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铸鼎原在河南灵宝,为什么黄帝陵却在陕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黄帝铸鼎原在河南灵宝,为什么黄帝陵却在陕西?,第1张

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座古老的陵墓,黄帝陵,位于陕西中部的黄陵县。

问祖师爷:真正的黄帝陵墓在哪里?这仍然是一个时代的谜

世界上有五个龙脉,其中两个在国外,另外三个在中国,形成了北部的龙脉,中部的龙脉和南部的龙脉。黄帝陵属于南方的龙脉,在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祖,黄帝陵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座古墓,被称为“世界第一陵”。

黄帝陵从黄帝崩葬在乔杉开始,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汉武帝堆土封陵祭祀黄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和历代各族人民的不断交流、承认和融合,黄帝陵已经成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文化象征,中华民族的民族象征,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清朝末年,1908年国联派专人扫荡黄帝陵,陵前明朝是为了推翻满清政权;1937年清明节,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共两党为了驱逐外敌,在黄帝陵前共同牺牲了黄帝陵;1946年,台湾省著名人士组织“台湾光复贡品团”,专程前往黄帝陵表达民族情怀和回归祖国的情怀。

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后,两地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和何厚铧先生亲自为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题词,并于1998年和2000年站在轩辕寺,用这种古老的祭祖方式安慰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大。

在黄帝陵前进行虔诚的祭祀,向祖先起誓,是一种习俗或传统。让祖先们见证发生的一切,尝试着给祖先们解释一些东西。也许,你什么都不用说,你什么都不用说。

据史料记载,祭祀黄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于霞”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沿袭了以前为黄帝祭祀的活动。据《高涵地记》记载,早在秦末,刘邦在沛公时,曾“拜黄帝”。汉朝建立后,刘邦向天下发函——“我很尊重神社。今天神的祭品和山河之神的祭品,都是照原样供奉,各取当时的礼庙。”。

公元前110年冬(元丰元年),汉武帝率十万大军北游,归来后专程到乔杉祭奠黄帝之墓。这也是历史上最高统治者第一次来黄陵拜帝。

位于陕西乔杉的黄帝陵早就被人们所认可,没有人发表过不同的意见。但近年来,有人提出了独特的观点,使得黄帝陵的选址成为历史之谜。

其实黄帝陵是个衣冠冢。说到底是后人为了怀念他而建造的纪念建筑,而不是真正的陵墓。黄帝陵也很有可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地方修建的。在我国丰富的历史记录中,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记录,可以从学术的角度找出最早的黄陵在哪里。

但是站在异地的思路上,拿必要的资料是不够的,因为这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此外,关于如何处理一些民间依恋的传说,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解开中国陵墓历史上的第一个谜团。

自古以来,黄帝铸鼎炼丹之地就有很多比赛。陕西富平、安徽黄山、河南灵宝、浙江缙云都有铸鼎炼丹的传说。铸造丁塬、鼎湖山、景山也是到处跑,各个地方的基础也很“足”。

有些网友可能想判断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是对比了一下各地的传说,发现到处乱跑的不是朱定远,而是黄帝。他“挖山开路,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住处”(《史记》),周游世界,到处炼丹。灵丹妙药不是巧克力。炼制仙丹是不是显得太廉价了?

所谓长生不老药,是言过其实。其实黄帝应该和他的医生团队一起发明了中药药丸、药膏等中成药。当药丸第一次被发明时,人们赋予它们夸张的效果,并把它们浪漫化为酏剂。到现在,病人还说吃了神药之后吃了仙丹。

很明显,炼仙丹其实是一个发明药丸的传说,包括黄山版、灵宝版、缙云版。先说黄山版。黄帝黄山炼丹的传说很有名。黄山以黄帝命名。它最初被称为虎山,但由于炼金术的传说,唐玄宗把它改成了黄山。相传,轩辕黄帝、容、傅秋功三人来到虎山炼丹,就住在山顶的石屋内。他们在蔡尧溪的深谷中挖掘草药,用洗衣溪的泉水清洗,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用药物研钵捣碎。然后,从丹井里取水,放入在炼丹平台上竖立的炼丹炉中,熬制草药炼丹。(目前提到的地方都是黄山景区,现实中是存在的。根据黄山的说法,这里的丹药不涉及金属,比如朱砂,而是中草药制成的药丸。

再看看浙江缙云县,据说黄帝是受崆峒山仙光成子和黄山仙容成子的指示,然后南巡缙云,在仙都鼎湖峰炼丹。当时缙云县饥荒,浮肿。黄帝用丁炼丹,药还没做出来,就是膏药的状态。病人吃了黄帝炼制的膏药,药治好了。大定后来压出了一个鼎湖山。唐朝时,白居易用“黄帝不能带标准回去,崔伟独云。有时风激鼎湖波,晴天散如雨滴”来形容鼎湖景,现在是夏衔戏剧的皇家外景。

根据河南灵宝的传说,黄帝到灵宝游玩时,发现当地人经常生病,瘟疫猖獗。于是黄帝想起了以前昆仑山的炼丹术,在灵宝铸了一个大鼎,炼制仙丹,治疗当地人的疾病。既然在昆仑山炼成仙丹,灵宝应该不是第一个铸鼎的地方,鼎也成了“批”品。各地铸鼎炼丹都是黄帝教的。

可能有网友认为青铜珍贵,黄帝时代不可能批量铸造丁。黄帝时代,距今约4500年,出土的青铜器很少,但有可能铸造的鼎可以是陶制鼎,而不是青铜鼎。丁涛在新石器时代被广泛出土,大规模生产不成问题。

黄帝时代有没有药丸药膏出现的记载?《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出现了中医药丸。书中记载了13个方剂,其中9个是中药,包括丸剂、散剂、膏剂、丸剂、药酒等,表明中成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山海经·Xi·山景》中有一篇关于白玉膏的记载,原文是:

