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澄城县最大的村子是哪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90年代澄城县最大的村子是哪个,第1张

李家洼村。90年代澄城县最大的村子是李家洼村,位于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李家洼村位于孝墓镇北部。李家洼村有耕地面积;1530亩。共564户,2286人,长住人口1800多人,县城长住和外出打工400多人。人年均收入;3800元

清 代已成村,当时李家洼子有富户人家在此僻一场院,并建房屋数十间,作为接待亲朋宾客之用,后逐渐成村。解放之前,人们习惯称此村为客(qie)庄子,解放后才逐渐称为客(ke)家庄。本村的村民热情好客,村民都是由附近不同的村落搬来。

据老人说,从他记事时起,村南、北就已经各建有一座小庙,它们是村民们祭祀的主要场所,南庙还供有菩萨的画像。在1958年修建顺平路时,两座庙被拆除。在村北有一座大石桥,与张镇李家洼子村相连,桥边有一石碑,碑上记录的是捐款修这座桥人的姓名,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石碑被破坏。再之后,由于修金鸡河,石桥被拆除。 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为了自身和全村人的安全,曾给附近的三个村起了个异名,分别为东村、高村和宝村,本村称为宝村。尹家府抗日大捷前夕,八路军就是住在本村。

客家庄村位于镇政府北侧,村域面积3271亩,耕地面积10932亩。201户,659人。村民收入主要以一产为主。 西辛庄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村域面积052平方公里,有131户,297人,对于西辛庄的由来,有这样一段传说。

相传清代初年,在该村居住的老户有邢、李和聂三个大户,后来因为灾害,于庄的老夫妻逃到此地落了户,之后先后又有湘王庄的王家和后沙峪的王家,田各庄的郭家,陆续到此落了户,形成了“西新庄”,后改名为“西辛庄”。

文物古迹:在唐朝时,相传有一和尚救过唐王李世民的名,为感谢众僧,修了大量的寺庙,我村的庙就建在此时。二十里长山有三塔六庙,我村的庙坐落在北山顶上,有三座大殿,正殿是如来,东边殿是关公,西边是药王殿。四月初二是庙会,周边群众纷纷前来逛庙会,每逢初一、十五敬香日,钟声响彻山谷。据说钟的鼻子特别大,在58年大练钢的时候,庙被损毁,钟的鼻子被铸成了190多个犁头,此山顶上当年有练兵场和检阅台。 户耳山村始建于唐代,户耳山上草木丛生,野兔出没,当地人呼之为兔耳山。后依山建村,村以山名。明代大地震村毁人亡,后重建本村,清称老街 。

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当时村名化名为“北四”。抗战后期属三通顺联合县第二区。户耳山村自古就是战略要地,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山顶、山下建设了战备公事,长达几百米的岩石山洞,形成了人为景观,堪称小上甘岭。

兔耳山山顶海拔174米,曾有晋代古寺一座,内供奉关公大地及诸神,又有关公骑赤兔马而得名。后为纪念古寺的建成,每逢四月初二,二十七举行庙会,庙会中有商品交易,表演以及各种小吃等。后因建造杨镇中学与杨镇大庙一起被拆。 宗家店村建于明 朝,相传明朝年间有一姓宗的家在村开店,后有山东、山西等地逃难的人来此居住。当时村有张、果、刘、石、赵等几个大姓,宗姓人家倚靠在村西10米深的不干水井开店。此店有北通张镇、南通大孙各庄、东通顾家庄、西通华山的地理优势,故称宗家店。相传清初井边有棵大柳树,1958年大跃进时伐掉,如今井边有一石槽和一影壁防风,水井在1972年大旱时未干,当时行人和口外倒卖牲口的人经过取水。井于1980年干枯,后来各方来人至此,以王大姓为中心,周围又聚集了十余姓氏,解放初期有六十几户人家,后整齐了街道,对村内进行了规划。

据村里老人张庆国介绍,店里在最早的时候,人家以石姓为主。明初时虽有一宗姓人家来此开店,但后来宗姓的姓氏已经消失。现在村中心地带地势较高,是最初的石姓人家定居的地方,由此地向四面地势渐渐低洼,也是后来的杂姓人家居住的地方,宗姓人家开店时依靠此地的一眼井,井水甘甜,数经干旱而未干枯。

据村郝春介绍,在宗家店的历史上,有人的时候就已经有井了,井是石井,而且有村庄的时候就有一座小庙,56年入社的时候拆庙建造了学校。庙外有五、六棵两人怀抱的豆槐,后来伐了之后利用所得的木材,做了板凳桌椅。 柴家 林村位于镇政府东北三公里处,现有165户,农业人数483人,耕地面积83779亩。主导产业为个体运输、葡萄种植,入驻企业有雄特奶牛繁育中心、柴家林种猪厂、华瑞郎铸造有限公司等。

始建于明代。据传曾有一武士途经此地,脱下盔甲,放于石上,故始称晒甲鳞,后谐音改今称。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当时村化名为“东四”;抗战后期属三通顺联合县第二区;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六区。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柴家林村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村庄环境美化、净化、亮化、绿化,社会秩序安定,家庭和睦的景象。  1、环境整治工作:柴家林村在2006年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包括重建办公场所一处,修建门牌一座,安装路灯50盏,改造村内道路11条,硬化路面9000余平方米,修建300平米健身场一处,柴家林村还每天对全村的垃圾进行清理,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此外为了巩固村中环境卫生,柴家林村还建立了一套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2、绿化美化:2006年,柴家林村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美化、绿化工程,投资3万元加强绿化建设,全村绿化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  3、改水工程:2007年,为了改善村民的饮水质量,通过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投资110万元对柴家林村水网进行了改造。  4、沼气工程:2007年,为了提高猪场有机能源的利用率,减轻农村柴草燃烧的污染,在上级领导的扶持下,政府为柴家林村投资210万元建立粪便沼气池一座。一方面减轻了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减少了柴草的燃烧使家家户户干净了许多。  二是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为北京2008奥运会胜利召开作准备  1、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好成绩。建立了村计生协会,广泛开展基本国策教育,提高育龄妇女人口安全意识,积极主动配合政府做好一年两次的查孕查环查病工作。全村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100%。连年被评为区计生协会先进单位。  2、弘扬文明,移风易俗。创建文明家庭,反对封建迷信,反对聚众赌博,反对大操大办,反对虐待老人,提倡科学文化,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尊敬老人,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开办家政培训班,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村民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自觉养成文明卫生、保护环境的习惯。  3、活跃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全村95%农户通有有线电视,建立了阅报栏,有适合文体活动开展的室外活动场地,可为篮球、羽毛球、拔河等室外体育活动提供场地。 辽代已成村。明万历年间,因顾姓的人多,称小顾现。清光绪年间称小固现,因位于固现河(现已经不存在,新修一河名为金鸡河,为70-80年代修建,为何叫金鸡河也没记载)南岸,比对岸村庄较小,故名。民国三十六年亦称小固现。后谐音改今称。民国初期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当时村化名为“上村”;抗战后期属三通顺联合县第二区;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六区 。

