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代的韦家族势力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唐太宗时代的韦家族势力,第1张

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的京兆地区很有影响,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唐朝李渊夺取天下后,621年便令李靖平定了岭南;这时候岭南韦氏世袭显赫大首领家族韦厥为首领,率领家族千余口归附了唐朝,韦厥向唐朝皇帝申明了家族身世,为西汉邹鲁大儒韦贤之后,并且带领唐军平定了十万大山(广西合浦一带);李渊为了有效的对岭南进行管理,对岭南名门进行了封赏,韦厥被封为澄州刺史(今上林县境内),刺史职位家族可以世袭。韦厥长子为韦敬一,其后还有韦敬瓣等人。因为韦敬瓣文武双全,所以韦厥老,即以韦敬瓣袭家族大首领和澄州刺史职位,韦敬瓣再次被唐朝皇帝封赏员外郎(正员之外,副职官员),驻(等待分派值班)京(长安)四品武官;意气风发的韦敬瓣于是为家族修筑了大宅,将千余人口,移居于大宅中;于是在682年写下了《六合坚固大宅颂》,其后落款为岭南大首领,697年韦敬瓣书写,韦敬一篆刻,兄弟再次写下了《智诚洞碑》,落款廖州大首领。这两副碑文诉说了这里的韦氏首领家族身世,以及韦氏当时的辉煌富裕,家族团结和睦,家族集中居住;以及因为不以长子世袭所造成的兄弟矛盾,还有廖州智诚山的美丽风景还有智城之牢固。家族首领和刺史职位传到了韦敬瓣的儿子韦守盈的时候,722年因为《六合坚固大宅颂》和《智诚洞碑》里面的岭南大首领字眼以及歌颂家族先祖曾经受封为诸侯王的经历;因而被邕州刺史诬告韦氏家族欲行谋反,于是唐朝廷查封了韦氏坚固大宅,和上百万的家族财宝;武则天再次审视了这里韦氏家族来历和所刻岭南大首领和先祖为诸侯王身世,最后:明韦守盈的不叛,韦氏千余口及家财上百万得以幸免和归还。这时候,韦氏家族很多人才觉得这里的风水可能不好,于是开始迁离此地,家族从这个时候开始迁往四处(百色、东兰、古田、等一带居住)。而分往各地居住的韦氏子孙后来也知道怎么利用钱财和武艺来谋求当地土官职位了!所以韦氏在广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广西以及从广西迁徙到广东。

进入隋唐,韦氏家族政治、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表现为:有唐一代韦氏家族成员拜相者共计二十位,势冠全唐;家族仕宦率极高,尤其是高品级官吏的仕宦人数急剧增加;家族成为皇室通婚之重要对象,共有近三十位成员与皇室成员进行婚姻来往;家族广泛与山东、江南、关陇地区的一流士族联姻,此举密切其与各地士族的交往,扩大家族影响,韦匡伯、韦嗣立家族可谓典型。导致家族繁盛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凭藉门荫与科举,双轨并进,占据宦途要津,保持家族政治地位之不坠。二是充分利用家族固有影响,通过婚姻关系,扩充其政治关系和影响。此二者,如鸟之双翼,共保韦氏家族在唐代的富贵。由于受到科举取士制的影响,韦氏家族文化的文学性逐渐加强。其成员在诵习经书的同时,文学修养亦日渐提高。此外,从其交往的情况看,有唐一世但凡知名的文学家皆与韦氏成员有过诗文交往。而且,从唐代文人的接受角度看,韦氏家族成员的作品亦多为雅俗两界所称赏。最后,就具体创作情况言,韦氏共有诗文总数千余首(篇),留有姓名的文学家近百人,为后世所激赏的作品数十篇,并产生两位著名的诗词名家,即韦应物和韦庄。有唐一代,韦氏家族在文学创作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于当时享有盛誉。韦应物、韦庄、韦绚、韦瓘等是韦氏家族诗(文)名较著的成员。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韦氏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从兄韦温掌握实权,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立李重茂为帝 ,史称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封寺庙道观,奢侈无度。

不久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

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指代中国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 。

韦氏 ( ?~710 ),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韦氏随行。期间夫妇二人同经风雨,故而中宗对韦后有极高的信任。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 。作为信任与报答,中宗每次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武三思通过韦后及其爱女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的人处以极刑,武三思因而权倾人主,作威作福 。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遭到韦后厌恶;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武三思子)经常侮辱重俊。重俊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后、安乐公主,因相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重俊被杀。武、韦集团权势依旧不减。此时内地水旱为灾,户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却与韦后恣为*乐,不理朝政,还处死上书告发韦氏乱政的人。据说,景龙四年(710年)韦氏惧怕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想要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中宗。

中宗驾崩后,韦后临朝摄政,立李重茂为帝,史称唐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即唐睿宗。韦后之乱至此结束。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

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

江苏:江都韦氏族谱八卷、丹徒京口韦氏族谱四卷、丹徒韦氏族谱六卷、宜兴韦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东阳东春韦氏家乘三十二卷、松阳韦氏宗谱卷、太湖县韦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

