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有儿子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姜子牙有儿子吗?,第1张

历史上晚育的第一人非姜子牙莫属,他也是大器晚成的最典型代表,早年做生意全是赔本,是一个屠户,但是不善于经营,导致自己在72岁之前穷的叮当响,债主纷纷要账,老婆受不了折腾,离他而去,好在姜子牙心态好,不然怎么能活这么大岁数!后来在渭水钓鱼时碰到贵人周文王,“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也会给你打开另一扇门”!姜子牙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宗旨跟随周文王创业去了!

别说,这老头还真行,做生意不行钓鱼不行,军事政治能力却是杠杠的,不久就成了国家二把手!姜子牙生于公元前1156年,被周文王高薪聘请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这时候的姜子牙已经110岁了,还是精神矍铄吃嘛嘛香,心态好真的很重要!老头出奇的能活,将自己的女婿周武王熬死,辅佐外孙成王,成王招架不住死了,继续辅佐重外孙康王,六年后,139岁的姜子牙终于熬不住了死了!

他的大儿子姜伋接了他的班,继续辅佐康王,这个大儿子不愧是老寿星姜子牙的后代,也是出奇的能活,熬死康王昭王,一直到穆王时才死去,活了121岁!姜子牙一共有15个儿子,除了长子姜伋出奇的长寿之外,其他的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能活!大儿子姜伋,生于公元前1096年,死于周穆王姬满元年,即前976年,享年121岁!他是姜子牙在60岁那年出生的,姜子牙死的时候他已经快80岁了!

二儿子姜稷生于公元前1084年,死于前976年,和哥哥同一年死去,活了108岁,他是老爹72岁那年生的,也就是老爹钓鱼的那一年!三子姜得最能活,生于前1060年,死于前932年,活了128岁,是老爹96岁那年出生的,太可怕了!可怕的还在后面!四子姜川,生于前1048年,死于前932年,116岁,是老爹108岁生的,五子姜孝,前1036年出生,前932年死,活了104岁,

太公衣冠冢 姜太公祠位于临淄永流镇张家庄太公衣冠冢北侧。太公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东海人,吕姓姜氏,世称姜太公,公元前11世纪封于齐,为齐国第一代国君。他在任期间,“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卒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表达了齐地人民对姜太公这位齐国的开创者、齐文化奠基人的怀念和敬仰。墓前石坊横眉上的“周师齐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丰功伟业。衣冠冢墓高28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55米。 主殿 1993年,临淄区在太公衣冠冢北侧建姜太公祠,建筑面积98平方米,主殿为名人书画展厅,歇山式挂廊配殿,各三楹。主殿供奉着姜太公彩绘圣像,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贫困生涯、避纣去商、习武著书、牧野大战、封齐就国、破菜争丘、太公治齐、惩治不训、周王授权、传子归国等到不平凡一生的壁画。主殿供奉着姜太公、丁公吕伋及第十二代孙小白,即“春秋五霸”之首齐相公塑像。西配殿内供奉着田单、田穰苴、管仲、孙武、孙膑的塑像。 五祖殿 东殿为五祖殿,里边供奉着道教的五位先祖。一位是东华帝君姓王玄甫,传闻他得太上老君之道,隐居昆仑山,掌管三界,是道教五祖中的第一祖。再一位张道陵,也就是张天师,江苏丰县人,汉顺帝时,在四川的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道,道徒们把他尊为“天师”,到了唐宋时期改称为“正一道”。还有就是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陕西咸阳人,48岁时遇到吕洞宾,饮以神水,授以真决,遂入终南山修炼9年,王重阳顺应时代思潮,提倡三教合一,主张“全神炼气,出家修真”,出家人不得杀生、不得吃肉饮酒、不妻不娶。此外还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山西永济县人,在庐山得道于汉中离而成仙。最后一位是丘处机真人,姓丘名处机,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19岁随王重阳学道,王重阳死后,隐居修道,苦修二十年,功成道备,名闻于世。 丘穆公祠 姜太公祠东侧是丘穆公祠,丘穆公祠是1995年丘穆公一百代孙,台湾丘氏宗亲会邱正吉先生捐资修建的。姜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丘穆公是太公三子,太公封齐建国而令穆公领镇营丘,其族人遂以丘为氏,穆公则是丘氏始祖。穆公祠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对称序列,殿堂庙宇庙宇布局,整个建筑显得古香古色。在穆公祠东配殿内陈列着姜姓源流考和姜氏宗谱。 姜太公铜像 1999年,崇尚姜太公的卫辉人士李尚卿先生出资塑18米高的姜太公坐式铜像一尊,于1999年农历八月初三落成揭幕。

