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禧嫔的相关问题
张禧嫔的出身通常被人以“卑贱”来形容,这显然是受到《仁显王后传》等朝鲜民间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印象。小说中张玉贞出身低贱,因嫉妒仁显王后一直对其怀恨在心。虽然小说流传百年,影响甚广,张玉贞的卑微身份已然深入人心,但这只是相对的说法(宫中嫔妃多数为两班出身,张禧嫔更是唯一一位中人出身的王妃),张禧嫔的家庭并非社会下层。
虽然张玉贞出身中人(朝鲜社会的第二阶层,次于两班,高于常民和贱民)而非两班贵族,但是张氏家族确是当时闻名的巨富之家,这点并无争议。张家本贯仁同,早在高丽时代已是官宦世家,张炯神道碑有文曰“仁同之张,国之大姓也”。 朝鲜王朝建立后,张家几代入仕司译院,多人在科举考试中摘得译科状元。而在朝鲜,译官不仅仅是一般的翻译,通常还作为外交官出使四邻,在明清之交的朝鲜,外交更是国中大事。另外,译官由于其语言及身份的双重便利,通常主导着国家的对外贸易,这批人被称为“译商”。译商利用语言优势和官家身份垄断了当时的大宗交易,进而积累了巨额财富。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朝鲜译官在出使明朝时私下贸易,曾因为过分贪婪被大明锦衣卫拘谨于礼部大堂,导致朝鲜君臣自惭形愧,深感“祖宗见宠于中华之美扫地矣”。
张家以及张玉贞生母尹氏所在的尹家都是这样的“译商”之家,尤其是张玉贞堂伯张炫,《朝鲜王朝实录》称其为“国中巨富”。 就连仁显王后的兄长闵镇远在自己的著作《丹岩漫录》中也形容张家“富豪甲一国”。
张玉贞之父张炯在世时也是译官,张玉贞十一岁(虚岁)时病逝,此前张玉贞之兄张希栻(译科状元)及前母高氏均已过世,此时家中仅生母尹氏及其所出三兄妹(张希载、张玉贞及一姐张氏)。张炯过世后张玉贞多为伯父张炫照料,后张炫因参与“三福之变”获罪远配,张家被抄,张玉贞由是入宫。
值得注意的是,据记载张玉贞祖父张应仁性格豁达仗义、轻利疏财,称其“性豪举,疏财利”“金银布地人争拾取,仁如无见独自长歌”,又言张炯为人“誓守清贫,不问生产,认真安分,无所钦艳” ,由此也有人认为张炯一支恐积蓄无多,张玉贞很可能在张炯去世后就因家境所迫进入宫中。 党争政治作为朝鲜王朝统治的一大特点,源于“中宗反正”并在宣祖朝正式开始。由东西两派开始对立,再到不断分化为四色门阀(老论、少论、南人、北人),党派斗争到肃宗时以延续百年,而正是在肃宗执政时期,党派斗争达到顶峰。肃宗朝的党争主要体现为西人党(后分为老论派和少论派)与南人党的斗争,西人与南人早有隔阂,相互倾轧冤冤相报,誓与对方不共戴天。张禧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参与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1674年肃宗即位之初,南人党由于在“服制争论”中战胜西人,成功获得执政地位。但六年之后(1680年),包括南人派领袖许积之子许坚在内的众多南人党涉嫌参与宗室李桢、李柟等的篡位活动(史称“三福之变”),肃宗随即对之镇压,南人党几乎都被牵连问斩或发配远疆(即“庚申大黜陟”),西人党趁机夺取了执政权。张禧嫔的伯父张炫正是参与了这次政变,用家中巨资资助福昌君李桢等人的武装,因此在“庚申大黜陟”中被抄家发配。张炫的举动也说明张家与南人派关系匪浅,所以也有人推断张禧嫔最初进入宫廷也可能是受到南人派的协助甚至是派遣。
张禧嫔的最初支持者包括崇善君李澄(朝鲜仁祖之子)的妻子申氏(庄烈王后的外甥女)及其子东平君李杭、张玉贞之兄张希载等等。《肃宗实录》载:“未几,遂封张氏为淑媛,于是,澄妻常赞誉于慈懿殿(庄烈王后),慈懿殿春秋倦勤,甚信澄妻,故偏爱张氏而疏内殿,是时澄妻内则日浸润于上及慈懿殿,外则使其子杭,与张氏兄希载合谋,缔结桢柟余党,昏夜聚会,谋危坤极。”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东平君母子、张希载以及李桢、李柟等人的余下势力都是张玉贞的支持者。通过废后及世子之争,支持仁显王后,反对张玉贞的西人派再度被南人打倒,南人全面执政。张玉贞成为王妃之后,以闵黯为首的南人势力更公开的站到了张玉贞一边。
1694年“甲戌换局”之后,闵氏复位,南人党大多被革职贬谪,西人再度占据优势并获得执政权。1701年,张玉贞被赐死,牵连大批人被杀,西人全面胜利,南人彻底失势。 关于张禧嫔的死因,通常谓其设神堂诅咒仁显王后而东窗事发,导致其被赐死。但19世纪南人出身的文人李建昌便认为此事实属诬陷,张禧嫔是西人和南人斗争的牺牲品,他写道:“仁显后薨,(金)春泽倡言后丧由禧嫔巫蛊……禧嫔尝于居所设神堂为世子祈福,上置蛊狱,亲鞫禧嫔,诸婢引神堂为证” ,即在西人的诬陷下导致了张禧嫔之死。
另外《仁显王后传》及《随闻录》中都记载因恶事做尽,张玉贞死后尸身即刻腐烂,被弃尸荒野。但《肃宗实录》《承政院日记》则说法相反。首先很多大臣(主要是少论派)反对将张玉贞赐死,因为不利于安慰世子之心,认为“世子安而后宗社乃安”;张玉贞赐死后同样得到了较高的礼遇,“王世子及嫔宫服制,似依古礼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缌之文”。景宗即位后,“重修墓域,改题神主,墓所守直军,定十五名,给复除役”等。张玉贞之墓现今仍保存完好。
汤氏源流
汤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为成汤。
1、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于亳,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枣商朝,定都于亳。由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
2、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及,于是又改子姓为汤姓。
汤姓分布
