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姓 郇氏家谱 郇姓起源 郇姓名人 郇姓的来源 郇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郇(Xún,H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载,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国(Xún 音旬)。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
得姓始祖: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将自己的十七子姬葡分封于古郇国,称为郇侯,古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历史上的古郇国最终被晋武公所灭。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的国都在安邑,后迁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阳),韩国的都城原来在曲沃,后来也曾定都襄垣(今长治市),而赵国的国都在邯郸。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郇侯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来有的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因此,郇、荀两姓同源。晋国有荀林之生儿子庚,裔孙叫况,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故郇、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部分)郇氏当今是稀姓,人口比例较少。据《郇氏祖谱》记载,一枝(第十七枝)迁登洲府黄县,并自起谱世,即为你说的,并于乾隆廿四年(1759年)夏六月八世孙名郇友龙者迁青州续谱,郇友龙乃郇氏三世祖存信公之四子惟芳公之后。枝者,据祖谱解释,仿大树根身叶茂矣,祖为干,其子孙为枝,郇氏于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弟兄四人因战争(明英宗土木堡之战)自北直隶省枣强县举家南迁于山东省青州府,唯铎公一人留居,其他不知所往,生2子,子生8子,8子再生24子,是为24枝,绵衍止今不下万人矣,除青州外,黄县、沂水、淄博以及潍坊各县市均有分布,人丁旺盛。另郇姓,乃于唐朝郇谟始,之前为郇(Xún 音旬),出自黄帝之姬姓,周文王之十七子,武王十七帝,因管理各诸侯有功,封侯于山西猗氏县,今山西省临猗县,称郇(Xún)国,春秋时被晋国所灭,族人不敢称姬,遂以国名为姓,改为郇(Xún)氏。到唐名郇谟者,有功于朝廷,赐姓郇(Huán 音环)。郇谟乃此支郇氏之鼻祖也。自此郇氏起。青州郇氏不是明朝初年洪武移民而来,是因战争由河北而来,家谱之《郇氏追远谱》考据清楚,青州郇氏乃名门望族,进士10余人,省级以上官员多人,因而散居多方(余略)。郇姓望族居于平阳郡(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
三、历史名人
郇 越:西汉太原人郇(Xún 音旬)越,字臣仲,与族弟郇相一起举州郡的孝廉、茂才。曾散发先人遗留下的资财千余万给九族,人们都赞扬他的高节。
郇 谟:唐代晋州人郇(Huán 音环)谟。大历年间,宰相元载专权,贿赂公行,荒*奢侈,曾规定论事须逐级上报宰相后,才能上奏皇帝。郇谟用麻束发,手持竹笥(Sì 音四,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苇席,在长安大街上边行边哭。有人问他,他说:“我有三十个字,要献给皇上,如果不能用,便用这竹笥盛我的尸体,用苇席裹着扔掉。”代宗听说后,召见了他,并赐给他衣服,让他住在内客省。他献上那三十个字,每字论一件事,多是元载的罪状。后来,元载果然因权势太盛,犯罪被杀。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
2、堂号(缺)
============================================================
郇姓宗祠通用对联
〖郇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散财高节;
持笥精忠。
——李文郑撰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太原人郇越,字臣仲,与族弟郇相一起举州郡的孝廉、茂才。曾散发先人遗留下的资财千余万给九族,人们都赞扬他的高节。下联典指唐代晋州人郇谟。大历年间,宰相元载专权,贿赂公行,荒*奢侈,曾规定论事须逐级上报宰相后,才能上奏皇帝。郇谟用麻束发,手持竹笥、苇席,在长安大街上边行边哭。有人问他,他说:“我有三十个字,要献给皇上,如果不能用,便用这竹笥盛我的尸体,用苇席裹着扔掉。”代宗听说后,召见了他,并赐给他衣服,让他住在内客省。他献上那三十个字,每字论一件事,多是元载的罪状。后来,元载果然因权势太盛,犯罪被杀。
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
「程」源出
一、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为重黎(火正)之后裔。周宣王时,休父入为大司马,受封于程国。洛阳上有程聚,即其地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时称程伯休父,其子孙遂以封国"程"为氏。二、以邑为氏。据《左传·杜预注》云:春秋时晋国有中行荀氏之子食采于程邑,其后以邑名"程"为氏。
堂号
