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钟梵字铭文考怎么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永乐大钟梵字铭文考怎么样,第1张

北京大钟寺有一口明永乐年间姚广孝(道衍和尚)监造的巨钟,俗称永乐大钟。钟体内外遍铸梵汉经咒,有诗形容为“此钟身被莲花篇”,十分形象。只是这“莲花篇”到底是何篇,明清两代似已无人能够说清。有说“内外书《华严》八十一卷……书《金刚般若》三十二分”(《帝京景物略》),也有说“内外书《华严》八十一卷,名曰华严钟”(《春明梦余录》)。直到1981年,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夏明明经过仔细核对,发现钟身上并无《华严经》,但《金刚般若经》还是有的,而且远不止《金刚》一种。 永乐大钟上面的这些梵汉经咒,据说军阀张宗昌曾派人拓印过,拓本现存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但已残损严重,无法使用。1996年,古钟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补拓,最后编成《永乐大钟铭文真迹》(下文简称《真迹》),线装本一函六巨册,铭文均为原大复制。这是目前研究永乐大钟梵汉经咒最基本的文献。高凯军和夏明明在2006年将他们历年研究永乐大钟的成果辑为《发现永乐大钟》一书(汉英日三语本,下文简称《发现》),其中涉及经咒铭文的部分由夏明明负责撰写,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和研究永乐大钟的专著。 据《真迹》(前言“解读永乐大钟”)和《发现》(第45-46页)提供的研究和统计,永乐大钟上面共有以下十六种汉文经咒: 一、《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真迹》[下同]第1-807页) 二、《大明神咒迴向》(第807-816页) 三、《十二因缘咒》(第816页) 四、《吉祥赞》(第816-817页) 五、《妙法莲华经》(第817-1200页) 六、《破地狱真言》(第1200页) 七、《生天咒》(第1200页) 八、《佛说阿弥陀经》(第1200-1211页) 九、《仁王护国陀罗尼经》(第1211-1214页) 十、《佛顶大白伞盖楞严陀罗尼经》(第1215-1255页) 十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1255-1257页) 十二、《大悲总持神咒》(第1257-1264页) 十三、《佛顶尊胜总持经咒》(第1264-1273页) 十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1274-1324页) 十五、《般若无尽藏真言》(第1324页) 十六、《金刚心陀罗尼》(第1324页) 严格来讲,十六种经咒一说并不准确。前后相接的《大明神咒迴向》、《十二因缘咒》和《吉祥赞》,本来就见于《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永乐北藏》本共四十卷)卷卅九,不能算作三种独立的咒文。《般若无尽藏真言》和《金刚心陀罗尼》一般习惯附于《金刚经》末尾,也不能算作独立的咒文。《俄藏黑水城文献》编号TK39、TK124、TK179的三种西夏刻本《金刚经》就是这样的安排,而且经尾所附《般若无尽藏真言》和《金刚心陀罗尼》与永乐大钟的《般若无尽藏真言》和《金刚心陀罗尼》在文字上密合无间,只是TK39和TK179的《金刚心陀罗尼》皆名《金刚心中真言》,仅TK124也就是著名的西夏秦晋国王刊本《金刚经》后面所附者名为《金刚心陀罗尼》。照上述逻辑,《妙法莲华经》后面的《破地狱真言》和《生天咒》,似乎也应是附于《妙法莲华经》末尾的咒文,但我目前没能在任何《妙法莲华经》的刊本或抄本中找到例证。 大家可能会问,永乐大钟上面为什么非要选铸这些汉文经咒,而非其他经咒呢?这里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至少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大部分汉文经咒在永乐大钟铸造前都有永乐官版刊本,其中一些还冠有明成祖的御制序。这些刊本有的单行,有的收进永乐时期刊印的四卷本《大乘经咒》(可在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网站“佛经图绘详说”阅读此书)。永乐大钟汉文经咒与《大乘经咒》所收相同者有六种,即《妙法莲花经》(仅《普门品》)、《佛顶大白伞盖楞严陀罗尼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悲总持神咒》、《佛顶尊胜总持经咒》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其中《大悲总持神咒》实为《大悲观自在菩萨总持经咒》的咒语部分。《大悲观自在菩萨总持经咒》和《佛顶尊胜总持经咒》均包含经文和咒语两个部分,永乐大钟上仅铸了《大悲观自在菩萨总持经咒》的咒语部分,未铸经文部分,而《佛顶尊胜总持经咒》的经文和咒语两部分都铸上了。