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儒十丐,儒在元朝为什么和要饭的差不多?
元朝将人分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汉人;四、南人(南方汉人)。今天不管有多少人想要为它辩解甚至想要洗白它,都不是可能的,因为这是史实,也使元朝最大的弊政。历史最终的目的是还原一些事件,而不是将一些事件从中抹掉,因而才有可能留下更多的借鉴与启示,以及可以汲取的经验。围绕人分四等,有这样两个故事,可以让我们不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读懂元朝。
耶律楚材赚来的银子和走红的色目人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契丹人,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耶律家世代仕于金朝,常居燕京。当时燕京有深厚的汉文化的基础,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汉文化熏陶,形成了读书知礼的家风。
关于耶律楚材今天有很多人都有话要说,但说的意思只有一个,若用我们今天的大白话说出来即是他救了中原的百姓,甚至可以说一言兴邦,让蒙古人开始重视中原文明的价值。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1230年,窝阔台继承铁木真遗志将其兵锋指向金国,这一战使他轻松获得了黄河以北的绝大多数地方,但那么多的人口与土地怎么办呢?蒙古贵族们的主张是“退耕还牧”,认为农耕经济不没有用的,还不如将土地用来放牧实惠,所谓“汉人无用,不如将他们杀光,空出土地,供我们放牧牛马”。
所幸的是,被汉化了的耶律楚材站了出来,他说,不妨将土地交给他处理,他保证从土地上得到的税收绝对超过放牧所得,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了让蒙古人这样一个喜笑颜开的事实:原来,被蒙古人征服的汉人,竟然会给蒙古人带来比放牧要多得多的财富!
抛开这里面的文化因素,人们不难看到,当时生产生活相对落后的蒙古人,他们看重的是什么?财富,或者更直接地说是钱。有钱好办事,有钱的事他们都干,怎么来钱怎么干。耶律楚材赚来了钱,他们就觉得这个办法好,就这么干吧。与其说是耶律楚材拯救了汉人,还不如更直接地说汉人是被钱拯救了的。
在这里不难看出,当时蒙古人注重的是直接的实惠,在他们的意识中是赤裸裸的财富,不管什么文化不文化的,也不可能像汉地一直奉行的儒家文化一样,重农抑商、重义轻利。在这一心理背景下,就不难理解元朝为什么要将色目人划在二等人之列,除了作战的因素,色目人还会理财、做生意思。
如此,在元朝有政坛有一大批的色目人,“混”得非常不错。最有名的是阿合马,他在为元朝敛来的一笔笔财富里不断高升,最终坐到了宰相的位子还兼管国家财政。他冶铁开矿,收取盐与茶叶专卖税,精编户籍以防民众偷税漏税……一切均以“富国”为目标。
“钱”的因素在这里直接改变了政策走向,商业、手工业以及其他一些来钱的技术活儿,在元朝达到了被空前重视的程度,不管什么儒不儒的。弄不来钱的即没有地位。所以,也就有了“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虽然,此说缘自民间,但也是一种被总结的真实反映。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即是,一心扑在财富上,两手都在抓经济,把文化的事儿给撂到一边去了。“九儒十丐”,儒在这里和要饭的差不多了。
一个汉人的一句话和元朝的人分四等
耶律楚材的故事之后,我们再讲一个故事。主人公叫赵复,今湖北安陆人,人称江汉先生。
赵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元史列传》中说,1235年,蒙古军队南征伐宋,姚枢在被抓来的俘虏中寻找“人才”,后来姚枢发现了他。姚枢当即将他带在身边,与他同吃同住。但当年到“戎服长髯”的姚枢,他的心里就很不是个滋味,悲切难抑,有一种落入“异族”之手的感觉。
有天夜里,赵复趁姚枢睡熟之际,悄然逃走,赴水自沉。“枢觉而追之,在积尸间见复解发脱屦呼天而泣”,姚枢奔入水中,拽回赵复,随后苦苦相劝,这才使赵复在今北京市“以所学教授学子”。
《剑桥中国史·忽必烈汗的统治》中说,赵复是中原不太愿意与忽必烈合作的谋士中的一个,他只被忽必烈召见过一次。在他们的谈话中,忽必烈询问他如何征服南宋。赵复的回答是:“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
这话说得很有礼仪也很有骨气,今天一些学者说,忽必烈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相信汉人了。并且由此开始重用汉儒,在朝廷组成了一个“儒家集团”,开始了全盘的儒化,并且,具有“相当的真诚度和深广度,从意识形态、制度设置、学校教育到官员队伍建设,可谓全方位多层次”。
执此语者还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元世祖中统元年至三年共有16位丞相,其中汉人(南人)7,蒙古5,回回1,契丹1,女真1。汉人为史天泽(右丞相),王文统、赵璧(平章政事),张启元(右丞),张文谦(左丞),商挺、杨果(参知政事)。《元典章-吏部》“内外诸官数”载有元朝中期官员情况,其中汉人南人所占比例亦高于蒙古色目人。这些汉人都是儒生。(余东海《忽必烈儒化:一次华丽的历史转身》)
话是能这么说,事儿也能这么干,但最终还是要看其结果如何。
公元1261年,李璮之乱发生,这是一个汉人发起的一场反叛蒙古动乱。李璮是当时汉地实力最强大的世侯,自其父以来统治山东东部达三十余年。他起兵前曾与其他世侯有所联络,满以为这些对蒙古统治同样心怀不满的军阀会响应他,结果却是应者寥寥。
忽必烈迅速平定李璮之乱,从此开始疏远汉人,不但取消了汉人诸侯的封邑,禁止民间私造私藏兵器等,甚至连此前被重用的史天泽、刘秉忠、赵良弼等都受到怀疑,直接导致了后来“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允总管,回回人允同知,永为定制”的政策出台。四等人制即由此起源。
现在,让我们回到赵复“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上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一句话,而是当时蒙古与中原文化难以调和的矛盾,忽必烈显然是没听懂这句话的。这里面有一个“客”与“主”的关系,而在中国的古语里有句“客随主便”,忽必烈显然是没有遵从这一点的,因此,也谈不上有人所谓的“完全儒化”。(文/路生)
结语:如此一说,“父母国”便和“四等人”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历史告诉人们,仅靠武力征服中原汉地是没有用的,相反,这会直接导致被征服的中原汉地文化在后来的反征服。也许,这一刻,元朝的短命似乎已经被注定了。
本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欢迎关注作者更多原创文章!
