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索 谁知道有关索氏的事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我姓索 谁知道有关索氏的事迹,第1张

  一、姓氏源流

  索(Suǒ)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商殷七公族之一,是汤王的后代。据《元和姓纂》载,商朝的王公贵族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在鲁(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建立了鲁国,并且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迁徙到鲁国,这六姓分别为徐姓、条姓、萧姓、索姓、长勺姓和尾勺姓。周武王灭纣索氏出了不少力,后来定居在鲁国成为名门望族。

  2、他姓所改。南北朝时期,大批的胡人入居中原,其中也有人改姓。

  二、迁徙分布

  (缺)索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周武王打败纣王,消灭了商朝,建立西周。在商朝的遗族中,有著名的七大望族,他们是商朝时候形成的七个有名的贵族,其中有很多贤能的人,而索姓就是这六族中的一个。周武王对他们很敬重,但是又害怕他们成为商朝死灰复燃的力量。后来发生了武庚之乱,周公旦平定叛乱之后,决定把其中六族迁居到鲁国去,并封周公长子伯禽去作鲁国的王,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商朝六大望族安居乐业,一方面又可以监视他们。据《元和姓纂》上说,我国的索氏家族,是殷商时代的七个大族之一,索氏的后代,望族出于敦煌、武威。敦煌是索氏家族的老家和祖宗发源之地,而武威后来又成为索氏的一个望族。索氏的得姓,至今已有4000年的左右的历史。望族居于武威郡,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索靖:西晋书法家,敦煌(今属甘肃省)人。是位出类拔萃的贤士,能文能武,擅长草书,得到大书法家张芝亲传,且又加以发展,变其形迹,骨势峻迈,富有笔力。他不但以一手“银钩虿尾”的草书而享誉后世,其为晋王室建立的功业,也足以在史册上大书一笔。《晋书》记载国,惠帝时,索靖曾平定西戎,讨伐赵王伦及孙秀,又于河间王禺举兵陷洛阳时,大战而破之,自己也受了伤,后来挽救无效死去。终年59岁。谥号庄靖。著作有《章书状》传世。

  索湘:字巨川,宋朝时期盐山人。开宝年间进士,后来官至参军。当时有一个大狱的案子。一连逮捕了1500余人,不能决断。后来他亲自审理,终于真相大白。平反了冤狱,没有放过一个坏人,也没有冤枉一个好人。真宗时担任河北转运使。他善于吏治,出入军旅间,能力得到公众的认可。

  索敞:后魏中书博士,字巨振,补为扶风太守,在位的时候清贫乐道,京师贵族的子弟,有好多跟从他学习的。

  索元礼:唐初酷吏,武后时游击将军。以告密起家,曾杀害数千人。他刑讯时,以木椽枷住被刑人的手足,反转用刑,痛楚难忍,名之曰“凤凰晒翅”。又有令被刑人双手捧枷,枷上层层垒砖,名之曰“仙人献果”。更有甚者,悬人脚于梁上,头垂于下,坠巨石于头发;还有以铁笼(圈)套在被刑人头上,四周打入木楔。这酷刑不但奇痛难耐,常常使骨裂脑崩。索元礼以酷刑杀人,终于激起民愤,武则天遂将他也收入狱中。受理索元礼案的法官,原是索元礼的部下,初时,索元礼多方抵赖,不肯服罪。那法官遂厉声说:“请把索公用的铁笼取来!”只此一名话,索元礼立即顿首认罪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成郡: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将定阳郡改为武成郡,治所在定阳县(今天的山西省吉县)。

  武威郡:西汉的时候置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

  冯翊郡:汉武帝置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改为冯,治所在 今山西省大荔县。

  2、堂号

  索姓的主要堂号有:“武威堂”、“求索堂”等。

  〖索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代;

  望出武威。

  ——佚名撰索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索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书称二妙;

  学博五经。

  ——李文郑撰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书法家索靖,字幼安,敦煌人,举贤良方正,武帝时官尚书郎,惠帝时官至征南司马,封关内侯。工书法,尤其擅长章草,骨势峻迈,富有笔力。前人评论:“精熟至极,索不及张(芝);妙有余姿,张不及索。”将他和卫瑾并称“二妙”。著作有《草书状》、《五行三统正验论》。下联说晋代敦煌人索担(Dǎn音胆),字叔彻,博通经籍,精于阴阳天文,善术数占卜,乡人请他占问吉凶,门庭若市。后来,他为使人们不过度迷信,说自己测算的不灵验,不再为人占卜。

  敦煌望族;

  北地名贤。

  ——佚名撰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武王封殷士七族,索氏封于武夷、敦煌。下联典指晋·索靖为北地守,与索价、索永友善,皆为一时名贤。

  姓高七族;

  名重五龙。

  ——佚名撰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武王封殷士七族,索居其首。下联典指晋·索靖学问广博,为“敦王五龙”之一。

  -----------------------------------------------------------------

  〖索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后魏中书博士;

  初唐游击将军。

  ——佚名撰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中书博士索敝,字巨振,补扶风太守,在位清贫,京师贵游之子,皆受业于敝。下联典指唐武后时有游击将军索元礼,胡人。

  -----------------------------------------------------------------

  〖索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武冠群雄无敌手;

  威慑穷寇有奇谋。

  ——佚名撰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索姓望族居住地“武威”二字的嵌字联。

  -----------------------------------------------------------------

  〖索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文教齐施,多资成就大力;

  战功屡立,洵称廊庙奇才。

  ——佚名撰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中书博士索敝事典。下联典指晋代尚书左仆射索林,字巨秀,时人称其有“廊庙之才”。

  ====

  [索氏属地]

