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氏族谱!!!
辽宁凤城关氏家谱一卷,(清)苏德力纂,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凤城县档案馆。
辽宁关氏宗亲世系表一卷,(清)富奎伦纂,复印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辽阳市档案馆。
不过,一直到目前来看,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关氏家谱》。因为现有的家谱都是 从宋以后开始记载的
关氏发源安邑 家世光彩荣耀
这个备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荣耀无比。他们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关龙逢。这一点在《姓源》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是这样的:“夏臣关龙逢之后,望出陇西,东海。”
关氏的始祖关龙逢,熟悉历史的人必然都知道,是夏朝末年的著名贤臣。据说,当时的夏桀荒*无道,像“作酒池槽丘,为长夜饮”等荒唐的行为,真是罄竹难书。这个时候在朝廷上毫无疑问的是奸�169当道,忠良掩盖,而关逢龙却一片赤胆忠心,时常引黄图以谏,而且立而不去。可想而知,“忠言逆耳”是必然的后果。夏桀不但不听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黄图焚毁,还惨无人道地把关龙逢囚而杀之,留下了关龙逢的一片忠贞节烈照耀万古千秋。
夏桀的囚杀关龙逢,根据史载,是发生于公元前1767年的事。换言之,关氏家族不但是源自这样一位千古完美的人物,而且据有长达3740多年的悠久源流,实在最有资格在人前人后自豪自傲。
夏朝的版图,包括黄河、长江两流域及现在的辽宁省之地,国都设于安邑,亦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方。据说,关氏的始祖关龙逢,便是当时的安邑人。换言之,关氏家族的发源地也就在这里。
豢龙氏与关姓
不过,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这个古老而光辉的家族,一方面在山西的老家继续繁荣滋长,像汉末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关羽,便是当时的山西解县人;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甘肃一带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所以,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关姓人家,有很多都相承相袭着“陇西”的堂名。
关氏系出夏末贤臣关龙逢,长久以来已经被公认不移。然而过去的姓氏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关氏的始祖应该是“豢龙逢”而不是关龙逢;这种情形真可说是一字之异,相差千里。因为,所谓“豢龙”氏应该是距今4200多年前的古人,如果关氏真的是豢龙氏的后裔,则他们的历史是更加的悠久了。
关尹与关姓
所谓“豢龙氏”,《左传》一书有详尽的介绍:“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好龙,以服事帝舜,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另外,据说古代守关的“关尹”之中,也曾有人“以官为氏”而姓了关。譬如,《风俗通》一书就记载说“关令尹喜之后。”所谓关尹,亦称关令,依照《国语》的记载,是先秦时期一种“敌国宾至,关尹以告”的官职。因此,这一支关氏的得姓,大致已有了2400年以上的历史,也十分的悠久,据说,这一支关氏主要是繁衍于山东、江苏的交界之处。所以关氏家族,另外还有“东海”一望。
继承始祖关龙逢的光荣传统,关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表现真是出色极了,大家所熟知的关帝爷关羽,便是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
丁亥年是哪一年
家传与家谱
一、家传与家谱
谱牒指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称家谱、族谱。它的名称和种类很多,如宗谱、家乘、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
资料表明,商代以前还没有较为完整的谱牒,到春秋时,谱牒盛行了,但未见实物。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才有家传和家谱。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家族的血缘关系很难厘清。后来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绝大多数家谱续修间隔时间为三十年或。
二、替家谱作传的是哪些人
古往今来许多谱牒,都会委托名人撰写序言。根据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普查实录,发现部分宁海的家谱中,有很多的历史名人为其写序或作传。这些名多为宁海本籍人士,也有其它地方名人。为此将他归纳一起,罗列如下。
三、部分宁海家谱简介
1、《山前徐氏宗谱》二十一卷,卷首末各一。主编吴小舟,编篡袁葆元;版本已未年重修(1949)活字本。始居祖居地柘浦,本支派聚居地山前。本谱始修于清道光,此为第4次修;世系修录至42世,排行字为“锡”。始祖徐永泰(梁大宝二年),始迁祖(宋)徐贵二,名得祖,贡生,自茶院柘浦迁山前。珍贵史料,内有方孝孺“原序”,刊入《逊志集》。
2、茶堂《戴氏宗谱》。抄谱,同冶庚午重修。戴贞人徐氏节操入方孝孺《逊志集》。“大节参参不可湮,今从吾郡始知真。百年礼乐无男子,一旦纲常有。波冷娥江沉白骨,雨滋剡岭洗红尘。争如烈焰三千丈,高照青编万古新。”
3、南岙《南岙葛氏宗谱》。共四本[草、宗、房、家]。序,洪武二十年秋吉旦翰林院侍讲方孝孺写。最后一次修谱,癸酉年,柯斧葛缄题,内有方孝孺旧序。
4、王爱《王爱山西跳林氏宗谱》。咸丰七年[1857]抄本,主修吴国琛,线装,1册,内有方孝孺原序。
5、塘溪《塘头葛氏宗谱》。序为廿五年岁次丙子桃月上瀚谷旦郑于羡撰。有明逊志方正学先生,赐谥文正公初修缑城泉水葛氏宗谱旧序(摘要)。葛氏之先在宋初自东阳仁寿乡之葛岭来迁,当端平咸淳之际。明建文二年仲秋吉旦,翰林院侍讲方孝孺撰。始祖葛玑。第九世葛午炎到塘头。宋景定生[1261],于陵阳牟巘为其记,吴兴赵孟頫书丹。卜至正癸末十二月初四。
6、上尢《岭下尢氏宗谱》二本,辛刻年重修。有儒学教授方孝孺序,洪武二十年。
7、下岙,费姓为主,还有刘方张等。《费氏宗谱》四本,修。有“赐进士第光禄大夫通家眷侍生方正学谨序”旧序一篇。
8、前童《塔山童氏房谱》三十本,三十二年修。《塔山童氏宗谱》三十二本,三十二年修。序里有方正学的“麦虫歌”、“木棉歌”等。有邵力子为童先林爷撰写的赞。《童氏手抄本谱》一本,齐周华抄。又《童保暄三十述怀》:“盗贼帝王一样身,莫分弄假与成真。吴山立马齐天汉,部署众星拱北辰。”谱中又载有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奉大令:”据浙江督军杨善德雷呈,浙江之一师师长陆军童保暄在闽省防次病故等情。该故治军浙省,夙著勤能。上年调驻闽疆,于防务一切,布置悉臻妥洽,正资倚任。兹闻积劳病故,悼惜殊深。童伯暄着追赠陆军衔熏三位,给予治丧费一万元。派陈培锟前往致祭,并交陆军部照阵亡例,从优给恤。灵柩回藉时,着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以示追念勤劳至意。此令。”
9、礼村《刘氏宗谱》摘录。宁海由彭城陶唐氏之后,后封于刘,子孙以国为氏。推官尧卿公,方孝孺撰序,明洪武二十二年。(注尧卿公:唐进士。胡身之赞曰:出自沛丰,仕于吴越,纳土不甘,逐志已决。真箕颍之流矣)
10、深甽清溪村《张氏宗谱》二卷,首一卷。编篡者蔡裔麟,版本十一年(1922)年活字本,内有“方孝孺拜撰”的原序一篇。
