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氏寻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韩氏寻祖,第1张

楼主的提问还真不好回答,因为我国的姓氏从古至今迁徙很大,而且还不是一次迁徙。某一个地方的姓氏并不是一次从某地迁入,往往经过数代复杂的变更、流动。就某一个具体姓氏来说,又往往分为许多支派,每一种支派的家谱也有多少种版本。因此您要考证您所在地姓氏的起源,最好查看您那一支派的宗谱记载,其他回答由于缺乏必要资料和相关证据而并不准确。

下面就韩姓的一般知识作一个泛泛的介绍,您可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对号入座。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回族、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省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è 音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源于韩姓的变姓

1、韩氏

韩姓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一》,韩姓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 “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2、韩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

《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

《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3、韩婴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

《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

《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漈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4、韩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

《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

《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

《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7、韩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

《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8、韩馀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韩馀氏: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馀氏:《世本》韩宣子馀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馀子以为馀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

《姓(角崔商)》韩馀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奔齐为韩馀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馀在匈奴者为韩馀氏。

《姓氏寻源》韩馀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9、韩献氏

《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10、韩信氏

《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

《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

《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13、横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

《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

《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14、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15、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

《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韩姓迁徙概述

韩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姓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战国之时,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姓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

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拓展,经颍昌黎、南阳、相州、越城各个世系,到南宋以后,就几乎逐渐遍及全国。其中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姓,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南宋末,曾于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韩氏后裔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广东平远县南宋时,番禺古塌韩氏,南渡之后,先是居于浙江会稽,相传韩世卿谪广南后,即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他的孙子韩振宗(一说韩洪泽)又由南雄徙广州番禺。

从南宋起,经元、明而至清,韩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围越来越广,支系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

湖南湘潭云湖韩氏,为当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后由江西徙湖南星沙(今长沙),再由星沙徙云湖。

江苏苏州韩氏,是韩琦十二世孙由安徽凤阳迁往苏州的,后又有一支由苏州迁海安(江苏东部)。另外,苏州韩氏还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头迁入的。

自南宋以后,浙江、江苏、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是韩姓迁居生息之地。每迁徙一次,就开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广西、台湾等省,先后也有韩姓迁入。

移居海外的韩姓:

韩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发展,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国、美国、瑞士等。他们祖孙相继,侨居国外,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与各有关国家的友谊,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海外韩姓中,各有关国家都出现了一批事业突出、成绩显著、为该国或为当地所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从大槐树迁民之韩姓后裔分布于豫、鲁、冀、鄂、皖等地。

▲韩姓家谱介绍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姓家谱的序的内容,一般都是写本支派之来历,有的序,不仅溯源,而且旁及有关分支分派;写先世事迹;阐明家谱的意义;修谱经过,等等。韩姓家谱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北宋宰相韩琦于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韩氏家谱序》,明代刘基于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阳韩氏宗谱序》,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作《南阳韩氏宗谱叙》。

▲韩姓家谱文献目录

《汾阳韩氏支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氏支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明韩文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氏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二十年刻本。

《松江韩氏支谱》,2卷,清韩文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氏文若公支宗谱》,民国十年韩绮章钞杂本。《扬州韩氏支谱》,4卷,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韩氏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氏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二十年继锦堂木刻本。

《镇江韩氏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广德堂刊本。

《金陵韩氏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大沙韩氏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广德堂刻本。

《毗陵韩氏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韩氏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山韩氏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氏宗谱》,16卷,首1卷,清韩勰修,光绪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氏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氏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韩氏谱》,3册,钞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首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一都韩氏家谱》,16卷,首1卷,民国韩沛金等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氏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氏东岙支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韩氏宗谱》,16卷,民国韩叔金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编羊山韩氏宗谱》,4册,民国韩迪周、韩百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昼锦堂铅印本。

《迁东阳高阳韩氏宗谱》,6卷,民国葛树棠纂,民国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韩氏宗谱》,1册,清钞本。

