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原是山散文随笔
以前,我对老家是没有关注的,每天走出老家,然后走回老家,这样进进出出,就像每天吹着风、沐浴着阳光、呼吸着空气一样平常,在进进出出中,没有详细地看,没有过多地想。
当我又一次进出老家,走在进出老家的路上,才猛然发现,老家原来就是“山”。
一
老家的地形,是一个写在地面上的大大的“山”字。
我从居住的小街回老家,老家人到我居住的小街赶集,首先要翻越“山”字的一横,这一横是弯弯曲曲的,不光滑,就像我第一天走进教室老师教写笔画时我写的那一横,就像现在我小孙女在本纸上画的那一横。这一横也是凹凸不平的,有山包,有山凹,有坡,有地,有草,有树,有庄稼。只要走上这一横,我回老家就自由了,想走哪里回家都可以。可以走中间那一竖回家,这是从横上伸展出去的山丘。
山丘的尽头不是尖的,而是一个月牙形,老家人说是一把椅子,又说这是龙嘴。我宁愿把这说成椅子,椅子舒适,龙嘴对于我,总觉得有点恐怖。椅子里是一个四合院大房子,完全木质结构的。堂屋的门槛很高,里面供奉着祖宗牌位,后来,这些都清除掉了。再后来,我很小,父母要上山干活,我就被放在堂屋中,那门槛成了我无法逾越的高度。
对着堂屋的,是厅房。当我有了力气,能自由地迈过堂屋的门槛,能蹦跳了,厅房就成了我的快乐。我从堂屋的阶沿开始“各进位——预备跑”,飞速穿过内坝,冲进厅房,在飞速奔跑中一纵身,高高跃起,连续跳过厅房的两道门槛,稳稳地落在外坝中。一天,又一天,在这样的奔跑跳跃中,我感受到了我的成长,感受到了我力量的越来越强大。
从坐向来看,我家的房子在堂屋的左边,是正房。记忆中,我家的房子没有了阶沿,廊一柱房子的阶沿很宽,这阶沿已经被父亲砌了泥砖,成了我家的灶房。
我五岁死了母亲,父亲一人忙着三个子女的吃穿。哥大我三岁,妹只有一岁半。哥不是照顾妹妹,就是帮着挣工分,干这个年龄能干的活——捉棉花虫,捡麦穗,到山坡上捡豌豆胡豆。而我,就被强迫着洗碗做饭。我没有灶台高,洗碗是站在凳子上的,是爬在灶台上的;做饭,也是这样的姿势。
在灶台上,我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会做饭了,那时的饭,米很少,瓢儿菜很多,或者红薯很多,小时候的饭就叫菜稀饭或者红苕汤。记得家里有一个黑黑的小筲箕,做饭的时候要把小筲箕放在里面,那很少的米粒就放在筲箕中,饭好了,米饭给妹妹吃,父亲、哥哥和我就吃红薯或者菜叶、汤。我记忆中虽然没有享受过妹妹这样的特殊待遇,但是,我相信我像妹妹这么大的时候,爸妈也是给了我这种待遇的。不然,我怎么会生存下来?
在灶台上,我学会了摊面膜,摊整锅的面膜,我经常和哥哥比赛;最难忘的是麦麸做面膜。这是我家很长一段时间要吃的东西,我为自己能用麦麸做面膜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我的发明。究竟有多少和我同龄的人吃过麦麸做的面膜?在老房子,我没有听说过。父亲一人挣工分,要养四张嘴,每年都要补生产队的钱,粮食对于我家,是很缺的。我现在都没法忘记,家里好不容易养成了一头猪,养到了一百多斤,父亲找了几个人,把这头猪给牵走了,牵到队上换粮食。
在灶台上,我学会了做玉米糊糊,也学会了做玉米坨坨粥,还有面子子稀饭。在我学做饭的过程中,就没有做过白米干饭,以致我参加工作了,蒸干饭,我竟然不知道怎样判断饭熟了,饭还没有熟。我说出这个情况时,大房子的叔叔婶婶们都笑话我。
我最自豪的,是切菜。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把手指甲切掉,把第一指节的肉切掉的流血之后,我切菜的刀法熟练起来。每天切菜时,菜板发出均匀清脆的声音,我就觉得我是钢琴演奏家,就陶醉在了我的演奏中。遗憾的就是,我炒的菜,只有盐,没有油,没有酱油和醋,更没有味精。因为家里穷,父亲从来没有买过这些东西回家,也没有让我们去买过这些东西。所以,知道酱油、醋和味精,已经是我读师范校的时候了。
也是在走出老家,走进师范校后,我才知道要刷牙,有牙刷、牙膏、香皂、肥皂、洗衣粉这类东西;也才在同学的动作中,学会了叠被子,学会了折叠衣服。
老房子的那些柱头,也是我和哥的玩乐工具。那时,要扯猪草,要割柴草,镰刀是我们必备的工具。生产队的小伙伴一路出去扯草砍柴,要玩一样有性质的游戏——“打桩桩儿”。这个游戏有一个出发点,然后确定一个终结点——桩,把镰刀扔出去,谁的镰刀离桩近,谁就赢,谁的离得最远,就输。不少时候,都是在悬崖边玩,桩都确定在悬崖上。这个时候,就要看悬崖的特点了,是石头,还是泥土,是石头还要看石头是否坚硬,是否有石缝。如果是能嵌入的,就用力把镰刀摔向悬崖——这摔和扔飞镖一样,是要讲技术的——镰刀稳稳地嵌在桩处;如悬崖坚硬,就看悬崖的什么地方能放刀,能让刀立在离桩最近的地方。输一次,给赢家一把草。技术差的和力气小的,满满的一背篼草,很快就成了小伙伴的。有时,输惨了也会哭闹。因为,要扯一背篼草是很难的。山草很少,猪草更难找。地,都被生产队锄得干干净净的;地边的沙沟沙凼也被生产队弄得新新崭崭的,是没有草长的机会的。
为了练刀入悬崖的技术,老房子的柱头或者门框,还有那门槛,就成了我们“练武”的工具。“啪!”镰刀尖陷入木中,还得意地颤抖起来,像在展示优美的舞姿。一次,又一次,那“啪”“啪”声和刀的颤抖舞姿,都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老房子外有一口水井,我记得八岁我就开始自己去挑水。现在还记得绵雨天,挑着水桶在那“水泥”路上一溜一滑前进的样子。苦吗?不觉得。那时,我是当做游戏来玩的`。伙伴读书去了,父亲不让我上学,哥哥已上学,家里没钱了。一个人留在大房子里,总得找一些自己玩的东西。