“丹水灭焉,西刘著在齐泽,含白玉。有玉糊,其原是熬汤,黄帝是菜是菜,它是生宇轩”。

人吃玉显然有点夸张。黄帝吃的玉糊,大概是白药膏。

陕西阜平和河南灵宝都叫黄帝炼丹,天界人大在阜平

现代胶贴也是中成药

就文物而言,新石器时代的药丸暂时没有出土。

青铜鼎是黄帝发明的吗?《史记·道史》中“首阳山青铜”作为“天地人”鼎,是青铜鼎。古籍记载的“天地人”三丁,在黄山、缙云、灵宝的传说中并没有出现。“天地”大定,阜平县自称。阜平县认为,文献记载的铸鼎位于今陕西省Xi附近的三原、阜平、阎良交界处。不仅有鼎湖,还有三丁村、竹丁村、卧龙村、盘龙村、华龙堡等等。在这里,不仅黄帝、大禹铸鼎,汉武四鼎、武则天也再造了九鼎记录。

我们把思绪带回黄帝时代。黄帝走遍中国,教人用鼎制药,留下了铸鼎炼丹的传说。鼎原本是供人们食用的炊具,加上炼制药物的功效,它更显得重要和神圣。在青铜技术刚刚发明的时代,黄帝命令人们用珍贵的青铜制作三个大罐子,象征天地。大鼎铸造后,黄帝崩毁,各地立碑立寺纪念,声称黄帝在此铸造鼎成功后升天。

 一、姓氏源流

  任(Ré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所载,巴 (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②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③ 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三、历史名人

  任 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

  任 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任 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

  任 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

  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

  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从左到友,以字排辈分,最左辈分最高。

全国丁氏通用字辈:“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曰宪邦。士伯希时可待遇,克明以大梦兆光。承允守太建学继,庆自天来贞绍常。良久惟徳一之会,永师景成美必扬。上国方从心本吉,显名其象正洪长。复近朝达鸣有懋,万代元若日肇疆”。

日照丁氏字辈:惟我家谱 履历备详 原籍海州 肇始武昌 明初来照 相宅河北 天启开科 崇祯任职 乡贤名宦 德言事功 显扬令绪 繁育兴隆 聿愿同心 孝敬和睦 世代绵长 丕承祖泽(正在使用的日照丁氏顺公十六世至三十一世字辈)

江苏睢宁丁氏字辈:元龄锡善,盛德义方,永昭克正,续继尔长(元字辈是第十世)

江苏南通丁氏字辈:“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广济仁义良大泽成先志光明国庆延恭宽唯自守敏惠继能连(承字为12世,以前没有字辈)”。

安徽苏塘丁氏字辈:十三世起字辈为“时士国良大,维前启世人,家学传有道,承先自克昌”。

浙江奉化丁氏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士子显嘉国庆朝廷”。

江西无巢丁氏字辈:“应朝时光国宏儒克守长云仍祖以绍宗同世必倡善乃传家法贤良启后方诚思颛书业永庆兆安邦”。

江西吉安丁氏字辈:“世思正大人怀纯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启瑞学道安邦作述孔继荣华其章锺毓永秀万代兴昌”。

江西修水丁氏字辈:“学其师有德 来彦永加祥”。

江西赣州丁氏字辈:“兆尹必豋科,才华光上国,明德广恩波,振吉长方远”

湖北孝感丁氏字辈:“纯笃传家文章华国远绍先基克承祖德本之百世长守其业子孙万代咸秉惟则”。

湖北京山丁氏字辈:“士思正大人怀纯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启瑞学道安邦作述孔继荣华其章钟毓永秀万代兴昌”。

湖北麻阳丁氏字辈:“上朝启首世志造本有盛宏宗兴久时永代大国昌”。

湖南常德丁氏字辈:“景易元自永、智善俊秀贤、文武安邦国、荣华富贵传、敦崇良昌盛、佳尚德士联、宗祖大佑启、世代庆长延”

四川渠县丁氏字辈:“云良正世朝宗三维致启文洪映国安隆荣华永庆梦林柏松明显照耀学士齐丰克绍元吉福星于逢”。

四川盘石丁氏字辈:“谦豫鼎丰渐晋”。

四川丁氏一支字辈:“朝大年正发嘉佐万代兴福禄永长佑荣华得康宁”。

河南鹿邑丁氏字辈:“启立大源玉宗同无有金肇德必显祖富贵来鸿宾常思先君志恒存忠义心嘉铭兴训典方继圣贤勋克远本昭泽诗书传祥坤礼乐承瑞学安宁焕世文”。

云南富源丁氏字辈:“此世兆龙大有明德学修廷宪伍英文哲体仁嘉瑞继承先泽繁昌庆远拯起祥科”。

福建邵武丁氏字辈:芳传家敦孝。于山东济阳迁徙至福建邵武,该支流秉承丁氏组训,于东晋起任职太傅、帝师、巡抚、管带等。

福建三明丁氏字辈:“国安光绍明文常”。

山东临清丁氏字辈;“显孝万事全”。

山东聊城丁氏字辈:仁厚钦述祖,业广敬献模。达庭恩泽远,积善福禄多。

重庆铜梁丁氏字辈:万载龙文曾振国,火洪维凡震家声;炳德长新辉四泽,永开昌运耀乾坤。

  清代丁村田契截至现在共发现44件,时间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其中有田地买卖文契38件、田地典当文契5件、分地和兑换田地合同各1件。田地买卖文契大多是白契,官契只有四件(未包括先立白契后又立官契的二件官契)。所谓白契,就是由民间自行协议,未经税契和官府钤印者;所谓官契,即红契,又称赤契,是税过契并经官府钤印者。据《清会典》载:“凡典买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契内田宅价钱一半人官”②。可见,白契是一种不合法的田契,但在民间却大量通行。不过也有先立白契后立官契者(如前述二件官契),说明此契约最后取得了政府承认的合法性。白契和官契的格式,除官契头额有官契二字并加盖官印和粘连契尾外,其内容大致相似。即开始写明卖者姓名,出卖原因,出卖田地所在地名,“四至分明”,卖於×××名下“永远为业”,同中面受时值价银若干,“日后如有一切违碍,卖主一面承当”,“恐口无凭,立卖存照”。最后是卖主中人签字画押。兹以乾隆二十九年(1764)白契和嘉庆十二年(1807)两件田契官契为例。

