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家谱的来历
吕姓,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从一开始,便表现不同凡响——《辞海》对于吕字的解释,便是引用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说文》吕部上所说的:“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吕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认的吕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吕之臣”,后来就被封为吕侯,子孙也自此以吕为姓,历代繁衍下来。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姓纂》的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
吕姓出自姜姓,是根据国号而来的姓氏,他的始祖是伯夷,在历史上属于炎帝的后代。相传,炎帝的裔孙伯夷在帝尧时负责制订礼法,管理四方诸侯,号称“太岳”。至大禹时,他又以帮助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在今河南南阳县西部一带建立吕国。经夏、商、周三代,吕国都是诸侯国之一,直到春秋时期才被楚国灭掉,吕国贵族也从此姓吕。周代还有一个吕国,在今天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历史上称为东吕,春秋初期被宋国吞并。
在网上为您查了一些资料,后来感觉您的先祖似应来自文登、乳山一带。文登是山东吕姓来得较早的地方。据说宋末元初时,河南新安的一位万老爷当年带领着一支吕姓发祥于文登。其实,姜子牙(吕氏,也称吕牙)周初时就已封于齐地了。清朝初期,吕姓从文登县葛家西南隅吕家集迁来此处安了一个庄子,随东面邻村于家埠之称而以姓氏命名吕家埠。约在1770年左右,姜姓从乳山县桐兰迁来,因支脉旺盛,遂改名为姜家埠。----文登葛家镇姜家埠(注:文登市吕家集、庄、埠都有。)文登,唐虞为嵎夷地。夏、商为青州地,春秋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战国为齐地。秦罢诸侯,置郡县,文登为齐郡腄县地。西汉,文登属青州东莱郡东牟、不夜、昌阳三县。东汉省不夜入昌阳,文登为昌阳县地。三国时,属魏国青州长广郡昌阳县地。晋及刘宋时,分属青州长广郡、东莱国牟平二县。后魏,分属光州东牟郡观阳、牟平二县。北齐天统四年(568),析牟平、观阳地置文登县,因文登山而得名,属光州长广郡。周因之。隋时,属青州东莱郡。唐时,属河南道。武德元年(618),境内置登州,文登县为其属;贞观元年(627),废登州,属莱州;如意元年(692),于牟平置登州,神龙三年(707),移登州治于蓬莱,文登均为其属。五代因之。宋,文登属京东东路登州。金,属山东东路宁海州。元初,属益都路宁海州;至元九年(1272),直隶都省山东宁海州。明,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清,属山东省登莱青道登州府。北方吕氏家谱:新安(今属河南)《》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每个姓氏的辈字都有差别。吕姓也是如此。几乎不可能实现统一了。比如:某支吕氏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麟凤自天来,国家万年士。世德承先志,芳名绍平章。中道敦行远,纯诚永吉昌。山东吕氏字辈: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湖北三相堂吕氏旧派:本超远大承先志,惟学诗礼启世裔。新派:永传家业纪昌明,克绍贤永昭善继。湖北寅清堂吕氏派语:刻承瑞兆,华国文章,敦崇士习,永守纲常,居仁由义,其道大光。浙江余姚吕氏字辈:忠孝开基,诗书继世,用光祖德,永振家声。注:吕姓是大姓,古今名人很多。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淮南郡:汉朝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郡,迁治寿春(今安徽寿县)。曹魏政权时期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朝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朝时期为寿州寿春郡)。唐朝时期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内;唐朝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宋朝时期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凤阳、和县一带。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北宋朝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金华县:东汉时期设长山县。隋朝时期改为金华县。元朝末年,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不久又改为金华府,治金华(今浙江金华)。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晋江:晋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称,原来的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原来的泉州市政府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唐朝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唐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时期,后汉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宋朝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期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后,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明朝时期,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闽变事件”后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热心网友
我是来自湖北的吕姓后人!从隔壁县移过来的!我们字辈是和、声、家、集,正、绍、洪、光,忠、承、允、志,宣、赞、茂、方,二十字!我是承字辈,堂号我不清楚但是我家有五本家谱!记载从隔壁县在清朝初年间迁徙过来的,有三百多年了一个老祖宗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五百多人了!人丁兴旺!
吕姓家谱的来历
本文2023-10-12 15:07: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