湖南:姜华韦氏宗谱三卷

广东:韦氏族谱一卷、韦氏族谱二房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宗谱十二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族宗谱十三卷

广西:宁明思陵土州韦氏家谱、容县水源里覃韦氏族谱二卷、容县自良韦氏族谱不分卷、延陵韦氏家乘十八卷

韦拔群的英雄事迹学到的精神:忧国为民、追求真理、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

韦拔群,一家二十几口人,有十七人惨遭敌人杀害,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坚定地说:“革命者要不怕难,不怕死,坚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他,就是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

1894年2月6日,韦拔群出生于广西东兰县武篆区中和乡勉峨村东里屯(现东兰县武篆镇那烈村东里屯)的一个壮族家庭。他初名秉吉,后名秉乾。1916年初韦拔群在贵州加入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后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改名韦萃,字拔群。

1920年,韦拔群离开黔军到广州,加入了孙中山支持的“改造广西同志会”,次年回东兰从事农民运动,先后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后称农民自治会)和“国民自卫军”(后称农民自卫军),指挥农军三打东兰县城。

韦拔群(1894年2月6日-1932年10月19日),广西东兰人,壮族,曾用名韦秉吉、韦秉乾、韦萃。1926年冬加入中国***。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卓越的农民运动***、百色起义***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

人物评价:

邓小平曾为百色起义***、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韦拔群题词“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最后献出了他的生命。他不愧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他不愧是名副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员!”

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主席在会上提议为韦拔群等同志的牺牲致哀。新中国成立后,主席一直非常怀念韦拔群烈士,他几乎每次见到广西人,都要深切地谈起韦拔群。

韦超群(1905—1951年) ,壮族,原名韦步高,广西东兰县三石乡巴王村人。

民国12年(1923年) ,在东兰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曾参加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自卫军。

民国14年(1925)进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任农军第二连连长。民国16年(1927)在红水河隘洞一带多次和国民党东兰县民团副司令陈儒瑾作战,屡获胜利。后又率队攻打三石民团团董覃照武、韦介高、黄义甫,把他们驱逐出县境。擢升营长。民国18年(1929)加入中国***。民国20年(1931)革命陷入低潮期间,韦超群投靠新桂系,随派韦超群为红河剿抚大队司令。民国21年(1932)春新桂系第七军廖磊、张发奎军围攻东兰西山革命根据地。韦超群率队与国民党军配合,进攻西山。民国23年(1934)韦被保送进南宁军官政治学校受训,结业后升为国民党正规军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韦超群带兵在安徽前线和日军作战。解放战争期间,韦在战场上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抗。民国37年(1948)冬淮海战役后,回到广西。民国38年(1949)5月任东兰县长,他调动民团配合省保安团多次围攻长江和东山革命游击队。解放后,1951年清匪反霸时,韦超群被人民政 府枪决。

秦朝,今县地东部属桂林郡地,西部属象郡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县地称文兰峒(土名木兰峒),属郁林郡定周(今宜山)县地。

东汉三国时期,今县地属吴国郁林郡地。

晋,属桂林郡龙刚(今宜山)县地。

南朝,沿袭晋制。

梁朝,今县地改属马平郡。

隋朝,属郁林郡。

唐代,今县境分属岭南道和黔中道地域。

五代,今县境属楚。

宋崇宁五年(1106年),纳土归朝,置兰州、文州,属庆远府辖地。

元代,兰州改称东兰州,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州治今兰阳。境内还有文州、安习州、忠州。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并安习州、忠州、文州入东兰州,属庆远府管辖,州治今兰阳。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治迁今武篆镇旧州屯。嘉靖十四年(1535年),东兰土知州韦起云将州治由武篆迁至东院哨(今县城)。历经明、清至今,州县治所均未变更。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归流,称东兰州,属庆远府管辖。

民国元年,改东兰州为东兰县,属庆远府管辖。2年,属由南道管辖。16年属田南区行政督察委员管辖。21年属柳州民团区。23年属百色行政监督区。

民国25年11月,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29年4月,庆远行政监督区改为第七区行政监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东兰仍属之。31年,第四、七区合并为第二区,治柳江。34年改属第五区,治百色。38年改属新成立的十二区,治凤山。

1949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兰县。1950年元月,成立东兰县人民政府,属宜山专区管辖。5月改属百色专区管辖。

1965年8月,东兰县改属河池专区(后改为河池地区)。2002年6月河池地区该设地级河池市,东兰县属之至今。

1红色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答案是肯定的!