有一次,我试着往桶里多装一些水,有半桶,我使出了所有的力气,都没法把水桶提出水井,我又不敢放手,怕一放手,水桶就沉到井底,怕父亲打骂。就那样弯腰在井口,紧紧握着竹竿,手越来越痛,越来越没劲,我哭了起来。回家路过的“牛儿”帮我把水提了出来……
就这样,我挑水,由挑空桶,到桶中装两瓢水,到半桶水,到一挑满满的水……
大房子外面有一个池塘,池塘边是竹林,每年都有不少的竹叶掉进池塘中,腐烂。父亲每年都挖很多池塘泥,晒在竹林中。那时,包产到户,大房子后有几块石坡地,土壤很薄,没人要。父亲是队长,就提出这几块地不交或者少交公粮,生产队的人都同意,但是还是没人要。谁都知道,土薄,不经旱,太阳一晒,那庄稼就早早地死了。即使风调雨顺之年,那也是付出多收成少的地块。最后,父亲要了。我当时没有去想地的好坏,没有去想父亲为什么要。
只知道,父亲拿了二锤、钢钎、錾子,把这些地改成了坡改梯,斜坡石板地,变平了。那红色的石头,砌出的地坎,像霞光,很美很漂亮。这些石头不坚硬,我在上面雕刻出了不少人物头像,这里成了我的乐园。
地块平整好了,池塘泥也干了,父亲开始挑那些池塘泥到这些地块中。我也跟着父亲挑池塘泥。一个箢篼一小块,后来几块,再后来就是半挑了。连续几年,都要挑。上坡,咬牙坚持;平地,放下挑子,享受风的抚摸;一趟一趟,一年一年……
就这样,在“山”字的中间这一竖中,我变得强大起来,变成了老家人眼中的乖孩子,变成了父亲眼中的希望……
“山”中间这一竖带给众多伙伴的快乐,还是老房子后的山脊,叫做棺山坡坡。说是棺山,其实坟头并不多,多的是那些小院坝一样的癞疤石。这些石头在长年的风雨中变得黝黑坚硬。山顶有几间土墙草房,是生产队储存棉絮的地方。每年到了捡棉花的季节,在晴天,每块癞疤石上都铺满了棉絮,整个山头和附近的山头都是白绿的世界,绿的是草,白的是棉絮,在阳光下发出晶亮的光。棺山就成了蔚蓝的天空,这些铺满棉花的癞疤石就成了天空那迷人的白云。到了傍晚,在夕阳中,孩子们和负责晒棉花的大人一起,把棉絮装进背篼,背入屋子。我们是没有蹦床的,那堆在屋子中的棉絮厚厚的,就成了我们的蹦床,也成了我们练翻滚的床垫,不,这比床垫更舒服……
二
山的左边一竖,也是一匹山,叫“雪天云”,是老家最高的一座山。山的尽头也是一个椅子形的弯,家族祠堂就在那弯中,不少祖先的坟墓就在祠堂后的山坡中。
老家祠堂,我去的时候,那里已经变成了学校,在那里读了一周的学前教育,父亲就不让读了,没有钱。所以,对家族祠堂,我并不熟悉;祠堂后的那些祖坟,因为离我遥远,我也没有去看过,去了也看不懂,那些碑已经不能起识别作用了。对于这些祖宗,我就成了没有愧疚之心的“不肖子孙”。不过,在内心深处,我是敬仰他们的,就像我敬仰老家的山一样,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的美德,让我们家族香火兴盛到了现在。
左竖和中间竖,围城了一条山沟。左竖和这条山沟,是我最难忘的地方。生产队和作业组时期,我和生产队的小伙伴们一起,在这里捡麦穗,捉棉虫。后来包产到户,我家最初的包产地就在左竖的山顶上。从家里挑粪到“左竖”的地里,要翻阅中间竖这座山,再爬上左竖山的地里,要费很多时间。父亲的任务就是挑粪;哥哥的任务就是到左竖的山脚去挑水,半挑水,在不断的歇歇停停中才能来到地里;我的任务,就是按照父亲吩咐的标准把水和粪搅拌匀称,然后倒进土窝中。
后来,父亲就在地边挖了粪坑,早晚把粪挑到粪坑中,这样到了播种或者施“追粪”的时候,就只管到山脚挑水,哥哥和我,就只管用粪瓢往窝中浇灌。父亲的这一个“粪坑”,加快了我们劳作的速度,也减轻了我和哥的劳动强度。
后来,我家的土地就到了山沟里,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
山沟里的劳作,最难受的是收割小麦的季节。
下了雨,太阳出来了,父亲催促下地割小麦。蹲在麦地中,就像坐在蒸笼里:头上太阳恶毒,刺着脸,刺着背,刺着所有的皮肤;被太阳呲呲地拉扯出来的水蒸气,蒸着脚,蒸着屁股,蒸着整个身子。这个时候,最盼望的是来一阵或者一股凉风,可是,风被太阳囚禁起来,总是不来。我蹲在地上,好想老天又下雨,这样我可以躺在床上睡懒觉。现在,老天不下雨,我额头的雨却很大。横着手臂抹脸上的汗水,手臂的麦穗芒灰粘在脸上,火辣辣的很难受。汗水钻进眼睛,就像辣椒水钻进眼睛。
我停下来,看看父亲,看看哥,他们好像没事一样,割着麦子。我好想太阳走快点,快点中午,这样我就可以回家做饭,躲过这火炉一样的麦子地。
我最喜欢的季节,也是这个麦收的季节。早晨,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吆喝我们起床,呼吸清新的带着麦香的空气,走在翻阅中间竖的山路上,来到山顶,走进沟中的麦地,此刻,我很兴奋。
太阳出来了,四面的山头,都是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风来了,这些金黄变成了朝阳中的海浪,一波,一波,从山沟奔上山头,就像飞跃山头的金色群马;从山头冲进山沟,就像金黄的瀑布在飞腾;我走进了金黄的神仙宫殿,陶醉在神话般的波浪中,陶醉在仙女们那绵柔的金色丝绸中……
半下午,父亲开始往家里挑麦捆,我和哥便一把一把在阶沿上甩拍麦把。太阳大,麦穗都焦了,三两拍,麦粒就完全脱了。这个时候,最迷人的,是板凳上的石板,石板上全是金灿灿的麦粒,像新生的婴儿,像出浴的女孩,像开得正盛的菊花。这些麦粒是可以马上入口的,像成熟的桃子,像蒸熟的馒头,像烤熟的红薯,它的饱满是诱人的。