小故现原先有不少民间手艺和花会,不过都已经失传,特别是解放后有段时间的“土秧歌”,即通俗了说就是斗地主时所扭秧歌,是小故现的一大特色,不过目前已经无人表演。

小故现村位于大孙各庄镇东北部,美丽的金鸡河畔。北邻张镇工业园区,东与平谷区相邻。环镇公路穿村而过,小8路公交车可直达顺义县城。

全村村域面积1800亩,耕地143772亩,鱼池17个,具备一定的渔业养殖条件。全村共214户,户籍人口600余人。 大洛泡村位于大孙各庄镇西南角,北临北务镇郭家务村,南临河北省三河市,166户,474口人,村域面积1800亩,耕地面积1424亩。村现有党员28人,村民代表30人,劳动力总数260人。村民主要以种植、养殖也为主,拥有成片的温室大棚,是大孙各庄镇蔬菜种植大村。2007年村经济收入达到282万元,人均劳动所得6000元。  大洛泡村作为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在镇及“一助一”单位——区精神文明办的支持下,2007年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成绿化美化790平方米,清理垃圾160吨,完成道路硬化3600平方米,安装路灯100盏,安装吊炕145个,顺利完成我村环境整治工作。

1 阅微草堂笔记《遗牛之罪》翻译

雍正初年,李家洼有一姓董的佃户。

他的父亲死了,留下一头牛,这牛又老又瘸,董某想把牛卖给宰牛的屠户,牛逃到董某父亲的墓前,僵硬地趴在地上,不管是用力拉,拽,还是用鞭子抽打,它都不想来,村里的人听说这件事,陆续来到墓前观看,忽然邻居姓刘的老头儿气愤地来到墓前,用手杖击打着牛说“他的父亲堕入河中,关你什么事儿啊?让他的父亲随波漂流,成为鱼鳖的食物,岂不是大好事吗?而你却无故多事,把他的父亲从水里救出来,多活了十多年,致使他供奉赡养,死后还要为父亲买棺安葬,而且留下一座坟墓,年年都要祭扫,成为董氏子孙的无穷的累赘,你的罪过太大了,你马上死掉,也是活该。”原来董某的父亲曾不慎坠入河中,牛随即和他一起跃入河里,他牵住牛腿得以脱险。

董某开始不知此事,听到后大感惭愧。边打自己的脸边说:我真不是人啊!急忙牵着牛回家,老牛几个月后病死,董某哭着把牛埋葬了。

2 文言文翻译:盗牛

有盗牛而被拘者,其熟人过而问曰:“如何事?”答云:“晦气撞出来的。”

问:“晦气何能而来?”曰:“适在街上信步,见草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遂拾之。”问曰:“然则罪何至尔?”复对曰:“绳头还有一小牛。”

闻着愕然。 有一个人因偷牛而被抓,他的熟人路过就问:“因什么事被抓?”他回答说:“倒霉撞到我了!”熟人问:“晦气是怎么来的?”他说:“刚才在街上走路,看到地上有一条草绳,认为有用,就捡了起来。”

熟人问:“既然这样,那么罪过为什么到了这个程度?”他又回答说:“绳那头还有一头小牛啊。”听到的人不禁十分惊讶。

有一偷牛者被抓捕,熟人路过看到他问:“因为什么事呀?”他说:“晦气来了倒霉呀,”又问:“你的晦气从那里来的呀”他说:“刚才在街上走去,看到草地上有一条绳子,觉得有用,就捡起来了,”熟人问道,那你有什么罪呀?他又答道,绳子上拴着一头牛呀!熟弗弗缔煌郫号惦铜定扩人听到不禁惊讶。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8488183si=5。

3 古文翻译

已故的姚安公说过:雍正初年,李家洼有个姓董的佃户的父亲去世了,留下一头牛,这头牛又老又跛,董家把它卖到屠宰场。

老牛逃跑,到董父墓前直挺挺的伏卧在地上,人们牵扶鞭打都不起来,只是摇尾长叫。村里人听到这件事,都络绎不绝地来看。

忽然邻居刘老头气愤地来到,用棍杖打牛说:“他的父亲掉到河里,与你何干?让他随波漂流沉没,让鱼鳖吃掉,难道不是大好事?你无故多管闲事,用你的尾把他引到岸边救了起来,让他多活了十几年。致使他活着要奉养,病了要医治吃药,死了要用棺材收敛,而且留下一座坟墓,每年都要祭奠扫墓 ,成了董家子孙无穷的累赘,你得罪太大了,你本该就死,还叫什么冤呢?”原来他们的父亲曾掉到深水中,牛也随之跳到水里,用它的尾巴把他救起来的。

董某最初不知道这事,听到这事后非常惭愧,自己打脸颊说:“我真不是人!”急忙把牛牵回家。几个月后,老牛病死,董某哭泣者掩埋了它。

4 时国中有盗牛者 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和答案

这篇文言文出自《盗牛改过》,作者为南朝宋史学家裴松。

原文: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以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欲至家,置之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

老父以告王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

翻译: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说:“我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秦穆公的大难。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过了不久,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拿了剑后通过悬赏找到(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 老人抓住此人的衣袖,问他说:“你之前为我挑着担子,不告诉我姓名,现在又在路上看守我的剑,(我)还没见过有像你这样好心(的人),请你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把这事告诉王烈。”(这人)一说完名字就离开了。

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有这样的善人,我还没有见过。”然后让人去寻找,是以前那个偷牛的人

对此文的理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文中偷牛的人受到王烈教育后,改恶从善,助人挑担,拾金不昧,还不图虚名,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王烈的宽容态度也令人钦佩,对犯了错的人宽恕,有时比责罚效果更好。这个故事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果社会上多些像王烈一样的教育者,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当然我们也要宽容对待他人,不要斤斤计较。

参考资料:

/item/盗牛改过/6564694fr=aladdin

5 文言文翻译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麦桔杆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但屠夫也想到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屠夫只有一把不够一寸长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涨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直溜溜的不能弯曲,嘴张得很大闭不上。屠夫于是背了狼回家了。

