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祭祀主要是什么方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5收藏

藏族祭祀主要是什么方式?,第1张

藏族祭祀煨桑:云雾飘渺的焚香祭祀

拉萨是藏传佛教的中心。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其他寺庙群星拱月般地簇拥着布达拉宫,信徒多,祭祀香火自然也很旺。焚香祭祀是多种祭祀中的一种,藏人谓之“煨桑”,就是烟祭。

藏族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包括煨桑、血祭、跳神三个内容。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这三个内容,往往都是一并举行的。后来苯教还将其毫无变动地纳入自己的祭祀仪轨。佛教传入藏区后,除了在“血祭”这一内容上有所变动外,其余全部继承了下来。

“桑”是藏语的音译,其意“烟”或“烟火”。至于“煨桑”,较确切的译法应是“烟火祭祀”或译为“烟祭”。为什么民间有此俗称,那是因为煨桑这一宗教仪式,在近代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从内容看,民俗的“煨桑”和宗教仪式中的“煨桑”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宗教的煨桑仅是祭祀仪式中的一个内容,而民俗中的煨桑是单独举行的。煨桑所用的材料有扁柏、小叶杜鹃、艾蒿、青松、糌粑等物品。

藏族先民的煨桑活动都是在部落外的山头或河岸上举行,煨桑时把扁柏、艾蒿、小叶杜鹃的枝叶堆起来,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然后由仪式主持者洒上一点水,点燃后祀神。藏族原始先民常把煨桑视为部落社会中的头等大事,他们借用煨桑来结集群众,加强部落联盟,以壮大声势。出战或行军途中也经常煨桑,祈求神灵保护以获得胜利,在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不乏这方面的描述。

学界认为煨桑起源于藏族的原始时代。那时,每当部落中的男子出征和狩猎回来时,部落中的族长、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便在部落外的空地上,点燃一堆艾蒿、小叶杜鹃等有香气的枝叶,让出征者从上面跨过,并不断地往他们身上洒水。开始也许是想通过熏香草的方式,除掉出征者身上的血腥之气,用水洗去其污秽。后来便演变成宗教仪式,人们再不从“桑”堆上跨过,水也不再洒在身上,而是洒在“桑”堆上。煨桑的目的也变成祭神祈福。后来,再加上苯教和佛教的渲染,煨桑便成了藏区宗教特有的一种祭神仪轨,与其他一些属于苯教和藏传佛教的祭祀仪规配合在一起,显得更加庄严。

煨桑时一般还要念诵一种叫《小桑》的经文,或请喇嘛念,或者自己念。一般都认为莲花生大师创制的《小桑》经文,可以使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随时诵之,皆能心想事成,如愿以偿。煨桑作为一种祭祀祈愿的活动,在过去,几乎人人都参与,从官方到民间,尤其是在祭祀中更是如此。日常生活中,煨桑祭祀也占重要位置。

1751年西藏地方政府(即通常所说的“噶厦”)建立,噶厦政府每年夏季和冬季各举行一次大规模煨桑仪式。仪式由噶伦(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员)主持,地点在大昭寺的屋顶上。凡噶厦大小官员,都必须身着官服来参加这一活动。煨桑的那一天,大昭寺顶上烟雾弥漫,米如寺的几十位僧人伴随法号进行各种祭神仪式,并由身着古代武士铠甲的寝宫伺卫营不时鸣放火枪,四名贵妇打扮的女子手把金盅敬祭神灵,拉章强佐(大昭寺司库)大摆油炸果子和干鲜果品,这就是所谓的“夏季白祭”和“冬季白祭”。

说说民间的煨桑祭祀活动。

祭山祭水。祭山,即将五彩经幡、香枝和青稞酒等祭品携至本地附近最高山头的神坛上,进行煨桑以娱山神。祭水,就是至本地较大的河边树枝上悬挂五彩经幡,同时在河堤上煨桑祭祀水神。