到了夜里九十点钟,一天割下的麦子打完了,于是用钉耙捞麦草衣,用筛子筛麦糠,用风包机风麦粒……这个时候,灰尘很大,很重,农村人是没法计较这些的。劳动结束,洗澡,流下的水是黑色的,擤出的鼻涕是黑色的。
夜晚劳作,对于我也是一种享受。我喜欢看月亮,喜欢看星星。看月亮把屋后的竹林倒映在院坝里,喜欢和星星逗玩眨眼睛。后来有了孩子,农忙的每天晚上,帮父亲忙完一天的麦收,背着孩子,和妻子一起,乘着月光,或者打着电筒,行走在“山”字“右竖”的公路上,和还不会说话的孩子说话,逗着他,怕他在这美丽的夜色中睡着了。岳母说,孩子走夜路是不能睡着的,孩子走夜路,一定要在孩子的衣兜揣上米……
在左竖和中竖筑成的山沟里劳作,还有稻收时节。
老家的田都是干田,稻谷快要成熟的时节,就把田里的水放了,到了打谷的时候,就是干田。一年两季,小麦油菜时节,田中不蓄水,田成了地;油菜小麦收获完,翻挖,灌上水,栽秧,地又成了田。这都得利于水库的修建,在没有水库的年代,田中的水不能放干,就只能收获一季。一年两季,田地两用,是老家人的智慧,保证了老家粮食的充足,再也不挨饿了。
孩童时代,我们是喜欢打谷的。那时,稻谷成熟,稻田中的蛾花特别多,每一只都绿黄绿黄的,肥滚肥滚的。随着割稻人的到来,它们纷纷逃命。它们会飞,但是,不像蜻蜓,能飞得很高很远,又不像苍蝇能飞得很快。它们飞行的距离很短,飞行的高度很低,飞行的速度不快。所以,不少蛾花被割稻人捉住,或者被我们这些孩童捉住。
我们的任务就是守在割稻人前方的田埂上,守株待兔,等着受到惊吓的蛾花飞来。最为热闹精彩的,也就是那一排割稻人将要到田埂边的时候,整个稻田中的蛾花都被驱赶到了这里,飞的飞,跳的跳,成群结队,成百上千……大一些的孩子,做了蜘蛛网,网在空中舞;小一些的孩子在地上抓,地上是光屁股乱撞,小手在地上慌里慌张乱抓。喊叫声,欢呼声,争抢声,哭闹声,大人看笑闹的起哄声……
捉住的蛾花,都被穿在稗子草茎上,一串,一串,回家烧来吃,或者一群小伙伴到山沟里去烧来吃,那美味在成年后我就没有尝过了。记得成年之后打稻谷,因为农药用得多,蛾花就非常少了。
孩童时,打谷机是很笨重的。打谷机滚筒是木条的,上面是竹钉子,夹在一个大木桶上。踩打谷机,至少要三个大男人。包产到户后,有了轻便打谷机,这些打谷机,滚筒和“钉”都是铁的,打谷机很小,两个人就可以抬到田中,两个人就可以把打谷机踩得飞转。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成了半大小子,先是站在大人中间,帮着大人踩打谷机。过不了几天,腿酸了,踩打谷机也熟练了,于是尝试着一边踩打谷机,一边往打谷机中喂谷把子。最初很笨,掌握不了技巧,不是打谷机死机,就是自己受到惊吓。因为飞速转动的打谷机,突然扯动谷把子,站在踏板上的我,身子突然往打谷机里晃动,这是很危险的,人一旦被扯进去,是要皮肉开花的。惊吓几次,学会了打谷子了,机器转动匀速,声音也清脆悦耳了。在我工作之后,回家帮父亲,打谷机已经变成电动打谷机了,人只管往打谷机中喂谷把子,轻松了很多。今天,收割机已经入乡进户了……
我最留恋的还是人踩打谷机的场景。稻谷全部割倒了,叠放成堆,左右两堆之间的距离就是打谷机的宽度。半大孩子是受不了激将法的,大人一句玩笑话,就能激发孩子的拼命劲,就拼着和大人比踩打谷机,比打谷子。最初是要输的,大人可以一口气把一堆谷子打下来,我却只能打完三分之一,后来是二分之一,再后来也能和大人一样,一口气把一堆稻谷打下来了。
走下打谷机踏板,一阵阵混和着水汽与稻谷香的风扑面而来,扑倒脸上,扑倒光光的脊背上,还有光光的肚皮上,钻进头发,钻进汗毛孔中,或者仰着头,一瓶古井水灌进肠胃中,那种舒爽,不经历劳动的人是永远没法品味到的。
还有那打谷机的声音。有高音,高亢嘹亮,那是青藏高原,是没有喂把子时的声音;有中音,响亮浑厚,是大河向东流,是梁山水浒的男人喂谷把子时发出的声音;有低音,慢而沉,是受到极大委屈的哽咽,是妇女和儿童喂谷把子的声音……几台打谷机同时运转,在金色的稻田中,在金色的阳光下,左竖和中竖编织的山沟成了维也纳那金色的音乐大厅,一曲又一曲交响乐响彻山谷、天空,把丰收的欢乐和稻谷的清香,传得很远很远……
三
“山”的右竖也是一座山,叫猪儿山。山上铺满了癞疤石,远远看去,这些癞疤石就像一头头黑色的猪躺在山草中午睡。右竖和中竖之间的山沟,是没有田的,我记忆中都是地。横和右竖都是山坡,只是没有什么树。横、中竖、右竖围城的弯叫猪家湾。
这里留下了父亲最为骄人的脚印。
父亲是生产队长,他带领生产队的人,把中竖和右竖之间的“横”山改成了坡改梯,还有右竖的山坡,这让生产队增加了不少的地。
我对放炮场景的认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每天,那些癞疤石上,便有二锤舞动,上面便有叮叮叮当的声音传遍山沟。到了中午,便有人吹响悠长的口哨,发出扯破喉咙的呼喊:放炮啰——放炮啰——喊声由一山传到另一山,于是路人被喊声阻挡在了“山”的横和两竖之外。于是,随着一声接一声的“轰”,一网又一网碎石像烟火一样冲向高空,又像雪弹子一样砸下来……一块又一块癞疤石,四分五裂,成了碎石,成了坡改梯的砌石。癞疤石石质坚硬,不风化,是建筑的良好石材。中竖山顶的癞疤石,也被“炮”成了碎石,铺公路去了。
中竖和右竖之间的山谷,记忆中最难忘的,是那一片金花菜。从沟头到沟尾,一片碧绿,像草原,像绿毯,像现在的足球场;开花了,满沟是星星叠星星,繁华热闹。金花菜收割时,半大孩子们都往地中一趟,打起滚来,这个时候大人们是不责怪的。
山成为坡改梯,那荒凉的山上,出现了一波一波绿色的波浪,这些波浪从山上荡漾到坡脚,又从坡脚荡漾到山顶。小麦是波浪,油菜是波浪,豌豆胡豆是波浪,绿色的波浪,**的波浪,白色、黑紫色的波浪,猪家湾成了五彩的波浪池!