这两部书的经文部分,经沈卫荣先生考证全同于西夏时期翻译的《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功能依经录》和《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西藏历史和佛教的语文学研究》,第329页,脚注1),但咒语部分则未采用西夏译本。可惜沈先生作文时没能注意到永乐大钟上也有西夏译本《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的经文部分。西夏译本《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功能依经录》和《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的经文部分为何会在明初被特别选出编进《大乘经咒》,而且《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的经文部分还被铸上永乐大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再来看大钟上面的梵文经咒。最早从事梵咒部分释读工作的学者,是任教于中国佛学院的郭元兴居士,时间在1981年,但研究成果没有正式发表(《发现》,第37页)。在郭元兴初步释读的基础上,张保胜先生重新进行录文、勘同、注释和翻译,研究成果汇总于《永乐大钟梵字铭文考》(下文简称《铭文考》)。后人研究永乐大钟梵字经咒,都离不开张先生这本巨著。张先生很早就赠我一册《铭文考》,但一直没有机会评论。《铭文考》的某些译法、注释和观点,我无法完全赞同,因篇幅所限,这里仅就梵咒勘同问题发表一点补充意见。 用于梵文经咒对勘的汉文旧译,张先生主要使用唐宋时期的密教译本,这未免舍近求远了。大钟的梵文经咒铸于永乐时期,底本采用的一定是明初流行的密教经咒,要对勘的话就要取这些经咒来对勘。前述永乐时期刊刻的《大乘经咒》收有很多用汉字音写的长短咒文,拿它们同与永乐大钟共有的梵咒对照,就会发现在音韵上密合无间,显然来源相同。比如《铭文考》第63-68页的梵咒,张先生勘同宋代法天译《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中的《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一百八名陀罗尼》,但梵汉两本不能密合。《大乘经咒》卷二的《无量寿佛真言》,却与永乐大钟的这个梵咒在音韵上密合。《铭文考》第142-143页三个连续的梵咒,实即《大乘经咒》卷四的《三大士真言》,“三大士”者即观音、文殊和金刚手三位菩萨。《铭文考》第157-162页上的“十方忿怒明王咒”,依次即《大乘经咒》卷四的《狱帝忿怒咒》、《慧忿怒咒》、《莲花忿怒咒》、《甘露忿怒咒》、《大力忿怒咒》、《不动忿怒咒》、《欲王忿怒咒》、《青杖忿怒咒》、《顶尊忿怒咒》和《妙镇忿怒咒》。 《铭文考》页136-137上的梵咒,张先生勘同宋代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四中的《一切如来作金刚怖忿怒大明》。但因施护译本较永乐大钟梵咒多出数字,于是张先生说永乐大钟梵咒“是汉咒之缩略”。但该咒的大钟梵本未必与施护译本同一来源,它应该是别有所本,在音韵上与《大乘经咒》卷四的《红色怖畏真言》密合。《铭文考》第137页上的梵咒,张先生勘同宋代法贤译《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一的《焰鬘得迦明王真言》。但宋译较永乐大钟梵本缺咒尾的“发吒”,张先生遂推测大钟本“所依估计为宋末(按:‘宋末’疑当作‘元末’)明初的新梵本”。但《大乘经咒》卷四的《黑色怖畏真言》正好有这个“发吒”,显然与大钟本来源相同。 有时候永乐大钟和《大乘经咒》的同类咒文也不能完全密合。比如《铭文考》第82-85页的梵咒,张先生勘同《妙吉祥真实名经》中的《十二因缘咒》,这部《真实名经》也曾收进《大乘经咒》。咒文倒数第二字ye,张先生说“汉咒无”(页83),其实还是有的,就是最后那个“英”字。咒文最后的svāhā,张先生同样说“汉咒无”(同上)。这个字在《真实名经》本《十二因缘咒》中的确没有,但永乐大钟汉文《十二因缘咒》却有这个字,作“莎诃”。实际上,永乐大钟上用汉文音写的《十二因缘咒》和与它同在钟身上的梵文《十二因缘咒》在音韵上密合。 凡是未能勘同的梵咒,张先生标为“无名咒”或“杂咒”。我借助《大乘经咒》卷四,新比对出两种经咒。《铭文考》第37-38页的“杂咒”,实为《大乘经咒》卷四的《马哈葛立真言》。“马哈葛立”即大黑色天母(Mahākālī)。《铭文考》第59页的“无名咒”,实为《大乘经咒》卷四的《金刚手菩萨神咒》,只是《大乘经咒》本末尾多出两个“吽”和两个“发吒”。 《发现》和《铭文考》基本未引外国学者的有关研究,给人感觉似乎他们在这方面毫无论述。但我总觉得欧美和日本的学者对永乐大钟梵汉经咒这样的重要文献,绝不至于视而不见。这种学术史的调查和整理的工作,还需要有人专门来做一下。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1/12/17/716737shtml)