因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的发祥地应该是今河南省境。商朝自商汤至纣王亡国,其国都先后有7次迁徙,即商汤时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县北);至仲丁时,迁都于嚣(今河南荥泽县西南);河禀甲时,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县西);祖乙初时,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县南);后再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县);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偃师县西),改国号殷,称为殷商;到武乙时,再迁都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直到纣亡。因此汤氏再商代就遍布于全国各地,但至秦汉之际,汤姓却主要以古时的中山河范阳两郡所辖之境为其繁中心。所以现在全国各地的汤姓人家,应该大多来自此地。汉文帝时,汤隆的玄孙汤得新自开封迁至晋陵(今江苏常州),其子汤璋又徙居交趾(治所再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汤姓将佐自光州固始(今属河南)随从前往,在福建定居。宋代,汤氏主要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宋时有秋浦(今安徽贵池)人殷崇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得名讳,改姓名为汤悦。明代,汤氏有迁入今广东、广西者。从清康熙时开始,广东汤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以后再尤台湾迁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国、帝汶、澳洲等地。
郡望堂号
堂号;
摿俅ㄌ脭或捻褴脭: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摿俅ㄌ脭。他的书房叫捻褴脭,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 ,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 ,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郡望: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景帝改为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县)。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
历史名人
汤显祖:明朝戏曲家、文学家。因触怒权贵,被劾归里。之后居家二十余年,精心研究词曲,专事著述,写成《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世称摿俅ㄋ拿螖。
汤 和:明代初年开国功臣。因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授封信国公。明太祖朱元璋谋解诸将领兵权时,首先上书归返故乡。
汤贻汾:清代著名画家。擅画山水,笔致秀逸,兼工草书和诗,与戴熙并称撎来鲾。
汤 厘:元代理论家。精通古代文物和书画鉴赏,著有《画鉴》1卷。
汤世澍:清代诗书画家。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书学米芾。
汤克宽:明朝抗倭名将。曾屡败倭寇于温州、奉化、宁海、宝山、苏州、松江、海丰,后为广东总兵。
汤天池:铁画家(铁画是用铁铸成线条,再焊接而成的一种美术作品。主要是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线条简明有力,苍劲古朴)。相传,他受邻居萧云从的影响比较大,是铁画的创始人。
姓氏联典·汤
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①系出子姓,始祖成汤,以谥号为氏。成汤,帝喾之子契十四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灭夏建商后,定都毫。死后谥成汤。其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②出自子姓,商末宋国君偃之后,因避祸所改。《史记·殷本纪》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旧都周围分封给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改子姓为汤姓。③出自改姓及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载,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去草头成汤姓;宋代有汤悦,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满、侗、蒙、土等民族均有汤姓。
始祖:商汤。
迁徙: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由于商朝历经七次迁都,故商代汤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围一带中原地区。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此期亦有汤姓南迁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史载,汉武帝时,南越归顺,武帝派汤璋于交趾,职刺史。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军阀混战,中原时有烽火,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唐末五代时,从黄巢起义始,中原汤姓再度南迁,其路线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上述诸多次南迁使得源于北方的汤姓遂成为南方姓氏。宋代以前,汤姓名人零星见于史册,宋代以后,大批汤姓名人涌现,且多出于东南一带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见,后世汤姓是称盛于这些地区的。宋代汤姓有宰相汤悦和汤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显赫,成当地名门望族。明代有开国功臣汤和,出安徽凤阳,死后追封东瓯王。另洪武、永乐年间,汤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等地。清康熙年间,广东汤姓陆续有人入居台湾,进而徙东南亚一带。今日汤姓尤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居多。目前汤姓人口列全国第九十位。