  武威郡,现在甘肃省武威县。

  [索氏来历]

  据《姓氏考略》记载:“殷人七族,索氏之后。”“胡人有索氏,唐之索元礼是也。”索出于子姓。

  [索氏名望]

  晋代草书圣手索靖是索氏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对晋王室建立功业具有巨大的辅助作用。

  索姓名人中还有汉代行长史索班,晋有宰相索綝,宋有河北转运史索湘等。

  ===

  姓氏: 索 祖籍: 敦煌

  祖宗: 索氏 郡望: 武威郡 武威堂

  分类: 以国为氏

  历史名人

  我国的索姓家族,一向称盛于今西北的敦煌和武威一带,像晋代的草书圣手索靖,便是敦煌人氏。索靖,是位出类拔萃的贤士,能文能武,不但以一手“银钩虿尾”的草书而享誉后世,其为晋王室建立的功业,也足以在史册上大书一笔。《晋书》记载国,惠帝时,索靖曾平定西戎,讨伐赵王伦及孙秀,又于河间王禺举兵陷洛阳时,大战而破之。南北朝时期,大批的胡人人居中原,其中也有人改姓索氏。索姓名人,汉有行长史索班,晋有宰相索琳,唐有酷吏索元礼,宋有河北转运使索湘。

  姓氏来源

  据《元和姓纂》上说,我国的索氏家族,是殷商时代的七个大族之一,索氏的后代,望族出于敦煌、武威。敦煌是索氏家族的老家和祖宗发源之地,而武威后来又成为索氏的一个望族。索氏的得姓,至今已有4000年的左右的历史。望族居于武威郡,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县一带。

据《索氏家谱》和买卖文约记载:索义廷明未人,原籍湖南怀化县。明未清初,战乱频仍,兵祸连年,索乃迁住岳阳务农。后从岳阳到了汉口,再北上太原,帮一个蓟州人学酿醋。后因山西一带战乱亦剧,只得再迁,经陕西、甘肃辗转到了四川阆中。为谋生计,在阆中城内过街楼街(今北街)购买草房一间开设醋坊。索学得酿醋绝技,善用白叩、砂仁、杜仲、当归、薄荷、五味子等32味中草药(以后更添30味)配制醋曲,其醋特佳,生意兴隆。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索义廷之孙索绍武,醋业兴旺,购买谢氏兄弟(谢梅、谢谦、谢敏、谢睿)在城南门外下栅口上街(今醋房街)铺面3间、内楼1间、后楼2间以及对门铺面3间,连地皮价银380两,作为住房及酿醋作坊。到1866年(清同治五年),索绍武之孙索大章、索大训及其胞侄将对门铺面3间转卖给索大森经营醋业。有清一代,索氏醋极负盛名,但醋坊长期无牌号。直到索绍武在城南开醋坊时,始用石椿竖起了“索永顺醋坊”的招牌。1912年(民国一年)后下栅口街醋业发达,下栅口上街也因而更名“醋房街”。索家醋坊招牌遗址至今尚可指辩。

保宁醋采用嘉陵江与白溪濠交汇之水酿制“冬水高醋”,水质既优,酿技又高,珠联璧合,终成特产。曾远销陕西、甘肃、河南等地,或篓装长途挑运,或船载顺流而下,年销量则无确切记载。以后阆中一批官僚眼见索家线多而无势,乃强加大量捐税。到1927年(民国十六年)索家开始衰败。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来到川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索笙楼全家携带细软物逃往西充,途遭土匪洗劫。迨红军离阆北上抗日,索笙楼返阆,难措经营资金,醋房因而倒闭。现居阆索姓者大多为索义廷十三代孙。民国时期阆中醋坊40余家,均系索家徒弟、儿孙所开。其酿制枝术亦索家所授。 县城南外“郑长盛醋坊”,始建于清季光绪年间。下传至郑益斋,经营有方,是其鼎盛时期。醋坊有木槽6架,年产醋60吨以上。约在1921年(民国十年)前后,郑长盛的罐装醋被推荐参加成都劝业场展赛。为了参展出名,特制木质醋塔作装潢,获得金质奖牌(目睹者说奖牌大小似铜元)。此后即印制金牌商标贴在醋罐醋篓上。“郑长盛醋坊”生产的醋分甲、乙、丙、丁、戊5个等级,门前挂的木牌上竖写甲等醋、乙等醋、丙等醋、丁等醋、戊等醋。有人风趣地横读:“甲乙丙丁戊,等等等等等,醋醋醋醋醋”流传至今,老年人尚能记忆。郑益斋之子郑毓生继承父业直到建国后。1952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受审被捕而停业。

田福顺醋坊倒闭后,肖泽根的“崇新长”醋庄独魁诸家,所产之醋品质优良,多次获奖,“小笆篓醋”驰名县内外。一般是一至十斤装。人们视其为馈亲赠友的上选礼品。其次是郑毓生的“郑长盛醋房”,以大型包装著称。行销东河、广元、苍溪一带。再次是宋长明开设的“明生永”醋坊,销重庆、顺庆(今南充)一带。据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阆中县政府《关于农林、水利、工业、商业、合作、交通机构组织概说业务实施办法规程》资料记载:“保宁醋产量民国二十九年度(1940年)四十万斤,三十年度四十万零八百斤,三十一年度四十万零一千二百四十斤,三十二年度四十万零五千斤,三十三年度四十万零八千斤。”五年年产量均在200吨以上。