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都是根据宋时的程颐、程颢说的。程颐、程颢兄弟二人都是大儒 周敦颐的学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程颢人称“孟子以后一人而已”。因为他二人能继承孔孟的传统,故称“明道堂”。二程讲学,迟到的站在门外侍听,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语“程门立雪”,故名“立雪堂”。世忠堂:据《程氏宗谱》载:南宋嘉定年间,当时由高官辞归故里的程珌,希望为有保障乡里功勋的新安程氏共祖程灵洗立庙,于是他号召了休宁会里,陪郭与歙县槐塘的程氏官僚士绅共相盛举。按程灵洗死后,被里人奉为神明,于墓前之千年木下叠大石为坛,春秋时祈祷晴雨。由于庙貌未备,仍然不够庄严,此时程珌倡领宗人捐钱买地,为忠壮公程灵洗立庙,并向朝廷乞赐世忠堂庙额,以彰其德,会里程卓,程覃,陪郭程璋,程瑜均预其事。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赐程灵洗庙额世忠,堂号亦称世忠堂,此应为新安程氏主支堂号。程姓又以:“安定堂”、“广平堂”、“叙伦堂”、“宏礼堂”“四箴堂”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程姓在春秋时代已经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咸阳一带,春秋末,有晋国名士程本迁居齐鲁大地。三家分晋,程婴的后裔迁往赵国首都邯郸。秦汉时期 ,鲁国人程郑举家迁往蜀郡邛崃(今属四川省),且有其他程姓迁往浙江乌程和江西南昌,总之,秦汉时期 ,程姓已在华北长城以南地区繁衍。三国时程普(河北省丰润)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安家,东晋程元璋(洛阳上程聚)的子孙定居安徽歙县篁墩,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人程秉南迁交州(今广州市)为长史,其分支有的在程乡(今广东省梅州)定居。西晋时,程姓有人做官到今甘肃武威、张掖,程姓族人开始在祖国大西北扎根落户。北魏时,洛阳程氏2000多户被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安家。五代时,江南的新安程氏从安徽回迁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其子孙有迁陕西礼泉者。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今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处,程姓族人的分布日益稠密,逐渐扩散到江苏、江西、福建地区。与此同时,南达岭南的'珠江流域,北到长城外的蒙古草原,西到河西走廊,东达东部沿海,在这一广大地区,都已有程姓族人居住。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使河南地区程姓复兴,金兵南下时,伊洛二程的子孙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迁江苏吴县,程颐的长子迁安徽六安,次子迁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迁池州(今安徽省贵池),河南程姓自南宋开始,成为了我国江南程姓繁衍的主要来源之一。南宋绍兴年间,洛阳程姓有些迁居桂林、贵州。元时,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又从池州复归业洛阳,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已有程姓。明清时期,程姓便已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四川和山东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国程姓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河南最多,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九。
毫无疑问,诸葛后姓不是程
程(Ché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氏,为重黎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广韵》等所载,相传上古时高阳氏委派其孙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封颛顼之后重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孙世袭该职。商时封重黎之裔孙于程(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一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程伯。其子孙后以国为氏,称程氏。即河南或陕西程氏。
2、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伯符乃重黎之后,曾向周王献“三异之端”,即“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 穗之禾”,遂被封于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邑为氏,是为河北程氏。
3、以地为氏,伯休父被周宣王封于咸阳程邑说。据《万姓统谱》、《元和姓纂》等所载,周宣王时有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失其官守,入朝为大 司马,又因克平徐方(即周之薛城,故址在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之地,立有军功,被封于程邑(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一说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其后子孙有以官名为氏,称司马氏;又有以地为氏,称程氏。
4、出自姬姓,为荀氏后裔所改,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11世纪时,周公旦公封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说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东省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当然他不是程姓得姓的源头,而是程姓出现的一个新支派,是为山西程氏。