郡望:
中山郡 战国为中山国,都顾(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平山东北)。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汉高帝置郡、景帝改为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县)。后燕以为都城。隋废。宋以定州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县)。
范阳郡 三国魏黄初七年(226)改涿郡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堂号:
掬星堂、吞星堂 汤悦,安徽贵池人,梦飞星入盘,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300户。
玉茗堂 明朝汤显祖,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 ,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 ,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中山、范阳。②自立堂号:临川、义士、叙睦、光裕、双桂、丹桂等。
字辈:
江西余江汤氏字行:开明国钟安,宽济辉根植。
某支汤氏字辈:宋代谱派:寿范绍先业,安世贵廷德。惟载希克明,学钦常对阙。旧谱字派:光应维崇善,荣宗广树仁。贤良 用,忠义佐朝兴。济美英才起,嗣徽孝友敦。星云昭瑞庆,诗礼振家声。
湖南湘阴汤氏派语:旧派语:守子友彦大,兴梦应必贤,世邦能启立,中正德安然。礼义才良士,孝弟最为先,金玉成龙虎,富贵又从前。新派语:礼义懋昭,允迪烈光,钦惟成式,咸宜宁章,修明教学,崇尚端方,于时克绍,载锡其昌。
名人:
汤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字茂远。原为僧,宋世祖命他还俗,官至扬州从事史。常从鲍照游,以诗赠答,时人称为“休鲍”。其诗多情语,辞采绮艳。钟嵘《诗品》云:“惠休 ,情过其才。”原有集四卷,已佚。今存诗十余首,载《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以《怨诗行》较著名。事见《宋书·徐湛之传》。
汤思退(-1164),南宋臣。字进之,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中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正字。附秦桧,官至知枢密院事。隆兴元年(1163),符离师败,力主和议,许割海、泗、唐、邓四州,为言者所论,旋贬居永州。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论其奸邪误国,请斩。忧悸而死。
汤和(1326-1395),明初将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人。与朱元璋同乡,一同起兵。渡江后,守常州,御张士诚。统兵取浙东、福建、四川,守备西北,均有战功。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自请解除兵权,深得朱元璋欢心。次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以御寇。死后,追封东瓯王。
汤克宽(-1576),明抗倭名将。邳州卫(今江苏邳县)人。将门出身。官至都督佥事、广东总兵官。倭寇初起,他在浙江御敌有功。嘉靖三十四年(1555),又与张泾等大破倭寇于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旋从俞大猷人粤,破倭寇,留驻广东。万历初年,调赴蓟镇。万历四年(1576),鞑靼攻古北口,他率军追击,遇伏战死。
汤显祖(1550-1617),明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临川(今属江西)人。万历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遂昌知县。后以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劾,居家20余年,精研词曲与传奇,以著述为事。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其中尤以《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最负盛名,另有诗文《玉茗堂全集》。
汤应曾,明末琵琶演奏家。江苏邳州人。家贫。幼爱音乐。从蒋山人习艺。后为藩王召见,奏《胡笳十八拍》,为世所知。善弹古曲百余首。人称“汤琵琶”。曾随边军至嘉峪、张掖、酒泉等劳军,弹《塞上曲》。后辞归。明亡携母流落淮浦。
汤斌(1627-1687),清臣、理学家。字孔伯,号荆岘,安徽来安人。顺治进士,官岭北道参政,乞归从孙奇逢学。康熙间应博学鸿词科。历《明史》总载官、内阁学士等。禁书坊刻小说,令州县建学社讲孝经。疏减田赋,济江北灾民。终官工部尚书。治程朱理学,也不废王守仁之说,提倡“身体力行”。有《洛学篇》、《睢州志》等。
汤贻汾(1778-1853),清画家。字若仪,号雨生、琴隐道人,晚号粥翁。居南京。世袭云骑尉,曾任三江守备等太平军攻克南京,投水死。擅画山水,亦写墨梅、花卉,笔致秀逸。兼工行草书和诗有《琴隐园集》、《画筌析览》等。
汤球(1804-1881),清史学家。字伯玕,安徽黟县人。同治举人。师从俞正燮、汪文台,博通经史,特精考据辑佚。辑有王隐等九家《晋书》,陆机等九家《晋纪》、崔鸿《十六国春秋》、谯周《古史考》等多种,贡献卓著。