11894全国赵氏宗藩庆系录□□卷
宋内府钞本
北图(存二十二卷)
11895全国油麻村赵氏宗谱六卷
(清)赵龙生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孝思堂木刻本
河北大学
注:散居江苏宜兴、丹徒及浙江湖州等地。
11896全国赵氏族谱四卷
清宣统二年(1910)赵尔巽四川刻本 六册
南京大学
11897北京密云天水郡赵氏族谱三卷
石刻本
北京密云县档
11898河北满城玉川赵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赵述诚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美国
11899河北迁安泺阳赵氏东门统谱六卷
(民国)赵云路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唐山泰石印局石印本
吉林大学 美国
11900河北丰润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民国)赵庶蕃 赵春林增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唐山同泰刷印局石印本
七册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浭阳赵氏家谱髻龄祖后》。
11901山西洪洞赵氏族谱二十卷
(清)赵晨等辑
清雍正四年(1726)边贻斋刊本 四册
美国
11902山西洪洞赵氏族谱四卷
(民国)赵景宸汇编
民国三十一年(1942)济南茂文斋印刷局铅印本
四册
北图
11903山西阳林赵氏宗谱
清嘉庆十年(1805)钞本 一册
台湾
11904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清)赵永连纂
复印清康熙间刊本
辽宁本溪市城厂镇九龙口村
11905辽宁本溪赵氏分清谱册一卷
(民国)赵永顺纂
民国初年铜刻本
辽宁本溪市城厂镇厂西街
11906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民国)赵芳贵纂
复印本
辽宁本溪市清河城满族乡小市五七衔
11907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赵振铎纂
辽宁本溪市清河城乡清河村
11908辽宁辽阳赵氏家谱
(清)赵宏恩辑
清乾隆二年(1737)赵氏刻本 一册
北图
11909上海忠诚赵氏支谱二卷附一卷
(民国)赵锡宝编
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彩文协记印刷公司美术
工艺制版社铅印本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美国
11910江苏宿迁县赵氏家谱四卷
(民国)赵培心 赵光启总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半部堂重修本
江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4)
11911江苏兴化赵氏念初族谱不分卷
(清)赵恭生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11912江苏南通崇川赵氏祚德堂得谱不分卷
(清)鵵国祯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市图
1191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邵颛纂
明钞本 北图
11914江苏镇江润州赵氏宗谱不分坷
Р明崇祯十七年(1644)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廽
1191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六卷
(清)赵紫瑜续修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本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916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增删校正重修家史八卷
(清)赵中道 赵克全续修
清雍正八年(1730)刻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1917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二卷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古润洪溪赵氏族谱》。
11918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卷
(清)王文沼 赵明礼撰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本
科图(缺卷6)
11919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不分卷
(清)赵元勋等序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刊本 十四册
美国
11920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卷
(清)赵廷芝续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刊本
日本(存卷7-10) 美国(存四册)
11921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卷
(清)赵书田续修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1922江苏镇江梅巷赵氏宗谱八卷
(清)赵彦等修
清道光九年(1829)享叙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乾隆癸丑续修洪溪分派赵氏宗谱》
1192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清)赵方栋等修
清道光十年(1830)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1924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八卷
(清)赵澧 赵棫等修
清咸丰元年(1851)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1192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八大分大二公支下屏
翰分宗谱十四卷
(清)赵存高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存卷7-14)
注:一名《古润洪溪赵氏重修族谱》。
11926江苏镇江洪溪赵氏庆三公支下分谱三卷
(清)赵念祖修 赵增复续辑
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11927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清)赵时芬修
清光绪七年(1881)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11928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二卷
(清)赵雨三主修
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1929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11930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六卷
(清)赵明备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1931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四大分仁三公裔下煜
载分续修宗谱四卷
(民国)赵赓元纂
民国元年(1911)活字本 十一册
历史所
11932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文翕分谱十卷
