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家谱字辈排序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辈:包拯 包繶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梦 (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兴常焕仁 景瑞益绍久 茂修贞尚宏 《万卷堂》迁桐始祖(元)裕祯,字世龙,号效伯;(迁肥始祖)(明)吏员,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3 江苏仪征谢集月塘: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授经堂》明朝洪武年间包质朴,字朴轩 配陈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始迁江都 后又迁至江苏省仪征市)
4 江苏仪征移居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与民包1993年联谱《芝兰堂》
5 江苏江阴文林字辈: 待叙排行(包拯之孙包景年后裔 孝肃奏折和家谱)《秀干堂》
6 江苏扬中三茅镇 :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包旭初,扬州江扬中路568号)
7 江苏泰州兴化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后裔,元代包实迁入)
8 山东济宁嘉祥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入)
9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300年前由云南省迁入)
10 山东海阳 :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迁入)
11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 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大英县包九云)
12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包拯12世包元恒(1421年) 有子应大丹 志胜永嘉兰 从金万国顺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3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 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乡包元恒于明朝洪武年迁至四川新都一带)
14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 林永文国龙 洪月万朝玉 启先恒煜光 清正德流长
15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继祥(1737年)良玉士国大 承永顺明宗 万代兴荣
16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涌宇从朝 元甲第开明 清正乾坤光 华福寿星
17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 国政育明良 家和发增强 忠孝福泽大 人义方正长
18 贵州冠英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嗣(1641年)云源茂廷章 德世学中和 正恩承祖泽 祥
19 贵州大方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象(1632年)志澄先式永 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20 贵州普定包氏字辈:包拯20世包学诗(1651年)胜正弘士文 廷大永元其 继兴毓桂
21 贵州宣威包氏字辈: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排行) 必有元兼俨 禳希怡什智 杞凤良 万宣 毓轸文士迎 焕汝于维其 继崇广宇致 庆圣道欣安
22 浙江乐清柳市 :包拯 包绶 包康年(公未禄卒,同宗包闻绍长子包惟莘过继) 包惟莘 汝昂履志许克善 讲明清胪百代兆 吉一朝崇祖成德 尚贤永膺福钜起(礼)秀(义)景(遵)元(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包拯第32代“起”与安徽省合肥联谱“礼”开始统一排行字辈)
23 浙江泰顺县新浦乡: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芳 (泰顺的始祖包全公是包驮公的第十代)包宅村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沿剡水,跨天台,历东瓯,爱其山水之胜,风物之美,气候温暖……自安固西江溯流而上,盘桓深入,溪水潺湲,林峦峭耸,舸牵既穷,乃弃舟登岸而入……”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遂伐木之佳者以为庐,锄活阪以为园,瀹清泉以为池,种芝术,兰芷,委此而终老……”
24 浙江台州包氏字辈:虎言随祖永成昌
25 浙江温州文成县珊溪镇:德大启文士正昌 明经广学绍忠良 光联上国家声永 瑞兆庆云化日长
26 浙江东阳市防军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铉绣邑宗火 孟士永德尧 良尚应烘懋 光佳锡清和 聿焕钟淳秀 炳元钦仕公 祖志恒铭记
27 浙江景宁县郑坑乡:景中时上志,廷耀德明良,国佐兴邦泰,熙光永世昌。上党郡《清河堂》(石柱村)包驮公约公元557年自润州丹阳(现在的江苏镇江)迁徙景宁县鹤溪镇,后来再次从丹阳到景宁元末明初从鹤溪迁到北山,清朝迁到石柱 。
28 浙江遂昌县湖山乡:朝立志定弦明 (建洋村)
29 浙江宁波市镇海 :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包必胜 (排行) 有元璋荣容世胜敬昊干深本钥仲奎光士复盛祖振大起(玉)于斯贤豪庆济楚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钟包村名人包玉刚)
30 浙江松阳县横樟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仁绍池寿忠 睿子随文庭 时希有肇大 应继经国涵,玉日士人立,志明绍加学,秉政延宗帮,永定芳世茂,成培祖德光
31 浙江建德市乾潭芝峰:正大诚(光)明,严熙纪志
32 湖北省赤壁市包氏旌义宗谱序记载:月玄丹桂,谟列贤臣,才应世昌,文廷傅能,殿堂传忠,卿所启元,克绳祖功,源远俊泉;时运亨通,家齐孝敦,志同心合,道立法存,谋求卓著,经济超群,儒林学士,美在其中;振奋向前,优风本当,兴旺腾达,华厦精尚,族勇增丁,文武其强,繁衍无尽,章节流芳。 (包月山公字淑唐朝由河南开封府详符县迁入《上党堂》嘉鱼崇阳沔阳郧阳襄阳公安谷城陕西湖南澧洲华容河南等地居多)
33 湖北随州包氏字辈:之宗益德艳义 (殷店镇大河口乡)
34 湖北梦县沙河乡 :大光其道,振兴祖业,诗书立意,昌明宗德 (黄渡村包家塔)
35 湖北麻城 :包拯12世包明山(1369年) 蛟宣宪仲函 廷远一珠仕 朝必立文才 奎光耀德泽原承先
36 湖南泸溪包氏字辈:包拯13世包郁山(1380年)包可源 子文志永显 世大如朝廷 国正天心顺 贤良忠太昌 敦伦承先庆
37 福建上杭包氏字辈:包拯9世包纯白(1333年)包七郎 包三九郎 包千一郎 万文宗远珊 世卢协韶觐 登歧志杨育 儒业承东汉 龙图继起昌
38 青海互助包氏字辈:安邦民国泰,中华延世昌。
39 广东韶关包氏字辈:砚清贵宗望岐玉,万宏正大光,明发永其祥,承先世泽昌,贤才洵继美,德业自留芳。
上海云间丁氏 谱一卷
丁佩撰
近代武进陶氏石印本世纪 一册
上园
注:附於《吴县沈氏综谱》
2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
(清)丁大年修
清光绪七年(1881)五果堂本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注:分宗谱始修於明永乐间。
3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存泰纂
民国十年(1921)继善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东屏乡蔴山
注:丁一桢初修于清道光十一年。
4 江苏丰县丁氏谱 序一卷
(民国)丁敬尚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钞本
江苏兴县套楼乡谢集
5 江苏泗阳县丁嘴支老长房丁氏族谱七卷
(民国)丁明绸 丁明森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江苏泗阳县三庄乡尤圩村
6 江苏淮安山阳丁氏族谱不分卷
(清)丁晏重修
清同治七年(1881)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7 江苏江都丁氏族谱二卷
(民国)张为汇纂辑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8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
(清)丁邦球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裕昌堂刻本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7、30)
9 江苏南通丁氏族谱十三卷