其他汤姓名人有北宋官吏汤悦,画家汤正仲;南宋大臣汤思退,理学家汤汉;元书画理论家汤厘;清工艺家汤鹏,诗人汤右曾,画家汤嘉铭等。近当代汤姓名人有近代立宪派人士汤化龙、汤寿潜, 将领汤玉麟、汤恩伯,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生理学家汤佩松,畜牧学家汤逸人,工艺家汤子博,哲学家汤用彤,**导演汤晓丹,羽毛球教练员汤仙虎等。
笔者从相关渠道收罗了全国各地《刘氏家谱》的字派排行,展示如下,看看你属于哪一支?辈分有多高?
刘氏族谱
1、辽宁北镇满族一支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注:辽宁北镇满族刘氏:1941年刘恩铨、刘名仁等重修北镇《刘氏宗谱》记载,这支刘氏宗族本是汉族,原籍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俗名山后大户刘家。据先人传述,与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均系同族,与宰相山东诸城刘墉更属一派。明朝隆庆五年,又迁居海城县前三台子、新河屯两处居住,直至今天,仍世代居此。到20世纪中叶,这支满族刘氏已传到第二十代,发展350户2500多人,分布在前三台子屯、新河屯、大二台子屯一带,为当地望族。族谱还记载,该族“移居盛京、安东、吉林、龙江、锦州、盖县、盘山县等处之户人口非常稠密,可以称为兴旺族耳”。这支刘氏宗族的一世祖刘忠死后葬在海山寨东北山,传到六世祖刘德进,生子4人,后裔因此分为4大房。从一世到十五世“多以耕讲工商为业,忠厚传家。入军政两界充差者,率皆显耀门第,颇极一时之盛”这个宗族在清嘉庆八年、咸丰七年、民国三十九年先后编修了宗谱。
2、福建南平一支
……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3、江苏刘楼一支
……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4、吉安县富田一支
……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陂竹山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
6、吉安文陂镜湖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
7、泰和高垅一支
……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
8、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开、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9、江西永丰沙溪一支
……厚、松、柏、樟、竹、弥、致、高、难、度、僶、巨、景、文、庭、仕、冠、圣、得、人、德、各、庆、好、施、感、受、发、添、兴……
10、广东紫金一支
……乌、郎、法、琏、应、开、纪、象、崇、永、朝、开、纪、昌、文、字、子、传、兆、志……
刘氏始祖
11、山东滕州古滕一支
……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12、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
……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13、沛县朱王庄藜照堂一支
……昭、鸿、运,庆、履、祥。遵、祖、训,延、绪、长,建、家、政,诗、书、良。为、忠、厚,冠、汉、乡……
14、江苏睢宁永思堂一支
……良、延、荣、保,益、滋、廉、方,笃、厚、肇、隆,英、才、崇、尚,礼、贤、为、本,泽、惠、恒、长……
15、睢宁城东汤一支
……允、守、振、清,恩、庆、光、荣。邦、靖、德、正,朝、永、昌、明。树、义、延、培,庭、良、绍、兴。志、远、宏、伟,继、贤、盛、隆……
16、睢宁凌城一支
……其、业、宜、广,维、士、则、良。本、仁、祖、义,喜、尔、寿、县……
17、睢宁王集林庙一支
……金、华、开、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学、奎、武、扬,宇、元、安、长……
18、江苏徐州铜山一支
……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行……
19、江苏盐城新兴一支
……世、守、其、德,义、孝、承、先;人、如、达、立,家、必、兴、贤;弘、扬、廉、洁,荣、耀、超、前;书、海、恒、慧,昌、盛、万、年……
20、吉安樟汲一支
……廷、茂、以、文、彦、永、迪、梅、理、日、佐、乾、子、学、祥、瑞、愈、昌、德、配、孔、孟、建、贤、良、允……
21、吉安值夏一支
……子、伯、汭、万、文、武、成、周、绍、继、祖、谋、猷、明、理、心、常、泰、存、仁、福、厥……
22、吉安新圩黄塘一支
……仲、鞠、午、参、十、甲、宏、如、文、孟、孔、乔、存、荣、念、齐、尧、方……
23、吉安新圩乡城山一支
……仲、珪、亨、伯、春、仁、德、用、文、高、显、于、渊、邦、从、逊、绍、可……
24、吉安大陂一支
……武、昌、翊、朝、刘、明、光、元、亨、利、贞、大、昌、永、隆、吉、祥、孚、嘉、允……
25、吉水绕源远庆堂一支
……先、绍、光、璠、元、亨、廷、清、永、盛、仁、义……
26、吉水五坊一支
……彦、大、浚、应、容、允、元、已、祐、臧、缉、福、扁、棒、朴、宗、日、云、槐……
27、泰和江夹洲一支
……曰、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
28、泰和樟塘龙陂一支
……子、叔、资、朴、荣、常、举、一、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29、泰和下坊一支
……元、宗、德、光、明、允、有、年、钦、崇、昌……
30、泰和苑前东皋一支
……惠、子、两、鲁、宗、文、以、子、珍、彦、琠、孟、敏、元、春、怀、天、大、承……
刘姓分布图
31、泰和苑前洲刘村一支
……承、子、均、以、克、仲、叔、广、志、卿、尧、梦、维、同、达……
32、泰和钱塘一支
……存、文、礼、仲、惟、元、希、宽、奇、见、国、振、光、望、积、德、在、宗、贤、训、育、须、从、典……
33、泰和文塘一支
……嘉、如、鸿、文、隆、宰、卿、相、廷、翰、朝、国、恩、荣、钦、诏、授、爵、禄……
34、江西白石一支
