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家谱名单有哪些人?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361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
(清)吕子珊 吕佶孙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2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吕贽庭 吕继午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3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4)日本 美国
1364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
(民国)吕荣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献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365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
(民国)吕 国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注:吕卉池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1366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吕洪裕 吕正兴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宇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续修宗谱》。
136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吕挹清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维则堂活字本 四十二册
北图
1368江苏宜兴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吕精法等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1369安徽旌德吕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记事至明万历间。
1370浙江杭州栖溪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文华 吕学贤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 吕学贤钞本 二册
浙江图
1371浙江宁波宁城木栏桥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卷
(清)吕蜚雯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扶雅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天一阁
1372浙江馀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吕本撰
明刻本
北图(存卷4-9,12)
1373浙江*姚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治平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家刻本 四册
北图
1374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吕铭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和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吕伯真始修於元至正二年。
1375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元年(1876)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1376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卷
民国间文献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2、4)
1377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吕元宾 吕承烈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慎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378浙江平湖吕氏世系不分卷
(民国)吕懋荣修
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族谱》、《东平家乘》。
1379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毛宝清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六年。
1380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庄崧甫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毛润右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四年。
1381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德森修
清道光三年(1823)钞本 五册
美国
_________________
1、豫州:所辖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2、兖州:今鲁金乡县西北,所辖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
3、徐州:所辖今鲁东南部,江苏北部及皖东北角;
4、凉州:所辖今甘东东部;
5、冀州:河北柏乡县北,后迁邺城,所辖今冀西南部,后被曹操以冀、青、并、幽四州合为冀州;
6、扬州:所辖今苏南部、皖中南部,浙、闽、赣三省;
7、荆州:所辖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8、益州:所辖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及鄂、甘各一隅;
9、交州: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
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扩展资料:
三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三国
慕容恪处子战是他十四岁时后赵石虎率领大军来攻打当时还只没有立国的慕容部落,到底部队有多少,史书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先锋是步骑十万,水军十万的纪录,加上石虎的中军后赵军队至少有30万以上。而后赵的将领阵营绝对算的上明星聚集,石虎自己就是久经沙场的勇将,一生战绩胜多败少,桃豹曾经和祖逖斗智斗勇,姚弋仲是羌族大酋长,当时就是著名的猛将,后来平定十万高力卫兵叛乱,儿子姚襄姚苌姚硕德都是后来十六国的风云人物。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还有一位当时叫石闵的人,也就是后来的冉魏开国皇帝冉闵。
如此阵容就是放在三国时代,不管曹操还是刘备遇上都的头痛不已。可是当时年仅15岁(虚岁)的慕容恪却率领三千骑兵突袭了石虎的大营,史书上记载后赵“互相惊扰,弃甲而遁”,“恪乘胜追之,斩获三万余级。”
十四岁的少年,上下5000年历史中,唯有太原王!不论是白起还是韩信,不管是岳飞还是李靖,十四岁就能立下如此功勋的就只有慕容恪!
不要以为后赵军队不堪一击,后赵的随后的与东晋的战斗中凭借这些残兵败将就大败东晋军队于邾城的战场,杀得邾城一人不剩,东晋名将毛宝无处可逃被迫投长江自尽,东晋大权臣庾亮申请辞职,不久气死。
现在N多人说白起一生不败,岳飞一生不败,但是纵观二十四史,真正所向披靡、百战百胜的只有故燕国太原王慕容恪。他一生都在南征北讨中渡过,灭扶余、慑辽东、平内乱、震前秦、抗东晋,只要有他的名字出现,没有不大胜的。只要他令旗所向,没有不灰飞烟灭的敌人。作为军人,与慕容恪生活在一个时空是军人最大的不幸。因为有这些事实做基础,史书上的溢美之词都显得不重要了。
慕容恪处子战是他十四岁时后赵石虎率领大军来攻打当时还只没有立国的慕容部落,到底部队有多少,史书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先锋是步骑十万,水军十万的纪录,加上石虎的中军后赵军队至少有30万以上。而后赵的将领阵营绝对算的上明星聚集,石虎自己就是久经沙场的勇将,一生战绩胜多败少,桃豹曾经和祖逖斗智斗勇,姚弋仲是羌族大酋长,当时就是著名的猛将,后来平定十万高力卫兵叛乱,儿子姚襄姚苌姚硕德都是后来十六国的风云人物。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还有一位当时叫石闵的人,也就是后来的冉魏开国皇帝冉闵。如此阵容就是放在三国时代,不管曹操还是刘备遇上都的头痛不已。可是当时年仅15岁(虚岁)的慕容恪却率领三千骑兵突袭了石虎的大营,史书上记载后赵“互相惊扰,弃甲而遁”,“恪乘胜追之,斩获三万余级。”
十四岁的少年,上下5000年历史中,唯有太原王!不论是白起还是韩信,不管是岳飞还是李靖,十四岁就能立下如此功勋的就只有慕容恪!