(清)丁若孚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本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10江苏镇江京口丁氏族谱八卷
(清)江为霖辑
清嘉庆十三年(1808)木活字本 八册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润州丁氏家乘》。
11江苏镇江润州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先珍 丁凝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重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丁氏族谱》。丁宏撰创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
12 江苏镇江古润开沙丁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陈启阑等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3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族谱八卷
(清)丁绍遵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美国
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 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 丁立鋆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市博(二部)
16.江苏镇江丁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丁治寅主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留馀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丁晔始修于宋景炎元年,此为八修。
17 江苏镇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立中纂修
稿本
浙江杭州市图
18 江苏丹阳东门丁氏十三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绳祖 丁允和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贤祠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注:版心韪《丁氏家乘》。
19 江苏常州丁氏宗谱四十六卷首六卷
(清)丁儒南 丁楚英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双桂堂木刻本 三十六册
河北大学
20 江苏常州毘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金叙 丁振刚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双桂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21 江苏常州丁氏重修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17、19-24)
注:其中记事止清咸丰十年。
22 江苏常州董村丁氏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下)
注:其中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五年。
23.江苏常州丁氏家乘八卷
(清)丁增德 丁应骐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双桂堂本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雇页作《丁氏宗谱》
24 江苏常州毗陵丁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丁坤朝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双桂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25 江苏无锡南塘丁氏真谱十卷首一卷世系表十卷 一卷
(民国)丁锡镛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八册
北图
26 江苏无锡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福联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双桂堂铅印本
历史所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注:丁认始修於于明嘉靖二十九年
27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学羲 丁恩祜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丁氏羲庄刻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28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秀庄辑
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二册
上海图
29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族谱六卷
(丁)丁兴周 丁德容等编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丁氏宗谱》。
30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梦熊 丁颜铸等重修
清道光三年(1823)椒荫堂刻本
辽宁图
注:明万历四十一年始修。
31 浙江杭州丁氏谱牒一卷
清丁氏嘉惠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32 浙江萧山萧南历墅湖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仕蛟 丁仕彪撰
清道光八年(1828)瑞松堂刻本
辽宁图
33.浙江萧山丁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起鹏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活字本,二十册
北图
34 浙江萧山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丁朝栋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敬爱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35 浙江萧山丁氏家谱十二卷
(民国)丁南生主编 丁峙白等编
民国二十一年(1932)敬爱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美国
36 浙江奉化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方汝济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五年。
37 浙江湖州乌镇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寿祺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辽宁图
38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承瑞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本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1)
39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友贞 丁祖宪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2、4、6-8、11、12)
40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丁志贤 丁绍荣编辑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41 浙江新昌南洲丁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丁明盛征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浙江嵊县明山乡许宅村(存卷1、2、5、12)
42 浙江上虞夏湖溪丁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丁达先修 丁耀南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瑞松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43 浙江上虞夏溪丁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丁渭封修
民国十三年(1924)瑞松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浙江图 四川图
