《第一急着疏》、郭文府《论处兵疏》、郭大湖《五营团疏》、郭明成《七书家训》及《一家言》、《录异小品》、《平山冠》、《备考三条》。 为了更好地保存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前人爱国守家的优良传统,由四川大英县郭子仪纪念馆决定进一步整理有关资料,编辑《郭氏宗族谱》,全书三百余页,共三卷,第一卷为族谱,重点叙述太原世系。第二卷为宗谱,主叙郭氏源流,第三卷家风传记。 《郭氏宗族谱》 第一卷 郭氏族谱 《史料整理说明 》《郭氏族谱序 》《郭氏复修谱序 》《凡例 》《劝诫引 》 《谱诫 》《家礼》《太原世系》 第二卷 郭氏宗谱 《郭氏家约十二条 》《郭氏历代年世略》 《郭氏家礼服制图 》 《太原郭氏累朝仕宦人物志》《郭氏谱谱总叙》 《吉水董公谱序》 《郭氏受姓本源考 》《郭氏世系流源图》 《郭子仪后裔图》 《郭氏迁川原始略 》《家泰公后裔本源分支 》《蓬溪天福郭氏史料 》 《汾阳族谱合族谱叙》 《娄烦县郭氏族谱简介》 清郭庠生撰《郭氏复修谱序》 《南阳〈郭氏族谱〉复修谱序》 宋欧阳修撰《郭氏旧谱序》 清曾国藩撰《湘阴郭氏家谱叙》 唐颜真卿撰《郭公庙碑铭》 宋王彰撰《汾阳王碑记》 第三卷 家风传记 《郭氏史略 》《“郭”之由来 》《大清高宗子仪赞论》 《电视专题片<郭氏与汾阳王>》 《千载古诗颂令公 》 郭氏祖训: 尊祖 敬宗 事亲 睦族 《郭氏家训》 《教儿经》 《劝学歌》 《敬老歌》《邻里歌》 《老伴歌》 郭氏族谱之《老伴歌》 《郭子仪后裔古墓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 《新加坡郭氏公会简介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的故事》 《郭氏人物传》(部分) 黄帝 郭及 郭泰 郭嘉 郭淮 郭象 郭璞 郭登之 郭祚 郭彦 郭衍 郭荣 郭之运 郭子仪 郭崇韬 郭威 郭崇 郭若虚 郭文振 郭守敬 郭子兴 郭英 郭怀一 郭秀 郭氏复修谱序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穆(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乃(周)文王(姬昌)之弟,武王(姬发)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命民,因谓之郭。盖(因为;大概)“虢”(音国)即“郭”。高诱《战国策》注云:郭,古文虢字也。 ……参之《晋语》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郭氏子孙象棋子分布于国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闻(名)人,如曰隗(音奎)、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者,诞应天衷,聪睿(音锐,智)明哲,妆文武(周文王武王之道)之将坠,振微言(精深微妙之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山西)太原介林(县)人也…… (部分内容未录入) 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士大夫不得祖诸侯则,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 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湖南新化,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厥(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多条支流)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焉。余生也晚,夙(早)闻身其伯父,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此语费解),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之属(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 乾隆二十七年壬年岁十四世裔孙庠生自天申之氏敬撰
明永乐2年,从江西赣县迁到山东德州的谢氏宗谱
1谢氏宗谱叙
如此者,谓安危利灾之可翘足而待者,犹得饮和食,德于天地之间也,祖宗之积善累仁,泽未斩而庆有余(之)故也。若更不复改吾尤,安知其所终何如耶凡吾宗祖之人,自今以往如前所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归祖宗之泽,以延后嗣之庆。是则吾祖之厚幸也夫。
八十岁孙庠生应元手著
2重叙
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纪事,谱以序支。其不可偏废明矣。吾家世籍江西赣州府赣县,迁山东济南府德州卫。明永乐二年间,徙海内大姓,置畿辅。始祖谦爷绶爷兄弟者,遂迁于德州之北左所三屯而家焉。递传以后,子孙繁衍,且掇巍科、登生员者,踵相接也。孰非我祖宗一人之身所荫庇,而启佑者耶生齿渐盛,木源渐远,询及支派半谢不知,问其名字叠相重犯,乃谱之不修以至于此。用是(因此)从各支各辈考增人数,以正其尊卑,书其名字,有徙于他乡者,或志(记)其地或记其人以备他日考验。其或无后或借嗣他姓者,名下宜书绝字,恐乱宗也。且使比户各书一册,展卷了然。庶知家之本支如国之世系,伦叙之不可或紊。而又以知百世之繁昌,实(为)一人之遗体,而分疆绝界之,则尤为凉薄而不仁也,孝友之心可以自此而生矣。
时康熙四十五年岁次丙戍吉辰七世孙擢庠生重叙
3又叙
余家自始祖来存有旧谱,惟书讳者书字余阙焉。同源异流者固然已即,高祖以上亦未备载,余自上馆于外,因老告归林泉之暇,多稽庙主,访之于先人,自我高祖坤配故氏,子女姻娅皆详注之,即甥舅之族亦未至视为路人。然支派繁衍不及尽悉,愿吾宗族各录一册,待后稍有力者付之剞劂俾(bǐ使,把)世世子孙展卷了然。则世系永垂不紊矣。余窃望之!