清初至民国三百多年间,保宁醋盛名不衰。索氏子孙世代承袭、教徒,又历经高手不断探索改进,产品愈酿愈精。谚云:“合川酱油保宁醋,丰都出的豆腐乳”、“来到阆中不买醋,等于跑趟冤枉路”。由此可见保宁醋品质之好,声誉之高。民国时期保宁醋获国际金质奖后,多次蝉联四川省金、银质奖。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2月,《四川月报》载:四川省政府把它列为阆中八大特产之冠。

新中国建立后,昔日的醋工在中国***领导下,于1953年组建了保宁醋酿造合作社(组),1958年更名“五一”醋厂;1958年更名“阆中保宁醋总厂;1994年9月组建为“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公司职工把保宁醋酿制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有机的结合,不断探索、实践、改良,凭借古松华井优质矿泉水资源,使产品质量益高,更具传统的地方特色。1982年获部、省双优;1988年参加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专家们评价“保宁醋原料考究,工艺独特,质优味美,压倒群芳”,荣获金奖;1984年北京大学杨辛教授品尝后挥笔题词:“不是醇酒,胜似醇酒,异香保宁独有”。1985年保宁醋进入中南海,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田纪云等***品尝后,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写信说:“保宁醋醇香可口,既是调料,又是良药,不愧为历代名产,名不虚传”。1992年保宁醋又以健身抑癌之独特功能荣获中国医疗保健精品博览会金奖;同年9月再获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10月,四川消费者协会在喜爱商品评选活动中,荣获最喜爱商品称号;1994年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展又获国际金奖。自1972年以来,保宁醋随川菜配套出口,国内供应20余省、市、自治区。保宁醋年产已达7000吨,但仍求大于供。

目前,保宁醋有限公司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建立封闭式生产流程,加快保宁醋高质生产步伐,向年产万吨的目标奋进,以求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食醋在美容及护肤方面有独到之处,是古今中外传统的保健品和美容剂。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使用最天然的绿色产品和方法来美容,还自己一个自然的美丽,本来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学会妙用醋来美容自己,更是无可厚非。

洗脸时在清水里加一匙白醋,日久可以使皮肤显得白皙、柔嫩。洗发时,将头发用含有少量醋的温水漂洗一下,隔2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可使干枯的头发变得光润柔滑。

每晚睡前做过面部清洁工作后,以五份食醋与一份甘油的比例调成混合剂,涂抹于脸部和颈部,可以睡眠过夜,也可在半小时后以清水洗净再涂晚霜睡眠,经两星期左右,皮肤明显白滑。

取新鲜鸡蛋10个,洗净晾干煮熟后,以500克香醋浸1周后使其软化,然后剥取蛋白和蛋黄,研碎后搅入醋液,每日服1匙醋蛋液,常饮用可使肤色红润光华。

用黄瓜、南瓜、胡萝卜、白菜、卷心菜各适量,洗净切片,用盐腌6小时后,以食醋凉拌佐餐,可减淡面部色素沉着,防止“青春痘”。

以500克食醋浸泡250克黄豆,时间需要15天,将瓶盖密封,之后每日取10至15粒浸醋黄豆在早餐后嚼食,对褪减脸部色斑很有功效,同时有降低胆固醇和改善肝功能的效力。 将250克核桃仁浸于500克食醋中,将瓶口密封,十天后即能饮用,每日饭后饮二汤匙,能改善皮肤粗糙、晦暗的亚洲妇女肌肤色素,是又便宜又有益的食疗。 一、[醋泡黄豆]——调节血脂疗效好 将生黄豆洗净后晾干,与保宁醋以1:2的比例在阴凉处密封浸泡3个月左右。每早醋豆10粒,豆醋一汤勺,蜂蜜一汤勺,用400毫升的凉开水稀释后空腹服用。

二、[醋泡鸡蛋]——醋蛋养生效果好

取180毫升保宁醋装入大口瓶中,然后将1个洗净的生鸡蛋放入内浸泡。把经过1周,蛋壳被软化,只剩一层薄皮。挑开薄皮,把蛋清、蛋黄与保宁醋搅匀,即成醋蛋。取醋蛋26~34毫升。加适量蜂蜜及2~3倍的温开水调匀可服用。早晨空腹服下,每日1次。1个醋蛋分7天服完,30~45天为1个疗程。醋蛋可防治动脉硬化,脑血栓,高血压,心肌梗塞,骨质增生,糖尿病,风湿病和失眠等症。

三、 [醋用小贴士] 1、失眠—失眠患者睡前倒杯凉开水,再加入1匙醋,喝下后会很快入睡。临睡前用温热保宁醋搓搓脚心,也会使你容易进入梦乡。

2、扭伤—调和面粉并煮成浆糊状,加入适量的保宁醋,涂在纸片或纱布上,贴于患处。干了后,轻轻揭开,再换一块。这样反复贴几次,即能消除扭伤处的灼热感和疼痛感。此法对骨关节脱臼,跌伤等外伤等都有疗效。

3、鼻炎—将约5毫升的保宁醋放入容量为1000毫升的洗涤器里清洗鼻空,1日洗2次,可治疗鼻炎。 4、脚麻—把1升保宁醋加热后倒入水桶里,然后将两只脚浸入,每次浸泡20分钟。如此浸泡4~5次,麻木症状即可解除。

5、烫伤—根据酸碱中和原理,将醋制成5度溶液,用以洗涤烫伤,尤其对石灰烫伤有良好的疗效。或者在烫伤处敷上在醋里浸过的纱布,也可见效。

6、止咳—将大蒜在保宁醋中浸泡15天后,每日早晨空腹吃泡蒜1~2瓣,并喝一些醋汁,连服10~15天可止咳平喘,解毒散淤,降压降脂,预防老年人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