遗:留下的

去:抽出去

屈:弯曲

负:背 之:代狼爪子下的皮

则:只见

唯:只

觉狼不甚东,方缚以带。: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

道理:在面对困境时,不应气馁,而应充分利用有限的客观条件,积极开支脑筋,变被动为主动,摆脱困境。

6 翻译文言文

译文:王烈字彦方,太原人。

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 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 件事。”

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 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

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 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 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7 西游记文言文六十回翻译

土地说:“大力王即牛魔王也。”行者道:“这山本是牛魔王放的火,假名

火焰山?”土地道:“不是不是,大圣若肯赦小神之罪,方敢直言。”行者道:

“你有何罪?直说无妨。”土地道:“这火原是大圣放的。”行者怒道:“我在

那里,你这等乱谈!我可是放火之辈?”土地道:“是你也认不得我了。此间原

无这座山,因大圣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被显圣擒了,压赴老君,将大圣安于八

卦炉内,煅炼之后开鼎,被你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

火焰山。我本是兜率宫守炉的道人,当被老君怪我失守,降下此间,就做了火焰

山土地也。”猪八戒闻言恨道:“怪道你这等打扮!原来是道士变的土地!”行

者半信不信道:“你且说,早寻大力王何故?'土地道:“大力王乃罗刹女丈夫。

他这向撇了罗刹,现在积雷山摩云洞。有个万岁狐王,那狐王死了,遗下一个女

儿,叫做玉面公主。那公主有百万家私,无人掌管,二年前,访着牛魔王神通广

大,情愿倒陪家私,招赘为夫。那牛王弃了罗刹,久不回顾。若大圣寻着牛王,

拜求来此,方借得真扇。一则扇息火焰,可保师父前进;二来永除火患,可保此

地生灵;三者赦我归天,回缴老君法旨。”行者道:“积雷山坐落何处?到彼有

多少程途?”土地道:“在正南方。此间到彼,有三千余里。”行者闻言,即吩

咐沙僧、八戒保护师父,又教土地,陪伴勿回,随即忽的一声,渺然不见。那里

消半个时辰,早见一座高山凌汉。按落云头,停立巅峰之上观看,真是好山——

高不高,顶摩碧汉;大不大,根紥黄泉。山前日暖,岭后风寒。山前日暖,

有三冬草木无知;岭后风寒,见九夏冰霜不化。龙潭接涧水长流,虎穴依崖花放

早。水流千派似飞琼,花放一心如布锦。湾环岭上湾环树,扢扠石外扢

扠松。真个是高的山,峻的岭,陡的崖,深的涧,香的花,美的果,红的藤,

紫的竹,青的松,翠的柳:八节四时颜不改,千年万古色如龙。

大圣看彀多时,步下尖峰,入深山,找寻路径。正自没个消息,忽见松阴下,

有一女子,手折了一枝香兰,袅袅娜娜而来。大圣闪在怪石之旁,定睛观看,那

女子怎生模样——

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貌若王嫱,颜如楚女。如花解语,似玉生香。高

髻堆青麃碧鸦,双睛蘸绿横秋水。湘裙半露弓鞋小,翠袖微舒粉腕长。说甚么暮

雨朝云,真个是朱唇皓齿。锦江滑腻蛾眉秀,赛过文君与薛涛。

那女子渐渐走近石边,大圣躬身施礼,缓缓而言曰:“女菩萨何往?”那女

子未曾观看,听得叫问,却自抬头,忽见大圣的相貌丑陋,老大心惊,欲退难退,

欲行难行,只得战兢兢,勉强答道:“你是何方来者?敢在此间问谁?”大圣沉

思道:“我若说出取经求扇之事,恐这厮与牛王有亲,且只以假亲托意,来请魔

王之言而答方可。”那女子见他不语,变了颜色,怒声喝道:“你是何人,敢来

问我!”大圣躬身陪笑道:“我是翠云山来的,初到贵处,不知路径。敢问菩萨,

此间可是积雷山?”那女子道:“正是。”大圣道:“有个摩云洞,坐落何处?”

那女子道:“你寻那洞做甚?”大圣道:“我是翠云山芭蕉洞铁扇公主央来请牛

魔王的。”

那女子一听铁扇公主请牛魔王之言,心中大怒,彻耳根子通红,泼口骂道:

“这贱婢,着实无知!牛王自到我家,未及二载,也不知送了他多少珠翠金银,

绫罗缎匹。年供柴,月供米,自自在在受用,还不识羞,又来请他怎的!”大圣

闻言,情知是玉面公主,故意子掣出铁棒大喝一声道:“你这泼贱,将家私买住

牛王,诚然是陪钱嫁汉!你倒不羞,却敢骂谁!”那女子见了,唬得魄散魂飞,

没好步乱躧金莲,战兢兢回头便走,这大圣吆吆喝喝,随后相跟。原来穿过松阴,

就是摩云洞口,女子跑进去,扑的把门关了。大圣却收了铁棒,咳咳停步看时,

好所在——

树林森密,崖削崚嶒。薜萝阴冉冉,兰蕙味馨馨。流泉漱玉穿修竹,巧石

8 犬牛有情文言文翻译

两文都比较简单的,直译既可,下面发下我找到的阅读题,供参考: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乙雍正初,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惟掉尾长鸣。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曰:“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张元怪之_______________

②速延医治之_______________

③牛逸,至其父墓前_______________

④引之使出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的“为”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始悟为山市

B唐人尚未盛为之

C叔父为蛇所啮

D为宫室、器皿、人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你的感悟。

答案

1①怪:对……感到奇怪; ②延:邀请; ③逸:逃跑、逃逸; ④引:牵,拉。

2C

3原来董某的父亲曾掉到深水中,牛也随之跳到水里,他的父亲抓住牛尾巴才能够爬上来。

4(意思对即可)第一篇写张元和他叔父收养弃犬,当叔父被蛇咬时,犬奔回家中告知,使叔父获救;第二篇写董某得知老牛曾救过其溺水之父,因而善待老牛。两篇都表现出了动物有情有义、知恩图报。

9 文言文翻译``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全文译文:译文太史公像牛马一样供役使的走仆司马迁再次拜言。

少卿足下:早先一段时间,委屈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慎重地待人接物,把向朝廷推举贤能人士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情意十分诚挚恳切,但怨我不效法于您去推荐贤才,而听信俗人的见解。我并非敢这样做。

我虽然庸劣低下,但也在旁听到品德高尚的人遗留下来的风范。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处在污秽低贱的地位,一有举动便受到责难,本想能给事情带来好处,反而招致损害,因此我独自忧愁苦闷而向谁去诉说?当时流行的俗话说:“为谁去做,让谁来听我的?”(即谓自己已处在卑贱的地位,即使想有所作为,推贤进士,谁也不会愿意接受自己的推荐,也不会有人愿意听从自己的话)。