(民国)赵蓉曾纂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1193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赵文麟修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11934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七卷
(民国)赵桐 赵衡辑
民国六年(1917)享叙堂刊本 五十册
美国
1193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迁居住驾庄重修族谱十卷
(民国)赵治中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11936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首一卷
(清)赵楫等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活字本 二册
美国
11937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
(清)赵邦翰重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图
11938江苏扬中赵氏家谱
民国间木刻本 六册
江苏扬中县
11939江苏丹阳赵氏宗谱
(明)赵廷桂编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衍庆堂活字本 二册
中央民院
11940江苏丹阳云阳赵氏重修宗谱六卷
(清)赵学曾童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排印本 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11941江苏丹阳云阳鸥溪赵氏家乘三十二卷
(民国)赵倘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谷诒堂铅印本 三十五册
历史所
11942江苏句容华阳赵氏宗谱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十三册
江苏句容县夫王乡赵巷
11943江苏常州观庄赵氏分支小谱四卷
(清)赵味辛等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944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赵烈文辑
清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
辽宁图 江苏常熟市图 日本 美国
11945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二十一卷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苏州市图
11946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二卷
(清)赵昉等纂
清光绪十年(1884)敦睦堂刻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11947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六年(1917)敦睦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11948江苏常州赵氏近支人丁册
(民国)赵毓森编订
民国五年(1916)石印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1949江苏常州赵氏族谱
清稿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1950江苏武进焦溪河口赵氏族谱四卷
(清)赵端恩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刊本 四册
美国
11951江苏武进西盍赵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洪良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永思堂重刻本 十二册
上海图 美国
11952江苏武进蒋林赵氏宗谱十卷
(民国)赵书文主修
民国十四年(1925)绵远堂活字本 九册
历史所
11953江窦武造韩叵赵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赵多荣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永思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11954江苏武进青山门赵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赵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崇礼堂刻本
福建图 日本 美国
11955江苏无锡赵氏宗谱十六卷
(清)赵启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11956江苏无锡赵氏黄桥支甘露世谱四卷附赵氏
捐敷徵信录
(清)赵士奎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五册
历史所
11957江苏无锡锡山赵氏宗谱十四卷
(清)赵寅恭 赵协卿纂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11958江苏江阴赵氏宗谱八卷
(清)赵洪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宝玉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1959江苏江阴暨阳章卿赵氏宗谱三十卷
(清)赵晋封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哈尔滨师大 日本 美国
11960江苏江阴暨阳南门赵氏宗谱不分卷
(清)赵炜等序 1
清光绪二十年(1894)永思堂活字本 八十册
美国
11961江苏常熟衔上赵氏十修宗谱□□卷
清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存卷2、5)
11962江苏昆山赵氏家乘十六卷
(民国)赵诒琛等辑
民国八年(1919)刻本
科图 历史所 历博 人民大学 中央
民院 天津图 河北大学 山西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上海图 华东师
大 南京博 江苏泰州图 江苏苏州图
江苏苏州博 苏州大学 江苏常熟市
图 江苏昆山县图 浙江嘉兴市图 湖
北图 西南师院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11963江苏昆山浦阳赵氏家乘十卷
(民国)赵诒琛等跋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四册
美国
11964江苏昆山新阳赵氏清芬录三卷
(清)赵诒琛编
民国六年(1917)义庄重刻本 一册
北图 中央民院
11965江窦昆山赵氏清芬录再续题辞
(民国)赵诒琛编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一册
北图
11966江苏太仓璜泾赵氏宗谱不分卷
(明)赵璧纂 (清)赵封补修
清钞本
科图
11967江苏赵氏支谱十二卷
(清)赵书 赵祖培修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本 十四册
科图
11968浙江杭州武林赵氏家乘一卷
(清)赵德煃修
稿本 一册
上海图
11969浙江杭州赵洪氏宗谱附祖先坟墓碑记图考
不分卷
(民国)赵洪绳武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
美国
回答者: 巴伊__老爷 - 门吏 三级 5-3 08:49
11894全国赵氏宗藩庆系录□□卷
宋内府钞本
北图(存二十二卷)
11895全国油麻村赵氏宗谱六卷
(清)赵龙生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孝思堂木刻本
河北大学
注:散居江苏宜兴、丹徒及浙江湖州等地。
11896全国赵氏族谱四卷
清宣统二年(1910)赵尔巽四川刻本 六册
南京大学
11897北京密云天水郡赵氏族谱三卷
石刻本
北京密云县档
11898河北满城玉川赵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赵述诚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美国