44 浙江上虞虞东丁氏宗谱四卷
(民国)丁银北等编纂
民国十四年(1925)承德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注:丁龄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45 浙江嵊县剡城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载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46 浙江嵊县剡西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六年(1880)留馀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47 浙江兰县丁家村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童辉 丁懋得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本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48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三十六卷
(民国)丁文达 丁只玉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东岭村
49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本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丁家村(缺卷2、5)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四年。
50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绩溪县横坞
注:谱中记事止于清光绪十二年。
51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52 安徽怀宁丁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丁佐廷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松兆堂刻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53 安徽怀宁丁氏族谱一百一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缺卷首1、卷3、14、24、53、60-62、79、87、88、93、96、105)
54 安徽蒙城蒙邑丁氏家谱八卷着二卷
(民国)丁化南 丁企辉等重修
民国九年(1920)毫县福萃石印馆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5福建连江齐阳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美元续修
民国四年(191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56 泉州丁氏族谱
(明)丁仪等修
传钞泉州丁氏钞本 一册
福建图
注:附地契。
57 山东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元爵 丁研书等续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
58 山东丁氏族谱十二卷
(清)丁麟 丁世佳纂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北图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丁朝斡首修于清乾隆三年,此为五修。
59 山东栖霞丁氏谱书一卷
(民国)丁奎五纂
民国三十年(1941)修 钞本
山东栖霞县官道乡河崖村
60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
山东黄县县志
61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五十四卷
(清)丁懋五重编
清咸丰七年至十年(1857-1860)刻本 十一册
北图
62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八十二卷
(清)丁聊羽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山东日照市图 美国
63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九十三卷
(民国)丁文玞编
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铅印本 二十八册
上海图
64 河南永城丁氏族谱四卷
(民国)丁卓牵纂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河南永城县马牧乡
65 河南郏县丁氏家谱
钞本
河南郏县吴寨村
66 湖北新洲丁氏宗谱七卷
(清)丁传熙编
清同治末年钞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竹园村
67 湖北宜昌县白菓园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朝品补修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湖北宜昌市档
68 湖北咸丰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德善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钞本
湖北咸丰县档
注:马丁寨丁氏
69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文斐 丁文仕纂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0 湖南丁氏五修族谱十五卷
(民国)丁文乐 丁广文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刻本 十五册
广东中山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1 湖南丁氏六修支谱十一卷首四卷
(民国)丁流琪 丁流峻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应北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注:该族散居宁乡、湘乡、湘潭等地。
72 湖南长沙丁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传湜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73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园(存卷首2-4,卷1)
74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卷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 丁玼莹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一部存卷首1、2,又一部存卷首1)
75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六修家谱二十六卷道三卷
(民国)丁树峰等 丁克让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76 湖南湘乡上湘北门丁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三卷
(清)丁仙姿修 丁鹤立 丁鹤喧
清光绪十八年(1892)萝松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77 湖南湘乡横洲润丁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氏合族修
民国十六年(1927)济阳堂活字本
历史所 湖南图(存卷1、3、4、6、7)
注:丁时通始修于清乾隆十八年。
78 四川合川丁氏族谱
(清)丁树诚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 民国二十一年
(1932)丁禹孝增补石印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79 四川仪陇丁氏宗谱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 光绪间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80 四川宣汉丁氏族谱一卷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五宝乡二村
81 甘肃庄浪丁氏三代宗亲族谱不分卷
(清)柳鉴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 钞本
甘肃庄浪县刘庙乡丁家山
82 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桂芳 丁策定同辑
清乾隆刻本三册
北图
注:卷末有钞配页
83.丁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丁士涵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十册
北图
