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罗氏的二十四个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豫章罗氏的二十四个辈分,第1张

豫章罗氏家谱字辈

(起祖珠公,属仁清公系,原系邵阳)

北宋记:

学古从先 经史家传 怀芳履杰 祚绵百迁

(宋徽宗二年从彦续)

有明记:

千同祖子 应仕思宗 永廷文才 仁义礼智

天运宏开 莴象载炽(子荣公续)

大清续:

世德昭祥远 伦明达道昌 仪刑为孝友

辅助尚忠良  俊杰安邦彦 诗书定国章 

盛朝从大体 风历庆灵长

祖籍家龛对联:    功垂唐宋家声远

原系邵阳世泽长

如下:

罗凌甫:相传,他在周朝末期复兴了罗国,其生前编纂了第一部罗氏家谱。

罗含:东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以及地理学家,是华夏历史上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出生于衡阳郡耒阳县,当时的衡阳郡耒阳县就是现在的衡阳市耒阳市,是湖南省的第一个哲学家,代表作有《更生论》以及《湘中记》三卷等。

罗隐: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出生于当时的杭州新城,也就是现如今的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其生前曾多次科考而不中,一生憎恶统治阶级。他的思想受到道家影响,代表作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

罗邺:唐代著名的诗人,是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其代表作有《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罗从彦:宋朝时期著名的经学家、诗人,同时也是豫章学派的著名创始人,被世人称为豫章先生。其出生于南沙剑州,自幼好学,专心致志,有一定的文学地位,有代表作《中庸说》《豫章文集》等。

罗伦:明代理学家、状元。出生于吉安永丰,属于现如今的江西省内。生前有著作《一峰集》等。

(引自《中华姓氏通史》罗文华聂鑫森著东方出版社200012)

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口口等纂修 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十三行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双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豫章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宪通等纂修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单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庙事志七卷 (明)罗应鹤明万历刻本十行每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双边 单鱼尾上海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史部传罗氏家谱不分卷 (清)罗万锦 罗万绣纂修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史部传记类简阳罗氏族谱四卷 (清)罗元镒编清光绪年间(1875—1908)简阳罗氏祠堂刻本 四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彭县罗氏支谱 (民国)罗启聪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年)四川彭县罗氏自刻本一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内江罗氏族谱八卷 (民国)罗懋昭等续修民国年间内江罗氏祠堂刻本存卷一、四、八三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邵阳罗氏族谱口口卷 (清)罗朝扬等纂修 清嘉庆年间湖南 邵阳刻本存三册 四川省图书馆藏

长沙罗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 (民国)罗希佛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本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卷首二湖南省图书馆藏

浏阳,长沙罗氏二修族谱十口卷首二卷 (清)罗华罗位云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罗氏敦睦堂木活字印本 二册 存二卷卷首上、下湖南省图书馆藏

浏阳,长沙罗氏三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泰阶 罗寿仁 罗贞卿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9年)丕振堂木 活字印本八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益阳罗氏重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联俊等纂修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续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光炳 罗隆俊等纂修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八修宗谱口口卷 (清)罗斐成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九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罗庶丹 罗肿甫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谕德堂木活字刻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湘乡罗氏续修支谱四卷 (清)罗汇唐罗文动罗湘南等纂修 清咸丰二年(1852年)木活字印本四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上湘田心罗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清)罗大谱 罗大胄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册存二卷一、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衡阳,湘潭六甲罗氏六修族谱口口卷 (民国)罗口口等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尊敬堂木活字印本一册存遗训、寿序湖南省图书馆藏

邵阳罗氏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楚书罗光黻修罗光昌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邵阳,祁阳铁塘罗氏八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罗培晃 罗远湄等修罗基滋等纂民国七年(1918年)崇彝堂木活字印本二册存二卷六卷首湖南图书馆藏

邵陵罗氏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玉峰修罗凌云罗家声等纂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卷首湖南图书馆藏

邵陵罗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罗伯定 罗伯谨等纂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敦睦堂木活字印本 一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重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乾隆九年(1883年)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册、卷 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四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四卷 卷首一至四纪事至光绪九年止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一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宣统年间 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一卷 卷首 纪事至宣统年间湖南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四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化木活字印本二册存三卷 八十八卷 首二、三、四下纪事至宣统元年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通谱二十六卷 首一卷 (民国)罗元鲲修 罗联焘等纂民国三十年(1941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 正编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上虞罗氏支分谱口口卷 (清)罗振玉等纂修 清刻印本见民国武作成撰《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史部传记类董山罗氏宗谱辑略不分卷 (清)罗贵岑等辑略清康熙年间刻本 竹纸 二册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慈溪罗氏宗谱十卷 (清)罗兆鹏等纂修 清乾隆年间刻本白纸十册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无为罗氏四修宗谱六卷 (清)罗鸿远等纂修 清同治年间木活字印本六册白纸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慈溪罗氏宗谱三十五卷 首二卷 (民国)罗贤赞等纂修 民国年间木活字印本十七册白纸 三十七册 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