11899河北迁安泺阳赵氏东门统谱六卷
(民国)赵云路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唐山泰石印局石印本
吉林大学 美国
11900河北丰润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民国)赵庶蕃 赵春林增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唐山同泰刷印局石印本
七册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浭阳赵氏家谱髻龄祖后》。
11901山西洪洞赵氏族谱二十卷
(清)赵晨等辑
清雍正四年(1726)边贻斋刊本 四册
美国
11902山西洪洞赵氏族谱四卷
(民国)赵景宸汇编
民国三十一年(1942)济南茂文斋印刷局铅印本
四册
北图
11903山西阳林赵氏宗谱
清嘉庆十年(1805)钞本 一册
台湾
11904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清)赵永连纂
复印清康熙间刊本
辽宁本溪市城厂镇九龙口村
11905辽宁本溪赵氏分清谱册一卷
(民国)赵永顺纂
民国初年铜刻本
辽宁本溪市城厂镇厂西街
11906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民国)赵芳贵纂
复印本
辽宁本溪市清河城满族乡小市五七衔
11907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赵振铎纂
辽宁本溪市清河城乡清河村
11908辽宁辽阳赵氏家谱
(清)赵宏恩辑
清乾隆二年(1737)赵氏刻本 一册
北图
11909上海忠诚赵氏支谱二卷附一卷
(民国)赵锡宝编
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彩文协记印刷公司美术
工艺制版社铅印本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美国
11910江苏宿迁县赵氏家谱四卷
(民国)赵培心 赵光启总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半部堂重修本
江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4)
11911江苏兴化赵氏念初族谱不分卷
(清)赵恭生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11912江苏南通崇川赵氏祚德堂得谱不分卷
(清)鵵国祯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市图
1191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邵颛纂
明钞本 北图
11914江苏镇江润州赵氏宗谱不分坷
Р明崇祯十七年(1644)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廽
1191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六卷
(清)赵紫瑜续修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本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916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增删校正重修家史八卷
(清)赵中道 赵克全续修
清雍正八年(1730)刻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1917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二卷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古润洪溪赵氏族谱》。
11918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卷
(清)王文沼 赵明礼撰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本
科图(缺卷6)
11919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不分卷
(清)赵元勋等序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刊本 十四册
美国
11920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卷
(清)赵廷芝续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刊本
日本(存卷7-10) 美国(存四册)
11921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卷
(清)赵书田续修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1922江苏镇江梅巷赵氏宗谱八卷
(清)赵彦等修
清道光九年(1829)享叙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乾隆癸丑续修洪溪分派赵氏宗谱》
1192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清)赵方栋等修
清道光十年(1830)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1924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八卷
(清)赵澧 赵棫等修
清咸丰元年(1851)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1192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八大分大二公支下屏
翰分宗谱十四卷
(清)赵存高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存卷7-14)
注:一名《古润洪溪赵氏重修族谱》。
11926江苏镇江洪溪赵氏庆三公支下分谱三卷
(清)赵念祖修 赵增复续辑
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11927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清)赵时芬修
清光绪七年(1881)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11928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二卷
(清)赵雨三主修
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1929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11930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六卷
(清)赵明备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1931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四大分仁三公裔下煜
载分续修宗谱四卷
(民国)赵赓元纂
民国元年(1911)活字本 十一册
历史所
11932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文翕分谱十卷
(民国)赵蓉曾纂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1193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赵文麟修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11934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七卷
(民国)赵桐 赵衡辑
民国六年(1917)享叙堂刊本 五十册
美国
1193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迁居住驾庄重修族谱十卷
(民国)赵治中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11936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首一卷