不要以为后赵军队不堪一击,后赵的随后的与东晋的战斗中凭借这些残兵败将就大败东晋军队于邾城的战场,杀得邾城一人不剩,东晋名将毛宝无处可逃被迫投长江自尽,东晋大权臣庾亮申请辞职,不久气死。
两年后的慕容恪挂帅出征高句丽,和年仅十三岁的先锋慕容垂杀的高句丽哭爹喊娘,高钊称臣纳贡,再也不敢南望中原,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东北部的半岛,最终统一了这个半岛,这个半岛就是后来的朝鲜半岛。
卑鄙如韩国人在修高句丽史的时候都不敢不把这次惨败修在史书上,在韩国慕容恪的知名度比在中国大的多。可以说这是影响东亚历史的一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一个中国人统一了后来的朝鲜半岛,被韩国人顶礼膜拜。顺便说一句,慕容恪、慕容垂两人的年纪加起来不到三十岁。这个才叫做英雄出少年!
随后慕容恪一生最棘手的对手出现了,那就是被遇为项羽转世的冉闵,冉闵被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疯狂的崇拜,他也因为惊世骇俗的“灭胡令”永留青史。因为他对待下属、百姓的宽容以及对待胡人的残暴被当时中原百姓奉为救星,而冉闵的武勇似乎真的为当时的汉人带来了希望之光。不过这种希望之光很快就被十六国时期最天才的将领(也许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天才的将领)慕容恪毁灭了,而真正的太平盛世,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才姗姗来迟,不过那已经是二百七十年以后了。顺便说一句他们第一次交手时,虽然慕容恪三千骑兵大败后赵,但是冉闵的部队却毫发无损。
两人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步骑之战。也是最勇猛的将军和最天才的将军之间的对决,王与王的交锋!
公元352年,冉闵带领不足一万兵(大部分是步兵)去河北定州运粮回邺城。被慕容恪探知了这个宝贵的情报,慕容恪立刻行动,用十余万骑兵把冉闵不足万人的步兵包围了起来。冉闵的心腹将领希望冉闵暂时避避慕容恪的锋芒“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
冉闵看不起慕容恪,根本就不听手下的建议,气势非凡的反驳“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
而最开始的战局似乎也应证了冉闵是正确的:“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
两军交战之始慕容恪的骑兵面对冉闵的步兵居然十战十败,慕容恪部下纷纷向慕容恪进言,认为冉闵实在厉害,不如先行撤退,而这个时候慕容恪表现出了高明于冉闵的地方,“闵师老卒疲,实为难用;加其勇而无谋,一夫之敌耳。虽有甲兵,不足击也。吾今分军为三部,掎角以待之。闵性轻锐,又知吾军势非其敌,必出万死冲吾中军。吾今贯甲厚阵以俟其至,诸君但厉卒,从旁须其战合,夹而击之,蔑不克也。”—《晋书 载记第十 慕容俊》将冉闵慕容恪的话两相比较,二人高下立见。冉闵虽力能抗鼎,是绝世名将,可是慕容恪更具战略眼光,是绝世名帅。
慕容恪研究战局之后,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拐子马,铁浮图”用铁链把战马连在一起作为前军,两面用两支精锐骑兵夹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连环战马的记载,随后慕容霸以五千拐子马大破桓温十万北伐军,辽金都用过它,金军用它横行中原(直到岳飞破之)就源于此。
“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
也许很多人要说,慕容恪以众击寡不英雄,而我却认为这才是慕容恪胜过冉闵的地方。一个将领连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都不明白,那么这算是好将军吗?
