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青史留名,他们的后代都如何呢?
三位晚清名臣可以说是功勋卓著了,但是他们的后代不是全都是很好的,以下来分别说一下三人后代的情况。
左宗棠:左宗棠一生中共育有四子四女,四个儿子分别是左孝威、孝宽、孝勋和孝同。四个女儿分别是左孝瑜、孝琪、孝琳、孝瑸。长子左孝威在左宗棠平定新疆期间去探望父亲,因为感染风寒,最后因病去世。次子左孝宽是个郎中与身居兵部主事的三子左孝勋和官至江苏提法使,在辽宁边关统帅大军的四子左孝同均是死因不详。左宗棠的几位女儿都是非常有才情的女性,她们每个人都留有一部诗集。至于其他后代大都是我国的著名医生、学者。
曾国藩:曾国藩这一生只有两个夫人,长大成人的共有二子五女,其子女多早逝且命运悲惨,长子曾纪泽,是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在清与沙俄签订条约的时候自告奋勇出使俄国。次子曾纪鸿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但是因为操劳过度,才33岁就去世了。长女曾纪静29岁的时候因为抑郁而死;二女曾纪耀精通外语,39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三女在婆家受虐待,生活悲惨。四女儿因其丈夫早逝自己也郁郁而终。五女儿嫁入聂军门家中,生活幸福而且活到了九十多岁。
李鸿章有三位妻子,育有两子一女,还有一个过继来的儿子。大儿子李经方曾经出使日本,也担任过英国大使,当过驻美参赞,之后因社会环境变故弃官从商,定居海外。次子李经述是一个三流诗人,爱好作诗,不出名,每天就是吃老本。三子李经迈是名商人,还担任过出使奥国钦差大臣,喜欢收集古董,最后成为了一个著名收藏家,之后定居在了海外。女儿嫁给了张佩伦,而且李鸿章的增外孙女就是张爱玲。后代多居于海外。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
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扩展资料:
曾国藩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
唐浩明的《曾国藩》看完了,根据网上的资料把年谱也整理了一下。
记到最后,同治十一年三月,曾国藩端坐三刻,去世,不由眼眶一热,他的一生,兢兢业业走来,想必是不曾后悔遗憾的。
整理过程中的一些乱想:
1)想当年,曾爷也是两次会试不中乖乖回家再备考。每一轮考试都不算是出类拔萃那人,自当时学问才情而言,都只能算是中上之资。
2)1851年1月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5月曾国藩就上书《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第一条里面就提醒了皇帝要关注广西起义,然2年后皇帝才下令让曾国藩开始在湖南帮办团练。
3)母亲1852年去世,父亲1857年去世,曾国藩一直在奔波外。
4)1865年,同治四年,10月 曾国藩将金陵制造局迁往上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上容闳购回的百余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
以下摘自: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军工造船企业。它创建于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历经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船坞、海军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0多年来,江南造船饱经历史沧桑,经久不衰,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不仅有中国第一炉钢、第一门钢炮、第一艘铁甲兵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更有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还有我国最现代化的导弹驱逐舰和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远望”系列航天测控船,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迄今我们仍然在先贤福荫之下,仰望星空,感慨万千。