(清)赵楫等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活字本 二册
美国
11937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
(清)赵邦翰重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图
11938江苏扬中赵氏家谱
民国间木刻本 六册
江苏扬中县
11939江苏丹阳赵氏宗谱
(明)赵廷桂编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衍庆堂活字本 二册
中央民院
11940江苏丹阳云阳赵氏重修宗谱六卷
(清)赵学曾童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排印本 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11941江苏丹阳云阳鸥溪赵氏家乘三十二卷
(民国)赵倘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谷诒堂铅印本 三十五册
历史所
11942江苏句容华阳赵氏宗谱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十三册
江苏句容县夫王乡赵巷
11943江苏常州观庄赵氏分支小谱四卷
(清)赵味辛等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944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赵烈文辑
清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
辽宁图 江苏常熟市图 日本 美国
11945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二十一卷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苏州市图
11946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二卷
(清)赵昉等纂
清光绪十年(1884)敦睦堂刻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11947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六年(1917)敦睦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11948江苏常州赵氏近支人丁册
(民国)赵毓森编订
民国五年(1916)石印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1949江苏常州赵氏族谱
清稿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1950江苏武进焦溪河口赵氏族谱四卷
(清)赵端恩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刊本 四册
美国
11951江苏武进西盍赵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洪良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永思堂重刻本 十二册
上海图 美国
11952江苏武进蒋林赵氏宗谱十卷
(民国)赵书文主修
民国十四年(1925)绵远堂活字本 九册
历史所
11953江窦武造韩叵赵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赵多荣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永思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11954江苏武进青山门赵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赵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崇礼堂刻本
福建图 日本 美国
11955江苏无锡赵氏宗谱十六卷
(清)赵启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11956江苏无锡赵氏黄桥支甘露世谱四卷附赵氏
捐敷徵信录
(清)赵士奎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五册
历史所
11957江苏无锡锡山赵氏宗谱十四卷
(清)赵寅恭 赵协卿纂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11958江苏江阴赵氏宗谱八卷
(清)赵洪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宝玉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1959江苏江阴暨阳章卿赵氏宗谱三十卷
(清)赵晋封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哈尔滨师大 日本 美国
11960江苏江阴暨阳南门赵氏宗谱不分卷
(清)赵炜等序 1
清光绪二十年(1894)永思堂活字本 八十册
美国
11961江苏常熟衔上赵氏十修宗谱□□卷
清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存卷2、5)
11962江苏昆山赵氏家乘十六卷
(民国)赵诒琛等辑
民国八年(1919)刻本
科图 历史所 历博 人民大学 中央
民院 天津图 河北大学 山西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上海图 华东师
大 南京博 江苏泰州图 江苏苏州图
江苏苏州博 苏州大学 江苏常熟市
图 江苏昆山县图 浙江嘉兴市图 湖
北图 西南师院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11963江苏昆山浦阳赵氏家乘十卷
(民国)赵诒琛等跋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四册
美国
11964江苏昆山新阳赵氏清芬录三卷
(清)赵诒琛编
民国六年(1917)义庄重刻本 一册
北图 中央民院
11965江窦昆山赵氏清芬录再续题辞
(民国)赵诒琛编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一册
北图
11966江苏太仓璜泾赵氏宗谱不分卷
(明)赵璧纂 (清)赵封补修
清钞本
科图
11967江苏赵氏支谱十二卷
(清)赵书 赵祖培修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本 十四册
科图
11968浙江杭州武林赵氏家乘一卷
(清)赵德煃修
稿本 一册
上海图
11969浙江杭州赵洪氏宗谱附祖先坟墓碑记图考
不分卷
(民国)赵洪绳武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
美国
忽必烈对汉地的执政
蒙哥出任蒙古大汗后的1251年,任职忽必烈为国家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承担汉人地区的执政,通常是今日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这一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相对性比较发达,文化艺术也更加优秀。这一地区和蒙古别的地区不一样,执政的老百姓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忽必烈管理方法这一地区,自然和蒙古的其他列侯不一样,慢慢发生争执。日后,忽必烈都是凭着这一地区的富饶,获得了对阿里不哥和西北诸部的胜利,最后开辟大元帝国。
忽必烈器重汉臣很多蒙古传统式实力派演员不兼容忽必烈,非常大主要原因是忽必烈器重汉人。忽必烈获得蒙哥汗的任职后,依次任职汉人的儒家思想人员整顿吏治。忽必烈积极主动结交中原地区的文人墨客名流,积极了解中原汉人地区的相关情况。在忽必烈的府中,集聚了一大批以汉人为主体的读书人,为忽必烈献计献策。
忽必烈身旁的初期汉人读书人主要包括窦默和姚枢等。窦默给忽必烈解读中原地区的三纲五常、左右长幼尊卑等文化;姚枢则给忽必烈解读儒家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忽必烈在与林时结识了名叫子聪的佛家弟子(之后赐名刘秉忠),是一个博学多才、汇通天下的大才子。凭借一身才能,常常为忽必烈献计献策,获得忽必烈的高度重视。在公年1250年时,它就向忽必烈过万言策,给出了:治乱之法,系乎天而由乎人,以立刻取天底下,不能马上治的献策。
