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现在还有后代存在吗,怎么样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现在还有后代存在吗,怎么样了?,第1张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忠君烈士,例如西汉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南宋时期的岳飞等等。可这些英雄虽突出,但说起战场杀敌最先想起的依旧是杨家将。杨家将乃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族,世世代代保家卫国。杨门七郎个个顶天立地、骁勇善战,杨门女将更是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势。那么现在是否还能再找到杨家将的后人呢?

北宋末年,由于杨家将的赫赫威名,蒙古大军在进攻大宋时为免绝后患,便派军队大力寻找和残杀杨家将后人。杨家后人遭受了灭顶之灾,为躲避蒙古大军的残害,杨家将的后代分成好几支队伍,四处逃散。之后辗转到了四川梓潼,看到这里风景秀丽,而且比较闭塞,因此,在此定居下来。

而直到现在杨家后代存世的人还有非常多,杨开华就是其中一位。杨开华乃是杨家将的第37代传人,他一直未忘记祖上传下来的枪法,因而常常苦练枪法,为的就是保存家族荣耀。本来杨开华希望自己的儿子杨鹏可以子承父业将他们杨家的传统传承下来,不料却遭到自己的儿子的反对。

儿子杨鹏认为枪法的实际用途已经不大,也无法养家糊口,最终放弃学习,外出打工。对于儿子的不愿意,杨开华也无可奈何,虽然他也曾想过将杨家枪传授给有意学习的人,可惜祖上立下过枪法不可外传的规矩。杨开华老人声泪俱下,茫然不知所措。

虽然他的儿子说法有点偏颇,但是老人也无可奈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赚钱才能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只有钱才是王道。而杨家将功夫对于赚钱来说,确实是没有什么用,对找到工作,也没有什么大的用途。但面对珍贵的传统技艺即将失传的危险境地,杨家后人兴许可以考虑灵活应对,让家族的珍贵枪法以传承恐怕才是更为紧要的事情。

“满门忠烈杨家将,八子参军去,不见一人还。”

寥寥三句话,却道尽了杨家将的忠肝义胆和最后的落寞结局。

宋朝以文治国,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从一个将军做到皇帝,有过被手下黄袍加身的经历,便推己及人,开始对手下的那些将领们频生猜忌。

硕大一个宋朝,明明是中国 历史 上又一个统一王朝,却在对外军事行动中显得懦弱无比。

在很多人看来,宋朝的脊梁骨,在靖康耻之后,就已经被金朝人给打断了。

和亲、岁贡、割地,这些就是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宋朝官员选择的手段。

哪怕是出了岳飞这般尽忠报国猛将,照样被逼得十八道金令撤军。

明明是为了尽忠报国,岳飞最后落得一个饮鸩酒服毒而死的下场,供状上八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道尽了这位忠臣心中的无限凄凉

那么, 昔日“满门忠烈”的杨家后人今又何在?

探究杨家后裔第37代杨家传人的遭遇,却更令人错愕:身怀绝技却万般痛苦。

在杨家将活跃的时代,辽国扮演着后世金国的形象。

国家积弱,有识之士自然也不会甘于毫无作为。

杨家作为北宋初年的军事家族,其全家代代出英才, 满门无犬子,各个大好男儿选择保家卫国的事迹流传了近百年。

在北宋中叶时,杨家将的事迹便闻名于天下,就连无知小儿都知道满门忠烈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将这个故事的起源来自于两个人:杨业和佘赛花。