5、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得姓始祖:程伯符。重黎之后,商朝时任大夫。由于商纣王无道,伯符遂离开商而投奔了周朝,并向周武王进献了“三异之瑞”,即“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周武王因他进宝有功,就把广平(今河北省鸡泽)封给他作为奖赏。重建程国。伯符子孙遂以国为氏,称程姓,并尊程伯符为程姓的得姓始祖。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也有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
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
除程氏出自风姓外,任氏、宿氏、须句氏、颛臾氏也都源于风姓。风姓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吴伏羲氏属于东夷部族,活动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河南淮阳有太吴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
风姓的首领称风后,生活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他和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西晋时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一天晚上,黄帝梦见一阵大风刮起,把地面上的尘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早晨醒来,寻思昨夜的梦境,说道:“风能发号施令,是执政的象征。‘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个‘后’字。难道天下有一个姓风名后的贤人吗”于是他依据自己对梦境的占解,派人四处寻找风后其人,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他。黄帝把风后请来,拜他为宰相,帮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务。
风后能文能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通晓兵法,著有兵书十三篇,后人称《风后兵法》。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进行战争。蚩尤施展法术,使大雾迷漫,三天不散。黄帝的将士迷失了方向,无法战斗。风后接受黄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辆指南车,使将士分辨出东西南北,终于俘获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到了黄帝的孙子帝颛顼时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远祖。《国语》十八卷《楚语》记载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及少吴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吴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周代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观射父和司马迁都说,程氏是重、黎的后裔。关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重和黎都是颛顼的曾孙。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称,称有个儿子名叫老童。老童有两个儿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说黎是颛顼的曾孙,重是少昊的儿子。
重、黎都是传说中很有神通的人物。颛项继少吴之后担任帝王,当时人神杂糅,祭祀混乱,灾祸频仍。颛顼让重举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远隔,人与神分离,称为“绝地天通”。在令人看来,重和黎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对此事可以这样理解:颛顼将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这两种职责分开,让重负责祭祀天神祖先,让黎负责管理土地和民人。
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乌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把他描绘成鸟身人面、身骑双龙的神人。又有人说,重是颛顼的曾孙,曾担任“火正”,人们尊他为火神,称做“祝融”。祝融的遗墟在今河南新郑。因为他活动的地域在中原地区南部,因而他的宫职是“南正”。
