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家的家谱
王姓始于周朝共和年间(约前841—前828年),周平王即位后,封太子晋为太原郡晋阳王,父爵子袭。到第三代时以王为姓,名王道行,此为王氏始祖。王氏宗族,兴盛与晋代,衰败于明代。自周至明在朝为官者170余人,其中晋代就有66人。
著名者有官至西晋太保,名列二十四孝的王祥;东晋重臣、南迁士族首领,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敦、王导兄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则为书法家。
1、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字休徵。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
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去世,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谥号“元”。有《训子孙遗令》一文传世。
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有“孝圣”之称。
2、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小字阿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东晋将领、权臣。
王敦出身于琅琊王氏,在西晋时期官至扬州刺史,永嘉之乱后消灭江州刺史华轶、镇压荆湘流民起义,与堂弟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他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诛除异己,被拜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他还屯武昌,后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九岁,其叛乱不久便被晋明帝平定,自己亦被剖棺戮尸。
3、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4、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5、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扩展资料:
王羲之族谱发现地
1991年,两当县志办公室在征集名人族谱时,退休干部罗建堂先生提供的线索,在本县太阳乡火神庙村村民王文信处发现《王羲之族谱》,一套共十四册,其中总谱一册,分谱十三册。
该族谱是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湖北通山人王福利送至两当,接谱人为王福明,王文信为王福明的六世孙。据推测,王福明鼓励可能在湖北通山,因事居留两当。
《王羲之族谱》除了记载王氏源流系世外,对明末王氏各宗族分布地区也做了详细记载,是研究王羲之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现存于两当文化馆。
—王祥(魏晋时期大臣)
—王敦(东晋将领、权臣)
—王导(东晋政治家、书法家)
—王献之
—《王羲之族谱》
明代部分地名考:
福宁州柘洋巡司:今柘荣县; 福宁州桐山堡巡司:今福鼎县;
镇东卫:今福清市海口镇; 平海卫:今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
永宁卫:今石狮市永宁镇; 镇海卫:今漳浦县前亭镇镇海村;
大金所:今霞浦县长春镇大京村; 定海所:今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
梅花所:今长乐市梅花镇; 万安所:今福清市东瀚镇万安村;
莆禧所:今莆田市秀屿区忠门镇莆禧村; 福全所:今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金门所:今金门县西南旧城; 高浦所:今厦门市杏林区杏林镇高浦村;
崇武所:今惠安县崇武镇; 永宁中左所:今厦门市;
六鳌所:今漳浦县六鳌镇; 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
玄锺所:今诏安县梅岭镇玄钟村; 武平所:今武平县钟山镇武溪村;
万年县:今台南市; 万年州:今台南县仁德乡二行村;
思明州:今厦门市;
南路安抚司:今高雄县左营镇; 北路安抚司:今彰化县;
大十八户王氏,起源于琅琊王氏,为太子晋嫡派子孙,是真正的炎黄后裔。
当然,目前还存在如下争议:
一是,始祖迁移来此时间、何因何故。
二是,几时建村(详见:试析村名与隶属沿革一文),村名智化屯和大十八户如何演变
三是,祖上大面积的土地因何而来,周围几个村子到底是不是祖上佃户。
四是,误传奶奶立祖究竟何故,以及道亨公考中进士回乡祭祖修茔。
如上问题,真要考证清楚还真不容易。所以我就开始了族内寻访,把前辈们知道的事情收集整理,随着查找县志,根据祖先行走的路线,从山东济南、泰安、武定、潍坊、河间、兴济、青县、静海等地,依照年代顺序把明朝、清朝、民国、现代的全部收集起来,一边查找一边研究。同时开展外界交流,与周边王姓联系,国内王氏文化研究机构购买谱籍,进而联络各地区县志办公室,驱车前往山东境内白马庄并从实地考察。最终建网站在网络上查访,搜集明史查询明代移民的时间、地点、官职、民风民俗等。这样不知不觉三年时间过去了,深切体验了寻根问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从国史、方志、家谱三者结合起来,加以验证,才可得出正确结论。借此机会将自己整理收集的各方面资料分别汇编,载录谱中以便后人查寻,编辑更多资料让族人了解族史,以免枉费心力猜测质疑的重演。
杨氏家谱字辈如下:
重庆: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
湖北沔阳: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
湖南: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四川: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扩展资料:
