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越南曾有“同志加兄弟“的友谊 为何反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中国与越南曾有“同志加兄弟“的友谊 为何反目?,第1张

越共政权的华侨政策与中越关系几乎是同步演进的,1965年之前是中越同志加兄弟的黄金时期,越共政权基本上能按照1955年中共和越共关于华侨问题达成的原则协议,对华侨入籍问题完全听其自愿,并给予所有华人与越南人同等的权利。1965年以后,中越关系暗流涌动,越共政权开始推行“越南化”政策,对华侨进行了各种限制。越南统一是在越华侨处境极端恶化的开始。

1975年8月30日,越南当局强令出版多年、为宣传中越友好做出了贡献的河内中文报纸《新越华报》停刊,许多华侨编辑人员被解雇,该事件成为越南采取歧视、排斥华侨的先声。之后排华运动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5—1979年间排华运动不断升级的阶段,1979—1986年间排华运动起落不定,但总体上趋于缓和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越南当局采取了多种手段,驱赶北方华侨,迫害南方华侨。迫害南越华侨成为越南方面首先采取的反华排华活动。一是政治上压制华侨。1976年2月,越南在南方人口普查和选举国会代表时发布一项决定,强迫越南南方的华侨一律按照吴庭艳统治时期强加于华侨的国籍进行登记,这实际上是越南方面完全无视自己曾经对吴庭艳政权华侨政策的谴责,完全否定了自己过去执行的华侨政策。二是经济上铲除华侨的影响。越南当局通过前后三次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兑换货币、接管华侨社团的产业、向输出的难民索取财物、封闭所有银行,冻结或没收存款,封闭所有进出口和贸易公司[1]等方式几乎将华侨赶出了整个越南经济圈,达到了其铲除华侨经济影响力的目的。越南在南方实行迫害华侨的政策后,又于1976年开始驱赶越南北方的华侨。1977年初,越南开始实行“净化边境”的措施,起初是强迫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华侨向越南内地迁移,后来干脆将大批华侨驱逐出境。越南当局通过种种手段,到1977年底,就有4万多华侨被驱逐回中国。1978年中越关系趋于明显恶化时,越南更是采取各种手段大规模地驱赶越南北方内地华侨,据不完全统计,被越南当局驱赶到中国境内的华侨和越南公民超过20万人[2]308。此外,越南当局还对党、政、军部门的华人实施大清洗。

第二个阶段(1979—1986)的排华运动具有摇摆性和自相矛盾的特点。排华运动具有巨大惯性,在打击华人华侨的同时也威胁到越南的国计民生,因此,这阶段越南排华有所收敛。但越南当局并未对其反华政策做根本性改变,因此其排华运动也就无法终止,而只是呈现出起伏不定的态势,但总体上已自高潮跌落并逐步趋缓[1]。如1982年10月越共中央书记处的“第10号指示”改正了此前的错误,规定华人可被视为公民,有从事商业、运输、印刷、加工、文化、信息等行业及办学的权利;但不到一年,1983年9月的越共中央政治局“第14号条例”又取消了华人的上述权利,并规定已实施者应予停止和整治。此后一直到1986年越共六大召开前夕,当局的歧视和排斥华人的政策未再有大的变化。

1、陈志昆

1961年,陈志昆被委派到香港华侨商业银行担任副总经理的职位。由于熟悉中美两国的文化,陈志昆又不遗余力地为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以尽一位爱国华侨应尽的义务。他促成了夏威夷代表团第一次赴北京考察、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他多次任美国跨国公司的中国顾问。为了更好地促进并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1974年,他成立了友结投资顾问公司,主要担负起中美两国贸易的咨询工作。

2、符克

符克,出生于贫农家庭。1928年,考入广州市南海中学。在校期间,经常与进步同学研究和探索民族的出路。1933年,侨居越南,任小学教员。1938年初,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加入中国***。同年秋,受派到越南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日,任越南琼崖华侨救国会常委。1939年,组织并带领越南“琼侨回乡服务团”返琼抗日。8月,敦请国民党琼崖当局团结抗战,被敌人秘密杀害。