《黟北南阳韩氏宗谱》,1册,明万历二十四年钞本。

《南阳郡韩氏族谱》,清韩家相等纂,嘉庆三年刻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阳堂活字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主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丁享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世谱》,1册,清韩文祯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嘉庆六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荣公支谱》,3册,清韩联俊纂修,光绪十五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南阳堂活字本。

《淄川韩氏世谱》,4册,清韩瀛州等修,光绪十三年刻本。

《淄川韩氏邑乘》,5卷,首1卷,民国韩振铭续辑,民国七年刻本。

《栖霞韩氏谱书》,清韩元英纂,光绪二十六年钞本。

《临沭韩氏宗谱》,钞本。

《武汉韩氏宗谱》,清韩洪蔗、韩国海总理兼纂修,光绪三十三年韩氏南阳堂活字本。

《花山韩氏宗谱》,民国韩继海等采辑,民国三十六年昼锦堂阖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韩氏宗谱》,民国韩溶等续修,民国三十四年木刻本。

《韩氏南渡支谱》,3册,清韩学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云湖韩氏四修族谱》,19卷,首1卷,清韩朝瀛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长沙韩氏支谱》,12册,清韩文龙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阳堂木刻本。

《长沙韩氏支谱》,6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南阳堂刻本。

《紫泥韩氏族谱》,1册,清韩勉兹编,咸丰九年钞本。

《宣汉韩氏宗谱》,1卷,民国韩艳如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阳郡韩氏支谱》,1卷,民国韩氏宗祠编,民国间十四世裔孙忠槐钞本。

《礼县韩氏家谱》,清稿本。

《庄浪韩氏世系源流》,4卷,民国唐维翰纂修,民国十七年钞本。

《韩氏宗谱》,23卷,首1卷,末1卷,清韩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韩氏宗谱》,12卷,民国韩国霖等纂辑,民国二年有怀堂活字本。

《韩氏族谱》,4册,明韩士鳌纂辑,钞本。

▲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

心 之 言 可,山 问 日 世。

《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贞,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韩氏文献》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经南北宗族会同集议,订32世派语,咨明内务部备案并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长官,同时转行族属繁衍县分,俾资遵守。32字为:

一 本 大 宗,子 孙 千 载,一 修 寸 念,门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为,工 其 力 作,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长。

《春晖谱》,所载当地韩姓20世派语为:

学 以 全 为 范,衷 其,填 是 举,作 求 躬 昉 迪,遵 集 受 敷 宜。

《云湖谱》,为本宗原定5字,后又增加20字,实定为25派:

学 应 辵 知 金,世 映 兴 朝 久,

家 承 建 业 传,作 忠 培 远 泽,

笃 孝 绍 先 贤。

《紫泥谱》载本支韩姓派字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庆 昌 隆。

《麻阳姓氏》载全县韩姓派语15字:

友 文 迁 通 上,启 朝 正 天 子, 宗 景 志 永 仲。

派语的用法及其规律

凡逢字辈的单数,则取其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单名;凡逢字辈的双数,则取其独立而人人名,人名取双名。如第一组“玉彦口胄”等8字,韩琦兄弟逢字辈单数“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为偏旁,取单名,如韩琦、韩琚、韩碹。忠献王韩琦的子侄,逢字辈双嫩“彦”字,故皆取“彦”字独立人人名,起双名,如韩琦有五子,名忠彦、端彦、纯彦、粹彦、嘉彦;他的侄子有考彦、方彦等。第三字“口”,系单数,故取其为偏旁,单名,如韩治、韩浩、韩邕等。第四字“胄”,系双数,故取“胄”字独立,双名,如韩肖胄、韩膺胄、韩仁胄、韩保胄、韩述胄等。余此类推。

派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数较少又处偏远之地的支族,其派语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采用周而复始的办法。如湖南麻阳县栗坪乡的韩姓,就是以“友文逊通上,启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这15字,轮转使用下去。