罗姓字辈

湖南桑植城关镇罗氏(包括湖北仙桃、红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是:

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

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

湖南安化罗氏(杞公)老派语共28字:

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

新派语共80字:

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

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

辅佐贻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馀藻采,培植积兰芬,

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湖南滦湾市罗氏派次为32字:

教振家声 大宜克笃 茂本培元 植基广泽

迪惟前光 恒崇先烈 继序其荣 宏开佑锡

湖北天门罗氏所用派序为:

楚用钦邦世显文方 盛永吉祥 士宝其昌(罗钦顺立)

功德远扬 笃滇贤良 赞绪丕美 家道之光(民国时新增)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毛坝镇弹子村罗姓字辈

崇烈万世光启元怀远扬 鸿儒宣章德抡魁占贤良(罗翊声)

广东揭阳、棉湖、普宁、潮州罗氏所用派序为

国朝凤宣隐 克仕光恩文

邦端贞德裕 世绍礼义尊

尧舜宗英俊 孔曾道永存

天嘉明福善 万有继凳云

承平开泰运 先哲衍经论

益智连科捷 蓝田耀玉琨

湖北荆州公安罗氏所用派序为35字(罗荣):

至大万庭文 于依之国士

洪才光祖德 遗安承先代

礼学少书香 孝友家为政

功名博永昌

重庆奉节罗氏所用派序为32字:

北京凤鸣 绍运天仕

元言联映 国远永启

祯祥瑞世 弘扬华夏

四维孔兴 豫章鼎盛

四川资阳金带铺罗氏谱,主要于清初入川祖简历和班辈,入川祖先罗惟荣,原籍广东人,后迁移到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初来四川落业在内江县椑木乡。后认为该地不好,罗惟荣于癸酉年正月二十五日酉时生,雍正五年死,赵氏祖婆带着五个儿子往成都方向走,走到龙泉驿见山高,可能越走越不好,然后回转,才在资阳县的金带乡落户。总祠堂设在金带乡白果村,原小地名叫九根柏树。他子孙分布在金带乡尖山子、李汉桥、余家沟、花房子、石家嘴、白果湾、保驾楼,石板坳。

资阳金带铺罗氏谱班辈(包括红莲凉水井的罗家湾):

万永广宪希,宗良世惟凤。

嗣汉楚元贞,光显利明远。

继正朝纲举,文章相国贤。

清瞻铜玉贵,道德宇忠传。

尧钟沛业烈,重镇泰和熙。

基钜洪模耀,圭锡湛新辉。

重庆市涪陵区罗氏所用排序

正在学四万,福光德长兴。

顺志家邦明,永远(可能是“远永”)欲乾坤。  重庆铜梁县罗姓所用排序后10字:

文章光万国,明德永维兴。

贵州贵阳南明区罗姓字辈:

国运会时昌,鸿钧发黔扬。

枝蕃千万亿,乡城大吉祥。

贵州晴隆,普安,盘县罗姓字辈:

中圣济文朝,廷光仕志定安邦。目前已经排到定字辈。

广西河池市都安县隆福乡角田村、基度队等罗氏字辈排序如下:

昭海通俸 世民战国 敏免洪昌 仁兴正永 济之以德 因缘应会 明文师章。

重庆江津地区罗氏字辈:

金元和泽茂,富顺远荣昌;(比较有名的就是抗战将领罗荣桓了)

世川德仁义,一定正佳邦。

目前所知道的辈分从仁字辈至德字辈。希望字辈与该字辈相同的罗氏分支踊跃参与,谢谢!

原大宗派(曾见族谱,仅记得属“原大宗派”,不知宗祠何地,康熙年间从福建迁入江西广丰一支)

亨运会时来(只知这五字,本人时字辈,族谱记载为罗氏第81代,望有知晓的长辈发声)

原大宗派的字辈

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

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

新派

忠孝传鸿烈,芳名震豫章;历朝荣显位,奕代佐元良。

理学垂声久,英才毓瑞长;宗支同绍述,焕发衍嘉祥。

四川巴中平昌县一支就是用的新派旧派一起用的。但字辈也不相同,比如,亨运会时来的运是用通字代替。

重庆城口县黄溪罗氏字辈

国玉天心锡 家仁世泽隆 惟贤思自学 明道正直中

#能力训练# 导语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罗姓。欢迎阅读参考!