……宾、贯、麾、壁、洞、甫、治、表、焕、坪、钦、源、梁、长、仲、元、效、树、福、惠、瑞、菊、育、君、峰……
35、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36、湖南宁乡古塘基一支
……基、钜、润、兰、煐,垂、铭、永、树、熏。培、钟、源、本、烈,增、锡、汝、模、烝。均、鉴、泽、荣、耀……
37、湖北监利古柏堂一支
……开、振、宏、绪、茂、义、耀、儒、传。清、源、启、先、德,甲、第、永、联、芳。孝、友、传、家、远,诗、书、启、善、良。安、邦、承、大、道,治、国、焕、文、章。英、贤、定、新、体,齐、国、图、富、强。政、宪、扬、廉、洁,华、宁、乐、同、康……
38、湖北咸丰一支
……元、富、贵、崇、子、思、受、永、应、仕、文。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39、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允、光、于、文、德,期、尔、长、世、泽。良、能、方、可、贵,用、贤、以、为、则。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40、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宗、志、洪、思、楚,大、显、文、养、承。士、伯、庠、开、远,永、世、万、代、兴。庆、衍、华、簪、遗、泽、长,弘、蒸、燕、翼、仰、名、扬。箕、裘、丕、振、家、声、盛,奕、禩、云、礽、姓、字、香……
41、江西省全南县一支
……均、景、叟、可、尚,允、绍、庭、刘、大。刘、天、思、嘉、世,永、定、期、昌、隆;盛、国、为、梁、栋,圣、朝、泽、恩、崇。诗、书、传、奕、冀,恒、泰、庆、奇、逢;志、高、鸿、发、达,才、洪、涵、祚、昶。德、声、荣、裕、远,怡、方、添、正、刚;君、子、常、守、礼,儒、士、惟、文、章。哲、克、群、伦、霖,甘、润、万、方……
42、重庆万县董家猪羊坝一支
……君、子、泽、长,善、人、祚、永,观、国、之、光,承、家、有、庆……
43、万州董家岩大地坪卫生寨一支
……贞、元、启、泰,肇、衍、隆、兴,绳、其、祖、武,克、光、德、心,存、仁、履、义,永、恭、康、宁,敦、汝、有、于,世、守、一、经……
44、河南省濮阳华龙区南里商一支
原派:……树、人、宗、光、显,培、善、传、世、长,格、先、子、孝、顺,继、志、自、荣、昌……
现派:……树、人、宗、世、泽,格、先、子、孝、顺,继、志、自、荣、昌……
45、河南信光山县十里店一支
……立、世、秉、直、诚,懋、义、敦、仁、斯,为、德、本、传、家,崇、诗、礼、安、常,守、正、 广、福……
46、河南信阳一支
……凤、文、显、树、玉……
47、北京一支
……志、国、兴、成、业,安、邦、永、贤、明……
48、河北一支
……泰、道、沛、崇……
49、江苏一支
……堂、诗、礼、遵、亭……
50、广西一支
……京、太、文、庆、合……
51、湖南郴州一支
……朝、臣、元、尚、良,尊、先、贤、肇、运,继、启、发、昌、明,敦、本、传、家、顺,诚、心……
52、湖南华容一支
……天、国、祖、邦、钦、鸿、廷、永、文、昌、德、世、忠、贞,有、时、显、著、云、龙、际、扶、保、王、朝、寿、宇、清……
53、河北省故城县小庙乡刘洼一支
……孟、瑞、世、凤、文、华、通、顺……
54、山东一支
……佩、振、嘉、生,继、业、长、洪,士、同……
55、山东省夏津县新圣店镇徐庄村一支
……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
56、河北威县一支
……广、华、万、世、昌,安、邦、庆、永、祥,民、心、从、大、道,勤、学、自、成、章……
57、重庆市璧山县三合镇刘家沟一支
……盈、月、朝、天、子,宏、仁、万、世、芳,光、宗、荣、显、耀,永、远、震、乾、坤……
58、广传公第八子巨涟公后裔……禹、万、清、国,元、亨、利、贞,祥、延、奕、世,文、章、道、德,光、耀、祖、宗……
59、广西贺州一支
……家、学、代、昌,守、道、成、仙……
60、安徽肖县一支
……夕、光、世、纪……
百家姓——刘
61、山东泰州一支
……严、新、寿、百、庆……
62、山东一支
……世、宗、要、士、梁……
63、江西吉安县一支
……先、德、诗、书、启、文、章……
64、山西祁县来远乡张登村一支
……形、太、玉、荣,世、学、登、廷,克、广、德、新,永、照、大、统……
65、辽宁凤城一支
……尚、登、文、起、应,国、美、天、志、庆,玉、凤、贵、法、德,永、远、聚、宝、峰……
66、四川渠县一支
……正、大、光、明、中、庸、尚、德……
67、河北黄滕庄一支
……世、守、中、合,习、北、元、吉、文、明、延、祚,永、存、成、式……
68、天津大港一支
……天津建市前属于河北省,因而天津刘氏大多自认为河北刘氏。如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刘氏,就是属于河北沧州聚馆刘氏一派。据道光二十三年奉旨率领4个儿子和2个侄儿随驾北迁,落籍于直隶沧州东北乡聚馆,成为聚馆刘氏的开基始祖。到今天,聚馆刘氏后裔人丁兴旺,广泛分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69、山西太原一支
……据《太原文存》卷8《刘氏族谱序》记载,太原刘氏形成于明朝,以刘信为开基始祖。刘信,明成化时人……
70、山西芮城一支
……形成于明朝初,以刘敏为开基始祖。该族以“孝悌堂”为堂号。至明嘉靖时,有第7世孙刘良臣,始创修芮城《刘氏家传》,明万历时刘良臣的儿子续修。清康熙时,刘敏第十四世孙也即刘良臣的第七世孙刘士锡,再次重修《芮城刘氏家传》……
71、山西岳阳一支
……据清咸丰时手抄本山西岳阳《刘氏宗谱》记载,该支刘氏家族形成于明初,以刘美天为开基始祖。刘美天在洪武年间定居岳阳县金堆里石佛叠,传到第七世时分为四大房,分别居于岳阳县罗家山、弱柳、凌云、邓家山等地。清朝乾隆58年,四大房始合宗祭祖,创修族谱。现在,这支刘氏家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美天的第24代……
72、山西徐沟太常村一支
……据民国二十六年手抄本《太常村刘氏系图》记载,该支刘氏形成于明初,开基始祖刘仲礼,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徐沟太常村。到今天,该支刘氏已传到始祖刘仲礼的第27代……
73、山西交城一支
