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从被判死刑,为何皇上看了他家的族谱后下令免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范文从被判死刑,为何皇上看了他家的族谱后下令免罪?,第1张

范文从当时担任的是大明王朝的监察御史,这个官职还是从秦朝的时候流传过来的,他跟丞相的地位是相等的,主要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同时向皇帝打小报告。顺带着就是处理一些政务,只不过后来他的权力被慢慢地削弱,到了明朝的时候,监察御史这个官位的等级已经比别的要低了,但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并没有改变。

范文从这个人性格耿直,同时也比较认真,因此在当时看到朱元璋有一些地方做错了,他都会当场指出来,如果朱元璋不改的话,他就写道奏折里边儿不停的去给朱元璋说,然后盯着朱元璋看,知道朱元璋改过之后才会善罢甘休。朱元璋最开始还比较开心,认为找到了一个好官,但是到了后来朱元璋就受不了了。

所以他准备敲打一下范文从,让他以后规矩点儿,如果给自己提意见的话,那说话的语气也要客气点儿。毕竟自己好歹是个皇帝,但是范文从不知道是真不懂还是假不动,每次都跟朱元璋对着干。朱元璋到最后实在忍受不了了,就说你这是犯了欺君之罪,直接把他打入了死牢。不过当时是否处决一个大臣并不是朱元璋一个人说了算的,他还要走一趟法律程序。然后又交给朱元璋来审批,朱元璋看到他的时候,又想起来自己这个死对头。

人家看结果看到当时的卷宗,发现范文从竟然是苏州吴县的人。于是又把范文从叫到场朝堂上来问他,你跟范文正公是啥关系?范文从极为恭敬地说道,我是他的第12代子孙,朱元璋听到之后大为震动,认为自己之前太任性了,立刻签下了五个免死金牌。范文正公想必大家应该知道,他就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范仲淹可以说是一代忠臣,而作为忠臣的后代,朱元璋自然要理性对待。

1 鲁宗道正直翻译

鲁宗道是北宋真宗皇帝最为赞赏的一个大臣,因为他一贯忠诚老实,为人直率,而且敢于在皇帝面前说真话。因此,宋真宗就把鲁宗道的大名刻在朝廷大殿的红漆柱子上,以示赞赏。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后,他的儿子仁宗即位。但仁宗当时只有12岁,所以许多朝廷事务都要依赖于他的母亲,即皇太后章献进行处理。

当时,京城里有户大地主,名叫陈子城。他因为平白无故地打死了一个雇工而畏罪潜逃,在外面避风头。此案上奏之后,仁宗大为震怒,马上下令告示百姓,悬赏捉拿逃犯。

但是没过几天,情况大变:宫中传出消息说,要停止对陈子城追捕。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陈子城通过有权势的说情人,用巨额贿赂买通了内宫这条路子。尽管知情人对此事竭力隐瞒,但后来还是传到了当时担任副宰相的鲁宗道耳朵里。他立即朝见皇太后,说:“太后,陈子城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大富豪,朝廷不应该庇护他。否则,将大大损害朝廷的威望。”

皇太后听了这番话后很不高兴,心想:你这么一个区区副宰相,竟敢这般贸然地来责问我!因此,她板着脸反问道:“你怎么知道他是个大富豪呢?”

鲁宗道毫无畏惧地回答道:“如果陈子城不是个大富豪,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钱托人说情,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法道,能打通关节一直到内宫里来呢?”

听鲁宗道这么一说,皇太后才开始意识到停止追究陈子城杀人案事关重大,弄得不好真会有损朝廷的威严。所以,她不得不下令法司从速办案,从重处理。

皇太后在鲁宗道直谏时觉得很生气,但是事后冷静下来还是觉得鲁宗道为人不错,处事谨慎,对朝廷一片忠诚。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鲁宗道后来还多次受到皇太后章献的提拔和重用呢。

2 古文翻译 鲁宗道不欺君

鲁 宗 道

宋鲁宗道为谕德日,真宗尝有所召,使者及门,宗道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饮归。中使先入与约,曰:“上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宗道曰:“但以实告。”曰:“然则当得罪。”宗道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中使去,遂以其言对,真宗奇之,谓为真实可大用。