84 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有铭编
清光绪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10-15、17-24)
85 丁氏家谱七卷
(清)丁午编
稿本 六册
上海图
86 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写本 一册
美国
87 丁氏宗谱一卷
民国十六年(1927)重修刊本
浙江新昌县档
88 丁氏支谱二卷
(民国)丁传湜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35)金蛟总祠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百家姓中“包”姓氏的起源? 包姓源流 郡望堂号
--------------------------------------------------------------------------------
一、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
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3、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二、 郡望堂号
堂号
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
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忠肃。
郡望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
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包氏家族的来历 包姓详情
[包氏属地]
丹阳郡,今安徽宣城。《百家姓》注居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县。
[包氏来历]
《通志・氏族略》记载,包氏源出于芈姓,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据《元和姓纂》一书的考证,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了。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包氏名望]
包氏名人中,最值得称颂的当首推宋代名臣“包青天”包拯。包拯,字希仁,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堂堂正正,大公无私,以廉洁清正著称于世,是官吏的典范。除了定拯之外,历史上的包姓名人还有东汉大鸿胪包咸,唐代诗人包融、包何、包佶,宋人理学家包恢,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等。
包姓氏族 ,来源,现在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 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包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5、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包尔积金氏(或称孛尔只金、博尔济吉特),蒙古族第一大姓。 堂号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孝肃。 郡望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包姓目前主要分支(部分)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辈:包拯 包X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梦 (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兴常焕仁 景瑞益绍久 茂修贞尚宏 《万卷堂》迁桐始祖(元)裕祯,字世龙,号效伯;(迁肥始祖)(明)吏员,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3 江苏仪征谢集月塘: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授经堂》明朝洪武年间包质朴,字朴轩 配陈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始迁江都 后又迁至江苏省仪征市) 4 江苏仪征移居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与民包1993年联谱《芝兰堂》 5 江苏江阴文林字辈: 待叙排行(包拯之孙包景年后裔 孝肃奏折和家谱)《秀干堂》 6 江苏扬中三茅镇 :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包旭初,扬州江扬中路568号) 7 江苏泰州兴化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后裔,元代包实迁入) 8 山东济宁嘉祥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入) 9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300年前由云南省迁入) 10 山东海阳 :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迁入) 11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 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大英县包九云) 12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包拯12世包元恒(1421年) 有子应大丹 志胜永嘉兰 从金万国顺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3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 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乡包元恒于明朝洪武年迁至四川新都一带) 14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 林永文国龙 洪月万朝玉 启先恒煜光 清正德流长 15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继祥(1737年)良玉士国大 承永顺明宗 万代兴荣 16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涌宇从朝 元甲第开明 清正乾坤光 华福寿星 17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 国政育明良 家和发增强 忠孝福泽大 人义方正长 18 贵州冠英包氏字>>
包氏的来源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 伏羲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5、《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百家姓中包是怎么来的 包姓来源:出自芈[mi]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包氏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包”为氏;为“鲍”氏所改为“包”氏。
包姓的由来,古时候包姓分布那些地方?有什么历史? 包氏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包”为氏。亦作“苞”、“雹”等。又《路史》云:包牺氏后有包氏,此为神话附会之辞,不可信。 为鲍氏所改。
历史上姓包的名人有哪些 包拯:
字希仁(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康
包康,安徽合肥人氏。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五世孙。
包孝
包孝,明代官吏。字元爱,包节之弟,嘉靖十四年进士。
包万有
包万有(1590~1657),字似之,号敬衡,县城北隅人,一代文豪。
包壮行
[明]字a修,扬州(今江苏扬州)人
包世臣
为什么蒙古族包姓居多?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是包之金家族。包姓是蒙古族大家族 因为与中原汉族交往较早,为了便于交际简化为包 宝 鲍等。其实都是包尔之金borjigin家族。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辈:包拯 包繶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梦 (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兴常焕仁 景瑞益绍久 茂修贞尚宏 《万卷堂》迁桐始祖(元)裕祯,字世龙,号效伯;(迁肥始祖)(明)吏员,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3 江苏仪征谢集月塘: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授经堂》明朝洪武年间包质朴,字朴轩 配陈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始迁江都 后又迁至江苏省仪征市)