时康熙五十九年小春望月四日九世孙恪字敬一谨识
4重修祖谱序
谢氏旧有族谱,余从祖,考后重修之,先人又从而叙之。逮及于今有数十年矣。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百世子孙未有忘乎祖者。而祖则既往矣,虽曰追远,卒不可得而追矣。然其一气之所传,子孙之继继承承于千万年者皆其一人之身也。故余不忍一人之身,今得至于途人,而有祖谱之作。先考与余,从祖之志,亦余之志也。今数十余年而族人益众,余每观吾族人中有孝悌廉让者,则以为祖宗之仁厚,宜有是子若孙也。而余亦与有荣焉,其或有反乎是者,则以为吾祖宗之仁厚,不宜有是子若孙也。而余亦与有辱焉,故余惧其善不相劝,过不相规,有至于途人之势。复为之取其谱而重修之。余之志盖亦先人与余从祖之志也。至其渊源之所自,与其所以由微而著之始终,先人叙之详矣,故不复赘云。
时雍正十三年岁次癸丑孟春月十世孙子宝撰
5修刻祖谱序
余先世祖籍江西赣州府赣县,远祖年久无考。自始祖讳谦(绶)兄弟者,明永乐二年,迁山东居德州城北左所三屯,以耕以读、克勤克俭,历今三百余年,相传一十四世。其间掇入泮、登士贤、乡饮入贤祠以及中悃中之节孝贞烈者,代有其人,此固盛世之洪仁,亦祖宗之垂荫也。余幼龄时备聆先人遗训,与祖考,以家谱虽修而刊刻未举心常缺然。及余长而诗书略有,学业倍增,簿书弗克,追求先志者,每以刊谱为念。思筑家庙以立主位,犹嘱后世子孙远致斯意于余,余因此益有感焉。余远考先人及宗党,又阅十五年展墓之日,少长咸集,见老少之盛,生齿之繁,信可乐也。但谱牒久未增修内多遗缺,间有迁于他乡者,恐日久变迁,徴考无由,甚至交臂相失视一本如秦越人,诚可虑耳,且以间暇之日手叙成册。余因作馆于外,不得详叙,耿耿于心,当静处家庭之间逐篇翻阅,谱内诸序已详,无复重赘。伏思吾祖宗数百年来忠孝传家、淳朴相尚,是以克昌厥复,余庆攸长。余今退归林泉,将谱牒刊刻成册,携分族众,惟望不时翻阅,咸知支派虽繁,各出于一本,各宜敦睦宗族,共相式好。追思水木根源,恪守先人遗训:“穷则孝悌力田,仕则鞠躬尽瘁。顾礼义廉耻,知尊卑名分,毋荡险无遗,乐名列史册,以光前列。”是则吾之志也,实吾所深望也。本族未尝有出仕者,倘窃食君禄者观此谱,可以知其大概矣,是为序。
时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孟春九世孙尚修 谨撰
6
夫礼莫大于祀先!春露秋霜谁无怵惕凄怆之心,而世系尤不可不详,而一本,而九族,推而上之始祖为木本水源,尤其所当体念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此亦见人心之淳,风俗之隆,端必由乎是也。但世远年淹而世系有不可以尽传者,惟以所得乎先人者,谨薰沐以志之。
时道光二十一年岁次壬午孟春十二世孙士公重叙
7
原籍江西赣州府赣县清小伞谢人明,永乐二年初本运丁、习训典,迁于德州北三十里屯曰第三左所皆谢氏无他姓,遂占籍焉。赣水名在豫章,章贡二水合流立邑于此故名赣。
且族谱所关亦甚重矣,自道二十一年叙修已经五十余载。至今门户益多,族丁愈众,如不再叙甚至相遇不识,一脉成路人矣。余承先人之志,决意重叙家谱各藏一册,见是谱者如见高曾祖焉,如见子孙名目焉,诚祖宗之功臣,族中之盛事也。如刊刻再叙以待后之富且贵者。
时光绪二十三年岁在丁酉仲春十四世孙邦林谨识
祖茔地基阔步:东西横阔一百步,南北长阔一百步。成地四十一亩六分。
次支的长支,世祖秋元拨坟于老茔地与此支无干。
8
且念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慎终追远,此仁子之道也。概因十数载中,颇受形势的动荡,阻碍对祖宗的扫墓和祭祀,诚存不聊生,殁不得安。目前,转危为安,畅通无阻,形势大好。余在德州建筑公司工作,悠久有时。来家时间苍促,操持家务,聊聊无几。八零年孟冬之际,承上关怀,退休还梓。时当形势大好之际,吾奠定百倍信心,将吾谢氏老幼四代在团结的基础上,存有不足之地,进行校正,增强团结,制定的原则和方向:入则孝,出则悌,永持忠厚传家,代代诗书继世,勤俭持家,廉洁奉公,恪守法纪,大礼当先,和睦待人,以光祖宗之遗德,以裕后代之荣誉。余望老幼四代,认真执行,切不可有违也。吾朝思暮想,祖谱失修断叙,相传六代之久,百载有余,使我不得不深虑也。人口发展愈来益盛,门户愈来益多,倘不及时修叙,则形成遐迩不识,交背不语,本一脉相传而视为路人,岂不令人耻笑乎。值渴不及待的情况下,吾承祖宗遗志,不使谢氏宗族发生紊乱,决意即将祖谱重新修叙。以资户户持谱一册,展卷了然,此祖宗之志,亦余之志也。并期后代富有才华者,再详叙之,为吾至望焉。
公历一九八一年岁次辛酉仲春之月
十七世孙恭谨叙
勘察祖谱,原自一四一七年即明朝永乐二年,历往年数是五百七十五年。为响应平坟的基本国策,以利开发土地,故将先人之遗骨深落地下,永保窀穸。水源木本世代相传,现人口众多乃祖宗一脉真传。以慎终追远之风,略表寸诚而立此碑,标志千秋永垂不朽。
谢氏始祖之墓
岁次一九九二壬申年之秋为记永垂千古
1始祖讳寅谦(绶)配 氏,生子一:敬。
1二世祖讳敬配 氏,生子一:宁。
1三世祖讳宁配 氏,生子一:宗俊。
1四世祖讳宗俊配邱氏,生子二:长现、次瑶。
五世2--3
1五世祖讳现配马氏,生子一:应元。
2五世祖讳瑶配俞氏,生子二:长秋元、次经元。
。。。。。。。
1始祖讳寅谦(绶)配 氏,生子一:敬。
1二世祖讳敬配 氏,生子一:宁。