祭屋顶神。一般住家屋顶四角筑有垛台,每个垛台上插上树枝,每个树枝上缀系五彩经幡。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意蕴。从上到下的顺序为蓝、白、红、绿、黄。民间传说,蓝为天,白为云,红为火,绿为水,黄为土,依次用羊毛线缝制。若以五行会意,则蓝为水,绿为木,红为火,黄为土,白为铁。所以常有以宅院主人属相颜色开头排列经幡颜色次序的习俗。屋顶山墙中间的墙垛上,置有陶制香炉,是主人煨桑的地方,每逢藏历每月初八、十五和三十日或大小节庆、婚嫁、旅行等喜庆之时皆在此炉中煨桑祭祀屋顶神。

饮食习俗: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

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

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

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婚嫁习俗:藏族的婚姻制度从前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并行,现在则大多采用一夫一妻制,只有偏远的游牧地区由于生活艰辛,少一房妻子可以减少开支,而保留有几个兄弟共娶一房妻子的现象。藏族年轻男女或自由恋爱,或相亲认识,决定结婚之前必须先合八字,八字相合的话,男方向女方赠送哈达求婚,然后择吉日正式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之后便开始准备结婚典礼。结婚典礼的前一天,男方须将新娘礼服与珠宝首饰先送到女方家,以备第二天使用。

藏医药是中华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源远流长,典籍卷帙浩瀚,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临床疗效显著,制药工艺独特,是世界现存传统医学中理论和实践资料极为丰富、原始形态保存最好的医药学之一,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青藏高原盛产百岁老人

拉妥妥日年赞,享年120岁

拉妥妥日年赞(公元254—374年)

据史料记载,赞普(国王)拉妥妥日年赞重视藏医学,曾邀请医师ト奇和董格妥觉坚担任自己的御医。

他们重视养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的精心陪护下,拉妥妥日年赞得以长寿,享年120岁。吐蕃御医(赞普的保健医生)制度也由此开始。

宇妥·宁玛元旦贡布,享年125岁

宇妥宁玛·元旦贡布(公元708—833年)

宇妥宁玛·元旦贡布是藏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他毕生弘扬医学,是藏医医学理论的奠基人,享年125岁。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

然而,由于民俗文化和藏医学的发展及普及,使藏民族立足生存于青藏高原。在藏医养生的庇护下仅百岁以上老人就有100多位。

藏医养生保健学

藏医养生学是以人体为出发点,特别讲究自然规律,辩证而又科学地阐释了人体各个系统在客观环境中发挥的功能,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康养生知识。

 藏医心身养生观

心身养生就是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境。藏医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嗔、痴“三毒”,或是“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失调”,这些都影响人体健康,是生病的根源。从藏医心身养生观来说,在生活中有良好的情绪,注意身心调养,方能保证身心健康。

藏医养生学认为,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认为人与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人和环境、人与宇宙、人与周围的动植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界是万物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的变化、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

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

藏医学将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医学理论指导医药实践活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养生观念,人存在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失调,就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引起生理或病理的变法,导致身心状态异常或疾病。藏医药学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采用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心理行为、传统物理疗法治疗疾病、保养身体。

藏医养生不同于中医养生,其意义及内容广泛,藏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与核心内容有两个原理(情世间、器世间)和四个因素(时令、邪气、饮食、起居),在一定的养生原则指导下实施个体、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养生方法,从而达到无病—延年—正果—财富—安乐的藏医养生保健学的最终目的及意义。

追求和谐、顺应自然,才能使生命与自然沟通。舒适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就能“让容貌像十六岁的少年,灵巧得像狮子,健壮得像大象”,才能获得生活中的极乐。

藏医养生保健学是博大精深的藏医药学主要内容之一,为人们保护身体、养生、防病治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藏医养生学不仅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有着现实作用,而且对藏医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自古以来,藏医养生学在藏区广泛应用,使在高寒地区生息繁衍的藏民族身强体壮、平心静气、祛病延年

关注藏有引力,了解藏族最新资讯及产品!

