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风虽好,他的儿子曾纪泽继承了多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曾国藩家风虽好,他的儿子曾纪泽继承了多少?,第1张

得益于曾国藩所留下的家训、所培养的家风,曾家长盛不衰,出了许多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比如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晚清一位重臣,担当外交职务,长期与列强周旋,在那四面楚歌的年代中,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苦苦支撑。

列强都是不讲道理的,属于“有文化的强盗”,与其打交道,必然要有过硬的真本事。不仅要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现状、传统等一清二楚,还要深刻洞察列强各自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强弱软硬,做到知己知彼。但列强与中华之间语言不通,知己知彼必须先过语言关。

当时英国为列强之中的首强,英语也成为国际主流语言。那么曾纪泽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呢?很简单,背《圣经》。

原来在他年幼之时,深具远见卓识的父亲曾国藩就开始对他进行“中西结合”的培养,除了传授国学之外,还请来外教,开始教授西洋文化,首先就是英语。这位外教恰好是位传教士,大约是想把清朝重臣的家庭都发展成教徒,一来就宣传《圣经》。曾国藩则觉得这《圣经》与中华《诗经》听来类似,既然《诗经》是国学启蒙之物,那么就将《圣经》当作西学启蒙之物吧。曾纪泽就这样开始了英语学习。这种笨办法反映出了曾家在学习上的一种家风态度,那就是持之以恒。

而曾国藩之所以要在家书中专门提醒曾纪泽持之以恒的道理,除了强调家风之外,还在于曾纪泽在学习上曾有浅尝辄止的毛病,必须用一些看似笨拙的方法来养成勤奋的习惯。

曾纪泽也没有辜负父望。在幼年背《圣经》之后,他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接触英文,在后来要担当外交使命时,才开始再度学习英语。此时他已是年近三十之人,每日有许多繁忙公务相扰,精力大不如前,但曾纪泽凭着当年背《圣经》的精神,采取每日抄写、背诵英语语句一二十条的方法,长期坚持,硬是自学成功了。他的英语功底后来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可以用英语写一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政论文章《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于权威英文报刊上,并在国际上造成颇大的影响力。

当然,他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也不仅限于英语,他在许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这种造诣与他长期的勤学密不可分。根据《曾纪泽日记》记载,这位公务繁忙的朝廷重臣,每日都有例行的、不可缺的学习任务。除了英语之外,还有书法练习、阅读等。

在这种长期学习之下,他不仅博闻强识,还极富观察力,对于外交家而言,这是十分关键的素质。故而在代表清朝出使列强时,他能透过迷雾,看到列强强在何处,清朝弱在哪里,而列强的弱点又在哪里,与许多人一味地崇洋媚外大不相同。

比如当时法国首都巴黎,是欧洲一大经济中心,十分繁华,不仅法国人为之自豪,许多外国人也很是眼红,但曾纪泽却能一眼看穿这浮华之下的问题: “巴黎为西国著名富丽之所,各国富人巨室,往往游观于此,好虚靡巨款,徒供耳目玩好,非尽能专心壹志以攻有益之事也。”

尤其可贵的是,他在观察与对比中,认为中华当时之所以落后列强,就在于中华传统的学问偏离了儒家本来主张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尽是为功名所做的八股文。

可叹当时的朝廷用人之策,就是多用会写八股文的废物。在与沙俄的交涉之中,晚清政府就派了一个名叫完颜崇厚的举人前去,这个人不通外文只通八股文,竟然擅作主张,将大片土地割让给了沙俄。晚清政府急忙派曾纪泽前去挽救。面对沙俄的恫吓,对这个野蛮帝国十分了解的曾纪泽,沉着应对,最后成功挽回了失地。

知识就是力量,好学之家风,更是力量。

曾国藩家族传承至今已经有190多年,共有6代人~

“曾门,没有逆子。”在湖南寻访曾氏后人的一路上,这句话,记者反复听到,先是疑惑,而后觉得确为必然。

  当你走进位于湖南双峰荷叶镇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走进曾氏后人的家门,你会发现家训不在所谓的“语言”里。跟他们打交道,会发现家风散见在细节之中,比方说无法言状的个人气质,哪怕小小的事情也认真细谨,虽不轻诺却样样为你做到。真诚而宁静的人格,大概就是如此。

  曾国藩的家训很多,散见在家书里,一两句话而已,很亲近,都能“做得下去”。核心是:不求官高钱多,守本分,慎独。这些家风不仅泽被了自家的后人,在这个小镇上你也能察觉到曾国藩在他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中的位置。

