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杀了多少同胞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汪精卫杀了多少同胞,第1张

谢谢邀请,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其能成为中国最大的汉奸,是因为

1,从他的家庭背景来看

汪精卫生活在书香门第,儒学的文化气息比较浓,幼年接受封建的传统教育,他们一家人总是沿着封建时代读书人的老路向上攀登。

2,生活经历

汪精卫的一段教馆经历对其一生影响很大,教馆的生活是很难的,使得他性格懦弱自卑,优柔寡断,

3,刺杀载沣

汪精卫在革命困难时患得患失,容易走向极端,企图通过暗杀来回击远距离革命家的侮辱,回击对同盟会革命之心怀疑,滋长贪生拍死的念头,谋刺事件后,汪的懦弱自卑、优柔寡断性格有所发展,成为他在以后革命过程中的后制力,汪精卫在后来的政治活动中表现出了很严重的妥协性。这是他的致命弱点。

4,性格特点

由于性格软弱、实力缺乏,汪精卫一遇不利,动辄托病出洋或住院休息,1940年,在日本的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宣布成立另一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就任政府主席、与日本握手言欢。

5,汪精卫和蒋介石不和

汪精卫与蒋介石算得上是政坛冤家对头。导致他不得不投降日本以寻求更多的支持来抗衡蒋介石。

上述几个方面导致汪精卫成为中国最大的汉奸。

单方面结束第一次国共合作,大肆捕杀***和民主人士,然后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党中央紧急扩大会议响应。在武汉开始了大肆逮捕处死***人,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在此次会议上汪精卫说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这句话。

汪精卫

汪精卫(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本名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出生于广东三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中国政治家。

汪精卫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出身世家

1883年(清光绪九年)5月4日,出生于一位汪姓客商家。汪精卫原籍是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祖父以上的坟茔都在绍兴。其祖父汪云(1786~1844),字缦卿,号曼亭,系道光二年(1822)举人,曾在绍兴中过举人,后选授遂昌县训导,对当地教育事业颇有贡献。至父亲汪瑎时,举家迁往广东番禺。汪精卫父亲汪瑎(字省斋)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年轻时先后在广东三水、曲江、英德等县做过幕僚,但薪俸不高,对外却要保持着仕宦人家的体面,生活清苦。

汪精卫十三、四岁,父母相继见背,只得跟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衣食之费,都仰给于长兄”。幼年失恃,本是很忧伤的事,而“长兄为父,嫂为母”的生涯更增加了这种忧伤。从后来汪精卫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他心灵的忧伤。“我的母亲提起来,真伤心。我觉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u2018忧劳u2019两个字里。家计的艰难,以及在家族内所受的闲气,如今还一幕一幕的时时涌现在我的眼前。

少年

1922年,汪请温幼菊画了《秋庭晨课图》,他并为此作以下题图:“右图兆铭儿时依母之状也。其时兆铭九岁,平旦必习字于中庭,母必临视之,日以为常……父以家贫,虽老犹为客于陆丰……有时见母寂,坐有泪痕,心虽戚然不宁,初不解慈母念远远心至苦也。母鸡鸣起,上侍老父,下抚诸弱小,操持家事,米盐琐屑,罔不综核,往往宵分不寐……时见母微叹有声,搜箧得衣,质钱市果馔;及亲友至,则亟语款洽,似无所忧……劬劳太甚,不获终其天年,悲夫!”

汪精卫通“四书五经”,得中秀才,说话时极注意用温情脉脉的面纱掩盖心中的怨忧,可上述两段话还是透露出父母故后的无限忧伤的心情。极度怀念母亲的语句,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母亲死后的不如意和艰苦。

汪精卫生活在这种拘束的家庭环境中,欢乐的气氛极少。这种境遇非一日两日,而是年长月远,对汪精卫的性格起着铸造的作用。如此,汪精卫从幼年起就养成了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的个性特点。

汪家虽说不富裕或可谓清贫,却是书香门第。祖父汪漫亭是举人,当过遂昌训导;其父汪省斋一生当幕僚;其长兄兆镛中举人,当过乐昌师爷。这样的家庭,儒学的文化气息是比较浓厚的。汪精卫幼年随父母读书,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在乐昌县从章梅轩学习文史经世之学”。他们一家沿着封建时代读书人的老路向上攀登。