他劝忽必烈要改革创新那时候存有的弊政,缓解地方税和衙役,劝课农桑,开办院校这些。此外,忽必烈还提拔了许衡、郝经、张文谦、赵璧等汉人名流。忽必烈对汉人非常看重,当然让传统蒙古皇室嗤之以鼻,她们不太喜欢忽必烈器重汉人的态度和个人行为。
忽必烈采用许多中原王朝的现行政策忽必烈领命经略汉地,当然必须采用有别于草原的政策,积极主动选用中原王朝的执政对策,这都惹蒙古贵胄的不开心。忽必烈接纳蒙哥经营汉地的指令后,在原先金国的北京首都汴梁建立经略司,而且整治河南军区,并屯田唐、邓部分地区,拿到了很好的效果。
忽必烈给出了“行汉法”等政治策略,加强了对汉地的管理,但这些现行政策不以传统蒙古皇室所容,她们不太喜欢忽必烈,那也是之后许多人适用阿里不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传统式蒙古皇室不太喜欢忽必烈,通常是忽必烈采取“汉化版”的政策,这严重影响他的商业利益,当然不喜欢他。
忽必烈的即位尽管标示了大蒙古帝国的完全瓦解,可是,也正是忽必烈的大元王朝的建设才结束几百年来辽、宋、夏、金、吐蕃国、云南大理长期性并存的错乱局势,一个北逾魂墟、西极流砂、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强国创造了。假如说,成吉思汗的大蒙古王国使中华中华民族声威很高,而忽必烈的大元帝国才使帝国的板图夯实出来。忽必烈没有辜负历史时间授予它的责任和使命。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zhào bì]讨论
赵璧(1220年—1276年),字宝臣,元朝政治家,云中怀仁县(今山西省怀仁县)人。
1242年,入见忽必烈,法名聘请中原儒学名士王鹗等人,学习蒙古语,为忽必烈讲解儒经。蒙哥即位,命赵璧和塔察儿到燕京抚慰军民。1252年,赵璧和史天泽都担任河南经略使,他们在边境屯田,准备攻打南宋。1259年,赵璧随从忽必烈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宋朝大臣贾似道请和。赵璧与之谈判。元世祖即位,以赵璧为燕京宣慰使、中书省平章政事,征伐阿里不哥、山东李璮,赵璧为行山东等路中书省事。至元四年(1267年)赵璧为枢密副使,至元六年(1269年)赵璧和阿术攻打宋朝襄阳樊城。同年,高丽王王禃被林衍废黜,赵璧行东京中书省事,驻守平壤,送王禃复位。赵璧转任中书右丞,再为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赵璧去世。
本名
赵璧
别称
字宝臣,
字号
宝臣
所处时代
元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云中怀仁县
出生时间
1220年
去世时间
1276年
主要成就
中统三年(1262)二月,山东发生叛乱,遂平息叛乱。
赵璧稍知事,李氏即使之从名师九山李微、金城兰光庭研习儒术,“朝诵暮课”,学业长进很快。1242年,二十三岁的赵璧被藩王忽必烈召至驻牧之处。当时渡漠北去的儒人不多,赵璧以接对精敏受到忽必烈厚遇,命王妃亲制衣服以赐,见面时但呼“秀才”而不名之。他曾奉忽必烈教令驿驰中原,征聘流落在各地的旧金名士至藩邸辅政;姚枢、王鹗等人就是由他罗致的。他还在漠北为蒙古生十人讲授儒书。这个时期,他的蒙古语逐渐精熟,曾奉命为忽必烈译讲《大学衍义》。忽必烈后来一直对他身为 而“能为国语深细若此”赞叹不已。金末丧乱,云代地接朔方,赵璧居于此间,或即有感于时势,渐习北语,稍后遂能因蒙古统治者与汉文化相沟通的需要而跻身新贵的行列。他的际遇,并不完全是出于偶然。
1251年,忽必烈兄长蒙哥即大汗位,召赵璧问治。璧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蒙哥闻之不悦。事后忽必烈对他说:“秀才,汝浑身是胆邪!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元史·赵璧传》)。是年,他受命“总六部于燕”,即担任负责主管汉地财赋行政的燕京大断事官行署(燕京行尚书省)的必阇赤。“总六部于燕”即行尚书六部于燕,这是当时用来翻译燕京大札鲁忽赤助手大必阇赤的汉语官号。与他同时担任此职的,还有 人赛典赤、匿昝马丁等人。
1252年,忽必烈以燕京大札鲁忽赤昧于政事,汉地不治,乃因朝觐请分河南一地而试治之,蒙哥许之。忽必烈遂命璧与“朝贵莽噶拉” 世侯史天泽为使,经略河南。时河南甫罹兵乱,民不聊生。有刘万户者,贪*暴虐。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敢行;百姓多呼之为翁。璧至,即按问恃势为虐的刘万户党羽董主簿,立斩之。刘万户受惊吓,卧病而卒。它若屏盗贼、造楮币、均赋税、立屯田。不二三年,河南“以最治称”。
1257年,蒙哥因忽必烈得汉地民心而忌之,遣阿兰答儿钩考河南、陕西等忽必烈钤辖地区诸官府金谷。钩考官在河南百计罗织,汴府官属无所逃祸。时莽噶拉以国族得免;史天泽是先朝勋旧,也难以加罪。三名“河南经略使”中,赵璧的处境最为险恶,人为之惧。但他仍然镇定自若。每诣钩考官辨析文案,都据理力争。钩考官怒,则“端立拱竢;怒已,复辨如初”。钩考结果,谓璧勒扣“赏物”。忽必烈不得不出面相保,代他归还所谓被克扣的财物;又把他调离河南,去做忽必烈汤沫邑怀孟路(治今河南沁阳)的总管。
1258年,忽必烈统东路蒙古、汉军攻宋。璧受任为江淮荆湖经略使从行。翌年,兵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宋贾似道请遣近侍相议。璧请行,遂在三千兵卒护送下至鄂州城,登城与宋将议。贾似道托足疾不肯出见,乃约再议而还。至秋,蒙哥在四川前线受伤病死。忽必烈为争夺汗位,与贾似道在鄂州城下议和之后班师,赵璧随之北归。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于开平。他亟须依靠汉地的财赋人力北讨与他争位的幼弟阿里不哥。但当时中原地区因“新供蜀兵,府藏空竭”。因此,在即位当天,他就任命了三名总管汉地财赋行政的负责官员,赵璧与祃祃、董文炳同在选中。他们的汉语官号,《元史·世祖本纪》等,称为“燕京路宣慰使”。惟据同时代的实录文献,其职务实际上是“行六部于燕”,也就是燕京大必阇赤。
赵璧在蒙哥初年已经担任过此职,所以现在大约是很得心应手的。碑传说他“经画馈运,相继不绝”;“手校簿书,得豪贵侵盗逋负钱数万计,乘舆北征,民不扰而军用足”。正因为他在供给北边用兵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统元年(1260)七月建立“燕京行中书省”作为统领汉地政务的中枢分支机构时,赵璧拜授平章政事。次年,燕京行省官员奉诏赴上都议事。元廷在燕京行省基础上正式确定中书省编制,又任命了一批新省官;继而又将新旧省官重行分划为“留中”和“行省事于燕”两部份。赵璧当仍分省于燕,担任平章政事。《元史·宰相年表》“平章政事”条载赵璧于中统元年任该职,此实为燕京行中书省平章;同条中统二年、三年,至元元年之下,则漏载赵璧其人。
中统三年益都 世侯李璮叛。忽必烈调军往讨,命璧行山东等路中书省事。他的职责,主要仍是为合必赤宗王及史天泽指挥下的讨李军组织供需饷馈。故而战争结束后,璧即回到中省,李璮遗留下来的“益都路行省”建制则由撒吉思接管。李璮之乱牵连到他的姑丈、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
王文统与李璮结谋案发,引起忽必烈对朝中一批 “秀才”的猜疑。主持陕西行省政务的廉希宪、商挺等人,也在这时受人诬告被召回朝廷。赵璧却在这当口向忽必烈进言,谓王文统原系廉希宪、张易所推荐,遂至大用。忽必烈闻奏,夜不能寐,以至夜半遣中使召见廉希宪。据记载廉希宪事迹的碑传资料,赵璧此举,乃妒希宪勋名使然。中间是否另有其他缘由,今难确考。
李璮之乱平定后,元廷乘 世侯心怀余悸的时机,削夺他们的兵权,实行兵、民分治,省并郡县,行迁转法。至元二年(1265)闰五月,赵璧行省于南京(即开封)、河南府(治洛阳)、大名、顺德(治今河北邢台)、卫辉(治今河南汲县)、彰德(治今河南安阳)、怀孟等地,实施地方官制的改革,历时二阅月,而后回京报命。
至元二年八月忽必烈把阿合马专领的理财机构中书左右部并入中书省,超拜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由此引起中枢机构里人事的大变动。当时元廷免去了所有宰执,重新予以任命。中书省里的 乃至汉化很深的色目人如廉希宪,多被排除出来。赵璧从这时去职,直到至元四年正月,才有新的委任,即担任枢密副使。按当时建制,枢密院由太子真金兼使职,置副使两员,实际掌握院事。
赵璧以一个 出任如此重要的职务,似乎是十分荣耀的事。然而他素无治军经验,这时突然担任军职,总令人觉得颇为蹊跷。他毕竟还是忽必烈最见亲信的少数几名旧人之一。因此虽然由于阿合马势力的上升而被挤出中书省,忽必烈还是为他安排了这么一个足以显耀其身份地位的新职务。据其神道碑称,命下之时,“舆情为公郁”。说明时人也都十分清醒地看到,这其实不过是赵璧在政治上失势的信号。