11、古渡岩头方村《岩头方氏宗谱》,主修(清)谢拱辰。版本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抄本。始迁祖居地缑里。本支派居地岩头。序文、世系、世福、世德。本谱始修于乾隆六十年,此为第三次修。世系修录至第19世,排行字为“贤”。始祖(元)方舞,方有进之父,生卒失。始迁祖(元末)方有进,原名克创,元明之际从缑里迁岩头,为岩头始祖。珍贵史料,内有方孝孺世系图及“宗弟方希直赠方鼐谱序”。(方正学与方有进为伯父行也)
12、石碾村,主姓金,有《金氏宗谱》,廿三年修。原序方孝孺撰。
13、岭峧有《叶氏宗谱》四本,子未年修。保管人,封翁(子布父),勋四位赞威将军一等大绶嘉禾章二等文虎章山东乡晚学屈映光顿首拜撰。又《宁海叶君墓志铭》五代时有讳温裕以尚书致仕,隐居于宁海之东仓,其后逐为宁海人。凡十二传至信国公叶梦鼎,宋咸淳以右丞相兼枢密院使。又敷翼(颂清、子布),光绪庚子督学文治科试取入邑庠生,光绪廿八年壬寅春考入南陆。八年八月徐世昌印(徐世昌)印(鞠入)。又《淳厚》字横披,夹在首本扉叶内,系八年徐世昌题写给叶氏的真迹,当场征集。谱内有叶颂迹《堂伯蕴方暨堂兄凤翔公传》等。有《叶伯巨传》,方正学撰。
14、下何《刘氏宗谱》,摘录《俞氏宗谱》四本,宗、草、抄。宗谱为同冶丙寅重修。摘录(序)宋咸淳乙已年单车宵遁,赐进士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察使信国公西涧叶梦鼎谨识。又《马岙俞氏宗谱》内有“方正学先生答俞亮公遗札”“绿会亭记”,枢密院事右丞相邑人西涧叶梦鼎书。
15、海头俞有《马岙俞氏宗谱》一本。丁亥年修二十一本;子未年修一本;同冶丙寅年修一本;内有叶梦鼎《绿会亭记》一篇。《赖氏宗谱》,道光癸未四本,光绪庚子三本,内有叶梦鼎象赞一篇,书信一篇,方孝孺一篇。
16、南溪有《重修南溪陈氏二房谱》一本,二十年。《南溪陈氏宗谱》,摘录(序)洪武二十一年,岁次庚辰冬季上浣,赐进士及弟授翰林院编修除太常少卿眷弟卢原质顿首拜撰。(序)为赐状元及第文华殿大学士致政,余姚谢迁拜撰。
17、王爱山金竹岭岭头陈有《陈氏宗谱》,同治八年重修。主修娄学瑞。版本为手抄本。本支派聚居地金竹岭 。本谱始修于元年,此为第10次修,世系修录至第47世,排行字为“正”。始迁祖南朝陈被隋所灭(公元589)年,宗室陈胤徙居于此。装订为线装。珍贵史料有元年赐进士第翰林编修卢原质之“赠陈氏宗谱序”。
18、王爱大水坑有《吕氏宗谱》。清道光壬寅(1842)抄本叁卷。主修为(清)章黼华,编篡(清)为吕秉钧。珍贵史料,内有淳熙十四年,朱熹书“朱子叙吕氏世系长篇”一文。又有双涧南宋叶梦鼎赠“吕氏宗谱序”。
19、上应村有《上应应氏宗谱》五本,廿七年修。内有舒岳祥序,叶梦鼎诗,李有信序。
20、西刘有刘氏宗谱,癸酉年重修。有叶梦鼎、储国秀旧序。
21、汪林有正谱二本,抄谱二本,正谱中有叶梦鼎序。
22、王爱山有《王爱山蒋氏宗谱》。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阳月;主修为蒋岳琦。版本是写本。珍贵史料有元祐八年前江都前提刑两浙朝散大夫正之罗适撰“蒋山碑记”。
23、上洋头《刘氏正谱》,乾隆十一本,嘉庆丙辰月中浣十二本。旧序,康熙五十六年(摘录)。大宋刘柏孟者启基于此。之一世,从监,字维明,号柏孟。宋开宝间由孝悌授秘阁正字,迁江南转运副使。七世同居,宋开宝间,赐建牌坊,荣旌其门。提刑罗适立记镌石,至和元年旌义门,加封忠顺大夫,诏赐紫金鱼袋开国候。赵汝腾赠以“同居记”。
24、岙胡村宝莲庵中见《胡氏宗谱》,内有胡献来序文一篇,吕蒙正祭文一篇。
25、榧坑村《重修榧坡下园胡氏宗谱》序(部分摘录)。居奉六簰溪为一世祖也,中胡、上胡、下胡者是又第七世祖。启良因元末兵火,客居竹林,洪武三年始迁。盈坑镜川王子涵撰。又序,大清顺冶十四年桂月上瀚谷旦赐进士第谏议大夫江西布政使左参政行人司升授兵部选司郎中兼湖广按察司副使二十七世裔孙献来拜撰。
26、武岙有《武岙董氏宗谱》,辛戍年修。摘录《城西上隍董氏旧谱序》。赐进士第都察院右令都御史石简书于龙山精舍。又旧谱序,赐进士第礼部观政行人司行人、邑人胡献来拜撰。抄谱,有举人储传中序,钤印二方。
27、横坑《杨氏谱》原序系胡献来撰。
28、店前王《王氏宗谱》四本,三十四年岁次乙酉古历四月全浣吉旦,本族孙德枢辑,新昌梁永康镌。又本县知县王祖望认族记,江苏苏州黄土岭人,道光二,赠匾《福臻纯嘏》。
29、西溪《重修西溪徐氏宗谱》浙江都督蒋尊簋爰赏辛亥战士徐良臣其额云《有勇知方》及奖励证又陆军部核勋章。蒙朱瑞赠其纪念杯一对。
30、官堂周《周氏宗谱》年修。序摘录:周廷琮 ,字宗遥,希星公长子,唐末由父迁居东岙,前世居福建。有周弁传。
31、岔岙《山阳王氏宗谱》三本。摘要“旧序”岁在龙飞咸丰元年,岁在辛亥涂月之吉,同乡琅琊派塘心宗人庠生锡彤拜撰。
32、下枫槎《谢氏宗谱》35本,陈布雷题封面。
33、上枫槎《谢氏宗谱》2本。其中一本为丙子天台榧树重修;另一本丁亥年续成。之一本内页有陈布雷“霞溪先生像赞”“耕读传家”,罗家伦“敬教勤农”,王志远题“霞溪先生”,又有33本(丙子),封面为陈布雷题。
:乡土宁海副刊
申明: 归原 所有,如有 ,请
以上就是与丁亥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享。看完丁亥是什么动物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董氏出于同一宗源,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氏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运城、山东平原县三个地方。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董氏先人从发祥地董国(今山西运城)向四方藩衍播迁,据有关史料记载:北京之尚义、魏县,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湖北之监利,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董氏族人分布。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董氏族人在神州大地以及世界上分布不尽相同。诚如枣庄“江都堂”董族家谱所说董氏一族“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
1 先秦时期:
早在先秦时期,董氏族人主要的活动地区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南部等,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晋国的有董狐和董安于。并且已经向西和向南迁移,散布于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逐渐融入土著民族之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氏。
2 秦汉时期:
到秦、汉时期,董氏己北及河北,东进山东、南逾岭南、东南抵江浙、西到四川,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氏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氏发展成当地望族。董氏名人有秦秦都尉西汉翟王董翳,西汉成敬侯董渫(山东单县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西汉宣帝时期的高昌侯董忠(为东汉孝子董永先祖);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司马董忠(为董仲舒八世孙);东汉洛阳令董宣;东汉太师董卓。
据记载,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氏发展成为大姓,逐渐将云贵地区的土著民族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东汉公孙述时,牂牁(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大姓有董氏。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氏迁徙而来者。甘肃、四川的董氏已经繁衍成大姓,同时向西南的云南、贵州迁移。这时,有人称蜀国“四相”之一的三国名臣董允,医学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