  例一:

  立卖地契人侯怀瑜,因为使用不便,今将自己村东坡祖遗坡地一段,计数一亩四分三厘一毫,其地东至侯国宁,西至丁永芳,南至丁惨,北至道,四至分明,出入依旧,立契卖与本里甲丁世新名下永远为业,同中作时值价银六十五两八钱二分半,本日银业两清,并无短欠,日后如有一切违碍,卖主一面承当,恐口无凭,立卖契永远存照。乾隆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二日立

  卖地契人 侯怀瑜(押)

  中 人 丁世礼 侯国宁 丁梦瑞

  例二:

  立卖地契人丁稠,因为使用不便,今将自己原分村东北坟茔南北坡地二段,计数七亩,东南二至丁醇,西至丁采,北至道,四至分明,往南路在坟前走,同中卖与本甲丁溪贤名下永远耕种为业,作时值价银二百一十两整,其银业当日两清,并无短欠违碍,恐后无凭,立契存照。

  嘉庆十二年十二月初七日立

  卖契人 丁稠(押)

  同中人 丁重离 丁致瑞

  丁位西 丁效冉 写

  丁村次字第七号

  这张官契在嘉庆十三年过割,并在契尾写有“业户丁溪贤买丁稠……地七亩……价银二百一十两,税银六两三钱”“布字九百十五号,右给业户丁溪贤”。契尾所印文字现已模糊不清,但从隐约可见文字中与清代丁村其他官契相鉴,可知清代丁村所有官契所印文字皆同,总计957字,比清代闽北“契尾”多100多字③,比清代直隶“契尾”多660字④。其行文内容开场白是,“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为遵旨议奏事”,接着追述“河南布政使富明条奏”,“乾隆十二年五月内经安庆巡抚潘恩榘奏”,“今该布政司富明奏……臣等酌议……于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奏,本日奉旨依议,钦此,相应抄录原奏,并颁格式行交山西巡抚,钦遵施行”,“为此,仰官吏几遇民间置买田产於换税之时,即将契尾半前幅照常总肖业户姓名,买卖田房契价数目,后幅同季册送司审核,务须实力奉行,”最后是“倘有不书官使吏仍蹈前辙滥印白契,希图侵隐本司,即行详揭参处。至于小民无知,该州县不时晓谕,如有买卖田房不粘连契尾者,即照漏税例治罪。各宜凛遵毋违,须至尾者”。由上可见,各省契尾文字长短并不统一,有的较简略,有的较冗长,山西就属于后者,但其基本精神一样,都是要各州县按规定粘连契尾,使田宅交易得到政府承认并向政府纳税,否则官吏即行参处,百姓即照漏税治罪。契尾之目的和作用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在丁村田契中,未见杨国桢同志所述闽北土地买卖中之“找”、“贴”、“断”等字样⑤,所有丁村买卖田契,除有三件写作“为业”,一件写作“耕种”,四件缺字外,均有“永远为业”字样。这是与《清会典》所载:“嗣后民间置买产业,……如系卖契,亦于契内注明永不回赎字样”⑥规定精神一致的,而且有“为业”,“耕种”字样之契,似乎也无“回赎”含义在内。

  典当文契,按《清会典》载:“凡民间活契典当田房,一概免其纳税”,“如系典契,务於契内注明回赎字样”,所以典契并不经官府,完全由民间自行协议,但一般都注明了“回赎字样”。兹以道光十年(1830)典契为例:

  立典地契人侯李氏,因为不便,今将自己湾子里坡地上下二段南北畛约数五亩五分,典与丁铭名下耕种,同中作价元系银一百二十五两整,日后取赎无拘年限为证。

  地系白地每年粮元系银六钱六分,一概杂差在内。

  银系铭平实马兑

  同中人 丁元吉 溪 莲

  道光十年四月初六日 立

  典 人 侯李氏

  分地合同和兑地合同,都是民间协议形式,前者实际上是析分家产协议书,后者是为各自方便,进行的土地交换协议书。

  为了便于比较研究,兹将清代丁村田契制成简表如上。

  二

  清代丁村田地出卖原因,在契约上书写均很简略,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1)粮差不及;(2)使用不便;(3)出殡欠债。兹举乾隆元年(1736年)因粮差不及出售田地例如下:

  立卖地契人段氏同男丁岚,因为粮差不及,今将自己村西北河滩……同中作时价银六两六……丁念武名下,永远为业,其银业当日两交,并无短少……恐后难凭,立卖契存照乾隆元年十月十三日立

  卖地契人 段氏 同男 丁岚

  中 人 丁国治 域 比彭

  据县志载,太平县(丁村清时属该县)于乾隆元年开始实行地丁制⑦而段氏卖地就发生在这一年。另有一例是发生在乾隆七年,可见地丁制实行后对于农民,特别是缺少劳力的孤儿寡妇来说,负担仍然是沉重的。加之,各种变相加派仍然不断,据《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乾隆六年上谕称:“山西地方自石麟为巡抚以来,因循旧习,吏治废弛,继也萨哈良(布政使)、额尔钦(学政)贪纵无忌,而名属浮收滥取之弊,更相习为固然。如征地丁钱粮,每两例加耗羡一钱三分,今加至一钱七八分不等,更有加至二钱者。……至乡村编氓有以钱纳粮者,每两收大制钱一千三十文,就时价合算计一两加重二钱有余,是耗外又加耗矣”,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终于被逼上了出卖土地这条绝路。因为使用不便而出卖土地,其内涵比较多,既包括日食不给,缺谷食用,亦包括挥霍开支和出垫资本。据乾隆十八年(1753)丁比彭撰《丁氏家谱抄本》载,雍正时,丁比彭父亡后,家道衰落,曾“弃村中基业一段,约得金四百余”“携本口口口口口州肆商贾业”。至于因出殡欠债出卖土地,则是天灾人祸,而这种事又多发生在家道贫寒、孤儿寡妇人家。兹举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田契为例:

  立卖地契人丁门王氏,因夫遗言用丁庭梅棺,情愿以地作价,今同中人将自己祖遗小道坡坡地上下两段南北畛计数二亩零八厘一一,北至买主烈文西至庭桂,东至烈文,南至坟,四至分明,出入依旧,出契卖于本里本甲丁庭梅名下,永远为业,同中面受时值价银六十二两四钱三分,当日银两两清,并无短欠违碍,恐口无凭,立契存证。

  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立

  卖地契人 丁门毛氏(押)

  同中人 丁景纯(押) 金音(押)

  笔者所见清代丁村田契中,有60%是出售祖遗或应分原分田地,可见卖者绝大多数是自耕农。请看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出卖者中,孤儿寡妇所立契约就有9件,占全部田地买卖文契的23.6%。另据县志载,太平县自人清以来,“休养生息二百余年之久,遂蔚然以繁富称”⑧。在农业收成方面,雍正和乾隆时除平年外,丰年与灾年之比是33比11。但是嘉道以来,自然灾害增多,据县志所载的39年中,就有24年是灾年。特别是嘉庆九年、十年(1804、1805)连年大旱,“寸草不生”,光绪三年、四年(1877、1878)“赤地千里”,“骨肉相食”⑨,自耕农经不住这些天灾的打击,不得已只好出卖田地,所以嘉道以来丁村土地买卖契约较乾隆时大量增加。

  三

  清代丁村田地买卖官契中,买主皆称业主,未见有闽北之把卖主称为“银主”之例⑩,但土地交易均是银两(光绪时有钱文一例),更未发现用实物作一般等价物者。丁村田地的买主,基本上都是本村人,未见外村人购买之例,但外村购买土地者不能说没有,因为前述《丁氏家谱抄本》就有本村人购买外村土地之例。所见田契中,又有4例是由本家、本族人购买,这可能与田地出售时本家、本族人有优先购买权有关,这一点,大多契文中都有“日后如有一些违碍,卖主一面承当”可作佐证。这句话的意思包括有所售土地已征得本家族人同意之辞。一般来说,购买土地者是本村中有一定地位的乡绅地主,也有经商致富者。如嘉庆年间丁嘉铃、丁溪贤、丁溪莲,先后购买土地三起,这丁嘉论就是丁溪贤、溪莲之父,而丁溪贤为嘉庆辛酉科举人,“谒其门者,多知名士”①,丁溪莲为溪贤之弟,乾隆六十年(1795)捐职州同,丁嘉是监生出身,因溪莲封赠宣德郎09。这种乡绅地主有盛有衰,衰时经商致富,富时或捐职,或由其子走科举之途人仕。这种地主、商人、官僚一体,是中国乡绅地主的一个特点,也是封建制度得以延缓的一个重要方面。前述《丁氏家谱抄本》就记述了丁翰卿一家到丁比彭一代之盛衰过程。丁翰卿是明万历年间人,现存3号院就是他的财产,至今东屋大梁上可见到写有建房时间和他的名字。他的晚年是这样给四个儿子分的家:大子丁诚得东北院一所,本村地数十亩;二子丁诏分东南院一所,本村地数十亩;三子丁谦分西北老院祖宅一处,本村地数十亩;四子丁谓分书院一所,本村地数十亩。看来丁翰卿的田宅都相当可观,到四个儿子的时代,除三房丁谦因早殇无子,人丁缺少,房地仅仅守旧,并未新置,亦未出卖外,其余三房田宅都大有增加,大房丁诚除建新院外,续置地一顷多,新旧共有地二顷几十亩;二房丁诏除建新院新房外,续置地数十亩,新旧共有地一顷余;四房丁谓除建窑院、新院外,续置地二顷余,新旧共有地二顷多。到丁翰卿之孙、曾孙辈,其家族“一时之盛”,已“不特见称於汾东”。但是传到重孙丁无非辈“脉气渐弱”,到无非子丁比彭辈“非惟书香无继,竟至破业糊口者”。清雍正时,丁比彭曾出卖“村中基业一段”,以所得金作资本外出经商,获得赢利,得以重振家业。丁比彭曾自称:“虽不能效陶朱致富,而所获蝇头,聊自糊口有余,愿后之子孙各知自备”。丁村以经商致富者还有丁耀、丁先登等。丁耀经商活动地在西北地区,丁先登在山东和西北,曾捐职州同。从前列清代丁村土地买卖契约简表可知,以嘉道时人丁铭、同光时人丁耀买地最多,分别有九件和八件,每次买地数量并不大,而是一块块扒进,历经46年和35年,各置买新地31亩和45亩。这种一块一块扒进土地的手段,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乡绅地主增加资产的一个特点。

  在丁村田契中还有这样的田契,即买主不书写姓名,而以△△△代替。请看下例:

  立卖地契文约人丁折桂丁丹桂,因为不便,今将自己原分北门外椿树道西平地四段……共计平地一十四亩八分二厘六毫三系,坡地一段……计数二亩九分六厘九毫,四至分明,出入依旧,出契卖与本甲△△△名下永远为业,同中面受时值价银一千零一十两整,当日银业两交,并无短欠违碍,恐口无凭,立约存证。