  觉生寺的大钟是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所以叫“永乐大钟”。铜钟悬挂在大钟楼中央巨架上,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匣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撞击之,音色好,衰减慢、传播远。轻撞,声音清脆优扬,回荡不绝达一分钟。重撞,声音雄浑响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方圆5o公里皆闻其音。据冶金部门分析,该钟配方科学,钟体强度达最佳值,故受撞五百多年,仍完好如初。此钟的悬挂方法符合力学原理,悬钟木架采用八根斜柱支撑,合力向心,受力均匀,大钟悬挂在主梁上,全靠一根长一米、高14厘米、宽65匣米的铜穿钉,穿钉虽承受几十多吨的剪应力而安然无恙。钟体内外皆铸有经文,外面为《诸佛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弥陀经》和《十二因缘咒》,里面为《妙法莲花经》,钟唇为《金刚股若经》,蒲牢(钟纽)处刻《楞严咒》等,计有经咒17种,皆汉字楷书,字体工整,古朴道劲,匀称地分布在钟体各处,相传是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当初明成祖铸造这么多佛经於钟上,为的是弘扬佛法,使佛经传诸久远。二十三万多字的佛经铸在钟上,击钟一下,字字皆声,等於诵读一遍经文,自然是功德无量。15世纪初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营建京师有三大工程,即故官、天坛、永乐大钟。明成祖铸造大钟,是为宣扬“壮举”。大钟铸好后,先挂在宫中,明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移置觉生寺。钟身内外铸满阳文楷书佛教经咒,是明初馆阁体书法艺术代表作。大钟所铸经文,几百年来误传是《华严厉经》,故有“华严钟”的叫法。近年查明钟上所铸乃以明永乐帝御制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和以《法华经》为主的八种经,并无《华严经》。大钟铸造精致,钟形弧度多变,周身无磨削加工痕迹,充分显示铸造工艺高超,奇妙独特。

  明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之一)铸造。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永乐钟铜质精良,致密坚固,合金纯度考究。大钟含铜805%,含锡16%,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这种成分配比,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钟壁薄而经得起重击,音质音色驰名天下。大钟铸好后,待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沟引水,泼水结冰,然后开始搬运;大钟在路上步步滑行几十里才至宫中。再滑到冰土堆上,然后建钟楼,钟挂於楼顶,春天解冻后取土而钟悬。大钟支架四臂八叉,钟纽分上下两节,中间用穿钉固定於横梁上,用木杵轻轻一撞,便发出震心惊魂的钟声。永乐大钟是在德胜门内铸钟厂铸造的。铸好后存放在汉经厂(遗址在产今嵩祝寺一带),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才被移到西直门外万寿寺悬挂起来,并为它专门建了一座方形钟楼,每天由六个和尚专司撞钟之职。据明人蒋一葵记述:“昼夜撞击,闻声数十里,其声谹谹,时远时近,有异它钟。”