  曾宪枢:大堑面前,不“纵身而下”

  一个老中医曾对少年曾宪枢说,你的阳寿有限,最多也就活得到40来年。然而,这并没有成为这个重症哮喘少年的谶语。他以83岁高龄去世。

  曾宪枢是曾国荃的第五代,尽管去世已久,但是对于曾宪枢的三个儿女而言,要勾勒出一个父亲的形象也并不算难。在种种的勾勒之中,心肺衰竭,一直是一个关键字。这种折磨伴随曾宪枢一生,也是如影随形的“老朋友”。

  事实上,“隐忍自强”,是曾家门风留给儿女最大的礼物。

  当年,太平军挥师北上,曾国藩到长沙治理清军,正直、雷厉风行的作风得罪了当地的官僚。

  绿营军看着曾国藩招来的这些湘勇土包子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经常借故械斗。一次绿营兵竟破门而入,连伤曾的几个随从,连曾国藩自己都差点挨刀。曾夺门而逃,几步窜到隔壁巡抚骆秉章办公室门前求救。 骆秉章并不惩处绿营军人,不亲自上前解围,“将来打仗,还要靠他们啊!”曾国藩气得哑口无言。

  然而这事让曾国藩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不再与长沙官场纠缠争辩,而是卷起铺盖,回家招募湘军。曾国藩开始和这个旧体制进行抗争。

  同样,这个曾家第四代,也曾走到人生的险境。1958年4月,如火燎原的整风运动正转变风向,烧向所谓的“右派”分子,湖南省财政厅预算处的曾宪枢被划为了“右派”,被开除公职,还要受到严厉处分,到大通湖农场参加劳动教养。

  当时47岁的曾宪枢的哮喘病又发作,身体极度虚弱,旁人都劝他以身体原因申请暂缓或另改去处。然而,曾宪枢由妻子搀扶,背着行李到了劳教点报到,接收站的工作人员一见,大惊失色拒绝接纳他,曾宪枢捡回一条命。

  回到街道,街道办事处正在办公共食堂,需要会计管账,有人自然想到了湖南大学商学系出身的曾宪枢。很快,公共食堂的账目因为曾宪枢而井井有条地运行起来。公私分明——是单位给他的最大评价。

  然而,“上面”来通知说,“右派分子不能在公共食堂当会计”。街道办事处又安排了曾宪枢另一个去处:土方队。在那里,和成分复杂的人员一起挑土,这个备受欺负的文弱“大学生”,哮喘病又犯了。

  曾宪枢后来在教育儿女的时候,常常说起那段人生的幽暗,“我好几次站在天心阁的城墙边,想纵身而下,一了百了。”然而,他又说道,“灵魂容易解脱,骨肉呢?”

  1961年,土方队解散,曾宪枢终于回到家里。当家人把他送进医院的时候,医生告诉他的妻子以及3个儿女,“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锻炼了他原本十分衰弱的心肺功能”。

  “天下惟吃亏二字,受用不尽,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是多次“吃大堑”的曾国藩留下的金玉良言,很显然,这也是留给后人的“成功之言”。

  曾宪华一家:曾门里,别样80后

  像家族中同辈人一样,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的曾孙曾宪华的命运,一度被笼罩在那个一度沉重的“曾”字底下。

  曾宪华报考武汉音乐学院,到最后一关被告知“水平不够”,19岁下农场,一待就是14年。曾宪华回城后在长沙园林局工作,1987年被动员入党。

  他回忆道:“那个评议会很有意思,有个老工人站出来说,‘小曾平时表现还可以,但他家成分蛮高’。”领导发话:“现在还说这些干吗?都什么时代了!”

  曾国藩的直系后裔少有做官的,用曾宪华的话说,他们大多正直、老实、谨慎、勤奋。“我不会应酬,也做不到说假话。”

  每当有人对曾国藩的第五代、第六代未能出一个显达人物表示惋惜时,曾宪华会略低了头缓缓地说:“可是,曾家那么多后代,你找不出一个坏人。”

  曾宪华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曾梦佳,目前是长沙市某区法院的副院长。对于不乏杰出女性的曾家,曾梦佳是曾国藩第6代后人里少有的公务员。

  “曾家人的性格和素养,让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对于身处官场,曾梦佳觉得曾家人或许有更多的“书卷气”——优雅、大方、讲理、重德行。然而,“书卷气”也并不意味着某种“书生气”。在她看来,这是两回事。