丘明,姜姓,丘氏,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56年,死于前451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楚国名臣左史倚相的孙子。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左丘明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评价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左丘明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也就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孔子也觉得可耻。孔子评价左丘明的这些话,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人,这与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曾多次赞叹左丘明的“君子”风范。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齐国,路过肥邑,感叹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说,肥邑这块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对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另外,《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质才称得上史笔,文质彬彬才算得上君子,似乎也是敬重的左丘明。如果说《公冶长》是在赞扬左丘明的高尚品格,那么《雍也》就是在赞扬左丘明的史家文笔。

《汉书》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

春秋以后,左丘明的“君子”美称一直沿用下来,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君子”,可见左丘明“君子”美誉的深远影响。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

晋夏侯湛赋诗赞左丘明曰:“世乱谗胜,君子道忧。丘明达圣,致志《春秋》。微言逃难,旁行不流。庶几斯文,希志训猷。”

宋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丁谓亦诗赞左丘明曰:“猗欤左氏,闻道素王。依经作传,微旨用彰。词有余韵,人镣末光。庆封锡壤,广鲁之疆。”

元集贤大学士致仕李谦、翰林承旨张起岩均曾为左丘明赋诗作赞,或曰其“文章史学之治”,或称其“盲於目而不盲目于心者”。

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

明崇祯十五年(1642)朱由检封左丘明为“先贤”。

左丘明的故里,至今仍存有许多关于他的文化遗迹。“都君庄”,意思是君子的居住地,仅这一故里的名称,就生动地反映出左丘明当年的“君子”风范。左丘明的生平事迹,确实是充满了“君子”的美誉。

忠于历史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广泛赞扬和“君子”美誉。

人物生平

世为左史

据后世记载及相关研究,左丘明为齐国始封之君姜太公之后,为太公二十一世、太公少子印(穆公)二十世裔孙,楚左史倚相之孙,鲁太史成之子。其说或有早期家谱传承为据,未可全信,亦不宜轻易否定。然其称左丘明为楚左史倚相之孙,按诸《左传》,则绝无此可能。

至谓左氏世为左史,则合乎史实、事理,符合商周世官制度,其以左为氏,也当与此有关。左丘明袭为太史,博综群籍,曾随孔子“如周,观书于周史”,并立志为孔子传解《春秋》,说明其与孔子关系当在师友之间。正由于丘明有此学识、经历与地位,故能从容胜任《春秋左氏传》之作。

参政议政

左丘明曾与孔子同朝为官,关系当在师友之间。二人相互敬重,孔子称与丘明同好恶,左丘明也曾鼎力支持孔子从政。

据记载,鲁公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将要召孟孙、季孙、叔孙三桓商议,并将此事告诉左丘明。左丘明直谏道:“孔子,那是圣人啊。圣人为政,有过之人就要失去权位。您即使想与三家谋划,但三家的过失不正合乎这一情况吗”鲁公仍不解其意。于是丘明作譬喻进一步解释:“周朝有人喜欢毛皮大衣和美味肉食,但他想做毛皮大衣而与狐狸商量索其毛皮,想办丰美牲祭而与羊儿商量索取其肉,于是狐狸、羊儿赶紧深深躲藏。因此,此人等待很长时间,却无法完成毛皮大衣和丰美牲祭。为什么呢周朝这人的谋划出了问题。现在,您打算同三桓商量任用孔子为司徒,这与同狐狸商量做皮大衣,同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于是,鲁公便不与三桓商量,而直接任命孔子为司徒。