1三世祖讳宁配 氏,生子一:宗俊。
1四世祖讳宗俊配邱氏,生子二:长现、次瑶。
五世2--31五世祖讳现配马氏,生子一:应元。
2五世祖讳瑶配俞氏,生子二:长秋元、次经元。
六世3--61六世祖讳应元(庠生)配宋、叶氏,生子四:长擢、次拔、三振、四挺。
2六世祖讳秋元配王、张、邓氏,生子一:捷。
3六世祖讳经元配罗氏,生子一:恒。
七世6--101七世祖讳擢(庠生)配王氏,生子一:嘉禧。
2七世祖讳拔配张、刘、方氏,生子三:长嘉祯、次遇彬、三遇彰。
3七世祖讳振配梁氏,生子一:遇知。
4七世祖讳挺配封氏,生子二:长遇盛、次遇美。
5七世祖讳捷配俞氏,生子二:长遇泰、次遇春。
6七世祖讳恒配罗氏,生子一:遇奇。
八世10--201八世祖讳嘉禧配氏,生子二:长凤、次英。
2八世祖讳嘉祯配叶氏,生子二:长佩、次瑜。
3八世祖讳遇彬配李、袁氏,生子三:长亮、次恺、三悌。
4八世祖讳嘉彰配方、张氏,生子三:长前、次素、三恪。
5八世祖讳遇知(号来聘庠生)配俞氏,生子二:长曾、次鲁。
6八世祖讳遇盛配缪氏,无嗣生女二:长适李、次适方。
7八世祖讳遇美配申氏,生子三:长惠、次德、三荣。
8八世祖讳遇奇配王氏,生子二:长尚、次宏。
9八世祖讳遇泰配李、方氏,生子二:长秀、次镇。
10八世祖讳遇春配杨氏,生子一:瑞。
九世20--231九世祖讳凤 外出。
2九世祖讳英 无嗣。
3九世祖讳佩配王、张氏,嗣朴宝。
4九世祖讳瑜配夏氏,生子二:长朴宝、次有宝。
5九世祖讳亮配李氏,生子二:长乃宝、次果宝。
6九世祖讳恺配刘氏,生子二:长鼎宝、次秀宝。
7九世祖讳悌配王氏,生子一:银宝。
8九世祖讳前配刘、冯氏生子一:重宝。
9九世祖讳素配叶、刘氏,无嗣生一:女适周。
10九世祖讳恪配祝氏,生子二:长子宝、次彦宝。
11九世祖讳曾配李、段氏,生子一:维宝。
12九世祖讳鲁配李、丁氏,嗣孙维宝次子知。
13九世祖讳惠配氏,生子一:侯。
14九世祖讳德配氏,无嗣。
15九世祖讳荣配祝氏,生子二:长俨、次仪。
16九世祖讳尚配王氏,生子三:长维翰、次维藩、三维城。
17九世祖讳宏配田氏,生子三:长维屏、次维恒、三维宁。
18九世祖讳秀配李、杜、纪氏,无嗣。
19九世祖讳镇配吕氏,生子一:维正。
20九世祖讳瑞配纪氏,生子二:长维新、次维明。
十世23--331十世祖讳朴宝配张氏,生子二:长龙、次虎。
2十世祖讳有宝配氏,生子一:相。
3十世祖讳乃宝配李氏,生子二:长贵、次荣。
4十世祖讳果宝配许氏,生子二:长富、次华。
5十世祖讳鼎宝配氏,生子二:长广、次友。
6十世祖讳秀宝配胡氏,生子一:熹。
7十世祖讳银宝配李氏,无嗣生女一:适韦。
8十世祖讳重宝配牛氏,生子一:勷。
9十世祖讳子宝配俞、王氏,生子一:勋。
10十世祖讳彦宝配管氏,嗣孙士瑞。
11十世祖讳维宝配何氏,生子三:长礼、次智、三信。
12十世祖讳侯配苏氏。
13十世祖讳俨配陈氏。
14十世祖讳仪配王氏。
15十世祖讳维翰配曾、田氏,生子三:长瑜、次玮、三琏。
16十世祖讳维藩配王氏,生子四:长瑁、次升、三珩、四璜。
17十世祖讳维城配崔氏,生子二:长玟、次瓒。
18十世祖讳维屏配刘氏,生子二:长彦、次官。
19十世祖讳维恒配王氏,生子二:长珍、次琪。
20十世祖讳维宁配李氏,生子二:长琮、次琨。
21十世祖讳维正配李、方氏,生子二:长钦、次钿。
22十世祖讳维新配 氏无嗣。
23十世祖讳维明配马、刘氏,生子一:镈(bó古乐器,大钟;古代锄类农具)
十一世33--231十一世祖讳龙配氏,无嗣。
2十一世祖讳虎配氏,无嗣。
3十一世祖讳相配氏,无嗣。
4十一世祖讳贵配祁氏,
5十一世祖讳荣配叶氏,
6十一世祖讳富配陈氏,
7十一世祖讳华配氏,无嗣。
8十一世祖讳广配俞氏,生子一:士全。
9十一世祖讳友配刘氏,无嗣。
10十一世祖讳熹配刘氏,生子一:士忠。
11十一世祖讳勷配吕、赵氏,嗣勋长子士哲。
12十一世祖讳勋配周氏,生子三:长士哲(出嗣)、次士聪、三士瑞(出嗣)
13十一世祖讳礼配韩氏,生子一:来有。
14十一世祖讳智配侯氏,生女一:适张庄卢。
15十一世祖讳信配尹、张氏,生子二:长士周、次士文。
16十一世祖讳瑜配孙氏,生子一:士友。
17十一世祖讳玮配苏、罗氏,嗣孙大宝。
18十一世祖讳琏配朱、杨氏,生子一:士伦。
19十一世祖讳瑁配杨、李氏,生子二:长士玉、次士来。
20十一世祖讳升配景氏,生子一:士兰。
21十一世祖讳珩配王氏,无嗣。
22十一世祖讳璜配曾、魏氏,生子一:士惠。
23十一世祖讳玟配李氏,生子一:士曾。
24十一世祖讳瓒无嗣。
25十一世祖讳彦配王氏,生子一:士勇。
26十一世祖讳官配魏氏,生子一:士昌。
27十一世祖讳珍配 氏,嗣琪之子士魁。
28十一世祖讳琪配陈氏,生子一:士魁(出嗣)
29十一世祖讳琮配赵、夏、杨氏,生子一:士德。
30十一世祖讳琨配刘、杨、封氏,生子二:长士公、次士平。
31十一世祖讳钦配徐、俞氏,生子一:士珍。
32十一世祖讳钿配吕氏,生子一:士礼。
33十一世祖讳镈无嗣。
编辑本段
江苏省谢氏族谱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 (清)谢大才等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丹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 (清)谢公文等修清宣统二年(1910年)玉树堂活字本