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那是为什么呢(则:起转捩和加强设问语气的作用)?贤士乐于为了解自己的人效力,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

至于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纵使怀有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宝贵的资质,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洁,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只会被取笑而自取污辱。来信本应及时答复,碰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彼此见面的时间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片刻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指回信)。

现在您蒙受难以赦免的大罪,(再)经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汉代法律规定,每年十二月处决死囚),我侍从皇上到雍地去的日期也逼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无法替您避忌(古忌言死,实际说:恐怕您很快便要被处死),这样最终使我无法向您抒发心中的压抑烦闷之情,那么永远离去的人的魂魄会永远留下个人无穷的遗憾之情。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鄙陋的见解。

隔了很久未回信,希望不要看成是(我的)过失(即谓请不要怪罪于我)。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善于加强自我修养,是睿智的证明;同情与施舍,是仁爱的开端;求取什么,给予什么,是道义的表现;以受辱为耻,是勇气迸发的决口;树立名望,是品行的最高准则。

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托身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祸患没有比贪图私利更惨痛的了,悲哀没有比挫伤心灵更痛苦的了,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重大的了。

受刑后幸存下来的人,没有可以与别人相提并论的地方。(这种状况)不是一个时代的事,由来已经很久了。

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于是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凭著宦官景监的推荐得见秦孝公而做了官,赵良为此感到失望;太监赵谈(子:尊称。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与赵谈同名,为避父讳,此改称“同子”,即与我父亲同名的那位)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盎(字丝)为之脸色大变(指发怒):自古以来,人们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可耻的。

一个才能平常的人,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挫伤志气(指感到屈辱)的。又何况志气激昂,有远大抱负的人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但)怎么会让刀锯之下幸存下来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依靠先人的余业,才能够等待加罪(是做官的谦虚说法)在皇帝身边任职做官,二十多年了。

自己所想到的:最高方面,不能对君王进献忠诚,获得谋略突出、富于才干的称誉,使自己得到英明皇上的赏识;其次,又不能提出(皇上)所遗亡的事情,弥补(皇上)所欠缺的地方。招纳贤才,推举能人,发现隐居的贤士;对外,不能在军队供职,攻城野战,以建立斩杀敌将、拔取旗帜的功劳;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累积时间和辛劳,谋得显贵的官位,凭著(这些)给宗族和朋友们带来荣耀。

这四个方面没有一处实现,勉强附合皇上的心意,求得容身。我没有特长可以奉效,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早先时候,我曾经夹杂在下大夫(指太史令)的行列,在外朝(汉代把朝廷官员分为中朝和外朝,太史令属于外朝)上发表些微不足道的议论,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弘扬国家的法度,竭尽才思,现在已经亏损形体,成为清扫(秽物)的仆役,处在卑贱者中间,竟然(还想)高高地昂起头,眉飞色舞,评论陈述是非,不也是轻视朝廷、使当代的才子感到羞耻吗?唉!唉!象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还有什么可说的! 并且(含承接并递进之意)事情的前因后果不容易弄明白。我少年时欠缺非凡的才能,成年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皇上宠爱我先人的缘故,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出入宿卫周密的地方(即宫廷禁苑)之中。

我认为头上顶著盆子,怎么还能望天(意谓戴盆与望天不能同时收到,用来比喻自己既一心营职,就无暇再顾及私事)?所以断绝宾客的来往(知:相知,指社交来往),把家室的事抛在脑后(意谓没有考虑个人家庭的事),日夜都在考虑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致力于一心一意经营职事,以求亲近皇上。然而,事情竟然严重违背(初衷),不是这么回事。

我和李陵同为侍中曹的官员(西晋后改“侍中曹”为“门下省”),平素并没有特别亲密的关系,进退之路并不相同(比喻双方志向并不一样),不曾饮一杯。

10 缓深故之罪文言文翻译

原句

缓深故之罪。

译文

放宽对犯人加重处罚及陷入于罪者之罪责。

注释

1、缓:宽缓。

2、深:指加重处罚。

3、故:指故意陷人千罪。

附录原文及译文

原文

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浸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附)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汉书·刑法志》)

译文

等到到了孝武帝即位,对外致力于(攻伐)四方少数民族的事功、对内大力发展赏心悦目以及五音的嗜好,征发(兵役、徭役)烦多,百姓(因而)受贫消耗,走投无路的百姓触犯法律,酷吏专断,违法作乱的人数不完,于是提拔张汤、赵禹之类的酷吏,分条制定法令,制定知犯法者而不举发,则被认为故意纵容犯罪,而罪犯的主管部门及上级的主管官员、监察官员,都要连坐的法令,放宽对犯人加重处罚及陷入于罪者之罪责,加重对犯人开释不疑为故纵者之惩处。那以后奸诈狡猾的人玩弄法令而舞弊,以各种案例辗转比附,张布如网的禁令法律更加严密。法律法令一共(有)三百五十九章,死刑(有)四百零九条,(涉及)一千八百八十二种情形,死罪案例的汇编(共有)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件。法律条文和讼狱案卷堆满了橱架,掌管的人(也)不能全看完。因此郡国沿用的(很)杂乱,时而(出现)罪同而判罪不同(的情况)。枉法营私的官吏借机进行舞弊交易,想要(让人)活命就比附律例中死罪以外的条款,想要(让人)死就与律例中死罪的条款比附,议论者都为此伤心而不平。

注释

1、孝武帝:即汉武帝。

2、烦数:频繁;繁复。

3、贫耗:贫穷虚空。

4、穷民:原指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后泛指贫苦百姓。

5、击断:专断;决断。

6、奸轨:也作“奸宄”“奸宄”。 指违法作乱的人。

7、招进:招引进用。

8、张汤、赵禹:均为酷吏。详见本书《张汤传》、《酷吏传》。

9、条定:

10、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知犯法者而不举发,则被认为故意纵容犯罪,而罪犯的主管部门及上级的主管官员、监察官员,都要连坐。