3、陈芳明

陈芳明先生是著名旅泰华侨,祖籍福建省安溪县,他热心社团工作、公益事业,在泰南华人社团和慈善机构任职多年,对祖国怀有浓厚感情,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几十年来,陈先生一直捐资建设家乡的教育、卫生和交通事业。陈芳明先生并非富甲一方,在倾囊援建家乡公益事业的同时,自己却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的爱国深情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4、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原名司徒羡意,字基赞,广东开平人,中国洪门致公党创始人。早年家里贫困,给人当杂工为生,1880年,他前往美国谋生,先是在食馆当厨工,期间加入三藩市洪门致公堂。1894年,他在波士顿组织起安良堂,成员最大规模时发展到了2万多人。该堂的法律顾问还是后来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1904年,司徒美堂结识孙中山,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为支持抗日战争,他成立了“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后为抗战总计募集到了330万美元。1949年,司徒美堂来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了开国大典。1955年,司徒美堂在北京去世。

5、陈嘉庚

陈嘉庚,原名陈甲庚,福建泉州人,爱国华侨领袖、知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1891年,陈嘉庚跟随家人前往新加坡谋生,1904年后,他创建菠萝罐头厂以及自营谦益米店,并开始经营橡胶产业,后成为当地知名的橡胶大王。1910年,陈嘉庚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被推举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理。

辛亥革命时期,陈嘉庚积极筹钱支持孙中山革命,并创办了集美中学、集美师范学校、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厦门大学。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也是尽心尽力为国内抗战募捐。1949年,陈嘉庚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1961年,陈嘉庚在北京逝世。

越南排华三大原因:

1、中越国家利益冲突,两国关系恶化

中、越关系从同志加兄弟演变为兵戎相见,其根本原因是:两国关系中,国家利益的因素逐渐上升,且两国国家利益相冲突。越南的“印度支❤那联邦”梦想与中国的反对霸权主义格格不入;中、苏交恶,而越南倒向苏联并加入其反华大合唱;同时黎❤笋集团利用领土领海等问题挑起事端;等等,这些矛盾和分歧具有国家利益冲突的性质。

在中越关系恶化时期,当时的越南领导集团正是出于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而排斥和打击华人华侨的,企图政治上压制华人、经济上铲除华人的影响,通过阻挠华人生计而抑制其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手段掠夺华侨的财产,更重要的是排❤华作为反❤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排❤华运动达到打击作为其谋取地区霸权障碍的中国的目的。

2、国际上,越南—中国—苏联三角关系的变局

越南南北统一后,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受到严重削弱,而中国成为当时越南的地区大国梦与苏联以越南为桥头堡进入东南亚的图谋的共同障碍。而越南通过排❤华,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可以促进其实现“印度支❤那联邦”梦,另一方面又可以以此为砝码向苏联索取更多的援助。因此,可以说在国际上,越南—中国—苏联三角关系的变局是越南排❤华的一股推动力。

3、越南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换

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后,越南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为恢复和进行社会建设。为此,对越南南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统一国家和民族意识成为需要。而华侨华人在越南多为从商,且自我文化认同意识强,符合改造对象的标准。而这一时期,中、越矛盾分歧也愈演愈烈,且夹杂着国家利益的冲突,使这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具有摇身一变,城为排斥华侨华人运动的危险,只要越南当❤局稍微利用这场社会主义改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华人华侨的影响力铲除,将其作为一颗资本主义的毒瘤从社会主义制度的越南剔除。同时,越南领导集团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政策的失误,急于求成,从而引发了越南南方的政治混乱与经济衰退,而牟利的市场法则也可能使华侨华人在南方货物与服务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这也可以成为打击和排斥华侨华人的理由。因此,可以说越南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换,为越南排❤华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成为此次排华的重要推动力。