与之同时的桓温,是历史上能和曹操比肩的枭雄,也是那个时代汉人中紧次于刘裕的天才将领,可是当慕容俊死的时候,有人向他建议北伐,桓温居然罕见的谦虚的说“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这在桓温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可见慕容恪当时的威名之盛!这才是真正的威震中原!
之后慕容恪还经历了攻略青州、平定慕舆根叛乱、奇袭洛阳这三次大战,这三次大战中攻略青州没有什么可说的,东晋军队远逊大燕,不过土鸡瓦狗而已。慕容恪大军一到,立刻土崩瓦解。平定慕舆根叛乱是内耗,也没有什么光彩的,而奇袭洛阳则展现了慕容恪的战略眼光。而在中国的南方。一代枭雄桓温也看出了洛阳的战略位置,向东晋皇帝提议迁都洛阳,可惜东晋上下已经被江南的暖风熏酥了骨头,当然不可能同意这个建议。东晋既已失机,慕容恪便率领数万精兵突袭洛阳。洛阳自古乃兵家要地,城坚难下,慕容恪损失惨重,部将们纷纷建议撤退,慕容恪却担心一旦东晋援兵到达,以后将再无机会,便亲临前线擂鼓催战,终于拿下了洛阳。
洛阳,西可攻略关中,南数日可兵临荆襄,慕容恪既然将洛阳拿下,自然是天下震动,符坚恐慌害怕慕容恪乘衅入关中,惶惶不可终日,将精锐部队都布置在潼关一线;却不敢与之一战。
慕容恪不但自己领兵打仗未尝一败,他总领燕国军事时,燕国所有的军事行动全部获得胜利。随便派一个将领就把东晋留在山东、江苏一带的部队打的个落花流水!(太和元年,遣抚军慕容厉攻晋太山太守诸葛攸。攸奔于淮南,厉悉陷兖州诸郡,置守宰而还。 )这种能力我除了佩服还是只能说佩服!
“席卷京洛,肆其蚁聚之徒;宰割黎元,纵其鲸吞之势。使江左疲于奔命,于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铜城而临漠北,西秦劲卒顿函关而不进,东夏遗黎企邺宫而授首。当此之时也,非夫天厌素灵而启异类,不然者,其锋何以若斯!”
现在大家知道什么人才当的起“百战百胜、未尝一败”的评语了吧?军神两字虽然轻,可是却有重愈千斤,中国历史上当的起这两个字的不过三、五人而已尤其是慕容恪这一辈的拿出去个个独当一面,出了三个皇帝
百战百胜不敢说,一生不败的将军还是不少的,尤其很多打战并不多的将军,慕容恪虽然很厉害,可是燕国从始至终只是一个割据政权,对中国历史影响有限,缺乏长平之战,肥水之战,赤壁之战这类影响深远的战役,所以其功不显。
为什么说到白起人家就渺不可考呢?人家百战百胜的战绩在二十四史是写在第一部的
“文武兼优,加之以机断,因石氏之衅,首图中原,燕士协其筹,冀马为其用,一战而平巨寇,再举而拔坚城,气詟傍邻,威加边服。便谓深功被物,天数在躬,遽窃鸿名,偷安宝录。犹将席卷京洛,肆其蚁聚之徒;宰割黎元,纵其鲸吞之势。使江左疲于奔命,于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铜城而临漠北,西秦劲卒顿函关而不进,东夏遗黎企邺宫而授首。当此之时也,非夫天厌素灵而启异类,不然者,其锋何以若斯!”
——《晋书》房玄龄
他一生都在南征北讨中渡过,灭扶余、慑辽东、平内乱、震前秦、抗东晋,只要有他的名字出现,没有不大胜的。只要他令旗所向,没有不灰飞烟灭的敌人。作为军人,与慕容恪生活在一个时空是军人最大的不幸。因为有这些事实做基础,史书上的溢美之词都显得不重要了。
慕容恪处子战是他十四岁时后赵石虎率领大军来攻打当时还只没有立国的慕容部落,到底部队有多少,史书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先锋是步骑十万,水军十万的纪录,加上石虎的中军后赵军队至少有30万以上。而后赵的将领阵营绝对算的上明星聚集,石虎自己就是久经沙场的勇将,一生战绩胜多败少,桃豹曾经和祖逖斗智斗勇,姚弋仲是羌族大酋长,当时就是著名的猛将,后来平定十万高力卫兵叛乱,儿子姚襄姚苌姚硕德都是后来十六国的风云人物。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还有一位当时叫石闵的人,也就是后来的冉魏开国皇帝冉闵。
如此阵容就是放在三国时代,不管曹操还是刘备遇上都的头痛不已。可是当时年仅15岁(虚岁)的慕容恪却率领三千骑兵突袭了石虎的大营,史书上记载后赵“互相惊扰,弃甲而遁”,“恪乘胜追之,斩获三万余级。”
十四岁的少年,上下5000年历史中,唯有太原王!不论是白起还是韩信,不管是岳飞还是李靖,十四岁就能立下如此功勋的就只有慕容恪!