  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在形成之后,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族的伦理道德观愈加完善。具体说来,藏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慈悲对人,利益他人。藏族传统伦理道德观中有一个最重要的伦理观就是慈悲。在佛教文化中,慈悲就是指具有利益众生的、无比慈爱怜悯的菩提之心,如“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无私、无我精神境界。在藏族的历史上,那些热爱和帮助众生,引渡众生脱离苦海,进入涅盘状态的高僧大德,或者是对藏族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总是被推崇为理想人格的化身,指引人们以理想人格典范来规范自己。而普通的藏族群众在长期的佛教文化的熏陶之下,慈悲为怀的理念已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可以说,慈悲是藏族伦理道德观最核心的内容。

  二、崇尚学问,尊重知识。将知识看作是最宝贵的财富,也看作是德行的源泉。在社会上,有学问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尊敬,享有一定的地位。比如,僧人之所以在民间受到人们的尊敬,除了宗教信仰的原因之外,也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就是活佛,若无学问和品德,也不会受到信众的尊重。藏族社会重视知识的实践性和全面性,提倡既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以求得全面发展。尤其强调人的德行修养,甚至提出“先做人,后作文”。提倡每一个人都要先学后行,终生学习。有句藏族格言这么说:“学到知识后生存一天,胜过无知枉活一年。”在这种传统学风的影响下,一些学者毕生追求学问,不怕困难,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四处访师求学,最终获得大成就。

  三、交友以义,诚实守信。有句谚语这样说:“谁喜欢什么样的朋友,谁就是什么样的人。”告诫人们交友要谨慎,要有所选择。提倡以德论人,以德交友。如果一旦结为朋友,就一定要以诚相待,以礼相待。做人做事,诚为先,义为重。诚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人们相信,诚信既是一个人的品格,也是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反映。然而,是否诚实守信,还要在实践中检验。要求一个人在口头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做到表里如一。人际间的交往以友善为重,就是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以友好、善良的态度处理各种事情。藏族人一贯强调,诚实而不欺诈,真实而不虚假,信守诺言,讲究信用。人们相信,如果做到这一点,顺境中有人交,逆境中有人扶。

  四、恪守本分,谦逊礼让。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遵守大家共同需要遵守的规矩。在现实社会中,要讲社会公德,做一个守本分的人。如果不遵守公德,一定会脱离集体,那就意味着一个人末路的开始。认为人的才能是至关重要的,但“才能的一半是品质,品质的一半是谦虚”,把谦虚礼让看作是人的最基本的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表现。你要别人怎样待你,就得先这样待人。谦逊礼让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品质。如果这样做,不仅使受到礼遇的人感到愉悦,也给有礼貌的人带来快乐。保持谦逊而不骄傲,懂得礼貌而不粗俗,不仅是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风范,也是一种外在的美。谦逊礼让,还应该包括宽容。宽容,就是对他人过失的一种谅解。如果不能容人容事,必然会处处树敌,事事结怨,那么于人于已都是灾难性的。人生在世,要想开些,心胸开阔些。只有宽容他人者,人亦宽容之。

  五、团结互助,扶贫济困。藏族有“一百个朋友嫌少,一个敌人嫌多”的民间谚语。所以藏族人在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团结互助精神。比如在藏区的村寨中,一家宰羊杀猪,总会邀请全村寨各家的主人去吃,或是去各家各户送宰杀的肉;谁家办喜事,全村都去祝贺,谁家发财得喜,当做全村寨的喜事;猎人打到野兽时,遇到人总要分一份,回到村后则家家都有一份;村内有人生病,全村人都会去看望,而村寨中如果死了人,全村寨的人更要去安慰、送葬、追悼;遇到火灾、水灾或者其它灾难,都互相安慰、帮助。对一个村子中那些生活困难的人,藏族村寨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有义务来照顾他们,每逢过节,藏族群众在自己欢度节日的同时总不会忘记那些生活窘迫的人,几乎每家都会对他们伸出无私援助的双手。

  五、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藏族有许多有关宣扬师长和父母的谚语,如“老师是智慧光芒的太阳,父母是家庭幸福的明灯”等。藏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就要求人们要增长智慧,达到见性悟空的渡智境界,这一要求使得尊师重教的教育体系也因些随之形成。在佛教中,佛、法、僧被称之为三宝,而上师则是集“三宝”于一身的导师,他们有着智慧圆满和功德圆满两种圆满身,敬上师就等于是敬三宝,因为上师传授知识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藏族文化非常尊敬上师,师徒之间,弟子总是非常虔诚地听从上师的教导,铭记上师的教诲,对上师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不应有丝毫的违拗之意。

