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郭颐传》文言文的翻译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周郭颐传》文言文的翻译,第1张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附周敦颐简介,帮助理解、、、、、、、、、、、、

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周敦颐,字茂淑。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这里有翻译好的宋史,你可以看看滴、、、、、、、、、、、、

希望有所帮助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2005/songshi/

参考资料:

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2005/songshi/

1 吕曾珍为官文言文翻译

南朝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

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注意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终于,季雅被革了职。

季雅被罢官以后,一家人都只好从壮丽的大府第搬了出来。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

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

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季雅宁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好邻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良好的影响。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万分珍惜身边的良师益友。

2 文言文周敦颐为官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担任了分宁县的主簿。当时分宁县有个案子拖了很久都得不到公正判决,周敦颐到了以后只审讯了一次就把事情的责任划分清楚了,县里的人说:“连那些判决经验丰富的老吏也比不上这小伙子啊。”部使者调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当时有个囚犯按法律规定不用判死罪,但转运使王逵想重判,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没有人敢和他争辩,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并且 说:“像这样还出来做什么官呀,靠杀人的做法来博取政绩,取悦上级,这样的行为我做不到。”王逵听到这样的说法,明白过来自己的处理不对,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后来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显著,当时的郴州知州李初平看敬重周敦颐,曾问周敦颐:“我打算多读些书,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周敦颐说:“您年纪大了来不及了,让我来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感觉有收获。

周敦颐后来调任南昌知县,当地的老百姓说:“新来的知县就是以前审理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这下子我们就不怕打官司了。”但是当地的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富人家、地方好强,衙门里那些狡猾贪婪的小吏、恶少都揣揣不安,害怕得罪了这位刚正不阿的新知县,而且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了。

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后,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谎言迷惑,认为周敦颐是个虚伪的人,对周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

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忭是虔州的知州,赵抃与他接触多了,经过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的为人,才明白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周敦颐,赵抃握着周敦颐的手道歉,说:“我差点失去了和你这样的人做朋友的机会,从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的为人了。”

熙宁初年,周敦颐担任郴州的知州。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平反昭雪为自己的使命,不辞辛苦的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偏远地区,也要慢慢的视察。

原文:《宋史·周敦颐传》--元朝脱脱,阿鲁图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少年立志

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他会经常向衡州(今衡阳)舅舅提出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什么天上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东起西落,月亮为什么有盈亏圆缺,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地上的万事万物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对于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尽自己所知给予解答。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周辅成是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一方面,受周辅成的知识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而周辅成也非常喜欢周敦颐的这一性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敦颐的知识也不断地增长,学业大有进步。到十二三岁时,周敦颐已经读完了《四子书》(即《四书》)和《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儒家典籍,有的还能背诵得滚瓜烂熟。同时,周敦颐还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不仅立意新颖,而且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八岁时,其父亲已过世。

-周敦颐

3 《文言文》,(张禹为官)的翻译

翻译:

张禹的祖父张况同族的姐姐是皇上的祖考夫人,多次来往南顿,看望汉光武帝。那时,光武帝还是大司马,经过邯郸时,张况是邯郸郡吏,去拜见光武帝。光武帝很高兴,对他说:你现在是我的大舅啊!于是与光武帝一起到了北方,到了高邑,光武帝任命他为元氏令。又任涿郡太守。后来担任常山关关长。正碰上赤眉人攻打关城,张况在战斗中牺牲了。张禹的父亲张歆,最初为了报仇而逃亡,后来在淮阳府当了相,终于成了汲的令。

张禹性属忠厚节俭。父亲死了,汲派遣人送来资产数百万,张禹全部不所受。后来,又把田宅推托给伯父,身自寄止。

4 吕曾珍为官文言文翻译

南朝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注意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终于,季雅被革了职。

季雅被罢官以后,一家人都只好从壮丽的大府第搬了出来。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季雅宁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好邻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良好的影响。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万分珍惜身边的良师益友。

5 文言文为官清苦翻译

这篇文字选自明代郑瑄《李远庵为官清苦》,下面是文章原文以及原创的注释、参考译文:

原文

国朝李远庵,居官清苦,常俸外不取一毫。郑淡泉乃公得意门生也,宦南京数年,岁时只寒温而已。一旦侍坐最久,有一布鞋在袖,逡巡不敢出。庵问袖中何物,郑曰:“晓妻手制一布鞋送老师。”远庵遂取而着之。生平受人物,仅此而已。

注释

1、岁时:一年;四季。

2、寒温:也说温寒,犹温凉。指生活情况。

3、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也指尊长坐着,自己站立侍奉。

4、逡巡:原指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这里指迟疑;犹豫。

参考译文

国朝(明朝)人李远庵,做官(非常)清苦,常常是在俸禄以外不多取一丝一毫。郑淡泉是先生的得意门生,在南京做官几年,一年四季只是能够御寒温饱而已。一天早晨在李公身边陪坐很久,在他的袖子里揣着一双布鞋,但是犹犹豫豫不敢拿出。李远庵(发现他的异样)就问他袖子里揣的是什么东西,郑淡泉说:“是早晨我妻子亲手缝制的一双布鞋想送给老师。”李远庵(听了)就取出来穿上了那双布鞋。他一辈子接受别人的东西,仅此而已。

6 萧燧为官文言文的翻译

萧燧字照邻,是临江军人。

严州地窄财缺,刚到那里,公家的钱不满三千,萧燧节省使之够用。两年内,积蓄到了十五万,用这些富余的钱补上拖欠的,各县都宽裕了。

在这以前,宣和庚子年方腊强盗起兵,至今正是六十年甲子一周,人人忧虑恐惧。恰巧遂安县令减少地方土兵的薪饷,众人吵吵嚷嚷。

萧燧急忙改变命令,而且叫来土兵的头领告诫他们,都敬畏服帖。城里的流氓少年成群滋扰集市,萧燧秘密记下姓名,刺字充军,人民得以安居。

皇上正在吝惜职名,没有功劳的不授给,下诏因萧燧治理地方有成绩,授为敷文阁待制,移为婺州知州。父老拦路,几乎无法成行,送出州境的人要按千数计算。

7 文言文:《陶侃为官》的全文翻译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8 文言文唐临为官的原文和译文

译文:唐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周内史唐瑾的孙子。

他的祖先从北海迁徙到关中。唐临的伯父唐令则,开皇(隋炀帝)末年担任左庶子(官职名),因为讨好太子杨勇被处死。

唐临少年时和哥哥唐皎都有名声。……,掉出京城担任万泉县县丞。

县里有犯轻罪的囚犯十多人,赶上晚春下雨,唐临请示县令释放了他们,县令没有准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担心,我甘愿承担所有责任。

&q籂姬焚肯莳厩锋询福墨uot;县令因此让囚犯暂时回去,唐临召集囚犯让他们回家耕种,并和他们约好期限,到期就回到监狱。囚犯们都被他的恩德感动,到了期限全都回到了监狱,唐临因此出名。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避免不了阅读课文,阅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周敦颐为官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及注释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文言知识

 生字:予(yu),濯(zhu),涟(lin),亵(xi),鲜(xiǎn),蕃(fn)

 作品断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

 赏析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周敦颐传》中根据周敦颐先后任职的不同,主要讲了两件事:1、周敦颐任职后只审一下就把一件久未解决的案子审好了;2、周敦颐敢反驳上级不以杀人取媚,使囚犯免于一死。