因为在越南的生活压力比较小,所以不少在越南的中国人才会“热不思蜀”。除此之外,越南的很多生活习俗与中国很像,所以中国人在越南生活也适应的很快,不会有特别大的文化差异。具体来说,“乐不思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01、越南消费水平低,经济压力小

越南的物价,差不多中国三四线城市的物价,甚至更低。很多去越南的中国人,就是因为在中国生活的压力太大了,才到越南去的。比如,你剩个一百万的人民币,你在中国也就买个房子而已。但是,你到了越南,可以过上美滋滋的小土豪生活。而且,越南的市场还是蓝海,不少中国人都会选择去越南做生意,竞争小,也能赚到钱。也许赚的不算很多,但起码能让你生活过得还不错,压力相对来说,也小很多。

02、越南媳妇容易娶

越南那边的娶新娘,不像中国这样,要求那么高。因为整体的经济水平不同,所以越南媳妇的要求也会低很多。不少男性到越南发展的时候,也会选择在越南娶一个媳妇。而越南女生,也喜欢嫁给中国男人。因为中国男性不仅赚钱能力强,还懂得疼媳妇。嫁给中国男人,就可以过上好日子。打个比方,在越南娶媳妇,花个几万块钱就够了,女方也不会要求说,男方必须要买房子或者是买车子。毕竟他们当地能有车有房的人就很少了,人家也不会对你要求太多的。

03、越南的文化习俗

越南这个国家呢,其实和中国很像的,很早以前,越南的一部分还属于中国呢。而且,越南不少民族其实都是中国人迁移过去的。比如客家人。在越南,有很多人都是来自中国福建、广东等地华人的后代。这么说吧,越南和新加坡一样,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中国人组成的。

所以,在越南,你会发现很多习俗文化都和中国很像,尤其是客家文化。还有越南的饮食习惯,也和中国差不多。因此,到越南生活的中国人,就像是换了个省份生活一样,并不会感觉有太大的差别。

04、带动越南发展

其实,越南本地人是属于那种很安逸的。就是,我赚多少钱,就享受多少钱。不会像中国人这么拼。因此,有人说越南人的幸福感很强。但是,这样也造成了越南总是发展不起来。但是,中国人不一样,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最拼的民族。很多中国人到越南之后,各种做生意,都把越南的经济给带动起来了。

所以,一些中国人在越南生活的时候,也会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做这些不仅仅是赚钱,还在发展这个地方。

准确说是79年越南华侨难民潮,自北越政权接管越南后,成千上万的越南华侨投奔怒海逃亡,而香港便成为这批难民的世外桃园。但事与愿违,由於每日平均有过千难民抵港,长贫难顾,政府设立禁闭式难民营收留他们,但也成为香港的一个长期包袱

[原创]:华侨形成的原因之一——寻世外桃源,避暴政战火

华侨这个词最早产生于清末《清实录。德宗本纪》。清政府于1900年签署《国籍条例》正式承认海外定居但有中国国籍的人为华侨。

华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商;二是战乱。在这里主要谈一谈第二点。

周武王灭商后,对殷商的遗民严密监控。有一部分遗民不愿臣服于周朝,于是很多人结伴出海,另寻天地,再建故土。史称“殷人东渡”。结果如何,难有定论,各家争鸣。有人说东渡日本;有人说南下南洋;近来在美洲发现类似于商代的青铜器,于是有人认为殷人漂洋过海迁到了美洲!!!汗~

汉代通西域,征讨西域小国,设立都护驻军。往往是大举征伐内地囚犯戍边。征战中常有散落在中亚的华人。至今仍有后裔,但少的可怜。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战乱不休,不少中国人为躲避战乱而逃到日本定居。其中许多人属于王室贵族的后裔。移居以后,大部分人与当地日本人同化。但仍有部分中国人把传统习惯保留下来。日本人称他们为归化人。