4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是董氏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湖南、云南等地均有董氏迁居者,唐朝时董氏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黔地区形成。唐代的《元和姓纂》列董氏郡望有四: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琢县),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董氏艺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唐朝宰相董晋。
并大批移民东南。唐末,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氏加入。固始董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即今石狮、金门始祖董思安,开运二年(945年),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元朝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董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石狮永宁沙堤村,其弟董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故今金门、同安、厦门、漳州、晋江、石狮董氏均为同宗。其后裔有郑成功的岳父董先,董先坚决支持郑成功的抗清事业,其子董腾后追随郑成功收复宝岛台湾,并长期率水师驻扎澎湖。唐末“南诏宰辅”董成原籍金陵,流落至滇,仕南诏为布燮,后裔先后转徙剑川、景东、云龙、洱源、云县等地,是为大理史城董氏始祖。
5 宋金元时期:
迄于宋时,董氏大批迁居东南地区,同时进一步向西南地区发展。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氏南迁。元明时期董氏族裔宦游全国各地,近及于大理,远达漠北及岭北(包括今外蒙及俄罗斯一带)。其中董俊族裔籫缨世族,望重朝野,以“四世八公一翰林”著称于世,先后有上千族裔宦游于大江南北。董孝忠先生经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撰写《董仲舒后裔渊源研究》一文指出:在沿济南至青岛的胶济线两侧、徐州至连云港的陇海线南北各省居住着众多董俊后裔。宋代将领董宗本董遵诲父子、金戏曲作家董解元、蒙元时期藁城董俊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父子,元时柏乡董朴。
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其中浙江东阳(古称吴宁)、肖(萧)山、富阳、浦江、临安、安吉、绍兴、杭州等地的董氏许多是从唐贞观初迁入浙江的婺州判司董元的后裔。今江西宜黄、乐安、婺源、赣州、崇安、新干、以及长汀、监利、华容、石首、泾县等地的董氏是唐末入赣的董连(唐宰相董晋之后)的后裔,许多董氏名人均出于此宗,如董淳、董敦逸、董德元、董全祯、董杰、董邦达、董诰,今江西省乐安县牛田乡流坑村(古属庐陵)有四千余人董氏后裔聚居,被誉为“千古第一村”。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董氏族人达四十六万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59%,居第三十四位。主要分布于江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三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22%,形成赣皖湘、陇西、冀鲁豫三大董族聚居地。其中江西为董氏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董氏总人口的22%,占江西人口的12%。
6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董氏约有四十二万之众,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5%,居当时第五十五位。主要分布于浙江(25%)、山东(19%)两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87%)、江苏(81%)、河北(68%)、江西(63%)、安徽(62%)五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36%。其中,浙江为明时董氏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董氏总人口的25%。
明朝时,董氏族人曾以军屯、民屯的身份迁住西南边陲云南等省。据民国时期《昆明县乡土教材》记载:“民家族,据称其始祖系随明将沐英平滇由大理、鹤(庆)丽(江)诸县迁至今所——滇池西岸大、小鼓浪,阳临谷(今杨林港)等处。”观音山杨林港、富善村的白族老人们认为,他们的“先祖姓张,第十三世祖还姓董,立过董氏宗祠。”《董氏家谱》中记有:“阳谷董氏,安徽凤阳之世族也。明洪武年间,先祖赐以医学,随黔宁王沐英到滇。”很显然,这些随军从安徽凤阳来的人们在滇池沿岸屯军并入赘土著的白族人家,其后代成了白族。其道理,与大理一带自称是来自“南京应天府”的白族一样。
明洪武年间,也有不少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军士随军来到大理和云南其它地方屯军,许多人入赘土著白族和其它民族人家,其后代成了自族和云南其它民族的。如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档案馆保存的《董氏族谱》记载了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自治县董氏的源流:公元1386年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垦边政策,开发云南,从江西省南昌起程到云安;安置在楚雄府定居(包括楚雄、广通、定远、禄丰、大姚、封州、弥渡等地),于公元1800年迁入双江县上改心清平后山,后继续迁入忙糯康太与拉牯族杂居。临沧地区临沧、云县、双江、耿马县《董氏族谱》:董氏一世祖原籍河南开封府福禄街董家庄,明末清初赴滇整军,后落籍鹤庆,生六子,分居保山、大理、云县、景东、楚雄、鹤庆。该谱记述了董氏二世祖君正支系居云县后370年十四代六大支系世系分支,发展变迁状况。
据四川天府报报导,四川彭州市磁峰镇董益良30余年前董家老宅翻修时,发现了藏在梁上的《董氏家谱》,该谱撰于清代光绪十年,《董氏谱序》记载:明朝成化年间,董仲舒后裔董应辅从湖北押粮入川,后留在通化。其子董闲入籍理县,定居二百多年。
董氏于明末由云南呈贡迁入威宁温家屯,至今已传十四世。威宁 始祖董天成,到威宁后娶温氏,传二世一支、三世三支。董氏现有近千户,主要分布在威宁县的哈喇河乡、双龙乡的高山村、二塘镇梅花村和秀水乡、海拉乡、中水镇等地,在贵州水城县林青乡、安顺市轿子山镇、平坝县十字镇有少数居住,董氏于清雍正年间迁一部分到云南昭通,现多数居住在八仙营、洒雨河、水井湾一带。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董仲舒第六十二世孙董承宣以接慰使出使高丽(也有研究认为:董承宣、董印宣二兄弟同时以明朝抚慰使赴高丽未归),未返国而归化高丽,定居荣川,被封为荣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史称广川董氏。董承宣的兄弟董印宣第八世孙董一元,丁酉再乱时,以明朝将领的身份东渡朝鲜,参加抗倭战争,战后与其二子大顺、昌顺定居高丽。董一元及其后裔落籍后,未另立新的本贯,而加人了广川本贯。其后裔称董印宣为一世祖,以广川为本贯,形成朝鲜广川董氏。《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也认为: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代巨儒董仲舒的后裔。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调查显示,广川董氏已有三千八百五十余人。韩国现在有四千六百多董氏族人。今朝鲜与韩国董氏族裔成立有董仲舒族裔会。