重庆政府是蒋介石代表的国民政府,日军攻入南京后,迁往重庆,设重庆为陪都,所以叫重庆政府。

汪伪政府是汪精卫代表的国民政府,40年汪精卫投降日本,在南京重新建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因为是汉奸傀儡政权,所以一般叫他汪伪政府;

南京政府看时间情况,如果是40年以前的南京政府,那指的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如果是40年到45年期间,那是指汪伪政府,如果是45年之后,指的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延安是中国***的核心城市,代表着我党的中心政府;

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陈果夫和陈立夫手下的特务机构,日本战败后改名党通局;

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戴笠、毛人凤手下的特务机构,日本战败后改名保密局

汪精卫抗战时期,浙江椒江地区的民众制作了汉奸汪精卫夫妇的石雕跪像,置于街头,过往者人人唾骂。图为1941年日军占领当地后在观看这一对雕像。

丧失民族气节,背叛祖国,卖国求荣,充当敌国侵略的工具,这样的人物在世界历史上常常出现。中国人鄙称这样的人为“汉奸”。在抗日战争中,充当日本法西斯侵华帮凶的汉奸数以万计。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注定逃不过历史的审判。

汉奸种种丑态

1931年,日本侵入中国东北,汉奸队伍开始出现。

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扩大,汉奸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他们有的成为伪军头目,充当日本侵华战争的帮凶;有的为敌人通风报信,提供各类情报,进而引狼入室,出卖和残害抗日军民;有的临阵变节,为一己之私利投靠日本,为虎作伥;有的则在伪政权里担任高职,为日军侵华提供政策服务;有的则干脆建立地方伪政权,成为日本对华占领的代理人。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这些屈膝变节的无耻之徒被抗日军民切齿痛恨。

汪精卫的变节

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可谓中国现代历史上最大的汉奸。1910年,年轻时代的汪精卫曾参与过暗杀清廷摄政王载沣的行动,后因行动泄密而被捕,一时传为佳话。没想到,抗日战争一爆发,已位居高位的汪精卫竟成了亡国论的极力鼓吹者,认为中国不堪一击,“晚和不如早和”。

起初,汪精卫想拉拢蒋介石一起向日本求和,可蒋不搭理,于是萌生了单独与日本媾和的念头。1938年11月,汪派亲信与日方代表草拟秘密协议,准备成立新政府。这期间,汪曾一度犹豫,怕担当“汉奸”骂名,成为民族罪人。为此,汪精卫还在重庆上清寺的寓所内,郁闷了好几天。他的妻子陈璧君不断蛊惑汪早日另立中央,并说:“要和就早和,再与日本打下去要亡党亡国,我们不能陪着老蒋一块死”,而她骨子里的打算是想马上当第一夫人。汪精卫的一些亲信也在怂恿。于是,汪决心与蒋决裂,另起炉灶。

1938年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第三次对华政策声明,提出“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提携”三项原则。汪精卫立即在随后出版的香港《南华日报》上积极响应。这令蒋介石大为恼火,随即召开中常会,将汪精卫永远开除出国民党,并撤销其一切职务,同时,又让外交部长王宠惠去找已逃到越南河内的汪精卫,劝汪离开日本人,承诺既往不咎,但遭到汪的拒绝。见软的一手不行,蒋决定来硬的,命令军统头目戴笠派遣的几名刺客潜入汪精卫位于河内高朗街的住所,意欲刺杀汪精卫,但未成功。

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精卫终于坐上梦想已久的第一把交椅,开始了自己的汉奸生涯,彻底成了中华民族的罪人。随着汪伪政权的成立,一些原国民政府中主和派,比如陈公博、周佛海也纷纷相随,担任伪“国民政府”中的高官。这些人深得日本人的赞赏,有的甚至还得到了裕仁天皇授予的一等旭日大绶章。

三大汉奸可悲的下场

投敌卖国的汪精卫没有得到好下场。1943年底,由于急需取出伤及后背的子弹,汪精卫被迫接受多次手术。次年初,在日本治疗的汪精卫因三节胸椎骨严重变形,骨膜发炎溃烂,形同枯尸。11月10日下午,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市一座冰冷的地下室内死去。