  而对于父母,藏族有许多格言,例如,“暖不过天上的太阳,亲不过自己的父母,”“没有父母的地方,有金山银堆也不可眷恋,”“人生最大的幸福和财富莫过于自己的父母健在”等等。因此藏族对老人和父母总是时时处于无微不至的特别照顾中。无论吃饭、喝茶、饮酒,首先都要敬给老人或父母。在藏区,凡是对老人或父母不孝或者虐待老人、父母的行为都将受到整个社会舆论的谴责。凡是孝敬老人、父母,为老人和父母养老送终的人,不仅是做儿女的最大福分和崇高美德,而且会受到人们的敬爱。

  六、崇拜勇士,蔑视懦夫。

  藏民族在吐蕃政权统治之前尚处于部落时期,它一直保留了原始公社时期的尚武的军事传统。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吐蕃社会自远古时期所遗留下这种社会习俗并没有改变。在藏族社会中,不仅社会道德、公众舆论都对懦夫予以谴责,相反对英雄则加以崇拜。在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对英雄的崇拜是一以贯之的,对懦夫也是极尽羞辱,对那些懦弱之辈要挂狐皮以示蔑视。长久以来,在藏族的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崇拜勇士,蔑视懦夫的伦理道德。

是真的。根据知乎百科资料显示,藏连宏98岁是一位真正的超级老人,她的健康状况一直很好,能够独自完成日常生活任务,是一位生活在藏南的藏族老人,她的真实名字叫洛昌活动·洛多,她生于1922年,至今已经98岁了。

  1、服 饰

  藏族穿宽大、右开襟的布袍或长皮袍,男斜长领,女小领。男女均系红、蓝、绿等长腰带。男装上身前后有囊状褶皱,可揣随身物品,劳作时袒露右臂,右袖空垂于后。皮袄分加面和白板两种,加面羔皮皮袄藏族称“查日”,面料为条绒、绸缎、毛料等,衣领、衣襟、袖口一般用氆氇、锦缎、水獭皮等镶边。白板皮袄,藏语称“子花”,用黑条绒、氆氇、羔皮等镶边,是日常劳作时的穿着。放牧、遮雨多用毡袄、褐衫。男女穿高腰厚底牛皮鞋或长筒靴。夏戴呢制礼帽或锦边毡帽,冬季戴四耳藏帽、狐皮帽等。男女都佩戴银制或布做成的内装经文、佛像的“神廓”,既是装饰又是护身符。成年男性喜佩腰刀。女性以长发为美,分辫成百条小辫,披在身后,辫梢分别装入两个辫套内,辫套为面缀有花纹图案的银牌。青年男女喜戴金、银耳环、戒指和手镯。节日或喜庆时,有的妇女佩戴珊瑚、玛瑙、松耳石、翡翠等串成的项链,腰系精制的银奶钩等饰品。随着各民族的不断交往,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藏族服饰逐步改革传统式样,向新颖、美观、实用、方便、高档方面发展,呢子大衣、茄克衫、西服、高级皮鞋、皮靴等已普遍穿着。