……据民国末年刘学光编交城《刘氏世谱》记载,这支刘氏家族原籍江南,明朝初年徒居山东省济南恒台县等地,清朝光绪十五年以后,才陆续迁入山西省中南部八县。民国三十七年,有一支又由屯留迁入交城瓦窑村落籍,此后到今仍居于此。这支家族现在已传到第23左右。据族谱记载,该族历史上较著名的人物有刘麟,曾任直录河间府通判;刘泰华,曾任下德骑尉、候迁守备;刘志通,曾任安徽怀远县丞;刘得洪,任江西浮梁知县,补用知府……
74、山东滕州古滕一支
……清朝道光十八年,古滕刘氏从开基始祖刘元的第17世纪开始,使用如下统一16字字派:“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古滕刘氏迁滕始祖刘元去世于明景泰七年,享年84岁。夫人王氏,为山西临汾县处士王澄之女,生1子:刘武。
二世刘武,卒于明天顺八年,寿82岁。夫人泰氏,生6子:刘殳渚、刘殳、刘殳殿、刘殳俞、刘殳为、刘殳雄。
三世刘雄,又作刘殳雄,夫人陈氏,生1子:刘完。自开基始祖刘元至刘希贡先生的传递世系如下:刘元—刘武—刘雄—刘完—刘傥—刘学礼—刘钧—刘芳申—刘恺—刘培新—刘仕俊—刘永清—刘振方—刘玉珂—刘欣韶—刘性善—刘守辰—刘聚真—刘希贡。
到今天,古滕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元的第27代孙。如作家刘浩歌就是刘元的第20世孙……注:形成于明朝,来自山西,以刘元为开基始祖。据今人刘希贡先生提供的。此后数百年来,这支刘氏家族就世世代代都聚居于此,形成当地的望族。这支刘氏家族非常兴旺发达,不但人丁众多,而且人才辈出,到今天已繁衍到约5万人,并孕育出了清代进士刘德夙、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书田将军和当代著名作家刘浩歌等大批优秀人物。古滕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滕州市、枣庄山亭区、徽山等地。古滕刘氏修有自己的刘氏家祠,并以“崇善堂”为堂号。1995年,该族刘刘氏家祠还被当地政府列为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滕刘氏在历史上曾5次修谱。现有一到五修族谱共550卷之多。
74、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
……曹县刘氏历史上曾6次修谱。从始祖“闻”字派开始,这支刘氏家族使用如下40字的五言派诗: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自始祖刘闻政至六修族谱主修传递世系如下:刘闻政—刘汉—刘良惠—刘彦书—刘暗修—刘源—刘兆麟—刘本宏—刘堪—刘禄—刘朝征—刘来道—刘科—刘道佑—刘崇诏—刘世亭……
注:形成于明末,来自江苏丰县,以刘闻政为自单入曹开基始祖,以刘源明为受姓始祖。据刘恒心先生提供的1995年刘世亭、刘乃邦等编修的山东曹县刘寨《刘氏族谱》记载,曹县刘氏属于丰沛刘氏大宗中的梁王刘武一支,原籍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刘邦的故乡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寨,明朝末年因战乱迁到山东,落籍山东省单县西南约50华里的刘方店。开基始祖刘闻政,又自单县迁于曹县东南60多里的丁堌村立业,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因改丁堌村为刘寨。刘闻政的后裔,现已传到第18代,全族人口3000余人,族人主要从事农业,集中分布在曹县和单县西南各村。
75、山东菏泽刘楼一支
……据民国二十三年因生计生迫,推着石轮马车自江苏省丰县金刘砦迁居于山东菏泽东南90里的刘楼落业,在这里拓荒耕种,营屋而居。刘兴泰的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到今天,已繁衍到第20代,也即刘邦的第73代左右……
76、浙江敦典堂一支
……据浙江图书馆乾隆壬寅版敦典堂《刘氏世谱》记载,该族以唐末节度使刘世容为第一世开基始祖。第五世刘诲迁婺源清塘;第六世刘与为敬兴派始祖;十四世刘昌为株树下派祖;太二为楼下派祖;刘八二为上门派祖;刘八四为后山派祖;刘震六为中门派祖;第十五世刘新为门亭里派祖;刘齐为大坦上派祖;第十六世刘志为刘源派始迁祖;刘延为姜冲派始迁祖。刘源分支的传递世系如下:刘巨容—刘汾—刘升—刘义荣—刘海—刘与—刘泰—刘仕—刘瑀—刘一四—刘伯六—刘千四—刘千七—刘太三—刘桂—刘志—刘尧—刘四—刘贵保—刘长宁—刘景旺—刘鉴—刘润—刘汝直—刘文焕—刘以时—刘一镜—刘汉琮—刘是桂—刘天荣—刘有基—刘廷臣、刘廷爵……
77、浙江上虞一支
……据浙江省图书馆藏民国九年怀贤堂《刘氏宗谱》记载,浙江上虞刘氏以唐朝金紫光禄大夫刘豳为开基始迁祖。刘豳是刘仁晦的第三个儿子,生有4个儿子:刘教、刘敬、刘德、刘度。其中刘教没有儿子,而刘度则生有刘少?、刘少珣、刘少琏、刘少琦、刘少璟、刘少璁、刘少环、刘少璀等8个儿子,于是以第六个儿子刘少璁过继给大伯刘教为后。现将上虞刘氏唐家桥支派的世系抄录如下:刘豳-刘教-刘少璁-刘俨-刘经-刘锡-刘邦昌-刘传-刘天章-刘子木-刘应庚-刘范-刘道益-刘德馨-刘祖仪-刘士正-刘衎-刘溥-刘伯璟-刘克智-刘宗尧-刘时化-刘葵八-刘紫-刘荣-刘允敬-刘新发-刘圣木、刘端木……
78、浙江鄞县悬慈一支
族谱所记悬慈刘氏远古世系……刘迎-刘轻-刘奕-刘清-刘大……
注:形成于南宋,以刘大为迁鄞开基始祖,以刘邦为族谱远古始祖。据宁波天一阁藏民国二十一年。但查《汉书》,元帝刘奭与王皇后、薄昭仪等共生3子:长子刘骜,立为太子,即成帝;次子刘康,封定陶王;三子刘兴,封中山王。其中既没有刘宋或刘箕的名字,而受封为定陶王的不是刘箕,而名叫刘康。因此,族谱所记当有误。刘大大约在南宋时迁居悬慈开基立业,成为悬慈刘氏始祖。刘大生子刘南,刘南生子刘宋,刘宋生子刘世,刘世生3子:刘泽宏——刘松四——刘松六。到1932年刘氏第四次修族谱时,悬慈刘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大的第24代。悬慈刘氏进入近代以后人才辈出,如第23代有刘圭瓒,北京高等师范文学士;刘元瓒,北京大学工学士;刘璋瓒,上海光华大学法学士、北京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刘诗瓒,上海交通大学理学士。第24代刘祁坤,东方工科专门学校毕业;刘祁尚,上海复旦大学肆业……
79、绍兴水澄一支