或概括为三件事:1、审理久悬未决的案子;2、与上级王逵争辩;3、救囚犯免于一死。

附录:《周敦颐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乎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今湖南省道县),原名叫敦实,因为避讳宋英宗赵曙的名字(赵曙原名宗实)而改名叫敦颐。因为当时担任龙图阁学士的舅舅郑尚的推荐,担任了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的主簿。当时分宁县有个案子拖了很久都得不到公正判决,周敦颐到了以后只审讯了一次就把事情的责任划分清楚了,县里的人说:“连那些判决经验丰富的老吏也比不上这小伙子啊。”部使者(巡查地方的使者,)调他到南安(今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担任军司理曹参军(类似于今天的地方法院院长)。当时有个囚犯按法律规定不用判死罪,但转运使(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相当于今天的交通运输局)王逵想重判,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没有人愿意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并且说:“像这样还出来做什么官呀,靠杀人的做法来博取政绩,取悦上级,这样的行为我做不到。”王逵听到这样的说法,明白过来自己的处理不对,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后来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政绩显著,当时的郴州知州李初平看敬重周敦颐,曾问周敦颐:“我打算多读些书,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周敦颐说:“您年纪大了,让我来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感觉有收获。周敦颐后来调任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知县,当地的老百姓说:“新来的知县就是以前审理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这下子我们就不怕打官司了。”但是当地的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富人家、地方好强,衙门里那些狡猾贪婪的小吏、恶少都揣揣不安,害怕得罪了这位刚正不阿的新知县,(而在经过周敦颐教育后,)这些人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而且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了(就是说地方豪强经过周敦颐的教育,变得遵纪守法了)。周敦颐担任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市)通判后,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谎言迷惑,认为周敦颐是个虚伪的人,对周的态度很不哦,周敦颐也不过多解释,处之泰然。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赵忭是虔州的知州,赵忭与他接触多了,经过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的为人,才明白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周敦颐,赵忭握着周敦颐的手道歉,说:“我差点失去了和你这样的人做朋友的机会,从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的为人了。”

熙宁初年,周敦颐担任郴州的知州。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平反昭雪为自己的使命,不辞辛苦的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偏远地区,也要慢慢的视察。后来,因为病重,实在不能坚持,才请求调任南康军的的知军(“军”是宋代县以上的一个行政区域,一般设在冲要之地,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南康军大致在今天的江西九江一带,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1 许长公小传 许长公者,字德威 结尾是佐其施云翻译

许长公,名鈇,字德威。他父亲名叫汝贤。长公小时候养育在外祖父汪家,(外祖父家)不让他学习儒术,说大丈夫怎能袖里藏着书本,枯槁而死呢?长公私下听从儒家言论,接受诸子、史传之类的书籍,都能过目成诵了。叔父汝弼到吴地经商,于是带长公去了。叔父工于心计,决断筹算多有出奇之处,长公凭着谨慎诚信而赚取利润。叔父更加得意显达,颇有些游手好闲公子的财富与声名。长公又向来擅长写书信,常常尽全力替叔父写回信,叔父的同辈人说:

典当掉,吴中收债的人感叹说:“算了,我还要用这些衣食干什么呢!”(他)写了五首诗,用来表明自己的志向。第二年,就焚烧了债券不再经商了。长公安于贫困,却喜好做仁德之事。(他)很是挂念他的外祖父汪家的贫寒境况,逢年过节问候、赠送不曾断绝,还迎回寡母居住。当寡母那边的人认为长公如果没有为叔父的孩子们割舍钱财应当会富饶的,长公笑着说:“我怎能富饶呢?我能自己忍受穷困,却不能忍受别人的穷困,就算增加我的钱财,而我所不能忍受的(别人的穷困),也会逐渐增加的,(我还要资助他们),我怎么能富饶呢?”长公年老而且失明了,还常常拄着拐杖跟从族人从中为人排解纠纷指正教诲,人们都尊重他,把他推为飨宴时酹酒尊神的长者。

2 姚平仲小传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抵抗。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并和他谈话,姚平仲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降低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的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同行。等到起义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想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围,姚平仲正好在京城,得以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丰厚的赏赐了他金钱布匹,许诺退敌后给他重赏。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献给宋钦宗。他出击后,接连攻破敌人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打算在华山隐居,担心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他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是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陆游《渭南文集》卷二三)

3 谢南冈小传译文

谢南冈小传〔清〕恽敬

谢南冈名枝仑,瑞金县学生。贫甚,不能治生,又喜与人忤。人亦避去,常非笑之。性独善诗,所居老屋数间,土垣皆颓倚,时闭门,过者闻苦吟声而已。会督学使者按部,斥其诗,置四等,非笑者益大哗。南冈遂盲盲三十余年而卒,年八十三。

论曰:敬于嘉庆十一年自南昌回县。十二月甲戌朔,大风寒。越一日乙亥,早起自扫除,蠹书一册堕于架,取视之,则南冈诗也。有郎官为之序,序言秽腐。已掷去,既念诗未知如何,复取视之,高邃古涩,包孕深远。询其居,则近在城南,而南冈已于朔日死矣。南冈遇之穷不待言,顾以余之好事为卑官于南冈所籍已二年,南冈不能自通以死,必死后而始知之,何以责居庙堂、拥麾节者不知天下士耶?古之人居下则自修而不求有闻,居上则切切然恐士之失所,有以也夫?