古人一致认为,黎是颛顼的曾孙。颛顼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黎曾担任过“北正”,一说是“火正”。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区的北部活动。商周时期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有一个黎国,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国家。黎国是商王的一个重要与国,是商王朝的藩屏。因此周文王姬昌为实现灭商的大业,首先出兵攻打黎国,这就是“西伯勘黎”的故事。当时还有一个黎丘,又称黎侯城,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个黎国一作犁国,又称泥中。位于今河南浚县,汉代又称黎阳。由此可见,黎部族的活动范围是以今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为中心,西到今山西省东南部,东达今山东省西部地区。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现在相当遥远,因而他们的身世和官职,史书记载说法不一。关于重的身世.一说他是少吴的儿子,属于东夷部族;一说他是颛顼的曾孙,属于华夏部族。对于这个问题,今人已难以分辨清楚。但是古书都说,程氏出自风姓。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认为重和少昊的关系更为密切,应该属于东夷部族。因为风姓就属于东夷部族。重、黎所属部族记载的混乱,正反映了当时东夷部族和华夏部族逐渐融合,后人已难以准确区分的实际情况。
重、黎在颛顼时分别开始担任掌管天地的官职,他们的后裔世代承袭了这一官职。到了尧、舜、禹时,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辅臣。他曾经掌管火,用火焚烧山泽,驱逐禽兽。他能调驯鸟兽,又发明了掘井的技术,能凿地求水。他还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临死时,将帝位传给伯益。大禹的儿子启联合友党进攻伯益,将伯益杀死.自己做了国王,建立了夏朝。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时代仍承袭掌管天地的职位,经久而无失。
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2、以地名为姓。
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11世纪时,周公 旦公封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说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东省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
西周后期,周厉王好利。他以荣夷公为卿士,拼命对百姓进行搜刮。他的奢贪暴虐,激起了国人的不满。他又派卫巫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非议时政的人就加以杀害。在这种专制高压之下,国人在路上见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国人忍无可忍,终于拿起武器围攻这位贪暴的国君。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邑,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姬静继承王位,史称周宣王。
宣王在位时,周公和召公辅政,整饰政务,诸侯来朝,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在 国力有所恢复之后, 曾亲自领兵征伐东南方的淮夷,程国的国君程伯休父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常武》篇记载了这场战争,写道:“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 绪。”诗句的意思是,周宣王亲自领兵征伐时叛时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为大司马。让他在左右摆布 阵势,监戒军队。程伯休父随周宣王出征, 在对淮夷的战争中建立了显著的功勋。后来程伯休父到达都城镐京,在朝廷中担任大司马,封地改在咸阳附近的程邑。
程伯休父担任大司马以后,他子孙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职宫——司马为氏,于是形成了司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
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汉代为安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程邑,又称“毕程”或“毕郢”,是上古时代毕程氏的遗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这里居住过。后来密人降周,也迁居于此。因而它不可能是当时程国的都城。
宋代人陈彭年等编纂的韵书《文韵》中有目“以国为姓”,说:“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入为大司马。封于程。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帝王世纪》曰‘文王居程,徒都丰’,故此加为上程。”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瑞”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省北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三种说法。
程氏的得氏始祖名伯符,又称乔伯。他是重、黎的后裔,生活在商、周之际。《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有一首《迁徙歌》,写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广平的事。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关中地区有一个周国,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姬昌得到了许多方国的拥戴,号称西伯。他在位时,已经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姬昌死后,儿子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他继承父亲未竟的灭商大业,领兵东伐,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辉市北)打败了商王纣的军队。纣自焚而死,商朝宣告灭亡。