4 江苏仪征移居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与民包1993年联谱《芝兰堂》
5 江苏江阴文林字辈: 待叙排行(包拯之孙包景年后裔 孝肃奏折和家谱)《秀干堂》
6 江苏扬中三茅镇 :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包旭初,扬州江扬中路568号)
7 江苏泰州兴化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后裔,元代包实迁入)
8 山东济宁嘉祥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入)
9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300年前由云南省迁入)
10 山东海阳 :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迁入)
11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 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大英县包九云)
12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包拯12世包元恒(1421年) 有子应大丹 志胜永嘉兰 从金万国顺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3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 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乡包元恒于明朝洪武年迁至四川新都一带)
14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 林永文国龙 洪月万朝玉 启先恒煜光 清正德流长
15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继祥(1737年)良玉士国大 承永顺明宗 万代兴荣
16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涌宇从朝 元甲第开明 清正乾坤光 华福寿星
17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 国政育明良 家和发增强 忠孝福泽大 人义方正长
18 贵州冠英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嗣(1641年)云源茂廷章 德世学中和 正恩承祖泽 祥
19 贵州大方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象(1632年)志澄先式永 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20 贵州普定包氏字辈:包拯20世包学诗(1651年)胜正弘士文 廷大永元其 继兴毓桂
21 贵州宣威包氏字辈: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排行) 必有元兼俨 禳希怡什智 杞凤良 万宣 毓轸文士迎 焕汝于维其 继崇广宇致 庆圣道欣安
22 浙江乐清柳市 :包拯 包绶 包康年(公未禄卒,同宗包闻绍长子包惟莘过继) 包惟莘 汝昂履志许克善 讲明清胪百代兆 吉一朝崇祖成德 尚贤永膺福钜起(礼)秀(义)景(遵)元(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包拯第32代“起”与安徽省合肥联谱“礼”开始统一排行字辈)
23 浙江泰顺县新浦乡: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芳 (泰顺的始祖包全公是包驮公的第十代)包宅村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沿剡水,跨天台,历东瓯,爱其山水之胜,风物之美,气候温暖……自安固西江溯流而上,盘桓深入,溪水潺湲,林峦峭耸,舸牵既穷,乃弃舟登岸而入……”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遂伐木之佳者以为庐,锄活阪以为园,瀹清泉以为池,种芝术,兰芷,委此而终老……”
24 浙江台州包氏字辈:虎言随祖永成昌
25 浙江温州文成县珊溪镇:德大启文士正昌 明经广学绍忠良 光联上国家声永 瑞兆庆云化日长
26 浙江东阳市防军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铉绣邑宗火 孟士永德尧 良尚应烘懋 光佳锡清和 聿焕钟淳秀 炳元钦仕公 祖志恒铭记
27 浙江景宁县郑坑乡:景中时上志,廷耀德明良,国佐兴邦泰,熙光永世昌。上党郡《清河堂》(石柱村)包驮公约公元557年自润州丹阳(现在的江苏镇江)迁徙景宁县鹤溪镇,后来再次从丹阳到景宁元末明初从鹤溪迁到北山,清朝迁到石柱 。
28 浙江遂昌县湖山乡:朝立志定弦明 (建洋村)
29 浙江宁波市镇海 :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包必胜 (排行) 有元璋荣容世胜敬昊干深本钥仲奎光士复盛祖振大起(玉)于斯贤豪庆济楚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钟包村名人包玉刚)
30 浙江松阳县横樟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仁绍池寿忠 睿子随文庭 时希有肇大 应继经国涵,玉日士人立,志明绍加学,秉政延宗帮,永定芳世茂,成培祖德光
31 浙江建德市乾潭芝峰:正大诚(光)明,严熙纪志
32 湖北省赤壁市包氏旌义宗谱序记载:月玄丹桂,谟列贤臣,才应世昌,文廷傅能,殿堂传忠,卿所启元,克绳祖功,源远俊泉;时运亨通,家齐孝敦,志同心合,道立法存,谋求卓著,经济超群,儒林学士,美在其中;振奋向前,优风本当,兴旺腾达,华厦精尚,族勇增丁,文武其强,繁衍无尽,章节流芳。 (包月山公字淑唐朝由河南开封府详符县迁入《上党堂》嘉鱼崇阳沔阳郧阳襄阳公安谷城陕西湖南澧洲华容河南等地居多)
33 湖北随州包氏字辈:之宗益德艳义 (殷店镇大河口乡)
34 湖北梦县沙河乡 :大光其道,振兴祖业,诗书立意,昌明宗德 (黄渡村包家塔)
35 湖北麻城 :包拯12世包明山(1369年) 蛟宣宪仲函 廷远一珠仕 朝必立文才 奎光耀德泽原承先
36 湖南泸溪包氏字辈:包拯13世包郁山(1380年)包可源 子文志永显 世大如朝廷 国正天心顺 贤良忠太昌 敦伦承先庆
37 福建上杭包氏字辈:包拯9世包纯白(1333年)包七郎 包三九郎 包千一郎 万文宗远珊 世卢协韶觐 登歧志杨育 儒业承东汉 龙图继起昌
38 青海互助包氏字辈:安邦民国泰,中华延世昌。
39 广东韶关包氏字辈:砚清贵宗望岐玉,万宏正大光,明发永其祥,承先世泽昌,贤才洵继美,德业自留芳。 转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9314853html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蚡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包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5、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包尔积金氏(或称孛尔只金、博尔济吉特),蒙古族第一大姓。 包姓目前主要分支(部分)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辈:包拯 包繶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梦 (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兴常焕仁 景瑞益绍久 茂修贞尚宏 《万卷堂》迁桐始祖(元)裕祯,字世龙,号效伯;(迁肥始祖)(明)吏员,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3 江苏仪征谢集月塘: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授经堂》明朝洪武年间包质朴,字朴轩 配陈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始迁江都 后又迁至江苏省仪征市) 4 江苏仪征移居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长塘包与民包1993年联谱《芝兰堂》 5 江苏江阴文林字辈: 待叙排行(包拯之孙包景年后裔 孝肃奏折和家谱)《秀干堂》 6 江苏扬中三茅镇 :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包旭初,扬州江扬中路568号) 7 江苏泰州兴化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后裔,元代包实迁入) 8 山东济宁嘉祥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入) 9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300年前由云南省迁入) 10 山东海阳 :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迁入) 11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 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大英县包九云) 