5)从操办团练,到出兵剿捻,期间2次败于敌,不愿被俘投江被救;景德镇被围,弹尽粮绝,左宗棠及时赶到;他的经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死去活来。
6)从咸丰元年《敬陈 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刚直忠烈,到天津教案委曲求全,置国家安稳于个人名誉之先,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柴静这篇说曾国藩的文章的名字取得太贴切。
7)他的一切信念的基础,是忠君。不得不说,自雍正始,皇族的绝对权威,以及要求国民对皇权的无条件尽忠,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是一位绝佳的良臣能吏。然而,这也成为了他不能成为改变民族历史的最根本制约。因为他一直混淆了一个概念:为国效忠,并不应该是为一个姓氏的人,而是为天下百姓。
(咸丰元年四月二十六日)
臣闻美德所在,常有一近似者为之淆。辨之不早,则流弊不可胜防。故孔门之告六言,必严去其六蔽。臣窃观皇上生安之美德,约有三端。而三端之近似,亦各有流弊,不可不预防其渐,请为我皇上陈之。
臣每于祭祀侍议之顷,仰瞻皇上对越肃雍,跬步必谨,而寻常莅事,亦推求精到,此敬慎之美德也。而辨之不早,其流弊为琐碎,是不可不预防。人臣事君,礼仪固贵周详,然苟非朝祭大典,难保一无疏失。自去岁以来,步趣失检,广林以小节被参;道旁叩头,福济、麟魁以小节被参;内廷接驾,明训以微仪获咎;都统暂署,惠丰以微仪获咎,在皇上仅予谴罚,初无苛责之意。特恐臣下误会奉旨,或谨于小而反忽于大,且有谨其所不必谨者。行礼有“仪注”,古今通用之字也。近来避皇上之嫌名(注:咸丰帝名奕詝,与“仪注”谐音),乃改为行礼“礼节”。朔望常服,既经臣部奏定矣,而去冬忽改为貂褂。御门常服挂珠,既经臣部奏定矣,而初次忽改为补褂。以此等为尊君,皆于小者谨其所不必谨,则于国家之大计必有疏漏而不暇深求者矣。夫所谓国家之大计,果安在哉?即如广西一事,其大者在位置人材,其次在审度地利,又其次者在慎重军需。今发往广西人员不为不多,而位置之际未尽妥善。姚莹年近七十,曾立勋名,宜稍加以威望,令其参赞幕府,若泛泛差遣委用,则不能收其全力。严正基办理粮台,而位卑则难资弹压,权分则易致牵掣。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诸将既多,亦宜分为三路,各有专责:中路专办武昌大股,西路分办泗镇南太,东路分办七府一州。至于地利之说,则钦差大臣宜驻扎横州,乃可以策应三路。粮台宜专设梧州,银米由湖南往者,暂屯桂林,以次而输于梧;由广东往者,暂屯肇庆,以次而输于梧。则四方便于支应,而寇盗不能劫掠。今军兴一载,外间既未呈进地图,规画全势,而内府有康熙舆图、乾隆舆图,亦未闻枢臣请出与皇上熟视审计。至于军需之说,则捐输之局万不可开于两粤,捐生皆从军之人,捐资皆借凑之项,展转挪移,仍于粮台乎取之。此三者皆就广西而言,今日之大计也。即使广西无事,而凡为臣子者,亦皆宜留心人材,亦皆宜讲求地利,亦皆宜筹划国计,图其远大,即不妨略其细微。汉之陈平,高祖不问以决狱;唐之房、杜,太宗惟责以求贤。诚使我皇上豁达远观,罔苛细节,则为大臣者不敢以小廉曲谨自恃,不敢以寻行数墨自取竭蹶,必且穆然深思,求所以宏济于艰难者。臣所谓防碎之风,其道如此。
又闻皇上万几之暇,颐情典籍,游艺之末亦法前贤,此好古之美德也。而辨之不细,其流弊徒尚文饰,亦不可不预防。自去岁求言以来,岂无一二嘉谟至计?究其归宿,大抵皆以“无庸议”三字了之。间有特被奖许者,手诏以褒倭仁,未几而疏之万里之外;优旨以答苏廷魁,未几而斥为乱道之流,是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
自道光中叶以来,朝士风气专尚浮华,小楷则工益求工,试律则巧益求巧。翰、詹最优之途,莫如两书房行走,而保荐之时,但求工于小楷者。阁部最优之途,莫如军机处行走,而保送之时,但取工于小楷者。衡文取士,大典也,而考差者亦但论小楷、试律,而不复计文义之浅深。故臣常谓欲人才振兴,必使士大夫考古来之成败,讨国朝之掌故,而力杜小楷、试律工巧之风,乃可以崇实而黜浮。去岁奏开日讲,意以人臣陈说古今于黼座之前,必不敢不研求实学 ,盖为此也。今皇上于军务倥偬之际,仍举斯典,正与康熙年三藩时相同。然非从容召见,令其反覆辨说,恐亦徒饰虚文而无以考核人才。目前之时务虽不可妄议,本朝之成宪独不可称述乎!