江苏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 (清)谢圣池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活字本 三册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谢顺德 谢楚宝等主修清光绪二年(1877年)木活字本 国图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11) 日本 美国
江苏常州·谢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谢迎梅等续修清光绪六年(1880)宝树堂活字本二十二册 国图 人民大学(存卷1—14) 美国
江苏常州·谢氏源流一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毗陵谢氏瑞云堂刻酌古准今本南京大学 美国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谢光照等纂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宝树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 书名据书名页、版心题 上图:901885—912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八卷谢承恩纂修民国六年(1917年)宝树堂木活字本三十二册 书名据书名页、版心题 上图:921786——817
名目繁多,流传较普遍的有下列9种。①木刮, 一种古老的叙事性民歌的歌调,亦称“木刮哺哦”。流 传于维西一带的称“阿赤木刮”,意为“羊子歌”,因 歌腔中有类似羊叫的音调而得名。木刮多为中、老年男 子对唱,众人应和。每句歌词由7个音节组成,领唱与应 和的两句之间讲究对仗。演唱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家谱及 关于历史、生产、婚丧礼俗等。②摆时,传统的抒情性 民歌的歌腔,亦称“摆时摆哦”。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 的摆时,内容以歌唱爱情为主,也唱劳动生产或其他社 会生活。演唱形式以对唱最为常见,多由数人乃至数十 人手挽手围成圆圈,边唱边摆动身体,缓慢移动。歌词 4句为一段,领唱唱两句,众人合唱两句。合唱多为二部, 也有三部或四部的。③优叶,叙事性小调。有两种,一种 是由青年男女在田野间对唱,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爱 情等。曲调优美委婉。恋人们幽会时相互应和,常常形 成二声部;另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由老人们在家中边饮酒 边唱,内容有叙家谱、回忆往事等,旋律平稳,速度缓 慢。④批阿哦,青年们聚会时轻声对唱的抒情歌曲。多 为领唱与合唱,流传于碧江、泸水一带。⑤夫知多哦,饮 喜酒歌。傈僳人举行婚礼时,迎亲与送亲的双方各推一 年长善唱的歌手领唱,众人接着合唱,围着酒坛子,边 饮酒边唱边舞。⑥嘿时笃哦,进新房歌。新屋建成后,亲 友送酒庆贺,主人设宴答谢。宴席间,男主人与客人对 唱,众人应和,边唱边舞。⑦诗哦得哦、阿双居哦,挽 歌和哭丧调,均为哀悼死者时唱的丧葬歌。⑧萨讷期哦、 萨讷瓜哦,摇儿歌和儿童歌。音调质朴,结构短小,节 奏较为规整。⑨尼无尼咕哦,祭祀歌。傈僳族信奉多神, 经常祭祀的鬼神有数十种,因而祭祀歌也较多,如祭山 神调、祭路神调等。
地球分为大地与海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也就有了靠山吃山的农民与靠水吃水的商人,并由此衍生出风格各异追求不同的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用过去的话来说,就是“**文明”与“蓝色文明”。 中国早期文明主要在黄河流域的内陆,河流两边由于的平原适合农业耕种,所以孕育出以种植为主的农耕文明。而欧洲早期文明是在地中海沿岸,没有那么多土地可给耕种,生存就需要不断的拓展和做贸易,也就造成了以贸易和建立殖民地为主的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特点:
首先,一个重传承,一个重创新。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这首先是由它生产方式决定的。农业种子、技术对季节变化、工具制造等方面知识积累方面传承性。一个作物种子被发现,那么它就会一代代被传下来。人们会不断地加深对这种植物的认识。农耕与天气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对季节变化的观察总结也是不断地积累。也就是因为这种生产上的传承需要,后来发展到了对祖先世系记载的认真程度。著名的有“孔氏家谱”。而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而在南方一些地方,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衷。有人甚至认为“儒家文化,变成了一种祖宗崇拜的宗教”。儒家文化是农耕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实际上是农耕文化传承性在这一方面的突出表现。甚至连传宗接代这种观念,都是农耕文化传承性的一种表现。只是儒家拿来用作自己的神主罢了。此外,在文字上,这种传承性也有充分体现。这些内陆国家的文字,相对于海洋文明来说具有更为稳定和持续特性。中国文字的一脉相传,与西方符号文字相比,也更显独特。而海洋文明则不同。
海洋文明不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文明,而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的文明。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从经济上讲,它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发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殖民地成为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从人口流动上讲,它在不断吸收外来人口的同时,又不断向外殖民。人口的流动改良了人种的素质,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古希腊人在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束缚之少也是有名的,这一点在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古希腊的这种开放精神后来也鼓励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欧洲人利用这种精神去冲破中世纪教会的束缚。
其次,一个重集权,一个重多元。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安土重迁,因为缺少变化,所以非常容易建立一种稳定恒常的秩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是也,虽然,不同的王朝的集权程度有差异。农耕文明发展,导致必然出现中央集权。从文明发展的进程看都是渐进的,反应在国家制度上也是渐进的。而海洋文明则体现出它的的多元性。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这种文明开放性的补充。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同时又是由于海洋的保护,使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一个政治实体内部就是容忍个体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它的政治体现就是民主制,雅典就是它的典型的代表。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在希腊最强盛的时期,希腊各城邦也没有形成真正的政治联盟,最多是一种松散的联邦。相反,强求一致却会导致发展的停滞。希腊人自己的争霸战争波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人强求一致的一次努力,也是希腊文明衰落的开始。所以,强求一致的诉求最终导致了希腊文明的终结。
第三,一个重权威尊神性,而一个重自我尊理性。农耕文明因为靠天吃饭,由于对抗大规模自然灾难的需要,所以对权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注重;与此同时,对能制造各种灾难的自然,也有一种神灵崇拜。一个大的定居族群,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活物资的匮乏,对生活物资的争夺肯定会不时发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公认的准则,有争议也是协商解决,在古时候后,中国人就把人能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来归根于依靠集体的力量。权威的力量和神灵的力量。《吕氏春秋:恃君》篇说:“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干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猛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不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在国家制度形成后,这种观念成为一个国家内,人与人之间、部族与部族之间相处的准则。