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不只有三俗----《白事会》里的京城四大名医
《白事会》是传统相声之一,以丧事为主题,将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丧事风俗基本涵盖,马三立、马志明都说过,郭德纲也用过。当中都有一段,说到北京城四大名医,马三立说的是:“你爸爸这一辈子真是为家为业操劳过度,以至他老人家年老气衰,心脏之症痛绝俱裂,经北京著名的医师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施今墨各大名医临床会诊,结果是医药罔效……”。郭德纲和马老的版本稍有不同:“要说你们老爷子不容易啊。这一辈子为家为业操劳,以至年老气衰,心脏之症痛绝俱裂,虽经北京著名的医师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以及西医方世山,各大名医临床会诊,……。”除去少一个杨浩如这点差异,对其他京城四大名医应该是都认同的。
对于“四大名医”,现在可能连北京人都不太知道了。对这一称号的由来,一般说法是193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在北京进行的第一次中医考核时,当局任命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萧龙友、施金墨、孔伯华、汪逢春四人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从此即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也有人说,是因为这四位几乎在同时悬壶应诊,医术高明,患者信服,所以称“四大名医”。总之,他们的名声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家喻户晓,一有什么疑难杂症,人们就会说:找四大名医瞧瞧去呀!
“四大名医”各有所长:萧龙友擅长治虚劳病;汪逢春长于治湿温病;施金墨擅长于治疗心脏病及其其他内科杂病;孔伯华则以擅治温热病而出名。
“四大名医”中,萧龙友给孙中山、袁世凯、汪精卫都看过病;孔伯华去过香山双清别墅给主席看过感冒;施金墨给周总理看过病,总理在很多场合介绍施金墨时候都说施先生是他的保健医生。
萧龙友先生不仅是名中医,也是文史学家以及有一定造诣的书法家、画家。解放前有人花钱向病人买萧先生的脉案方书,裱起来当艺术品欣赏。旧时老中医带徒弟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一手好字”被列为第一条,这确实是中医的一个优良传统。
孔伯华出身于官宦之家,据《孔子世家谱载》:孔伯华为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属“大宗户”,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的第二子孔贞宁的后裔。1929年国民政府任命汪精卫为行政院长当年二月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抛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提案,引起公愤。当年3月17日全国中医界在上海抗议集会,孔伯华被选为临时大会主席,并与其他五名代表前往南京请愿。在南京,孔伯华与汪精卫打擂台,分到高烧、咳嗽等六名病人,以中医方法治疗效果相当好,让汪精卫撤销了相关议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中医界把3月17日当做节日庆贺。
四大名医也都是医德高尚之人。孔伯华当年悬壶应诊时,早上前十个病人往往是免费的,他知道只有穷人才会早早就排队等候看病,而且还为这些病人准备免费的早餐。在担任北平国医学院院长期间,他不辞辛苦,带领学生轮流实习,有时还要管学生的吃住。虽然孔伯华门诊收入颇为可观,但由于他乐善好施,所以他这一生,既无恒产,又无积蓄,逢年过节,还必须向达仁堂、瑞蚨祥、谦祥益几家借债,加以维持。因为医德高尚,施金墨在1959年无偿献出了治胃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气管炎等十大处方。这十大处方中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丸”、“气管炎丸”,被制成成药,在每年广交会上为国家换汇上百万美元。后来施金墨又陆续地把自己的一些秘方无偿献给国家。
客观地说,名医如果能得到患者赠匾当然是很荣耀的事,但如果弄得如同书画展览,则不免有炫耀之嫌。这四大名医对赠匾都看的很轻。萧龙友的家门口只用一块尺许长、三寸多宽的小木牌,刻着“萧龙友医寓”五个小字,仅供求医者辨认住址而已。很多被治愈的社会名流赠送匾额,虽然书法上乘、装饰优雅,但一块都不往墙上挂,积多了还叫人刨平,变成制作家具的木料。汪逢春的书斋就叫“泊庐”,取淡泊明志之意。他曾经说:“医家之技术如何,病家自有公论,何用自我吹嘘?
”四大名医时代并非没有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但大医精诚,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格局,一种气象,一种抱负!四大名医,何以成其大;今日名医,何以如此多?其中道理不过两个字“精诚”。
中国历史上,中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家传来延续和发展。此次新冠泛滥,中医中药也算有扬眉吐气的机会,但是毕竟不是求医问药的主流方式和渠道,还好有说相声的记得他们,也有写书的人记录了当年名医的言行与方剂,我们才有回顾名医风采的可能。愿中医事业能发扬光大,愿名医的大医精诚、普及世人的医德和宽厚
相声不只有三俗----《白事会》里的京城四大名医
本文2023-10-12 06:37: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