周武王让商王纣的儿子禄父 (又称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在其周围建立了卫、鄘和邶三国,分封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又下令释放被商王纣关押在监狱里的贤人和百姓,将商王纣聚敛的 钱财、粮食散发给贫民和奴隶,然后班师西归。
周武王回到关中的镐京 (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后,为了统治原商朝的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同姓、灭商的功臣谋士和古代圣王的后代封在各地,建立国家。伯符也是古圣贤的后裔,因而被封在广平,于是伯符带领本家族人等,在那里建立了国家。
广平是伯符的始封地,也成为程氏的发祥地之一。后来广平发展成为程氏的首要郡望。但是广乎不是程地,也不是程国。因此,它不是程氏得以命氏之地。槐塘《程氏世谱叙》转引西汉司徒程泰修撰的族谱说:“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广平,后得封程国,遂氏焉。”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时聚居在今山西省临椅县南部,后来迁到新绛县西。苟林父、荀宾、荀家、荀会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是对晋国政局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晋国大夫荀骆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说这个程邑就是关中地区咸阳东北的程邑。但是当时咸阳附近应该属于秦国的领地,晋国虽曾拥有“河西八城”,它的领地也难到达咸阳附近。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苟驩采邑的程邑, 应该在今山西省境内。因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改姓程氏。
5、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程姓修谱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人程本曾经修撰程氏家谱。到了西汉元帝时期。司徒程泰奉诏“编修姓望”,这是程姓较早的谱牒。三国时期程昱的儿子程建曾“归郡修谱”。晋室南迁以后,在江南有所谓;《百家谱》,程姓也在其中。
唐代有个程淘,始考订《程氏谱》,考载详明,堪称信史。宋代鄱阳(今江西省鄱阳)人程祁,字忠彦,曾修撰程氏《世谱》。南宋时;人程晟,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孙子。他很有;才学。曾编次《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谱》一卷。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贵池)知事,曾将程氏谱系上呈朝廷,于是皇帝降旨,将程颐四世孙程观之补官登仕郎。元代程氏家谱屡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谱,大多亡佚不存。
明代修撰的程氏家谱较多。现存的价值较高的家谱多为明代后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所修。比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河南上程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程氏家乘》等。这一时期的修谱,已从某一地区的家族门派发展到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统谱”。
清代和民国时期所修续的程氏家谱现.存数量较多,并且大多经刊印或手抄,流传至今,不再一一述及。
建国以来,由于宗法观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续家谱较为罕见。21世纪初,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例如广东五华、河源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1996-1997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
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上海图书馆也有较多收藏。《中国家谱目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我国现存程氏谱书远不止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许多谱书,都没有被收入。
国图惊现光绪《蓝氏族谱》 揭密蓝采和身世之谜 四川、江西等地先后发现了“八仙”之一蓝采和的族谱,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特于2006年8月18日上午到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查询有关蓝氏族谱。
当笔者翻开一部出版于光绪7年(1881年)的《蓝氏续修族谱》时,竟然发现蓝采和的名字赫然载入谱中,大喜过望。
该家谱为木活字印刷,共8卷,编于清光绪7年(1881年),编者为蓝星修等。
笔者对家谱一一细阅,觉得该家谱谱系齐全,资料丰富,是一部难得的蓝采和族谱,破解了蓝采和的家世及其后裔之谜。
