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哎哺”(原始)社会是怎样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血缘为纽带的彝族“哎哺”(原始)社会,在西南地区分别结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胞族、氏族和部落族群。这个时期的过程十分漫长,又极少有文字记载,我们今天还很难确切地知道这些族群、部落的具体情况,但知道在他们还没有完全定居下来从事比较稳定的农业生产前,他们之间的迁徙交流一直是很频繁的。这些频繁的交流情况,我们从全国彝区包括文山州在内的许多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的遗物中,可以粗略地窥视到西南彝区古代原始人群的大体分布状况,这些情况可从后来逐渐出现的彝文记载和口碑传承中得到验证。
文山州发现的不少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及后来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存,与彝族聚居中心地区的滇池、洱海及金沙江流域的出土文物有许多相似共通之处,说明文山州在远古时期就与其他地区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为此,完全可以作这样的合理推断:我们虽然不知道 170 万年前的“元谋猿人”与其他地区猿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但作为自古就生息繁衍在大西南这块土地上的主要土著民族,彝族自然应是“元谋猿人”后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古代西南彝族先民分布的文字记载,汉文直到秦汉时期才开始出现,之后逐步增多,但古时因为中原中央政权驻地与西南边疆地区相距遥远,加之古代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闭塞,封建统治者的史官们在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记录中,使用的大都是间接而来的二手、三手以上的材料,甚至还有少数道听途说的信息,加之各地官吏在对少数民族的认识、理解以及民族语言译音上的异同,加上些歧视心理,史实记述不可能做到很准确,因而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误解和误记,甚至有的以偏概全,事实完全没有了本来面目。
司马迁是一个很注重客观记实的大史学家,他到过全国很多地方,但没有到过云南,因此他在其《史记》中对“西南夷”的记述,也就只有几个大的部落联盟国家名称,然后“以数十计”而概括之,没有办法全面介绍。因此,春秋战国以前的西南地区彝族社会情况,我们很难从汉文史料中去准确了解和把握。作为自古以来就一直居住在祖国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彝族,包括文山州的彝族,我们可从各种彝文史料、历史传说、考古发掘以及人们一代代的口碑相传中,看到远古时期彝族社会族群的分布情况,以及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物产资源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彝族母系社会时期 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时间最漫长的时期。
而在这一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旧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又要比新石器时代的父系社会时间长得多。从 170 万年前到 7000 年前间,中国西南地区以彝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人类母系原始社会,彝族人民把这种原始社会称为“哎哺”时代。学术界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划分中,将这段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从社会发展角度讲,又称为母系社会时期和父系社会时期,其中旧石器时代比新石器时代更加漫长。
——读《用年表读懂中国史》小结(一)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距今约300至400万年前,东非猿人给人类带来了文明的曙光。在中国大地上,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和距今约115万-70万年的蓝田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他们的大脑容量和体质都还比较原始。到了距今约68万-78万年前,出现了与现代人较接近的北京周口店人,属于最早意义上的中国人。大约5万年前,我国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据《淮南子》记载:传说上古时期女娲采五色石补天,烧芦苇灰烬档洪水,并且用手捏、鞭打的方式造人,它所反映的就是我国旧石器时期晚期母系氏族社会状况。
到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繁荣时期,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属于这个时期的7000多处遗址。到距今6500年前,我国黄河地区的母系氏族文明发展到顶峰,其代表就是半坡文明。195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学家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发现的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它也被认为是整个黄河文明的源头。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附近发现的河姆渡遗址,推翻了黄河是中华文明唯一源头的说法,证明了广阔的长江流域也拥有着绚丽的文化。三苗、东夷这些传说中的民族可能就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中国人,其后裔就是楚、吴、越人。距今5000年前,我国众多氏族部落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相应的传说也从神话崇拜进入英雄崇拜时代。此时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各地的氏族都进入军事民主制时代。领袖人物开始建立和私有制相对应的监狱、军队等。古代中国文明广泛分布在从长江以南到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在这个范围内既有农耕民族(蚩尤部落),也有游猎民族(皇帝部落),还有丛林民族(三苗部落)。传说,当时的大部族主要有生活在姜水附近的炎帝部落,生活在渭水北方的黄帝部落,生活在东方的少昊氏、伏羲氏等部落,还有生活在淮水北方的蚩尤部落和生活在汉水附近的三苗部落。最开始是皇帝部落击败炎帝部落,两个部落最终融合成一个部落,构成了古华夏民族的主体。所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传说,黄帝给天下“划野分疆”共分为九州,根据家庭数量组成一级级组织,设立官员,选拔官吏管理部族。史称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14个被分封得姓,当时黄帝通过巨大的功绩已经确立了王权,并且国家的雏形已经形成了。到尧舜禹时期,王权更替已经相当有规则了。唐尧的记载最早出于《尚书、尧典》。唐尧年老时将自己的位置禅让给虞舜,虞舜年老时又将自己的位置禅让给夏禹。不过,也有些史学家认为,从虞舜晚年巡游并死在南方的典故看,当时的禅让,也可能是新的领导者强势崛起,最终温和地夺取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总之,禅让的神话,表明当时人们已经习惯有一个“帝”,世俗王权已经形成了。
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大汉民族姓氏或大汉民族风格的姓氏(汉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的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单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复姓)。
汉姓简介
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现在一般人只有姓与名,部分人或会使用化名、笔名、网名等)。和其他族群不同,汉族的姓氏多为单字:张、刘、陈、李、王、杨等,也有复姓:司徒、欧阳、上官等。
汉姓历史起源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只有名没有姓,贵族才能有姓。战国后,姓氏制度瓦解,姓氏慢慢合而为一。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姒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而汉族之姓则多出于黄帝,炎帝之后,故又称炎黄子孙。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以"汉"为姓氏
今甘肃榆中,山东日照有此姓。
彝族“哎哺”(原始)社会是怎样的?
本文2023-10-12 16:19: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7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