明朝以前,董氏主力一直集中在中原一带,宋元明时期由于北方战火连绵不断,董氏人群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的打击,人口锐减。宋、元、明六百年间,全国人口纯增率为20%,但董氏人口同期为负增长,净减四万之多。其间董氏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北方向东南,重新形成了鲁晋冀、江浙赣南北两大董氏人口聚居区。出现了明朝抗倭名将董邦政(明山东阳信人)、董一元董一奎兄弟(明宣府前卫人,今河北宣化),著名书画家政治家董其昌。
7 清朝时期:
清朝是董氏在东北地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族人陆续移居台湾,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有弁屯董、朱、柯、越、黄五姓,移住今屏东县恒春镇;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有董显谟筑大肚下堡玉田圳,引水开垦九弱黎庄等等。此后,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名人有清代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
主要还是看你的祖籍是哪里的才准哈!我这里只列出几个地方的仅供参考;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前元已光兴……”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文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江苏徐州董氏一支字辈:“心中正立志诗书”。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主佑尔少时昌”。
河北青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道德乾坤达文成国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文之联元学言承先向贤光祖召显仁天”。
陕西董氏一支字辈:“国正生大道明兴福远昌”。
如果没说到你需要的地方,还可以继续问我。时间有限暂时给你这些资料!<strong>答案补充</strong> 你还是没告诉我你的祖籍叫我怎么回答准确的给你了?
既然是‘天’字辈
有可能是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
或是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再或者是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天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你自己再想想家里还有人辈的 ,看对得上这些不!<strong>答案补充</strong> 其实现在每个姓氏的字辈都是乱的,你要非常准确的答案谁也给不了你的。没有补充的能力了!
不好意思!
家谱里的乾坤
春节回老家探亲,团圆饭桌上有人提出,最新的百家姓排名,“董”这个姓排到了第29位,相较从前,是下降了的。我前几日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数据,董姓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061%,全国来看,也有700多万人。我们这一支所在的浙江,算是董姓较为密集的省份之一,但虽说那些排名前50的姓氏一概而言称为“常见姓氏”,许多姓氏在我们的身边,并不怎么常见。
以我自己为例,念书至今已经超过15年,与我同班过的同学约摸有200人了,从没有哪怕是碰巧地遇上一个同姓的同学,二百分之一的百分比为05%,对比061%普遍比例,我属于运气比较差的。当然同校的人中是有过这个姓的,但基数毕竟大了。
我很小的时候大伯就给我讲有关家族的历史。大伯对于历史颇有研究,虽说纯粹属于业余爱好,但也做到了《余杭镇志》的编委,且是编纂领导小组的组员之一。地方志的编纂在我看来是一件相当繁琐的工程,幸而余杭是一个小镇,这部1992年出版的不过300余页,总算是一个“见得底”的工程。
那个时候已经知道一些宗室的大概,我从小生活在城市,周围的环境毕竟不比农村,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已经丢失了,有心的才会在后来一点一点地拾起。后来在老爸的抽屉里找到一份手抄的董氏家谱,一页一页翻过去,排到自己这一辈,乃是第21世孙,而可考最早的第11世祖董公如英,生于1746年那是清代顺治年间。
中国人多有修缮家谱的习惯。我就读的宁波大学是船王包玉刚捐资兴建的,刚来宁波之初就听说过包玉刚在天一阁查阅包氏宗谱,而得知自己是宋代包拯后人的美谈。这几年来大伯整理董氏家谱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有次他提及我们的先祖,很有可能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因为根据史料,董仲舒曾经在江苏江都为官,而据故乡青坛老辈留下的传说,青坛董姓先祖始于十二世三兄弟,从江苏江都逃难而来,南下谋生。当然这只是一个臆断,汉清之间千年的间隔,如此一贯延续的可能,其实并不大。
更早的渊源,根据家谱所志,董姓源于甘肃陇东之地,为黄帝之孙颛顼帝之后裔。2002年之时,百家姓排名为全国第25位,061%也大致是当时的数据。我们这一支,是为董氏绍圣公宗族(正伍公支族),爷爷死后,大伯长兄为父,一家12人姓董,11男1女,用旧时的话说,可谓人丁兴旺。近年来每逢春节,大伯总会带着这边的一些家人到绍兴青坛一带探访亲友。爷爷是家中最小的弟弟,年轻时也是由于逃难离开青坛老家到了余杭,青坛那一支至今家风浓厚,全村数百户基本姓董,我去年春节到过那里一次,相当有归属感。
60年代的一场“四旧”运动使许多有关家族历史的典故付之一炬,相当可惜,如今修订起家谱来,想必也是遇到过不少困难。比如说前十世的祖先已不得而知,使得家谱上多少显得有些不完整。大伯有一句说法令我觉得很有道理,修缮这样一部家谱本身具备着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同宗或有看到的,结合本宗的族谱,合计一番,或许能补充得更加完全。这需要有心人,一代又一代地去完善。
这便是家谱里蕴涵的乾坤,愿所有的董氏族人,为自己的姓氏感到骄傲。
枞阳家谱资料
程姓:
桐城《程氏宗谱》14卷
清乾隆14年(1749)程久泰始修。程发强、程裔后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存子堂活字本14册
安徽地区博、日、美馆藏号:10571
桐城《皖桐曲水村程氏宗谱》14卷首1卷
程翰桂修,清嘉庆23年
(1818)崇箴堂活字本18册。
人民大学馆藏号:10570
《皖桐程氏宗谱》20卷首1卷末1卷
(清)程怡、程茂林纂辑 光绪十八年(1892)伊洛堂刻本22册2046页
河北大学馆藏号:10572
桐城《程氏宗谱》28卷。
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
浙江绍兴博馆藏号:10573
查康熙四十三年《程氏人物志》程氏各派居里:桐城,县城西门一派;县城东南方向山口一派。
婺源一支迁桐城始祖:应雷(寿二)、应经(子和)、仁高(德二)、应宰。后裔居:小龙湾黄村圩、青庙堂、缪家山。
元末程举一避乱居桐城县西丁家冲,后裔分为丁家冲和冯头山两支。
元末程颐十一世孙程庆四由婺源迁蕃阳瓦屑坝,眀初由瓦屑坝迁桐西瓦庄坂。
伯符九十二世,簧墩湘公派婺源彰安上宅黄莲木坞时广公支下:文学、文迪兄弟俩约在眀弘治年间由婺源迁桐城。文学子道远;文迪子道孙。