……属于长沙刘氏大宗,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元朝大德年间由维扬适绍兴水澄巷。后来,族人又有从水澄迁往杭州市和贵州省等处。常山渔溪刘氏:属于彭城刘氏楚元王刘交大宗。开基始祖刘嗣恭,是南朝宋南越忠献王刘鋹的第十九世孙。元朝末年由西安迁来常山。第二十九世刘诱,又迁居东。衢县南乡十二庄四都刘氏:始祖刘日琯,江西人,元末任杭州府学教授,避乱迁衢县。衢县南乡十二庄下刘刘氏:始祖刘日暄,江西铅山人,亦任杭州府学教授,元末避乱居此。又南乡十八庄曲溪刘氏,亦称始祖刘日琯,但任仁和贡生,明洪武中任衢县教授,上居南关外金家坞,疑为同一人。龙游刘氏,迁自四川;衢县刘氏,迁自洛阳;海盐刘氏,迁自汴梁;海教育界刘氏,迁自真定;宣平刘氏,迁自江西;象山刘氏,迁自河南……
80、福建南平一支
……自刘楚的曾孙“秀”字辈开始,南平刘氏使用如下字派:“秀茂,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光、尔、祖,万、世、永、盛”……
可以查,但难度大。有很多网友提供行第、字辈的几个字然后找族谱,可以说99%都是石沉大海。尤其是有一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找到家谱的,这期间字辈有可能是后来起的,和原来的就不一样了,所以按照字辈去找家谱比较困难,还要结合其他资料。
首先应该知道所属姓氏的郡望、堂号,属于哪一支派,再根据这些信息找到对应的祠堂(家谱一般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我的相关回答,在此一并附上,供参考:
下面是我看过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各类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1、安徽安庆宿松何氏字辈:“德高望重爱幼移强昭明赤习美德贤良。”
2、甘肃临洮何氏字辈:“守法天可吉,如廷永其存,正大光明兴,万事成全胜”。
3、湖南楚南何氏字辈:“元自周廷运亨同家国光利开盛世彦贞祖发源长典学能崇德谟嘉可致祥训常殷鲤对诰定锡龙章。”
4、湖南资兴何氏字辈:“汝忠佐圣明英豪起万基志邦景如道茂俊均渊希正兴文学效见贤即思齐光前由丕显裕后在善贻本支开百世永远庆昌其泽深兼德厚奕冀同被之福长乘昭代蕃衍定可期”。
5、湖南浏阳何氏字辈:“世德承祖,家传继宗,光明正大,贤达宜从”。
6、四川富顺飞龙镇-支字辈:学文聪世昆,廷元大发兴,光宗延德泽,永远应家成
扩展资料:
何氏人口分布:
明朝时期,何姓大约有1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强,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346%,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广东、四川,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
宋元明600余年,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何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两大块何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向东南部。
-何氏
加了《冇》字将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隔开——
字辈排行
地区——————字辈
山冇东济冇宁:英宪存凡发正祥
山冇东聊冇城:希泽万际思学孟常(待续)
福冇建漳冇浦:祥景邦,顺长冇道,世学克崇,绳日志绅冇士;庆华冇国,显大谟,家修丕振,守先耀宗祊。
台冇湾雾冇峰:文朝资正冇义武冇德在其功大鼎铭昭著元常纪伟庸
福冇建平冇和: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冇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福冇建石冇狮: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 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 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刊
福冇建厚冇泽:式秉邦逊克承大勋敬章君德统绪为昭子孙千亿诗礼传家
福冇建永冇春: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冇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福冇建钞冇坑: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冇露冇润冇日映枝叶新
广冇东高冇州:为善心常泰行仁福定隆高瞻辉百粤永世建奇功
广冇东化冇州:芳朝秀冇士永可作圣贤名积德恒茂盛子冇孙万代兴忠冇义仁冇爱敬事业倍增成勇登科冇学顶国冇家富冇强定
广冇东揭冇阳:潜焯功孟时景邦世胤元国兴文章修齐伦美先以正德盛道隆士乃贤
广冇东潮冇安:叶道资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经贻典则万载畅宗风绎理期居敬临民雅所先昭兹绳祖武念在即薪传
广冇西灵冇山:林家世运长为善业能昌源流思福冇建远祖念宾阳
湖冇北沔冇阳:维德忠以卜其芳敏承先 训学行显章儒家传贞祥 声显诗书泽堂高日冇月光敦伦先序守源远定流长
湖冇北黄冇冈:千万兆正祖朝碧伯辅应
安冇徽金冇寨:廷冇春先天映际开光大时新祚从来远承先启后生本源同有养宗泽保长存
安冇徽潜冇山:国冇朝思荣远声闻泰斗联诒谋宏燕翼忠孝振家冇传本绍宜同庆祥昭启大全立常崇善法继盛敏名贤
辽冇宁庄冇河:文鸿辉成德冇义普克绍先世家永庆吉福泽同海天
山冇东文冇登: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桂煜垣铨浚楷(火昆)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
河冇南洛冇阳:殿树玉枝茂芳春荣家生华贵世冇界秀光冇耀庆永成春辉兆东亚福冇建本宗家尚书崇文冇章振冇兴冇新冇中冇华
张禧嫔(장희빈),朝鲜肃宗之妃,本名张玉贞 ,因曾获封正一品“禧嫔”,史书上多作禧嫔张氏(희빈장씨),后简称张禧嫔。