译文北宋大臣鲁宗道在任谕德官的那天,真宗曾有事要召他入宫,便派使者去宗道府中传旨,可宗道偏不在家。过了好一会儿,宗道才从仁和肆酒店饮酒而回。使者便和宗道商议,说:“圣上要责怪您迟迟不来,该以何答复?”宗道说:“只以实情禀告。”使者说:“那可就要获罪了啊。”宗道说:“喝酒这是人之常情,但若蒙骗君主这才是做臣子的大罪。”使者回宫后具实相告,真宗感到宗道是个奇才,认为他忠实可靠,可委以重用。

3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可奈何,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

4 文言文翻译

1、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直。

翻译:常梦锡尽用正值的言语来进言,没有什么可以阻挠他的,宋元宗刚开始很很生气,但最后还是采纳了很多常梦锡的耿直进言。

2、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始见之

翻译:常梦锡一生都想出除去宋齐丘这个派系,可恨的是始终没有看见这个结局啊。

3、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

翻译:等到常梦锡死了以后,所有人都认同了他生前的正直,认为他是正直的人。

望采纳,O(∩_∩)O谢谢!

5 《宋史·鲁宗道传》的全文翻译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中进士举,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鲁宗道曾说:“官员离百姓近,就难以区分其是否有才能,所以天下亲近百姓的官员贪占财物破坏政局,十人中常有二三人,想要靠他们使百姓富裕,社会风气得到好转,那是不可能的。汉宣帝任命刺史、守相,一定亲自接见考察他们。命大臣把他们请到中书省,问他们话,看他们如何回答;设置具体事情,看他们的处理是有才干还是无才干,都能够进用或不用他们。吏部选择县令也照此进行,选得了许多优秀的官员来宣传皇上的教化。”真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鲁宗道从传闻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进谏多次,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让我徒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反思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是想念宗道。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章献太后执掌朝政,问鲁宗道说:“唐代的武后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回答说:“她是唐代的罪人,差点危害国家。”太后默不作声。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太后问辅臣们,大家都不敢回答,鲁宗道不赞成这么做,说:“如果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鲁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叱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指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死了以后,太后亲自去祭奠他。

鲁宗道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不注意细枝末节。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对真宗说了实话,皇上认为他忠贞诚实能重用,曾把他推荐给太后,太后掌政后,就重用了他。

6 初中文言文点击七年级宗道刚直翻译

原文

(鲁)宗道为人刚直,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宋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译文

鲁宗道做人刚正、正直,嫉恶如仇不肯容忍,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不拘谨。作教育太子的官时,家住得离酒店很近,有一次穿着便衣到酒店中,恰巧真宗急召(鲁宗道)入宫,使者到了门,过了很久,鲁宗道才从酒店回来。使者先回宫了,约定说:“如果皇上怪罪你来晚了,用什么来回答?”鲁宗道说:“(你)只管说实话。”使者说:“要是这样你会有罪的。”(鲁宗道)说:“喝酒,人之常情。欺骗君王是做臣子的大罪啊!”真宗果真问了,使者就详细地把鲁宗道所说的告诉了皇上。皇帝问了鲁宗道,他(“他”指鲁宗道)(向皇上)谢罪说:“有老朋友从乡里来,我家贫穷得没有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喝酒。”皇帝因为鲁宗道的忠诚与诚实认为他可以重用。

重点字词

疾恶:痛恨坏人坏事

少容:不肯容忍

为:做

小谨:谨小慎微

谕德:教育太子的官

尝:曾经

微行:改装出行,不让人知道

就:到······去

偶:恰遇

亟:紧急

方:才

及:到

先入:指先回宫中

即:如果

第:只,只管

以:按照

然则:要是这样,那么

得罪:获罪

具:详细

谢:谢罪

故:所以

就:到

以为:认为疾恶:痛恨坏人和坏事

7 鲁宗道诚实的翻译

鲁宗道。拜参知政事。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为人刚直。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尝就饮酒肆中。真宗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肆来。使者谓。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言。以实言之。曰。公当得罪。曰。欺君罪更大也。入谢曰。有故人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常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鲁宗道传)