一、魏八群烈士纪念馆

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三大农民运动的***之一,中国人民建国初期杰出的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者和奠基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创建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中国***的模范党员和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为了告慰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韦拔群烈士,2009年,在韦拔群115岁生日,东兰县委和县人民美国政府修建了韦拔群纪念馆、将军园、纪念园、八群广场等工程。

韦拔群烈士纪念馆位于广场中轴线的最北端,占地105亩,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纪念馆馆长高1296米,宽711米,高243米,底座高45米。纪念馆有13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报告厅,可容纳150人。整个建筑稳重大方,呈现出庄重严肃的纪念性建筑风格,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拿下韦拔群的生活轨迹作为经度和韦拔群该馆以美国革命活动为纬度,陈列了700多件资料、和实物,展示了韦拔群全方位的生活。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场所。2011年4月,韦拔群纪念馆被列入中国首批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名单。

二、东兰烈士陵园

东兰烈士陵园位于东兰西部的更脑坡。原占地面积947亩,建筑面积297205平方米。公园内有门亭廊、仿古牌门、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塔、韦拔群烈士陵园、解放东兰烈士纪念碑、英雄群雕,著名烈士石像、纪念亭、纪念活动广场。其中,烈士纪念馆内的展览布置长190米,陈列了600多件史料和文物。展览内容有:《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剿匪》,《援越抗美和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将军及红军老干部》等。2009年是韦拔群115周年纪念日的诞生。为了举办纪念活动,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东兰烈士陵园扩建总用地面积120亩,建设用地面积882亩。设计建设项目包括将军花园、将军雕像、集会广场、魏八群烈士纪念馆等。

东部烈士陵园最初被称为韦拔群烈士陵园而且是由中央人民资助美国政府在1956年。1958年,张将军为题词革命烈士公园和革命烈士纪念塔。1963年2月,韦拔群烈士陵园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将东兰革命烈士公园作为中国第一批重点纪念建筑,公园的名字更是东兰烈士陵园;1988年5月,魏国庆将军题写了东兰烈士纪念馆;1995年12月,东兰烈士陵园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8日,被共青团中央列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07年8月,自治区纪委将东兰烈士陵园列为广西党员干部教育基地。2011年4月,被列为全国首批经典红色旅游景区。解放以来,东兰烈士陵园一直是全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三。列宁岩,,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列宁岩,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东兰五篆镇八学村。这是一个天然洞穴。这个洞有64米宽,43

1922年3月,韦拔群在窑洞组织了革命联盟,并以中国国民党桂系特别党部的名义发表了《悼念先烈活动》份文告。1925年9月,韦拔群和从广州毕业的陈伯民在窑洞里创办了第一个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传播马列主义,培训了东兰、凤山、百色、凌云、恩龙、河池、杜广西右江安等县。1930年2月,红七军军长张来到武专,认为在北帝岩宣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真理,建议改名为列宁岩,经东兰苏维埃政府和右江苏维埃政府批准,沿用至今。1963年2月26日,列宁岩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题词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放大到3米见方,刻在洞顶。1995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4月,被列入全国首批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名单。

列宁岩,广西农民旧址运动讲习所,是广西机关干部、党组和少先队员组织的重要政治课堂,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第四,魁星楼

第七军旧址魁星楼敌委员会,位于东兰县西南30公里的武篆镇政府旁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乌篆人集资建设地方文明。它是一座四层六角形的木石结构的塔,底宽7米,高18米。1923年,韦拔群组织农民进攻东兰城时,作战指挥部就设在这座大楼里。1926年至1927年,东兰革命委员会和武篆区农民协会在此办公。

1930年春夏,中国工人第七军前敌委员会和农民红一方面军就建立在这栋楼里,原红七军书记和红一方面军军长张就在楼上办公、住宿。这一时期,邓小平以东兰为中心,领导右江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在武篆县旧州村举办了红七军领导干部、东兰和党员、凤山县苏维埃政府培训班。他亲自编写了《开创未来》、《敬告同胞》、《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号》等教材。并亲自上台给学生讲课。邓小平也开了一家农民韦拔群东里村的政治夜校并成立了右江第一个合作社——东丽合作社。张、也在楼上召开了军事前委会议,作出了收复百色。平时,张、雷、等同志经常在魁星楼上召开重要会议,谋划革命大计。

第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是右江革命的标志性遗址之一,是该地区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1963年2月26日,人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魁星楼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4月,被列入全国首批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名单。

动词(verb的缩写)韦拔群故居

韦拔群故居位于距东兰县城36公里的东兰五转镇东里村东里屯的特崖山山腰。1926年2月,国民党反动军队入侵东兰,镇压农民运动,并在山脚下的屯韦拔群烧毁了他们的家园。同年7月,匪军撤退,革命转入高潮。为了革命的需要,韦拔群在泰雅山的中间建了两座泥砖房,用来接待牧师

韦拔群s故居分为两栋泥砖房,总面积250平方米。前屋为四排屋架,有五个开间,屋顶有_望塔。这是韦拔群接见革命同志和召集农业军会议的地方。里屋是韦拔群的起居室。2009年5月,它被人民指定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1年4月被列入首批中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名单。

不及物动词魏国庆将军故居

1928年,15岁的魏国庆在这里参加革命,次年参加了、张、领导的百色起义。1930年,魏国庆随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跟随中央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奇功,成为一代名将。

魏国庆s故居站在四座山的关键点上,默默眺望着对面的八车山。这座山,又叫仙女山,就像一个躺在山里的仙女。沿着这条仙山脉,还有明代抗日英雄魏虎臣、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居,原桂系政府主席谭的故居等。可以说是神仙怀孕,孕育了几代英雄。魏国庆1926年故居被敌人烧毁,现在只剩下宅基地和一个刻有泰山石敢当都离开了。