12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包拯12世包元恒(1421年) 有子应大丹 志胜永嘉兰 从金万国顺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3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 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乡包元恒于明朝洪武年迁至四川新都一带) 14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 林永文国龙 洪月万朝玉 启先恒煜光 清正德流长 15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继祥(1737年)良玉士国大 承永顺明宗 万代兴荣 16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涌宇从朝 元甲第开明 清正乾坤光 华福寿星 17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 国政育明良 家和发增强 忠孝福泽大 人义方正长 18 贵州冠英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嗣(1641年)云源茂廷章 德世学中和 正恩承祖泽 祥 19 贵州大方包氏字辈:包拯19世包万象(1632年)志澄先式永 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20 贵州普定包氏字辈:包拯20世包学诗(1651年)胜正弘士文 廷大永元其 继兴毓桂 21 贵州宣威包氏字辈: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排行) 必有元兼俨 禳希怡什智 杞凤良 万宣 毓轸文士迎 焕汝于维其 继崇广宇致 庆圣道欣安 22 浙江乐清柳市 :包拯 包绶 包康年(公未禄卒,同宗包闻绍长子包惟莘过继) 包惟莘 汝昂履志许克善 讲明清胪百代兆 吉一朝崇祖成德 尚贤永膺福钜起(礼)秀(义)景(遵)元(先)训 诗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包拯第32代“起”与安徽省合肥联谱“礼”开始统一排行字辈) 23 浙江泰顺县新浦乡: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芳 (泰顺的始祖包全公是包驮公的第十代)包宅村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沿剡水,跨天台,历东瓯,爱其山水之胜,风物之美,气候温暖……自安固西江溯流而上,盘桓深入,溪水潺湲,林峦峭耸,舸牵既穷,乃弃舟登岸而入……”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遂伐木之佳者以为庐,锄活阪以为园,瀹清泉以为池,种芝术,兰芷,委此而终老……” 24 浙江台州包氏字辈:虎言随祖永成昌 25 浙江温州文成县珊溪镇:德大启文士正昌 明经广学绍忠良 光联上国家声永 瑞兆庆云化日长 26 浙江东阳市防军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铉绣邑宗火 孟士永德尧 良尚应烘懋 光佳锡清和 聿焕钟淳秀 炳元钦仕公 祖志恒铭记 27 浙江景宁县郑坑乡:景中时上志,廷耀德明良,国佐兴邦泰,熙光永世昌。上党郡《清河堂》(石柱村)包驮公约公元557年自润州丹阳(现在的江苏镇江)迁徙景宁县鹤溪镇,后来再次从丹阳到景宁元末明初从鹤溪迁到北山,清朝迁到石柱 。 28 浙江遂昌县湖山乡:朝立志定弦明 (建洋村) 29 浙江宁波市镇海 :包拯 包绶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帮直 包必胜 (排行) 有元璋荣容世胜敬昊干深本钥仲奎光士复盛祖振大起(玉)于斯贤豪庆济楚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钟包村名人包玉刚) 30 浙江松阳县横樟 :包拯 包绶 包耆(寿)年 包执中 包通直 仁绍池寿忠 睿子随文庭 时希有肇大 应继经国涵,玉日士人立,志明绍加学,秉政延宗帮,永定芳世茂,成培祖德光 31 浙江建德市乾潭芝峰:正大诚(光)明,严熙纪志 32 湖北省赤壁市包氏旌义宗谱序记载:月玄丹桂,谟列贤臣,才应世昌,文廷傅能,殿堂传忠,卿所启元,克绳祖功,源远俊泉;时运亨通,家齐孝敦,志同心合,道立法存,谋求卓著,经济超群,儒林学士,美在其中;振奋向前,优风本当,兴旺腾达,华厦精尚,族勇增丁,文武其强,繁衍无尽,章节流芳。 (包月山公字淑唐朝由河南开封府详符县迁入《上党堂》嘉鱼崇阳沔阳郧阳襄阳公安谷城陕西湖南澧洲华容河南等地居多) 33 湖北随州包氏字辈:之宗益德艳义 (殷店镇大河口乡) 34 湖北梦县沙河乡 :大光其道,振兴祖业,诗书立意,昌明宗德 (黄渡村包家塔) 35 湖北麻城 :包拯12世包明山(1369年) 蛟宣宪仲函 廷远一珠仕 朝必立文才 奎光耀德泽原承先 36 湖南泸溪包氏字辈:包拯13世包郁山(1380年)包可源 子文志永显 世大如朝廷 国正天心顺 贤良忠太昌 敦伦承先庆 37 福建上杭包氏字辈:包拯9世包纯白(1333年)包七郎 包三九郎 包千一郎 万文宗远珊 世卢协韶觐 登歧志杨育 儒业承东汉 龙图继起昌 38 青海互助包氏字辈:安邦民国泰,中华延世昌。 39 广东韶关包氏字辈:砚清贵宗望岐玉,万宏正大光,明发永其祥,承先世泽昌,贤才洵继美,德业自留芳。 40 山东聊城有个包朱庄,以前叫清朝时包住庄,辈分是玉平金昌德 哪位高人可以找到哪里迁来的吗 41 池州龙山包氏。字辈排序:一文美全 惟曰大中 国有良臣 家熙光明 善士常继 魁元绍兴 包姓黄金家族 蒙古族包姓主要是指黄金家族。 “黄金家族”指的是纯洁出身的蒙古人。蒙古族有一个始祖母阿兰,据记载阿兰与她丈夫一起生了两个儿子,在她丈夫死后又生了三个儿子。她的两个大儿子包括她的亲属对这件事有疑问,阿兰说这后边的三个儿子是她与一个黄白色的神人后代,是上天的儿子,从此之后,这三个儿子的后人就被称为纯洁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就属于其中的一支孛儿只斤氏,除此之外,还有主儿乞氏、泰赤乌氏等。蒙古的可汗都出于这个家族,所以就被称为“黄金家族”。 实际上,在成吉思汗死后,只有他的直系后裔,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人的后代才被称为“黄金家族”,才有资格继承各汗国的汗位。拖雷之子蒙哥夺得蒙古大汗之位后,这个范围又进一步缩小为拖雷的后代,其后的元朝皇帝和明朝时的鞑靼可汗(如达延汗)均出自这一系。 整个科尔沁蒙古族直系后裔都是姓包姓,包尔积金氏族误译博尔济锦氏族和博尔济吉特氏族,贬称孛儿只斤氏族,意为黄金家族元太祖后裔姓包氏,约380万,蒙古族包姓为中华民族包姓主干。主要分布内蒙,外蒙,黑龙江,辽宁。《清朝通志》记载元太祖二弟包·哈撒尔后裔改姓鲍,蒙古族包姓全部是元太祖后裔,为蒙古族第一大姓。
上海云间丁氏 谱一卷
丁佩撰
近代武进陶氏石印本世纪 一册
上园
注:附於《吴县沈氏综谱》
2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
(清)丁大年修
清光绪七年(1881)五果堂本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注:分宗谱始修於明永乐间。
3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存泰纂
民国十年(1921)继善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东屏乡蔴山
注:丁一桢初修于清道光十一年。
4 江苏丰县丁氏谱 序一卷
(民国)丁敬尚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钞本
江苏兴县套楼乡谢集
5 江苏泗阳县丁嘴支老长房丁氏族谱七卷
(民国)丁明绸 丁明森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江苏泗阳县三庄乡尤圩村
6 江苏淮安山阳丁氏族谱不分卷
(清)丁晏重修
清同治七年(1881)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7 江苏江都丁氏族谱二卷
(民国)张为汇纂辑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8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
(清)丁邦球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裕昌堂刻本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7、30)
9 江苏南通丁氏族谱十三卷
(清)丁若孚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本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10江苏镇江京口丁氏族谱八卷
(清)江为霖辑
清嘉庆十三年(1808)木活字本 八册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润州丁氏家乘》。
11江苏镇江润州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先珍 丁凝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重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丁氏族谱》。丁宏撰创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