汪精卫死后,陈公博成为伪“国民政府”主席。此时,陈已预见日本人大势将去,便极力讨好蒋介石,公开叫嚣“无论重庆和日本人是否剿共,我们都要剿共,不能有丝毫含糊”。日本投降后,陈公博立即解散伪“国民政府”,积极配合蒋介石受降。但是,蒋介石却不买他的账。1945年8月,陈公博带着家人辗转到了日本。然后,日本对外谎称“陈公博自裁了”。不过,蒋介石不相信,向日方提出引渡陈公博的要求,否则就要验尸,日本人无奈只得交人。第二年夏天,陈公博在苏州狮子口江苏第三监狱被执行死刑。陈公博的家属将其尸体运到上海,连墓碑也不敢立。

眼见日本气数将尽,善于见风使舵的周佛海则开始与蒋套近乎。蒋也不计前嫌,投桃报李,日本投降后,让他当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上海行动总队总指挥,负责对上海的接收。后屈于外界压力,蒋介石才将周佛海收监。最初周被判为死刑,在蒋介石的包庇之下,此案又改判为无期徒刑,收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最后,周佛海在狱中病死,终年52岁。

汉奸难逃法网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先利用汉奸看守住东南沦陷区。此时,饱受伪军迫害和蹂躏的中国人民,急切要求审判和惩治汉奸,清算他们的罪行。中国***在《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呼吁严惩汉奸,解散伪军。在1945年9月下旬,国民政府下令军统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地逮捕汉奸。

逮捕汉奸的工作基本是采取诱捕的方法。在上海,1945年9月20日的中秋之夜,军统头目戴笠向数百名汪伪高级官员和将领发出请柬,邀请他们出席中秋赏月晚宴。酒过三巡,戴笠站起来说:“八年抗战,现已胜利,在座的不少人在抗战期间出任伪职,这当然有各种原因。从今天起,只要能立功赎罪,政府是宽大为怀、既往不咎的……”戴笠的话得到了热烈的掌声。稍停,戴笠又乘着酒兴继续道:“解决汉奸问题,政治重于法律。要相信蒋委员长,相信政府。”三天后,戴笠又请汉奸们到军统局愚园路公馆大院。大院四周早就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军警特务,伪职人员只好束手就擒。当夜预捕汉奸无一漏网。第二天又逮捕汉奸100多人,全部关进原汪伪76号特工总部的监狱里。

华北地区捕捉汉奸的工作非常有意思。1945年12月5日下午,北平的伪军政要员被邀赴晚宴。正当开怀畅饮时,戴笠拿出蒋介石审定的一份名单,照单点名,宣布对宴会上汉奸的逮捕令。顿时,座上宾当即成了阶下囚。

从1945年9月至12月,国民政府的肃奸工作告一段落,共捕获汉奸嫌疑者4291人,移送军法机关审判者334人。1946年4月1日,高等法院在南京朝天宫正式成立,对汉奸的大审判随即展开。

对汉奸大审判

对汉奸们的量刑,当时的国民政府有一定的尺度。伪省长以上处以死刑,伪部长一般为无期徒刑,伪次长为7至15年徒刑,伪局长为3至5年徒刑;普通通敌的,一律处以6个月到2年的徒刑。

原汪伪政权的立法院副院长缪斌是第一个被处决的大汉奸。1946年4月3日,设在苏州的江苏省高等法院开庭审判缪斌。缪斌态度很自然。当法官质问缪斌罪行时,他还为自己辩护说:“蒋委员长曾说过,抗战有种种途径。除战场外,策反也是重要的工作。做策反工作,可谋求以敌制敌,促进敌人自己溃散。”他还口述自己当初与何应钦等书信来往的密情。法官自然不敢再让他乱讲。五天后,缪斌以通谋敌国的罪名被判处死刑。