——选自《大云山房文稿》

译文谢南冈名枝仑,是瑞金县县学的生员。家里很穷,不能维持生计,又喜欢和人顶撞。人们也远远地避开去,常常讥讽嘲笑他。生性唯独擅长诗歌,所住的地方只有几间旧屋子,用土垒起的矮墙都坍倒了,门儿经常关着,经过的人只听到他苦心吟诗的声音而已。正逢上朝廷派出的提督学政巡察下属,对他的诗大加贬斥,列在第四等,那些讥讽嘲笑的人更是一片喧哗。南冈因而默默无闻地沉沦三十多年而死去,得年八十三岁。

评论说:我在嘉庆十一年从南昌回到瑞金县。十二月初一,刮大风,天气寒冷。过了一天是初二日,我很早起床,自己打扫住处,有一本满是虫蛀的书从架上掉下,拾起一看,原来是南冈的诗作。有郎中一类的官员为它作了序,序言尽是些陈词滥调。我已经把书丢开在一旁,后来又想到不知诗究竟做得怎样,便又重新拿来翻看,格调高旷,风格古拙、冷涩,包含着深长的意境。连忙打听他的住址,原来离此不远就在城南,而不料南冈已在初一那天去世了。南冈境遇的不顺利是不用说的了。然而象我这样一个不嫌多事出来当个小官的,在南冈户籍所在地任职已经两年了,南冈不能自我介绍与我相识而后死,一定要到死了以后我才知道他,这又怎么能够责备那些在朝中官居要职、或在一方执掌大权的人,不识天下的人材呢?古时候的人处于下层时,就自我修养,不求被人所知;处于上层地位时,就忧心不已,唯恐士子不得其所:这是有缘故的啊!

4 《谢南冈小传〔清〕恽敬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谢南冈小传 〔清〕恽敬谢南冈名枝仑,瑞金县学生。

贫甚,不能治生,又喜与人忤。人亦避去,常非笑之。

性独善诗,所居老屋数间,土垣皆颓倚,时闭门,过者闻苦吟声而已。会督学使者按部,斥其诗,置四等,非笑者益大哗。

南冈遂盲盲三十余年而卒,年八十三。论曰:敬于嘉庆十一年自南昌回县。

十二月甲戌朔,大风寒。越一日乙亥,早起自扫除,蠹书一册堕于架,取视之,则南冈诗也。

有郎官为之序,序言秽腐。已掷去,既念诗未知如何,复取视之,高邃古涩,包孕深远。

询其居,则近在城南,而南冈已于朔日死矣。南冈遇之穷不待言,顾以余之好事为卑官于南冈所籍已二年,南冈不能自通以死,必死后而始知之,何以责居庙堂、拥麾节者不知天下士耶?古之人居下则自修而不求有闻,居上则切切然恐士之失所,有以也夫?17。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又喜与人忤( ) 而南冈已于朔日死矣( )顾以余之好事为卑官于南冈所籍已二年( ) 南冈遇之穷不待言( )18。

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⑴南冈遂盲盲三十余年而卒 ⑵询其居,则近在城南,而南冈已于朔日死矣B。

⑴居上则切切然恐士之失所 ⑵顾以余之好事为卑官于南冈所籍已二年C。 ⑴南冈不能自通以死 ⑵何以责居庙堂、拥麾节者不知天下士耶D。

⑴蠹书一册堕于架 ⑵敬于嘉庆十一年自南昌回县19。 下列句子中有与“有郎官为之序”的“序”字词性活用特点相同现象的是( )(2分)A。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会督学使者按部,斥其诗,置四等,非笑者益大哗。