  2、饮 食

  藏族喜食糌粑、牛羊肉、奶制品等。糌粑:用青稞炒面、酥油、曲拉、奶茶在碗内拌和而成;另一食法谓“杜麻”,将少量炒面、酥油、曲拉放在碗底,然后倒奶茶边喝边添茶,一般做早点。奶茶是牧区必不可少的饮料。饮食方面还有一些独特的制作法。水油饼:将面粉调和擀成圆饼,水煮后盛碗内,加入酥油、曲拉、糖,拌匀而食,甜香可口,营养丰富。饺子:羊肉剁碎,加入盐、葱、姜等佐料作肉馅,包入面皮后煮熟,盛入盘中食用。藏式糕点:酥油溶化后,加上曲拉粉、适量熟面粉、干酸奶粉、糖、葡萄干等,打成饼,上嵌红枣,凝固后切块食用或制成圆形小点心,是节日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手抓:将牛羊肉肋条、脊椎、腿骨等切成块,放入锅内加水,加入适量盐、花椒等佐料,用旺火煮开即食,称“开锅肉”,鲜嫩不腻。血肠:将牛羊小肠洗净,灌进牛羊血液和切碎的里脊肉及牛羊油,加入佐料,煮至血熟而不凝固即食。肉肠:取牛羊肺、心脏和肉,切碎加入牛、羊油和佐料,灌入大肠煮熟食用。另外有肝肠、面肠等做法。牧民人人喜爱喝奶茶。当今牧区,面条、面片、饺子、包子、油饼、烙饼、米饭、花卷、炒菜等已成为藏族家常便饭。

  3、住 行

  藏族游牧时一般住帐房。帐房多用黑色牦牛毛织成毛线条幅缝制而成。帐房中间有一木横梁,前后两根支柱顶起横梁。帐房外边角用8根绳牵引,即成方形帐篷,俗称“一颗印”。此法祁连、门源县较为普遍。海晏、刚察县在缝制形式上多呈长方形。帐房留门和天窗。帐房内砌锅灶,藏语叫“塔夸”。帐房内上方正中供佛龛。以灶为界,右面供男子和客人坐卧,左面为灶房,妇女坐住,并放炊具等物。帐房内四周放置家具和粮食袋等,陈设有序,整洁美观。有的帐房还有火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牧民冬季已实现定居,盖起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新房,添置新式生活用具。帐房仅在夏、秋季放牧时使用。放牧出行,主要乘马;驮运走圈主要靠牛。20世纪80年代后交通发达,汽车、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等进入藏民生产生活领域,马、牛等使用范围不断缩小。

  4、婚嫁

  藏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其婚姻恋爱较为自由,但须征得双方家长同意。若双方家长不同意时,有“偷亲”习俗,但必须经过提亲、订婚、聘礼、嫁娶程序。海北地区其婚俗大致相同,一般媒人带酒、茶叶、哈达去女方家提亲,如女方答应婚事,二次带酒、哈达及其它礼品再到女方家,双方商定聘礼、婚礼等具体事宜。设2至3道迎亲仪式,男方在路中迎接送亲队伍。嫁娶时,刚察、祁连、海晏县新娘随送亲队伍起程,行至离男方家2至3里时,男方迎亲队分3批前来迎亲,向送亲者敬献哈达和酒,祝贺问好,到达男方家,新娘下马,步入帐房,送亲的被邀请入席,席间对唱酒曲,猜拳行令,直至夜半而歇。途中有抢亲仪式。门源华热地区藏族送亲队伍出发前,新娘绕娘家帐房转3圈,男方在途中设1至3道迎亲仪式,敬茶、敬酒、献哈达等,并有抢迎亲者帽子的嬉戏。海晏县迎亲队伍在敬酒献哈达的同时,绕送亲队伍3圈,到达男方家,僧人诵洗脸经等仪式后,新娘绕火堆3圈后入洞房。刚察县的婚礼中,新郎不露面,新娘独守空房,第二天返回娘家,住在娘家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短则一年半载,长则2至3年。

  招女婿,是藏族中常见的一种婚姻形式,一般由女方到男方家提亲,其迎送仪式与嫁女基本相同,但较简便。女婿招赘后,财产全部带到女家。女婿不论在家庭、社会上都受人尊重,享有与儿子同等权利。

  5、生 育

  孩子出生后,父母怀揣婴儿到“麻尼杆”(帐房或房屋附近竖起的上挂有经幡的木杆)下煨桑,并在帐房门前挂一撮羊毛,忌门7天。第8天娘家母亲及亲朋携礼品看月。嗣后到寺院或请长辈赐名。男女多用神佛名称或吉祥词等命名。在生育观上,男女平等。孩童3岁至5岁时,择吉日举行隆重剪发仪式,届时亲友前来祝贺,从长辈开始,每人用剪刀剪一撮胎发,并许诺一件礼物,以表祝福。主家设酒宴招待亲友,其后将胎发缝在布兜中,佩戴在孩子身上。