7、降压—用500克带衣花生米在保宁醋中浸泡7天以上每天搅动一次,每晚临睡前嚼食3~5粒,连服7天缓解动脉硬化。

8、美容—将250克薏仁,浸于500毫升保宁醋中,密封10天后启用,每天服用醋液一匙,可使皮肤白皙柔嫩,色素减褪。 9、治胃炎—生姜100克洗净切成细丝,放在250毫升保宁醋中密封3日,每日早晨空腹服用10毫升,可治疗慢性胃炎。

10、晕车—对易晕车晕船者,出发前喝上一杯加保宁醋的温开水,会使你舒心良久。

11、解乏—旅途疲劳时,在洗澡水中略加点保宁醋,能使你的皮肤光润,肌肉放松,消疲解乏。

12、止血—用棉花蘸保宁醋塞住鼻孔,可止鼻血。

13、防流感—“流感”发病季节。房间用醋薰一薰,可使空气消毒,预防感冒;用保宁醋加盐煎服,还可止吐止泻。

14、治关节炎—用保宁醋、麦麸、铁砂按一定的比例在拌匀后装入纱布带中,用烘热的新砖放在纱布带上烫熨患处或有关穴位,可治疗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15、治腮腺炎—用保宁醋加入石灰少许调匀涂患处,可治腮腺炎。

16、治皮炎—用保宁醋一日三次涂患处,治疗神经性皮炎。

17、消肿—碰伤淤血红肿(未破未伤筋骨)用温热的保宁醋涂患处一日三次消肿散瘀。 1、新买瓷器餐具和饮杯,放入10%的醋水中煮两小时,可除去铅、铝对人体危害。

2、用后的食具,可用1%食醋液消毒,防止肝炎病毒、痢疾、伤寒、肠炎消化道疾病。

3、醋煮花生米、黄豆,有降脂降血压作用。

4、乘车船先喝一杯加醋温开水,可防晕车。

5、洗澡水中加点醋,可洁净光润皮肤,放松肌肉,身子舒坦。

6、火烫轻伤,用醋洗患处,止痛防起泡。

7、鞋油里放几滴醋,皮鞋擦得更亮。

8、衣服染上果汁,先用醋搓擦,后水洗除净。

9、鼻孔出血,可用棉花蘸醋塞止。

10、虾、蟹、海蜇等,在烹前用1%-2%醋液浸一小时,防止嗜盐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11、洗后的蘑菇在加少量醋里浸泡,防止变黑。

12、蔫了的青菜,在放有醋的水里泡一小时可渐回青。

13、酒醉后饮半杯醋能解酒。 食醋是一种常用的酸味调料,其中以醋酸的含量为最多,占总酸量的90%左右,其他酸味成分是乳酸、琥珀酸、葡萄酸,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糖分,糊精、氨基酸酯类,甘油,酒精和食盐等。食醋中水的含量占总量90%以上。优质醋应酸味纯正柔和,稍有甜口、不涩、色泽琥珀色、棕色或黑紫色,液体透明澄清。

食醋能解腥提鲜,促进食欲,并可保持食物中的维生素C、B1、B2等。食醋中不允许含有游离的无机酸,不应与金属容器接触,食醋中含铅量每千克不得超过一毫克,每千克含砷不得超过05毫克,含黄曲霉每千克不得超过5微克。 真醋的颜色为棕红色或深褐色呈现紫色或无色透明,有光泽,有熏香,酸味柔和,稍带甜味,不涩,回味绵长,浓度适当。假醋多用工业冰醋酸兑水制成,颜色浅淡,发乌,开瓶酸气冲眼睛,无香味,口味单薄,除酸味外,有明显苦涩味,有悬浮物。

阆中保宁醋创始人就是索义廷

至于和保宁醋的关系,您看了下面的文字,您就清楚了

阆中盛产保宁醋,尤其在明朝,宫廷醋师索义廷流落阆中成功创制了药醋,被阆中人尊称为醋神。此醋坛证实当时索家酿醋技艺精湛,而且规模巨大,为研究阆中醋史、醋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据《索氏家谱》记载:索义廷,明末人,原籍湖南淮化县。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兵祸连年,索乃迁住岳阳务农。后从岳阳到了汉口,再北上太原。因山西一带战乱亦剧,只得再经陕西、甘肃辗转到四川阆中。为谋生计,在阆中城内过街楼街(今北街)购买草房开设醋坊。索学得酿醋绝技,善用白叩、砂仁、杜仲、当归、薄荷、五味子等32味中草药(以后更添30味)配制醋曲,其醋特佳,生意兴隆。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索义廷之孙索绍武,在城南门外下栅口上街购买住房及酿醋作坊。到1866年(清同治五年),索绍武之孙索大章、索大训及其胞侄将3间铺面转卖给索大森经营醋业。索氏醋极负盛名,但醋坊长期无牌号,直到索绍武在城南开醋坊时,始用石椿竖起了“索永顺醋坊”的招牌。1912年后下栅口街醋业发达,下栅口上街也因而更名“醋房街”。

索家醋坊招牌遗址至今尚可指辨,民国时期阆中醋坊40余家,均系索家徒弟、儿孙所开。

绳sheng 绳姓,出自子姓,源于商王之后。周灭商后,分给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为商朝手工业部族。其中索氏即为制作绳索的氏族,也称绳氏。

属汉族,分布极广,全球人口规模为10万人左右。

绳姓起源

绳姓,出自子姓,源于商王之后。周灭商后,分给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为商朝手工业部族。其中索氏即为制作绳索的氏族,也称绳氏。

在公元2005年山东青岛黄岛区在一工地上发掘时,发现一块双面铭文古砖。经10多天考证,文物专家今天初步断定,这块古砖是三国时期烧制的。今天,双面铭文古砖在国内没有发现记录。