11、缓深故之罪:放宽对犯人加重处罚及陷入于罪者之罪责。缓,宽缓。深,指加重处罚。故:指故意陷人千罪。

12、急纵出之诛:加重对犯人开释不疑为故纵者之惩处。急,加重之意。纵出:开释罪犯。

13、奸猾:奸诈狡猾的人。

14、巧法:玩弄法令而舞弊。(6)转相比况:言以各种案例辗转比附。

15、禁罔:谓张布如网的禁令法律。罔,通“网”。

16、浸密:更加严密。浸,更加;越发。

17、大辟:古五刑之一,谓死刑。

18、事:指案例。

19、决事比:判案无法律明文为依据,可比附近似条文,经皇帝批准即可生效,将此案例汇编,即可作为以后判案的依据。死罪决事比:即死罪案例的汇编。

20、文书:这里泛指法律条文和讼狱案卷。

21、几阁:亦作“几格”。橱架。

22、典者:掌管者。典,主持;主管。

23、承用:因袭,沿用。

24、驳:杂乱。

25、论异:判罪不同。论,判罪;定罪。

26、奸吏:枉法营私的官吏。

27、因缘:借机。

28、为市:进行交易,指营私舞弊。

29、傅:通“附”,比附。

30、生议:指律例中死罪以外的条款。

31、冤伤之:为此伤心而不平。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玉家河镇下辖村委会包括玉家河村委会、陈家河村委会、王家坪村委会、张辛村村委会、寺老庄村委会、贺家洼村委会、赵家洼村委会、贺家沟村委会、北山里村委会、枣山里村委会、腰里村委会、前张家河村委会、王家河村委会、舍峪里村委会、李家畔村委会、李家洼村委会、赵家畔村委会、马家畔村委会、老舍古村委会、辛家河村委会、邢家沟村委会、寨山石坪村委会、_尚沟村委会、白郝家石村委会、师家沟村委会、芋则沟村委会、白李家河村委会、曹家渠村委会、罗河村委会、前坪村委会、石硷里村委会、龙头山村委会、寨山里村委会、应则沟村委会、白家圪塔村委会、常家洼村委会、直川山村委会、川口村委会、马家山村委会、邢家塔村委会、王宿里村委会。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八堡乡下辖村委会包括第八堡村委会、西洼村委会、水道洼村委会、李家洼村委会、马鞍梁村委会、新庄则村委会、麻峪沟村委会、地林山村委会、马家湾村委会、曹家沟村委会、周家沟村委会、武家庄村委会、枣树_村委会、贺家_村委会、胡家庄村委会、雷家沟村委会、郝林甲村委会、杨家洼村委会、桃堡洼村委会、柴段咀村委会。

历史沿革 据《水经注》释为:“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此山指古代北岳恒山,可见,曲阳因古时建城于恒山弯曲之阳而得名。

汉代因钜鹿郡有下曲阳,故此称为上曲阳,至北齐时下曲阳废,故此复名曲阳,隋初又改为恒阳,“以在恒山之南,因以为名”,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因避穆宗李恒名讳,复名曲阳,沿用至今。

2000年,曲阳县辖4个镇、14个乡:恒州镇、灵山镇、羊平镇、燕赵镇、产德乡、路庄子乡、党城乡、孝墓乡、齐村乡、晓林乡、郎家庄乡、庄窠乡、文德乡、北台乡、范家庄乡、东邸村乡、东旺乡、下河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2242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恒州镇 61901 灵山镇 61584 燕赵镇 41716 西羊平镇 36965 路庄子乡 16498 下河乡 29261 庄窠乡 11228 孝墓乡 24361 文德乡 39649 东旺乡 34223 晓林乡 35292 邸村乡 21508 产德乡 30511 齐村乡 15231 党城乡 20715 郎家庄乡 22560 范家庄乡 8479 北台乡 10739 2002年底,曲阳县面积1068平方千米,人口5260万。

辖4个镇、14个乡,6个社区居委会、367个村委会。

县 驻恒州镇中路。

恒州镇 镇 驻许城东村。

面积448平方千米,人口645万。

辖6个社区居委会、27个村委会:东城、西城、古城、滨河、钓鱼台、点将台;许城东、赵城东、东大街、纪西旺、张西旺、大西旺、阮西旺、西河流、五里岗、大南关、小南关、西海子、东海子、石海子、大赵邱、夏赵邱、顾赵邱、李赵邱、七里庄、贡家庄、新农、东关、西关。

羊平镇 镇 驻西羊平村。

面积446平方千米,人口374万。

辖13个村委会:西羊平南、西羊平北、西羊平中、东羊平、南故张、北故张、南养马、北养马、屯庄、元坦、田庄、岸下、西郭。

燕赵镇 镇 驻燕赵村。

面积479平方千米,人口421万。

辖22个村委会:燕赵、怀安、北头、北管头、中管头、南管头、郑留营、南留营、北留营、寺留营、留营庄、强留庄、南平乐、北平乐、中平乐、西沿里、东沟南、西沟南、西么罗、东么罗二、东么罗三。

灵山镇 镇 驻灵山村。

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594万。

辖35个村委会:灵山、岗北、野北、辉岭、王家、韩家、西坡、套里、下岸、洼子、树沟、涧磁、石岭庄、燕南沟、大赤涧、小赤涧、铁岭南、东燕川、西燕川、南家庄、郭家庄、魏古庄、崔古庄、朱家坡、南镇南、南镇北、北镇南、北镇北、杏子沟、磨子山、横河口、朱家峪、西庞家洼、东庞家洼、南家庄尔。

路庄子乡 乡 驻路庄子村。

面积298平方千米,人口158万。

辖16个村委会:路庄子、独古庄、赵家庄、杨家庄、王家庄、曹家町、靳羊、马羊、赵羊、安羊、王羊、尚庄、水洼、河洼、东庄、涧北。

下河乡 乡 驻下河村。

面积615平方千米,人口298万。

辖25个村委会:下河、河北、棋盘、驿头、占里、袁村、陈家町、董家马、李家马、刘家马、乔家马、何家马、康家庄、朱家庄、宿家庄、王坡子、田家坎、新赤岸、石桥头、刘家岸、任家岸、东铺上、米家岗、上河东岸、上河西岸。

晓林乡 乡 驻晓林村。

面积652平方千米,人口356万。

辖22个村委会:晓林、南庄、店头、中佐、石门、高化、刘家、钟家、东赵厂、西赵厂、张家庄、寺南庄、崔家庄、陈家庄、杜家庄、刘家庄、齐王化、孟王化、李王化、荀王化、雷程庄、南辛庄。

庄窠乡 乡 驻庄窠村。

面积231平方千米,人口113万。

辖9个村委会:庄窠、贾山、洪山、葛条沟、马家岸、西泉头、东泉头、北苏家峪、东苏家峪。

孝墓乡 乡 驻北孝墓村。

面积634平方千米,人口243万。

辖25个村委会:北孝墓、东孝墓、南孝墓、西孝墓、中孝墓、小东庄、岭尔上、柳树沟、郭家店、上庄尔、下庄尔、北南庄、孙家庄、东沟里、东口南、西口南、杨砂侯、孙砂侯、段砂侯、耳朵山、李家洼、后洞子、侯家沟、南清阳贯、北清阳贯。