后来,父亲又带领生产队的人,把猪家湾的谷地改成了田,成为了又一个田地两种的山湾。稻谷黄了,猪家湾这一五彩池再添了壮丽的色彩。
猪家湾在我懂事起,就有一条进出老家的大道,这条大道最初只有一米宽,后来变成了公路。现在变成了水泥路。
我家的田地本来在这个湾里,从老房子到这个湾,也是平路,不用翻山越岭,水渠就在“山”字的那一横上,这是种地种田的好地方。可是,父亲把它换了,换给了腿脚不便的一个族人。于是,我家的土地便到了前面说的山湾里,我便从小和父亲、哥哥一起,翻山越岭,挑水挑粪,播种收割……
“山”的前面是一条沟,这条沟有多长,不知道。家谱上说,这条沟叫李六沟,六里长的沟里,住的都是姓李的。但是,我所在的李姓,就住在“山”的周围,“山”两竖之外的李并不是我的家族。
这条沟应该是一条标准的大河,两岸的山弯弯曲曲,弯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山谷,两边的山上曾经挖出过化石,我的空间中保存的鱼化石,就是这几年挖出的。这条大河什么时候断流的,已经无法考证。从家谱上看,我的祖先入川时是两人,一人到了青城山落脚,一人就是我的祖宗,就落脚在了这“山”中。“山”前这条沟很平缓,被老家称作正沟田。就是这条沟和后面的山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
童年时候,这沟都是水田,在一定距离的田块之间就有个堰塘,堰塘中的水总是满的,不仅供洗刷物品用,更为种稻谷蓄水。这几个大堰塘,是什么年代挖成的?至今多少年了?为什么这样分布?挖堰塘的祖先们,是否也是早出晚归?是否也是望着月亮看着星星在挑担堰塘挖出的泥土?在筑堰塘的田埂?这些田和堰塘,祖先们用了多少时间?挖烂了多少锄头?挑断了多少扁担?挑烂了多少箢篼?
到了冬天,每个水田中和几个堰塘中,都蓄满了水。打霜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在田埂上玩,比赛捞冰,看谁捞起的冰皮大;吃冰,那时的田水没有污染,洗菜淘红苕都在堰塘中,这些冰直接放进嘴里吃;砸冰,用泥块,从田埂边砸向远处,这是需要臂力的游戏;赶鸭子,农家的鸭子不知道结冰了,像往常一样,一出圈舍,就飞跑起来,噗噗地飞进田中,结果陷在冰中,不能前进,不能后退。调皮的我们,拿着竹稿,站在田埂边,啪啪啪地拍起来。受到惊吓的鸭子,拼命往前奔,于是,堰塘和田中的冰成为了一块块碎玻璃,在田中翻卷起来,在堰塘中打起滚来……看着鸭子的惊慌,看着那些破碎的冰,我们哈哈大笑。只是今天,我再也想不起那情形有什么可笑的,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快乐。
记得,每年过年了,我都在老房子外的堰塘中洗菜,洗蒜苗,洗莴笋,洗青菜,这就是那时的过年菜;记得在这池塘里洗衣服,淘洗红苕,记得整个冬天,我的一双小手,都像那红萝卜一样红和臃肿……
这条沟中,还有一眼大水井,听父辈讲,水井不仅很深,而且很宽,远看就像一个小堰塘。传说,这口井的底上盖了一个大石板,石板的下面就是大海。如果把这个石板弄穿了,下面的海水就会冒出来,我们这里顿时就会成为汪洋大海。小时候听了这个故事,一直担心,担心哪一天这石板烂了,穿了,水冒出来……又想,祖先中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能用石板堵住这个通向大海的洞?现在明白了,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是,也证明了这眼井的深,当年挖这口井的不容易。
听父亲讲,堰塘边曾经有一棵几人合抱的大柏树,后来砍了,抽签,分给了几家人做棺材……堰塘往沟上游走几十米,有一条大田埂,田埂很宽,就像今天的公路,这条田埂也是一个晒场。古井边的坝子里,曾经是粉条厂,后来交给了生产队……所以,我老家的地名,又叫李六沟,我老房子所在的地方又叫大古井。
“山”对应的沟中,一共有族人的四个大房子,一个是右竖尽头的家族祠堂所在地,有两个在中竖对面的两个山湾里,一个就是中竖尽头的我家所在的老房子。每个大房子,全是清一色的木质建筑。门窗和走廊的墙壁,都是雕满图案的。每个大房子外都有两口水井,水井很深,水很好。
遗憾的是,每个大房子都毁掉了,都变成了凌乱的楼房,要是能保存到现在……
老屋不在了,但是“山”还在,“山”在我的骨髓里。是“山”让我的家族从入川时的一个人繁衍到了现在的几万人;是“山”给了我穷困却快乐的童年;是“山”让我品尝了祖先们的勤劳和智慧,是“山”让我学会了不少劳动的技能,让我有了比别人更强的吃苦耐劳的本领,让我有了应对苦难的意志和精神,让我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得坚强和踏实;是“山”让祖先们成了一座座“山”,是“山”让父亲成了一座山,是“山”让我也变成了一座山……
兰山区 河东区 罗庄区是临沂的三区。
沂水县 沂南县 平邑县 蒙阴县 费县 郯城县 苍山县 莒南县 临沭县这就是临沂的9县。
兰山区:兰山街道、银雀山街道、金雀山街道、南坊街道、白沙埠镇、枣沟头镇、半程镇、义堂镇、马厂湖镇、李官镇、朱保镇。
河东区:九曲镇、相公镇、汤头镇、芝麻墩镇、梅埠镇、重沟镇、郑旺镇、太平镇、汤河镇、八湖镇、刘店子乡、凤凰岭乡,475个行政村。
罗庄区:罗庄街道、付庄街道、盛庄街道、册山街道、高都街道、罗西街道、双月湖街道、汤庄街道,225个行政村。
沂水县:沂水镇、四十里堡镇、高桥镇、杨庄镇、崔家峪镇、姚店子镇、许家湖镇、黄山铺镇、高庄镇、道托乡、富官庄乡、马站镇、沙沟镇、泉庄乡、院东头乡、龙家圈乡、诸葛镇、夏蔚镇、圈里乡。
沂南县: 马牧池乡
桃花峪村 吉利沟村 王家安子村 董家庄村
朱家坡村 沙山头村 野竹旺村 窖屋沟村
沙山村 新立村村 横河村 拔麻村东坪村 香炉石村 北村村 南村村
刘家城子村 西南官庄村 东南官庄村 西北官庄村
牛王庙村 东坡池村 西辛庄村 大崔家庄村 小崔家庄村 东辛庄村 双泉村 西寺堡村 杏墩子村 小保护村 常山庄村 东柳沟村 张家峪子村 万粮庄 下柳沟村 山西村 上柳沟村 柳红峪村 小洼村村
砖埠镇
砖埠村
幞头山湖村 向阳村 沙沟村 梁家庄子村
东岳庄村 西岳庄村 大山村 苏家峪村
铁山子村 周旺庄村 南薛庄村 南黄埠村
北薛庄村 里宏村 佛谢村 袁家庄村
孙家黄疃村 小汪家庄村 季家庄村 大汪家庄村
任家庄村 殷家庄村 王家石沟村 陈家石沟村
洙阳村 苏家石沟村 榆林村 山南头村
常桑杭村 双凤庄村 阳岚村 尤家埠子村
庄家村村 高家黄疃村 苏家庄子村
辛集镇
小庄子村
房家庄子村 东南庄村 榆林子村 刘家庄子村
茂盛村村 山子村 东望仙村 西望仙村
苗家曲庄村 郑家营村 辛集村 永成村
荣民村 庙岭村 李家屯村 高家屯村
王家屯村 李家店子村 彭家庄村 黄疃村
张家屯村 涌泉村 北左泉后村 北左泉前村
小沟村 李家林村 宋家官庄村 满家店子村
库沟村村 常胜庄村 双汪庄村 息讼庄村
刘家八角汪村 前埠后村 后埠后村 东埠后村
世和庄村 城子庄村 白石泉子村 张家八角汪东村村委
张家八角汪西村村委 赵家八角汪村 咸家八角汪村 叶家村村
王家村村 黄山沟村 蔡家洼村 谢家村村
秦家村村 艾家村村 于家村村 程家村村
郭家埠村 蔡家村村 永太庄村 何家村村
孙祖镇
孙祖一村村 孙祖二村村 孙祖三村村 孙祖四村村
孙祖五村村 宝石官庄村 杏峪子村 孤山后村
赵家城子村 石汪圈村 书堂村 北瓦庄村 南瓦庄村
东南埠村 河北村 大良庄村 芦山官庄村
南匣石村 北匣石村 邢家庄子村 刘家坪村
姚家岭村 黄庄村 东高庄村 高家围子村
纸坊村 乔家庄村 大碾峪村 罗圈崖村
新宅子村 王家峪村 谢家峪村 幸福峪村
罗安官庄村 崔家庄子村 东杨家庄村
新家庄子村 连顶村 东铁峪村 联合村村
西铁峪村 六里沟村 刘家峪村 天水栈村
四里沟村 西高庄村 大坪村 荆山沟村
大茧村村 崖子村 后沟村村 里庄村
三里沟村 代庄村 栗林村 大碾庄村
芦山村 黄崮子村 八大庄村 栗林村 代庄村
孟良崮村 塘子村 后沟村
杨家坡镇
杨家坡村 靳家官泉庄村 张家官泉庄村
邵家官泉庄村 卢家官泉庄村 李家坡村 左泉前村村
左泉后村村 左泉中村村 风泉官庄村 张家埠子村
小徐疃后村村 小徐疃前村村 东大徐疃村 西大徐疃村
东太阳村 西太阳村 南双泉村 北双泉村
高阜庄村 坊南一村村 坊南二村村 坊南三村村
曹阜庄村 泥泉庄村 东石牛村 西石牛村
考疃村 候家宅子村 徐家沟村 王家官庄村
李家官庄村 幸福岭村 前宋家官庄村 后宋家官庄村
张
李蒿科李氏
江苏省蒲汪由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镇蒲汪迁入,具体年代不详,按照郯城蒲汪李氏排行,宰、相兄弟二人为十三世,十三世以上始祖名讳待考。
郯城蒲汪李氏为明初大槐树移民,距今已600多年,始祖携四子分居临沭郯城两县四地:蒿口、沟头、蒲汪、栗行。分别为现临沭县李蒿科街道、临沭县郑山镇沟头、郯城县高峰头镇蒲汪一村二村三村、临沭县南古镇前后栗行。现今分布临沭、郯城、临沂市河东区、莒南、东海、赣榆等地,为当地的豪门望族。 在东海的分布已知的有李埝、昌梨、金塘、窑湾、杨圩石榴蒲汪、东新庄、西新庄、浦南蒲汪、李埝、甘汪、窝子、双湖、马林,其中昌梨、金塘、窑湾、杨圩为石榴蒲汪迁入 桃林为李昌梨迁入 现在增加关汪大小石埠大李桃西都为蒲汪李
注:本贯为李蒿科 蒲汪为支系
总结是我们下一次的工作做准备,各位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的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总结,大家一起阅读吧!