12 江苏镇江古润开沙丁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陈启阑等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3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族谱八卷
(清)丁绍遵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美国
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 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 丁立鋆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市博(二部)
16.江苏镇江丁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丁治寅主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留馀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丁晔始修于宋景炎元年,此为八修。
17 江苏镇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立中纂修
稿本
浙江杭州市图
18 江苏丹阳东门丁氏十三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绳祖 丁允和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贤祠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注:版心韪《丁氏家乘》。
19 江苏常州丁氏宗谱四十六卷首六卷
(清)丁儒南 丁楚英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双桂堂木刻本 三十六册
河北大学
20 江苏常州毘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金叙 丁振刚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双桂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21 江苏常州丁氏重修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17、19-24)
注:其中记事止清咸丰十年。
22 江苏常州董村丁氏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下)
注:其中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五年。
23.江苏常州丁氏家乘八卷
(清)丁增德 丁应骐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双桂堂本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雇页作《丁氏宗谱》
24 江苏常州毗陵丁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丁坤朝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双桂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25 江苏无锡南塘丁氏真谱十卷首一卷世系表十卷 一卷
(民国)丁锡镛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八册
北图
26 江苏无锡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福联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双桂堂铅印本
历史所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注:丁认始修於于明嘉靖二十九年
27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学羲 丁恩祜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丁氏羲庄刻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28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秀庄辑
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二册
上海图
29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族谱六卷
(丁)丁兴周 丁德容等编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丁氏宗谱》。
30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梦熊 丁颜铸等重修
清道光三年(1823)椒荫堂刻本
辽宁图
注:明万历四十一年始修。
31 浙江杭州丁氏谱牒一卷
清丁氏嘉惠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32 浙江萧山萧南历墅湖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仕蛟 丁仕彪撰
清道光八年(1828)瑞松堂刻本
辽宁图
33.浙江萧山丁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起鹏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活字本,二十册
北图
34 浙江萧山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丁朝栋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敬爱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35 浙江萧山丁氏家谱十二卷
(民国)丁南生主编 丁峙白等编
民国二十一年(1932)敬爱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美国
36 浙江奉化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方汝济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五年。
37 浙江湖州乌镇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寿祺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辽宁图
38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承瑞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本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1)
39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友贞 丁祖宪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2、4、6-8、11、12)
40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丁志贤 丁绍荣编辑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41 浙江新昌南洲丁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丁明盛征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浙江嵊县明山乡许宅村(存卷1、2、5、12)
42 浙江上虞夏湖溪丁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丁达先修 丁耀南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瑞松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43 浙江上虞夏溪丁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丁渭封修
民国十三年(1924)瑞松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浙江图 四川图
44 浙江上虞虞东丁氏宗谱四卷
(民国)丁银北等编纂
民国十四年(1925)承德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注:丁龄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45 浙江嵊县剡城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载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46 浙江嵊县剡西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六年(1880)留馀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47 浙江兰县丁家村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童辉 丁懋得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本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48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三十六卷
