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122)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不一样的曾国藩(122),第1张

不一样的曾国藩(122)

第十九章

顺祖意躬身修谱 铺张婚事为哪般

前文说到:在曾国藩于返乡时机的看似平常的年月里,却干出了一件令其族人称颂、极大提升其形象与影响力的大件事。

究竟何事如此重要?那就是被民间奉为神圣般如家族建祠、祭祀般之大事:修订族谱!

且由此开始、几乎终其一生而乐此不疲的乡贤大儒所为,并最终由其主导完成了“修订和统一了全国的通天族谱”。此事,使其于不自觉间涉足、后有意为之,并最终奠定、成就其 历史 地位的大件事。

这是什么情况,请接着往下看:

旧时宗族之大事——修家谱

焉何要修家谱?古人云:“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国史、方志和家谱,构成了我国记录中华民族 历史 发展的三大支柱。

司马迁《史记》曰:“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意思是说,谱是家族的 历史 ,史是国家的谱系,若不修谱,老小次序则杂乱,世系渊源亦不清。一个连祖宗都不知道的人,其与禽兽有何区别?

再者,姓氏是人们血缘关系之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血缘族人间生生相息根之意识,使族有凝聚力和生命力。人不管漂泊多远,总忘不了家乡,因那有己父母长辈,其土葬有祖宗先人。

费孝通先生在其大作《乡土中国》中,在对“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逐一陈述之后,对 社会 结构、尤其是对民间 社会 结构与状态进行了解构,使人们获知家族长老行使统治之“权威”、施礼法之“人治”之力量所系,知悉宗族(长老)掌控族人、足以导致 社会 有序的根源。并由此见,被乡土中国中宗族、家族长老们视为圭臬之谱系源流,一下为其寻到共根这一“发号施令”之利器,亦为之显示“威望”提供了力量之据。

家谱,又称族谱。流淌着族人血脉,记载了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推而广之,国人自古重视家之根系源流,乐于寻根问祖、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祖宗先人。而家谱,则起着承载伦理规范,塑造人格精神,维系 社会 秩序之用。寻根问祖,家谱作用至要,由是,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修家谱之作用几何?

道光十九年四月十二日,曾国藩拜客返回已近晚饭时间,即与父亲一起陪祖父晚饭。后,曾玉屏将其父子留下,便与其说起了共举族内公事。

曾玉屏说:“竹亭、宽一,自宽一及第,尤以点翰林后,族内诸长亦多与我商及族事。近日,听闻曾合六等曾邀宽一共商,似觉宽一颇有不快,不知所说属实否?”

曾麟书一听,顿时惊诧,面露惶恐之状,刚想说话,只见曾玉屏伸出左手有制止状,一边用眼睛似在询问曾国藩。

曾国藩见躲避不过,就回道:“爷爷,确有其事。”

“哦?汝意如何?”爷爷问。

曾国藩见爷爷追问,亦不绕弯,说:“族叔合六约我议事。想我入仕之前,族人从无语吾此事,如今不论吾几多繁忙、辛苦几何,亦急吾参与。吾非不愿族事,只嫌此公势利之人,故有不平之忿。”

“哦,鸡肠之见!心胸气窄耳!”曾玉屏批评道,“误以族人前不约吾家参与族事,属尔等不知也。尔等皆知吾少年失学,邀吾举事,吾何可作?未约竹亭,概以尔父多不具统摄之力;尔等兄弟皆求学之途,尤以近年县、乡、会试接踵而至,且于省垣、衡州师承汪师等,多不在坪,何来约尔?吾当知此情,亦少话与尔知。岂知尔等反以此想,实是不该。”曾玉屏说着,下巴上的稀疏花白胡须也随着上下前后的翻动,语气也不客气,又说:“即便是无他人相约商谈,作为有识之士亦应主动作为。”