皇上于外官来京,屡次召见,详加考核。今日之翰、詹,即异日之督抚、司道也,甫脱乎小楷、试律之间,即与以兵、刑、钱、谷之任,又岂可但观其举止便捷、语言圆妙而不深究其真学真识乎?前者,臣工奏请刊布《御制诗文集》,业蒙允许。臣考高祖文集刊布之年,圣寿已二十有六;列圣文集刊布之年,皆在三十、四十以后;皇上春秋鼎盛,若稍迟数年再行刊刻,亦足以昭圣度之谦冲,且明示天下以敦崇实效、不尚虚文之意。风声所被,必有朴学兴起,为国家任栋梁之重。臣所谓杜文饰之风,其道如此。
臣又闻皇上娱神淡远,恭己自怡,旷然若有天下而不与焉者。此广大之美德也。然辨之不精,亦恐厌薄恒俗而长骄矜之气,尤不可以不防。去岁求言之诏,本以用人与行政并举。乃近来两次谕旨,皆曰黜陟大权,朕自持之。在皇上之意,以为中无 纤毫之私,则一章一服,皆若奉天以命德,初非自执己见,岂容臣下更参末议,而不知天视自民视,天听自民听,国家设立科道,正民视民听之所寄也。皇上偶举一人,军机大臣以为当,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臣等九卿以为当,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必科道百僚以为当,然后为国人皆曰贤。黜陟者,天子一人持之;是非者,天子与普天下人共之。宸衷无 纤毫之私,可以谓之公,未可谓之明也。必国人皆曰贤,乃合天下之明以为明矣。古今人情不甚相远,大率戆直者少,缄默者多,皇上再三诱之使言,尚且顾忌濡忍,不敢轻发苟见;皇上一言拒之,谁复肯干犯天威。如禧恩之贪黩,曹履泰之污鄙,前闻物议纷纷,久之竟寂无弹章,安知非畏雷霆之威而莫敢先发以取罪哉!自古之重直臣,非特使彼成名而已 。盖将借其药石,以折人主骄侈之萌,培其风骨,养其威棱,以备有事折冲之用,所谓疾风知劲草也。若不取此等,则必专取一种谐媚 软熟之人,料其断不敢出一言以逆耳而拂心,而稍有锋铓者,必尽挫其劲节而销铄其刚气。一旦有事,则满庭皆疲苶沓泄,相与袖手,一筹莫展而后已。今日皇上之所以使赛尚阿视师者,岂不知千金之弩轻于一发哉 ,盖亦见在廷他无恃之人也。夫平日不储刚正之士,以培其风骨而养其威棱,临事安所得人才而用之哉!目今军务警报,运筹于一人,取决于俄顷,皇上独任其劳,而臣等莫分其忧,使广西而不遽平,固中外所同虑也。然使广西遽平,而皇上意中或遂谓天下无难办之事,眼前无助我之人,此则一念骄矜之萌,尤微臣区区所大惧也。昔禹戒舜曰:“无若丹朱傲。”周公戒成王曰:“无若殷王受之迷乱。”舜与成王,何至如此!诚恐一念自矜,则直言日觉其可憎,佞谀日觉其可亲,流弊将靡所底止。臣之过虑,实类乎此。
此三者辨之于早,只在几微之间;若待其弊既成而后挽之,则难为力矣。
曾国藩简介资料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 立者和统帅。下面是 为你整理的曾国藩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 年 11 月 26 日-1872 年 3 月 12 日),汉族,初名 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 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 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 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 岁入塾读书。8 岁能读 四书、诵五经,14 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 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 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 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 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 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 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1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 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 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 年 12 月 26 日) ,曾国藩出生于 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 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 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 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 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 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 涟滨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 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 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 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道光十五年(1835 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 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 居于湘乡会馆。 十年七迁 道光十八年(1838 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2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曾国藩简介,他一步一步地踏上 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朝考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 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 检讨。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7 月,钦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8 月,补 授翰林院侍讲。12 月,充文渊阁校理。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转侍读。 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3 月,任会试同考官。5 月,升詹事府右 春坊右庶子。9 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12 月,充日讲起 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充文渊阁直阁事。 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大考二等,6 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 侍郎衔。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稽察中书科事务。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 月,署兵部左侍 郎。次年 6 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 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 级。 组建湘军 咸丰元年(1851 年)1 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 丰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3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 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 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
5 月,署刑部右侍郎。10 月,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咸丰二年(1852 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 月,充江西乡试正考 官,途中因母丧归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 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 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 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 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 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1 月,清 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 亮基办理团练。咸丰三年(1853 年),借着清 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 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 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并清廷上书征用了还只是 都司的塔齐布。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 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 西洋火炮,筹建水师。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 5000 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并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 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镇压天国 咸丰四年(1854 年)2 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4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 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 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 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 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 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军统领,塔齐布为陆军咸丰,率大小船舰 240 艘,水陆大军 17000 人,挥师东下。3 月,岳州战事不利。4 月,在靖港水战中又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 幸被幕僚章寿麟所救。因战事不利,曾国藩得旨革职。此时,塔齐布与守备杨载福、知县彭玉麟带领陆军攻克湘潭。七 月二十五日,曾国藩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击杀太平军曾 天养,并攻克城陵矶,因功赏三品顶戴。10 月 14 日取武昌、汉阳, 因功赏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因曾国藩努力推辞,而赏 兵部侍郎衔。12 月 2 日,曾国藩攻陷田家镇,杀敌数万,焚舟五千, 进围九江。曾国藩因调度有方,赏穿黄马褂。咸丰五年(1855 年)2 月 12 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 烧毁湘军战船 100 余艘。
曾国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 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曾国藩派李孟群、彭玉麟、胡林翼支援武昌,而自己亲自到江西招兵 造船。7 月,塔齐布卒于军营,曾国藩赶往九江,统帅他的部队。8 月,收复湖口。9 月,补授兵部右侍郎。5咸丰六年(1856 年),石达开进攻江西,曾国藩坐困南昌,这时 罗泽南卒于军营中,彭玉麟走千里杀入重围至南昌助守。9 月 2 日, 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10 月,曾国藩在 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咸丰七年(1857 年)2 月 20 日,其父去世,曾国藩偕弟曾国华回 籍奔丧。7 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在当年建 “思云馆”。咸丰八年(1858 年)5 月 19 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 九江。7 月 13 日,曾国藩接咸丰谕出办浙江军务,救援福建。十二 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咸丰九年(1859 年)11 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曾国藩攻取 安庆,多隆阿、鲍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续宜攻取庐州。咸丰十年(1860 年)2 月,曾国藩破陈玉成于太湖。由于两江总督 何桂清放弃常州而奔上海,导致苏州、常州失陷。
4 月,清廷命曾国 藩马上赶赴江苏,并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6 月,实授 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7 月,命皖南军务归曾国 藩督办。攻占南京 咸丰十一年(1861 年)9 月 5 日,湘军攻陷安庆。9 月 25 日,曾 国藩移住安庆。12 月 20 日,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 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 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6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同治元年(1862 年)1 月 31 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 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 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 集结二十万人兵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同治三年(1864 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 月,湘军攻破 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 无数曾国藩简介,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同月, 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八 月,奏准裁撤湘军 25000 人。追剿捻军 同治四年(1865 年)1 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 17 首,编《鸣原 堂论文》。3 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 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 月 26 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6 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 320 卷,交金陵书局出版。 六月十八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 追踪。9 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 榜招员。10 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 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 局。12 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同治五年(1866 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7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 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 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 灭捻军。主办洋务 同治六年(1867 年)3 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 同时拟设译书馆。5 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 征地扩迁,规制大增。