该砖的短侧面有“大和四年作”字样,两处铭文均为阳文,为典型的汉代隶书。这样两面带有铭文的古砖,在国内还没有发现记录。经考证探明“身世”。该砖上的“绳氏砖”三个字,说明这块砖是一个“姓绳”的砖坊烧制的。在文物专家的协助下,大家初步断定,该砖是三国魏明帝时代(公元230年)烧制的。

该砖的铭文章法端庄严谨,排列错落有致,恰似精致的印章,与《张景碑》“一脉相传”。当时社会推行信誉规范。砖坊的主人将自己的名号烧制在砖上,以此承诺信誉,推广产品。

由以上可见,绳姓祖人在汉代已基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商业智慧产权。

这是有史料记载以来,历史上有记录绳姓最为清晰而且是唯一的一次。

绳姓分布

现全国有绳姓近10万人,全国除 外,其他各省具有分布,以山东菏泽、安徽颍上、河南南阳、湖北十堰(房竹)、河北等各省居多,若依姓氏排名500计算,绳姓排名为415。

属汉族,分布极广,全球人口规模为10万人左右。

曹氏起源

曹姓来源有六:

1、赐受曹官 以官为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与自然的斗争最艰巨的是和水患的斗争。相传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国大地是“水浩洋而不息”,因此曾出现过“积芦灰以止*水”的著名女神女娲。居住于共(今河南辉县)的共工氏族是世代相传的治水世家。据说在颛顼时,共工曾与颛顼争“帝位”,发生了战斗,共工企图放水来淹颛顼,结果被颛顼杀掉。但是共工的后世子孙仍作水官,在部落联盟中担任治水的职务。到了“华夏部落联盟”时期,又出现了治水英雄鲧和禹。鲧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治水却未取得成功。其后,禹总结了鲧用筑堤堵流的方法而致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通河川、开导阻滞(疏川导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归大、流人大河的方法,终于治住了洪水,变水害为水利。

在大禹治水时,陆终第五子(另说为第六子)安正逢其时,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为牢,看押奴隶的官,这在当时以镇压奴隶为主要职能的奴隶主政权中并非小官。安后来以官为氏。这是曹姓得姓之始。

曹安始居于今河南灵宝县曹水,此地是曹安受姓之地。曹安曾为夏代国君,附近有曹阳坑、曹阳墟。

曹安后来曾被禹所攻。禹为什么攻曹呢原因是炎黄部落联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将东夷族大部分融合了,禹是三族联盟的最后一位首领,相传他在晚年曾举荐东夷族首领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着想,竭力为其子启培植羽翼势力。三年后伯益把政权让给了禹的儿子启。大概由于从尧到舜、从舜到禹,都是实行禅让制,惟独从禹到启是传子,因此引起曹、有扈、魏、屈骜等氏的不满和反对,于是禹攻曹。曹因被攻,被迫迁于河南滑县之曹,即《诗序》所谓“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

到商灭夏后,曹姓又常与商朝对抗,成为方国,称做曹方。因被商讨伐,而东迁于山东定陶县。河南滑县曹故地于西周初年成为卫国的曹邑。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翟击败,漕(同曹)邑也就被翟占领,原来卫国被封在漕邑的后代就用祖先的封邑名“漕’’作为自己的姓氏。在汉代有游侠漕中叔、漕少游。《千家姓》云:西河族(今河南浚县、滑县及其迪南、迪北一带)。漕氏又演化为糟氏,《续通志·氏族略六》载:明嘉靖主事糟土奇。

2、受封曹国 以国为氏

出自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女贵)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封在曹国。周时,武王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之后,邾人有的以国为氏,改为朱氏;有的仍以曹为氏,是为曹氏。

3、出自姬姓。

相传周武王克商后,为了巩固周王朝的政权,便实行大分封,在封商旧臣曹挟于邾的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于曹邑,为曹伯,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故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一带,都于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北齐时以定陶为曹州,今有曹县)。公元前487年为宋景公所灭,振铎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曹振锋即为曹姓的受姓始祖。

曹国共26任君,10伯16侯,立国636年。其世系为:

曹叔姬振铎,西周曹国始封之君,父姬昌,兄姬发。卒,子太伯脾立。

曹太伯姬脾,曹国国君。曹叔振铎子,继曹叔而立。卒,子仲君平立。

曹仲君曹平,曹国国君,太伯脾子,继太伯而立。卒,子宫伯侯立。

曹宫伯曹侯,曹国国君,仲君平子,继仲君而立。卒,子孝伯云立。

曹孝伯曹云,曹国国君,宫伯侯子,继宫伯而立。卒,子夷伯喜立。

曹夷伯曹喜,曹国国君,孝伯云子,继孝伯而立。卒,弟幽伯疆立。

曹幽伯曹疆(—前826),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夷伯喜弟。继夷伯而立。前835一前826在位。周宣王二年(曹幽伯九年,前826),其弟鲜(一作苏)杀幽伯自立,是为戴伯。

曹戴伯曹鲜(?—前796),一作苏。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幽伯疆弟。杀幽伯而自立。前826一前796年在位。周宣王三十二年(曹戴伯三十年,前796)卒,子雉(一作兕)立,是为惠 {白。

曹惠伯曹雉(?—前760),一名兕。西周春秋之际曹国国君。戴伯鲜子,继戴伯而立。前796一前760年在位。周平王十一年(曹惠伯三十六年,前760)卒。子石甫立。

曹君曹石甫(?—前760),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继惠伯而立。前760年在位。既立,其弟武杀而代之,是为穆公。