  永乐大钟在万寿寺悬挂了20年左右,到明末,人们看到它已经躺在地上了。到了满清八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经过朝臣们的一番争论,根据阴阳五行生克之说,认为大钟属金,北方属水,金水相生,因此,应该把它放在京城之北。于是雍正皇帝最后决定,将此钟置放在地处“京城之乾方,圆明园之日方”的风水宝地觉生寺。移钟工程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完成。乾隆帝题“华严觉海”大匾高悬於钟楼之上。为了悬挂这口大钟,特地在寺后设计了一座两层钟楼,上层圆形,下层方形,楼内有梯盘旋而上。钟楼上各面都有窗,因之里面光线充足,能见度良好,可以清楚地看到钟纽和钟身顶部。悬钟的架子,是用粗大的木梁制成,它的四柱顶部内倾以散力,结构合理,所以经过二百多年毫无倾斜、歪闪的迹象。为了减低钟架的高度,在钟的下方挖了一个深70公分的八角形坑穴,人们可以在坑里观看大钟内壁的字迹。据专家们概括,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第二绝,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是第三绝,有位声学界的权威人士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八个字的评语:“幽雅感人、益寿廷年”。科学的力学结构是永乐大钟的第四绝。永乐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别看穿钉很小,却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永乐大钟第五绝是高超的铸造工艺。

  在中国历史上,古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历史甚至比文字的历史远古老。远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有钟出现,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起到聆音欢娱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阶与音律的认识渐趋完善,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铙、鎛钟、甬钟、编钟等演奏乐器。“钟鸣鼎食”,日益成为贵族统治者权势地位的标志。悬挂编钟,要严格按照礼乐制度规定的名位等级,天子宫悬(四面悬钟)、诸侯轩悬(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二面悬钟)、士特悬(一面悬钟)。制礼作乐成为当时治国安邦的大事。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的诗句传诵於世。它除了反映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局面外,也说明古钟已成为人们心中崇高、公正、贤明、美好的华夏文明象徵。到了秦朝,又出现了象徵中央集权的巨型铜钟——朝钟。由於中国是钟的故乡,随着印度佛教渐次传入中国,中国的佛教僧人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器——佛钟。以后历代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而今天珍藏在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可以说是一口集我国各类古钟之大成的巨钟。明、清两朝,每逢辞旧迎新之际,大钟寺的和尚都要敲钟108下。据说一是因为一年有l2个月、24个节气、72个侯;二是因为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敲108下钟,人听了钟声便可消忧解愁。如今,为了保护永乐大钟,同时又能使广大游人欣赏钟王美妙之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实行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三每天敲钟三次,每次敲钟三下。每敲一下钟声可在殿中回荡7o秒钟。

  过去大钟寺曾是皇帝祈雨、佛教徒做佛事,人们朝拜和游览的场所。北京市人民政府已於1957年公布大钟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已建成一座古钟博物馆,现已收集历代古钟一百八十多口。大部分是明、清两代的古钟,花纹造型精美。其中一口原始社会末期制作的陶钟,据说已有约四千年的历史。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陈列的各种古钟,不仅对研究我国的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断代史等专史有重要价值,而且由於它们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巧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的高超技术水平,也是研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宝贵资料。

  http://wwwwhtvcomcn/dswk/jsc-5htm

  追寻永乐大钟

  ……那口最珍爱的永乐大钟。激越、磅礴、沉雄、嘹亮,带着恍来天外的神秘感和历史深处的沧桑感,一声声覆盖百里京华。这时候,四面八方的吉祥喜庆之声便有了庄严的领奏。……

明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之一)铸造。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

经过反复研究和考证,科学工作者已经能清晰描述当年铸造大钟的方法和过程。这是初创于两千多年前商周时代的陶范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为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工艺。他们营造了一个壮观而宏大的场面:在地上挖出十米见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分七节制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不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大钟的内范。当七个陶制外圈依次对接如七级浮屠之状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便拼装成功了。

这是天衣无缝的操作,纤毫之隙,分厘之差便会引起“跑火”,招致全盘失败。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无疑是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的。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我们看到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回望此情此景,五百年前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分明已经透出了近代大工业的规模和气概。

大钟所含的其它微量金属锌、铝、铁、镁、金、银等虽然所用数量甚少,但冶炼这些金属的技术要求和技术含量是一样的,如当时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炼锌术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加入少量的锌,按当时已知的铜、锌比例溶在一起可产生黄铜的原理,估计是为了增加一些金**的光泽以求视觉上的效果,而加入少量的金、银则被认为是为了显示梵钟的珍贵。