曾玉屏又接着说:“君子居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其道一耳。津梁道途,废坏不治者,孤嫠衰疾无告者,量吾力之所能,随时图之,不无小补。若必待富而后谋,则天下终无可成之事。何况于族事?族事都不愿为,岂愿为他事?”意思是:君子(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居于下位的时候,就能够排除一方的难题;居于上位的时候,就能够消除万物的喧嚣。

此时,曾麟书非但不敢插话,更是替儿子担心。觉得已是官身,若再遭祖父训斥、埋怨厮闹而有失身份,一时急的满头大汗。一边用衣袖擦额头之汗,一边躬身点头,一边用眼神向其父哀求状,希望老父嘴下留情,以给国藩留些情面。

曾国藩也认识到自己不当之处,看爷爷说话的空隙间,并不辩解,诚恳的回复说:“爷爷教导得极是。宽一确有误会族叔人等。愿听爷爷定夺。”

玉屏见状,便不再纠缠,心绪平复下,说:“想尔等多读圣贤之书,定识君臣父子忠孝之礼,吾不多言。竹亭将修谱之利害损益说与宽一知晓。不到之处,吾再复述。”

(未完待续)

不一样的曾国藩(121)

第十八章

衣锦还乡遭家变 新贵入世心态显

再来看看道光十九年下半年的情况:

七月

“七月十二日,晴,身上发癜疯,不能写寿序。陈雁门蒙师来”。“七月十三日,晴,仍发癜疯。作寿诗一首,接朱尧阶信”。

儿时的蒙师、曾多次戒尺掌心的陈雁门老师反过来看他这个有身价的学生来了。身上的皮癣症状又开始发作,身体上的皮肤无缘无故地开始角质化,坚硬结痂,酥痒难耐。应确定是牛皮癣。

八月

“八月十七日,阴,早雨,余教国正勤俭忠信”。“族中有个叫国正者,在宝庆营。其父故衡阳,随母至湘乡,因徙寓宝庆,娶金氏,生国正兄弟四人。余因修谱事,踪迹其源流,悯其孤苦,因教之勤俭忠信。复至两营及协镇都督处,托其照拂。最早由宝庆起程,行六十里宿”。

意指同族一个叫曾国正的人。开始主动协调一些族人的事务,自觉承担族谱等公事;显然,因身份不同而开始变化了。

九月

“九月十七日,大雨,挽功杰知县”。“由官庄行八里,至杉木桥曾功杰家。功杰曾为直隶河间献县知县,本年六月故。是日开吊,丧事即办得整齐。余有挽联云:壮岁宫袍,耆年昼锦;陔南丛桂,蓟北甘棠”。

曾国藩冒雨去参加一个葬礼,死者名叫曾功杰,曾经是一个知县。虽是应酬,分明是在参与政务类的事务了。

十月

本月对于曾家来说,确实发生两件大事。

“十月十四日,晴,四妹出阁”。“昨夜未睡。是日黎明,送四妹出阁。父亲、母亲、余及二妹送亲,共夫七十八名,并朱家来夫百一十二名。日中,饭黄巢山。夜,宿梓门桥。早,与朱家约黄巢山媒轿来往及亲轿来往共四餐,皆余家办;紫门桥来往四餐,皆朱家办。四妹出阁,哭甚哀,余亦甚难为情”。

曾国藩四妹妹出嫁,这应是其首次出面组织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活动,总计112名轿夫的往来餐饭,确是需要仔细协调的大事。此事颇为不解,为何秉持 勤俭的曾氏家族却如此铺张 ?此事待后专门详述之。

“十月廿六日,晴,叔父高轩欲以温甫为嗣”。“以三弟温甫出抚与叔父高轩为嗣。先是,温甫少时,星者言其当作叔父义儿乃得长生,乡俗呼干爷也。后叔父无子,婶母病十余年,祖父屡次欲以温甫出抚,未果。本年七月,叔父以见嘱托,母亲不允,至是再四劝谐。是日请族戚四席”。