曹穆公曹武(?—前757),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石甫弟。杀石甫而代立。前760一前757年在位。周平王十四年(曹穆公三年,前757),卒,子终生立,是为桓公。

曹桓公曹终生(?—前720),春秋曹国国君。穆公武子,继穆公而立。前757一前702年在位。周桓王十八年(曹桓公五十五年,前702),卒。太子射姑(一作夕姑)立,是为庄公。

曹庄公曹射姑(?—前671),一名夕姑。春秋曹国国君。桓公终生子,继桓公而立。前702一前671年在位。周惠王六年(曹庄公三十一年,前671),卒,太子羁立。

曹君曹羁,春秋曹国国君。庄公射姑子,继庄公而立。前 671一前670年在位。既立,戎(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伐曹。羁奔陈。曹赤(一作夷,赤为戎之外孙)归曹,是为僖公。

曹僖公曹赤(y一前662),一名夷。春秋曹国国君。继曹羁而立。前670一前662年在位。周惠王十五年(曹僖公八年,前 662),卒。子班立,是为昭公。

曹昭公曹班(?—前653),春秋曹国国君。僖公赤子,继僖公而立。前662一前653年在位。周惠王十八年(曹昭公二年,前659),赤狄攻邢,邢溃。乃与齐、宋之师救之,败赤狄。邢迁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又与齐、宋之师为之筑城。二十二年(前655),参与齐桓公会诸侯与周太子郑盟,以定周太子之位。二十四年(前653)卒。子共公襄立。

曹共公曹襄(?—前618),春秋曹国国君。昭公班子。继昭公而立。前653一前618年在位。周襄王八年(曹共公七年,前645),与齐、宋、鲁、陈、卫、郑、许之君盟于牡丘(齐邑,今山东聊城东北)。谋救徐伐楚。与齐师伐厉(楚与国,今湖北随县东北)以救徐。十一年(前642),与卫、邾助宋襄公平齐乱,以纳齐太子昭。十二年(前641),不服宋,宋师围之。十六年(前 637),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过曹,公欲观其骈胁(肋骨相连如一骨)。曹大夫僖力谏,不听。二十一年(前632),晋伐曹,执公。后释之。公乃会诸侯于许。周顷王元年(前618)卒。子寿立,是为文公。

曹文公曹寿(?—前595),春秋曹国国君。共公襄子,继共公而立。前618一前59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多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周定王十二年(曹文公二十三年,前595),卒。子庐(一作疆)立,是为宣公。

曹宣公曹庐(?—前578),一名疆。春秋曹国国君。文公寿子,继文公而立。前595一前578年在位。周简王八年(曹宣公十七年,前578),晋谋伐秦,征师于诸侯。晋、齐、宋、卫、鲁、郑、曹、邾、滕之君会于京师。晋率诸侯伐秦时,庐卒于师。庶弟 (一作庶子)负刍杀太子自立,是为成公。

曹成公曹负刍(?—前555),春秋曹国国君。宣公庐庶弟 (一说为庶子)。继宣公而立。前578一前55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曹屡参与晋会诸侯,随晋而征战。周灵王十七年(曹成公二十三年,前555),晋以卫石买、孙蒯违盟擅取曹重丘(今山东茌平西南),执之。晋平公会诸侯伐齐,围临淄,负刍卒于伐齐军次,子滕(一作胜)立,是为武公。

曹武公曹滕(?—前528),一名胜。春秋曹国国君。成公负刍子,继成公而立。前555一前528年在位。既立,屡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及征战。周景王十七年(曹武公二十七年,前 528),卒。子(氵页)(或作顷)立,是为平公。

曹平公曹滇(?—前524),或名顷。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继武公而立。前528一前524年在位。周景王二十一年 (曹平公四年,前524),卒。子悼公午立。

曹悼公曹午(?—前515),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氵页)子,继平公而立。前524一前515年在位。周敬王五年(曹悼公九年,前 5]5),朝于宋,宋囚之。曹立其弟野,是为声公。悼公卒于宋,归葬之。

曹声公曹野(?—前510),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演子,悼公午弟。继悼公而立,前515一前510年在位。周敬王十年(曹声公四年,前510),乎公之弟通杀公而自立,是为隐公。

曹隐公曹通(?—前506),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平公(氵页)弟。继声公野而立。前510—前506年在位。周敬王十四年 (曹隐公四年,前506),参与晋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会诸侯之盟,谋伐楚。是年,声公之弟露杀公自立,是为靖公。

曹靖公曹露(?—前502),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氵页)子,声公野弟。杀隐公通而自立。前506一前502年在位。周敬王十八年(曹靖公四年,前502),卒。子伯阳立。

曹伯曹阳(?—前487),春秋曹国末代国君。靖公露子,继靖公而立。前502一前487年在位,既即位,好田猎之事。曹鄙人公孙疆亦好田猎,获白雁而献给曹阳,且言田弋之说,曹阳便喜欢上了他,并与他商讨政事,使为司成。公孙疆说服曹阳背晋伐宋。周敬王二十二年(曹伯阳三年,前498),卫伐曹,克郊(今山东菏泽境)而还。三十二年(前488),郑大夫以宋人有曹,乃郑之患,不可不救。冬,郑师救曹,侵宋。三十三年(前 487),宋破曹,俘君而杀之,曹亡。

曹国的后裔都姓曹,以曹伯为始祖。旧时定陶故城之北有大阜,名仿山,上有曹伯庙,额曰“西周旧国”,地方官岁时祀之。因曹姓是上古皇姓著姓,旧时菏泽、定陶二邑,凡曹姓纳粮,每升较他姓减三文。《县志》载,定陶为古曹国,曹伯墓在北门外,十七世皆葬于此。