至元六年,无论如何,在此以后,赵璧居然也真带起兵来。至元六年,宋荆湖统帅吕文德遣人到元廷约降。忽必烈乃诏璧驰驿襄樊前线,与都元帅阿术议可否;俄而命壁同行汉军都元帅府事。当时元军正在围困襄樊。宋将夏贵率兵五万、馈粮三千艘,自汉水溯流来援。时值汉水暴涨,阿术又卧病新野。赵璧恐夏贵乘夜潜进,袭破围城的元军,于是在元军结集区的南线据险设伏。璧往返督察,衣不解带七昼夜;并深入元军前沿踏勘敌情。夏贵果然择夜奔袭而来。赵璧得报,领单骑连夜山行,赶回伏区从事临战动员。不久宋军抵达元军伏击处,受到掩击,又慑于元军大事张扬的声势,不敢继续前进。至明,阿术扶病勒大军至,宋军溃退。璧率水军追贵舟师,大败之。
至元七年,因高丽权臣擅废国王另立,忽必烈从襄樊召回赵璧,改授中书左丞,同国王头辇哥(木华黎后人,驻牧辽西)行东京等路中书省事,聚兵高丽。时高丽原国王已在元军支持下复位并赴阙面质。璧与头辇哥议,密奏元廷,建议遣兵将高丽王送归,使复国于古京,以安兵息民为上策。忽必烈从之。八年,赵璧还国,升中书右丞。十年,复拜中书省平章政事。自四年以后,他先被调出中朝,而后又以低于中统、至元之初曾任文职的官位回到中书省,直到这时才恢复原先的地位。
不过他重回中书省之时,仍是以理财当国的权臣阿合马势力鼎盛之日。所以神道碑说他因为“同列非其人,忧深虑重,食少事烦”。看来他虽然也想勉为其难地扭转当日时局,但终究还是难以一施抱负。十三年七月,赵璧死于平章政事任上。
赵璧的学风,颇近辽金时北方习尚,擅于词赋章表。忽必烈曾命数人作讨宋檄文,皆不能称旨;乃召璧为之,文成,忽必烈有“惟秀才曲尽我意”之许。他在蒙古人眼里是一个“秀才”,但其实却“刻意吏学,以经济为己任”,不像一般儒生那样唯务空谈,再加上又较早地学会了蒙古语,所以居然从一介平民变成“乘风云,依日月,佐命之人”。至元中期,儒臣大都失势,他仍能居中书右丞、平章政事的要职多年。这与他个人的才性也是分不开的。
独立学者、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至元十一年(1274),元廷大举伐南宋,意欲灭之,作为汉臣的赵璧在某个晚上与时任统帅史天泽促膝谈心,最后谈到兵伐南宋的事,同为 的史天泽陷入短暂的沉默,赵璧趁机劝他不要同族相残,最好是辞去这个统帅,否则将会遗臭万年。史天泽并没有当面应允,赵璧知道他身不由己,只好含泪离去。史天泽似乎没有听进赵璧的忠言,同年十一月便与伯颜统帅20万大军自襄阳发兵,征战中见伯颜残暴不仁,攻城略地杀人如麻,这使史天泽想起了赵璧的忠告,于是他中途诈病返回河北真定,元世祖忽必烈闻报很是惊讶,他没想到史天泽打了一辈子的仗从没退缩过,却在这个时候称病避战,也就察觉出了他的用意。1275年春,忽必烈派太医驰往探视,并赐给药物,看到忽必烈赐给他的毒药,史天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临终前还不忘上奏劝说:“臣大限有终,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这就是史天泽最后的遗言。而接任伐宋大军统帅的伯颜一路大开杀戒,所向披靡,元军大肆屠城,杀戮汉民不计其数。其间,悲愤交加的赵璧多次上书忽必烈劝他制止伯颜暴行,但眼看就要拿下南宋的忽必烈根本就不理会他的劝说。最终元军于1276年2月4日进入临安,俘虏宋恭帝和谢太后以及很多南宋宗室和大臣,南宋亡国。至元十三年(1276年)3月3日,赵璧在燕京暴卒,享年57岁。说实话57岁算不上年老,但是眼看南宋 惨遭杀戮,同为 的他也不能无动于衷,如果孱弱无力的南宋汉民族在这种突如其来的苦难中得不到怜悯和宽恕,就等于将他们置之死地,绝无半点活路,作为“ 的敌人”的赵璧,在他自己看来,他活着有罪,倒不如死了的好,至于赵璧究竟是如何死的,这里尚需存疑,史料上没有记载,我们实在无法知道更多。赵璧一生光明磊落,秉性朴实、言语谨慎、性格果决、意志刚强,从关于记载他的一些历史文献上看,他的道德理想是做一个谦光自抑、忠肝义胆和于人有益、心性温厚的贤仁者。然而,他不幸生活在一个征战连年、内忧外患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无情而残酷的时代,忧愤交加和客死他乡也最终成为他难以逃脱的悲惨命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我看来,赵璧无疑是山西怀仁人的骄傲。”(《忽必烈秘器》、《传国玉玺》,东方出版社,殷谦 著)[1]
赵璧,字宝臣,云中怀仁人。世祖为亲王,闻其名,召见,呼秀才而不名,赐三僮,给薪水,命后亲制衣赐之,视其试服不称,辄为损益,宠遇无与为比。命驰驿四方,聘名士王鹗等。又令蒙古生十人从璧受儒书。敕璧习国语,译《大学衍义》,时从马上听璧陈说,辞旨明贯,世祖嘉之。
宪宗即位,召璧问曰:“天下何如而治?”对曰:“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宪宗不悦。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浑身是胆耶!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一日,断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请于帝曰:“此先朝赐臣印也,今陛下登极,将仍用此旧印,抑易以新者耶?”时璧侍旁,质之曰:“用汝与否,取自圣裁,汝乃敢以印为请耶!”夺其印,置帝前。帝为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为此也。”自是牙老瓦赤不复用。
壬子,为河南经略使。河南刘万户贪*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其党董主簿,尤恃势为虐,强取民女有色者三十余人。璧至,按其罪,立斩之,尽还民女。刘大惊,时天大雪,因诣璧相劳苦,且酌酒贺曰:“经略下车,诛锄强猾,故雪为瑞应。”璧曰:“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尽诛之,瑞应将大至矣。”刘屏气不复敢出语,归卧病而卒,时人以为惧死。
己未,伐宋,为江淮荆湖经略使。兵围鄂州,宋贾似道遣使来,愿请行人以和,璧请行。世祖曰:“汝登城,必谨视吾旗,旗动,速归可也。”璧登城,宋将宋京曰:“北兵若旋师,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匹两各二十万。”璧曰:“大军至濮州时,诚有是请,犹或见从,今已渡江,是言何益!贾制置今焉在耶?”璧适见世祖旗动,乃曰:“俟他日复议之。”遂还。
宪宗崩,世祖即位。中统元年,拜燕京宣慰使。时供给蜀军,府库已竭,及用兵北边王文统简介,璧经画馈运,相继不绝。中书省立,授平章政事,议加答剌罕之号,力辞不受。二年,从北征,命还燕,以平章政事兼大都督领诸军。是年,始制太庙雅乐。乐工党仲和、郭伯达,以知音律在选中,为造伪钞者连坐,系狱。璧曰:“太庙雅乐,大飨用之,圣上所以昭孝报本也,岂可系及无辜,而废雅乐之成哉!”奏请原之。三年,李璮反益都,从亲王合必赤讨之。璮已据济南王文统简介,诸军乏食,璧从济河得粟及羊豕以馈军,军复大振。
至元元年,官制行,加荣禄大夫。帝欲作文檄宋,执笔者数人,不称旨,乃召璧为之。文成,帝大喜曰:“惟秀才曲尽我意。”改枢密副使。六年,宋守臣有遣间使约降者,帝命璧诣鹿门山都元帅阿术营密议。命璧同行汉军都元帅府事。宋将夏贵,率兵五万,馈粮三千艘,自武昌溯流,入援襄阳。时汉水暴涨,璧据险设伏待之。贵果中夜潜上,璧策马出鹿门,行二十余里,发伏兵,夺其五舟,大呼曰:“南船已败,我水军宜速进。”贵慑不敢动。明旦,阿术至,领诸将渡江西追贵骑兵,璧率水军万户解汝楫等追贵舟师。遂合战于虎尾洲,贵大败走,士卒溺死甚众,夺战舰五十,擒将士三百余人。
高丽王禃为其臣林衍所逐,帝召璧还,改中书左丞,同国王头辇哥行东京等路中书省事,聚兵平壤。时衍已死,璧与王议曰:“高丽迁居江华岛有年矣,外虽卑辞臣贡,内恃其险,故使权臣无所畏忌,擅逐其主。今衍虽死,王实无罪,若朝廷遣兵护归,使复国于古京,可以安兵息民,策之上者也。”因遣使以闻,帝从之。时同行者分高丽美人,璧得三人,皆还之。师还,迁中书右丞。冬,祀太庙,有司失黄幔,索得于神庖灶下,已甚污弊。帝闻,大怒曰:“大不敬,当斩!”璧曰:“法止杖断流远。”其人得不死。十年,复拜平章政事。十三年,卒,年五十七。大德三年,赠大司徒,谥忠亮。
子二人:仁荣,同知归德府事;仁恭,集贤直学士。
孙二人:崇,郊祀署令;弘,左藏库提点。中统二年(1261),授赵璧平章政事兼大都督,督领诸军。中统三年(1262)二月,山东发生叛乱,遂平息叛乱。至元元年(1264),佳荣禄大夫。十三年(1276)年卒。
赵璧一生不贪财,不好色,办事果断,执法如山。大德三年(1299),被元成宗追赠为大司徒,谥“忠亮”。
赵璧 [zhào bì] [赵璧]基本解释
见“ 赵氏璧 ”。
[赵璧]详细解释见“ 赵氏璧 ”。