冷却又是一道致命的工序。坑内是一团没有熄灭的地火和流焰,必须控制冷却速度防止钟体炸裂。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大钟就因冷却过程中的闪失出现裂纹,结果沦为一口哑钟。而孕育永乐大钟的地坑此时是一个天然的自动冷却系统。可以想象当年劳苦的工匠们付出了多少精心呵护,才能确保永乐大钟在平安降温中平安降生。

大钟铸好后,待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沟引水,泼水结冰,然后开始搬运;大钟在路上步步滑行几十里才至宫中。再滑到冰土堆上,然后建钟楼,钟挂于楼顶,春天解冻后取土而钟悬。大钟支架四臂八叉,钟纽分上下两节,中间用穿钉固定于横梁上,用木杵轻轻一撞,便发出震心惊魂的钟声。永乐大钟是在德胜门内铸钟厂铸造的,铸好后存放在汉经厂(遗址在产今嵩祝寺一带)。

一、姓氏源流

师(Shī 师)姓源出有三:

1、以官名为姓。据《姓谱》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师延,商代师涓等。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

2、以技艺为氏。据《元和姓纂》载,两周及春秋战国时代,擅长乐技的人被称为师。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郑国有师理、师触、师躅、师惠,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相传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善于辨音,又善于弹琴。晋平公时造了一套用来奏乐的铜钟(编钟),很多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很准,惟独师况不以为然。他的判断,最后终于被一个叫师消的人证实。这些精于乐计的乐师们的后代,便以祖上的技艺职业为姓,遂成师姓,也称师氏。

3、出自周代,以人名为姓,为师君的后代。周朝时,有个叫师君的名人,他的后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师”字为姓,也称师氏。

二、迁徙分布

(缺)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姓谱》和《元和姓纂》二书的考证,上古夏朝,商朝,周朝,都有管理音乐的官员称“师”,如商代的师涓,周朝的师尹等等。后来, 擅长音乐的文人也称师,如晋国的师旷,鲁国的师乙,郑国的师理,师触,师慧等,都见于史载,他们都精通音律,擅长演奏,而春秋战国时代音乐艺术兴盛一时。师姓就来源于乐官和乐师。另外,古书《周礼春官》中说,说,“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而甘肃汉墓中果真出土一石门,左边石门的虎头下站着师氏,他为王上的正宫守卫和管事。这说明师姓还有另一支起源。师姓望族出于太原、琅琊、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数千年来,功在音乐的师氏先人,可谓层出不穷。《元和姓纂》介绍说:“晋有师旷,鲁有师乙,关郑有师悝、师融、师慧等。又师服,晋大夫。”此外,春秋时鲁有善鼓琴的师襄,据说孔子曾向他学琴,春秋郑有大夫师叔,晋国有大夫师服,西汉有大司空师丹,宋有翰林学士师顽,清有甘肃提督师懿德……等等。其名人,真是不胜枚举:

师 延:于轩辕之世官司乐,史书说他具有拊弦琴,则地祢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听众国音乐,以审兴亡之兆的神通。

师 涓:有两位,一位是商朝乐官,与纣为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他往东逃亡,自投于濮水而死。另一位则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卫国,事卫灵公为乐官。

师 范:宋朝灵石人,元佑督岢岚军进士,督岢岚军后升为江南知州。他发现苛捐杂税太多,手续麻烦,民苦赋役,于是上奏朝廷,建议稍增田赋,免征苛捐杂税,使人民不感到赋役麻烦,国家也不减少税收。他的建议得到采纳实行后,受到江南人民的拥护,给他绘像祭祠。师范也成为历史上的良吏。

师 逵:明代东阿人,字九逵,年少丧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书。洪武中,他任监察御史,廉不置产,接受的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亲戚朋友,以至于他的八个儿子都没有得到什么财产。明成祖曾说:“北来大臣之中不贪者,唯师逵一人。”

师宜官:东汉书法家,南阳人。汉灵帝好书法,征天下善书者于鸿都门。应征的数百人中,惟有师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他在酒馆时,可以写字于壁上以出售。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堂号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

============================================================

师姓宗祠通用对联

〖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聪知六律;

名列三良。

——佚名撰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目盲,善弹琴,精于辨音。晋平公铸大钟,众乐工都认为合乎音律,只有师旷不以为然,后来经卫国乐师师涓审定,果然不合音律。《孟子离娄上》说:“师旷的耳朵很灵敏,但不按六律,也不能正五音。”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师叔。一次,齐国准备联合诸侯攻打郑国,管仲说:“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三位良人)执政,无隙可乘啊!”