而海洋文明则强调自我与理性。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大多数的神的行为更像一群顽皮的孩子,主神宙斯的行为也不检点,没有很高的权威。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独一无二性而受到颂扬。古希腊人能够在各种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靠了这种精神,而海洋似乎是这一精神的最终的试金石,因此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都要在此一试身手。从征服爱琴海到征服地中海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希腊人一旦完全征服了地中海,海洋已经不再是一种挑战,其进取精神就大打折扣了。这种精神,只有等到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之后,等到文艺复兴,等到人类开始有能力面对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挑战时,才能得以进一步发扬。为什么当年中国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强不能理解?因为在他们海洋文明的词典里只有“竞争法则”,没有“和平共处”这样的概念。为什么中国人信奉的集体原则,被西方认为是人权不能保障的主要因素?因为在海洋文明中,个人主义至上,只有强调个人自由,人权才能得到保障的思维定势起作用。
这两种文明所以有这些不同,其关键就在于它们载体的人民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农耕文明因为匍匐在大地上,自给自足造,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自然造成了这种文明中的保守、和平、中庸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文明心理。也是因为这种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得农耕文明的人们在交易方面的需要非常薄弱,因而,与此相适宜的商业信誉及契约文化也就失去了诞生的土壤。
而海洋民族,凭借舟楫“四海为家”的特点决定了他的流动性和侵略性,居住在海洋边的人总是得向大海不断地求取,于是造就了他们的扩张性和不稳定性;海洋边的信息发达,于是造就了他们的多变性和包容性;从大海里索取的食物是通过商品经济的形式交换的,商品经济极为发达;海洋连接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比大陆更为自由和无界限的世界,这是海洋文明的广阔性和不稳定性。更重要的也许是因为航海需要而带来的工商社会所比不可少的契约文化,协商文化和民主架构。这理由很简单:在大海上航行,需要船上的所有人同舟共济,以诚相待,用互相协商的形式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通过彼此利益交换达到双赢结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被看作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治契约性文件《五月花号公约》的诞生过程看个究竟。
1620年8月1日,一大群清教徒(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从德尔夫特、哈勒夫特等地远道赶来英国的普利茅斯港。他们明天将搭乘“五月花”号帆船到新大陆去冒险。经过三个多月的艰难航行,眼看快要到美洲了,船上一名叫威廉•布雷德福特的男子发起倡议:为了今后我们齐心协力建设共同新家园,我们应该订立一个共同的契约。他的建议很快得到大家的赞同。于是在1620年11月11日,船上仅存的四十一名成年男子一起商定了今后共同遵守的自治纲领,这就是著名的“五月花公约”。公约如下:“以上帝的名义•阿门。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我们的国王和基督信仰和荣誉的增进,我们漂洋过海,以在弗吉尼亚北部开拓最初之殖民地,因此在上帝面前结盟:同心协力为较佳秩序与生存建立一个文明政体。为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要随时制定、拟定和设计那种公认最合适殖民地全体人民利益的公平法律、条例、法令、法规以及设立治理机构。我们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接下来是四十一名男子的签名。这个公约的意义在于:用文字形式确立了在上帝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同时制定了利益均沾,通过民主协商和契约形式来调整关系,达到双赢基本社会构架。也就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公约后来成为美国建国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献;也是以后无数自治公约的第一个,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英国的北美殖民地社会成员遵守的共同模式。这个公约是教会盟约形式的民主协议,表明了移民们对自由民主的向往以及希望政府来源于人民之中的愿望。它对以后的《独立宣言》甚至美国宪法都有重大影响。