(民国)丁文达 丁只玉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东岭村
49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本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丁家村(缺卷2、5)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四年。
50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绩溪县横坞
注:谱中记事止于清光绪十二年。
51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52 安徽怀宁丁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丁佐廷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松兆堂刻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53 安徽怀宁丁氏族谱一百一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缺卷首1、卷3、14、24、53、60-62、79、87、88、93、96、105)
54 安徽蒙城蒙邑丁氏家谱八卷着二卷
(民国)丁化南 丁企辉等重修
民国九年(1920)毫县福萃石印馆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5福建连江齐阳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美元续修
民国四年(191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56 泉州丁氏族谱
(明)丁仪等修
传钞泉州丁氏钞本 一册
福建图
注:附地契。
57 山东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元爵 丁研书等续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
58 山东丁氏族谱十二卷
(清)丁麟 丁世佳纂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北图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丁朝斡首修于清乾隆三年,此为五修。
59 山东栖霞丁氏谱书一卷
(民国)丁奎五纂
民国三十年(1941)修 钞本
山东栖霞县官道乡河崖村
60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
山东黄县县志
61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五十四卷
(清)丁懋五重编
清咸丰七年至十年(1857-1860)刻本 十一册
北图
62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八十二卷
(清)丁聊羽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山东日照市图 美国
63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九十三卷
(民国)丁文玞编
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铅印本 二十八册
上海图
64 河南永城丁氏族谱四卷
(民国)丁卓牵纂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河南永城县马牧乡
65 河南郏县丁氏家谱
钞本
河南郏县吴寨村
66 湖北新洲丁氏宗谱七卷
(清)丁传熙编
清同治末年钞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竹园村
67 湖北宜昌县白菓园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朝品补修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湖北宜昌市档
68 湖北咸丰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德善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钞本
湖北咸丰县档
注:马丁寨丁氏
69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文斐 丁文仕纂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0 湖南丁氏五修族谱十五卷
(民国)丁文乐 丁广文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刻本 十五册
广东中山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1 湖南丁氏六修支谱十一卷首四卷
(民国)丁流琪 丁流峻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应北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注:该族散居宁乡、湘乡、湘潭等地。
72 湖南长沙丁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传湜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73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园(存卷首2-4,卷1)
74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卷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 丁玼莹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一部存卷首1、2,又一部存卷首1)
75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六修家谱二十六卷道三卷
(民国)丁树峰等 丁克让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76 湖南湘乡上湘北门丁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三卷
(清)丁仙姿修 丁鹤立 丁鹤喧
清光绪十八年(1892)萝松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77 湖南湘乡横洲润丁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氏合族修
民国十六年(1927)济阳堂活字本
历史所 湖南图(存卷1、3、4、6、7)
注:丁时通始修于清乾隆十八年。
78 四川合川丁氏族谱
(清)丁树诚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 民国二十一年
(1932)丁禹孝增补石印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79 四川仪陇丁氏宗谱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 光绪间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80 四川宣汉丁氏族谱一卷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五宝乡二村
81 甘肃庄浪丁氏三代宗亲族谱不分卷
(清)柳鉴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 钞本
甘肃庄浪县刘庙乡丁家山
82 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桂芳 丁策定同辑
清乾隆刻本三册
北图
注:卷末有钞配页
83.丁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丁士涵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十册
北图
84 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有铭编
清光绪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10-15、17-24)
85 丁氏家谱七卷
(清)丁午编
稿本 六册
上海图
86 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写本 一册
美国
87 丁氏宗谱一卷
民国十六年(1927)重修刊本
浙江新昌县档
88 丁氏支谱二卷
(民国)丁传湜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35)金蛟总祠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包氏家谱字辈排序
本文2023-10-12 05:55: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