不要以为后赵军队不堪一击,后赵的随后的与东晋的战斗中凭借这些残兵败将就大败东晋军队于邾城的战场,杀得邾城一人不剩,东晋名将毛宝无处可逃被迫投长江自尽,东晋大权臣庾亮申请辞职,不久气死。
两年后的慕容恪挂帅出征高句丽,和年仅十三岁的先锋慕容垂杀的高句丽哭爹喊娘,高钊称臣纳贡,再也不敢南望中原,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东北部的半岛,最终统一了这个半岛,这个半岛就是后来的朝鲜半岛。
卑鄙如韩国人在修高句丽史的时候都不敢不把这次惨败修在史书上,在韩国慕容恪的知名度比在中国大的多。可以说这是影响东亚历史的一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一个中国人统一了后来的朝鲜半岛,被韩国人顶礼膜拜。顺便说一句,慕容恪、慕容垂两人的年纪加起来不到三十岁。这个才叫做英雄出少年!
随后慕容恪一生最棘手的对手出现了,那就是被遇为项羽转世的冉闵,冉闵被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疯狂的崇拜,他也因为惊世骇俗的“灭胡令”永留青史。因为他对待下属、百姓的宽容以及对待胡人的残暴被当时中原百姓奉为救星,而冉闵的武勇似乎真的为当时的汉人带来了希望之光。不过这种希望之光很快就被十六国时期最天才的将领(也许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天才的将领)慕容恪毁灭了,而真正的太平盛世,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才姗姗来迟,不过那已经是二百七十年以后了。
顺便说一句他们第一次交手时,虽然慕容恪三千骑兵大败后赵,但是冉闵的部队却毫发无损。
两人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步骑之战。也是最勇猛的将军和最天才的将军之间的对决,王与王的交锋!
公元352年,冉闵带领不足一万兵(大部分是步兵)去河北定州运粮回邺城。被慕容恪探知了这个宝贵的情报,慕容恪立刻行动,用十余万骑兵把冉闵不足万人的步兵包围了起来。冉闵的心腹将领希望冉闵暂时避避慕容恪的锋芒“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
冉闵看不起慕容恪,根本就不听手下的建议,气势非凡的反驳“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
而最开始的战局似乎也应证了冉闵是正确的:“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
两军交战之始慕容恪的骑兵面对冉闵的步兵居然十战十败,慕容恪部下纷纷向慕容恪进言,认为冉闵实在厉害,不如先行撤退,而这个时候慕容恪表现出了高明于冉闵的地方,“闵师老卒疲,实为难用;加其勇而无谋,一夫之敌耳。虽有甲兵,不足击也。吾今分军为三部,掎角以待之。闵性轻锐,又知吾军势非其敌,必出万死冲吾中军。吾今贯甲厚阵以俟其至,诸君但厉卒,从旁须其战合,夹而击之,蔑不克也。”—《晋书
载记第十 慕容俊》
将冉闵慕容恪的话两相比较,二人高下立见。冉闵虽力能抗鼎,是绝世名将,可是慕容恪更具战略眼光,是绝世名帅。
慕容恪研究战局之后,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拐子马,铁浮图”用铁链把战马连在一起作为前军,两面用两支精锐骑兵夹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连环战马的记载,随后慕容霸以五千拐子马大破桓温十万北伐军,辽金都用过它,金军用它横行中原(直到岳飞破之)就源于此。
“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
也许很多人要说,慕容恪以众击寡不英雄,而我却认为这才是慕容恪胜过冉闵的地方。一个将领连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都不明白,那么这算是好将军吗?