今天他的两个陈列室是他的兄弟的房子。陈列室展示了100多件魏国庆将军生前使用的物品,以及他的军事生涯和解放后一些国家活动的照片。

健康天堂:

一、江平风景区

1月亮河长寿养生园

东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岭南地区绝佳的避暑胜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空气中负氧离子数量高达每立方厘米2-5万个,是城镇的1000倍。它被称为令人羡慕的自然繁殖吧。再加上江平秀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四周山势险峻,水光潋滟,土地秀丽,河流纵横,翠竹葱茏,俯瞰乡村,脚下奇峰怪石,村寨遍地,炊烟袅袅,小桥流水,女人声声轰鸣,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古典山水画。同时,与世无争使人放松和快乐,这可以用世界上难得的一片净土,中老年人长寿养生的天堂。

江苏投资者刘全忠充分利用东兰旅游资源,投资建设江平月亮河长寿度假村。江月梁河长寿度假村一期工程预计投资6000万元,计划建设客房600套,面积21000平方米。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成,2011年“十一五”前装修完成,对外开放。

2拉甲山风景区

位于东兰武篆镇西5公里处。它是一个沿着东平河绵延数公里的山系。这里峰峦秀丽幽僻,山险洞奇。有被誉为粤西第一洞的列宁岩、天门山、月亮山、小香山、观音山、骆驼山、内浪湖等。还有很多精彩的传说。东平河是一条流动的河流,由东丽三潭绕过拉甲山脚下。它时而静静地蜿蜒,时而潜入深山,欢快地向南奔流,最终在寿乡汇入潘阳河。

3小香山

大象是吉祥之意,被誉为守护一方的神兽。相传兽象是西天佛祖派来巡视东方,守护天地平安的;神象参观了月亮河的长寿带,发现这个地方的灵气逼人

月亮的美是崇高的,湿润的,柔和的,宁静的,纯洁的。常冷宫里的e在天上欣赏了无数中国的美景,却只爱月亮河长生带的恬静田园风光,于是偷偷下凡,与月亮河长生带在日月(月牙-半月-满月)的轮回中一起生活,于是有了月亮山。

6江平的乡村风光

江边的田园风光,山陡水秀,地美,河水流过,翠竹俯瞰,脚下奇峰怪石,村落遍地,炊烟袅袅,小桥流水,女子飞舞之声,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古典山水画。同时,与世无争使人放松和快乐,这可以用世界上难得的一片净土,中老年人长寿养生的天堂。

第二,红水河

红水河,流经东兰115公里,是百里黄金水道。它集水景、人文景观、地理景观、生物景观之精华,风光旖旎,风情浓郁,景色独特。有苏仙岩悬棺之谜、铜鼓渡、寡妇岛、红水河第一湾、英发梯田、坡壕湖、大同垂钓天堂等一大批景点,是游客观赏的理想场所。

1苏显彦

苏仙村西北的苏仙山,在腰崖处有三个洞穴,统称为苏仙岩。洞口正对着红水河,离河有将近100米高。由于岩滩水库蓄水,河水水位上涨,现在离河只有30多米了。洞内有许多大小不一、长短不一的棺材。大部分是一个一个堆起来的,有的是插在石头的缝隙里,甚至是悬崖上。这些棺材制作粗糙。将松木、柏树等原木剖开挖空,然后掀开箱盖,再用锻钉钉牢。棺材里面是相对完整的骨头,颜色有灰色、白色和**。其中一个留下了四英尺多长的辫子,一些棺材里有粗糙的白布,一些棺材里有带梳子的竹篮。范等。现在洞里只有一些棺材板和散落的骨头。到目前为止,这个岩石棺材是什么时候埋的还没有定论。苏仙洞的埋藏给人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人们去参观和探索。

民间铜鼓收藏馆

2红色旅游发展情况汇报稿

鲁花会议的会址设在黑水县泽盖村鲁花中学。根据当地的情况和问题,为加强团结,维护军事指挥,统一两军的思想和行动,1935年7月21日在鲁花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了红四方面军的工作汇报。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以红色革命精神的文化创造为设计研究目标,分析国内外战争纪念馆旅游文化创造产品,引发思考。以红色革命精神为物质载体,设计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红色文化创意进行研究,对红色革命精神产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红色文化创意的设计角度。具有红色革命精神的文化创意产品,是从体现革命精神精髓、提取和运用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创新的设计方法中设计出来的。以爱国主义教育、政治、经济、文化为出发点,以长征精神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自走棋产品。本设计研究以红色革命长征精神的物质载体为基础,结合现代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设计研究一系列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文化创意。

当前位置红色精神是指在中国***领导下,红色个人或群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表现出来的超人的生命力。它的作用是激励人们不断进步,为正义事业不断努力。