左丘明理解孔子,深明孔子“强公室,弱私家”的政治主张,其对鲁公的谏言,正是对孔子从政的强力支持。

纂史作传

鲁为周公封国,保存了完整的礼乐文化和大量的历史文献。左丘明作为鲁太史,自然可以优游其中,积累深厚学养,为日后著述打下坚实基础。后来,他与孔子同乘至周,在周太史处查阅档案,故进一步熟悉诸国史事、掌故,并与孔子进一步加深友谊和相互理解。正以左丘明学识、经历及其与孔子的特殊关系,故能熟悉诸国史事、掌故,尤能理解孔子的学说、思想和主张,深明孔子《春秋》之道的内涵和意蕴。因此,由左丘明传解《春秋》,自然最合其宜。

左丘明传解《春秋》,并非如他人寻章摘句般的注释、训解,而重在结合春秋时期史事的叙述,来发明孔子《春秋》之道。由此旨趣,左丘明《春秋左氏传》不仅是传解《春秋》的要籍,也是关于春秋时期历史文化的基本文献。

《左传》而外,左丘明又编撰《国语》。此书应系左氏失明后而作,其材料与《左传》相表里,又互为补充,同为关于古代历史文化的经典要籍。

可能在《左传》、《国语》完成不久,约于公元五世纪中期偏前,左丘明逝世。

人物成就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编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历史经典之一。

文学创作

左丘明相传著有《左传》、《国语》两部文学巨著。《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历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此外,《左传》还吸收了其他史体的长处,把其他史体的史料按年代顺序组织进去,使编年体史书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

所以,《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实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不仅如此,在历史编纂上,《左传》还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它在编年记事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一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活动。这不仅拓展了编年体史书在写人、记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弥补一件史事被相关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点。另外,在编纂学上,《左传》首创“君子曰”一栏。“君子曰”以议论形式升华史事,为史书作者发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园地,成为一种优良的史学传统。

思想主张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

受重礼思想的影响,左丘明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这些修养包括忠、孝、信、义、让等。他认为忠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义是忠于国君:楚国的子囊在国君死后还不忘给他增加好名声,在自己将要死的时候不忘保卫祖国,他认为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纳谏,自认犯了罪而砍断双脚,他认为这也是忠。对君王要忠,对父母就要孝。

郑庄公因母亲帮助弟弟谋反,将母亲软禁起来发誓永不相见,颍考叔帮助郑庄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对颍考叔大加赞叹,说他能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把这种爱也传递给庄公,是“纯孝”。信是君子的一个道德标准,它不仅表现在个人品德上,还体现在国家之间,如果国家之间的结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即使结盟也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讲信,还要讲义。卫大夫石砏大义灭亲,将参与叛乱的儿子正法,左丘明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纯臣”。让,就是谦让,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形成一种上下谦让的良好社会风气,那么这个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另外,君子还要从善不从恶,知道善不可以丢、恶不可以长,做到从善如流。对于那些践踏忠孝信义、品行恶劣的人,左丘明表示深恶痛绝。

左丘明认为国君也必须注重品德修养:国君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自己要贤明,做到秉正无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左丘明认为在军事上也同样要重视德和义的作用:主张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要出师。这些准备包括:度德,即考虑自己的德能否争取到民众的拥护;量力,即正确估价敌我力量的对比;亲亲,即努力团结自己的亲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辞,即要有开战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过的征伐目标。除了第二条“量力”之外,其余四条都与德义有关。

展开全部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因其先祖曾任鲁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后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简介 ,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 左丘明简介 ,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据说姜子牙有十多个儿子,这个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这十多个儿子中,真正出众的不多,其中嫡长子是齐丁公吕伋,常年伴随姜子牙左右,在周武王攻灭殷商的时候,这个吕伋可能就在姜子牙的身边。后来姜子牙受封齐国,又跟着到齐国开国立业,但在五个月后就跟着姜子牙回到镐京城中述职,留守齐国的则是姜子牙的三儿子丘穆公。史书有载:”太公封齐,都营丘,命其三子镇守营丘,以封地为氏,而为丘氏,卒谥穆公,故丘穆公为丘氏之祖“。