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华民族的祖先选择了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发展方向。发展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的发展都有相似或相近的特点。中华文明与古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都有大河特征,其使用的文字都有相似或者相近的特点。苏美尔文明中断了,古埃及文明中断了。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汤因比把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的中断,归咎于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在公元前1800多年前驯养马的成功和马拉战车的发明。这两个农耕文明是在被马拉战车打败后,文明随之就中断了。在中国周边,也有游牧民族,也多次入主中原,结果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反而是这些民族被同化和融合,随之消失。1840年以来,欧洲发明了武装帆船,从海上侵入中国。中华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竞争中再次居于下风。到了20世纪,民族存亡的危机降临到这个民族头上。这个时候,他再次发力,在20世纪60年代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民族存亡危机得以舒缓。但在文明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竞争中,农耕文明总是占下风的局面并没有结束。
中华文明的农耕文明本质,其优点有时也是他的缺点。当农耕文明大胆地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时,他便变得富于生机和活力。如赵武灵王学习游牧文明的“胡服骑射”。但总的表现,农耕文明接受海洋文明先进东西时,总是表现为保守和不情愿,是被迫的。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学说儒家学说,总的看来是提倡守旧和服从,反对创新、反对标新立异。他的创立者孔子就是一个守旧的复古的人。事实上孔子是把农耕文明的主要东西加以总结,他的门人弟子再把这种学说贴上儒学的标签。孔子不屑学种地、不屑学种菜,也不学商贸。在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后,天下读书人全是儒家弟子,农、工、商职业成为读书人不屑为的职业。农耕文明本身就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海洋民族需要与农耕社会进行必要的交换,才能改善生活和生存环境。交换是海洋文明的特点。在中国,当儒家学说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后,商业文化就没有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了。与商业文化的契约性特点相对应,农耕文明的家族亲情关系和儒家的排斥商业牟利的鲜明特征,中国近代的商业文化的发展就更加艰难。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农耕文明不可能孤立地向前发展,交流学习是必然的。这种交流的结果就是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所谓“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我们的传统制度从1840年起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要历时两百年。……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
沧州海兴县郭桥村 姓郭的家谱
本文2023-10-12 19:08: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