张姓: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鲁山等续修
清道光七年(1827)书签堂木活字本刊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张联元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书鉴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士端 张焕之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桐城南乡姥山张氏五修谱二十六卷
张廷镇 张泽辛纂修
191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安徽桐城·横螃张氏宗谱二十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宗铎等辑
1915年笃亲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氏双河股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张光麟 张光廷等纂修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绍华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二十四册
安徽桐城·皖桐南湾张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惕侬等重修
1924年一本堂重刊本十四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左塘公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12)
(民国)张贤藩 张维藩等纂
1931年活字本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大学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美国
(民国)张开枚等续修
1933年铅印本二十八册
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
李姓: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十七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英秀 李兆隆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绵远堂木活字本十七册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
清光绪三十年(1904)绵远堂刻本三十册
安徽桐城·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李怀智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荫川 李慎三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四册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谱五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李卓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四册
安徽桐城·李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李荫(禾农)等修
1916年慕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施姓:
5544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宗谱五卷首
一卷(清)施玉鸣修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五册
日本美国
5545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国)施葆棣撰
民国八年(191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缺五卷)
姜姓:
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许姓:
8789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十二卷
(清)许鸿昌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敦德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残)
8790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许达才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崇本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刘姓: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6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现存 7册)
现藏日本、美国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宗谱14卷
(清)刘来璋续辑
清光绪八年(1882)敦木堂活字本(现存 14册)
现藏北京图书馆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族谱32卷
(民国)刘梓培等修
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活字本(现存 32册)
现藏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14卷首1卷末1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
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木堂木活字本(现存17册)
现藏安徽博物馆、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4-5 14:10:41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5:43
孙姓: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二十九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清刻残页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环兴堂刊本十九册
安徽图
王姓: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有堂号:槐荫堂。
《皖桐太原王氏谱》载,太原王氏一支于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等。县中还有自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龙眠王氏等,也属太原王氏支派。
何姓:
桐城青山何氏支谱四十九卷<民国>何荫松修 民国三年刻本
三十册 3097页 12T 411-3/412-1
青山何氏三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何玉琪纂修 光绪二十一年广石堂活字本
十二册 945页 19X 89-6/90-7-1