[编辑本段]1祖籍河南落籍南京 该家谱对蓝采和父亲蓝明德的记载:“蓝明德,唐贞观时人,聪明好学,行为正直,官扬州节都使,当李唐武氏改元天授庚寅岁,自东京河南祖居,后移迁于江南省江宁府上元县,又分徙句容县元句二邑创业居住,是为金陵始祖。”可知蓝采和的父亲蓝明德的祖籍“东京河南”,迁居于“江南省江宁府上元县,又分徙句容县”“创业居住”的事实。
家谱赞公诗写到:“官游卜地居南京,龙踞虎蟠势气新,地灵滚滚生豪杰,历代簪缨耀古今。” 该家谱记载蓝采和父亲和母亲“合葬于上元县西山人形坤山艮向”。
蓝采和应为江苏上元(今为南京市江宁区)人。
另家谱还记载了关于蓝采和出生的有关情况:“配陈氏,因未育嗣,夫妇虔祷于嵩岳山神,夜梦神人馈药一丸,陈氏吞之,既(即)觉异香袭体,遂有娠。
及产,红光满室、异香不散。
生子一:采和。” [编辑本段]2蓝采和直言谏帝隐终南山 该家谱对蓝采和的记载:“蓝采和,为人耿介,坚志读书,登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授谏议大夫之职,因直言谏帝过宠外戚,遂与权奸杨国忠不合,即退隐终南山,世传在山修炼成功,白日飞升,即今所谓大罗仙翁是也。
葬金凤岗,海螺形癸山丁向。
配萧氏,继配岳氏。
生子一:仁。
公解印辞朝学炼丹,功成白日上青天,有子传方无后虑,逍遥快乐五云端。” [编辑本段]3蓝仁唐朝名相姚崇荐举不就 该家谱对蓝采和儿子蓝仁记载如下:“怀抱经济,不事王侯,唐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岁,宰相姚崇下赈民饥,过宿公所,与之共论治国安民之策,姚相深服其言,乃入朝荐于上,命安车征聘,公辞不就,惟乐自适其志而已。
配邵氏,继配李氏,生子二:元隆,元盛,殇。” [编辑本段]4蓝元隆与白居易为同窗好友 该家谱对蓝采和的孙子蓝元隆有如下记载:“沉潜经史,泥土轩冕。
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岁,其窗友白居易、李泌二人特荐于朝,召下安车征聘入觐,官拜谏议大夫,使就祖职,公坚辞不受,上深嘉美之,谓其克绳祖武,重待而归。
配项氏,继配洪氏,生子二:棣,桧,徙移失考。
公文章叠赠沐君恩,丹召满轮下木天。
殊想高人难屈就,辞官不已于归耕。” [编辑本段]5神医妙手蓝棣医术不亚华佗 家谱对蓝采和曾孙蓝棣记载如下:“神医妙手,术并和缓,广济生民,绝情爵禄,时人感德,无不仰瞻。
唐宪宗元和七年,壬辰岁宰相李泌荐医帝,不日而愈,帝大喜,降旨封公为太医院公,拜辞不授封而归,人咸慕高风。
配邹氏,继配苏氏。
公法炙神功胜华佗,济人妙药不须多。
一粒能治沉疴病,海上仙方极是和。
生子一:成之。
女二:长适傅德,次适孟文。” [编辑本段]6蓝成之种棉作絮造福桑梓 家谱对蓝采和5世孙蓝成之有如下记载:“立身淳良,持身勤俭,竭力耕种,为邻之倡,,后生懒惰者,多愧见公也。
唐开成四年己未岁,公效北地人种棉作絮,御腊蔽寒,教彼居邻悉知布种,一时乡里衣食皆丰,故公过身之后,人犹感叹也。
娶邱氏,继配杨氏,生子一安。
公历代而今学种棉,弦线作丝胜被毡。
腊到不愁霜雪不冻,饱食暖衣逸林天。” [编辑本段]7防盗高手蓝安设策防贼 家谱对蓝采和6世孙蓝成之有如下记载:“性质聪敏,心思颖异,年方十七,便能文章,才识过人,慎重持己,设策防贼,料量无虚。
唐末僖宗乾符三年丙申岁,黄巢作乱,盗贼蜂起,公与邻人定计防贼,捍卫一境,无不安然,当时父老咸赞美之。
公独善其身隐草庐,良谋广见 料无虚,设策预防无外盗,一方宁静得安居。
配梅氏,继配冯氏。
生子二:宗诰,殇。
宗训。” [编辑本段]8蓝宗训避乱寻定远山洞而居 家谱对蓝采和7世孙蓝宗训有如下记载:“博览古书,勤稽经典,广见远识,审时度机,料意世情,咸能预中。
昭宗丙午岁,黄巢既死,朱温复兴,世事如此,公即先知世方大乱,不能遽平,遂携家眷急速渡江,移至凤阳府定远县,寻获山洞而居。
公避乱离乡不计年,山中别处一方天,祥云封锁无人去,紫露迷遮有鸟喧。
配熊氏,继配乐氏。
生子二:昭,穆后未详。” [编辑本段]9蓝昭徙隐“世外桃源”嵩之石室山 家谱对蓝采和8世孙蓝昭有如下记载:“性情闲雅,隐逸讴吟,时石晋天福元年癸卯岁徙隐嵩之石室山。
配马氏,继配刘氏,生子二:一俊,一秀,移徙失考。
公吟曰:欣移石室隐嵩岭,帝历无颁岁莫寻,洞中梅发知春到,池内莲开识夏临。
日观游鹿穿林舞,时听飞禽绕树声,信是白云为锁钥,山间人市两沉沉。” [编辑本段]10蓝一俊与陈抟论世“民得其主” 家谱对蓝采和9世孙蓝一俊有如下记载:“学识高超,宋初建隆辛酉岁,陈抟论世,幸太祖登基,相与拊掌笑曰:民得其主也。
公离石室而自吟曰:干戈既息快人心,圣主当阳万国钦。
锐意卷囊离石室,宽怀携眷出山林。
居安既得近淮处,避开何须远地寻。
构室荒郊甘尽力,日耕夜读值千金。
配荀氏,继配赵氏,生一子备。” [编辑本段]11蓝吉甫为福建台湾蓝姓鼻祖 家谱对蓝采和14世孙蓝吉甫有如下记载:“蓝吉甫,字神嘉。
神农九世孙,蓝昌奇公之后,唐开元癸丑注:公元713年,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蓝采和公之十四世孙也。
父蓝万福居逮康之上元县时,建宅朱紫坊。
妻韩氏。
公生于太宗嘉定元年注:公元1208年,其为人也,洪模大度,才志过人,常诵司马温公之句,颇积阴功于冥冥中,(为)子孙长久之计者公也。
值宋理宗宝庆元年注:公元1225年乙酉,公,年十八(岁),(方遭金胡)扰攘天下汹汹,斯民鲜有定业,胡师游(牧南侵)。
(时)人叹曰:北寇南侵,危安莫卜,破邑陷(州,酷遭荼)毒,家散人亡,神号鬼哭不已。
弃建(康居朱紫坊),兄弟中途相失,只身居福清县注:今福建省福清县之五(乡,开基立)业,蓝氏居闽,蕃蔓之盛,(实)奉公为(鼻祖),葬于(华)国山大坐人形子山午向。
自吟一(首诗):陡遇胡兵犯帝乡,黎民处处尽遭殃;犬吠骸骨无埋葬,鸦啄身尸是可伤。
父母恩深俱拆散,夫妻弟兄各分张;追思(昔)日艰难事,泪洒西风泣两行。
娶福清县林氏女七娘,终葬于华阳谷蛇形申山寅向,生三子,常新、(常灵、常秀)。
另据《赤岭种玉堂》一文介绍:“福建种玉堂蓝氏奉蓝氏始祖蓝昌奇的第一百零八世裔孙、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祖。
明德的后裔琛(二十二世)生三子,长元晦迁居漳州府漳浦县蓝教(今龙海市港尾镇隆教村)。
元晦生三子,长庆福(二十四世)分居苌溪即今漳浦赤岭乡,为漳浦蓝姓始祖。
次庆禄仍居隆教。
三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湖寮。” “清初,种玉堂十五世大轮居台湾桃园大溪镇。
十六世云锦居屏东里港乡。
十八世武居台北市。
十八世瑞芳居宜兰。