派语的社会功能

派语的功能与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区分同姓同系人的辈分。如果没有字派,而仅仅只知道年龄,就很难判断同姓者某某的辈分,因为有的人年龄大反而辈分小,有的人年龄小反而辈分在前,这就会辈分不分,尊卑难辨。有了派语,在同姓交际的过程中,互通派字,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关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于产生辈分世次的混乱。《相州韩氏文献》的一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派语的这种功能:“相韩本支得与圣贤孔、颜、曾、孟诸氏后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乱,实赖有此命名、宗派维系所致也。”

▲韩姓历史名人

韩 信:西汉初期官至大将军,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著名军事家。他智勇双全,治军严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屡建奇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颂。与张良、萧何并称“兴汉三杰”。著有《兵法》三篇。

韩 当:字义公,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省迁安)人,与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国吴名将、都督。因为长于弓箭、骑术,膂力过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被孙坚赏识。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佐孙氏屡建战功,熟悉水战,勇猛过人。222年夷陵之役,与大都督镇西将军陆逊、昭武将军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乡攻击并大破蜀军。转任为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魏的上军大将军曹真攻击南郡,韩当保守东南方,在边境身为将帅,激厉将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孙权称善。223年,封石城侯,升迁为昭武将军,遥领荆州冠军郡太守,后来又加都督的称号。统帅敢死及解烦营兵万人,讨伐丹阳郡贼寇,击破。旋即病逝。儿子韩综承袭侯爵、统领兵马。

韩 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他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称为“百代文宗”。

韩 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创始人韩国公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卿。他纵观天下形势,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缘道理以从事”,实现“法、术、势”合一,以收“道法万全”之效果。

韩 滉:唐代画家。字太冲,长安(个陕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这样一位高官显贵,却尤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宣和画谱》记载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现农村生活与生产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画,与张萱、周棠所表现的绮罗人物有所不同,两者似不可比,把选材重点从宫廷、豪门生活扩大到当时的农村,这是我国风俗画发展中的 大进步。韩滉描写农家风俗的绘画,至今传世的只有这幅《五牛图》。

韩 偓: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历任左拾遗、刑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辞不受。后因忤朱温,两遭贬谪。又诏复为翰林学士,惧不赴任,入闽依王审知。他十岁能诗,李商隐赞为“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诗多感时伤乱之作,颇具风骨。而其《香奁集》则轻薄香艳,开“香奁体”诗风。著有《玉山樵人集》等。

韩 琦:河南安阳人,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有歌赞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昭侯:战国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赏制度,于是韩国大治,诸侯不敢来犯。韩非:战国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韩非子》一书,为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擒虎:东垣(今河南省新安)人,字子通(538-592),出身将门,父为北周大将军,袭封新义郡公。因军功升至上仪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后,经高颎推荐为庐州总管,坐镇庐江(今安徽省合肥),为灭陈做好准备。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以韩擒虎为先锋,率精兵五百人自横江夜渡,袭取采石(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向建康挺进。所过之地,陈军丧胆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并俘陈后主于枯井之中。韩擒虎以功封上柱国,出为凉州(今甘肃省武威)总管。不久召还,开皇十二年(592年),突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五。

韩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在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在唐元和年间,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读书,但韩湘子和学员讨论时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问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值初冬季节,令牡丹花开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韩湘子后传说跟吕洞宾学道。位列仙班。

韩世忠:南宋大将。他与岳飞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屡败金兵,后驻镇江曾以八千兵迎击金兀术,激战黄天荡,金兵闻之胆寒。

韩山童: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原为栾城(今河北省栾城)人,其祖父为白莲教主,被谪徙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韩山童继续宣传白莲教,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他的徒弟刘福通等宣传他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原之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多次决口,元政府征民夫15万,在戍军监督下治河。趁此机会,韩山童与刘福通等鼓动治河民夫起义。他们发布文告,揭露元王朝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姓氏名称: 韩

拼音: han[二声]

序号: 0015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韩姓起源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 (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附录:源于韩姓的变姓

1.韩氏

韩姓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第一》,韩姓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 “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2.韩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

《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

《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3.韩婴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

《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

《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氵祭)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4.韩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

《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

《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

《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7.韩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

《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8.韩馀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韩馀氏: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馀氏:《世本》韩宣子馀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馀子以为馀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