隋唐两代都曾大规模征讨过朝鲜。不少军士流散在当地定居。有一部分东渡去了日本。

唐朝天宝年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在怛逻斯激战,为大食所败,数万降卒被迁到中亚甚至天方一带。获释后也不得归国,在各地分散聚居。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横扫东南。破广州城后大肆屠戮外国商人。一时间外国人大量外逃。许多中国人为躲避战火大量移居到南洋一带。这是最早大规模的向南洋迁移的华侨浪潮。

南宋灭亡后,许多宋朝官员士、兵流散到东南亚各地定居下来。例如南宋丞相陈宜中就逃到占城,向占城王借兵复国。占城王惧蒙古势大不允。后来陈宜中又逃到泰国定居当了华侨,死在那里。有一小部分读书人反抗元朝失败逃到了日本。像李竹隐到日本后以朱子学说教化日本人,当地人尊称其为夫子。

元朝屡次发兵征讨东南亚。一征爪哇,两征缅甸,三征越南。在战争中因军事挫折流失各地的人很多,与当地人混居。

明朝初年,朱元璋平灭东南割据势力:张士诚、方国珍。二人的余部都是沿海居民,熟悉海上形式。大多数逃往海上,继续与明朝为敌,一再失败后散落于南洋各地。另外明中期以后,海寇猖獗,公然反抗海禁政策。他们被击溃后也是流落南洋,不敢回国。

明朝灭亡,残余势力与清朝周旋多年。永历帝被吴三桂追的逃入缅甸。本人仍不免一死,但余部宗族却保留下来。其后裔自称一族,自称桂家。后来在当地开矿经商,颇有声望。张皇言与郑成功合兵攻南京失败,部队解散,大部分逃到了南洋各地。明朝将领杨彦迪等人率几千人逃入越南,在当地垦田自立。因为他们帮助越南的阮氏政权。他们建立的村社称为“明乡”。他们的后裔称为“明乡人”。在华侨中享受特殊优待。后来有许多人不堪忍受清廷统治而逃往他乡。像朱舜水到日本向德川幕府借兵复明不成。后定居日本水户藩,传授王阳明学说。形成日本的水户学派。

世界上居住华侨华人100万以上的有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秘鲁、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10国;居住华侨华人10-100万人的有柬埔寨、印度、日本、西班牙、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巴西、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

居住华侨华人1-10万人的有文莱、老挝、朝鲜、韩国、尼泊尔、土耳其、沙特阿拉伯、比利时、意大利、毛里求斯、留尼汪、马达加斯加、南非、墨西哥、巴拿马、危地马拉、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多米尼加、秘鲁、阿根廷、厄爪多尔、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巴拉圭、圭亚那、苏里南、塔希提、西萨摩亚等32个国家和地区。

扩展资料

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

第一个时期,从唐代到南宋(618一1270年),为海外华侨逐渐出现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相当发达,而东南亚各地仍然比较落后,于是有不少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各地从事贸易。其中有一部分人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第一代的华侨。这个时期的华侨大多居住在今天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人数大约为10万多人。

第二个时期,从元代至清代中叶(1271-1840年).为华侨出国大量增加和华侨在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确立的时期。这个时期,明朝海禁开放,促进了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东南亚部分地区已变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继地,迫切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手工业品。

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人和破产的农民、渔民和手工艺人出国,加之明朝太监郑和率两万多人的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谊,也为中国人出国经商和移居国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个时期,东自日本、朝鲜,西至印度东部海岸,北起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南迄印度尼西亚群岛,几乎到处都可见到华侨、其人口已达100万以上。

-华侨

中国与越南曾有“同志加兄弟“的友谊 为何反目?

越共政权的华侨政策与中越关系几乎是同步演进的,1965年之前是中越同志加兄弟的黄金时期,越共政权基本上能按照1955年中共和越共关于华侨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