红色旅游所在的地方有一种精神。正是有了这些精神,***的***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4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红色旅游指去红军革命根据地之类的地方旅游。红色旅游主要以中国***形成的纪念地和标志性建筑为主革命战争时期的丰功伟绩,以其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游客开展纪念、学习、参观的主题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文化旅游。近年来,红色旅游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不断上升,并逐渐成为流行的旅游主题之一。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需要丰富的物质载体来实现其教育意义和主导地位。发展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实现其教育意义和巩固其主导地位的重要途径。信息:我国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文化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舞台。纵观中国红色旅游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就地观光模式是指依托革命旧址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革命遗迹,将其建设成为以观光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常见于历史价值较高、不宜过度开发的文物或红色文化遗址。以遵义会议旧址5A景区为典型代表。

2红绿结合模式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实现红搭舞台绿唱,增加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多见于自然资源好、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以井冈山旅游风景区为典型代表。

3红色与古文化的结合模式,在文化旅游的大环境下,充分挖掘与红色景区相关的当地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瑞金红色景区就是典型代表。

4综合开发模式:基于红色观光与参与体验的有机结合,是多业态产品综合开发的模式。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结合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支持开发文化体验、生态休闲等体验项目,增加景区吸引力和游客停留时间留下来。以金红旅游小镇为典型代表。

一杨康旅游业

改善人们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更加努力造福人民民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弥补人们的不足在发展中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育幼、学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扶弱济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扶贫攻坚,确保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明确、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面的国家保险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在下发展

人健康是国家繁荣和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家卫生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取消以药养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防控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们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匹配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二。生态旅游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必须建立和实践清澈的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是无价的资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视生态环境如生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地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少走弯路,人类伤害自然最终会伤害到自己,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我们不仅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们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也提供了更多高品质的生态产品来满足人们人们对美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自然,它是安静的,和谐的,美丽的。

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综合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全民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de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很好的练习。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下居民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将使文化进一步生动化、物化和格式化。结合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旅游扶贫政策后,文化旅游产业也大有可为。

四。乡村旅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始终解决好这个问题

《拔哥的故事》(上、下集)

拍摄单位:北京**制片厂

导演:成荫

编 剧:谢夫民、成荫、毛正三、马元杰

上 映:1978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剧情片 片名:《东兰出了个韦拔群》

2009年11月4日,央视七套军事节目播出一部由柳拂桥最新撰稿的电视文献片《东兰出了个韦拔群》。《东兰出了个韦拔群》是纪念韦拔群诞辰115周年活动软件建设项目之一。该片2007年11月启动,摄制组两年来分赴全国各地,追寻韦拔群烈士的历史足迹,先后采访了韦拔群生前警卫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人大主任黄荣、韦国清同志的夫人许其倩、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少将等10多名老领导和了解相关事迹的人员,梳理历史史实,尽可能收集、整理出大量的珍贵史料。该片几经求证、修改、斟酌,既全面深刻,又重点突出,是最新最权威的反映韦拔群烈士的历史地位、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的电视传媒,展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缅怀韦拔群,发扬其革命精神,具有较强的历史性、艺术性、可视性和感染力。 **《拔哥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为让人们更详细了解这位革命先烈,“拔哥的故事”将再现荧屏。2011年9月1日,记者从大型电视剧《韦拔群》研讨会暨筹拍启动仪式上了解到,该剧未拍先热,已引起央视关注。研讨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电局、自治区文联、广西电视艺术家协会有关领导及区内影视专家20多人对《韦拔群》剧本进行了热烈讨论。该剧制片人梁润生介绍,《韦拔群》以“拔哥”领导农民革命的全过程为主线,再现他战斗的一生。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该剧打破传统,更加突出传奇色彩,把红色经典和娱乐性融为一体,重塑丰满生动的“拔哥”形象。剧中的“拔哥”不仅是一位革命者,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山歌王,有大量的武打戏份。因此在演员的选择上,不仅要求演技纯熟,能够表现出“拔哥”丰富的内心情感,也要有一身好功夫。据悉,《韦拔群》剧本已修改两稿,基本定型,预计明年初开拍。