鲁宗道宋朝谯(今安徽省亳县)人,字贯之,号退思岩,为人刚正直爽。真宗天禧年间进士,官右正言(掌谏议)。仁宗时累升为参知政事。

当鲁宗道为太子谕德(东宫官属)时,有一次在酒店中饮酒,可巧真宗有事要召他进见。传达命令的使者到鲁宗道家,等候很久,宗道才从酒市回来。使者很不安地对宗道说:“皇上如果责怪公迟延这么久才到,公将如何回答?”宗道说:“照实回答。”使者说:“如果照实回答,公必定会受皇上怪罪呢!”宗道回答说:“欺君之罪,罪过更大。”于是进宫谢罪说:“臣有老友来访,臣家贫,没有杯盘,陪老友同往酒店宴饮,因而延误,请陛下治臣之罪…。”真宗闻言不但不加责怪,反而更加赏识他那种忠实不欺的个性,认为将来可以大用,并常将自己的看法告诉太后。到了仁宗即位后,太后因仁宗年幼,临朝听政,宗道终于受到大用,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职位)。

宗道担任参知政事,刚正无私,不畏权贵,遇事敢言。枢密使曹利用,仗恃旧日功勋,气势骄横,鲁宗道对其作为绝不挠屈,每当会朝时,常据理与其争论。于是当权贵戚都为之畏惧,不敢嚣张,朝廷内外,都称他为鱼头参政,以忠鲠名臣,留传于世。

“按”诚实是立身处世之根本,为古今正人君子所持守,亦为古来圣贤明哲所重视。观察一个人说话是否诚实,便可窥知其品格。

诚实的反面是奸巧虚伪,说话口是心非,一味曲意逢迎,以图得到好处。其实此等人,只能蒙蔽昏庸之辈,不能逃过明人的眼力。

试观鲁宗道虽然明知在酒店饮酒,以致延误,必会受到谴责,但是仍然坦白禀奏,毫不隐瞒,真宗具知人之明,由此日渐赏识,加以重用。宗道不负知遇之恩,终成磊落名臣,以鱼头参政,传为美谈。足见诚实君子受人信托,受人敬重如此。

8 鲁宗道为人文言文理解

《鲁宗道为人》文言文,描述了宋代名臣鲁宗道处事待人刚直不阿,诚实无虚的可贵品格。

鲁宗道做人刚正、正直,嫉恶如仇不肯容忍,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不被谨小慎微的事拘谨。作教育太子的官时,家住得离酒店很近,有一次穿着便衣到酒店中饮酒,恰巧真宗急召(鲁宗道)入宫,使者到了门,过了很久,鲁宗道才从酒店回来。使者先回宫了,约定说:"如果皇上怪罪你来晚了,(你)用什么来回答?"鲁宗道说:"(你)只要用实话告诉皇上。"使者说:"要是这样你会有罪的。"(鲁宗道)说:"喝酒,人之常情。欺骗君王是做臣子的大罪啊!"真宗果真问了,使者就把鲁宗道所说的详细告诉了皇上。皇帝问了鲁宗道,他("他"指鲁宗道)(向皇上)谢罪说:"有老朋友从乡里来,我家贫穷得没有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喝酒。"皇帝认为鲁宗道忠诚,诚实,可以重用。

一、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二、迁徙分布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

三、历史名人 崔 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崔 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 鸿:今山东平原人,著名史学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职,后迁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 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 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 白:濠梁(今安徽省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 立:将陵(今山东省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 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 述: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骃 :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敦礼、崔敦诗:南宋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二人均为绍兴进士。敦礼著有《宫教集》、《刍言》。其弟敦诗文才敏赡,著有《玉棠类稿》、《西坦类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崔姓郡望主要有清河郡、博陵郡、汞阳郡等。

清河郡:汉高祖所设置,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清和及枣强、南宫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时改为国。

博陵郡:三国魏正始三年设置,西晋时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安平,饶阳、安国等地。

汞阳郡:由三国时的河南郡分置,西晋时也被设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2、堂号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外,崔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德星堂”、“敦叙堂”、“默阴堂”等。

============================================================

崔姓宗祠通用对联

〖崔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世推三虎;