杨业常被称为杨继业或是杨无敌, 前者因为他得北汉世祖赐名刘继业 ,后者则是因为杨业屡立战功,打下得赫赫威名。

而佘赛花被尊称为佘太君,虽是女流之辈,可她却不输男子勇猛。

自幼佘赛花便受到回父亲和兄长的影响,对兵法将略颇为娴熟。

在嫁给了杨业后, 佘赛花也不愿意如同寻常的花瓶女子一般单单相夫教子。

她组织着家中男女仆人习武,这些人在其培养下各个都是英勇非凡,甚至比起边关士兵也毫不逊色。

杨业和佘赛花生下七子,各个都是军中好汉。

其中, 长子杨延昭是杨家第二代核心, 官任防御使,在民间,杨延昭有杨六郎之称号。

这是因为,辽人将其视为北斗七星第六颗星转世,而在辽人传说中,这第六颗星便是辽国的克星。

久而久之,杨延昭也因此有了杨六郎之威名。

杨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杨文保虽然同样有报国之使命感,可是奈何时代所限,北宋积弱,重文轻武已成风气,杨文广想要一人改变时代显然不现实。

杨家三代扛鼎人物,第一代杨业在宋太宗北伐辽国,立誓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场上战死。

因为信任了小人潘美,在杨业以少抵多,却在撤退时无一人接应。

最终杨业二子杨延玉战死,杨业不愿被俘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虽死,其子尚存,杨家代代出虎将。

而第二代杨家核心人物杨延昭同样是不坠父名,在战场上被辽国人视之为克星。

比起父亲,杨延昭的结局倒是好得多,五十七岁寿尽而终。

杨家的第三代核心人物杨文广,虽然其所处之世生不逢时,武官地位被大大降低,文官地位则是被大力追捧。

可杨文广出战西夏,献策破辽的种种军事行动,还是让他成了北宋军事场上的重点人物。杨文广的结局同样是因病而死。

杨家三代,代代无弱将, 各个都投身军旅之中,不是死在战场上,就是死在奔赴战场的道路上。

而正是因为三代虎将,才造就了杨家将的威名。

宋朝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千年时间,而杨家倒也是枝繁叶茂,不断传承了下去。

一直到今天,已经传到了第三十七代。

可偏偏到了杨家这一代, 三十七代传人想要将杨家枪法继续传承下去,却偏偏是后继无人。

杨家第三十七代传人叫做杨开华,他和儿子们就学习杨家枪法的事无数次起了冲突。

且不提父子之间的严重分歧,单看杨开华此人,其身上便有杨家将的遗风,不论是武艺还是行事作风,都颇有杨家人的作风。

作为曾经天下闻名的杨家将后人,杨家如今却没有当年那般繁荣。

杨开华抛开杨家后人的身份,只不过是一个寻常的农民。

杨开华自幼便和父亲学习杨家祖传的杨家枪法和杨家刀法,在如今大量传统武术体系失传的今天,杨开华的一手绝技可谓是少见。

寻常五六个人对付杨开华便难以近身,倘若配上一把杨家枪,十多个人都对付不了他一人。

在建国初期, 杨开华这一手绝技也曾继承了先祖的遗风:庇护百姓,驱逐敌寇。

1931年开始,日军便暴露出了自己的狼子野心,频频骚扰中国。

尤其是“918事变”后,日本强占中国东北,开始彻底全面入侵中国。

而此时的杨家人经历了 历史 上众多朝代后,杨家已经渐渐退出了一线政治舞台,而是转而务农。

到了杨开华这一代,杨开华和父亲已经是居住在河南偏远农村普普通通的农民。

在抗日战争中,杨家人虽然身负武艺,但是 在热武器成为主流的近代战争中,杨家人已经没有再上战场的机会。

杨开华和父亲也只能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在乱世中勉强保全性命。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可是由于刚刚建国,百废待兴,一些人便开始趁乱作乱。

