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避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古代文化避讳?,第1张

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避讳起源于周朝,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日趋完备。

一、避讳的种类:中国古代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处罚。如,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为田常,北岳恒山被改为“常山”,当然后又改了回来;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启”,古都启封改为“开封”,倒是沿用至今。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观世音菩萨也被迫改名为“观音菩萨”。

“家讳”指避讳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诗鬼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为避讳“晋”,李贺终身没有参加科举进士考试,虽少年英发,才华横溢,却终不得志,郁郁寡欢,27岁就英年早逝。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了千古名句,后来有人将其作为对联,来征集求对下联,直到北宋才被大文学家石延年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当然,这是后话。

李贺死后,韩愈很是惋惜,义愤之中写下了《讳辩》一文。文中说,因父亲名为“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考,如果父亲名为“人肃”,难道儿子终身不能为人?

因“家讳”也闹出了许多笑话。宋时有个大臣名“良臣”,其子在读《孟子》中的“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时,改作“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圣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如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 。因在清雍正年间,不少"丘姓"者因避讳孔子之名,改成了现在常见的"邱姓",故丘逢甲宗族姓"丘"或"邱"者皆有。丘逢甲先生后来主修家谱,又改“邱”为“丘”。

另外,还存在一种“宪讳”,是古代官场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如:五代时期的著名宰相冯道,字可道,被称为“十朝元老”,据考证实际为十三朝元老。他的门客在给他讲《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时,只能读作“不敢讲可不敢讲,非常不敢讲”。

二、避讳的方法。对于封建社会避讳,往往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应付:

“改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改用音近或义同的字来代替。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将序改作“叙”。唐祖讳虎,故凡称“虎”的地方均改作“武”或“猛兽”。还如前所述的“恒”改“常”,“启”改“开”。

“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如唐人撰《隋书》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王世充”为“王 充”。

“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将孔子的名讳“丘”缺笔作“ 斤 ”。此外,还一种在口语中避正呼的避讳法。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如讳字属入声,则在口语中不可出现此音,而其他三声仍可照念,但有时也会出现因避一字而四声皆讳的情况。

避讳作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之一,目的为了强化国人尊祖敬宗的意识,但是在具体过程中,造成许多麻烦和文化史集的混乱。后来的皇室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起名时故意用一些生僻字,以减少平时老百姓交流过程中的麻烦。

历史:邱姓在大陆位列百家姓第七十七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十六位。邱姓出自姜姓。周朝时候,姜太公帮助周武王讨伐殷商,周武王的天下后,以姜太公居功至伟,封他于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姜太公于此为都,建立了齐国。后来齐国迁都临淄,而姜太公子孙中留在营丘的那一支就取邑名为姓。到了后来,由于孔子被尊为圣人,为了避圣人的名讳(孔子名丘),又由于在古代“丘”同“邱”,就把丘姓都改成了邱姓。另外北魏孝文帝的时候,邱姓也有新的发展,当时的少数民族鲜卑族的邱林氏,邱敦氏改为邱姓。这成为邱姓的另一个来源。在古代,邱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吴兴。

补充资料:

姓氏起源:

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晋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迁徙分布 :

春秋时,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有大夫丘弱,鲁国(今山东西南部)有孔子学生丘吾。西汉时,有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丘欣;平帝时有扶风人丘俊,后居吴兴(今属浙江)。东汉有乌程人(今浙江吴兴)丘滕,还有云中人(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丘季智。这说明晋代以前丘氏已有迁至今陕西、浙江、内蒙等省者。据《闽书》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是知中原丘氏有一支于西晋末徙居福建。南北朝至五代时期,丘氏除上述地区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苏、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唐初又有中原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宋代,丘氏称盛于福建,分布相当广泛,同时已有迁入今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者。至明代,贵州、云南等省也都有丘氏的聚居点。从清初开始,闽、粤丘氏陆续有人迁到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河南洛阳,浙江吴兴县

丘(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七。

「邱」源出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2,出自姜姓,姜太公后裔,因辅佐有功,其中一子被赐丘姓。3.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4.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5.出自他族改姓。《后汉书·乌桓传》载乌桓有丘氏,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魏书官氏志》载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邱(丘)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地区,后向西进入陕西地区。秦汉时,邱(丘)姓南迁到江淮地区,定居于浙江绍兴的一支发展最快,在南北朝时形成了著名的吴兴丘姓望族,邱(丘)姓主体已经由中原和北方移入了江南。到唐宋时期,邱(丘)姓在华北、中原、四川等地均有分布,宋朝时邱(丘)姓已经成为江浙、闽中的大姓,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地。清初进入台湾,如今成为台湾的著名大姓。清末民国初,南方邱姓首先提出恢复丘姓,这样在当代的中国人中同时存在邱、丘两姓,但多数仍以邱为姓。当代邱(丘)姓的人口已近380万,为全国第六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

古代文化避讳?

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避讳起源于周朝,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