5、他姓改作曹姓

后汉有曹嵩(曹操之父),本姓夏侯,后改姓曹,是为安徽曹氏。

6、少数民族曹姓

1)匈奴族曹姓。《晋书》载记有匈奴右贤王曹毂屯马兰山。又载有贰城胡曹寅献马3000匹,以寅为镇北将军、并州刺史。公元413年,北魏初吐京胡首领曹龙、张大头等率部众两万人,入蒲子(今山西隰县),推曹龙为大单于。公元416年6月,并州胡人数万落叛逃后秦,人平阳,曹弘被推为大单于。《晋书·世祖纪》有山胡曹仆浑,是投降汉人的匈奴族,演变为步落稽胡。

2)满族曹姓。索佳氏改曹氏、索氏,分布于鄂尔坤、俄漠和、界凡、长白山、马尔敦、大凌河等地。鄂托氏,后改为曹氏,分布于赫图阿拉、叶赫、乌喇地方。

3)蒙古族曹姓。曹光明,镇江人。曹。春林,法库人。曹都,巴林右旗人。曹里鹰,原为民勤汉人,迁阿拉善族,起蒙古各察来台。

4)藏族曹氏。大通县大通川土千总户曹通温布,番族,以曹为姓,清乾隆九年以功授职。

5)瑶族曹姓。泰国德伊兑村十二姓之一,原住南京,迁潮州府河杨河。元末大乱,又迁贵州,再转迁泰国北部山区。

6)阿昌族曹姓。曹老莘,陇川县芒东寨经师。曹秉薄,原为汉人,明洪武二年迁腾越,又到绮罗、罗文冲关璋,娶阿昌族女哄氏而成为阿昌族。一支迁路西县高埂田为阿昌族。一支迁萝卜坝成为傣族。一支到陇川县小新寨成为景颇族载瓦支。

7)布朗族曹姓。勐腊县倚邦土千总曹当斋,清雍正七年 (1729年)从征普思逆夷,杀贼有功,给土千总。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徐姓源流详介:

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的远古始祖就是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

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这是因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这儿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这个群体是以射猎为主要的生存方式。随着对鸟的图腾崇拜的加强,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鸟)、凤 (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其中一种传说是其母女节,也称皇娥,夜梦流星人怀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以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在他的带领下,东夷集团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就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及其部族,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寿过百岁,也有说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东4公里处,呈金字塔形,底边长28米,顶边长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庙。整个陵园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宫门、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组成。

少昊去世后,东夷部落联盟由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的颛顼接掌。颛顼,号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聪明过人,相传十岁时便成为本部落首领,率族众迁往东夷集团所在地,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率族众迁到东夷集团所在区域穷桑一带,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却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颛顼继位,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不久,将统治中心迁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许多东夷部落也跟着内迁。迁回中原后,颛顼又继承了祖父黄帝原担任的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身兼炎黄与东夷两大部落联盟首领,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岁的颛顼方才去世。颛顼陵遗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三相庄西15公里处,南北长240米,东西长一百三十余米,有宝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统年间,一场龙卷风携沙将陵园全部覆盖。近年来随沙丘移动,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

作为少昊后代的徐姓与颛顼发生关系是在颛顼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就是颛顼

据《史记》等书记载,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鸟)落下来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业。 大业成年后,娶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坚。

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著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时,却积极推荐、扶持大禹登舜位,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14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

传说皋陶有六个儿子(一说三个),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音闭),又称伯益,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向南发展,偃姓及后来所产生的姓氏即奉皋陶为血缘始祖,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远迁西北。

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贯侯: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写作繁,而繁据《离骚注》解释,为“凤皇别名也”。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很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所以说,对于凿井技术的发明,无论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赞美都不为过。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

大禹在位时,曾打算将首领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备传位给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启于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据说已年过二百。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已很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偃王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儿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仍称“徐子’。春秋时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逐渐衰弱。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终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

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在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进入春秋之后,随着周王朝的日渐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纷纷并起,称雄争霸,征战不已,无暇南顾,而南方的楚国势力也刚刚开始兴起,尚未北上。处于这种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国,也趁时而起,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等,开始了自己的复兴道路,并不断与北面的齐、鲁等国,南面的楚国,以至后来的吴国发生战争。随着齐、楚两国的逐渐强大和互相争霸,徐国变成了两国争夺的对象。开始时,过度靠近齐国,引起楚国不满,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虽有北方齐、曹等国军队来救,但还是失败了。随着桓公去世后,齐国地位和国力的下降,徐国的政治态度逐步向楚国靠拢。这又引起了北方大国晋国的不满,但由于晋、楚两国势力大致相当,一时难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接受了由楚国逃来的申公巫臣的建议,帮助新兴的吴国训练军队,以牵制楚国。据《左传》成公七年 (前584年)条记载,逐渐强大起来的吴国当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帷幕,徐国力求保持中立,并与吴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如吴国人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每当此时,徐国都热情款待。一次,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国君殷勤招待,见到季札携带的佩剑,十分喜欢,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国君已死,季札到徐国君墓前祭扫后,将佩剑挂在墓前树上。人们不解,季札解释说:“我知道徐君喜欢我的剑,可因为我那时是出使上国,没能给他,但我已心许之,现在回来,人虽已故去,就挂在他墓前吧。”

徐国的这种中立态度,引起楚国的严重不满。公元前538年,以楚国为首,会盟诸侯于申,会上,楚国将徐子(即徐国国君)抓了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陈、许等国,还有顿、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两年之后,徐仪楚朝聘楚国(传世有邻王义楚(金+瑞-王),向楚国输诚。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国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过来依附于楚国,以求苟延残喘。这样一来,又得罪了楚的宿敌齐国,公元前524年,齐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转过来依附齐国。第二年,徐国又与宋、邾、那等结为盟国,以抵抗吴国北侵。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徐国最终投向楚国,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敌人吴国。公元前512年,吴派大军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国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孙,“断其发,携其夫人”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的城父集)。徐国正式灭国。