4月15日,汪精卫之妻陈璧君也被审判。那天,陈璧君还着意打扮了一番。在法庭上,陈璧君非但不认罪,而且态度非常傲慢,破口大骂蒋介石,抨击了国民党的所作所为。旁听席上时而一片笑声,时而一阵掌声,都为骂蒋而叫好。陈璧君却以为是人们同情和支持她,骂得更加起劲了,不仅极力为自己的卖国罪行辩解,还把自己和汪精卫打扮成爱国英雄。旁听席上嘘声四起。一周后,陈被判处无期徒刑,最后死于狱中。

早已病死的汪精卫虽逃过了审判,却没有逃过惩罚。在汪死后,日军将汪的尸体运回南京,葬在他生前选好的南京郊区梅花山下。但是,蒋介石不肯善罢甘休,他命令何应钦,在政府还都南京前,必须将汪精卫在梅花山上的坟墓处理掉。1946年1月21日,工兵用炸药炸开汪精卫的墓穴,将挖出的棺木装上大卡车,运到外地焚尸扬灰,坟地也被铲平。大汉奸汪精卫,终于落了个死无全尸的下场!

1948年1月5日,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谢冠生宣布,各省共审判办结的25155件汉奸案,共有14932名汉奸被判刑,其中死刑369人,无期徒刑979人,有期徒刑13570人,14人被处以罚金。苍天有眼。不管这些汉奸罪恶的生命如何结束,他们最终都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枪决前,汉奸被拉出去游街示众

  姓氏名称: 汪

  拼音: wang[一声]

  序号: 0104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汪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是人口众多。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袁义达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 1982年全国人口05Z,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8%,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

  ==================================================================================================================

  汪氏介绍

  一、出自汪芒氏

  商时有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汪姓“出自古诸侯汪芒氏后裔”,《通志·氏族略》也说:“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国,其人以国为氏。”相传汪芒是巨人之国。防风氏身高三丈。当时大禹在会稽召集天下诸侯,防风氏迟到了,结果被大禹处死。国人后来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

  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后。春秋时,鲁成公的庶子满因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人以邑为姓,即山东汪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鲁国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国,周族的始祖为后稷,传说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迹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后建立了西周,为了便于统治这广大的新疆土,必须建立属国以拥护王室,于是采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诸侯。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建都曲阜(今山东西南部),鲁国第21位君主是鲁成公,成公庶子(旧称妾所生的孩子)姬满的封地在汪,其后代便以邑名“汪”为姓。关于汪姓为鲁成公之后,清代学者汪琬《尧峰文钞》卷一《汪姓缘起考》中记述了其神奇经历:“吾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又按旧谱,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庶子生下来时,左、右手上分别写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为汪,其后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 (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以为姓。”

  三、少数民族汪姓

  《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实录》等书中,都记载有不少女真姓,多为多音节的姓,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将女真语姓改为汉字姓,这其中就有将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为汉”族汪姓的。《续通志·氏族略》载:元时翁观,即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以汪为氏。元代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满族汪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汪,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刘庆华《满族姓氏录》称:清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县满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因功授指挥佥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为姓,称汪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以汪为姓。

  瑶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瑶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锡伯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乱改姓是这一历史时期汪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广东省翁源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敦,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齐荣,当时被誉为“满朝翁六桂联芳”,遂传为佳话。

  ==================================================================================================================

  汪姓迁徙史

  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迁入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 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迁入港澳

  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

  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

  [编辑本段]汪氏名人

  历史名人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

  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南宋有文学家汪藻。

  诗人汪元量。

  宰相汪伯彦。

  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

  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

  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

  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善于写诗,精通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擅于画梅,笔墨清劲,对后世影响较大,是"扬州八怪"之一。

  陶瓷绘画大师汪野亭,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久负盛名。

  有军机大臣汪由敦。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

  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

  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

  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

  有早期话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著名诗人汪国真,网络诗人汪艾若(爱若干)。

  汪精卫:字兆铭,清末著名革命义士,曾有“引导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民国日军侵华时期,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大的汉奸头子,后死于日本。

  汪道涵:生于1915年,安徽嘉山县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在经济部门担任职务, 1981年,当选为上海市市长。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1993年,与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汪姓家谱介绍