《姓(角崔商)》韩馀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奔齐为韩馀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馀在匈奴者为韩馀氏。

《姓氏寻源》韩馀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9.韩献氏

《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10韩信氏

《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

《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

《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13.横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

《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

《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14.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15.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

《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介绍文件

韩姓迁徙史

韩姓迁徙概述:

韩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姓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战国之时,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姓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

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拓展,经颍昌黎、南阳、相州、越城各个世系,到南宋以后,就几乎逐渐遍及全国。其中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姓,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南宋末,曾于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韩氏后裔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广东平远县南宋时,番禺古塌韩氏,南渡之后,先是居于浙江会稽,相传韩世卿谪广南后,即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他的孙子韩振宗(一说韩洪泽)又由南雄徙广州番禺。

从南宋起,经元、明而至清,韩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围越来越广,支系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

湖南湘潭云湖韩氏,为当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后由江西徙湖南星沙 (今长沙),再由星沙徙云湖。

江苏苏州韩氏,是韩琦十二世孙由安徽凤阳迁往苏州的,后又有一支由苏州迁海安(江苏东部)。另外,苏州韩氏还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头迁入的。

自南宋以后,浙江、江苏、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是韩姓迁居生息之地。每迁徙一次,就开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广西、台湾等省,先后也有韩姓迁入。

移居海外的韩姓:

韩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发展,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国、美国、瑞士等。他们祖孙相继,侨居国外,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与各有关国家的友谊,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海外韩姓中,各有关国家都出现了一批事业突出、成绩显著、为该国或为当地所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韩姓家谱介绍

韩姓家谱介绍: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姓家谱的序的内容,一般都是写本支派之来历,有的序,不仅溯源,而且旁及有关分支分派;写先世事迹;阐明家谱的意义;修谱经过,等等。韩姓家谱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北宋宰相韩琦于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韩氏家谱序》,明代刘基于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阳韩氏宗谱序》,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作《南阳韩氏宗谱叙》。

家谱文件

韩姓家谱文献目录

韩姓家谱文献目录

《汾阳韩氏支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氏支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明韩文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氏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二十年刻本。

《松江韩氏支谱》,2卷,清韩文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氏文若公支宗谱》,民国十年韩绮章钞杂本。《扬州韩氏支谱》,4卷,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韩氏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氏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二十年继锦堂木刻本。

《镇江韩氏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广德堂刊本。

《金陵韩氏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大沙韩氏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广德堂刻本。

《毗陵韩氏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韩氏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山韩氏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氏宗谱》,16卷,首1卷,清韩勰修,光绪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氏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氏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韩氏谱》,3册,钞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首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一都韩氏家谱》,16卷,首1卷,民国韩沛金等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氏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氏东岙支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韩氏宗谱》,16卷,民国韩叔金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编羊山韩氏宗谱》,4册,民国韩迪周、韩百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昼锦堂铅印本。

《迁东阳高阳韩氏宗谱》,6卷,民国葛树棠纂,民国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韩氏宗谱》,1册,清钞本。

《黟北南阳韩氏宗谱》,1册,明万历二十四年钞本。

《南阳郡韩氏族谱》,清韩家相等纂,嘉庆三年刻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阳堂活字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主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丁享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世谱》,1册,清韩文祯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嘉庆六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荣公支谱》,3册,清韩联俊纂修,光绪十五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南阳堂活字本。

《淄川韩氏世谱》,4册,清韩瀛州等修,光绪十三年刻本。

《淄川韩氏邑乘》,5卷,首1卷,民国韩振铭续辑,民国七

年刻本。

《栖霞韩氏谱书》,清韩元英纂,光绪二十六年钞本。

《临沭韩氏宗谱》,钞本。

《武汉韩氏宗谱》,清韩洪蔗、韩国海总理兼纂修,光绪三十三年韩氏南阳堂活字本。

《花山韩氏宗谱》,民国韩继海等采辑,民国三十六年昼锦堂阖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韩氏宗谱》,民国韩溶等续修,民国三十四年木刻本。