  嘉庆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立

  卖地契人 丁折桂 丁丹桂

  同中人 丁 竹 柏 龄 握珠

  这张契约是所见丁村买卖田契交易额最大一次,但偏偏无买主姓名,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因为这张契约是一张白契,而成交额又在银千两以上,清政府规定,“契价在千两以上者,应如所请,令各州县将所填契尾粘连业户原契,按月申送知府直隶州查验”,这张契约既未纳税,又未查验,买主为防止仇人借此挟告,而故意不在契约上写上名字。

  四

  丁村田地主要是旱地,分为上次平地、坡地、河滩地几种类型。土地价格与田地好坏有着很大关系,同时一些人为因素亦能影响土地价格。兹将丁村田契中土地价格列表如下:

  由表可知,嘉庆时平地价在40至60两之间,坡地价为26两至33两之间,道光时平地价在35至50两之间,坡地价在35两至60两之间。至于乾隆时平地价较大幅度低于坡地价,可能因地契时间不同,而乾隆后期地价有所上升。如果我们按朝代加权平均,就会发现乾嘉道时,每亩地价在35两至45两之间,而同治光绪时每亩地价仅为4两至8两。请看下表:

  土地价格何以能如此急剧下跌呢这首先与清朝政局和经济形势有关。清朝在乾隆后期已经开始由盛走向衰落,嘉道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白银外流,封建社会濒于山穷水尽时期,到处呈现农业生产低落和经济凋敝的现象,其表现之一就是田价下降。其次,晋人以善于经商著称于世,而经营土地赋税(包括加派)繁重,加之天灾,农业生产很不保险,所以清季以来,晋省经商者大增,富人多不置田,曾国荃曾说:山西“秀异者,以心计为商贾,百倍农田之利。一经发家,则宫室车马妻妾*奢无底。……富者不肯置田,而趋于*佚”⑩。再次,光绪三年四年,山西连遭大灾,人口大减,以丁村所在的太平县来说,该县乾隆四十年(1775)有35,966户,153,551人,道光五年(1825)有32,613户,175,226人,但光绪三年大灾之后,光绪五年统计该县仅余41,223户,89,361人,人口比嘉庆、道光时减少一半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价格自然要大幅度下跌了。

  五

  丁村典当契约仅发现5张,可分为三种类型,兹分别举例如下。

  例一:

  立典地文口丁佳音,今将自己瓜圪塔南边地约五亩,出契典与丁溪贤名下耕种,同中言明作时值典价银一百两整,当日银地两清,恐口无凭,立契存照。每年粮差银五钱,杂费一概在内口依贤九九平兑

  同 中 人 丁维赓 魏相魁

  道光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立

  典地契人 丁佳音(押)立

  例二:

  立典地文契人毛世恒,因粮差不给,今将转典前院毛海鹤地一段,计数一亩,情愿转典与毛元成耕种,同中说合作典价元银四两一钱,三年为满,有银取赎,无银常年耕种,此系白地,青苗在地,不准取赎,恐口无凭,立典契存证。

  同治八年十月十三日 立

  典契人 毛世恒(押)

  每年步脚纹银一钱二分,一应杂差在内

  同中人 毛元勋 毛春阳 田玉书

  例三:

  立典契人丁毛氏同胞弟茂桐, 因为粮差画卯,糊口不给,央中说合,愿将自己羊圈地路北上下一连三坪,计数十三亩,又鞍子坡路北坡地一坪,计数七亩,央中说合,情愿出典于丁先登名下耕耘,当日面受典价纹银五十两正,一典三年为满, 曰后有银取赎,无银不记年限耕种,恐口无凭,立典契存证。

  每年步脚纹良银二两,一应杂差在内

  同治八年十二月十三月 立

  典契人 丁毛氏胞弟茂桐(押)

  同中人 丁新稍 侯金策

  上面第一例,是将自有土地典与他人耕种,而接受典地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好与名士往来之举人丁溪贤,“丁老爷”自然不会下地耕田,所以这块田是或租佃出去,或雇佣长工耕种。第二例所述是典了前院毛海鹤地的毛世恒,因粮差不给,又将地转典与毛元成耕种,从契约上看典价银是一次性结算,但土地可以多人次转典,亦是“田骨”与“田皮”分离的一种表现。第三例在契约后还有一段批文。兹抄录如下:

  此地愿租于丁毛氏耕耘,每年除良纹银七两正,一年一清,如短租银,原地归回。

  此地十年六月收回,短租纹银十两零五钱。

  由上面批文可见,这块地出典后,仍由出典人租佃耕种,但不到3年的取赎年限,就因为短少租银,把这块地全部归了原接受典地人丁先登。这过程正是封建社会自耕农下降为佃农的一个典型事例。

  六

  通过对清代丁村田契的初步整理,以下仅就清代的土地买卖、典当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对土地买卖实行官契制,是清政府试图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尽管清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各州县严格实施,对滥印白契者,官吏即行参处,百姓即按漏税论处,但事实上仍是有大量白契在民间通行,以丁村田契来说,白契就占了全部契约的89%。以上说明清政府并不能完全控制土地的买卖活动,土地的买卖也不以政府的承认为必要条件,而是由买卖当事人的意志来决定。至于白契的行文格式,则是模仿官契,在契约中写明“永远为业”、“日后如有一切违碍,卖主一面承当”等字样。

  2、在西欧的中世纪,土地买卖是瓦解封建土地所有权的一种表现。但在中国,直至清朝这一点也不明显。从丁村田契看,土地出卖者大多是自耕农,小土地出租者,他们迫于赋役、生活和天灾人祸,最后只得将土地出卖,沦为佃农。另方面,地主则乘机一块块扒进土地,再利用土地残酷剥削农民。可见,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买卖,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够,只是地主曰益扩大田产,农民失去地权而受苦受难的过程,其结果是加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其他。