篇一: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总结一年来,xx区图书馆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深入开展全民阅读阅读活动,大力推广全民阅读,进一步倡导全民阅读社会风尚,努力在全区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在推动地方全民阅读,创建书香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一年来活动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传统阅读推广。一是不断补充馆藏,满足读者基本阅读需求。结合图书馆馆藏结构和读者需求,新购置各类图书1300余种2600余册,侧重青少年读物,购书比例不少于30%。二是开展图书推荐活动,借阅室、少儿阅览室设“新书专架”和“新书荐读”专栏,及时向读者推荐好书、畅销书,一年来共向读者推荐各类图书300余种。三是免费发放借阅证,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放借阅证160余张,吸引更多的干部职工关注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四是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春节期间,选购图书80种560册,拷贝共享工程光盘资源140张,送到全区7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同时对基层图书室、书屋进行了业务辅导。五是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倡导全民阅读。423世界读书日前后,印制全民阅读系列宣传资料5种(《全民阅读与免费开放》、《xx区图书馆服务简介》、《全民阅读倡议书》、《世界经典图书60部》《必读国学经典30部》),先后深入北武当三月三庙会、xx中学、xx路口等人员聚集、人流量大的地方,悬挂横幅3条、散发宣传资料3000余份,向广大民众和青少年宣传全民阅读和图书馆服务,引导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
(二)注重媒体阅读推广
在组织好日常免费开放工作和传统推广的同时,我馆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形式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一是利用共享工程资源优势,与xx区电视台、xx有线电视台合作,播放共享工程秦腔、娱乐和科普等数字资源,让更多的人通过更广泛的形式享受到更多的文化资源,共计播出各类资源50场次;二是在今年4月20-5月10日,在区电视台精神文明创建栏目里播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和谐社会”全民阅读宣传片,激发广大民众读书热情;三是以xx区图书馆书友会QQ群为平台,利用互联网优势,向各类群体展开全民阅读宣传与推广,涉及xx地方机关单位、农民工、教师、学生、徒步、摄影、文学等QQ群体20余个,受众近千人,有效地推进了全民阅读的影响力。
(三)开展各类读者活动。
一是在寒假期间组织开展了“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志愿者”活动,共招募15名中小学志愿者,参与图书管理。一方面给中小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让引导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参与到全民阅读的队伍,培养读书的社会风尚。此活动也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二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读者活动。20XX年起,图书馆开展了主题为“全民猜谜,全民阅读”的“每日一谜有奖竞猜活动”,谜语结合地方特色力求原创,通过现场和网络(xx区图书馆书友会QQ群)两种形式进行,至今已出谜110期,吸引了众多人的参与。正月十五举办了“春闹xx灯谜竞猜”活动,在图书馆走廊设谜近百条,现场猜谜人数累计达到150人次。同时通过QQ群开展了“一日一书”活动,向群内共享电子书50余册,下载量达到100多册次。世界读书日前后,发布“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和谐社会”系列宣传资料和全民阅读相关文章,鼓励全体馆员通过QQ群广泛发布、宣传、推广,效果明显,有效推动了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今年4月到5月,xx区图书馆书友会QQ群成员骤增150多人,群成员近200人。图书馆持证读者达到1800人。联合残联、文明办、文化综合执法队先后举办相关培训班5场次,举办“道德讲堂”2场次,与象棋协会举办为期3天的象棋比赛。这些活动让不同层面的人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无形中成为全民阅读的参与者和推广者,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一是面向本籍作者征集到《xx的传说:屈吴》、《马兰花》、《赶路的人》等地方文献10种30余册,并给作者办法了《收藏证书》。二是深入基层开展谱牒普查和数字化工作。搜集谱牒信息,再征得谱主的同意后,完成率8家清代、民国古家谱的扫描、拍照等数字化工作,并整理复制了4家15册家谱保存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与整理工作,深入到作者、谱主家中,相互交流沟通,不但加强了图书馆业务建设,同时有效地宣传了图书馆与图书馆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更多民众的关注,有效推进了全民阅读社会的创建。 但因人力、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
活动规模小,影响力不广不深。尽管我们在活动中尽量兼顾不同群体,但由于活动仅局限于某个地方、某个时间,受众面还是较少,不能形成一种效应。究其原因,是活动的周期不够长,活动的地域不够广,活动的受众不够多。二是活动组织者单一,活动后劲欠缺。图书馆人少,女同志多,开展活动参与单位少,没有后劲,扩展力不强。三是阅读推广方法不系统。活动开展,大多是宣传图书馆服务、宣传阅读的好处、倡导全民参与阅读、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现场能看到参与者的热情,但活动过后效果不甚明显。广大民众有阅读的意愿和热情,但随后就会消失,深层的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的活动没有跟进,二是我们的服务不能跟进,我们的服务体系还没有满足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深入实施免费开放,大力宣传图书馆服务。活动种有不少人把图书馆与新华书店混同,有些人不知道图书馆在哪儿,有些人不知道图书馆是免费开放服务的。这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到位。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免费开放、宣传图书馆服务,让更多喜欢阅读的人走进图书馆。宣传要长久、持续,要在大型活动种展开。暑假,我们将借助广场活动的开展举办展览、发放宣传资料扩大宣传。
(二)探索与团委、工会、学校、残联、街道、乡镇等单位联合举办读书活动,形成全民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经常性地开展读书活动。与团委、学校联合举办读书活动,在青少年群体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各街道、乡镇联合举办读书活动,扩大全民阅读的影响地域和人群,做到全民阅读全覆盖;与工会、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阅读热情,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经常性地开展读书活动,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广大民众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形成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建设书香社会。
(三)加强业务建设,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一是不断补充馆藏,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主要加强青少年读物、经典读物的补充。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服务。加强两所(看守所、戒毒所)、福利院图书流通,继续开展残疾人“送书上门”服务,特殊群体。结合时政热点,开展更多讲座和培训,开展优秀影片展播活动。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向社会”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责任重大。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扩大阅读推广,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努力建设书香xx、书香社会。