韦虎臣(1495-1516),东兰第二十三任土知州。生于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二十四日。少年时勤读书,好武艺,师从五台山觉空禅师,专习兵机韬略击技,并在州署附近银海洲上筑城堡、建演武厅,辟跑马射箭场,勤奋演练,精通韬略武艺,膂力过人。 生平简介 韦虎臣墓地里的石像 明正德四年(1509年),年仅14岁的韦虎臣随父韦正宝出征广东惠州、潮州一带抗倭。惠州行营命其父韦正宝率东兰“狼兵”为前锋,进攻敌九连山阵地,虎臣随军在营。后得知“狼兵”陷入敌阵、其父中箭负伤的消息,韦向官军求救无望,怒发上指,带领在营“狼兵”破入九连山,力斩敌酋,所向披靡,全歼九连山日本海盗,夺得父亲尸身回营。朝廷嘉其“忠烈”,准许接任东兰土知州职,护送父亲寝柩回东兰岩石山安葬。正德八年(1513年),江西、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倭患又起。韦奉命率东兰“狼兵”跟随经略王阳明(守仁)征讨大帽山、大庚岭、横水、左溪诸地,历时3年多,经大小数十战,最后平定福建武夷山。战功卓著,获明皇帝钦赐“哀孝忠勇”匾额。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十二日,韦虎臣在福建、广东大败日本海盗,得胜班师途中,被奸臣以“犒师”为名,赐“御酒”毒害,时年22岁。后经王阳明据实奏报,朝廷追封为“武夷侯”。同时下旨征集工匠,在东兰州岩石山营造武夷侯墓,钦赐旌表碑铭,赐修石人、石马、石狮各物。在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墓被掘毁,墓地改建学校。韦虎臣墓志铭作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 生平事迹 修建军用隧道 韦虎臣建造的地下行军通道 韦虎臣的军事遂道位于东兰县武篆镇旧州屯。他这一带开设遂道、军事要寨、跑马场等。现军事要寨仍保持当时雄风,跑马场仍旧存在,而军事遂道在军事要寨只见一段外,其他无处可寻。 为明朝洪武年间韦氏土司开凿。隧道工程极大,长约2里,宽45尺,或23尺不等;上面皆用石拱制成,下面用石砌平,隧中每十数丈有石磴一座,设灯盏于其上,燃灯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处,建筑大都相同。转折之所,皆设门阖辟。原因入遂道洞口众多,地下复杂,历史久远。 初入其中,往往迷途。隧道今犹存据当地老人描述,在他们一辈只有少数人进入过,几十年来就无人敢入。 韦虎臣的墓地原来位于纳腊村小学的下面。文革期间,其墓地被铲平。当地文管所在十多年前从田间地头和荒野收拢到韦虎臣陵墓的遗物,集中摆放到这里。其中有韦正宝墓志铭、韦虎臣的墓碑,以及残缺的石狮、石象、石马、石麒麟等。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空地视为韦虎臣的墓地。 《楚辞·招魂》里说,人死后到另一个世界去,那是一个极乐世界,充满死亡,也充满再生。传说中鸟是招魂的使者,人们在韦虎臣墓前的石华表上雕凿有鸟,说明了人们希望韦虎臣能够再生。据说曾有人在石马上写诗一首:“石马连鞍在腾休,古人曾制几百秋,风吹玉体毛不动,雨洒浑身有汗流,嫩草满蹄难下嘴,铁鞭百打不回头,可惜立身雄壮志,天作倚栏夜不收。”用以表示对这位壮族英雄的怀念。 史册记载:韦虎臣,明朝东兰知州二十三任土司,明弘治八年(1495年)生于东兰武篆旧州土司衙署,是东兰韦氏第二十一任土司韦祖宏之孙,第二十二任土司韦正宝之长子。其自幼勤读诗书,好学武艺 。其父韦正宝顺应他的爱好,从武当山请来僧人觉定,传授兵书韬略及拳术、棍棒、刀功剑艺等,武艺十分高强。 民间传说韦虎臣高大英俊,中字脸,浓眉大眼,目光如炬。这就是人们传说中韦虎臣的模样。 明朝时设立土司官职,为一州之长,相当于知县,有主管军事的权力。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韦虎臣曾任东兰州土司,说明其名望很高。那么,现在东兰境内是否还遗存有关于韦虎臣的军事工程遗迹呢? 这里是东兰县长乐镇坡豪片区,距县城40公里。坡豪原有近万亩良田和许多建筑,历史上曾是东兰建治的发祥地,是古代东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由于岩滩电站的建设,这里变成库区,形成一个几平方公里宽的湖泊。现在,水下的历史难以考证,只是湖泊周围残存一些古代军事工程遗迹。 位于坡豪湖泊岸边有个山洞,名为水牛洞,洞内宽敞,可容纳千余人。洞口雕有石牛,头部已经被人捣毁,剩下部分依然完好。水牛洞左侧有座石拱桥,桥高及跨度各为两米左右,整座桥用石料干砌,石凿面的石纹整齐细密,块与块之间契合得几乎天衣无缝。 相传水牛洞是古代安抚司暗藏奇兵的地方,一旦瞭望台吹响牛角警报,水牛洞里的兵马便闻声而出,严阵以待。其左侧的石拱桥则为兵道附属设施,属古代军事工程。那么,现存的这座石拱桥会不会是韦虎臣任东兰土司时修建的呢?经查找发现,洞内一处不显眼的石壁上刻有字迹,说洞口的水牛石雕与洞侧的石拱桥于正德十一年即1516年修建。