  6、丧葬

  藏族以天葬、土葬为主,也有火葬。天葬又叫鸟葬,人死后,用带子绑成两腿盘坐、双手合十的样子,尸体送至天葬台,让鹰鹫啄食。尸体吃得早、快、净为吉祥。土葬时殓入坐式棺材,棺材深埋土中。火葬时用白布或黄布裹尸体成坐式,用干柴、酥油等焚化,骨灰抛撒或掩埋。亲属服丧期间,男反戴帽或帽边缝白布条,49天不理发,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妇女辫梢系白羊毛或白布条。

  7、节 日

  藏历年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从农历12月初开始办年货做新衣。12月19日刚察地区打扫帐房或清扫房屋。24日刚察、祁连、海晏县送灶神。29日举行驱鬼消灾活动。门源地区30日清晨从河中打捞冰块,每隔一米放在帐房或庄廓周围,以代净水。除夕夜,合家团聚,煨桑敬佛,吃年饭,喝酒唱酒曲,通宵守岁。大年初一凌晨,全家人着新装,煨桑、祭祀。嗣后,青年人携带礼品向长辈拜年,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和“罗赛尔桑”(新年好)。正月十五法会:寺院僧人诵经,群众赴寺院放布施、点灯、转果哇。“萨噶达瓦”节农历四月十五日,藏族在寺院附近举行集会,纪念释迦牟尼诞生和成佛。老年人封斋并到寺院转“麻尼”。男女老少着新装成群结队游玩,踏歌欢度节日。刚察地区6月举办“瓦尔敦”节,庆祝羊毛丰收,有赛马、摔跤、射击等活动。祁连地区农历六月上中旬举行“特日丝”(住夏日活动),亦称朝山节,藏语叫“珠巴泽西”。是日,群众赶往阿柔大寺拜佛。藏族群众还有祭峨堡的活动。每当祭峨堡和朝山时,都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文体活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燃灯节,是纪念宗喀巴“涅檠”的宗教节日。每家做大面灯一个置高台上,内插108个灯芯,点燃后全家人拜叩,祈祷安宁。藏族还有闭斋习俗,第一天只吃一顿午餐,第二天全天不进餐、不喝水、不说话。

  8、禁 忌

  藏族忌食马、骡、驴、狗肉和鱼类。讳叫亡人之名。禁忌不尊重喇嘛、佛教经典和喇嘛寺的言行。忌讳在畜圈大小便和清点主人的牲畜。妇女生小孩或家中有病人则忌门。不用有裂缝的碗待客。禁忌将脚伸向佛龛。严禁在灶火内点燃破布等秽物。忌敲打碗筷。

藏连红的真实年龄是98岁。

藏连红是一位生活在藏南的藏族老人,她的真实名字叫洛昌活动·洛多,她生于1922年,至今已经98岁了,她的真实年龄是98岁。

藏连红98岁是一位真正的超级老人,她的健康状况一直很好,能够独自完成日常生活任务,她的身体也一直很健康,每天能够徒步走15公里左右,她的双腿一直很灵活,走路也非常轻松。

这位超级老人的生活也相当简单,她每日早上会给家里的牲口喂食,中午会给家里的牲口喂食,晚上会出去放羊,一天累了,就会回到家里休息,每天坚持这样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西藏家庭的一日三餐

西藏家庭的早餐一般会有藏面、包子、牦牛肉饼、藏式油饼、糌粑等,会搭配酥油茶来喝。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

西藏家庭午餐喜欢吃藏面,藏面是传统藏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小吃。藏面的精髓,在于它的汤,吃藏面最大的享受是喝汤,清清淡淡的肉汤,加上少量的盐和葱花,就成了一碗难得的美味,喝进嘴里,又热又香,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午餐还喜欢吃炒青稞,这种炒青稞是用素炒茶炒的,炒出来的青稞放进嘴里,慢慢咀嚼,能嚼出一股甘甜的味道出来,清香甘冽特别好吃。