  3、从丁村田契并结合丁氏家谱看,有一些人是经商致富后,再购买土地,即“以末致富,以本守业”,然后再通过科举、捐职等途径跨人官僚集团。可见,这种商人、地主、官僚的三位一体,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特点。虽然这个阶级中的某个人、某家族有兴衰,但只是成员的变换,而且他们还可以通过经商致富,“重振家业”,前述丁比彭家就是如此。这个阶级人物的三位一体化,使他们在维持其阶级地位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4、在私有制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清季,丁村土地价格的急剧下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它并不是耕地面积增多和人们投入到土地上的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使其产生新的使用价值的结果,而是清代农业生产凋敝、社会经济已濒临于山穷水尽地步的反映。

喀什至丁村民俗博物馆的一共要行驶3870公里,耗时44小时5分钟,油耗费用估计1548元左右,过路费为1362元左右

从喀什到丁村民俗博物馆途径道路概况

民生路→天山东路→迎宾大道→乌红线→吐和高速→阿图什服务区→吐和高速→阿恰服务区→吐和高速→小草湖立交→连霍高速→定武高速→清水河枢纽→福银高速→恩和枢纽→定武高速→青银高速→石井子立交→定汉高速→延吴高速→沿河湾立交→包茂高速→阿北高速→马家沟枢纽→长延高速→榆蓝高速→阳湾枢纽→青兰高速→临汾枢纽→京昆高速→迎宾路→桥西街→南大街→京昆线→南关桥→京昆线

从喀什到丁村民俗博物馆路线详情

沿起点行驶456公里后,进入民生路。用时2分钟

沿民生路行驶500米,靠左。用时1分钟

行驶16公里,左转进入天山东路。用时1分钟

沿天山东路行驶20公里,右转进入迎宾大道。用时1分钟

沿迎宾大道行驶43公里,朝阿图什方向,靠左。用时2分钟

继续沿迎宾大道行驶60米,直行进入乌红线。用时1分钟

沿乌红线行驶408公里后,进入吐和高速。用时2分钟

沿吐和高速行驶5940公里后,进入阿图什服务区。用时35分钟

沿阿图什服务区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吐和高速。用时1分钟

沿吐和高速行驶26970公里后,进入阿恰服务区。用时2小时57分钟

沿阿恰服务区行驶900米,直行进入吐和高速。用时1分钟

沿吐和高速行驶98773公里后,进入小草湖立交。用时11小时18分钟

沿小草湖立交行驶10公里,朝吐鲁番方向,靠右

。用时1分钟

继续沿小草湖立交行驶70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

。用时1分钟

沿连霍高速行驶154434公里后,进入定武高速。用时17小时32分钟

沿定武高速行驶28320公里后,进入清水河枢纽。用时3小时5分钟

沿清水河枢纽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福银高速

。用时1分钟

沿福银高速行驶93公里,朝银川,G2012,定武高速,定边方向,靠左

。用时6分钟

继续沿福银高速行驶63公里,朝G2012,盐池,红寺堡,定边方向,靠右进入恩和枢纽

。用时4分钟

沿恩和枢纽行驶690米,直行进入定武高速

。用时1分钟

沿定武高速行驶15970公里后,进入青银高速。用时1小时39分钟

沿青银高速行驶148公里,靠左

。用时10分钟

继续沿青银高速行驶52公里,靠左

。用时3分钟

继续沿青银高速行驶78公里,朝杨井,S23,吴起方向,靠右进入石井子立交

。用时5分钟

沿石井子立交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定汉高速

。用时1分钟

沿定汉高速行驶9197公里后,进入延吴高速。用时1小时0分钟

沿延吴高速行驶10920公里后,进入沿河湾立交。用时1小时10分钟

沿沿河湾立交行驶710米,直行进入包茂高速

。用时1分钟

沿包茂高速行驶28公里,朝G6522,延安北,黄陵方向,靠左进入阿北高速

。用时1分钟

沿阿北高速行驶13公里,朝G2211,延川,子长,长治方向,靠右进入马家沟枢纽

。用时1分钟

沿马家沟枢纽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长延高速

。用时1分钟

沿长延高速行驶4580公里后,进入榆蓝高速。用时19分钟

沿榆蓝高速行驶8740公里后,进入阳湾枢纽。用时52分钟

沿阳湾枢纽行驶890米,直行进入青兰高速

。用时1分钟

沿青兰高速行驶12365公里后,进入临汾枢纽。用时1小时22分钟

沿临汾枢纽行驶400米,朝G5,西安,云丘山景区方向,靠右

。用时1分钟

继续沿临汾枢纽行驶70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

。用时1分钟

沿京昆高速行驶559公里后,进入迎宾路。用时1分钟

沿迎宾路行驶577公里后,进入桥西街。用时1分钟

沿桥西街行驶11公里,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桥西街行驶170米,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桥西街行驶280米,直行进入南大街。用时1分钟

沿南大街行驶570米,右后方转弯上匝道。用时1分钟

沿匝道行驶150米,左转进入京昆线。用时1分钟

沿京昆线行驶70米,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京昆线行驶970米,朝侯马方向,直行进入南关桥。用时1分钟

沿南关桥行驶40米,直行进入京昆线。用时1分钟

沿京昆线行驶43公里,朝侯马方向,靠左。用时2分钟

继续沿京昆线行驶30米,朝丁村博物馆方向,右转。用时1分钟

行驶36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用时2分钟

东丁村位于康桥街东1公里处,下辖东丁、茶客、槐远、菩萨、叶家、东庄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两委会设在东丁小学。这一带清代属临潼县阜广里,民国时属康桥镇第四保。建国初属康桥区第四乡。1950年康桥区撤销,属第八区第五乡。1956年东丁、茶客、叶家与康桥成立康桥高级社。1958年属康桥管区。1961年3月属康桥公社,是年5月从康桥分出,为东丁大队。1984年属康桥乡,大队改称村,小队称村民小组。1987年随康桥乡划归阎良区。2002年康桥镇撤销,并入关山镇。