[赵璧]百科解释赵璧(1220年-1276年),字宝臣,元朝政治人物,云中怀仁县(今山西省怀仁县)人。1242年,入见忽必烈,法名聘请中原儒学名士王鹗等人,学习蒙古语,为忽必烈讲解儒经。蒙哥即位,命赵璧和塔察儿到燕京抚慰军民。1252年,赵璧和史天泽都担任河南经略使,他们在边境屯田,准备攻打南宋。1259年,赵璧随从忽必烈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宋朝大臣贾似道请和。赵璧与之谈判。元世祖即位,以赵璧为燕京宣慰使、中书省平章政事,征伐阿里不哥、山东李璮,赵璧为行山东等路中书省事。至元四年(1267年)赵璧为枢密副使,至元六年(1269年)赵璧和阿术攻打宋朝襄阳樊城。同年,高丽王王禃被林衍废黜,赵璧行东京中 更多→ 赵璧
[赵璧]英文翻译Zhaobi
[赵璧]相关词语 拼音 惆怅 恢复 蒹葭 寻觅 镇定 生肖 结束 爱慕 晨曦 档案 砗磲
元朝赵璧传
从藩邸旧侍到中枢重臣
赵璧(1220—1276),字宝臣,金大同府(治云中,即元大同)怀仁人。璧祖上历世不显,母李氏尝自誓:“我若有子,必令读书。”璧兄年长后学佛。璧稍知事,李氏即使之从名师九山李微、金城兰光庭研习儒术,“朝诵暮课”,学业长进很快②。1242 年,二十三岁的赵璧被藩王忽必烈召至驻牧之处。当时渡漠北去的儒人不多,赵璧以接对精敏受到忽必烈厚遇,命王妃亲制衣服以赐,见面时但呼“秀才”而不名之。他曾奉忽必烈教令驿驰中原,征聘流落在各地的旧金名士至藩邸辅政;姚枢、王鹗等人就是由他罗致的。他还在漠北为蒙古生十人讲授儒书。这个时期,他的蒙古语逐渐精熟,曾奉命为忽必烈译讲《大学衍义》。忽必烈后来一直对他身为汉人而“能为国语深细若此”赞叹不已③。金末丧乱,云代地接朔方,赵璧居于此间,或即有感于时势,渐习北语,稍后遂能因蒙古统治者与汉文化相沟通的需要而跻身新贵的行列。他的际遇,并不完全是出于偶然。
1251 年,忽必烈兄长蒙哥即大汗位,召赵璧问治。璧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蒙哥闻之不悦。事后忽必烈对他说:“秀才,汝浑身是胆邪!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元史•赵璧传》)。是年,他受命“总六部于燕”,即担任负责主管汉地财赋行政的燕京大断事官行署(燕京行尚书省)的必阇赤。“总六部于燕”即行尚书六部于燕,这是当时用来翻译燕京大札鲁忽赤助手大必阇赤的汉语官号。与他同时担任此职的,还有回回人赛典赤、匿昝马丁等人①。
1252 年,忽必烈以燕京大札鲁忽赤昧于政事,汉地不治,乃因朝觐请分河南一地而试治之,蒙哥许之。忽必烈遂命璧与“朝贵莽噶拉”②、汉人世侯史天泽为使,经略河南。时河南甫罹兵乱,民不聊生。有刘万户者,贪*暴虐。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敢行;百姓多呼之为翁。璧至,即按问恃势为虐的刘万户党羽董主簿,立斩之。刘万户受惊吓,卧病而卒。它若屏盗贼、造楮币、均赋税、立屯田。不二三年,河南“以最治称”。
1257 年,蒙哥因忽必烈得汉地民心而忌之,遣阿兰答儿钩考河南、陕西等忽必烈钤辖地区诸官府金谷。钩考官在河南百计罗织,汴府官属无所逃祸。时莽噶拉以国族得免;史天泽是先朝勋旧,也难以加罪。三名“河南经略使”中,赵璧的处境最为险恶,人为之惧。但他仍然镇定自若。每诣钩考官辩析文案,都据理力争。钩考官怒,则“端立拱竢;怒已,复辨如初”。钩考结果,谓璧勒扣“赏物”。忽必烈不得不出面相保,代他归还所谓被克扣的财物;又把他调离河南,去做忽必烈汤沫邑怀孟路(治今河南沁阳)的总管。1258 年,忽必烈统东路蒙古、汉军攻宋。璧受任为江淮荆湖经略使从行。
② 张之翰:《赵璧神道碑》,《西岩集》卷十九。
③ 虞集:《赵璧谥议》,《道园学古录》卷十二。
① 蒙哥初年的燕京大断事官有牙老瓦赤、不只儿、斡鲁不等人。据《元史•赵璧传》,时牙老瓦赤以先朝旧臣向蒙哥邀官,蒙哥因璧之谏而不复用之。惟此事与其它文献记载不合。② “莽噶拉”是经清四库馆臣改写过的人名,其蒙语形式当作mangghala(梵语mangala),忽必烈有一个儿子也以该字为名,元代译作“忙哥剌”。
翌年,兵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宋贾似道请遣近侍相议。璧请行,遂在三千兵卒护送下至鄂州城,登城与宋将议。贾似道托足疾不肯出见,乃约再议而还。至秋,蒙哥在四川前线受伤病死。忽必烈为争夺汗位,与贾似道在鄂州城下议和之后班师,赵璧随之北归。
至元年间的仕途波折1260 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于开平。他亟须依靠汉地的财赋人力北讨与他争位的幼弟阿里不哥。但当时中原地区因“新供蜀兵,府藏空竭”。因此,在即位当天,他就任命了三名总管汉地财赋行政的负责官员,赵璧与祃祃、董文炳同在选中。他们的汉语官号,《元史•世祖本纪》等,称为“燕京路宣慰使”。惟据同时代的实录文献,其职务实际上是“行六部于燕”,也就是燕京大必阇赤。赵璧在蒙哥初年已经担任过此职,所以现在大约是很得心应手的。碑传说他“经画馈运,相继不绝”;“手校簿书,得豪贵侵盗逋负钱数万计,乘舆北征,民不扰而军用足”。正因为他在供给北边用兵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统元年(1260)七月建立“燕京行中书省”作为统领汉地政务的中枢分支机构时,赵璧拜授平章政事。次年,燕京行省官员奉诏赴上都议事。元廷在燕京行省基础上正式确定中书省编制,又任命了一批新省官;继而又将新旧省官重行分划为“留中”和“行省事于燕”两部份。赵璧当仍分省于燕,担任平章政事①。《元史•宰相年表》“平章政事”条载赵璧于中统元年任该职,此实为燕京行中书省平章;同条中统二年、三年,至元元年之下,则漏载赵璧其人。
中统三年,益都汉人世侯李璮叛。忽必烈调军往讨,命璧行山东等路中书省事。他的职责,主要仍是为合必赤宗王及史天泽指挥下的讨李军组织供需饷馈。故而战争结束后,璧即回到中省,李璮遗留下来的“益都路行省”建制则由撒吉思接管。李璮之乱牵连到他的姑丈、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王文统与李璮结谋案发,引起忽必烈对朝中一批汉人“秀才”的猜疑。主持陕西行省政务的廉希宪、商挺等人,也在这时受人诬告被召回朝廷。赵璧却在这当口向忽必烈进言,谓王文统原系廉希宪、张易所推荐,遂至大用。忽必烈闻奏,夜不能寐,以至夜半遣中使召见廉希宪。据记载廉希宪事迹的碑传资料,赵璧此举,乃妒希宪勋名使然。中间是否另有其他缘由,今难确考。李璮之乱平定后,元廷乘汉人世侯心怀余悸的时机,削夺他们的兵权,实行兵、民分治,省并郡县,行迁转法。至元二年(1265)闰五月,赵璧行省于南京(即开封)、河南府(治洛阳)、大名、顺德(治今河北邢台)、卫辉(治今河南汲县)、彰德(治今河南安阳)、怀孟等地,实施地方官制的改革,历时二阅月,而后回京报命。
至元二年八月,忽必烈把阿合马专领的理财机构中书左右部并入中书省,超拜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由此引起中枢机构里人事的大变动。当时元廷免去了所有宰执,重新予以任命。中书省里的汉人乃至汉化很深的色目人如廉希宪,多被排除出来。赵璧从这时去职,直到至元四年正月,才有新的委任,即担任枢密副使。按当时建制,枢密院由太子真金兼使职,置副使两员,实际掌握院事。赵璧以一个汉人出任如此重要的职务,似乎是十分荣耀的事。然而他素无治军经验,这时突然担任军职,总令人觉得颇为蹊跷。他毕竟还是忽必烈最见亲信的少数几名旧人之一。因此虽然由于阿合马势力的上升而被挤出中书省,忽必烈还是为他安排了这么一个足以显耀其身份地位的新职务。据其神道碑称,命下之时,“舆情为公郁”。说明时人也都十分清醒地看到,这其实不过是赵璧在政治上失势的信号。
① 王恽:《中堂事记》上,《秋涧集》卷八○。大约中统、至元之交,中、行两省即已合并。此后中省官员随忽必烈驻夏于上都者,反而称为留在燕京的中书省本部的“分省”。
无论如何,在此以后,赵璧居然也真带起兵来。至元六年,宋荆湖统帅吕文德遣人到元廷约降。忽必烈乃诏璧驰驿襄樊前线,与都元帅阿术议可否;俄而命壁同行汉军都元帅府事。当时元军正在围困襄樊。宋将夏贵率兵五万、馈粮三千艘,自汉水溯流来援。时值汉水暴涨,阿术又卧病新野。赵璧恐夏贵乘夜潜进,袭破围城的元军,于是在元军结集区的南线据险设伏。璧往返督察,衣不解带七昼夜;并深入元军前沿踏勘敌情。夏贵果然择夜奔袭而来。赵璧得报,领单骑连夜山行,赶回伏区从事临战动员。不久宋军抵达元军伏击处,受到掩击,又慑于元军大事张扬的声势,不敢继续前进。至明,阿术扶病勒大军至,宋军溃退。璧率水军追贵舟师,大败之。
七年,因高丽权臣擅废国王另立,忽必烈从襄樊召回赵璧,改授中书左丞,同国王头辇哥(木华黎后人,驻牧辽西)行东京等路中书省事,聚兵高丽。时高丽原国王已在元军支持下复位并赴阙面质。璧与头辇哥议,密奏元廷,建议遣兵将高丽王送归,使复国于古京,以安兵息民为上策。忽必烈从之。八年,赵璧还国,升中书右丞。十年,复拜中书省平章政事。自四年以后,他先被调出中朝,而后又以低于中统、至元之初曾任文职的官位回到中书省,直到这时才恢复原先的地位。
不过他重回中书省之时,仍是以理财当国的权臣阿合马势力鼎盛之日。
九儒十丐,儒在元朝为什么和要饭的差不多?
本文2023-09-22 03:44: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