这个丘穆公可以留守齐国,姜子牙和吕伋都回到镐京城中,齐国的最高长官实际上就是丘穆公。那么,姜子牙如此放心的将齐国交托给自己的三儿子,显然就是对其有着绝对的信心,丘穆公还是很有本事的人物。可是在正史当中,丘穆公极少出现,作为齐国开国时代的齐国掌舵者,丘穆公在贯彻姜子牙思想上,是坚定而执着的。《史记》说:”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在齐国推行这种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正是丘穆公。

显而易见的是,丘穆公执行姜子牙的决策非常得力,齐国地处东夷,千年之年与夏商王朝常年为战,没有彻底融入中原文化体系,先进的商贸经济和农耕文明,在东夷地区尚且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可以想见的是,齐国所在区域由于缺乏先进的文明,缺乏擅长管理的人才,开发程度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整个齐鲁大地临近大海,多盐碱地,鱼类资源丰富,也适合采盐制盐,丘穆公作为执行者,也许是最早意识到要推行”鱼盐之利“的管理者,在蛮荒的东夷部落族群的眼中,丘穆公懂的东西太多了,就如同天人一般,从中原来的这帮自称周人的族群,修筑宫城,发展贸易,刚来就打败了当地的土霸主莱国人,是以”人民多归齐“,丘穆公应该是居功至伟的。

姜子牙在镐京城中任职,最后死在了镐京城中。吕伋在镐京城中,自成王、康王、昭王其间,都是绝对权臣,对外征伐和保卫王城之事,皆有齐丁公的身影,后来吕伋也死在了镐京城中。作为名正言顺的齐国封君,齐丁公的继承者在齐国则成为难题。此时在齐国的掌舵者,可能已经不是丘穆公,而是丘穆公的后人,此时的角色多半也是作为辅臣的身份,在辅佐吕伋的儿子们,如吕季和吕得。幸运的是,吕季让位于吕得,自己则跟庶兄吕衡留在镐京城中,辅佐周穆王,也是位列三公。

齐国此时的都城为营丘,就是丘穆公当年苦心经营的城池,数十年而后,已经成为齐鲁大地上最为繁华富庶且稳固的城池,丘穆公的后人虽然没有成为齐国君主,但是在齐国王室中绝对有着相当的权力。重要的是丘穆公的后人们,到底对齐国君位有没有觊觎,这个还是很难说的。到齐胡公时代,吕山组织都城营丘里的人发动叛乱,杀死胡公,自立为君,就是所谓的齐献公。参与这场动乱的还有丘娄嘉,这个人正好就是丘穆公的后人,而且史书中提及营丘之人,也就是说丘娄嘉很有可能是守卫王城的虎贲将军。这个就很有趣了,当年姜子牙和吕伋在镐京城中守卫天子,也是掌握虎贲军。而丘穆公建设齐国都城营丘,后人们也掌握虎贲,这绝非是偶然。

献公叛乱事件发生后,丘娄嘉显然非常担心鸟尽弓藏的结局,而且身负弑君的罪名,丘娄嘉始终担忧子孙后代的命运,便率领族人投奔到楚国,为楚国所重用,出任楚国史官。后来还出了个子孙”左史倚相”,在楚国有着非常高的政治地位,倚相的儿子后来更是发动楚国叛乱,但因犯弑君之罪,而且没有当年丘娄嘉的先见之明,又逃奔到了鲁国担任史官,丘穆公的后人们可谓是颠沛流离,命途多舛。其后,丘穆公的子孙中又出了个更有名的人,整个春秋战国的故事,也都跟其有关,即是撰写《左传》的左丘明,左丘明就是倚相的孙子。

姜子牙有儿子吗?

历史上晚育的第一人非姜子牙莫属,他也是大器晚成的最典型代表,早年做生意全是赔本,是一个屠户,但是不善于经营,导致自己在72岁之前穷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