种玉堂派下蓝氏在台湾现有人口近二万人。
蓝云锦后裔胜民一九 到种玉堂谒祖。
蓝武后裔金涂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到种玉堂谒祖。
换长、仁义等台湾宗亲一行六人於一九九四年六月底往种玉堂谒祖。
种玉堂在台后裔鸿博、鸿玉於一九九三年到漳浦参加蓝鼎元学术研讨会。” 从上可知道,福建台湾的蓝姓多为蓝采和14代孙蓝吉甫的后代。
(作者为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中国传统文化论坛副秘书长、著名姓氏文化专家)
关于程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简述如下:
程姓姓氏源流。程(Chéng)姓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也有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
2,以地名为姓。 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
4,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省北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三种说法。
5,程氏的得氏始祖名伯符,又称乔伯。他是重、黎的后裔,生活在商、周之际。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关中地区有一个周国,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
姬昌得到了许多方国的拥戴,号称西伯。他在位时,已经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姬昌死后,儿子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他继承父亲未竟的灭商大业,领兵东伐,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辉市北)打败了商王纣的军队。纣自杀而死,商朝宣告灭亡。
周武王让商王纣的儿子禄父 (又称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在其周围建立了卫、鄘和邶三国,分封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又下令释放被商王纣关押在监狱里的贤人和百姓,将商王纣聚敛的 钱财、粮食散发给贫民和奴隶,然后班师西归。
周武王回到关中的镐京 (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后,为了统治原商朝的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同姓、灭商的功臣谋士和古代圣王的后代封在各地,建立国家。伯符也是古圣贤的后裔,因而被封在广平,于是伯符带领本家族人等,在那里建立了国家。 广平是伯符的始封地,也成为程氏的发祥地之一。后来广平发展成为程氏的首要郡望。但是广乎不是程地,也不是程国。因此,它不是程氏得以命氏之地。
6,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时聚居在今山西省临椅县南部,后来迁到新绛县西。苟林父、荀宾、荀家、荀会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是对晋国政局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晋国大夫荀骆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说这个程邑就是关中地区咸阳东北的程邑。但是当时咸阳附近应该属于秦国的领地,晋国虽曾拥有“河西八城”,它的领地也难到达咸阳附近。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苟驩采邑的程邑, 应该在今山西省境内。因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改姓程氏。
7,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迁徙分布 程姓在春秋时代已经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咸阳一带,春秋末,有晋国名士程本迁居齐鲁大地。三家分晋,程婴的后裔迁往赵国首都邯郸。秦汉时期 ,鲁国人程郑举家迁往蜀郡邛崃(今属四川省),且有其他程姓迁往浙江乌程和江西南昌,总之,秦汉时期 ,程姓已在华北长城以南地区繁衍。
8,三国时程普(河北省丰润)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安家,东晋程元璋(洛阳上程聚)的子孙定居安徽歙县篁墩,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人程秉南迁交州(今广州市)为长史,其分支有的在程乡(今广东省梅州)定居。
9,西晋时,程姓有人做官到今甘肃武威、张掖,程姓族人开始在祖国大西北扎根落户。北魏时,洛阳程氏2000多户被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安家。五代时,江南的新安程氏从安徽回迁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其子孙有迁陕西礼泉者。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今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处,程姓族人的分布日益稠密,逐渐扩散到江苏、江西、福建地区。与此同时,南达岭南的珠江流域,北到长城外的蒙古草原,西到河西走廊,东达东部沿海,在这一广大地区,都已有程姓族人居住。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使河南地区程姓复兴。
