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家谱制作方法?
认亲主要用于线上修谱续谱合谱,实现电子化家谱,用于家族内部人员交流寻根问祖的社交网络平台。
1、首先下载打开认亲,认亲下载完后,进入注册页面,输入手机号、密码、验证码、邀请码,以及姓氏和名,点击注册按钮,完成系统用户注册操作。如图所示
2、登陆:手机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完成系统用户登录操作。
3、认亲在线修谱流程查看五服图,登录认亲首页,点击在线修谱栏目
4、点击族谱,如图所示
5、左上角“+”添加自己家谱,如图所示
6、填充自己建立家谱的信息
7、建立自己的信息,接下来可以建立家人信息丰富自己和家人的资料,添加家族信息
8、认亲APP一起来完善家族信息。在这里也可以修改个人信息,如果修完谱了,在这里可以检查自己的信息是否正确,如果出错可以修改后提交,这样做能保证数据审核及时、准确、跨越地域。
编制家谱是中华民族一件大事,木有本,水有源,谱牒记录一个家族的源流始末,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家称谱,于国称史,其史料价值同等重要。
家谱编写中,世系的排列,有瓜藤谱、表格、文字叙述等多种方式,不过各有优点和缺点,要根据自己家谱编排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或者几种使用。
比如,我在1996年参与重修族谱时,就是按线装古书的竖排方式,从始祖开始,由右往左排列。由于那时候我们县内还没有专业的打印装订行业,草稿出来后,要送到云南曲靖去打印装订。由于路途远,我自己又上班,不能到现场去认真校对,结果打印装订出来就出了问题,奇数页面的顺序是由右到左排列,翻篇到偶数页面,变成了由左到右排列,造成了很大的阅读困扰。
2013年,再次重修族谱,我任主编,整个族谱的编排由我亲自设计。这个时候,电脑使用已经普遍,自己也能够基本的电脑操作。在新的族谱中,我综合使用了文字叙述、瓜藤谱(组织结构图)、表格三种世系排列方式。
文字叙述主要记录本族的来源,重大变故和经历;瓜藤谱,在电脑中可直接使用“组织结构图”,从上到下理清楚各个支系的繁衍发展脉络;表格主要展现每一个族人的出生时间、主要经历、上承下连、配偶子女、亡故时间及葬地山向等等基本情况。
这次修谱基本达到了自己的想象,效果不错。
制做家谱图,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关于自己一辈,父母辈,甚至是祖父母辈的家庭关系、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寻找自己原生家庭之伤的源头,阻止创伤电量继续传递下去。
我的家族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被冠以“薄凉”的标签,“老D家人不认亲”,小时候姥姥经常这样对我说,我心里就很不舒服。我知道这句话绝对有嘲讽的意味,但姥姥的话还是影响了我对父亲原生家庭的认知。
前几日去老姑家,说到走亲戚,老姑看看我,很无奈地笑:“咱们老D家人都一个性格,不认亲啊”!心突然就疼了一下,别人给家里人贴标签也就罢了,这怎么自己还主动往自己身上贴呢。
其实,这也怪不得老姑,她嫁到婆家,亲眼看到婆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而想到自己家,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自从结婚后,个人过各人的日子,却很少往来。甚至10年20年兄弟之间不曾谋面。他们没有恩怨,没有任何分歧,只是单纯的不想联系。
老姑受婆家的影响,也想联络下兄弟姐妹的感情,可是骨子里清冷的性格,让她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我们这一代,表兄弟姐妹间更是因为父辈的不常走动,彼此之间甚至从未见过。
近期和心理老师绘制家谱图,站在高处看整个家族中人与人的关系。其实不是兄弟姊妹们不认亲,而是爷爷奶奶去世后,家里没有一个核心的人联络。还有就是受性格的影响,爷爷性格孤僻,奶奶性子清冷,都没有热情的基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孩子们性格怎会太热情?
这样的大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各自成家,天南地北,太多的联络都是奢侈。尤其是兄弟姐们相似的气质,遇到困难也不愿麻烦别人的性格,这就导致了不认亲的表相。
但是虽然表面上看着不亲,但不代表着没有感情,其实心里的这份亲情还是沉甸甸的。
如果一个人需要帮助,无需言语,能毫无保留付出的也就只有兄弟姐妹了,毕竟血浓于水的感情是割不断的。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
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
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
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
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修谱续谱哪家强,家谱国际修谱王。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
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
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
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手机家谱制作方法?
本文2023-10-12 09:40: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