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宦官李莲英简介 李莲英故居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清朝大宦官李莲英简介 李莲英故居在哪里,第1张

李莲英简介

李莲英是清末著名的太监总管,9岁入宫,侍奉慈禧太后达53年之久,李莲英这个名字就是慈禧太后赐的。李莲英是清末著名也是最有权势的一大宦官。

李莲英照片

原名李进喜,河北李贾村人氏,少年家境贫苦,而且这块地区多产太监,宫中有权有势的宦官均是出自李进喜家乡地带,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富贵全家享福,所以李父李母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入宫当太监。

据墓志铭记载,李进喜9岁入宫,入宫后先在宫中当小差,16岁的时候才被调岗服侍慈禧太后,后还改名叫李莲英。当时有一位宦官名叫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安德海与李莲英同时进宫,但是地位悬殊却如此之大。安德海是一个容易沾沾自喜的人,位高权重之时忘乎所以,过分张狂,最后被慈禧太后所诛杀。

李莲英从安德海处吸取经验,他深知主子与奴才的关系,这是亘古不变的,奴才就是奴才,千万不能忘了本。李莲英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揣摩慈禧太后的喜好和脾性,做事小心谨慎,为人处世以低调谦虚,对主子恭恭敬敬,对下人仁慈宽厚,所以上得宠爱,下得人心,这也是李莲英能走这么远能有如此高成就的秘诀。

李莲英伺候慈禧太后50多年,立高位永不倒,这是李莲英的厉害之处。李莲英善于两面讨好,生性圆滑,做事八面玲珑,最主要的是他深知自己的位置,奴才就是奴才,不管有多少实权有多少财力也不敢跨越奴才这条底线,所以他能自我保全,他能深得慈禧太后的恩宠,这就是李莲英的厉害之处。

李莲英故居

李莲英是清朝时期的富豪,其房产,商铺占据了大半个北京城,更有存款3百万两白银,可谓是富的流油。李莲英是清末著名的太监,太监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凭借着宫中权贵的宠爱从而平步青云,不仅有钱有权更有势。李莲英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李莲英侍奉慈禧太后53年之久,常伴其左右,深受慈禧太后的恩宠,头戴二品花翎,位列人臣,权倾朝野。

大太监李莲英剧照

李莲英混的如鱼得水,其周边的王侯将相无不贿赂李莲英求得一个升官发财的好机会,而李莲英也不拒绝。袁世凯曾送给李莲英20万两银子来升官,更有无数的官吏,王侯通过送钱来买得一张升官的通行证。李莲英通过这种方式敛财,积攒了一大批的钱财,房屋土地遍及北京各地,其家乡的土地也购置了不少。李莲英当太监的月俸很少,不过只有60两,这60两都入不了李莲英的眼。

李莲英房产居多,其故居位置也诸多说法,其中海淀镇和彩和坊为确切故居地点。李莲英故居中以北京多进四合院最为突出,以老北京四合院为主要形式,院落错落有致,,其建筑风格有着晚晴的时代特色,这幢府邸是李莲英的私人住处,到了民国后,这座私人府邸就成为了民宅,后又改为学校。

李莲英故居中不乏典型代表,如西郊故居,位于海淀镇北,一条军机处胡同中,整个故居是典型的四合院布局,房屋坐北朝南,院落中有着几颗古槐树。第二处故居位于西大街,这个房屋可分为两块,一块是南,有菜园和花园,一块是北,主要是生活区,后来这个故居被拆迁毁灭了。

另外一块李莲英故居位于彩和坊,整个宅院封为东边和西边,东边以花园为主,花园中有花有草有假山等,西边则是住宅区。这个李莲英故居也是现今仅存的一座故居了。

李莲英是哪里人

李莲英是清末太监,曾是最有权势的一大宦官,慈禧太后专宠50年之久,权倾朝野,位列人臣,头戴二品翎花。

大太监李莲英剧照

李莲英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自身是分不开的,据说李莲英从小就很聪明,会拍马屁,他出生在顺天府的大城县里(现今的河北大城县中的李贾村),这个村落坐落在子牙河的河岸边上,距离京城约300公里的路程,李贾村地势低,属于低洼地带,每逢夏季雨水充沛之时,必发洪灾,是个十年九涝的地方。一有水灾,庄稼必毁,颗粒无收,所以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农民生活贫苦,经常食不裹腹。