金兵南下时,伊洛二程的子孙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迁江苏吴县,程颐的长子迁安徽六安,次子迁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迁池州(今安徽省贵池),河南程姓自南宋开始,成为了我国江南程姓繁衍的主要来源之一。南宋绍兴年间,洛阳程姓有些迁居桂林、贵州。元时,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又从池州复归业洛阳,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已有程姓。
明清时期,程姓便已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四川和山东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国程姓的百分之六十。
其中河南最多,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九。 历史名人 程 郑:春秋时期晋国(今属山西省)人,为荀氏改程姓的后裔。他先任晋公的乘马御,深受晋公垂爱,后竟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
程姓名人例举如下:
程 婴:春秋时晋国人,著名的忠义之士,与公孙杵臼设计营救赵氏孤儿,报仇雪恨后自杀殉友。
程 邈:秦代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南)人,隶书的创造者,曾任狱吏、御史等职。他曾积十年之久,将大小篆蜕变而成隶书300字,使得中国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文化得以传布和发展,贡献相当大。
程 遐: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谋士。曾历长乐太守、右司马、宁朔将军、监冀州七郡军事。代张宾为右长史总职朝政。
程 咸:三国高贵乡公时被举为博士。历任司隶校尉(治洛阳)主簿、侍中,被封为上程侯,封地在洛阳城郊。
程 普:又北平土根(今河北省丰润东)人,三国时吴国荡寇将军,初从孙坚,后助孙权经营江南。为讨伐董卓,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08年,曾与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又曾被封为江夏(今湖北省鄂城)太守。
程 昱:三国时期东郡东阿(今属山东省)人,曹操的主要谋士,智勇兼备,有胆有识,曹操称其:“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程 曾: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省)人,习《严氏春秋》,教授数百人。著书百余篇,作《孟子章句》 程 郑:西汉初时的大工商主,本是战国时关东人,其祖先于秦始皇时被迁至蜀都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因鼓铸铁器致富,有家童数百人,产品远销越居地区。
程 嘉:汉景帝时曾任将军,因领兵与吴、楚叛军作战有功,拜江都相,封沛郡建平侯,子孙承袭爵位。
程 秉:三国时南顿(近河南省项城西南)人,曾师从名儒郑玄,博通五经,仕孙吴官至太子太傅。
程 异: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宪宗时任宰相,理财家,“安史之乱”后助唐王朝筹措大量资金,用以平淮西军阀吴元济之乱。
程 琳:博野(今河北省蠡县)人,北宋宰相,在与各民族交往中举措得当,为民族矛盾的缓和和边疆的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程 颐、程 颢:北宋时期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称。又因他们都是河南洛阳人,其学派被称为“洛学”。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创立了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以下内容参考:程姓族谱 -
袁绍,代表了门阀士族的利益和希望。
司马懿是司州河内郡温县司马氏,荀彧是颍川荀氏,陈群是颍川陈氏门阀士族的名单中,唯独没有“谯县曹氏”的一席之地。
颍川荀氏是汉晋时期的主要士族之一,主要是一个士大夫官僚世家。荀氏的婚姻之家基本上属于高门大族,且与皇室联姻,绵延两晋,一直与皇室保持亲戚关系。荀氏的婚媾状况有国婚、身份内婚、地域婚,联姻之家不是皇贵,就是当时一流的士族。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在现实和理想的碾压下,曹操只能代表寒门。
虽然他的家族也很有钱、很多人做官,但是在袁绍之类的士族看来,曹操不过是暴发户、土包子。
……
门阀士族依靠社交关系兴旺了900年,最终又在时代变迁中,因为社交网络断裂而消散。
表面上看,他们败给了黄巢的屠刀。
1、伊洛地区程氏字辈:“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倓洛璋铭、毓秀广远、相传大千、源推其业、长流万年”以及新续辈字“恪守秉正、修齐治平、道珩仲兴、志笃永恒”。
2、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字辈:“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后来又往下续了二十个辈—字:“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3、湖北仙桃、天门、洪湖一带程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衍庆长。果克从斯语,定贤德荣昌”。
4、四川广安区程氏字辈:文武朝天子,世代祝明君;儒学崇兴正,才德有光荣;尚纪先泽远,家国道长清。(共三十字)
5、河南信阳程氏字辈:建德修道,敬守先则。薪茹培学,永振家声。
郇姓 郇氏家谱 郇姓起源 郇姓名人 郇姓的来源 郇姓简介
本文2023-09-22 03:43: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