人羡五龙。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崔琳、及其弟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三弟兄。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瑶官至光禄卿,时号“三虎”,因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又号称“三戟崔家”。下联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崔玄暐及其弟崔昪、子崔琚、孙崔涣、曾孙崔郢五人,人称“五龙”。崔玄暐,明经科进士,历官高陵主簿、记部员外郎、凤阁舍人、天官侍郎,为官公正廉洁,深得武则天赏识,长安年间官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因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有功,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一生以清白著称。崔昪,历官司刑少卿、尚书右丞。崔琚,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崔涣,长于议论,历官亳州司功参军、司门员外郎、巴西太守。安史之乱中,玄宗逃往四川,他在路上迎接以表示中心,又由宰相房琯推荐,于是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肃宗时,官江淮宣谕选补使,选拔人才,不照顾亲友。代宗时,官御史大夫,因批评宰相元载而被贬为道州刺史。崔郢,历官商州防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一门孝友;

三礼义宗。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邠,,字处仁,进士出身,历官吏部侍郎、太常卿,以耿直知名。他家三代同灶,和睦相处,宣宗曾说他家“一门孝友,可为士族的典范。”下联典指南朝梁东武城人崔灵恩,少年时读遍五经,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在魏时官太常博士,入梁,官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聚徒讲学时,听者常有数百人,后出任桂州刺史。著有《周礼集注》、《三礼义宗》《左氏经传义及条例》等,共一百三十余卷。

五原贤守;

四皓齐名。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崔寔为五原太守。下联典指汉·崔广号夏黄公,为“商山四皓”之一。

覆瓯待相;

却璧鸣廉。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琳,受玄宗器重,玄宗曾写下他的名字,用金瓯覆盖。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安平人崔挺,字双根,孝文帝时官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廉洁,有人送他玉璧,被他拒绝,说:“过去没有杨震之金,今日岂能有崔挺之璧。”

秉仁岳峻;

动智渊明。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后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联句。

和睦妯娌;

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

〖崔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八行称于众口;

三相出诸一门。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密州文学崔贡,字迁硕、仁和人。端重有学识。大观中诏天下郡县保任士有孝弟睦蠏任邱中和八行者,贡入太学,司成考验以闻,后授密州文学以卒。乡尊之曰“八行先生”。下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封魏国公崔铉一门三相。

-----------------------------------------------------------------

〖崔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中年弍才号大儒;

少小博学通百家。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十八岁进京师,精通天文、历数等,后举弍才,被荐为宿德大儒,从政有绩,升迁济北相。下联典指东汉文学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年十三,通《诗》、《易》、《春秋》,博学多才,尽通训诂百家之言。后官至司徒。

教民纺织留世远;

立石直笔播誉长。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尚书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政论家,桓帝时任议郎,后迁司马,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纺织。其代表作有《政论》,对当世大胆抨击,为时人称颂。下联典指后魏司徒崔浩,字伯渊,清河人。诏总理史务,监秘书事,作国书三十卷,立石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族之灾。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开元进士。曾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黄鹤楼》一诗。甚为李白所推崇。李白《登黄鹤楼》诗中有句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有《崔颢集》。

苏少娣能和妯娌;

唐夫人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床堆象笏兴宁里;

名卜金瓯宰相家。

——佚名撰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祠堂联[祠祀此支崔氏始祖崔思义]

崔氏祠堂坐落在白沙村北、老官道(今汴洛高速公路)南,背临洛水,南望嵩山,占地面积达2900平方米,由舞楼、山门、耳房、拜殿、过厅、正殿、配殿、偏殿、库房、厨房等十余处建筑组成,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全是皇族家庙式样。山门上方嵌“崔氏祠堂”木匾,正殿后墙镶“崔氏祠堂”石匾。正殿暖阁内设始祖碑,拜殿明柱上悬挂着这副孤形的木质楹联。山门内过道旁,还竖有袁世凯撰文并书写的《崔继泽墓表》。祠堂对面,建有一座戏楼,砖瓦木质结构。戏楼前台的四根石柱上,保留着咸丰壬子(1852年)年间镌刻的两副对联,分别是:“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叙;演忠演孝劝世人莫作闲看”、“刻羽引商此中隐寓春秋意;知往观来局外须深劝戒心”。早年,祠堂后墙上悬挂着皇帝亲书的钦赐牌示,凡在官道上过往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务必入祠参拜,无不肃然起敬。元朝末年,中原大地兵连祸接,人口损伤惨重。朱元璋南京即位以后迁山西、河北等省之民,到河南及沿海各省。洪武四年(1371年),崔氏始祖崔思义,自山西省潞安州长子县兴宁村迁居河南省巩县白沙村。生有五子,后分为五门。单说次子举,传至四世满时,生有七子。其中第三子名标,因作战有功,被招为亲王郡马,官拜亲王府仪宾。