李贾村的河对岸就是河间府,这是一个专产太监的地方,清朝皇宫中的太监来自河间府的就占了九成之多,以河间府为中心,向外扩散2-3百公里都是出太监的圈子。宫中有名的太监如崔玉贵就是这一带的人,李贾村的隔壁村张吉庄子人,还有安德张也是出自这带。河间府出来的太监都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有严重的口音,一听就知道是老乡。

李莲英出生在大城县,但是他的祖籍确是在山东齐河,李莲英的祖先都生活在山东的西部区域。古代的人为了生计迁来移去也是常有之事,在李莲英小时候,跟着他的父亲从大城县搬到了北京,全家人都在北京靠着手艺活过活。后来生活困苦,才将李莲英送入宫中当太监。

从这里看李莲英是哪里人就很清楚了,祖籍是山东齐河县人,后来定居于河北大城县的李贾村,后来又搬到了北京城,最终在北京安家落户,成为一个新北京人。

李莲英死亡之谜

文革时期,李莲英的坟墓被挖掘,打开棺材的一刻让人汗毛一竖,因为棺材中只留下了一颗头颅和一根辫子,李莲英的身体不翼而飞了。这让人对李莲英的死不禁发出了疑问。李莲英死之前就遭到了分尸还是死后造成的呢?据其墓志铭记载,李莲英下葬时尸身是完整的,是死后遭到了分尸。当时李莲英的尸体发现的时候引起了一阵轰动,纷纷猜测其死亡之谜,且说法不一。

李莲英墓

说法一:否认死于革命党人之手。民间传说中,一种说法是李莲英是被革命党杀死的,死于辛亥革命期间。顺治帝期间,明文规定宦官不准干预朝政,李莲英做事小心谨慎,绝不可能不能为而为之,所以他也不可能结党营私,参与党派之争。没有参与任何党派,何来得罪革命党?李莲英出宫的时候,已经是高龄老头了,没了慈禧太后,对政事没影响,所以死不死也没大碍了。

说法二:李莲英被仇敌所杀,人活一辈子,再怎么圆滑也会得罪一两人的。

说法三:被债主杀死,李莲英去山东讨债,在半路上就被人杀害了。

说法四:死于疾病,李莲英得了痢疾,患病4天就病发身亡了,但是这个显然立不住脚,因为李莲英死于1911年3月份,是初春,这种时节得痢疾太过于牵强。

李莲英的死说法众多,但是均没有站的住脚的论证支撑,也没有直接证据来证明李莲英的死,文献资料模糊记载,民间传言扑朔迷离,李莲英的死成为了一个谜,让世人为其争破头脑。

李莲英怎么死的

李莲英死后多年,其坟墓被后人发掘,发现的时候李莲英棺材中只见头颅不见尸身,这从而对李莲英死因的猜测又引发了一阵热潮。正史、野史甚至是民间传说都有说法,而且众说纷纭。

末代皇帝李莲英剧照

在正史和墓志铭中,对于李莲英的死记载模糊,只用一个“殒”字就说明了李莲英的死亡,可谓是模棱两可。下面来罗列下李莲英怎么死的。

一:李莲英是病死的,这种说法出自《李氏家谱》,家谱中记载,李莲英出宫后,定居在北京棉花胡同的房子里,出宫后的李莲英安享晚年,不问世事,每天吃斋念佛,门都不出,这种安详日子过了3年,后来李莲英生了痢疾,没出3天就病死了。

