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特殊的太监,他们分别有什么成就?
一说到太监我们就想到魏忠贤,一个坏透了的太监,如果给历史上所有的太监打分的话,那魏忠贤估计要打到负五十分了。太监就是所谓的宦官,是在古代专门供皇帝君主以及其他家族役使的官员。他们大多身世悲苦,而且饱受欺凌,不受尊重,没有地位,入宫的时候还要“去势”,经历这样非常不人道的一幕。
这样的经历可能会对他们造成心理创伤,让他们对人心生仇恨,思想极端,做出伤天害理,甚至扰乱社会的事情。说了那么多关于太监的负面信息,我们也要看到太监们对于朝代的贡献,历史上还是有很多有责任心,爱国,善良,愿意甚至已经对自己朝代做出贡献的太监的。不说他们多好,至少有的方面是值得我们后世褒奖的。
第一位:为保皇帝血脉,与万贵妃作对,忠心耿耿的太监—张敏
张敏是明朝明宪宗时期的一个宦官,当时后宫里万贵妃独得皇帝宠爱,也很霸道,手段狠辣,只要是她看不顺眼的,都要清扫,所以得罪了她就没有好果子吃。但是张敏明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他还是选择了与万贵妃反其道而行之。万贵妃虽然得宠,但是一直没有子嗣,后宫妃嫔众多,一个女人再得宠,也会深深担忧自己的前景。
或许是见多了后宫惨死在万贵妃手中的婴童,伤心欲绝的妃子,以及为自己久久不得子嗣而担忧的皇帝,张敏看不下去了。在看到好不容易出生的一个皇子之后,张敏决定违背万贵妃的旨意,将孩子偷偷保住,虽然不知道自己能瞒多久,但是毕竟是一条生命,还是皇帝的血脉,到万不得已,就要和皇帝禀明实情。
救下孩子之后,张敏将孩子藏在密室中偷偷喂养,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到了要上学的年纪,而且皇帝也逐渐老去。张敏知道瞒不住了,于是就告诉皇帝其实他有一个儿子,这么多年来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才不敢告知他。
《明史后妃传》中有记载:“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成化十一年,帝召张敏栉发,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日:“死罪,万岁已有子也。”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
事情结束后,张敏知道自己小命不保了,反正都是一死,与其被万贵妃折磨,不如自己做个了断,于是他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吞金自杀了,他又不是手中有大权的宦官,只是因为对大明朝忠心耿耿,对皇帝忠心耿耿,他就可以豁出性命,值得赞扬。
第二位:有勇有谋,能够上阵杀敌的太监,秦翰不以权谋私,两袖清风
他是一个被时代和出身耽误的好将领,和被文人压制的有卓越贡献的宦官,秦翰在赵匡胤当政时期入宫,入宫之后他就去当了监军,太监很多都是贪生怕死,但是秦翰他一点也没有受到身份的影响,而是保持了他的男子气概,勇猛无敌,不但可以帮助作战,还可以上战场杀敌。
他真的很适合当将领,因为他有智谋才略,而且还能和士兵的关系搞得非常好,很能让人信任,以至于后来皇帝都很相信他。有一次宋太宗在平定北平之后直攻辽国,想把幽州攻下,但是没想到那么不好攻陷,久攻不下使得宋军士气都不足了。而且辽国皇帝一直派人支援,还把宋太宗包围了,宋太宗差点沦陷。
这个时候秦翰带领了一支军队从后方偷袭了辽国军队,使辽国军队大乱,宋太宗趁机逃走,保住了性命,回去之后就大力奖赏秦翰,给他升官。后来辽国攻打宋国的时候秦翰还和宋真宗一起抗敌,恶战在即,都不敢含糊,秦翰还派人修缮了城内的防护设施,以便更好地作战。不仅仅是对辽国,后来的从军生涯中,他不断的对国家做出贡献,保卫国家安全,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爱国榜样。
第三位:古代的航海家,为了促进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引进来和走出去,他不顾辛苦,多次下西洋
郑和很小的时候就被抓进了宫里,然后就当了太监。
根据《明史‧郑和传》所记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历史上对于他早年间的经历没有什么详细介绍,只知道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下西洋,并且完成了这个很难完成的壮举。1433年,郑和去世,而于1405到1433年间,他在下西洋,在大海上为国家而奔波,旅途劳累,使得他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去世了,二十八年的宝贵生命,宝贵时间,他奉献给了国家。
1406年他刚下西洋的时候,他和他的船队还遭遇爪哇内战,最后西爪哇胜利,但是郑和因此损失了上百名士兵。西王给了郑和船队补偿,之后继续前行,到了三佛齐旧港的时候,他还带领军队消灭了陈祖义等海盗,扩充了自己的物资。最后到达了目的地,回来之后自然不用说,这次下西洋很顺利,功德圆满。
有史记载:"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之后的下西洋之路也是一样充满荆棘,并不是那么轻松,经历了很多风险之后回国,不但学习了很多不同的文化,还带回了其他国家地区的特产,可以说为了多国之间 交流做出了很多贡献,也让别的地区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国家。