何应奎——安徽桐城(籍贯)——安徽婺源(祖籍)——《明进士题名碑录》
郑姓:
桐城郑氏宗谱
江姓:
安徽桐城浮山江氏族谱十八卷
(清)江国柱 江锦成等四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山堂木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江氏宗谱》。
1919安徽桐城浮山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江少农等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1920安徽桐城江氏宗谱四十九卷末一卷
(清)江鸿书等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敦伦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人民大学
1921安徽桐城钢山江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江南炎等修
民国七年(1918)笃亲堂活字本 十七册
美国 1922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委员江高林。江高林也是济阳江氏后裔,其祖上约在700多年前,从婺源一带迁往安徽桐城,祖传的《江氏宗谱》为忠恕堂》,是江皋公受康熙皇封修撰的,据安徽省书协会长刘夜峰叔叔刘唯一的考证,济阳《江氏宗谱》为历代谱学之范本,凡修家谱者,均参照其格式。据张廷玉(清康熙吏部右侍郎)在康熙61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始于伯益,伯益黄帝18世孙也,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元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始。后人一般尊称元仲为始祖,传至江高林已130多代。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6:40
方姓:
桐城方姓三支:桂林,鲁谼(鲁谼山位于吕亭镇境内,与龙眠山一脉相连)、会宫。方以智、方苞是桂林方,方东树为鲁谼方(修谱者方宗诚为其从弟)。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方镜等修
清同治七年活字本 二十册
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首一卷
(清)方传理编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安徽图(存卷首、卷1一52、54一56、58一64)
安徽桐城鲁谼方氏族谱二十三卷
(清)方宗诚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八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友庆堂支谱不分卷
(清)方传植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一名《方氏支谱》。
安徽桐城皖桐方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方炳南 方去危等六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白鹿庄五房墨谱不分卷
(清)方祖德编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一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一胍流派传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图
袁姓:
仁风堂,始祖方二,宋末由豫章迁皖城。方二子受一元末眀初迁桐城练潭。
左姓:
左氏宗谱(安徽桐城)清宣统三年修木活字本 著者不详 八册
(左氏)克永公续修支谱(安徽桐城)民国二十三年抄本复印本 左光普抄
宋姓:
3872安徽桐城宋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宋昌载主修 宋昌模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世德堂刻本 三十册
湖北图
汤姓: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齐姓:
14121安徽桐城齐氏宗谱十四卷
(清)齐广渊 齐音谐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14122安徽桐城齐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齐锡周 齐廷华等修
民国八年(1919)大启堂刻本 二十一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3-13 14:58:46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7:14
光姓:
一世祖:光庆六,新安兴公之裔,世居徽州祁门之八都一日。溶里公,于元季与兄庆一,庆二迁桐,居县东百里马埠山。旋因乱,返祁门。明初又同迁桐城。
邹姓:
10799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邹鲁臣 邹开益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皖桐邹氏宗谱》。此为八修本。
陈姓:
7431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廷讃等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本 六册
美国
7432安徽桐城义门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原杰 陈子钊等纂
清同治七年(1868)传义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7433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五卷
(清)陈文炳 陈章甫等编
清同治七年(1868)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图
7434安徽桐城陈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美章 陈春盛修
清同治七年(1868)怀义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435安徽桐城义门陈氏支谱八卷
(清)陈夙仪等修
清同洽八年(1869)庆远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7436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善庆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活字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题名义门陈氏宗谱
责任者(清)陈法堂纂修
版本清光绪34年(1908),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桐城
堂号怀义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元]陈友德
摘要始迁祖友德,元代自九江德化县来居桐城县。卷首、卷一谱序、诰敕、传记、契约,卷二至卷末世系。有张英序。
陶姓:
陶渊眀三子份,小字阿雍,生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殁于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居桐城日就乡(西乡)。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9:13