篇二: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总结为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公益性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十八大精神,根据XX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XX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20XX年XX全民阅读季活动精神,XX区图书馆按照4月初制定的实施方案,在往届“全民读书月”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全民读书季”活动,有条不紊、扎实认真地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读者活动,为培养公民阅读习惯,宣传免费开放,保障公众文化权益,进一步拓展全面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推动文化XX建设、打造文化强区,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幸福美好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提供思想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按照活动要求,认真做好全民阅读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按照全市全民阅读启动式的要求,以“文化XX,从阅读开始”为主题,在全市倡导全民多读书,读好书,构建和谐社会宣传。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制定详实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1、20XX区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4月29日在教育书店举办
“20XX区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
2、4月28日—7月31日,举办“书香XX”主题书展及“爱阅读享阅读”系列读书活动。成人借阅室开展“让阅读走进生活”新书展,
少儿借阅室开展青少年阅读系列—科普专题书展。结合活动主题,利用馆藏资源设置新书推荐栏目。
3、地方文献展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六一、八一等节假日,区图书馆在各学校、社区、军营举办馆藏地方文献展,让市民和青少年和当地部队官兵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献和文化。
4、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及读者俱乐部成立挂牌。凡到区教育书店顾客均可申请成为XX区七彩教育书店读者俱乐部会员,实行购书优惠活动。
5、基层群众性读书活动。根据各镇、街道各自实际,结合阅读季活动主题,利用农家书屋及共享工程基层点,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群众性阅读活动,促文明,促和谐,促发展。
6、举办全面阅读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农家、进军营,儿童绘本讲座及亲子阅读等系列活动。
二、加强活动宣传,以图书馆阵地为平台,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
1、在《新XX》、XX电视台、XX区图书馆网站全方位宣传报道免费开放的项目和内容。在馆门口制作醒目公告,公示免费开放的政策措施、服务项目、开放时间。发放免费开放后读者服务和读者需求调查表,归纳梳理,整改提高。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全民阅读进社区、送书进军营、进企业、绘本讲座走近新XX等活动在XX区电视台连续播出,《新XX》也做了报道,掀起全民阅读活动热潮。
2、举办各类主题书展。在学雷锋日、世界图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六一等节日开展新书好书推介、“阅读悦读—绘本”展、“红色经典”图书展、青少年科普知识等各类主题书展。向读者介绍优秀图书,引导读者如何找好书、读好书。
3、充分利用共享工程资源开展活动,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温馨绿色的上网环境。在馆内利用共享工程资源进行各类视频讲座及影视欣赏,为部队制作光盘,送数字资源到老年公寓、乡镇幼儿园等。进行专门设立了未成年人绿色上网专区,在专区内配置了6台多媒体计算机,对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的屏蔽和过滤,禁止、限制未成年人访问**、暴力、有害、反动等网站。未成年人须在监护人的带领下到专区填写登记表,办理ID卡。
4、关新市民子女阅读献爱心活动。保证弱势群体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公平享有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充分体现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功能,定期接待团体未成年人参观图书馆,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讲解,让少年儿童了解图书馆,培养读书的兴趣。
为了满足城郊地区新市民子女的阅读需求,我馆开展了“图书传递爱心送书进学校”活动,到六汪、大场、大村等离市馆较远的学校、幼儿园开展送书活动,并定期为孩子们带去了“儿童绘本讲座”。针对残障儿童开展了相关的'阅读指导活动,我馆到聋哑学校和聋儿语训中心,进行图书捐赠活动,利用图书馆自身资源,以实际行动帮助孩子们,为他们送去了他们所需要的图书,进一步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有需要的孩子就近阅读,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5、引领少儿走进图书馆—亲子绘本阅读活动。倡导亲子阅读、传播儿童阅读理念,让老师和家长了解阅读在孩子成长阶段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以及亲子阅读不可忽略的作用。我们在XX二社区举办了“大手拉小手—我们都是点灯人”绘本阅读知识讲座,在少儿借阅室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为低幼儿童布置一个有悦读氛围的“书香”家。
6、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开展了以“善阅
读享阅读”为主题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少儿活动力争在发展中创品牌,举办面向未成年人的讲座、培训等活动,亲子阅读、巧手制作、绘本阅读、小理财家讲座、成长面对面心理咨询、小小图书管理员等主题活动受到小读者及家长的欢迎。另外图书馆还开展小读者采选团、少儿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培训、优秀小读者座谈会、视频讲座等活动,丰富少儿课外生活。
7、举办地方文献巡展活动。为更好的宣传本地特色文献资源,我馆制作地方文献展牌,在全区学校、各单位及当地驻军部队开展了地方文献展览活动,接待展览人数达3万余人次。
三、加强总分馆制建设,全民阅读活动进基层。
1、我馆为加强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最大效能。针对每个镇村不同
特色开展工作,多次向享有画家村之称的大泥沟头村赠送文艺类图书,向大场镇赠送蔬菜种殖类图书,向琅琊、六汪等镇文化站赠送“文化共享助春耕”光盘资料,全年免费送书6000余册。送书活动延伸至军营,建立了10家流动军营图书馆,全年调配图书1万余册次。
2、图书馆结合各镇、街道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征文比赛、读书活动。如海青镇在海青茶采摘节活动,推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书展,购进一批涵盖茶叶种植、茶文化(道),鉴茶和泡茶等方面的图书,让读者感受和体验茶文化的意蕴和魅力;泊里、张家楼等镇等举办富有当地特色的征文大赛,在农家书屋展示获奖作品,鼓舞、带动了一大批农民群众及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激情。