“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为了使亚非国家和平相处,减缓矛盾,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努力。同时,他还宣扬宗教,试图使相关地区和自己国家建立一样的宗教信仰,这样更有利于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处。
当达加马抵达东非海岸的时候,他发现,早几十年前,中国的船队就曾经来到过这里,这支船队就是郑和的船队,可见中国海洋文明起源有多么早于西方。多次下西洋拥有了经验,再通过自己掌握的海洋知识,对航海区域进行了合理的布局,以便后世更好的下海探索,获取更多新鲜的东西。
如果没有郑和,我们会不会还是只有那么大的眼界,而看不到外面与众不同的世界。郑和下西洋宣扬的不仅仅是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还有一种文化精神。以及愿意打开国门,走出去走向世界的前卫思想。他的多次辛苦下洋是为了国家鞠躬尽瘁,促进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这样的精神值得永世学习和传承。
所以说,对于历史人物,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有其优者,有其劣者。于劣者我们自然各种批判,于对优者我们更多的是褒扬。但是我们分析历史人物要有一个客观的态度,不能全然看到坏处,全然看到好处,这样会对历史人物产生误解。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是对那个时代有过贡献的人,没有他们,时代也不会飞速运转,向前走。
就像评价太监,我们不能凭借惯有的思想,说太监就是坏的,也有很多善良正直的太监,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我们可能看不到,就如张敏,如果没有他,明朝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他对国家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有仁慈的太监,比如救了1000多人性命的宦官张居翰。说起太监我们的印象都停留在“坏”这个字上,他们不是贪污受贿,就是拉帮结派,去扰乱朝政,所以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说里面的太监大多都居心叵测,比如我们时常听说的赵高、魏忠贤、李莲英等人,虽然说坏太监居多,但是也有少数太监拥有菩萨心肠,比如唐朝的太监张居翰。
他家里条件不好,为了生计才去宫中做的太监,不过他进宫以后运气还是很不错的,由于平时做事认真,为人也很好,所以被太监总管张从玫所器重,收为了自己的养子,但是他进入宫中时,大唐盛世已经不复存在,局势动荡不安,而且朝廷里面的人都各有私心,不仅分帮分派,还有贪污腐败的现象,而宫中像张居翰这样的人却屈指可数,因此君王也特别器重他,他也从最开始的护宫一路坐上了监军这把交椅。
说起监军这个职业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职位的职责说难听一点就是“搅屎棍”,专门去战场上乱指挥,败了就是统帅和士兵的错,赢了就是监军的功,所以说这个职业和张居翰的为人是背道而驰。也正因为他的为人好所以和节度使刘仁恭的关系相当好,所以后来朝廷要斩杀所有监军和宦官时,刘仁恭才不顾自身安危要力保张居翰的性命。
后来唐朝灭亡,但是张居翰成为了李存勖的部下,李存勖同样也非常看重张居翰,当他称帝以后便封张居翰为枢密使,为了扩大自己的江山,李存勖又派人前去攻打后蜀,但是后蜀能力有限,不久便缴械投降,而李存勖也看在他们主动投降的分上答应放了蜀王一家。
不过当王衍带着一千多号人走在秦川地界时,李存勖出尔反尔的下诏书,决定杀了王衍他们,而诏书内容就是:“王衍一行,并宜杀戮”,前去宣布诏书的人正是张居翰,当张居翰看到诏书时,他非常气愤,这李存勖好歹也是君王身份,怎么能说话不算话,于是他也不顾自己的生死,把“行”这个字改为了“家”,这样一来虽然让王衍一家丢了命,但好歹也保住了其他随行的1000多人性命。
那个秘密就是大部分明朝帝王都像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有一张国字脸,个别几个不是瓜子脸就是既不像瓜子脸也不像国字脸的脸型。
朱元璋的画像是有争议的,因为朱元璋在民间有很多画像,各种各样的都有。但是看了明朝其他帝王的画像,人们就一致认为国字脸的朱元璋画像是真的,因为在明朝十六位帝王的画像大部分都是国字脸,所以大家都认为老朱家的遗传基因就是国字脸。
那位既不瓜子脸也不国字脸的帝王叫朱佑樘,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他的父亲朱见深那些妃子为他生下了很多女儿,就是没有一个儿子,这可把他给急坏了。这时候伺候他的公公告诉他其实他已经有一个儿子,并且已经六岁了。
原来是朱见深曾经见到一个宫女很漂亮便让她留宿了一晚,也就是那一晚怀上了龙种,但是那时候万贵妃的权力非常大,她对于这个宫女非常的嫉妒,便骗别人她没有怀孕只是肚子上长了瘤并且将她打入冷宫。
然后这个宫女将孩子给生了出来并且取名为朱佑樘,万贵妃知道后便叫太监张敏过去将朱佑樘给杀死,但是因为这个宫女人缘非常的好,张敏不忍心将朱佑樘杀死便将它藏了起来。在朱佑樘六岁的那一天张敏将他的存在告诉给了朱见深,朱见深便将他封为太子,但是那个宫女没过多久就死了并且张敏也自杀了,所以朱佑樘的童年是非常黑暗的。
而那位长着瓜子脸的帝王便是朱佑樘的儿子朱厚照,这两代的脸型没有继承老朱家的国字脸,所以他们两个的身世受到了许多人的怀疑,但是因为历史太过久远,所以也没有得出一个结论出来。
历史上有哪些特殊的太监,他们分别有什么成就?
本文2023-10-12 17:42: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