  家乘即家谱,又称家传、氏谱、宗谱、族谱等,是专门为记录历代家族成员及其血

  缘关系编写的书册,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家族内部子孙的繁衍,一个家族会不断发生分化,分出不同的世代和支系。这种同一血缘的延续与分化,最初是靠口头记忆和传承的,从文字产生以后,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文字记载族系的繁衍·传承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明清以后,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兴起,不但官方专设谱局编修各姓族谱,而且民间也广修家谱,此时的汪·姓家谱亦不在少数。隋唐开科取士,旧士族纷纷衰败,许多族谱在乱世中散失。到了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谱又风行,民间撰修有大量家谱,几乎每家每户都修家谱,并且每隔几年还要重修,但由于兵燹水火等因素的影响,保存下来的族谱并不是很多,且多为清以后的。《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收录现存全国各地图书、档案部门的汪姓家谱259种,《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的汪氏族谱131种,其中明代编修的有50种之多,这在全国所有姓氏族谱中是少有的。

野石余英时先生为汪精卫《双照楼诗词汇》写序,此事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就我所见,说余英时“重评汪精卫”有之,说余英时“为汪精卫翻案”有之。

我在此简单介绍评述余英时先生的序文。

首先,细按余英时先生的序文,我们应该尊重余英时先生的原意。

余英时先生明确表明:

以上关于汪精卫心路历程的反复论证并不是为他翻案,价值判断根本不在我的考虑之内。

我的唯一目的是通过心理事实的建立以理解他的诗词。

余英时先生又说:

在我的认识中,汪精卫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位诗人,不幸这位诗人一开始便走上“烈士”的道路,因而终生陷进了权力的世界。

这样一来,他个人的悲剧便注定了。

现在我决定要把他搬回诗的世界

余英时先生在此序文中,详细地分析汪精卫在“求和”前后的心理,他说:

我又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对于汪精卫在日本侵略者的羽翼之下建立政权这一举动一向有极大的探索兴趣,希望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历史解释。

因此几十年来,凡是有关汪晚年活动的记述,特别是新出现的史料,我大致都曾过目。

下面便让我从这两条线索谈一谈我对于汪精卫其人及其诗词的认识。

野石余英时先生所解释的汪精卫“求和”的“主因”,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首先必须指出,汪之一意求和是建立在一个绝对性预设之上,即当时中国科技远落在日本之后,全面战争一定导致亡国的结局。

野石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说,这是抗战前期不少人的“看法”。

但是余英时先生在此未谈到那个时期中国也有不少“主战派”,例如著名军事家蒋百里、 等人均认为长期“持久战”则日本侵略者必败。

中国 军事要员也提出“以空间换时间”。

这也是不容忽略的史实。

余英时先生说:

事实上,和或战不过是一个民族在危机关头如何救亡图存的两种不同手段,都可以出于“爱国”的动机。

陈寅恪后来在沦陷的香港所表现的民族气节充份说明了他主和正是为了使中国免于“全局覆没”,然后再“徐图恢复”。

同样的,汪精卫在抗战初期的主和也应作如是观。

野石这句话说得有些“语焉不详”,读者要仔细阅读,余英时先生在此说得是“抗战初期的主和”,而非指汪精卫叛国投敌建立日本人的傀儡 ,直接将枪口对准中国抗日军民屠杀抗日志士的历史。

本人认为,就汪精卫在历史过程中的“作为”来说,仅仅说他是“主和派”甚至“投降派”都不够,汪精卫在本质上是国贼汉奸,而且是法西斯纳粹战犯。

我已经反复阐明并提出有关的历史资料。

余英时先生也指出,汪精卫“主和”亦有其私人的原因:

我这样说并不是特意抬高汪精卫,否认他的政治取向与活动后面也有个人的动机。

傅斯年在一九四〇年二月曾分析过汪的“犯罪心理”,认为由于汪是“庶出”,父兄之教又严,以致很早就形成了一种要做“人上人”的强烈心理。

他又特别提到,陈璧君恰好也是一个“人上人”欲望最强的人,因此终于走上了“汉奸”、“卖国”的道路。

(见《汪贼与倭寇──一个心理的分解》,收在《傅斯年全集》,台北:联经,一九八〇年,第五册,页二二九—二三六)傅斯年富有民族热情,全文下语极重,见仁见智,可不深论。