  罗姓简介

 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年)。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郡望堂号

 豫章堂、尊尧堂:罗氏郡望豫章。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诗人杨万里在《四库全书》中留下《诚斋文集》,保存了大量罗氏珍贵史料,其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断言:“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注:罗含字君章)”以文鸣降;及五季(唐五代十国期间),则有江东公(罗隐号“江东生”),今庐陵之罗,其后也”。明确庐陵(今吉安地区)罗氏是豫章罗氏的一个分支,其先祖可追溯至晋长沙相、散骑常侍、文人《湘中记》作者罗含及唐末五代初的诗人“唐三罗”之首——罗隐。

 唐·林宝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不知为何没有“豫章罗”的名次。大概唐朝时,李世民改革姓氏制度,强制削弱“晋、谢,唐之崔卢”的世家大族势力,按当朝官品位重排姓氏大族。“豫章罗”在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时没有在当朝有高官者,所以与“长沙罗”一样未列名次。

 姓族:名族,望族。《后汉书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李贤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又北魏孝文帝下诏制定姓族,以奕世有大官者为姓,次为族(见《魏书·官氏志》)。汉代,豫章人首见封侯者为罗邵,他官为“侍中”,必出自姓族,其封侯之事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可惜笔者所见罗氏族谱,竟无一本有载,但他为“豫章罗氏”是汉代姓族,留下确证,为豫章罗氏争得很大的光荣,是一位被罗氏后人遗忘的、为“豫章罗”姓族声誉做出杰出贡献的罗氏先人。

 现在海内外—千多万罗氏,大多数源出或奉“豫章”为郡望。

 长沙

 长沙郡,秦置,时户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四,人口:一百零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二人。十三城。临湘;攸;茶陵;安城;酃;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原注:帝王世纪曰:有广陵亭。《湘中记》(笔者注:罗含著)亦云:二妃之神(罗孝女、孟姜女),刘表为之立碑];醴陵;容陵。(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长沙罗”与“豫章罗”一样,属于罗氏五个郡望之一,在《元和姓纂》为不列名的郡望。但在唐末,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封王,功高一品,若当时续编《元和姓纂》,“长沙罗”一定名列榜首。

 湖南长沙,以汉·梁国相罗怀、交州刺史罗宏;汉·临海太守罗彦;汉末晋初荥阳太守罗绥;晋·长沙相罗含、唐·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唐三罗”诗人、浙江罗隐、罗邺、罗虬等为代表,形成长沙郡望。据明·状元罗洪先花费三十多年时间,在《秀川罗氏族谱》等文献中断言,吉安、吉水罗崱,前先世来自湘东。清·湖南娄底教育家罗辀重的父亲“陶龛先生”(湖南罗氏大部奉崱公为始祖)在其自传中亦写明为“江东公”罗隐的后裔。

 笔者在宋·杨万里文集中找到有关罗氏的大量史料,因杨万里是举人罗绋的女婿,杨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明确断言:吉安、吉水之罗,源自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但目前罗崱后裔亦有一些改奉“豫章”为郡望,此是“郡望”的演度,文化认同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欠缺,《秀川、桃林、竹溪罗氏族谱》乃断自罗崱而不上溯。

 湖南罗氏虽大部奉唐·吉安刺史罗崱为始祖,但乃有数支罗氏如宁乡罗氏,仍然奉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为始祖。

 襄阳

 在湖北襄阳,以汉·广汉太守罗蒙;汉·牂牁太守罗式;晋·持节(注:持节即掌有三品官以下“先斩后奏”之权)西鄂侯罗宪;持节夷陵侯罗尚;广、益州刺史罗友;唐·燕王罗艺(注:曾赐姓李,后改回罗姓);秦王左右、陪戒副尉罗甑生(从二品,周绍良藏拓本),襄阳男爵、京兆尹罗珦;赠礼部尚书、福建、江西观察使罗让等为代表,形成襄阳郡望。该郡望后裔,笔者所见除江西吉水山原罗氏支系外,其它均与兄弟姓氏发展规律一样,统一“郡望”,改奉“豫章”为郡望。明代“吉水三罗”之一的罗大纮即出自该支。在《禁毁四库全书》中,罗大纮的文集得以保存,为山原罗氏属于襄阳郡望留下典籍依据。在唐朝林宝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襄阳”列为罗氏二郡。其一齐郡,其三,河东。