曾国藩兄弟姐妹九人,排老大的大姐嫁得最惨,刚嫁过门丈夫就精神错乱,从此苦寒一生。曾国藩排第二,但他是长子,所以上面的大姐不作数,他被称为大哥。 二弟曾国潢 ,字澄候,比哥哥曾国藩小9岁,是曾国藩日记家书中经常提及的澄弟。 三弟曾国华 ,字温甫,比曾国藩小11岁。日记记载说,曾国华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夭寿,但如果让曾国华过继给叔叔曾骥云的话,就能够长命百岁。 四弟曾国荃 ,字沅浦,他比曾国藩小13岁。 五弟曾国葆 ,字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后来他改名叫曾贞干,字事恒。他被曾国藩称为季弟。

此外,按照家族的大排行,二弟澄弟曾国潢,又称四弟;三弟温弟曾国华,又称六弟;四弟沅弟曾国荃,又称九弟,他也是历史上最经常提到的曾老九。最小的五弟季弟曾贞干,他仍然被称为季弟。

十一月

“十一月初二日,晴,寅刻得一子(曾纪泽生)”。“是日,起行进京,寅刻生一子。二月初一,儿子桢第夭后,内人不时啼泣,昨夜涕零不止也。九世祖妣屈太孺入葬衡阳白果鸡公头周人入屋后,后失挂扫。今年祖父至白果,寻出。本日,合族走坟上竖碑,共百馀人,在余家同云,夜宿白果。下半日阴,北风”。

“十一月十三日,阴,议定修谱事”。“住白庐家。白庐之尊人名衍咏,号雩台,尝请于有司求为莱芜候世袭翰博。后又倡修曾子庙,求为曾氏南宗子。曾氏有修谱者就之余家议续谱,本年六月有成议。至是,余与家叔及上增叔同至仙舫、白庐家订修谱事,议每丁出钱百三十文;翰博印谱一部,圆印谱三部外,需谱者每部钱四千文。白庐之母丁氏,本年余曾为作寿屏也”。

先由其祖父牵头,对本族事务专心主事,为曾国藩做了一个好的榜样。自此,曾国藩开始花心思用心族事了。出人头地的曾国藩,重修曾氏家谱( 后章专述曾氏为修谱事远涉他地核查,颇令人感动 ),是让每户人家掏钱,如果想收藏这本族谱,还要出更多的钱。自此,曾国藩已自觉将族事视为已事,已然变为公共事务之主事之人。

十二月

“十二月初七日,晴,霁,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由陈池望逆风行六十里,至鹿角。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积雪未消,月明如昼。船甚多,远火高低,与星荧荧,二更登船始睡”。这则日记,记录了曾国藩即将动身返京。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从文字的记述上可知:日子一天天过去,虽然大多极其平淡,但细心的朋友或许早已看出了曾国藩的心态、行为渐渐发生变化。同时,有心之人也知,一个人发生改变极少会突变或骤变,大多是于平凡、平淡之中渐变。一般而言,哪有常常发生惊天动地之事之理?

即便是平淡之中,也已可见曾国藩的变化了:他即由原来的自卑、持重,变得自得、自喜、自负,甚而骄燥、骄傲、骄盛了;往日整日的读书习字之类也被各种事务所冲淡;行为上也开始由无人问津,转而有人攀附、围聚、跟随、追随,于族事、公事始有人相商、到略有所涉,再到主动介入、主事,后到全面主导,而初显入世之行,已不似以往只顾埋首故纸中之腐儒教条刻板;随其话事权、影响力渐渐扩大,感觉愈来愈好,慢慢有了自我膨胀的心理铺陈与资本,直到多次碰壁之后,才方知天高地厚。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照录曾氏一年又一月有余的日记,绝不是无话找话,而是有意让有心的看官细心阅读其日记,从其日记的婆婆妈妈、了无生趣、甚至有些无聊琐碎的内容中,以主人翁的角色代入其中,感受曾氏之为人处世。笔者之意图,亦想通过展示“ 日记抄录 ”给看官以参考,实有以下几点考虑,不知以为然否:

一是给有心者示例如何记日记 。日记本无他,就是自己记自己看,如果记录者觉得要学习主人翁,也要与人看,则属于较高层次而另当别论。日记体例上,无非是将日期、天气、心情、所做事项记下而已;有时甚至流水帐也无所谓。如果可说内容较多,也可尽叙感想、收获之类不一而足。

二是展示曾氏的坚持如一习惯。 正如其不断强调的“恒”,他就是这么坚持的,而且长期坚持下去,于修身、律已尤为重要。同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积累资料性的原始记录就特别有意义了。因此,本书也大致有如此笔调,并不以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环环相扣而有意或刻意取悦读者,而是保持较为严肃的态度展示如常,让读者从中感悟曾氏人生所历、所思、所学、所为。

三是有意以白描手法努力再现原貌,让人觉得伟人的日常也并非天天惊天动地、充满惊险或有趣 。使人觉得曾氏之如常是何等的平常,足见其可见可学。虽平淡如常,能否学到精髓,则关键是当事人是否有恒、有志、有心而学。

四是展示伟人于发生重大变故时如何如常地处世 。正如主人翁常说的:“每到大事有静气”,而不以已或家变而受干扰,导致重要事项与场合缺位。此则为 伟人与常人大不同之处 !

正是与此看似平常的年月里,曾国藩却是干出了一件足以影响后世的大事。欲知后事如何,敬请关注后文。

本文关键词:曾国藩、家族、责任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阴谋论者经常会提起一个话题——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命脉,并且导致了很多灾难的发生……但,实际上并不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一个金融世家,而且也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不菲的成就和财富。

当然还有很多关于各种家族的各种传说和传奇,于是一说起家族,很多人可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感觉上要不是豪门要不是世家,距离我们小家小户好像远了点儿。

其实不然,拿我来说吧,有家族这个概念,是从第一次看家谱开始的。知道了闯关东来的老祖宗叫李春(不是建造赵州桥的那个李春),历经数代人,到我这辈还在延续家谱中的“字”。于是我慢慢的建立起了和家族的联系,时不时的回趟老家,总会感到身上的使命感和传承感。虽然独生子女这一代人,使家族的概念出现断裂;虽然家族于独立奋斗的我们来说,几乎又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家族的影响力还是会不时的出来招呼一下,其作用有时候还真是不可小觑。

当然,今天我们再来看家族的意义,就要赋予它不同的价值和维度。我们就来以古鉴今,通过曾国藩及其家族,来看看我们可以从家族获得什么,我们又会成为家族中的哪股力量。

兄弟就是责任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在第一部中着重讲的是曾国藩个人,第二部讲的则是他和家族的联系,而这其中浓墨重彩的当然就是他和几个弟弟之间的羁绊。

作为家中长子兼家族长孙,曾国藩一直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尤其在他进京做翰林以后,更是将家族振兴的使命和教育弟弟的责任承担了起来。说到这里我就真的佩服他,曾国藩当官的时候其实也挺不容易的,还要教育在身边的曾国荃,还要挨个给家里的其他三个弟弟一封接一封的写信叮嘱。作为独生子女的我,真是很难想想那种心力交瘁的状态。

然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他自己的成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家族振兴了才是成功。他一生也都在践行这个立场,甚至超越了他对国家的责任。他虽然恪守律己的准则,却对弟弟们无比包容,甚至纵容。这一切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在他的支撑下,实现家族的崛起。这期间不惜假公济私,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这就是典型的受到了家族的使命召唤,从他个人身上可以感受到曾氏家族因为一个曾国藩走上上了巅峰,接下来就是传承和发扬。这和我们现在的奋斗观看起来很像,靠个人奋斗实现心中梦想,多么熟悉和向往的场景。然而现实告诉我们,个人奋斗只是家族崛起的一个阶段,之前还有漫长的准备……