《韩氏南渡支谱》,3册,清韩学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云湖韩氏四修族谱》,19卷,首1卷,清韩朝瀛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长沙韩氏支谱》,12册,清韩文龙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阳堂木刻本。

《长沙韩氏支谱》,6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南阳堂刻本。

《紫泥韩氏族谱》,1册,清韩勉兹编,咸丰九年钞本。

《宣汉韩氏宗谱》,1卷,民国韩艳如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阳郡韩氏支谱》,1卷,民国韩氏宗祠编,民国间十四世裔孙忠槐钞本。

《礼县韩氏家谱》,清稿本。

《庄浪韩氏世系源流》,4卷,民国唐维翰纂修,民国十七年钞本。

《韩氏宗谱》,23卷,首1卷,末1卷,清韩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韩氏宗谱》,12卷,民国韩国霖等纂辑,民国二年有怀堂活字本。

《韩氏族谱》,4册,明韩士鳌纂辑,钞本。

家谱文件

韩姓字辈

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

心 之 言 可,山 问 日 世。

《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贞,

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韩氏文献》载,民国十三年(1924),经南北宗族会同集议,订32世派语,咨明内务部备案并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长官,同时转行族属繁衍县分,俾资遵守。

32字为:

一 本 大 宗,子 孙 千 载,

一 修 寸 念,门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为,工 其 力 作,

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长。

《春晖谱》,所载当地韩姓20世派语为:

学 以 全 为 范,衷 其,填 是 举,

作 求 躬 (日方) 迪,遵 集 受 敷 宜。

《云湖谱》,为本宗原定5字,后又增加20字,实定为25派:

学 应 (彡+足-口) 知 金,世 映 兴 朝 久,

家 承 建 业 传,作 忠 培 远 泽,

笃 孝 绍 先 贤。

《紫泥谱》载本支韩姓派字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庆 昌 隆。

《麻阳姓氏》载全县韩姓派语15字:

友 文 迁 通 上,启 朝 正 天 子,

宗 景,志 永 仲。

派语的用法及其规律

凡逢字辈的单数,则取其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单名;凡逢字辈的双数,则取其独立而人人名,人名取双名。如第一组“玉彦口胄”等8字,韩琦兄弟逢字辈单数“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为偏旁,取单名,如韩琦、韩琚、韩碹。忠献王韩琦的子侄,逢字辈双嫩“彦”字,故皆取“彦”字独立人人名,起双名,如韩琦有五子,名忠彦、端彦、纯彦、粹彦、嘉彦;他的侄子有考彦、方彦等。第三字“口”,系单数,故取其为偏旁,单名,如韩治、韩浩、韩邕等。第四字“胄”,系双数,故取“胄”字独立,双名,如韩肖胄、韩膺胄、韩仁胄、韩保胄、韩述胄等。余此类推。

派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数较少又处偏远之地的支族,其派语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采用周而复始的办法。如湖南麻阳县栗坪乡的韩姓,就是以“友文逊通上,启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这15字,轮转使用下去。

派语的社会功能

派语的功能与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区分同姓同系人的辈分。如果没有字派,而仅仅只知道年龄,就很难判断同姓者某某的辈分,因为有的人年龄大反而辈分小,有的人年龄小反而辈分在前,这就会辈分不分,尊卑难辨。有了派语,在同姓交际的过程中,互通派字,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关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于产生辈分世次的混乱。《相州韩氏文献》的一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派语的这种功能:“相韩本支得与圣贤孔、颜、曾、孟诸氏后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乱,实赖有此命名、宗派维系所致也。”

海南文昌锦山韩氏大宗祠的辈分是:卿-01代,废-02代,甫-03代,心-04代,良-05代,言-06代,可-07代,山-08代,问-09代,济-10代,芳-11代,训-12代,剑-13代,敏-14代,迫-15代,时-16代,德-17代,腾-18代,素-19代,循-20代,以-21代,翼-22代,准-23代,丰-24代,元-25代,光-26代,畴-27代,定-28代,衍-29代,禧-30代,绪-31代,敦-32代,裕-33代,承-34代,会-35代,庆-36代,世-37代,永-38代,清-39代。