文德乡 乡 驻文德西村。

面积501平方千米,人口403万。

辖19个村委会:文德西、文德北、文德中、申台北、穆台北、王台北、北洪德、南洪德、东诸侯、西诸侯、刘堡内、牛堡内、中河流、东河流、西流德、东流德。

邸村乡 乡 驻西邸村。

面积2573平方千米,人口219万。

辖8个村委会:西邸、南东郭、北东郭、李家庄、北洼里、南洼里、留百户。

东旺乡 乡 驻高门屯村。

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242万。

辖23个村委会:高门屯、大高门、北高门、程东旺、仝东旺、尚东旺、崔东旺、李东旺、张东旺、王东旺、杜东旺、北杏树、南杏树、西杏树、冉家庄、大盖都、小盖都、田家庄、王家屯、支曹、塔头、辛庄、岗上。

产德乡 乡 驻产德村。

面积741平方千米,人口313万。

辖28个村委会:产德、李庄、石城、纸坊、沟里、铺上、窑上、黄台、小川、大川、砂城、中佐、北庄、北水峪、南水峪、北次曹、南次曹、李家弓、白家弓、王家弓、东相如、西相如、王北庄、张北庄、贾北庄、胡家嘴、彭家庄、东石臼。

齐村乡 乡 驻齐村。

面积779平方千米,人口154万。

辖21个村委会:齐村、店上、刘庄、内河、五会、迈岭、舍山、西沙湾、东沙湾、古家庄、北雅握、南雅握、轳轳沟、北赤岸、南赤岸、小口头、莲花沟、温家庄、西五会、桃户地、西峪里。

郎家庄乡 乡 驻郎家庄村。

面积1021平方千米,人口221万。

辖29个村委会:郎家庄、仁景树、冯家庄、尖地角、曹家峪、葫芦汪、上阁尔、下阁尔、太平庄、庄尔上、罗家沟、东石门、石门上、计都石、干河沟、干河铺、邓家店、北中佐、涧子、沟掌、三会、竹林、东会、口头、南沟、峪尔、下庄、南宋家庄、北宋家庄。