该村南有周相路,北有阎关路,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建国初有188户,941人,现有村民658户,2552人,耕地面积4080亩。处渭交抽灌区,有配套机井32眼,所有耕地全可灌溉。村民收入以农业为主,辅以进城务工等。主产粮食和甜瓜、相枣等经济作物。现有相枣园700余亩、甜瓜486亩。农业机械有大型拖拉机13台,联合收割机11台和四轮、手扶等。农业的播种、管理、收割、拉运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共有奶牛21头、商店9家。1969年成立东丁保健站,1971年全员参加公社合疗,资金由生产队支付。1983年合疗解体,保健站由个人承包。2007年再次实行新合疗,参合人数2527人,占总人数的99%。现有诊所4个、卫生室1所、牙科1家。本村除叶家组外,皆以丁姓为主。

据原《丁氏家谱》残篇可知,丁氏先祖原住南京竹笆巷,明洪武三年(1370年),其始祖丁亨从秦王朱_入陕,定居于今阎良区武屯镇东车门丁南一带。顺治至康熙年间,丁氏家族曾出过丁溶、丁继齐、丁应宴、丁攀龙4位举人,丁时昌等5位贡生。丁亨墓在今武屯镇车门丁东南。《丁氏家谱》残篇中有丁氏祖茔地图,其茔为自西南至东北角对角五茔,称贯角坟。西南首为始祖坟,依次为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共计五代。每逢清明节,丁氏族人皆到此扫墓。民国初年,已有十八村,号称十八户丁家。曾用鸡毛信通知扫墓日期。

东丁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阎良飞行体验馆)、高家民俗大院、秦汉栎阳城遗址、义和遗址、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有阎良相枣、阎良相枣、阎良甜瓜、阎良酥梨、小炒泡馍等特产。

冯文孙纪念馆位于文昌市东路镇美德村的冯氏祖祠。每年都有来自全省各地的冯氏宗亲到此祭祖。

据专家考证,海南岛最早设置郡县,是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后来由于官吏的暴虐统治,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到了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珠崖郡,使海南实际成为“域外之地”。三国时,孙权曾派兵三万,企图在海南岛重新恢复政权,但未能成功。梁朝大同时期,冯宝及其夫人(冼夫人)请命于朝廷,在海南设立崖州,使自汉元帝时起脱离大陆656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归中央政权的统治,从梁大同初年至唐天宝年间约200年,冯冼家族及其子孙为海南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冼夫人因为帮助隋朝统一岭南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朝皇帝对冯冼家族大加封赐。因其孙冯魂帅众迎隋使入广州,故封为仪同三司。不久,隋文帝又拜其孙冯盎为高州剌史,孙冯暄为罗州剌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调拨部落六州兵马,镇守岭南。后来,隋文帝又赠其子冯仆(已逝)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从隋帝对冯冼家族的赐封来看,说明隋朝时,海南岛是冯冼家族的封地,冯冼家族是海南的直接管理者和统治者。特别是要派出自己族人和士兵、奴婢常驻临振县(今三亚市),经营并收取封地租税。这些迁驻海南的冯冼族人和和士兵、奴婢后来定居海南便成为海南人。据古人世代相传,冯宝、冼夫人及其子孙曾多次率军从澄迈县石(石矍)港(今老城一带)登岛,并曾在琼山的梁沙坡、高坡(今海口城西)和石(石矍)港带安营扎寨,维护海南社会安定,并教化民众,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据、互相残杀、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局面,使海南社会得到了安定和经济得到了发展。

  海南各支系《冯氏族(家)谱》记载,冯宝、冼夫人是海南冯氏开基肇始之祖,冯盎系渡琼始祖,冯智戴为迁琼先祖。冯宝、冯仆、冯盎、冯智戴等,都曾到过海南,为开发海南作过贡献。

  据冯氏谱牒载,冯盎共生男30人,女6人。他把儿女分散到广东西江以南和海南一带,成为当时一个庞大的冯氏家族。海南自南朝梁以来,都由冯冼家族治理,唐初实际由冯盎管治,终唐一代,海南不少州县地方官都是冯盎的后裔担任,整个海南都属其管辖的地盘。据海南《冯氏家谱·世纪系》载,“唐武德初,盎又事高祖,立儋、崖、振八州,有地二千余里,为总管,以故子孙世为南越君长,家于琼崖。琼崖之有冯氏,盖自此始云。盎公为冯氏入琼之祖也。”

  冯智戴初为春州(治在今广东阳春)剌史,勇而有谋,得众士心,峒帅乐附。唐贞观二十年,侍奉太宗,父盎卒,被封为卫尉少卿,能善其职。后迁左武卫大将军,任岭南八州总管。卒赠洪州都督。据海南部分冯氏家谱记载,冯智戴于唐太宗时,被任命到到海南当官,随后立籍海南,聚族于海南,曾住在琼山冯来溪畔,后迁居澄迈石(石矍)村,为海南冯氏之祖。

  据清光绪《冯氏家谱》记载,冯宝、冼夫人之孙,冯盎之弟冯背。曾任广东连州通判,后入琼任琼州通判,是冯氏入琼“鼻祖”。其子冯世禧唐代授任总兵,镇抚万、陵、崖,定居会邑(原乐会县,今属琼海市)肇泉仙塘村。元朝至顺四年,原籍福建莆田的冯永辉入琼,任琼山知县,择籍乐会,同族叔祖冯背同村而居。冯背后裔与冯永辉支系后裔,早已融为一体。

  此外,宋代迁琼的冯元、冯文(亻甫)、冯细歌等人被部分冯氏人认为先祖。冯元系福建莆田人,北宋大中祥元年(公元1008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卒赠户部尚书。其子冯佳任琼州通判、冯雀任澄迈知县;冯文(亻甫),宋宁宗年间(公元1195-1224年),原籍福建,任海南卫副将,率军来琼平乱,落籍琼山桥头村。