徐国灭亡后,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国为氏,以氏为荣。虽遭灭国之祸,然此心不改,直到数百年后的秦汉时期,又以氏为姓。

灭国后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继续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吴,其中著名的如徐承还当上了吴国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师从每上袭齐。一部分西迁和北迁,入今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其余相当部分南迁。开始时迁至余长,古名涂水,《读史方舆纪要》言“涂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县的滁河。之后,又有一部分入渡过长江,进入苏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内。这从当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与徐姓有关的青铜器铭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区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县,余与徐相通,前文已说过。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长兴有余干山,绍兴市南有会稽山,古称(涂土)山。湖北咸宁县有涂水,入江之处叫涂口,均可以为证。此外,在江浙一带还出土过若干青铜器,其中有几件可以明确考定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县也曾出土过三件青铜器,可以认定为(余+都-者)器。

二、 迁徙分布

远古时期若木被封徐国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北部,这是徐姓的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姓了。后来他们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及古代的东海、高平、东宛等地。具体的迁播时间是:秦朝以前已迁入了山东。历史商有一个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关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药的事,在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嬴州,请地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访不老神药的故事,虽然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有一些出入,但却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徐氏迁播于山东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东汉以前已有徐氏再迁播到今天的甘肃省境内。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已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区。徐姓的南迁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2、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3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元朝的时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梅县、海丰等 地。总之,徐姓在秦氢汉的时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尤为山东繁衍得最为旺盛。从魏晋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以后,已经分布于广大江南地区了。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少数民族徐姓分布:

在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徐姓。除了前文所言畲族钟姓可能为徐姓一支外,北魏时,北地氐人中有徐姓,其源是出自赢姓还是后来氐人自行改姓,已不可考。南朝时陈的大臣徐世谱即是巴族人。

徐世谱 (509—563),巴族,字兴宗。巴东鱼复(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人。世居荆州,为主帅。勇敢有膂力,善水战。梁末时为员外散骑常侍,领水军,从司徒陆法和大败侯景,封鱼复县侯,任信武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后又以抗击西魏功,升侍中、镇南将军、护军将军。梁敬帝时,为左卫将军,负责水战器具,颇有战功。陈朝建立后,历任特进、护军将军、安西将军、盲城太守、右光禄大夫。陈文帝天嘉四年病卒。

宋朝时著名画家徐皋是白族人,善画鱼。

辽金时土族有阻卜部,后以此为姓,并转音为徐,后世士族亦有徐姓,为徐胡氏所改,也有为徐卜氏所改。

明朝有徐晟,为赐姓名,蒙古族,原名七十五,水乐初年归附明朝,为人机警,以翻译民族文字见长,深得信任。凡明初西北、北方少数民族之事,大多参与,累官至锦衣卫指挥佥事、指挥同知。

清代高丽族有徐姓,世居噶山,据《八旗满洲氏族通志》介绍,有徐大勇,是清初归顺清朝的,为镶白旗包衣,其曾孙徐宗顺为八品通事官,徐宗孟为六品通事官。清代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为徐氏,纳西族。清朝人关后,有少数满族人偶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

到了当代,除汉族之外,满族、蒙古族、回族、壮族、苗族、朝鲜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拉佑族、景颇族、阿昌族、布依族、鄂温克族、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维吾尔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东乡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徐姓,来源也不一样。如景颇族的徐姓为“勒托”所改,阿昌族徐姓为“喇细”所改。在当今少数民族徐姓名人中,以满族居多,如徐劭、徐锋、徐文源、徐甲同、徐成山、徐明谦、徐宝亮、徐钦鸣、徐桂珠、徐崇源、徐德明等。维吾尔族有徐克尔汗、朝鲜族有徐麒锡,壮族有徐寒梅、徐学洪,回族有徐忠熹、徐万鹏、徐介眉,土家族有徐世俊,白族有徐琳等等。

徐姓当代分布情况

徐姓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数量近二千万之多,遍布全国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迹。台湾徐姓主要聚居于新竹、苗栗两个地区。大陆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等省为多,上述七省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65。根据某些学者近年对北京、上海、陕西、四川、辽宁、广东、福建等七个省市 174900人的抽样调查,发现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473,在被调查的1133个姓氏中居于第十四位,其具体情况是:

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有30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243,在被调查的515个姓氏中居14位。

在被调查的25092个上海人中,有 1034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21,在被调查的391个姓氏中居第4位。

在被调查的23795个陕西人中,有 20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 0878,在被调查的456个姓氏中居第 2l位。

在被调查25239个四川人中,有363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38,在被调查的521个姓氏中居第18位。

在被调查25029个辽宁人中,有352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06,在被调查的447个姓氏中居第12位。

在被调查25244个福建人中,有160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634,在被调查的246个姓氏中居第24位。在被调查25646个广东人中,有149人姓徐,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581,在被调查的298个姓氏中居第37位。

参考资料:

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167&name=徐%20%20%20%20%20%20%20%20

2、满族姓氏大全

A

[阿] 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艾]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安]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敖] 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B

[巴] 满族老姓包括:阿尔布氏、阿勒巴齐氏、巴雅尔氏、

我姓索 谁知道有关索氏的事迹

  一、姓氏源流  索(Suǒ)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商殷七公族之一,是汤王的后代。据《元和姓纂》载,商朝的王公贵族有七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