 齐郡

 齐郡,秦置,时户十五万四千八百二十六。人口:五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五人。县十二:临淄、昌国、利、西安、钜定、广、广饶、昭南、临胊、北乡、平广、台乡。(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在山东济南,古称齐郡、历城。有一支罗姓族人从河南沿黄河而下,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发展成大姓,隋末与湖北襄阳等罗姓族人共同参与十六姓兴唐的战争,其代表人物有的封王,如燕王罗艺(正一品),有的封国公,如郯国公罗仕信(从一品),有的封侯,如左骁卫将军、上柱国(正二品)安山县侯罗君副(据周绍良藏拓本);诩卫神羽大都督罗端(据北京图书馆藏拓本);果毅将军罗承先(从二品,据周绍良藏拓本);开国县公罗君预(从二品,据古文献室藏拓本)等。而历城所在地——齐郡,在唐·林宝编的《元和姓纂》中列为罗氏首郡,发展成罗姓的郡望。因唐朝定姓族时,以当朝官品位排列,可见当时齐郡罗氏人才之盛。现山东罗氏大部奉唐·郯国公罗仕信为始祖,而且断自罗仕信。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罗仕信赐姓“李”。但他族人的后裔仍然坚姓“罗”。

 河东

 河东郡,秦置,时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人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人。县二十四: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斐泽、端氏、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镊、骐。(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在山西太原附近,北魏时,以代州人(今山西)屈蛇节侯罗结(《魏书》有传)家族为代表,罗拨封济南王、罗斤封带方国公等,翻开《魏书》,罗氏自成半壁河山,形成罗姓河东郡望。至唐朝,名列罗氏三郡之一。其代表人物除上述罗结家族外,还有唐·播州侯罗荣,为唐大将,自山西东进南下,征战福建、广东、广西、至贵州落户,《遵义府志》,几成罗氏家谱。宋开国元勋罗彦瑰,为宋朝的建立,名垂千古,广东罗贵支系,有的奉罗彦瑰为始祖。但目前已少见奉河东为郡望的罗氏支系。估计已改奉罗氏其他郡望,体现民族文化的趋同。

 河东,是由少数民族改姓为主而成的罗氏郡望,可见少数民族在罗氏的发展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历史名人

 罗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黄帝一百0八世孙,郐公四十一世孙。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南昌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为罗姓始祖。

 罗企生:晋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艺,曾任武陵太守,为官刚正为人忠直,“企生尽忠”为一代佳话,与其弟的罗遵生被世人称“忠孝一门”,是最早为罗氏赢得巨大声誉的人。

 罗士信:唐代军事家,即隋唐演义中的罗成,济南历城人。少年英雄,隋唐之际的一大虎将,在演义评书中,将罗士信描写成可与神人般的李元霸打个平手的人物,足以看出后人对罗士信这名少年虎将的喜爱程度之深。

 罗通:唐朝军事家,隋朝镇守辽东名将罗艺之孙,为唐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传下“罗通扫北”的佳话,赠封护国舍人,一生故事多编剧为中国各地方戏武戏表演,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罗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从彦:宋代理学家,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沙剑州剑浦人,闽学四贤之一。

 罗存:宋代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点: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书。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第二名,即谓“榜眼”。初授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罗洪先:明代理学家,江西吉水人。为嘉靖八年状元,传承“王学”之说的儒学家。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

 罗牧:明末清初画家,江西宁都人。工诗文、书画,喜饮酒,善制茶。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是“江西画派”的。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聘:清代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姓氏源考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一个大姓。

 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建的宁化,应该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从晋室南迁以后,姓罗的人士就已零落到达该地开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举南迁。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元代的罗贯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来最畅销的古书之一。

 罗姓的源流考据:

 据唐·贞观年间,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开国侯罗君副墓志铭:“升龙之族,有熊之胤”,明证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罗氏即奉黄帝为始祖。

 罗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认同原则,可追溯至黄帝。其世系如下:

 黄帝——昌意一一乾荒——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芈)——附沮——穴熊——鬻熊——罗

 以国为姓

 熊姓及妘姓是罗子国姓氏的主要来源,现在1000多万罗氏主要来源于罗子国遗民的后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改姓,还有不同时期兄弟姓氏及带“罗”字复姓改罗氏。