  据介绍,目前海南冯姓,同祖同宗,同根同藤,都是冯宝和冼夫人的后代,散居于全省各地,主要居住在海口(含琼山)、文昌、澄迈、定安、琼海、万宁、琼中、屯昌、儋州、临高等市县。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四、五百个村庄。

  冼夫人:冯门巾帼名传天下

  研究海南冯氏家族和研究冼夫人是分不开的。

  冼夫人(又称冼太夫人、岭南圣母),南北朝至隋初岭南俚族首领,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原名冼英。公元522年出生于广东高凉(今广东电白,一说阳江)一个世代为南越首领的家庭,公元602年于海南巡视途中辞世,后按家乡风俗(俚族风俗)归葬于故里娘家的广东电白山兜丁村。

  冼夫人与海南的关系,最早见之于《隋书》的记载:“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誉结于本乡……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而冼夫人对海南的最大贡献,在于她于梁朝梁武帝时期“请命于朝,置崖州”,恢复海南与中央政权直接联系,从而结束了海南多年“久乱不统”的历史。

  梁大同(535-546)初年,冼夫人嫁与高凉太守冯宝,辅佐冯处理政务,诫约俚人守法遵礼,改造旧俗。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死后岭南大乱,冼夫人亲自领兵平乱,安抚百姓。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数郡共举冼夫人为主,尊奉为“圣母”,由其保境安民。隋文帝遣使安抚岭南,示以陈后主遗书和她所赠陈后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确知陈亡后,召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然后派其孙冯魂迎使入广州,岭南归附隋朝。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番禺俚人王仲宣叛隋,冼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处,闻风归顺”,平息叛乱后,将近七十岁的冼太夫人又骑着骏马,张着锦伞,带着骑兵,护卫隋朝派员巡抚诸州,所到之处,各地首领都来拜谒和受爵,从此使岭南地区完全得到了安定。隋文帝对冼夫人大为惊异,表其功,册封为“谯国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马权和很多赐物。在冼夫人将近80岁高龄时,还请示朝廷查办了番州(今广州)总管赵讷,并亲持诏旨巡历了十几个州安抚慰俚、僚各族人,使之归附。隋文帝因此赐予临振县(今三亚)1500户作为“汤沐邑”(意即将全县1500户的赋税收入作为她梳洗化妆的费用),并追赠其子冯仆为崖州总管。

  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个朝代动乱之险,但忠心报国之心不变,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她一生不遗余力地协助朝延剪除地方割据势力。惩治贪官污吏,革除社会陋习,以促进民族融合和推动社会文明进程。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的敬仰和崇拜,被岭南人民奉为“圣母”。民间对冼夫人的怀念和崇拜逐渐变成了一种信仰,冼夫人也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变成了民间信仰的神灵,历代为奉祀冼夫人而修建的冼太庙,遍及茂名、雷州半岛、海南岛乃至东南亚,无论政府或者民间每年都举行几次盛大的纪念活动。军坡节是海南民间纪念冼夫人的节日,也是海南最独特最典型的民间节日,而海口新坡的军坡节在海南影响最大。

  海南冯姓第一村——石(石矍)村

  据古人世代相传,冼夫人及其子孙曾多次率军从澄迈县石(石矍)港(今老城一带)登岛。冯宝、冼夫人曾孙冯智戴迁琼,唐初曾住在琼山冯来溪畔,后迁居澄迈县石(石矍)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可见其历史之悠久。今全村300多户,1500多人,全部姓冯,其家谱称是冯宝、冼夫人的后裔,有“海南冯姓第一村”之称。

  该村现存有冯氏进勇公等祖坟数十座和冼太夫人衣冠冢一座。村中现存古庙五座,其中阳夏侯庙、冯氏大宗祠已列入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据当地冯氏族谱记载,隋仁寿初年,80多岁高龄的冼夫人巡视海南,不幸患重病,于农历一月十八日在当地病逝。由于当时海上风大浪高,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时无法将遗体运回故里,只能就地安葬。数年后,冯家后裔派人来琼清理,按俚人习俗将遗骸运回广东电白山兜归葬娘家。迁出时,将其衣冠埋入原墓,立为衣冠冢。元代,其后裔将衣冠冢整修成石墓,底八角形顶部圆形,用石块雕刻迭垒而成,规模较大。墓碑、望柱、动物石雕群和围墙在“文革”时期被毁,今仅存石墓。

  在该村文林冯公祠内,有块“流芳万世”碑,上书:我渡琼始祖定南知寨进勇公,宋末元初,由闽入琼,始家澄之石(石矍)里,继迁于琼,迁于临,亦同邑而异都,不及悉载。这里的冯进勇,系冯宝、冼夫人之第35世孙。

  冯姓源流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得姓始祖为冯文孙。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后汉书》、《元和姓纂》和《广韵》等记载:“冯氏世本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城,因氏焉。”冯姓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他因随其兄周武王克商立下功劳,受封于“毕”地(今陕西省长安县),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

  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公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任魏大夫。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互相兼并。到了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毕万后裔魏文侯与赵、韩一起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毕万的一支孙长卿(即冯文孙),周安王时受封于冯城(一说是今陕西省大荔县的冯翊城,一说是今河南省荥阳县西)。于是长卿及其子孙后裔以邑为姓,称为冯姓,冯文孙也就被其后人尊为冯姓的得姓始祖。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陕西省兴平县东南之始平,故冯氏祖居之神龛多以“始平堂”名之。

  二 、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简子之后”。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

  冯姓族人自得姓以来,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如今,冯姓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冯姓人口众多,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黄帝铸鼎原在河南灵宝,为什么黄帝陵却在陕西?

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座古老的陵墓,黄帝陵,位于陕西中部的黄陵县。问祖师爷:真正的黄帝陵墓在哪里?这仍然是一个时代的谜世界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