杨氏典故〖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于《列子·说符》。相传,有一次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派全家会去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找,杨子对此大为不解,感叹着问,失掉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说,因为歧路太多了。
可是他们找了一整天回来,杨子问找到没有,他们都叹息说没找到。杨子又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说,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后感触颇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子:“羊是不值钱的畜牲,何况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这样心事重重的?”杨子听后并没有回答。可是这些话被站在一旁的杨子的学生听到了,他感慨地说:“道路因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丢失。
学者因为经常替别人打主意而往往为此丧失了性命,杨子的不快乐难道还不明白吗?”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会犯错误。
-杨氏
-杨氏家谱
郑和是太监,自已不能生育,后代为哥哥过继长子马恩来,郑成功不是郑和(本姓马)的后代。
一、郑和介绍:
郑和(1371年 - 1433年 ),明朝太监,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入宫前经历不详。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384年,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1404年(永乐二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宣德八年),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后代介绍:
到郑和晚年时,他的哥哥马文铭将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郑和,由他来为郑和传递香火,两个孙子,一个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
扩展资料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参考资料:
郑成功—
郑和——
近数十年中,时代变迁、社会革新给家谱的保存和流传造成了较大障碍,也抬高了后人寻根的门槛。因族内人员迁移频繁,往往连络疏远。目前正处在青黄不接时期,一旦中断,则无法补救。续编和衔接即将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人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事。
现在社会年轻人,对族谱和家谱相对认识较少,而对于修谱事宜,有些人不是很理解,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修谱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华夏一脉,血浓于水;
炎黄同心,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家谱的重要姓。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中国人百善孝当先。自古以来,太平盛世,家兴族旺,就要追根溯源,续修族谱,家谱上面的每一个名字,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宋代的家谱主要功能在于德育、教育;明代,家谱进入完善期,家谱功能逐渐转化为教育伦理功能,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明清讲究孝治天下,家谱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
身为宦官的郑和之所以会有后代是因为其后代并不是他亲生的,而是从他人那里过继来的。郑和原为马姓,其家中除了他之外另有五个兄弟姐妹,其中一个为兄长,剩余四个分别为一姐三妹。有关郑和是如何成为宦官的,史籍中并无详细记载。根据后世学者推测,郑和应该是在“明平云南之战”中遭遇俘虏,继而成为宦官的。
郑和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宦官转变为名垂千史的知名宦官,原因在于他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功绩,从而得以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重用。他的“郑”姓便也是因此得来的。而后,郑和连续七次奉命下西洋的壮举也给当时的明朝以及后世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郑和”这一名字也因此变得广为人知。而事业上的成功让因成为宦官而无后的郑和开始思虑后代一事,毕竟古人十分注重后代传承。
郑和为了使自己这一脉不就此断后而从他人那里过继了一个男孩过来,并为其取名为郑均,字义。有关于郑钧的身世,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郑和兄长马文铭的儿子。据1936年发现的《郑和家谱》称,这郑义的后代后来逐渐发展出多个支系,这些支系分散至中国多地,甚至是国外。但是具体真正如何,因为缺乏资料的缘故而未能可知。
话说,郑和此人除了身世、后代这两个疑点之外,他的身上其实还存有其它疑点。比如说,郑和的离世也存在诸多疑点。郑和去世的时间是1433年,当时他还处于第七次下西洋的返航途中。有关郑和真正的去世地点以及其入葬地点,时至今日依旧存有很多争议。位于南京牛首山的郑和墓据传有可能只是衣冠冢,里面并无郑和遗骨。
王羲之家的家谱
本文2023-10-12 10:17: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