西藏海拔高、气候严寒,藏民白天放牧、工作,需要补充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因此牛、羊、猪肉和奶制品成为餐桌上的主角。晚餐常见的就是手把羊肉,牛肉干,土豆和凉粉也是晚餐爱吃的,煮土豆、土豆包子、炸土豆等等。

一、藏族民俗节日

1、藏历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目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2、沐浴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牧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 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他们在河滩草坪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帐幕,铺上卡垫。老年人在河边洗头擦身,年轻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们在水里嘻戏打水仗,此时的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把身体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休息时,一家人围坐在帐篷里,品尝芳醇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帐篷里时时飘出阵阵欢声笑语。沐浴节这七天中,人们不仅天天来到河边沐浴,还要把家里所有的被褥统统清洗干净,所以沐浴节既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彻底的、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3、望果节

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是藏语译音,“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意为“绕地头转圈”。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 帮桑”,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解放前,藏族是在 “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 来历、仪式、地或性特色 多姿多彩。

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本教教主请教。教主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望果”节历时一至三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每年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有的抬着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 丰收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举着标语,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有的抬着毛主席像,绕地头转圈,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稞酒,一边说古道今,一边狂欢畅饮,有的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和歌舞、藏戏比赛。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收购土特产品。望果节过后,开始了紧张的秋收播种。

4、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5、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 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6、黄龙寺庙会

黄龙寺庙会是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黄龙寺举行。座落在阿坝州松潘县岷山南麓丛山中的黄龙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宝项,因山顶上的清泉带着钙质飞腾而下,铺满了一条乳**、犹如一条黄龙飞腾而下的自然奇景,镶嵌着3400多个大小彩地,它们相互连接、五彩交辉。后人建寺,以庙会吸引邻近省、州、县信众朝拜,逐渐形成民俗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起,各地游人或骑马,乘车或徒步,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旅游。集会上,人们不但要观赏黄龙寺的风光,而且举行藏戏表演、民歌对唱;青年壮士们,还要进行摔跤、射箭等活动。六月十五是节日的高潮,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形成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年轻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7、牧民节

阿坝州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下月初举行,节期一般为一周。节日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在太阳快下山时,将垃圾向西边倒去,意在让太阳 的火焰将一切不祥之物烧化。然后,各家准备好青稞酒、酸奶等节日食品。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争背吉祥水。然后,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脸洗手,用 洗净的手烧柏香,祈求水草丰盛、牛羊兴旺。接着,全家围坐一起欢宴。节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赛摔跤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不出村外。三天后, 人们开始走村串户,相互祝贺节日快乐。每天夜晚,人们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载歌载舞。

8、俄喜节

为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 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 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9、谢水节

流行于冕宁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10、上九节

流行于宝兴县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11、赏花节

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12、观花节

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过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13、赛马会

流行于红原县等地。每年农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赛马是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闲暇之余集合、交流农牧业 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间传承流播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赛马不仅以母题形式在节日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浓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传统的 “赛马节”,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届时,该县及附近各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直到赛马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赛马活动。有集体比赛速度的,有分队进行接力比赛的,有表演跑马射箭的,有表演赛马技巧的,十分热闹。赛马结束后,人们就互相交换土特产品。

14、插屋顶旗

插屋顶旗为藏族节日习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将一面刻有藏文经文的红黄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顶上。禳灾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异。有的白布红边,有的红黄相间又饰以黑色条纹。旗面多为长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将旗绑在旗杆上,有的则扎在树杆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几面旗。

15、白马歌会

为白马藏人节日习俗。流行于平武县,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白马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汉区的春节期间举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传入,他们萌生了创立自己节日的愿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于1982年举行办了首届山寨歌会。从此约定俗成每年举办一次。

16、林卡节

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蓬,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蓬,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骞马、射箭等文体活动。

藏族祭祀主要是什么方式?

藏族祭祀煨桑:云雾飘渺的焚香祭祀拉萨是藏传佛教的中心。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其他寺庙群星拱月般地簇拥着布达拉宫,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