张玉贞本贯仁同,其先祖为高丽名臣张安世。朝鲜王朝建国后,太祖李成桂多次写信邀张安世入朝辅政,均被婉拒,最后遣其子张仲阳入仕新朝,官居汉城府左尹。张禧嫔所属的这支仁同张氏到后世属于中人阶层,多从事汉语译官、画员等职业。张禧嫔的父亲张炯(1623~1669)生前就是一名译官,“仕司译院,为副奉事”。 张禧嫔的堂伯张炫也是译官,经常出使清朝,通过贸易取巨额利润,被称为“国中巨富”。 张炯先娶妻高氏,生子张希栻而早逝;后又娶继室尹氏,生下了一子二女,子为张禧嫔之兄张希载,第二女则是张玉贞。 《朝鲜王朝实录》记载,肃宗六年(1680年),张玉贞的堂伯张炫卷入了“三福之变”而“受刑远配”,张氏家族亦被牵连并抄家,张玉贞由此没入宫中为内人。 张氏入宫后,受到肃宗曾祖母大王大妃赵氏(庄烈王后)的赏识。又由于容貌气质出众,被朝鲜肃宗临幸并宠爱有加。肃宗元配仁敬王后金氏在世时,“性严,上甚惮之,终后之世不敢有私于宫人”,仁敬王后去世后,肃宗才开始临幸张玉贞。 但此举引起肃宗之母王大妃金氏(明圣王后)的强烈不满,明圣王后便下令将张玉贞驱逐出宫,并在仁敬王后丧期过后立即拣择兵曹判书闵维重之女闵氏为继妃(即仁显王后)。张玉贞被赶出宫后,被收养于王族崇善君李澄(仁祖废贵人赵氏之子)家。
肃宗一脉三代单传,原本人丁单薄,然而仁显王后入宫后长期无子,使得其处境尴尬。仁显王后本来就知道肃宗与张玉贞的旧事,为使王室有香火,主动向肃宗提出将张玉贞接回宫中,但因明圣王后的反对而作罢,肃宗九年(1683年)明圣王后死,仁显王后再度请求肃宗接张玉贞入宫,于是张玉贞得以重返宫廷。 张玉贞二进宫后,恩宠更胜往日,她也恃宠而骄,日益跋扈,与仁显王后关系紧张,史载:“内殿(仁显王后)凡有使令,偃蹇不恭,至或呼之而不应” ,仁显王后为牵制她,引来西人重臣金寿恒的亲戚金氏入宫(后来的宁嫔金氏),以分其宠,但似乎没有什么效果。
肃宗十二年(1686年)十二月十日,张玉贞被封淑媛,不久又升昭仪。至此以后,张玉贞开始培植她的势力,在其奥援下将她母亲尹氏的姘夫赵师锡拱上右议政之位 ,兄长张希载、亲信东平君李杭(崇善君之子)等也开始全力结党营私。
肃宗十四年(1688年)十月二十八日,张玉贞于昌庆宫就善堂诞下肃宗第一个儿子李昀(日后为朝鲜景宗),肃宗大喜。然而很多人却对张玉贞非常不满,张玉贞产子后其母尹氏入宫探望时,其轿子被司宪府持平李益寿焚烧,并命司宪府禁吏及皂隶抓走轿夫,肃宗闻知大怒,命将李益寿罢职,并杖杀参与此事的司宪府禁吏及皂隶。 张禧嫔生了儿子后更加跋扈,经常在肃宗面前说仁显王后的坏话,称她想要鸩杀王子,致使肃宗更加疏远仁显王后。
肃宗十五年(1689年)正月,张玉贞被封为正一品“禧嫔”。同年四月,肃宗以“善妒”之罪废掉仁显王后与金贵人(宁嫔金氏),将她们赶出宫外,贬回私宅。五月,擢升张玉贞为朝鲜王妃,并起用南人,将支持仁显王后的西人逐出朝廷,赐死金寿恒、宋时烈等西人重臣(史称“己巳换局”)。由于当时正值庄烈王后丧期,所以到第二年(1690年)十月丧期结束后才举行正式册妃仪式。张玉贞父母亲由此分别封为府院君与府夫人,其兄张希载亦成为捕盗大将,而张玉贞则成为朝鲜王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中人出身而登上国母之位的王妃。
张禧嫔升为王妃后,还得经过宗主国清朝的册封。在张禧嫔升后后不久,备边司就以“中宫殿名号已定矣,奏请之举,不容少缓”而请求效仿朝鲜成宗废尹氏、立贞显王后故事,派人到宗主国清朝奏请册封,肃宗表示同意。 随后即派张禧嫔亲信东平君李杭为奏请使,前往北京讨封。虽然得到同意,但被清廷以“奏文中后宫二字,谓诸侯不当用,且有‘玄’字,犯其所讳(清康熙帝名玄烨)”为由索要罚金。 肃宗十六年(1690年)正月,清朝使臣正式册封张玉贞为朝鲜国王妃,而肃宗也派使到北京以奏文中用词不当谢罪,康熙皇帝下令“李焞著从宽免议”。 张玉贞入主中宫后,利用王妃之身份在朝中广纳党羽,成功得到闵黯等南人派的支持,并使其子李昀被立为世子,可谓权倾一时。张玉贞渐渐年老色衰,为保肃宗专宠,排斥异己,多次毒打被肃宗宠幸的宫女,她的狂妄骄纵使得肃宗对其逐渐厌恶。当时因失势而对时局持反对态度的西人派,趁机在金春泽等人的带领下发起“闵妃重定运动”。肃宗为平衡各方势力使其相互牵制,抑制张玉贞及南人派,对此给予暗中支持,而党派斗争也由此愈发激烈。
肃宗二十年(1694年),张玉贞感到威胁,遂通过其兄张希载意图谋害废后闵氏,不料被肃宗识破,借此除去其一干党羽,张希载亦被流放济州岛。不久,肃宗决定迎接仁显王后回宫并重立为妃,将张玉贞打回“禧嫔”的原形,与此同时西人被重新起用(史称“甲戌换局”)。张禧嫔为此深感不满,多次上诉不果。七年后,即肃宗二十七年(1701年),仁显王后病危,据说张禧嫔在昌庆宫就善堂的西殿设置了神堂,请巫师作法,意欲加害仁显王后,又指示宫女将玩偶、麻雀、老鼠的骨灰埋在昌德宫大造殿与昌庆宫通明殿的前院,仁显王后去世后,该事被淑嫔崔氏告发。 九月二十八日,肃宗在昌德宫仁政门亲自审问涉事宫女。 其后将她们全部处死。诅咒事件的主谋——张禧嫔是世子的生母,肃宗一度犹豫,大臣也多次劝谏,但最终在十月八日下教旨令张禧嫔自尽。肃宗二十七年(1701年)十月十日,张禧嫔服毒药自杀。《仁显王后传》对她的死有如下描述:“上(指肃宗)毫无恻隐之心,将三碗毒酒灌入张氏口中,只听张氏大声惨叫,滚落石阶,血如泉涌。一点药足以让五脏俱裂,何况三碗毒酒,顷刻间张氏七窍俱喷出黑血,流淌地面。以卑微的宫人之身,谋杀国母,陷害忠良,而落此下场,岂非天降之殃祸乎?” 同时,张禧嫔的亲兄、之前已被流放到济州岛的张希载亦被押回汉城,以“谋害国母”的罪名凌迟处死于军器寺前路。 其家属亦遭孥戮,十六岁以上男性一律处以绞刑。 张禧嫔的亲属家族尹氏、安氏及南人重臣闵黯等人亦被牵连处死。不过,肃宗并未将张禧嫔贬为庶人,也没有废黜张禧嫔所生的世子。
鉴于张禧嫔之祸,朝鲜肃宗在下令赐死张禧嫔的前一天正式下旨:“自今著为邦家之典,不得以嫔御登后妃。” 此后朝鲜王朝再也没有后宫嫔御升为王妃的事发生。宁嫔金氏曾被临终的仁显王后推荐为新任王妃,肃宗没有同意;而200年后的大韩帝国时期,纯献皇贵妃严氏也掀起“升后上疏运动”,高宗也没有同意。可见张禧嫔的教训对后世影响之大。
二十年之后,世子李昀继位,是为朝鲜景宗。景宗一直供奉其母灵位于后苑的别殿。景宗二年(1722年),景宗根据大臣的请求,以朝鲜宣祖追尊生父德兴君为“德兴大院君”故事,追封母亲张玉贞为“玉山府大嫔”,并另设祠堂“大嫔宫”以祭祀之,为“七大宫”之一。
张禧嫔的相关问题
本文2023-09-22 03:49: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