3、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发挥基层分馆作用,努力打造“15分钟阅读圈”。为加强全区农家书屋建设,提高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顺利开展数字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提高农家书屋的传播力,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宣传阵地的作用,XX区图书馆于7月23日在XX中路社区服务中心二楼文化大讲堂开展了全区范围内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今后几年我区将逐步把所有农家书屋纳入到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体系中,借助总分馆体系,让农家书屋的书香飘得更远更持久。
截止目前在全区建立了16家基层分馆,为更好的发挥分馆的作用,鼓励、引导群众走进图书馆,读书用书,真正发挥好图书馆的作用,在XX山社区分馆开展了全民阅读季——“和谐社区文明家园”主题征文活动,通过征文的形式,让社区居民和图书馆XX山分馆建设的参与者们撰写读书用书的经历,分馆建设的体会感受,展现图书馆分
篇三: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总结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三思三创”主题教育活动,紧紧围绕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受益”原则,我委结合自身实际,多方并举深入贯彻落实全民阅读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明风尚,为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基本情况
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健全,逐层深入,落实到位,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承办、媒体宣传、全民参与、资源整合、上下联动、左右推进”的全民阅读活动举办网络体系。辅之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寓教于乐,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阅读兴趣与阅读积极性。
二、主要做法及特点
1、开展专项主题阅读活动,大力营造活动氛围。我委及时向各局、开发公司、办事处等部门印发《宁波梅山保税港区2011年全民阅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部门,悬挂、书写活动标语。利用梅山本地论坛,开设专题专栏,运用文字稿、等形式,介绍、宣传和展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多方面引导广大网民积极投身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来。
2、开展党员干部读书系列活动,树立模范带头作用。计划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以“每日自学,每周导学,每月互学,提高党性,提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三学两提高”活动。一是每日自学,即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工作之余进行自学;二是每周导学,拟实行“周二集中学习日”制度,充分发挥党工委中心组的龙头带动作用,开展“领导一讲”活动;三是每月互学,组织各支部之间开展学习交流、经验推介活动,达到开阔思维、增长见识、促进工作的目的。
3、建立全民阅读活动示范点,创造全民阅读软环境。开辟“全民阅读”活动专版专栏,开办读书服务热线,开展全民读书征文活动。并设一、二、三等奖,予以适当奖励。定期刊出公益广告,为读书活动提供软性支持。
4、表彰全民读书活动先进,提高活动质量。评选表彰设“全民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全民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全民读书活动优秀读书项目” 等项目,提高干部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活动体会及成效
全委读书系列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要使“全民阅读”活动成为“三思三创”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必须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1、坚持自觉参与。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参与,按照活动
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读书乐趣,让读书成为习惯,不断武装头脑,增强才干,规范言行,提高素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活动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要求,带头读书,形成领导带干部、党员带群众、机关带社会的良好局面。
2、坚持联系实际。要把读书活动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努力营造尊重事实、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社会氛围。
3、坚持资源整合。统筹整合全区各类阅读活动,广泛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形成广大人民自觉参与、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形成一个持久性的、基础性的文化活动载体和品牌,确保全民阅读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坚持常抓不懈。读书活动重在深入,贵在坚持。要把活动作为提高公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创新活动内容,积极探索和建立活动的长效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通过此次全民阅读活动的举行,广大干部群众在学风上有了新转变、观念上有了新突破、文明素质上有了新提高、工作上有了新成效,拓展了保税港区开发建设新思路,成为大力推进梅山保税港区建设的有效载体。
四、主要问题及建议
当前全民阅读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
一是读书活动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软硬件设施;
三是机关干部的读书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将“阅读活动”与机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纳入工作考核体系;
二是政府引导并推介优秀作品,营造“全民阅读”的舆论氛围,科学统筹整合阅读资源;
三是政府除了方针政策指导,还必须以经济手段调控阅读行为并引入到单位目标管理,增开阅览室,增加书籍数量,保证书籍质量;
四是要重新认识思想教育和政治鼓动的重要性,培养全民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
中央电视台记者王修筑撰写出版的《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一书中,以《文尚古韵上安村》为题,详实地叙述了上安村的古往今日。他在书中这样评价道:“太谷县范村镇上安村就是一个既有历史名人,又有文物古迹,还有民间乡村文化,足以让太谷人引以为骄傲的古村落。”事实也的确如此。
上安的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人物、建筑、历史、风俗、农家乐等,景人合一、独具特色。
1、建筑特色
上安村完全是按照城池型建筑规划而建造的,村北三道门,村南有吊桥,村东西各有一道门。村西南大沟的沟头防护工程,初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重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整个工程布局科学合理,修筑坚固耐用,300多年来有效地阻止了沟头前进,至今保护着村庄道路和塬地的安全。