潘姓:
安徽桐城木山潘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潘承勋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德经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安徽图 美国
钱姓:
《流光谱》记述的是文穆王第十子俨在皖的后裔繁衍情况,其桐城支派大多分居在安庆、无为一带。
蔡姓:
11716安徽桐城蔡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蔡开泰 蔡惠甫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丁姓: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慈姓:
慈姓原是江西陈姓,在安徽枞阳做官,为官比较清廉,告老后被当地人留在枞阳。元末明初,陈姓兄弟是陈友谅一派,与徐达开战。徐达攻打枞阳城,陈姓六兄弟带枞阳人民守城被
难怪我曾经听说:慈陈一家!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0:23
黄姓:
8220安徽桐城黄氐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黄魁等重修
清嘉庆二年(1797)培根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221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兴岩等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辽宁大连中图(存卷5-卷末) 日本 美国
注:清初黄自章创修,此为五修。
8222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金耀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活字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美国
8223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三卷末一卷
(民国)黄南垣等七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8224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黄介孚等八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德永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六册
日本 美国
8225安徽桐城黄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黄南垣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刻本 二十二册
吉林大学
8226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
(清)黄慕颜 黄菊佳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德永堂木刻本 五十八册
河北大学
8227安徽桐城黄氏族谱
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睦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6、16、18、19)
余姓:
3442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余文辅 余桂清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本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2、6、8、14、39、42、卷
首下,卷末上)
注:余上驷等首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
3443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余梦诗六修
一九八二年复印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10,12-17、卷首)
注:明嘉靖四十五年余腺首修。
严姓:
14451安徽桐城严氏宗谱二十四卷末二卷
(清)严佳树 严淦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富春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日本 美国
姚姓:
5799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
姚氏先德传七卷
(清)姚寿昌等七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二册(缺卷6-11)
北图 日本 美国
5800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姚
氏先德传七卷
(民国)姚国桢 姚联奎纂修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安徽博 湖北图 日本 美国
注:附《姚氏先德传》,(清)姚莹著。
杨姓:
安徽桐城杨氏宗谱 民国九年木刻本
杨竹坡、杨望如等修 三十一册 2846
安徽桐城彭杨氏宗谱 民国三十七年木刻本
杨伯侯、亿世杰等修 十册 744
胡姓:
崇德堂。始迁祖胡玉一(字立起)、胡金章(字璜章),元末自江西鄱阳迁居桐城。
双峰堂。始迁祖胡广一,明初自豫章迁居桐城西乡撩风铺。
浔源堂。始迁祖胡光亨(字时升),为徽州婺源清华胡氏十世,宋时迁桐城走马津。
桂姓:
5892安徽桐城桐邑桂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心斋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传盛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美国
5893安徽桐城桐西桂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枝润五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传盛堂木刻本 三十七册
河北大学 安徽博(存二十七卷)
注:清乾隆元年始修,此为五修。
詹姓:
11615安徽桐城詹氏支谱六卷
(清)詹怀彦等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守训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1:33
高姓:
8894安徽桐城高氏宗谱十卷
(清)高卜芳等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庆寿堂活字本 十册
美国
8895安徽桐城官山高氏宗谱十五卷
(清)高尚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庆寿堂活字本(序) 二十册
人民大学
8896安徽桐城高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择善等撰
清同治八年(1869)共祀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项姓:
9922安徽桐城项氏重修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清)项寅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培桂堂刊本十六册