(2)古之人居下则自修而不求有闻,居上则切切然恐士之失所,有以也夫?21。 本文为谢南冈外传,主要记叙了他______________的身世。

文末的议论,作者以古今相比,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参考答案:17。

(4分)⑴顶撞 抵触 忤逆 ⑵初一 ⑶登记 ⑷困窘 困厄 不得志 18。(2分)B 19。

(2分)B 20。(4分)⑴正逢提督学政巡察下属,对他的诗大加贬斥,列在第四等,那些讥笑嘲讽的人更是一片喧哗。

(得分点:会、非、益)⑵古时候的人处于下层时,就自我修养,不求出名;处于上层地位时,就忧心不已,唯恐士子不得其所,(这是)有缘故的啊!(得分点:有闻,切切然,以) 21。(3分)怀才不遇,窘困老死。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识人才,扼杀人才的愤懑之情。 参考译文:谢南冈名枝仑,是瑞金县县学的生员。

家里很穷,不能维持生计,又喜欢和人顶撞。人们也远远地避开去,常常讥讽嘲笑他。

生性唯独擅长诗歌,所住的地方只有几间旧屋子,用土垒起的矮墙都坍倒了,门儿经常关着,经过的人只听到他苦心吟诗的声音而已。 正逢上朝廷派出的提督学政巡察下属,对他的诗大加贬斥,列在第四等,那些讥讽嘲笑的人更是一片喧哗。

南冈因而默默无闻地沉沦三十多年而死去,得年八十三岁。评论说:我在嘉庆十一年从南昌回到瑞金县。

十二月初一,刮大风,天气寒冷。过了一天是初二日,我很早起床,自己打扫住处,有一本满是虫蛀的书从架上掉下,拾起一看,原来是南冈的诗作。

有郎中一类的官员为它作了序,序言尽是些陈词滥调。我已经把书丢开在一旁,后来又想到不知诗究竟做得怎样,便又重新拿来翻看,格调高旷,风格古拙、冷涩,包含着深长的意境。

连忙打听他的住址,原来离此不远就在城南,而不料南冈已在初一那天去世了。南冈境遇的不顺利是不用说的了。

然而象我这样一个不嫌多事出来当个小官的,在南冈户籍所在地任职已经两年了,南冈不能自我介绍与我相识而后死,一定要到死了以后我才知道他,这又怎么能够责备那些在朝中官居要职、或在一方执掌大权的人,不识天下的人材呢?古时候的人处于下层时,就自我修养,不求出名;处于上层地位时,就忧心不已,唯恐士子不得其所,这是有缘故的啊。

5 宋廉《杜环小传》全文翻译

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

杜一元本来就是位好人,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各地方的知名人士。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掉,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

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投靠,他看到了您,顾念和常允恭的旧交情,必定不会抛弃您。”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

常母处境大为困窘。常母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作过官,那儿也许还有亲戚、朋友活在世上,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再度哭哭啼啼随人到金陵。

打听过一二人都已经不在了,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那里,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头,门内有两株橘子树可以辨认。”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淋着雨走到杜环家里。

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她看到常母,大为吃惊,似乎在那里曾经见过面。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

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礼拜行礼。再把妻子叫出来拜见她。

环妻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问起允恭这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那里。

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吗?况且先父和允恭交情好得像亲兄弟一样,现在您老人家贫穷困顿,您不到别人家里去,而来了我杜环家里,这真是他们两位老人家在冥冥中引导的啊!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当时正是战争过后、饥荒的岁月,百姓连亲身骨肉都以保全了。

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地要出去找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面。

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

杜环买了些布帛,叫太太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杜环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

常母的个性急躁而又狭隘,只要稍稍不顺地她的心意,往往就发怒骂人。杜环私底下告戒家里人,尽量顺从常母,不可以因为她贫穷困顿,就对她轻视、傲慢,和她计较。

(常母)患有痰疾,杜环亲自替她煎烹药材,还一匙一匙地喂她喝;因为常母的缘故,杜环家人都不敢大声说话。 经过了十年,杜环担任太常赞礼郎的官职,奉诏令去祭祀会稽山。

杜环回来路过嘉兴,正好遇到了常母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头,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闻,只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哪。”