范家庄乡 乡 驻范家庄村。

面积497平方千米,人口085万。

辖14个村委会:范家庄、上下跑、栗树沟、上高堡、下高堡、虎神沟、武家湾、甫塔石、杨家台、葡萄口、青山、王庄、虎山、完沟。

北台乡 乡 驻黄岭洼村。

面积582平方千米,人口106万。

辖17个村委会:黄岭洼、超树岭、牛分岭、张家峪、罗家峪、韩家峪、董家沟、西梁峪、立台、榆林、枣台、土岭、岸上、北台、段树。

党城乡 乡 驻槐树埝村。

面积568平方千米,人口207万。

辖14个村委会:槐树埝、郑家庄、齐古庄、贾家口、北辛庄、寨地、下店、湾子、城南、喜峪、峪里、寨里、党城、河东。

《中华族谱集成》,由张海瀛、武新立、林万青主编,16开双栏影印精装、外加锦盒函套包装,首批100册,收录李王张刘陈五姓族谱共93种。开篇收录了明代凌迪知的《万姓通谱》。《中华族谱集成》是一部列为国家古籍规划项目的填补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书社于1995年限量印制、编号发行。其中收录张姓族谱21种,编为20册。兹将各册所收录的张氏族谱,介绍如下:第一册,收录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21卷,张宪、张阳辉主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原装10册。该谱以汉留侯张良为一世祖,上溯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张挥,下迄明中叶播迁各地之衍派117支。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江西和南直隶。其中江西44支,南直隶52支。而江西又集中于饶州府,计有43支;南直隶又集中于徽州府,计有40支。这种状况同修谱者的籍贯是分不开的。该谱主修张宪、张阳辉都是徽州府人;同修共有32人,其中徽州府21人,饶州府10人。可见该谱就是以徽州府和饶州府为主编修的。谱谱对117支衍派的渊源作了具体记载,追根溯源,太原尹城为始祖张挥受封之地,明嘉靖年间修谱时,太原仍有庙存焉。该谱还绘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前有序文,称“统谱今以自尹城、自鲁国、自曲沃、自陈留,而再襄国、再吴郡、再金华之迁派,参考《方舆胜览》、《禹贡九州》、《皇明大一统志》诸图书,列于图而志之。譬之江河之行地,脉络贯通。俾观谱者,知某邑古今属某部,某人古今迁某处。因地以著姓,缘族以笃亲,未必不由是图而启其统宗之恩也欤”!该图还在山西部分太原县境绘有“台骀公庙”,即张氏之祖庙。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二册至第六册前部第二册,收录清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上中下三卷,上卷又分之一、之二;中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下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张庆彬等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永思堂刻本,原装二十册。该谱对张氏起源、播迁及衍派,记载甚详。该谱以大卿公为一世祖,取名《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旨在联络散居于各地的大卿公之后裔。该谱上卷之一为谱序、凡例、家规、得姓郡望、统宗古今迁居地舆图、嘉会派源流、本源宗支(共121派),上卷之二为本源纪;中卷之一至四为嘉会、塘冲、进坊各房以及各支之世系;下卷之一、之二为列传;下卷之三为墓图、墓志铭、祭田以及通修宗谱跋等。第三、四、五、及第六册的前半部,收录民国《锡山张氏通谱》四十二卷,张轶欧、张鉴等修,民国十二年(1923)锡山宗祠寿康堂铅印本,共七十四册。该谱是北宋哲学家关中学派创立者张载之族谱。张载(1020——1077),字子厚。汉留侯张良之后裔,唐太宗时员外郎闻斯公之十四世孙。张载的先世世居大梁,其祖父名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其父名迪,宋仁宗时任殿中丞、知涪州(今四川涪陵)事,后做官陕西,徙居凤翔眉县(陕西眉县)横渠镇。张载,嘉佑进士,官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后以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午夜取烛以书。在自然科学方面亦有很高造诣,所以能提出一些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命题,从而创立了与洛学并行的关中学派,因世居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其子名因,字文益,官员外郎;其孙名京,字正之,官兵部郎中;其三世孙名楷,字楚昭,官乐平令,随宋室南渡,徙居江南,因与主和宰相不合,弃官家居,占籍歙县。至横渠公八世孙德庆公,始由歙县徙居锡山,故该谱以德庆公为锡山张氏之一世祖。该谱卷一为谱序、凡例、家规等;卷二为列传、行状、墓志铭等;卷三为像赞;卷四为诰敕;卷五为皇帝赐诗及皇子皇孙和文属公之诗;卷六为严泰公和文恪公之诗集;卷七至卷八为各支序传、墓志铭、坟茔图等;卷九至卷四十二,为各支世系。该谱以德庆公为始祖,旨在联络由锡山徙居姑苏、徐州、宜兴、荆襄、虞山、昆陵等地之张氏后裔。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六册后部第六册的后半部,收录清光绪《张氏通谱》八卷,清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光绪《张氏通谱》八卷,张而昌修,张铣寿校订,清光绪二年(1876)岭东使署刻本,分装八册。该谱以张栻为一世祖。栻公(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宋高宗时宰相张浚之长子,唐相张九龄之弟九皋公之裔孙。浚公力主抗金,因收复中原壮志未酬,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乃嘱咐死后葬于潭州宁乡(今属湖南),栻公遵嘱而行,并定居于此,死后亦附葬于此,故曰栻公生于蜀而长于湘,称得上是湖南人。他幼承家学,秉承父志,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年30时以荫补官,协助其父主持抗金北伐之事,历任直秘阁、吏部郎兼起居郎侍讲、秘阁修撰等职,先后知严州(今属浙江)、袁州(今属江西)、静江(今属广西)、江陵(今属湖北)诸州府,前后居地方官十余年。每到一地,都能“问民疾苦”,访求“利病”,改革弊政,提倡兴学,多有政绩,受到民众的拥护。淳熙八年(1180),因病过早地离开人世,年仅48岁。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却很大,至今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中还有专门祭祀他和朱熹的祠堂。绍兴三十二年(1162),栻公28岁,遵父命至衡山文定公书堂正式拜胡宏为师,攻读理学。因学习勤奋,见解非凡,深受师长器重。胡宏高兴地说:“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学成,在潭州(今长沙)城南建城南书院以传师说。乾道初(1165——1173),他应湖南安抚使刘珙之邀,主讲于岳麓书院。其时胡宏师已谢世,胡宏的门下弟子求学于岳麓书院者络绎不绝。当时就有“道林(寺)三百众,(岳麓)书院一千徒”的时谚。岳麓书院遂成为影响最大的学术中心。就连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亦闻名而从福建不远千里来到岳麓书院,与张栻讨论“未发已发”等心性问题。两人抵足夜谈相与论辩,颇为相得。学术史上称曰:“朱张会讲”。后来朱熹在回顾这次会讲时说:“敬夫所见,造诣卓然,非所可及”。又说:“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可见朱熹受张栻的影响之大,且得益不少。张栻死后,其诗文由朱熹编定,名曰《南轩文集》刊行于世。张栻以湘学派大师,名垂青史。该谱卷一为序,计有旧序、纪源、公派语、魏公本传、魏公行略:卷二、卷三为世系;卷四为墓图、祠图、祠田、公牍等;卷五为优免公牍、旌典;卷六为碑文;卷七为列传、节孝、像赞;卷八为艺文、寿文、祠堂总录、跋。该谱以一世祖和二世祖合立为总表,即将浚公长子栻与次子杓并列,称曰大宗合表。杓公,字定叟,历官广西经略、江西安抚使,进端明殿大学士,随宋室南渡,定居钱塘。余姚、杭州、鄞县张氏,多为其后裔。栻公有二子:长曰焯,次曰炳。该谱从三世起,均为焯、炳二公之后裔。焯公居宁乡龙塘,被尊为龙塘开基祖。其后裔有世居龙塘者,亦有居官湖北、江西,入籍当地,若干年后又复迁回湖南者。炳公曾东迁浙江,其后裔又迁回湖南。今湖南宁乡、益阳、安化、新化、湘潭、长沙、沅陵、辰州、泸溪、永顺、龙山、衡阳、邵阳、祁阳、永州等地,均有焯房与炳房之后裔。从三世至十二世,分立房谱。溯其源,共祖其祖;分其支,各亲其亲。此为该谱之一大特色。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张云逵等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原装四册。定阳张氏出自陇西,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张颐由陇西徙居山西汾州府介休县西关。该谱以张颐为一世祖,其子名进禄,字锡爵。又由西关迁居城中,生齿日繁,至清代,为一盛族。