二:李莲英死于革命党手,慈禧太后在世时,李莲英站在太后这边,太后和皇帝两人争斗,李莲英选择了太后,大力打击党羽,后来被革命党诛杀了。但是这种说法很快被否决了,因为李莲英没有参与党派之争,所以也不会得罪任何革命党。

三:李莲英被江朝宗联合小德张杀害的。江朝宗假借请李莲英吃饭为名,将其骗至后海,派人将其谋杀。这种死法的人证有江朝宗的儿子。

四:李莲英死于悍匪手中,有说李莲英跑到山东去讨债,然后被悍匪杀死了,但是李莲英不缺钱怎么会亲自讨债呢?其实他去山东是有原因的,他的一个侄孙女嫁到山东,于是李莲英前去探望,顺便游泰山,后来被人杀死在山东。

关于李莲英的死各有其说法,而且各不一,到现在都不能说清其死因及死法。

没有,大梁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在河南,今天的开封。

大梁是战国时魏(梁)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

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一说魏惠王五年或六年),魏都自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此。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贲攻魏,决黄河及大沟水灌大梁,城毁魏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隋唐以后,又通称今开封市为大梁(后改称汴梁)。

这种家谱无从查考,地名太小。

相传明朝时期,首户梁姓由山西迁来立村,命名“梁庄”。1949年村内有一古 钟,上面铸有“大梁庄”字样(今无存)。

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了“梁”性人家,也不知何时将“打粮庄”改成了“大梁庄”。后来在村西又派生出一个“小梁庄”(现称西梁庄)。这两个村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 “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 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 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洪洞大槐树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 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洪洞大槐树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洪洞大槐树(3)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 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洪洞大槐树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1230个,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众,以便寻根查询。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诗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誉延嘉树;荫庇群生。

1,山东东平乔氏字辈:“家、冠、锡、允、秉、鸿、善、远、培、起、俊、业、吉”。

2,山东无棣大山乔氏字辈:"树、谱、序、宗、亲、本、源、昭、永、世、发、心、成、仕、进、皆、由、兹、推、致”。

3,河南商丘字辈:“宏而时永大,元世泽方正,懋(茂)德传家宝,同文庆国祥。立新维圣道,勤学继书香。积善声明广,宗儒统绪长。科普登崇峰,培才树英良。育人承功业,中华久远昌。

4,江苏睢宁一支乔字辈:“西 文 泽 宏 昌 祥 佳 定 康 安 帮”。

5,江苏高邮乔大庄:“方、松、宗、金、国、正、天、心、顺”。

6,江苏房山乔庄(库北)支字辈:“风 大 云 中 开 高 其 洪 光 寨”。

7,江苏新沂山后支乔氏字辈:“天廷伟,继增汉,万业建,满堂红”。

8,山东肥城乔氏字辈:“兴学明洪善 忠厚传家远”。

9,山东泗水乔氏字辈:“建允修尚志 元立友际长 景显仪维令 国运承续昌”。

10,山东荣成乔氏字辈:“廷聚文学昌辉茂克行邦山海通吉祥万年兆序礼”。

-乔姓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

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

词条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1、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3、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4、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5、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

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东、东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现在古大槐树为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祭祖。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

洪洞大槐树风景(1)(20张)、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

洪洞大槐树风景(2)(34张)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1230个,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众,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9555

淄川张氏(坡子张)和贾村张氏长一支都是枣强移民我始祖讳子中后裔。张氏自十七世起按辈份起名:务秉贻训,承徽振宗。克继先业,绪衍昌龄。勋名冠史,荣耀家声。世代功德,其泽永恒。共三十二世。临淄区建立村因当时交通通讯不便自二十世起用。淄川张氏讳子中后裔,二十二世孙张银辉。

清朝大宦官李莲英简介 李莲英故居在哪里

李莲英简介 李莲英是清末著名的太监总管,9岁入宫,侍奉慈禧太后达53年之久,李莲英这个名字就是慈禧太后赐的。李莲英是清末著名也是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