 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音:米)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是春秋时楚人的先祖。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据湖南省社科院炎黄研究所罗文华、何光岳先生考证:“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鸟类,而称罗氏族”。其中罗氏早期来源之一的“大罗氏”更早见史载,其主要活动区域: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的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地带。直至近代,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而罗部落是楚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属楚文化的一部分。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到了两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部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氏先民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及以狩猎为主、英勇善战的罗氏先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部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受封宜城,建立“罗子国”,(注:子,子爵)它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国在宜城西的罗川城(罗子国遗址在今之湖北襄樊市南漳县内)。宜城之“罗子国”是正式见载史册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左传》予以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长期以来,其后裔有强烈的“复国情结”,《罗氏族谱》中有不少复国的描述,但未见史志记载,待考。罗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早见著典籍的、的罗子国大臣是伯嘉,湖南有的罗氏支系至今奉伯嘉为始祖(笔者注:有资料称“伯嘉姓郭”)。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卫国罗御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笔者所见,罗御亦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第一位见著史册的、以国为氏的罗姓人。不知何故,古今有关罗氏的姓氏书籍,均不见载。从此,“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后裔,在中国历史中相继出现,与兄弟姓氏—起共同创建伟大的中华文明。

 兄弟姓氏溶入罗氏

 秋战国时期,罗国与赖、傅两国毗邻,人员交往密切,难分彼此,因此,有赖、罗、傅同宗之说,已召开过xx届代表大会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便是此历史的产物。

 不同时期,曾有过其他姓氏溶入罗氏的记载,尤其北魏孝文帝时,曾有过大规模的官方改姓,有许多少数民族如叱罗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解瑟罗、武罗等改为罗姓,其中北魏时,鲜卑族、代州人屈蛇节侯罗结、带方公罗斤、罗敢、罗伊利、济南王罗拨家族、南阳郡公罗协等便是典型代表。

 “大罗氏”以官名“大罗”(掌罗鸟兽与女以贡)为氏,秦时有将军大罗洪(弘),秦以后“大罗氏”历史罕见,其后裔可能已加入罗氏,是早期溶入罗氏的先民。

 也有外国人改为罗氏,如唐朝,有印度人改为罗姓名好心,功至封新平郡王,但笔者至今未见有奉其为先祖的《罗氏族谱》。明朝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为罗姓,名秉忠,官至一品都督等。

 今彝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有罗姓,这些优秀人才赐姓改姓后,为罗氏带进新鲜血液,添加新的遗传基因,其中杰出人才、特别杰出者,如鲜卑族、山西代州罗结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为罗氏的声誉做出巨大的贡献。

 罗子国遗民及其后裔的早期迁徙

 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失国、得姓之臣民及其后裔,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先迁枝江,再徙长沙。周朝末年在长沙郡形成以“罗”命名的县。1957年出土的“罗县城遗址”,当地以“罗子国城遗址”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便是明证。《湖南省志》中第一位见传的女性是秦朝武陵郡守罗君用的女儿“罗孝女”,其兄弟“罗孝子”同期见《湖南省志》,可见长沙罗县罗氏在湖南的影响。罗君用的另一儿子罗珠,参加汉高祖刘邦的军队,“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晋末有罗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罗氏是其后也”(据《江西通志》)。罗珠是第一位见诸史志的豫章罗氏,开启了豫章罗氏的郡望(笔者注:其具体官职有数说:大司农或治粟内史、大将、大臣等,查灌婴传,其部下五人共斩项羽,官封列侯,罗珠是否名列其中,待考)。

 在湖南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氏活动地域而名,清湘籍儒将罗泽南便以“罗山”自号。湖南湘阴罗县以北就是麋氏族的活动范围。到周朝末年,罗、麋等附庸楚而聚居的姓氏县,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罗子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卷一O六洪州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明代,豫章罗氏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地。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湖南省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由此可知,全国各地留下许多以“罗”命名的山、水、村庄、城市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当罗被楚并时,还有一部分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赖、傅等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罗”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1、后来有的罗氏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

 2、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遗民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汩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罗氏族谱》中留有汉代“罗霄”的名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

 3、形成罗甸国和罗番。《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后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

 4、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至今有罗氏。

 历罗氏先后形成五个郡望,即豫章、长沙、襄阳、齐郡(济南)、河东(太原)。

 继往开来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的兄弟民族、姓氏改为罗氏,有的罗氏因各种原因改为兄弟民族、姓氏。但是,“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罗氏,在中华民族交溶中,以宽大的胸怀,有容乃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兄弟姓氏的平均速度,终成名列中华第二十位的姓氏。

 罗氏,历经几千年磨难,生生不息,蓬勃向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罗氏的遗传基因,得以代代传递,它的历史雄辩地论证了罗氏是遵循自然进化法则而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姓氏。

 “适者生存”,能生存、发展的罗氏,是自然界中的强者!

豫章罗氏的二十四个辈分

豫章罗氏家谱字辈(起祖珠公,属仁清公系,原系邵阳)北宋记:学古从先 经史家传 怀芳履杰 祚绵百迁(宋徽宗二年从彦续)有明记:千同祖子 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