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七年(1868 年)4 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 月 31 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 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 月, 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 12 月,曾国藩抵达北京,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天津教案 同治七年(1868 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奉命前往天 津,办理天津教案,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 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 首杀人的 8 人,充军流放 25 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 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 46 万两银,并由崇厚派 使团至法国道歉。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省馆所书楹帖 被毁,曾国藩深知其中和战利害,自引其咎,得到丁日昌的同情。 曾 国藩背负骂名,病情加重,于是召来李鸿章处理案情。8回任两江 同治九年(1870 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后, 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 同治十年(1871 年)8 月 19 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 洋学艺折》。
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同治十一年(1872 年)2 月 27 日,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 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 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 业局,荐举刘翰清“沪局选送事宜”。此后,曾国藩时发脚麻之症, 舌蹇不能语。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 年 3 月 12 日) ,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 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 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 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 月 25 日,灵柩运抵长沙。7 月 19 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同治十二年(1873 年)12 月 13 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区)湘西 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曾国藩主要成就 政治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 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9“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 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 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 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 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 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 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 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 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 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 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 ……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 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军事 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 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 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 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 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10涵概括为“忠义血性”。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党血性男子,有 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 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 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熏陶又少官 场恶习的儒生士子中去选择。罗尔纲在《湘军兵制》中统计,凡姓名、 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湘军将领 179 人中,儒生出身的 104 人, 占 58%。以如此众多的儒生为将,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也是曾国藩建立湘军的首要一 着。他说,“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 良。故决计不用营兵,不用镇将。”因此,他组建湘军时,主张不在 市民而在乡农中招募兵员。其用意就是乡农中招募的兵员朴实壮健, 有利于灌输封建的忠义伦理思想和便于适应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
曾 国藩还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 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 招募。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承袭了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募兵 思想。曾国藩对绿营的编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弦更张。湘军的编制以营 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 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 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曾国藩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 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自统领至兵勇都是逐级进行募选,改变了 绿营中“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但也明显暴露了建11立私家军队的用心,并从此就开创了近代中国“兵为将有”的先例, 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也就初显端倪了。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 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 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 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且不说其同时代的湘、淮将 领以曾国藩为楷模,就是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 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 新军时,还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
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 《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 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 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 神教育, 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文化 文学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 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 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 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 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12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 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 《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 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 学之道》、《五箴》等著作。思想学术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 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
宋明理学实际上分 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 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 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 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 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 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 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 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 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 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 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13而薄。 书法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 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 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
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从乾 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 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 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 130 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 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 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 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14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青史留名,他们的后代都如何呢?
本文2023-10-12 17:41: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7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