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七册第七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张氏宗谱》、民国《清河世系》及《清河张氏支谱》三种。光绪《清河张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张廷辉主修,光绪四年(1878)余庆堂刻本,分装十四册。该谱以成业公为一世祖。张成业,名绍祖,唐朝宰相张柬之的后裔,宪宗朝元和进士,官拜江东提刑,居婺州即金华府,后因唐亡弃官迁居衢州府开化县之音铿,是为音铿张氏始祖。今浙江钱塘武林张氏、处州丽水张氏、衢州西安张氏、婺州金华张氏,大都是唐相柬之公之后裔。该谱即浙江衢州开化县音铿张氏宗谱,只是唐相柬之公后裔中的一支。但在这一支中,因人才辈出,显赫青史,遂为天下望族。该谱取名《清河张氏宗谱》,旨在说明音铿张氏乃是清河张氏始祖岱公之后裔。该谱对张氏起源、衍派播迁,记载甚详。该谱卷之首为新序、目录;卷一为凡例、圣谕、祠规、家训、旧谱序等;卷二为诰敕、谢表、列祖遗像、像赞、里居图等;卷三为历代仕宦录、历代宰相录、忠义录、孝友录、文学录、武备录、贞节录、隐逸录、道术录、古今通派考、历代源流考;卷四至卷十为各派世系图;卷十一为各派堂记、寿序、寿诗、艺文杂著;卷十二为各派坟图、墓志铭、祀产;卷十三为各派支传、行实、名贤录、跋。前引《张氏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以行省为单位记载张氏播迁各地的230个衍派)即出自该谱。据该谱记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封国太原府太原县,此为天下张氏通派之祖。从张氏开宗立姓始祖挥公算起,至成业公,共历118世;至清光绪三年(1877)止,共历161世。民国《清河世系》不分卷,张晋昭修,民国八年(1919)刻本,原装一册。该世系以张润为一世祖。张润,字清源,生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世居吴江。该世系即世居吴江的张润后裔世系。民国《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民国铅印本,原装二册。该谱为吴郡张氏支谱。吴郡张氏本出张嵩第四子张睦。张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裔孙张显,齐庐江太守,生绍。张绍,官梁零陵郡太守,其孙名后胤,字嗣宗,国子祭酒,新野康公,以名儒为王者师。五传至张镒,字季权,为唐德宗时宰相。自新野康公后胤,吴郡张氏始扬名天下。自张镒相德宗,吴郡张氏遂与始兴、河东齐名。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八册第八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家乘》、乾隆《清河张氏宗谱》两种。光绪《清河家乘》不分卷,张景云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世美堂刻本,原装四册。该家乘以张宝为一世祖。张宝,字维善,其先世为清河人。自宋南渡,徙居杭州。元末,张宝徙居钱塘南壁里,以孝行举贤良方正。明万历三年(1575),七世祖始修清河家乘。万历四十三年,九世祖重修。入清以后,又五次重修,光绪时刻印。乾隆《清河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张日佐等修,乾隆十七年(1752)崇本堂刻本。该谱尊舟十一公为一世祖。舟十一公名保望,字周臣,号舟十一,官奉议大夫、秀州通判,世居杭州。唐末战乱,徙居浮邑洞壶。保望公、即舟十一,乃是唐高宗时名相张文瓘的七世孙。文瓘子名洽,官魏州刺史;孙名宥,官扬州长史;三世孙,名衮,官虢州刺史;四世孙,名载华,官御史中丞;五世孙,名正则;六世孙,名知实,字冠仁;七世孙,名保望,即被该谱尊为一世祖的舟十一公。舟十一公有子四:长名雄,字君宇,官承奉大夫,迁居休宁杭溪,为杭州张氏始迁祖;次子名伟,字君度,依父居洞壶黄竹洞梅岭;三子名彻,字君胜,又字克明,迁星源甲路,是为甲路(即甲道)张氏之始迁祖;四子名英,字君沮,迁居黄墩,是为黄墩张氏始迁祖。杭旻、洞壶、婺源、黄墩,均为舟十一公子之孙。当然也是名相文瓘公之后裔。由于文瓘公和舟十一公,均出自清河东武城张氏,故该谱名曰《清河张氏宗谱》,意为不忘其所出。该谱上接唐相文瓘公,历经宋元明,下迄清乾隆十七年,历时一千多年。该谱卷首为旧序、谱说、谱诫、姓氏说、张字说、世原、基图、遗像,卷一为世表类,有源流世表、始迁世表,卷二至卷十二为各支世表,卷十三为帝制类(诰、诏)、世训类(家训、家规、家礼)和艺文类,卷十四为懿行类(传、述略、赞)、祝庆类(寿文、诗、词)和哀挽类(祭章、挽诗、挽歌、行述),卷十五为墓图、墓志、墓铭、墓表,卷十六为祀祖类(祀序、会序)和公据类(禁示、给照、议约、合刊族议、刊谱捐银名数、领谱号),最后是“清河张氏宗谱跋文”。整部宗谱体例完备,条理分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于研究江浙和安徽一带的张氏家族史和地方史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张氏族谱简介之第九册至第十一册前部第九册、第十册以及第十一册的前半部,收录清乾隆《甲道张氏宗谱》四十二卷续二卷,张图南、张元泮等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该谱以舟十一公之第三子彻公为一世祖。张彻,字君胜,又字克明,号大三,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随父徙居歙之黄墩、广明,其后彻公又徙居星源甲道(即甲路),是为甲道张氏始迁祖。彻公有三子十孙二十二玄孙,有五世孙七十六人。五世孙为“延”字辈,所以该谱卷一绘有“张氏七十六延迁派旧图”,这个迁派旧图是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绘制的。从明正统到清乾隆三百多年间,七十六个支派,瓜瓞绵绵,辗转迁徙,丁口和衍派遍及东南各地,成为江南望族。仅进士就多达104个。其中宋代76名,元代7名,明代11名,清代10名。从五世祖延丕公起,开始编修本宗世谱。延丕,字彦直,官宋代户部郎中。其后,十世祖珏公和琮公,二次编修。珏公,官宋代光禄大夫、礼部尚书,琮公官宋代中奉大夫、南阳县开国男。历宋、元、明及清乾隆,多次编修。加以人才辈出,收录广泛,记述翔实,所以该谱规模宏伟,部头号甚大,原装达四十四册之多。该谱第一卷有凡例、修谱新序、七十六延分迁旧图;第二卷是八支源流序、簪缨录等;第三卷至第三十六卷,为世系图表;第三十七卷为文翰录、谱纪、传;第三十八卷为墓志铭、行状等;第三十九卷为续传、像赞、祭文等;第四十卷为寿文、记、杂序;第四十一卷为诗、杂著、书扎等;第四十二卷为墓图、领谱号、谱跋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一册后部第十一册的后半部,收录清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十六卷,张九征初修,张永清、张永泓续修,清道光五年(1825)敬思堂刻本,共十二册。该谱以四一公为一世祖。四一公乃清河派岱公后裔,原籍中州,元末由中州徙居丹徒。有子一,名善甫。善甫公生有三子:长曰仲实,次曰仲敬,三曰仲升。仲升公七传至九征,九征公乃清初名臣张玉书之父。该谱乃是张玉书之家乘。玉书(1642——1711),字京江,号素存,顺治丁酉科举人、辛丑科进士,授庶吉士,历官内翰林院秘书院编修、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丙午科浙江正主考、辛未科会试大总裁等。三十五年(1696),随康熙帝亲征葛尔丹叛乱,参预帷幄,颇得信任。次年,任《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曾奉命数次监治黄河,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康熙四十九年(1710),受命与陈廷敬主持编修《康熙字典》,次年病故,谥号文贞。该谱由张九征初修。九征(1592——1655),字公选,号湘晓,顺治丁亥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吏部文司主事、文选司郎中、河南提学道佥事等。曾纂修有《京江张氏家乘原稿》,其后由四世孙张永清、张永泓续修定稿,所以该谱完整地搜集了张九征、张玉书父子的有关资料,对研究清初的历史,很有价值。该谱卷首为谱序、凡例、目录、修谱子孙名次;卷一至卷三为皇帝任命张九征张玉书父子官职的诰敕以及张九征张玉书父子的谢恩疏等;卷四至卷九为各房世系图表;卷十至卷十二为传略和行述;卷十三至卷十六为载籍、艺文、祠墓仪制等。张氏族谱简介之第十二册至第十四册第十二册,收录清宣统《韦庄张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张坤照主修,宣统三年(1911)承德堂刻本,原装二十四册。该谱以张孝先为始迁祖。张孝先,字怀祖。仕元,时值江淮多警,乃卜居常州韦庄。张孝先有二子:长明之,元至正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历任浙江提举,赠奉直大夫;次新之,迁居上张,即老二房世系。明正德五年(1400),张孝先五世孙张仲玉,首次修谱,明崇祯时续修。入清后,又先后七次续修。所以该谱亦称《韦庄张氏九修宗谱》。该谱保存了许多元代资料。第十三册和第十四册的前半部分,收录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

90年代澄城县最大的村子是哪个

李家洼村。90年代澄城县最大的村子是李家洼村,位于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李家洼村位于孝墓镇北部。李家洼村有耕地面积;1530亩。共564户,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