当时杨开华家附近便流窜着一伙土匪,平时政府打击时,他们就躲进深山,逮到机会就下山劫掠村民的粮食牲畜。

因为这一伙土匪,杨开华很是愤愤不平。

此时的杨开华二十来岁,从小便接触父亲熏陶的他一直以自己杨家将后人的身份为荣,并且勤修武艺。

如今有贼子为祸一方,杨开华心中生出了为民除害的想法。

尽管父亲劝阻,可是一次在土匪下山劫掠时,杨开华还是趁着夜色拿出了家中的一只长枪,孤身一人去组织这帮流匪。

在村口, 杨开华一人和七八个劫匪狭路相逢, 对方是身强力壮的山中劫匪,并且土匪头子腰间还带着枪,而杨开华却是一人一枪。

倘若换作一般人,见到土匪带了枪,哪怕是心中愤怒,也只能暂时退却,可杨开华却不一样。

他知道附近是有解放军驻守,倘若当真有人开枪,解放军听到枪声,会迅速赶来抓住这帮土匪,所以他算准了这帮土匪也不敢真开枪。

打定主意后, 杨开华不顾土匪头头枪支的威胁,而是近前先下狠手,直接持枪打倒了三人。

眼见着形势不对,土匪头子竟然真有了开枪打人的想法。

而正当他要付诸于行动时,可只见一点寒芒,土匪头子的手腕便被刺穿,也没了开枪能力。

杨开华将土匪头子打下了马,随后,后面跟着的一群小喽啰看到首脑被抓,也失去了对抗的想法,一窝蜂地逃走了。

杨开华也没有去追,而是将土匪头子捆了起来,交给了政府。

这一次勇战土匪后,杨开华的村子再也没见过有这类歹徒再来骚扰。

而村子里的人这才知道,原来杨开华一家人,竟然是那位大宋朝出名的杨家将的后人。

不少人登门拜访,送上一点心意来表谢意。

因为杨开华的一身武艺,加上抓捕歹徒的功劳,政府也为杨开华安排了治安队的工作,让杨开华可以更好地打击犯罪势力。

虽然昔日三代虎将的杨家将的故事已经成了过去,可是显然在杨开华的心中,作为杨家人,不论何时都应该记住声张正义,庇护百姓的使命。

数百年间,杨家枪法被杨家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杨家人并没有传承下这份绝技。

以至于到了现在, 杨家枪法已成了代代单传, 只有杨开华这一脉掌握着杨家枪法的精髓。

在近代,冷兵器渐渐退出 历史 舞台,热兵器才是主流,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杨家的武艺才会渐渐没落。

杨开华的一身绝技,在遇到宵小之辈时还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可是在当代治安和法律愈发完善下,杨家枪法似乎已经没了立足之地。

作为第三十七代杨家人,到了当代,杨开华却因为无人传承一身绝学而万般痛苦。

杨开华的三个儿子从小都接受过父亲关于杨家精神和杨家枪法的训练,可等到长大成人,他们各个都选择了离开故乡,去外面闯荡。

毕竟,杨开华所在的乡村没有什么年轻人发展的机会,而父亲要他们传承的传统武艺却无助于温饱。

在面包和理想面前,先选择面包倒是也不奇怪。

想要练好杨家枪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战场上走出来的生死厮杀枪法,想要真正学精必须要有舍才能有得。

舍却现实生活,静下心来沉浸枪法的觉悟,这是历代杨家枪法得传承者所做的。

倘若不这么去接受传承,学也只能学出个囫囵吞枣,一窍不通。

对于杨家枪法的就此断代, 杨开华的儿子曾这么说: “学习枪法吃饱饭都是问题,不学枪法就浪费了祖辈们的代代相传。”

对于杨开华的儿子们来说,身为杨家将后人,这份光荣的身份也让他们时时引以为傲。

但是倘若说真的要舍弃掉生活,和父亲一样当一个农民,每日勤练杨家枪法,这显然也不现实。

和父亲一样,他们也饱受痛苦和纠结。

杨家枪法是传承,但倘若为了这份传承,不惜放弃现实,那以目前的现实来说,很难支撑得起他们以后成家生子。

杨开华理解孩子们的纠结,他也没有强迫着孩子留下来和自己一样,为了老祖宗的枪法而不管不顾现实。

在几个孩子长大成人表达了想要离开的想法后,杨开华便让孩子们去追随自己的内心。

在父亲的允许下,杨开华几个儿子全部选择了离开故土,到大城市求职,在大城市扎根。

尽管为了孩子,杨开华没有强迫他们留下来传承枪法,可这却也成了杨开华心中最大的痛苦。

在老祖宗的传承和儿子们的幸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倘若杨家枪法就这么断在自己手上,那自己岂不是成了不肖子弟,到了地下也无颜见先祖。