村内建筑类似于故宫建筑形式,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现保存较好的是当铺院和原上安小学所在的四合楼院,四合楼院为明代下窑上楼式建筑,其砖雕富丽堂皇,做工精细;总兵院是叠筑二层的窑洞,二层平台前石砌筑一溜整齐的花墙,煞是美观;村中央是建于雍正三年的过街戏台——三益楼,虽风雨飘摇,但古韵犹存;关帝庙照壁色彩鲜艳;村内石砌的坡道随处可见,多处古建筑的旧址、根基依稀可辩,沿着青石坡可看到往日村落的辉煌;旧址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高楼大院鳞次栉比,楼楼贯通,院院相连,几处高楼大院的院墙夹成深深的小巷,仰头仅见一线天,古色古韵,引人深思。除保存完整的关帝庙外,传说有大小寺庙十几座,佛教有佛爷庙,儒教有关帝庙、文昌庙,道教有吕祖庙,还有魁星庙,龙王庙永宁寺,观音庙等,与村内的四合式楼院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严重破坏。虽如此,但随便一找就可看见古迹,村民们用的门墩、嵌入墙的石碑、水瓮上的盖子是总兵执事的木牌等等,可谓名人名笔随处可见,皇家称谓多处显眼。民居多三合院、四合院,砖木结构,厢房均为一面坡,下雨时水会顺坡流入院中,由于缺水,人们取这样的建筑为“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所有老式建筑物的施工都极为精细,外表看上去比现在的红砖墙还要讲究,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有些房山墙使用的是组合材料,砖墙砌跺,土坯砌墙,还有的或是砖坯交错或是外砖内坯。
村中散落的各种石碑和埋在金水河底的一百多块庙碑、墓碑等,记载着上安的许多人事,是了解众多上安人物和历史的重要物证。
2、崇文尚学,人才辈出
上安人祖祖辈辈注重道德与学问的修养,入仕做官者众多,,各种人才辈出。据粗略统计,在现有家谱所记载的不足家族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品级以上官员60人,贡生6人,太学生69人,庠生54人,廪生5人,武举人5人,增广生4人,科副榜1人,乡饮宾18人;有石碑记载的七品县官就有七百多个。另有石碑记载,上安村在明朝时出过几位阁老,清朝时出过几位一品大官和一品诰命夫人,乾隆皇帝的老师牛先年就是上安人,特别是乾隆年间还出了一位湖广总督兼总兵牛天畀,是满清王朝120位功臣之一,他死后,乾隆下令按照旗员一品大臣例赐,兵亲自为其撰写了祭文和碑文,审订了《牛天畀传》。县档案馆存有满汉两种文字写的青石碑御制碑文,他的画像至今仍保存在故宫紫光阁。
3、古代沟头防护工程
沟头防护在山西已有很久的历史,现存的古代沟头防护工程多建于明末清初。据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调查,太谷县范村镇上安村西南大沟的沟头防护工程,初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重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至今完好,300多年来有效地阻止了沟头前进,保护了村庄道路和塬地的安全。这项工程为跌水式建筑,用石灰浆砌粗料石建成,主体工程包括长5米、宽16米的引水渠道和高25米、直径16米的井筒式跌水,井口上方建有高135米、长23米的石拱涵洞,以防杂物和人畜落入,井下出口与下游沟道相连处也建有石砌拱涵和连接段,整个工程由土坝围护。在距井底出口70米远的沟道外侧,建有宽2米、高4米的石砌陡坡和翼墙,以固定沟道。据碑文记载,该工程曾经历3次改进,最后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纠众而后筑之”,3年建成,“波循故道,水害除矣;履道坦坦,行人便矣”。这项民间修筑的工程,捐资者312人,共捐银26935两,整个工程布局科学合理,修筑坚固耐用。
修建水井是用来防洪存水的。为的是一旦有较大降雨,地面形成径流,雨水会冲刷路基。由于水井修在路边,这里是周围的最低处,雨水自然会流进水井,然后缓慢渗入黄土地,这样就不会对路形成侵蚀,它保护了进出上安的一条进出道路。
山头修井,正如碑文开头所说,是无私、有识、有力的集中体现,三者缺一不可。这个工程充分展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历史久远,作用巨大。
你是哪里的?我只知道县城的几个村里姓高的和东盘姓高的以及沟头姓高的都是一个祖宗的,以上网友说自己是十几世的就是证明,这支是从连云港迁来的,族谱都有记载。像这支的名人如卖化肥的高文班和原来当县长的高熙瑞以及县里很多领导叫高树某的都是明初期来夏庄的那个老祖宗的后代。
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双市社玉浦庄现在各类史书均查不到。现在把我编辑周姓资料转给你:
周族来自陕西岐山,后迁到河南省汝南县(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至驻马店市东面约32公里一带)居住。
周姓祖籍据光绪《文登县志冢墓》载,奉州大夫海州知州周进忠墓在城北十里,北陡埠村北山,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碑,祖籍及迁入年代不祥。2007年4月24日公布周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0姓。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共11307人,为第12姓。
周姓1宋时久居龙山北陡埠;2宋中期由龙山北陡埠迁入高村;3元泰定元年(1324年)由江西吉水迁入文登城西门外西关西明处大众;4元泰定元年由江西吉水迁入宋村周格庄;6 元泰定元年由江西吉水迁入文城柳林;7元末由小云南迁入高村沙柳沙柳周家;8元末由北陡埠迁入高村二甲;9元末迁入黄海边高村望海初家周格庄;10明洪武元年由贵州省迁入葛家黄龙岘;11明初(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张家产军营;12明初由北陡埠迁入界石蒿耩;13明初由高村迁入蔄山管山;14明初迁入泽库港南;14明初(末)由泽库港南迁入界石北崮头;15明初迁入泽头大洼;16 明嘉靖时由周格庄迁入宋村;17明中期迁入蔄山东床;18明万历以前由高村迁入高村万家庄;18明万历时由高村万家庄迁入高村慈口观(北陡埠系);19明天顺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入高村南藤圈;20明天顺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入高村南藤圈,以后由南藤圈迁入西藤圈;21明末由张家产告驾口迁入侯家时家滩;22明末迁入小界石;23清初由高村迁入葛家周家埠;24清初由莱阳水沟头迁入文登营沙河子;25清初由龙山北陡埠迁入高村墩后;26清初由泽库姚家迁入泽库南岭;27清初由高村迁入泽库寨东周家;28清顺治时由高村二甲迁入侯家汤家;29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小观迁入小观风口集;30明末由龙山北陡埠迁入文城九里水头九里村;31(北陡埠系)迁入宋村寺前;32(北陡埠系)迁入宋村郭家店;33清康熙时由荣成黄山迁入高村万家 ;34清康熙时由山阴县迁入北京大兴县,清乾隆时由河西迁入高村周家庵;35清乾隆时由张家产军营迁入侯家大时家;36清乾隆时由侯家大时家迁入侯家朱家;37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垛山周家迁入高村虎山;40清道光时由威海迁入大水泊大河;41清同治时由高村万家迁入侯家大时家;42原籍山阴县,清康熙时避兵乱北上流寓大兴县,清光绪已卯年(1879年)由北京大兴县迁入侯家南养鱼池;43清光绪九年(1883年)迁入蔄山官道北;43清光绪时由高村汤西迁入高村西藤圈;44清末由高村迁入高村唐家嘴子;45由荣成小李家迁入高村辛店子;46(北陡埠系)迁入天福东藕湾;47(北陡埠系)迁入文城东杨格;48迁入天福北潘家夼。
北陡埠、九里水头、寺前、东藕湾、文城东杨格等村周姓字辈派字:维学志承先,修仁世泽岩,克中有乃孝,任尔子孙贤。(九里水头周姓范字第四世周承彬提供)
高村荣成字辈派字:“文学志承先,修yin仁shi世ze泽yan岩,ke克zhong中you有nan南xiao孝,yi以er尔hou厚dai代xian贤。
高村二甲字辈派字 :钟玉培基远,繁殷树叶宏,慎思追士道,时代炳根荣。
辛店子字辈派字 :有义庆新春
祖籍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的周家(平山海兴周姓)家谱中字表:士德元丕振 ,文武祥广顺 ,兴隆成嘉兆,完事启鸿俊 。
山东文登八里水头周家村(九里水头周家村),来自辽宁省盖州市归洲镇房身村字辈派字:文德传家宝。《文登姓氏》
老家原是山散文随笔
本文2023-10-12 18:03: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7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