  对于曾国藩本人的家训原典,曾梦佳记得,小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接触,父母也少用长篇大论的“家训”教育。教育的进行,都在父母的示范上——如何与人交往、为人,对待钱财、权力的态度。

  曾宪华对两个女儿的学习要求甚为严厉,在作为80后的二女儿曾倩宇看来,印象尤为深刻,也许曾宪华那一代,学习实在是一种“奢求”。曾倩宇从法律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后来却爱上了跳舞,并梦想成为一个舞蹈老师。对于这样的决定,曾宪华不认为明智和正确,却任由女儿自己选择。

  曾倩宇觉得,父母从来不打骂小孩,从不说粗话,任何时候,都是“讲道理”。这一点对两姐妹的后天性格的形成很重要。这个曾家的80后,穿着朴素、性格沉静。

  “曾国藩”这位老祖宗,是什么时候进入了自己的生活?曾倩宇回忆了许久。因为历史的原因,小时候父母几乎没有提及,等到初中的时候,许多历史的因素渐渐消退,曾倩宇才被告知自己的“成分”,就是历史教科书里,她已经了解到的镇压农民运动的“曾剃头”吗?跟父母的叙述里,做人、做官、文武全才的一代名臣曾国藩相比,相差太远了。

  曾樾:“谁又来为我扫墓?”

  从人大穿过万泉河路,不久就到了曾樾位于北京的家。他的家很小,50多平米空间的居室,15年的校长在此“蜗居”。

  作为北京原双榆树小学校长、曾国藩第六代嫡孙的曾樾,卧室的书架上摆满了《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全书》等和曾国藩研究有关的书籍,洋溢着世代相传的书香气息。

  曾樾1990年才搬到这栋房子居住,之前一直住在学校教学楼的一间房子里。他参加工作后前20年的积蓄,全部给了姑姑曾宪源,资助老人买了房子。

  曾樾的父亲曾宪森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给他留下两份遗产,一是一套小三居的房子,他让给了当时没有房子的妹妹,自己却住在学校的那一间房里。二是一套《曾国藩全集》。

  曾樾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话少得不能再少”的人,然而对儿女却“严得不能再严”的人。为教育儿女吃苦,曾樾9岁时被送到长沙读书。而大学毕业后,曾樾本可通过父亲的关照在城里得到一份安逸的工作,然而曾宪森竟让他远离家人去了新疆工作,开始了长达11年的“意志与品德的改造”。

  曾樾小时候被过继给姑姑曾宪源,这个曾先后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数学力学系录取的才女给了他极其传统的文化教育。另外,德行上的苦口婆心到了“公家信笺为什么不能个人私用”的地步。而晚年曾宪源身边没有其他亲人,曾樾一直在她身边像儿子一样照顾她,端茶送水,无微不至,直至去年去世。而“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正是曾国藩的“八本”家风之一。

  曾樾本人对于“低调”的阐释,可谓淋漓尽致。

  2009年,曾樾入选第五届全国百名优秀校长。2010年,退休前,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内有“清代名臣曾国藩的第六代孙曾樾校长,以湖南人的血性精神,自强不息,力争上游,占领教育高地”的赞语。

  曾生活中仍然很沉默,上辈不刻意强调他是曾国藩的子孙,他也无意识去告诉他的孩子这种特殊的身份。

  作为曾氏嫡系子孙,2006年荷叶举办“第二次曾国藩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去还是不去,曾樾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史学界对曾国藩还有争议,自己去了会不会太高调?学校领导劝他说:社会各界都在研究曾国藩,研究曾氏家族,研究曾氏家教,你应该回去了解自己的老祖宗。这才让他下定决心回家。

  2009年曾国藩故居白玉堂开馆仪式举行,他带着儿子——曾国藩的第七代嫡孙曾沐又回了一次家,他对儿子说,“记住,你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曾国藩。”为先人扫墓时,曾樾想得最多的问题是,自己能不能对得起先祖们,历史不断翻页,“谁又来为我扫墓”?