汾阳韩氏支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氏支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明韩文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氏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二十年刻本。

《松江韩氏支谱》,2卷,清韩文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氏文若公支宗谱》,民国十年韩绮章钞杂本。《扬州韩氏支谱》,4卷,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韩氏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氏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二十年继锦堂木刻本。

《镇江韩氏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广德堂刊本。

《金陵韩氏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大沙韩氏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广德堂刻本。

《毗陵韩氏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韩氏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山韩氏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氏宗谱》,16卷,首1卷,清韩勰修,光绪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氏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氏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韩氏谱》,3册,钞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首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一都韩氏家谱》,16卷,首1卷,民国韩沛金等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氏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氏东岙支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韩氏宗谱》,16卷,民国韩叔金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编羊山韩氏宗谱》,4册,民国韩迪周、韩百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昼锦堂铅印本。

《迁东阳高阳韩氏宗谱》,6卷,民国葛树棠纂,民国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韩氏宗谱》,1册,清钞本。

《黟北南阳韩氏宗谱》,1册,明万历二十四年钞本。

《南阳郡韩氏族谱》,清韩家相等纂,嘉庆三年刻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阳堂活字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主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丁享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世谱》,1册,清韩文祯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嘉庆六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荣公支谱》,3册,清韩联俊纂修,光绪十五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南阳堂活字本。

《淄川韩氏世谱》,4册,清韩瀛州等修,光绪十三年刻本。

《淄川韩氏邑乘》,5卷,首1卷,民国韩振铭续辑,民国七

年刻本。

《栖霞韩氏谱书》,清韩元英纂,光绪二十六年钞本。

《临沭韩氏宗谱》,钞本。

《武汉韩氏宗谱》,清韩洪蔗、韩国海总理兼纂修,光绪三十三年韩氏南阳堂活字本。

《花山韩氏宗谱》,民国韩继海等采辑,民国三十六年昼锦堂阖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韩氏宗谱》,民国韩溶等续修,民国三十四年木刻本。

《韩氏南渡支谱》,3册,清韩学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云湖韩氏四修族谱》,19卷,首1卷,清韩朝瀛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长沙韩氏支谱》,12册,清韩文龙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阳堂木刻本。

《长沙韩氏支谱》,6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南阳堂刻本。

《紫泥韩氏族谱》,1册,清韩勉兹编,咸丰九年钞本。

《宣汉韩氏宗谱》,1卷,民国韩艳如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阳郡韩氏支谱》,1卷,民国韩氏宗祠编,民国间十四世裔孙忠槐钞本。

《礼县韩氏家谱》,清稿本。

《庄浪韩氏世系源流》,4卷,民国唐维翰纂修,民国十七年钞本。

《韩氏宗谱》,23卷,首1卷,末1卷,清韩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韩氏宗谱》,12卷,民国韩国霖等纂辑,民国二年有怀堂活字本。

《韩氏族谱》,4册,明韩士鳌纂辑,钞本。

家谱文件

韩姓字辈

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我是西安姓韩的也找不到自己的家谱!如果知道++QQ23823882

我也是高阳的你是那村的 看看底下有资料没有 !

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的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清简称煎窝。1958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 故名

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的 姓桑的走到这 船搁浅走不了了 定居 民俗称船丁 后叫团丁 ,又一说 该村形状像船 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1404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的),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清改为莘桥老有历史的一个村啊

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

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曾分南,北布里。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的名字),有座安澜桥的,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的留法学校。这也是我们的骄傲。

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

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的,经常修葺水利。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

赞 0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2楼

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

南路台,挺老的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

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

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

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还是有几分幽默的。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的。后称于留佐。

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

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

庞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称旁口后改庞口

傅家营,因傅姓建村而名

韩氏寻祖

楼主的提问还真不好回答,因为我国的姓氏从古至今迁徙很大,而且还不是一次迁徙。某一个地方的姓氏并不是一次从某地迁入,往往经过数代复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