崛起之路

要知道,在曾国藩入仕之前,曾家一直是贫农小地主阶层,没有当官的。那是怎么就冒出个曾国藩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前辈的铺垫。准确的说正式的有目的的培养,是从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开始的。

想当年曾玉屏其实也是个不靠谱的浮夸仔,在一被指责不务正业后,竟然就发愤图强了。经过他的努力,曾国藩的父亲有了读书的机会,虽然没有什么功名,但打下了读书的根基。到了曾国藩这里,终于开花结果。

书中有过一个统计,在明朝的时候,一个贫民家庭想要通过科举出一个当官的,需要140年。为什么呢?首先要有资产的积累,可以保证有剩余劳动力可以去读书;然后要经过两代到三代人的积累来传承读书的家庭氛围;最后在经过第四代甚至第五代人的努力来最终考取功名。

到了现在也一样,之前一直有一个论调叫——阶层固化,我不知道多少人支持,反正我是不觉得存在所谓的“固化”。固化的只能是思维,绝对不会是阶层。只要在家族传承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和营造不断进步的氛围,有什么是能固化的呢?而且明朝需要140年,到了清朝,像曾国藩这样的只用了几十年,到我们,似乎一代人就可以吧?因为我们可以一遍赚钱做积累,一遍营造进步的氛围,就算不能马上进入精英阶层,也可以不断接近,直到实现阶层跃进。

家族与个人

写到这里其实我想说的已经表达差不多了,但还是要回应一下前文的问题,家族对于个人来说还有怎样的意义?现代社会虽然是把家庭单元缩小化了,那种大的宗族系统也越来越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家族传承的那种意志,却是需要我们无论哪一代人都应该保留的。

这个观点看似迂腐保守,却是遵从我内心直觉的,因为我觉得家族的意义在于:

首先家族会让你有归属感和使命感,这就像是寻找心灵归宿的感觉,但我绝对不接受任何对个人意志的控制,那是反人性的;

其次家族会给你传承的印记,这种传承也会让你作为对后代的财富保留下来,同时我也不会接受任何的糟粕和陋习,那种传承是遗毒;

最后家族会在一个维度里定义你的成就,这个成就不是地位与财富,仅仅是你个人与家族之间的意义,这会丰富你的人生,当然这里我最看重的成就也有一个,那就给家族带来的改变,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其实家族这个概念可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只是围绕曾国藩的曾氏家族做了一个小的探讨,有机会可以沿着这个话题深入一下。

总结一下全文,家族的意义,就是——他可以让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时,也不是为了一个人在战斗。

本文由“削寒一言”发布,2017年04月04日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 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 关注并喜欢 。

家谱讲的是同宗共祖的人物血缘关系和重大事迹的书。

而传家榜是新时代的传家方式,它做的是建立每个家庭的家庭档案馆和共享记忆中心。

传家榜开发的亲缘谱技术,能支持亲人称谓关系自动连接生成,形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家族体系,在不同身份角色的转换中,也能实现亲缘称谓自动转换。

而且,除了具有家谱的家风传承功能以外,传家榜还新增视频影音、线上家庭档案馆、成员管理、AR识图、家族风采合照影集等线上功能,用影音和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记录一个家庭成员,使家庭文化以多元化、多方位、多角度的方式记载。

传家榜完美的解决了传统家谱存在的诸多痛点,突破传统家谱的纸质记载方式,让家族亲情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俨然已经成为了家文化精神传承的新载体。不管是过节送礼、孝敬长辈还是子女嫁娶、家风教育,都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传家仪式感。

而且传家榜已经被曾国藩家族和很多名人名家认可并定制了自己家庭的传家榜,是属于新时代下的传家方式,感兴趣可以去传家榜VX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不一样的曾国藩(122)

不一样的曾国藩(122) 第十九章 顺祖意躬身修谱 铺张婚事为哪般 前文说到:在曾国藩于返乡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