  胡卫平:醉心研究曾国藩

  《曾国藩研究》已经出版了37期了。这本杂志,是一本内部刊物,免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按照曾国藩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杂志主编胡卫平的看法,这本杂志默默记叙着故居这座老宅正发生着什么。

  杂志被送到各个地方,香港、美国等。这里既有专门针对曾国藩家族的学术研究,又是家族后人守望祖训的精神脐带。

  今年,胡卫平61岁了。在曾国藩故居,大家都叫他“胡老爷”。而对于遍布海外的曾家后人而言,他是一位“守护者”,曾国藩家族的“大管家”。

  “胡老爷”的编辑部在曾国藩故居的研究会办公室里。尽管有些杂乱,但整个房间的东西:曾公的书、研究资料、墨宝,环绕着胡卫平的办公桌。胡没有计算机,写稿、阅稿、校对,全靠手写。

  他的执着,在曾国藩故居很有名,除了曾国藩研究,他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不喝酒,更不陪酒,不跳舞、不洗脚。他并不喜欢交际逢迎的场合,秉承着曾公严谨低调的教训。

  为了寻访曾家后人,胡卫平跑遍大半个中国,无论多远,他都登门访一遍。几乎所有人都乐于和他来往,显然,真诚、低调、严谨——性格的一致性,使得大家彼此信任。胡卫平在故居的不少活动,也让曾国藩这个有着5支后代的家族能频繁来往,共同凭吊先人。

  对于80后、90后出生的“曾家年轻人”,胡卫平还承担着让他们慢慢了解曾国藩这位祖先的重任。

  曾国藩的精神遗产对胡卫平的“俘获”,源于1982年的一次偶然。那时,他在双峰县图书馆工作,轻松而悠闲。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出差来到在富厚堂办公的攸永乡政府,被里面雕梁画栋、精美实用的藏书楼所吸引。回去后他就开始搜寻资料,对富厚堂及其主人曾国藩进行研究。

  4年后,他在《双峰文史》发表了《富厚堂藏书楼》一文,这是全国第一篇专门研究曾国藩藏书楼的文章。从此,他主动“下放”到离县城四十余公里的偏僻山乡荷叶镇,开始了30多年的曾国藩研究。从一间一间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开始打造,直到中国曾国藩文化旅游节在这个小镇成功举办。

  胡卫平及其同事们的研究风格是,严谨扎实、不尚空谈,重证据、重历史条件、重辨章学术。他的研究也得到“比教授还教授,比学者还学者”的评价。

  这是一种“回归”,按照胡卫平自己的说法,30多年后的今天,都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曾国藩曾有个同窗好友叫做朱尧阶,而胡的母亲,正是朱尧阶的曾孙女辈。而胡的祖父,曾给曾国荃的后人做过长工,后来成为曾家的管家。

  “管家之后”的胡卫平又一次成为曾家“大管家”。他在送给记者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缘分”二字。

  胡卫平的梦想,是守住曾家这个宅院,把博物馆、藏书楼慢慢完善起来,把《曾国藩研究》杂志办下去。

男国藩跪禀 这是曾国藩家书与父母书修身篇和劝学篇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

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

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迩际①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

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

已看至《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男亦不求

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

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

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黎樾乔老前辈

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

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男谨禀,即请

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九弟之病,自正月十六日后,日见强旺;二月一日开荤,现

全复元矣。二月以来,日日习字,时有长进。男亦常习小楷,以为明年考差之具。近来

改临智永千字文贴,不复临颜柳二家帖,以不合时宜故也。

孙男身体甚好,每日佻达①欢呼,曾无歇息,孙女亦好。浙江之事,闻于正月底交

战,仍尔不胜。去岁所失宁波府城,定海、镇海二县城,尚未收复。英夷滋扰以来,皆

汉好助之为卢,此辈食毛践土,丧尽天良,不知何日罪恶贯盈,始得聚而歼灭。

湖北崇阳县逆贼钟人杰为乱,攻占崇阳、通城二县。裕制军即日扑灭,将钟人杰及

逆党槛送京师正法,余孽俱已搜尽。钟逆倡乱不及一月,党羽姻属,皆伏天诛,黄河去

年决口,昨已合拢,大功告成矣。

九弟前病中思归,近因难觅好伴,且闻道上有虞,是以不复作归计。弟自病好后,

亦安心不甚思家。李碧峰在寓三月,现己找得馆地,在唐同年李杜家教书,每月俸金二

两,月费一千。男于二月初配丸药一料,重三斤,约计费钱六千文。男等在京谨慎,望

父母亲大人放心,男谨禀。(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匹日)

曾国藩家风虽好,他的儿子曾纪泽继承了多少?

得益于曾国藩所留下的家训、所培养的家风,曾家长盛不衰,出了许多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比如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晚清一位重臣,担当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