撰孝子传;

封义阳侯。

——佚名撰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涅阳人师觉授,操守清高,以弹琴、读书自娱自乐。母亲去世后,他一哭而绝,很长时间才苏醒。后来,撰写有《孝子传》。下联典指西汉东武人师丹,字仲公,举孝廉为郎,官至大司空,平帝时封为义阳侯。

-----------------------------------------------------------------

〖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廉政表明朝之风力;

治经称汉代之儒宗。

——佚名撰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东阿人师逵,字九达,洪武年间官监察御史,成祖时官至吏部尚书。为政清廉,不置家产,俸禄拿出来分给家族中人,以至于无力抚养八个儿子。成祖曾说:“北来的大臣不贪者,只有师逵一人。”“风力”,即气度魄力。下联典指西汉·师丹,研究《诗经》,较有名望。

师氏

官名。

(1)西周统帅军队的高级军官。《书·牧誓》以师氏与千夫长、百夫长连称,《书·顾命》和《毛公眉》以师氏与虎臣连称。《周礼》谓为地官司徒的属官,设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掌教“国子”(贵族子弟),率“四夷之隶”防守王之宫门,并随从护卫。

(2)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地官府所属有师氏中大夫,正五命,下有小师氏下大夫,小师氏上士。

如果你去过伦敦,甚至看过一张伦敦的照片,你可能会看到威斯敏斯特宫拐角处的巨大钟楼。这座钟楼是伦敦的主要标志之一,上面有红色的双层巴士、伦敦眼和9号站台。

与人们的普遍看法相反,钟楼本身并没有被命名为“大本钟”,而是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名字命名为“伊丽莎白塔”;在她的钻石禧年(2012年第60届)期间就被命名为“伊丽莎白塔”在她登基周年纪念日之前,它被称为“钟楼”。那为什么它经常被称为“大本钟”?这是因为钟楼里的大钟敲响了钟声,并以这个名字命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已经演变成许多人在呼唤钟楼本身,即使是在今天,尽管最近,非常公开的名称发生了变化。

,那么“大钟”是如何得名的呢?人们似乎习惯于刻大钟,而大本钟在铸造时是世界上最大的钟之一,也是不列颠群岛上最大的钟之一,因此大本钟的名字当然是名副其实的。大本钟的名字可能起源于本杰明霍尔爵士。据报道霍尔是个大个子(6英尺4英寸)。或193米,腰围与之相配),是第一位被亲切地称为“大本钟”的工务委员。在大钟的一侧,据说还有“本杰明·霍尔爵士(Sir Benjamin Hall)下院议员工务委员长”的题词以纪念他,所以工人们和其他人把钟叫做“大本钟”。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这段文字不再刻在那里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是因为现在的大本钟不是原来的。原来的钟甚至在钟楼里安装之前就已经裂开了(稍后将详细介绍)。至于为什么第一个钟上刻着这个名字,而不是第二个钟,人们经常说的原因是,霍尔爵士在第二个钟铸造时不再是首席专员了。此外,还使用了不同的创始人为了铸造第二个钟,所以他们可能不想把铭文刻在

上,因为几乎没有关于“大本钟”这个名字起源的文献证据,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它是以本杰明·霍尔爵士命名的。另一种可能的说法是,它是以本杰明·考恩命名的,1850年代一位非常受欢迎的重量级拳击冠军,也被昵称为“大本钟”。

另一个流行的理论是,它是在1857年下议院会议期间命名的。在某个时候,有人厌倦了为大钟命名而开的长会,就大喊“为什么不叫它大本钟呢?“本杰明·霍尔爵士在讲话时开了个玩笑。但是,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应该有议会的记录,但没有。因此,人们认为最初的大厅铭文故事更有可能出现;尽管在那个故事和议会故事中,它都是以霍尔爵士命名的,霍尔爵士与塔楼、钟和钟的建筑有着完整的联系。