1516年正是韦虎臣在东兰州主管军事的时候。那么,水牛洞左侧的石拱桥及坡豪境内的其他军事工程是不是韦虎臣所建呢? 据专家考证,坡豪是东兰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时候是宋朝。宋仁宗皇佑四年,即1052年,当时广源州南王侬智高战败于昆仑关,逃入云南,其弟率残部沿红水河逃窜,木兰安抚司为防役外敌进攻而修建军事工程,这座石拱桥为当时所建。洞侧石拱桥为宋仁宗皇佑四年所建,这样算来,时间比韦虎臣任东兰知州时期早近五百年。因此可以推断,坡豪境内的古代军事工程并非韦虎臣所建。 坡豪是宋朝时期东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那么,随着历史的推移,后来东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转移到哪里了呢?史册记载,到明朝时期,东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依次迁往兰阳、武篆、东院。韦虎臣任东兰州第二十三任土司时,东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位于现在东兰的武篆,当时的州府位于现在的武篆镇上圩村旧洲屯。 武篆镇上圩村旧洲屯的村民说,他们村子后面的山上有个名叫“拉丘”的山洞,那里残存有韦虎臣修建的军事工程遗迹。 走到山坳,大家看到一座类似城门的建筑。 历史记载,这里就是明朝韦虎臣任土司时修建的军用关卡。 继续往山上走几百米,就可以看到类似城墙的石墙。这到底是不是古代城墙,目前无法考证。 在离石墙不远处,人们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山洞,这个山洞就是旧洲屯村民所说的拉丘洞。拉丘洞宽五六米,高三四米,走势往下,极为阴森。 洞口左侧有个的隧道,宽一米多,高近两米,距地面几尺,可容两人并肩行走。隧道上方及左右两侧均用石料干砌,可惜大部分已经塌陷,被石土湮没,现存的隧道只有十几米长。 专家考证认为,这个隧道就是韦虎臣任土司时修建的军事工程,为狼兵秘密行军所用。当时韦虎臣带领的是狼兵,《岭南琐记》里写道:“狼兵鸷悍,天下称最,必土官亲行部署,才出。”史书注释:狼兵者,明朝广西东兰、那地、南丹、归顺诸土司之兵也,意即狼兵就是当时壮族土司组建的地方武装,由地方管制,为维护地方平安所用,必要时朝庭直接调遣。 隧道入口与洞口相接,那么,这个山洞在古代有什么用途呢? 史书记载,这个山洞是韦虎臣任土司时用作行军通道,狼兵进入洞中,可以往洞内行军,也可以进入洞侧隧道,到达其他地方,隐匿于山间里林。一旦出现敌情,将领便可传讯,秘密部署兵力,随时投入战斗。 要探清洞里有情况,必须进入洞中,但问题是,既然这是古代军用通道,那么里面很有可能暗藏机关。而如果洞里真的设有机关,那么人往洞里走十分危险。 大家分析认为,洞内不可能设有机关。大家找来火把等照明工具,进入洞中。往洞内走了几十米,大家发现路中间有一个大坑。 这个大坑应是洞内地面下沉造成的,并不是机关,也不是什么陷阱。估计洞内不会很危险,大家继续往前走。往洞里走了几百米远,发现一些石头上标有指路的箭头,这些箭头痕迹较新,显然是人们后来标上去的。 洞内很多钟乳石已经遭到破坏,说明曾经有人多次进到洞里。至于洞里原来有没有古代军事设施,人们无从得知。 继续往洞里走了半个小时,洞内的道路越来越难走,摄像机等设备难以携带。最后,大家决定原地休息,让王皓前去探路。 十几分钟后,前去探路的王皓回来。 由于洞内通道过于难走,而且担心照明光源不够维持,最后大家决定停止探寻,返回洞口。 没能走到洞的出口,大家感到很遗憾。 这位就是武篆镇上圩村旧洲屯村民陈守华,据说他是村里最了解明朝时期东兰州府情况的人。他把带大家到村里的一个池塘边,池塘的边上有一个泉池,泉水长年不竭,在泉池与池塘中间立有两个石墩。 这两个石墩就是韦虎臣任东兰州土司时的建筑遗物,被人们视为村里的宝物加以保护。 史册记载,韦虎臣任东兰州土司时,州府外围建有护城河。当时的州府遗址就是现在旧州屯所在地。 护城河的大部分河段已经在多年前被填埋,改造成田地,留存至今的只有一小段。 残存至今的护城河大概有二三十米长,在河中间连接成桥的几块大石头就是当时护城河的堤坝用石,现在人们把它们集中起来摆放到河中加人保护,并供行人通过。 在距护城河不远的地方有个隧道口,这就是人们传说中通往山上的地下隧道,和山上拉丘洞旁边的隧道相接。当时,狼兵需要秘密行军时,就可以通过州府内地下隧道出发,到达山上,与山上的狼兵汇合,共同作战。但不知何时,隧道口已经被土石堵住,无法进入。因为山上的隧道与原州府境内的隧道都已经被堵死,所以它们是否相通目前无法考证。 旧洲屯的人说,村子后面用作行军通道的拉丘洞有十多公里深,一直通到位武篆镇那烈村海拔700多米高的土坡上。 武篆镇那烈村后的土坡上面宽几万平方米,称为银海洲。史书记载,明代东兰州土司韦虎臣曾在这里设跑马道、演武厅。为了寻找尚存遗迹,大家从上圩村旧洲屯出发,驱车20多分钟,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了银海洲。 被称为银海洲的坡顶杂草丛生,经过仔细查找,王皓和镇里的干部小黄在杂草堆中找到几块石头以及砖头。