如今除了强迫儿子回来继承枪法,就只剩下开放杨家枪法,广收门人。

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杨开华的故事传出后,很多人给出了这个建议,他们认为这个 社会 还是有人愿意去沉下心来学习传统武艺。

可偏偏老祖宗有规矩, 杨家枪法绝不可以传给外人。

而杨开华倒也不是没有违背祖训的决心,可他也认为,就算自己抛开门第之见,在如今这个 社会 ,又真能有人去继承自己这一套杨家枪法吗?

这份传承对于现代 社会 来说,没有半点赚钱方面的好处,恐怕当真无人愿意真心为了学武去继承。

如今, 杨开华已经垂垂老矣, 每天虽然仍然练习枪法,可却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风采。

尽管杨开华已经放话,愿意将枪法教给外姓人,可却无一人愿意前来苦练。

要么就是有些心怀不轨之辈冲着流量来学杨家枪法,这类人都被杨老爷子拒之门外。

而那些真心想学的传承者,也大多因为 社会 、家庭原因,几乎没人能坚持一个月。

或许某一天,杨家枪法当真后继无人,这份千年的传承也会断在杨家第三十七代,而这也是杨开华为之痛苦的最大原因。

有一句话流传很广,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意思是北宋无名将,南宋无名相。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南宋怎么会无名相?李纲、赵鼎、张浚、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哪一位不是建立赫赫功勋、做出巨大贡献的名相?

而北宋无将更是无稽之谈,北宋在对三股主要外敌的战争中,打击西夏,出了有名的“种家军”,抗金,出了有名的“岳家军”,而抗辽,则出了人人皆知的“杨家将”。那么,在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怎样呢?

说到杨家将,当然得从杨业说起。在历史演义小说《杨家将》中,杨业英勇杀敌,屡立功勋,遭到奸臣潘仁美陷害,最后孤军战死,悲壮一生,让人叹息是。而在正史中,杨业一家的英雄事迹,虽然故事性没有演义那么强,但也曲折绵延,波澜起伏,有看点,也有亮点。

《宋史》辟有专章,给杨业立传。《杨业传》载:“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杨业出身将门,年轻时事北汉皇帝刘崇,屡建奇功,以勇猛著称,人称“杨无敌”。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其兄赵匡胤遗志,立志收复燕云十六州,亲征北汉,将太原包围成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一般,北汉君臣无奈,只得投降,杨业是其投降将领之一,因其勇猛著名,宋太宗遂封他郑州刺史,后迁代州刺使。当时,辽军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部到雁门关北口,伏击辽军,大胜而归,因功升云州观察使,兼管郑州、代州。从此,辽军一见杨业军旗,就立即溃散逃走。

986年,宋朝以潘美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将,率军大举进攻辽国。不久,宋太宗要将云、应等四州居民迁发内地,命潘美率部护送。恰是时,辽国萧太后率十几万军队攻陷寰州。杨业说,在此辽军士气旺盛时,不能直面交战,结果为监军王侁所拒,命他出战抵挡。

出兵前,杨业知道此行有去无回,便请潘美在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埋伏下伏兵,准备接应。杨业入战后,与辽军拼死作战,从中午一直杀到傍晚,敌人死伤很多,杨业所部几乎全部战死,当他身上受伤几十处、奋力杀到陈家谷口时,却发现一个救兵都没有,最后被辽兵俘虏,绝食三天而死,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战斗中牺牲。