关于为什么钟楼最初是在1834年建造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威斯敏斯特宫,当时的英国 所在地只剩下宫殿的一小部分。明年,随着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议会选择在重新设计中包括一座钟楼。这不是议会大厦看到的第一座钟楼。第一座塔楼建于1288年至1290年间,里面有一个被称为“伟大的爱德华”或“伟大的汤姆”的钟。第二座塔楼,里面有英国第一个公共钟,于1367年取代了第一座。1707年,那座塔因年久失修而被拆除。没有用另一座塔代替它,而是用一个日晷代替它。火灾发生后,

,查尔斯·巴里爵士为新议会大厦设计的方案是从提交审议的97个设计方案中选出的——他的设计最初不包括钟楼。他在1836年增加了一个,后来在奥古斯的帮助下绘制了一个详细的设计图斯图斯·普金。尽管帕金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像巴里先生那样努力工作过,明天我把完成钟楼的所有设计都画出来了,真漂亮……”

这座钟楼是帕金最后一次设计,但巴里始终不承认帕金提供了钟的设计。1852年,在塔上的工作完成之前,普金遭受了故障。他说话不连贯,也认不出自己的家人,尽管尝试了治疗,但几个月后还是去世了。他才四十岁,从来不知道他最后的设计会有多出名。1843年9月28日,塔楼上的

施工开始。它是由内而外建造的,以便过路人看不到脚手架。

除了普金的工作,查尔斯·巴里爵士还寻求额外的帮助,当谈到实际的时钟机制本身。他选择了身为女王钟表匠的本杰明·刘易斯·维亚米(Benjamin Lewis Vuillamy)进行设计,不过也请来了其他钟表匠提出建议和意见。1846年,举行了一场竞赛,看谁来建造这只钟,但一些令人惊讶的严格标准——年龄标准——是由皇家天文学家乔治·艾里爵士制定的。艾里说,时钟需要精确到1秒之内敲钟,时钟的性能将每天两次电告格林威治天文台。这一苛刻的标准造成了七年的延迟。

当爱德华·约翰·登特最终于1852年被任命建造时钟时,他发现这座塔太小,不适合最初的时钟设计。这导致了进一步的延误,必须对100英镑的调整(根据平均收入调整通货膨胀,即今天的69万英镑)。最重要的是,在最终开始施工后,邓特在第二年去世,他的继子不得不接手。时钟终于在1854年完工,总共花费2500英镑。

由于钟楼本身也受到了延误,时钟的延误最终并不是很重要。这个钟直到1859年才真正安装起来。在两年的等待中,为了达到皇家天文学家的标准进行了修改。例如,埃德蒙·贝克特·丹尼森发明了一种“双三脚重力擒纵装置”,它可以确保钟摆不受风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会对钟的指针施加压力。这项革命性的发明也被称为格里姆霍普擒纵机构,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许多钟表上使用。

当时钟最终于1859年4月安装时,它没有工作。原来的铸铁手太重了,没时间了,只好换成较轻的铜手。终于,1859年5月31日,时钟开始成功地计时。但这座塔还没有完工,它还需要一个钟楼。

和这座塔的其他功能一样,这座大钟也遭受了延误。第一个大钟是在1856年铸造的,挂在新的宫殿院子里,每天都在测试。如前所述,1857年10月17日,钟上出现了一条一米多长的裂缝。手指是尖的,但没有人坐起来。由于华纳一家的原钟铸造厂要求更换钟的数量太多,白教堂铸造厂得到了更换钟的工作。第二个钟比第一个钟轻25吨(135吨而不是16吨),但它仍然很大,用了30个小时才把它吊到塔里的钟楼上。

终于,1859年7月11日,大本钟第一次响了。不幸的是,那年9月,钟又出现了裂缝。这一次据说是因为用来敲打它的锤子大约是最初钟形物创造者为钟形物规定的最大重量的两倍,这一裂缝使大钟沉默了几年。然而,1863年,艾里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转动钟,使锤子打到另一个地方,使锤子更轻,并在钟上切一个小正方形,以免裂纹扩展。他的解决方案奏效了,直到今天,还是那个“大本钟”一样的人坐着

永乐大钟梵字铭文考怎么样

北京大钟寺有一口明永乐年间姚广孝(道衍和尚)监造的巨钟,俗称永乐大钟。钟体内外遍铸梵汉经咒,有诗形容为“此钟身被莲花篇”,十分形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