就在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这天正好是杜环的生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

杜环家人认为这样不吉祥,就去劝阻他们。杜环说:“这是人之常情哪,有什么不吉祥呢?”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看她了。

杜环更加谨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 常母快死的时候,举起手对杜环说:“是我拖累了你哪!是我拖累了你哪!盼望以后杜君您的子子孙孙,都能够像您一样的好。”

话说完就断了气。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锺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去那儿扫墓、祭拜。

杜环后来担任晋王府的录事,很有名,和我有交情。 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难啊!从前汉朝的翟公说过:‘人到了一死,一生的时候,才能够看出朋友真正的交情啊!’他说的并不是过分的言论,实在是有感于现实的人情世态才说的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

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哪!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了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

6 《文言文传记阅读孙长卿附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

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 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

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 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

“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

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

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 ”议者谓楚水多风波,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

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

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改陕西都转运使。

逾年,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

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加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留再任。

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

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仁宗方权听天下事 听:听凭。

B推首恶一人诛之 推:审问。 C自淮趣高邮 趣:通向。

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 征:赋税。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长于政事”的一组是(3分) ①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②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③岁漕米至八百万 ④凿百井,皆及泉⑤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⑥定州当得因利八十万,悉归之公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

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安抚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断案如神。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

经审问,此人认了罪。C孙长卿敢于直言。

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

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苦。 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

孙长卿寻访到一条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官,辞以母疾。 (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7 文言文"姚平仲小传"翻译(1)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

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

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抵抗。

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并和他谈话,姚平仲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降低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的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 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同行。

等到起义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想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

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围,姚平仲正好在京城,得以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丰厚的赏赐了他金钱布匹,许诺退敌后给他重赏。

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献给宋钦宗。

8 求黄帝公孙轩辕的人物传记,最好是文言文版

孝元皇后,王莽姑也。

莽自谓黄帝之后,其《自本》曰: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

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

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二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

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这个不是史记的 是汉书里的 本姓公孙。

生长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陕西省武功县),故号轩辕氏。

少典之子(少典:一说是部族名,一说是人名)。以土德王,土色黄,故称黄帝。

《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孔颖达疏:“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裴駰集解:“号有熊。”司马贞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

其生卒年份传说为公元前2697—公元前2599年。这个是我找的。

9 翻译文言文 《周敦颐小传》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焉。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分宁: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 放下 4手版:即笏板 5狱:案件 6得:得以 7元:本来 8谮口:诬赖的话 9去:离开 10悟:明白

1 周敦颐断案文言文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2 古文翻译郭颐断案

是敦颐吧!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3 欧阳公断案文言文翻译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纯搬运,我很可耻。

4 周郭颐胸怀洒落的译文是什么

是周敦颐吧?不过,《胸怀洒落》这篇的文言文没学到过你找的是不是爱莲说 ?--------------------------------------------------------------------------------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

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濯清涟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8),亭亭(9)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0)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2);莲,花之君子(13)者也。

噫(14)!菊之爱(15),陶后鲜有闻(1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7)众矣!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初为分宁(现在江西省修水县)主簿,后知南康军(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一带)。

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及《周元公集》。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

前人称赞他“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家几代住在营道的濂溪。

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湓江,他也名之为“濂溪”。学者称他濂溪先生。

卒谥“元公”。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

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

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

5 周郭颐胸怀洒落的译文是什么

是周敦颐吧?不过,《胸怀洒落》这篇的文言文没学到过你找的是不是爱莲说 ?--------------------------------------------------------------------------------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

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濯清涟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8),亭亭(9)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0)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2);莲,花之君子(13)者也。

噫(14)!菊之爱(15),陶后鲜有闻(1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7)众矣!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初为分宁(现在江西省修水县)主簿,后知南康军(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一带)。

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及《周元公集》。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

前人称赞他“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家几代住在营道的濂溪。

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湓江,他也名之为“濂溪”。学者称他濂溪先生。

卒谥“元公”。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周郭颐传》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