所以,后来的评书、演义中说杨业为奸臣所害,是有一定历史根源的。

杨家将的故事读起来不免有些催人泪下,至今仍然被广为流传,代代传诵而不衰。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应数那部白话小说《杨家将演义》,其描述了杨业、佘太君、杨六郎、杨宗保、穆桂英等人的非凡事迹,令人是钦佩不已。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在为杨继业族氏作墓志铭时说:"继业…延昭,父子皆乃名将,其智勇号无敌,至今天下之土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杨业,又名杨继业,他是杨家将当中的代表性人物。一般的说法是杨业有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但是史书记载的却也并不是很一致。《宋史》中的《杨业传》记载曰:"业既其子延玉亦殁焉。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宋朝末年有位文人徐大焯在其《尽余录》载曰:"杨业,太原人氏,世称为杨令公;(业有七子)长子延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初名延朗,长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从征朔州有功,并且在宋真宗时期与七子延彬又屡建战功,授予团练使。杨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

根据史书记载,杨延昭并不是第六子,实际上是长子,其儿子也并非是杨宗保,而是杨文广。杨延昭在诸兄弟中的排次及名字,历来也都是说法不一的。杨家将第三代以杨广文的名气最大,也是杨家将最后的辉煌。历史上的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内讨贼寇,对外防御西夏。

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他主要负责防御西夏,因此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在这之后,杨家彻底走向了没落,基本消失在宋朝的政治、军事舞台上了。

杨家将的众多人物当中也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女中豪杰,她就是佘太君,佘太君原名佘赛花,是杨业的结发之妻。在戏曲之中,这位传奇式女子虽然已经是百岁高龄,但在国家面临辽兵的侵犯之际,尽管其夫杨业已纪亡故,杨家将已经失去主心骨,她却仍然能够挂帅而领兵出征,驱逐契丹戎狄。

但是这么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宋史》之中却并未作过列传,人们也对此产生了诸多的疑惑,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佘太君这个人呢

经过历史方面的一些相关学者考察证实,在历史上其实是确有其人。只是佘太君却并非姓佘,而其本姓乃是折。从《毕沉关中金石记》以及《续资治通鉴》等史料之中可以看出,杨业年轻之时曾在离石、临县一带的七星庙驻防,因此迎娶了府州折氏的女儿。

那么佘太君的太君称谓又是如何来的呢?

按照宋制,凡是有功臣的妻子、及其母亲都会进行赐封。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制之初就下诏:"定文武群臣母妻封号:庶子、少卿、刺史……母封县太君、妻县君。"而折氏的儿子杨延昭等都位居刺史之上,他的母亲极有可能受封为某县的太君,因此后来有着许多的史书都称她为佘太君。

杨门女将之中除了佘老太君以外最有名的就是穆桂英了。不过,这在正史之中却同样没有明确的记载。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也并不能说明没有穆桂英这个人。或许还是能够在杨氏的眷属当中找到她的初型的。在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之中曾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可见,家谱当中还是有她和杨宗保的。欧阳修写的《杨琪墓志》中有:"杨琪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的记载。杨文广有位堂兄叫杨琪。

两家关系也是十分得密切,杨文广也可能与慕容氏联姻,而穆桂英的姓也许是"慕容"氏的谐音。慕容氏是当时鲜卑族中的一个大姓,并且世代习武,与杨家通婚,嫁给世代投戎的杨家,也还是有可能的。

尽管这种说法也只是后人的凭空推断。与此相反,也同样还有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们都认为穆桂英其实只是个虚构的人物。根据宋人《隆平集》和一些相关的史料来看,杨延昭的儿子并非是杨宗保而是杨文广,小说中所说杨宗保"兵征西夏"、"平定西夏"等一系列的功绩事实上都是杨文广的一生作为。由于杨宗保是后人虚构出来的对于穆桂英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也就自然多出了一些怀疑。

而对于杨五郎,他也是一直是后人争议不断的人物。他在元代杂剧中被唤作杨延郎,而在小说《杨家将》之中又被叫作杨延玉,明、清时期的戏剧之中又被叫为杨延德。不过大多数的观点是杨五郎在两狼山大战之后,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家当了一位和尚。而杨五郎削发为僧的说法却在正史之中也同样是没有任何记述的。

“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现在还有后代存在吗,怎么样了?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忠君烈士,例如西汉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南宋时期的岳飞等等。可这些英雄虽突出,但说起战场杀敌最先想起的依旧是杨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