那么,这几块石头和砖头所处的位置是不是韦虎臣当时修建的演武厅的遗迹呢? 经分析,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史册记载中韦虎臣修建的演武厅的遗址。 过不久,大家在山坡上的树林里找到了韦虎臣当年修建的跑马道的遗迹。 跑马道环山而建,长达几里。在跑马道附近,立有一块石碑,碑文清楚记载,明代东兰州土司韦虎臣曾在银海洲上修建环山跑马道及演武厅。 在银海洲,找不到任何一个洞口,也没有找形似隧道进出口的建筑遗迹。因此人们初步分析认为,明朝韦虎臣任土司时,州府及外围没有通道或隧道通至十里之外的银海洲。 抗倭故事 人们所发现的一些古代军事工程遗迹与史册记载的情况基本相同,证实了明朝东兰州第二十三任土司韦虎臣有着了不起的军事才干。但于关于韦虎臣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些。 韦虎臣的父亲韦正宝是明朝东兰州第二十二任土司,他励精图治,州政益明,威望很高。十六世纪中叶,日本倭寇蹂躏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掠夺财物,抢劫商船,屠杀居民,烧毁房屋,使得民不聊生。 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明朝启用张经为总督东南军务大臣,招集兵力抗击倭寇。张经曾到过广西,素知广西壮族狼兵英勇善战,认为“寇强民弱,非借狼兵不可。”于是,他奏请朝廷,下令征调广西土司的狼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侵略。正德四年,即1509年,东兰州第二十二任土司韦正宝奉调率东兰、那地、南丹土州狼兵,驰赴广东惠潮等府灭倭。 狼兵出征时韦虎臣才十五岁,出于民族大义,韦虎臣慷慨请缨,随父出征,父子发出肺腑誓言:“此行也,誓不与贼俱生。”韦正宝带领壮族狼兵,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行走一个多月到达广东惠州,潮州,然后汇合粤省抗倭官兵,进剿贼寇。韦正宝每次征战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韦虎臣和壮族狼兵也个个勇猛善战,舍生忘死,有进无退,打得敌寇纷纷溃败。在一次战斗中,韦正宝受伤不治,死于惠州行营,年仅三十二岁。韦虎臣听说父亲中箭,便率兵突阵,杀死敌方首领,抢出父亲的遗体,带回东兰。 韦虎臣回到家乡东兰州后,继任父亲土司职位,即韦氏第二十三任东兰知州土司。年少的韦虎臣,念念不忘民族仇、父亡恨,他在武篆银海洲峰顶上开辟跑马道,设立演武厅,招募壮家子弟,操练武艺,跑马射箭,以充实和扩大狼兵队伍。 正德八年,即1513年,韦虎臣复奉旨令率领壮族狼兵,长途跋涉了3个多月,赶到江西,征剿大帽山、大庾山、横水、左溪等地顽寇,经大小50多仗,均获全胜。关于狼兵,《粤西丛载》记载:狼兵“一人赴敌则左右大呼夹击,一伍争救之。一人战没,左右不夹击,立斩。一伍之众皆论罪及截耳。不如令者斩。退缩者斩。敌以金帛遗地拾者斩。”这种使人寒栗的严刑峻法,造就了一支视死如归的铁军。而这些狼兵只是“人日米一升。计价月可一钱”而已。 因战术高明,狼兵但凡征战,所向无敌,倭寇闻之胆丧。沿海人民为此歌颂:“将如虎,兵如狼,卫国保家邦。红旗招展处,敌寇尽丧胆。壮族好儿男,英名传四方。” 正德皇帝说道:“今得虎臣和狼兵,东南沿海无忧矣!” 因为战功卓著,朝庭赠给韦虎臣“衷孝忠勇”的匾额。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韦虎臣在凯旋班师回京途中,竟被奸臣严嵩用毒酒害死,时年仅22岁。事后,韦虎臣的妻子通过抗倭将领阳明侯王守仁书奏朝廷,诉述冤屈。朝廷不敢违背众怒,谥封韦虎臣为“武夷侯”,并给予从优抚恤,将尸体运回东兰,安葬于纳腊山坡下。 韦虎臣死后,他的儿子韦起云于嘉靖三十四年,即1554年,又奉调狼兵,与田州瓦氏夫人合兵一路。当时最高军职是总兵,瓦氏夫人被授予了总兵参将之职,韦起云带子韦应龙出征,被授予总兵副将,并担任先锋。狼兵在友军的配合下,先后在浙江嘉兴石塘、王家泾等地与倭寇浴血奋战,歼倭三千余人,烧毁倭船三十余艘,威震四海。然而严嵩义子赵文华又冒功陷害功臣,韦起云怒发冲冠,拒绝朝庭一切封赏,愤而还乡。 隆庆三年即1569年,东兰州第二十五任土司韦应龙又奉命率狼兵赴南海卫平倭,一月之内,歼敌一千余人,大获嘉奖。1564年,戚继光在仙游大歼倭寇,倭寇大势已去,韦应龙这次南海卫灭倭,扫清倭寇残部,标志着明朝抗倭战争的结束。至此,韦正宝、韦虎臣、韦起云、韦应龙四代土司,前后抗倭六十年,功昭日月,堪称民族英雄而无愧!

采纳哦

唐太宗时代的韦家族势力

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的京兆地区很有影响,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唐朝李渊夺取天下后,621年便令李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