-----------------------------------------------------------------

〖崔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慈父神君,民歌遍汲县;

清风高节,师表出增城。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官吏崔琼的事典。下联典指宋代观文殿大学士崔与之的事典。崔与之,字正子,增城人。治绩卓著。谥清献,有《菊坡集》。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

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阳廷、崔显达合撰安徽省岳西县沙岭崔氏支祠联(32+32=64字)

--------------------------------------------------------------------------------

中国人民 崔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崔田民中将

崔田民(1912-1991),陕西省绥德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省苏维埃 副主席兼保卫局局长、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第78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689团政治委员,344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兼新编第二旅政治委员, 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华北局党校第四部主任、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 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 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员,铁道兵政治委员、顾问,第二炮兵顾问。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 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1月1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崔文斌少将

崔文斌(1917-1998),陕西省绥德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红军,1936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大学特务团连副政治指导员兼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 陇东特委正宁县工委主任,镇远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第6支队营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11旅33团政治处副主任,盱眙总队副政治委员,淮北军区第3军分区独立第1团政治委员,独立第4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6纵47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政治部主任,第71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4军71师改建为空军,师部和211、213团机关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预科总队,任总队政委,212团调到北京编为警备团。1951年5月,编为空军15师,任师政治委员。1951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空15师入朝作战,编入志愿军空军序列,这支队伍刚组建,经过改装训练、学习组织飞行的程序和方法、6000米以下单机到大队的基本训练、团的编队训练、战斗使用科目训练,飞行员仅飞了20多个小时,1952年2月在空4师带领下升空作战,3月20日在空4师一个大队掩护下,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经过8次空战,1952年5月,空15师撤回吉林省公主岭机场休整,9月转场到东丰机场,保卫小丰满水电站。9月中旬,空15师接收米格-15飞机52架,随即进行改装训练和战斗科目训练。1952年11月,空15师再次入朝作战。空15师两次参战,共击落敌机51架,击伤16架,被击落41架,击伤37架。空15师涌现出3名二级战斗英雄:吴胜凯(击落敌机4架、击伤1架)、蒋道平(击落敌机5架、击伤2架)、韩德彩(击落敌机5架,其中击毙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回国后,任空8军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 空军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崔建功少将

崔建功(1915-2004),原名崔日发,河北省大名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 。1938年6月任涉县独立团教导员时,改名“崔建工”,号“广运” ,意思是广泛开展群众运动,建设工农政权。1954年从朝鲜回国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将他的名字错写为崔建功,他便顺其自然,沿用此名至逝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敌工干事等职。参加了山西永和、陕西桥板以及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129师新编第1旅1团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处主任,第3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作战以及山东高塘东月寨、香城固、林南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第12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第1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旅长、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5军45师师长等职。参加了平汉、汲县、安阳、豫北、豫西、淮海、渡江、广东、广西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第15军45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师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1952年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 第15军副军长,第14军代军长,后入南京军事学院上级速成系第一期学习,1956年毕业,任第13军军长,1960年11月指挥5个团21个营跨越国境进入缅甸,在东西长三百公里、南北宽一百公里的热带山地丛林,与缅甸国防军双边夹击滞驻“金三角”的 残军。经过80天的出国勘界警卫作战,消灭了 残军的“复兴基地”。后任昆明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功勋。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三级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9月10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

中国人民 崔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崔毅中将

崔毅(1930-——),山东省蓬莱县人。1945年加入中国 。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 。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胶东军区分区连文化干事,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 青年部助理员、科长、副部长,师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处长、处长、副部长、部长,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3年退役。是中国 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范文从被判死刑,为何皇上看了他家的族谱后下令免罪?

范文从当时担任的是大明王朝的监察御史,这个官职还是从秦朝的时候流传过来的,他跟丞相的地位是相等的,主要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同时向皇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