上海图
马姓:
6217安徽桐城扶凤马氏族谱四卷首七卷附族图 一幅
(民国)马其昶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安徽博 日本 美国
金姓:
4479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金承诏 金兆奎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26一28)
4480安徽桐城金氏宗谱十四卷
清末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注:记事止於清同治年间。
4481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金莘农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一册
安徽博
--------------------------------------------------------------------------------
作者:唐志虎
发表时间:2005-2-15 11:33:17
内容可否提供?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2:58:39
如果要看到家谱的内容,就是从民间祖传下来的,如果没有的话,就到收藏的地方去查阅。
我只能整理到家谱目录!内容无法知道!
--------------------------------------------------------------------------------
作者:东方红
发表时间:2005-2-15 13:41:14
目录网上可以查到的,我也查阅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04:59
陆姓:
7107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三卷
(清)叶国文等续修
清同治五年(1866)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伍姓:
1782安徽桐城伍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伍受糈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恩远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伍氏宗谱》。
殷姓:
6733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六卷
(清)殷士琏等修
清嘉庆十年(1805)世裕堂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美国
6734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心田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世裕堂活字刊本 十册
美国
6735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立怀 殷志邦缮稿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
注:清初殷朝聘创修。
6736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殷家友等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注:该族居住黄荻板。
董姓:
10336安徽桐城董氏宗谱二十卷
(清)董治勋等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章姓:
9023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
(清)章卫武 章汝调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4)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博
注:封面题《全城世家》。
朱姓:
安徽·桐城紫阳朱氏重修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朱伯平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活字本二十三册
安徽桐城·皖桐柳峰朱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儒鸿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十五册
葛姓:
10282安徽桐城葛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葛履成 葛拔萃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26 21:48:07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55:20
周姓:
4728安徽桐城周氏宗谱四卷
(清)周广盛等重修
清嘉庆十年(1805)遵训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4729安徽桐城周氏支谱八卷
(民国)周启财等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遵训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4730安徽桐城桐西周氏支谱七卷末一卷
(清)周晴川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濂源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4731安徽桐城鹞石周氏尚义堂支谱二十三卷
(清)周月波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二十九册
美国
4732安徽桐城河湾周氏宗谱□□卷
清笃兴堂刊本
安徽图(存卷1)
4733安徽桐城练西周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一卷
(民国)周承先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肇岐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15 14:56:00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8:39:26
芮姓:
2052安徽桐城皖桐芮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
(清)芮学之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9:54:02
曹姓:
8515安徽桐城曹氏支谱五卷首一卷
(清)曹正朝 曹情田等编
清道光三十年(1850)木活字本
日本
--------------------------------------------------------------------------------
作者:gmsh917
发表时间:2005-2-26 12:03:42
郜姓可查到么?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13:45:02
没有查到,只知道是发源于今山东菏泽成武(古郜国),兴旺于今陕西西安一带(郡望京兆)!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22:06:3
求关氏族谱!!!
本文2023-10-12 12:46: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