他关于“庶出”的心理分析是否可信,因资料太少,也只能悬而不决。

但他所指出的“人上人”心理,却指示了一个正确的探求方向。

他论陈璧君时有下面一句微妙的话:

汉光武的时代,彭宠造反,史家说是“其妻刚戾,不堪其夫之为人下”,陈璧君何其酷似!(同上页二三二)

这句话之所以微妙,是因为原文(《后汉书》卷十三《彭宠传》)只说“而其妻素刚,不堪抑屈”,并无“其夫之为人下”语。

我相信傅之增字解经是为了要点出汪不甘被蒋介石压成党内第二人这一事实。

我们都知道,在抗战前的南京,蒋主军、汪主政,大致尚是分庭抗礼的形势。

然而抗战发生以后,蒋不但独揽军与政,而且更进一步正式占据了党的最高地位。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九日 在武昌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总裁制,以蒋为总裁,汪则副之。

以汪在党内的历史而言,这是相当使他难堪的。

所以严格地说,这不是汪氏夫妇要争做“人上人”的问题,而是汪受不了“人下人”屈辱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当时人无不了然。

马叙伦说:

汪、蒋之隙末凶终,以致国被侵略后,精卫犹演江宁之一幕,为万世所羞道,受历史之谴责。

在精卫能忍而不能忍,而介石不能不分其责。

观介石后来之于胡展堂(汉民)、李任潮(济深)者,皆令人寒心;则精卫之铤而走险,甘心下流,亦自不可谓非有以驱之者也。

(《石屋续渖》引在刘衍文前引文,页三〇—三一)

这就是说,蒋的唯我独尊必须对汪之出走负起很大的责任。

野石余英时先生在此指出汪精卫“出走投日”,与当时汪蒋在党内的争权夺利有相当关系。

这是可以理解的。

古今中外任何政治团体、 等等,岂能没有争权夺利的斗争?老毛说“党内无党帝王思想”。

余英时先生的剖析,自有史学大家的权威性。

不过,据此而论断:“蒋的唯我独尊必须对汪之出走负起很大的责任。

”不知这是余英时先生自己的论断,还是解释前句话而已。

如果是余英时先生的论断,或恐尚有商榷之处。

众所周知,丘吉尔在二战初期是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然而丘吉尔并未“出走德国”,组建流亡 。

或谓张伯伦后来被丘吉尔所排挤出政坛,亦未见其有“叛国行为”。

政治权力争斗自然有胜有负,却完全不能成为“投日”的理由。

一、周恩来(1898年3月5日 ~ 1976年1月8日)

原 籍 浙 江 绍 兴, 出 生 于 江 苏 淮 安。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总理

近代中国第一号大美男首推咱们敬爱的周总理,我想总理的生平就不详细介绍了。用他自己的一句话,就可以大致概括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最后配上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合照

二、汪精卫(1883年12月1日~1944年11月11日)

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广东番禺人。

近代中国第二号美男要数汪精卫。虽然他是个大卖国贼,但当年他是国民党左派的领袖,还是孙中山的亲信。

1903年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费生,次年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1905年7月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8月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历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等职。1938年12月离开重庆,发表“艳电”,公开投日叛国,充当大汉奸。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1944年11月10日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最后配上汪精卫妻子陈璧君受审判照(她也跟着汪一起卖国了)

三、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

字汉卿,号毅唐,生于辽宁省台安县桑子林詹家窝铺。

中国近代第三号美男要数张学良。这位世纪老人刚于2001年去世,享年100岁整。

为张作霖与原配赵夫人的长子。生于一九○一年 (清光绪二十七年) ,至今走过一个世纪,为中国现代史上风云人物。为直系军阀大头目张作霖的儿子,更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做过巨大贡献。1936年,与***有所接触,拒绝蒋中正剿匪命令。12月12日挟持蒋中正,史称西安事变。25日亲送蒋回南京。31日,被判处十年徒刑。这就是有名的“西安事变”。

四、梅兰芳( 1894年10月22日~ 1961年8月8日)

京 剧 表 演 艺 术 家。 工 旦。 原 籍 江 苏 泰 州, 长 期 寓 居 北 京。

中国近代第五号美男要数京剧泰斗梅兰芳了。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汪精卫杀了多少同胞

谢谢邀请,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其能成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