与之同时的桓温,是历史上能和曹操比肩的枭雄,也是那个时代汉人中紧次于刘裕的天才将领,可是当慕容俊死的时候,有人向他建议北伐,桓温居然罕见的谦虚的说“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这在桓温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可见慕容恪当时的威名之盛!这才是真正的威震中原!
之后慕容恪还经历了攻略青州、平定慕舆根叛乱、奇袭洛阳这三次大战,这三次大战中攻略青州没有什么可说的,东晋军队远逊大燕,不过土鸡瓦狗而已。慕容恪大军一到,立刻土崩瓦解。平定慕舆根叛乱是内耗,也没有什么光彩的,而奇袭洛阳则展现了慕容恪的战略眼光。而在中国的南方。一代枭雄桓温也看出了洛阳的战略位置,向东晋皇帝提议迁都洛阳,可惜东晋上下已经被江南的暖风熏酥了骨头,当然不可能同意这个建议。
东晋既已失机,慕容恪便率领数万精兵突袭洛阳。洛阳自古乃兵家要地,城坚难下,慕容恪损失惨重,部将们纷纷建议撤退,慕容恪却担心一旦东晋援兵到达,以后将再无机会,便亲临前线擂鼓催战,终于拿下了洛阳。
洛阳,西可攻略关中,南数日可兵临荆襄,慕容恪既然将洛阳拿下,自然是天下震动,符坚恐慌害怕慕容恪乘衅入关中,惶惶不可终日,将精锐部队都布置在潼关一线;却不敢与之一战。
慕容恪总领燕国军事时,燕国所有的军事行动全部获得胜利。随便派一个将领就把东晋留在山东、江苏一带的部队打的个落花流水!(太和元年,遣抚军慕容厉攻晋太山太守诸葛攸。攸奔于淮南,厉悉陷兖州诸郡,置守宰而还。)
借着八王之乱的契机,一个叫做鲜卑的古老民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新兴的霸主,三百年以后,甚至可以理解为鲜卑统一了中国。
传说鲜卑人的祖先是黄帝最小的儿子,被封在遥远的北土,在一片叫做紫蒙之野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叫做东胡。在秦朝的时候被正当盛时的匈奴击败,退守大鲜卑山一带,因此更名为鲜卑。
当时的鲜卑人没有文字,所以这些记载于口头的传说只能作为一些大致的参考。幸亏后来历史学家发掘了大鲜卑山的遗址,这样看来可以考证的鲜卑史还能推到秦汉时期。而魏书上言之凿凿的鲜卑从皇帝到汉朝的六十七代首领和后来的名字等,只能等将来的考证了。
幸亏鲜卑慕容氏的历史还不算太远,也比较可信。到汉朝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和匈奴的衰落,鲜卑扩张的势头似乎大起来,许多匈奴部落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地是由大鲜卑山为中心向四周迁徙辐射的鲜卑人。这样鲜卑人的势力就逐渐地散居到了中国北部边境,其中就有一支在三国初期由大兴安岭辗转向南迁徙到辽西一带,首领叫莫护跋,曾被魏国聘请当雇佣兵配合司马懿剿灭辽东公孙渊的叛乱,建立了不大不小的战功,被加封为率义王,(上节说过对少数民族首领一般都会赏赐一个王的头衔,但王也有大有小,这个率义王在名头上似乎就比鲜卑嫡系的代王小的多)在大棘城附近得到一小块封地,因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辽西长时间作为中国的土地,汉化程度已经很深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这支鲜卑人因而迅速地汉化,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仅过了两三代就基本跨进了封建社会。(到后面慕容恪慕容垂这一代,除了多了一份天生的冒险意识和不屈精神外,和汉人已经没什么两样了)据说莫护跋很喜欢当地人戴的一种高帽子,据说帽子越高越大就越好。(比如三国时的辽东隐士管宁戴的那种白帽子)这样走起路来帽子就晃来晃去的。称为步摇冠。莫护跋戴起步摇冠的样子很有趣,这些鲜卑人都称呼他叫“步摇”,但传来传去不知怎么就变成“慕容”了。这就是“慕容”这个姓的来历。(还有一说是莫护跋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就改姓为慕容。但我估计此人的学问还没大到这个程度)
慕容莫护跋死后,儿子慕容木延继位,不久就死了,接着一个叫慕容涉归,(虽然有了姓,这些名字还非常地鲜卑化)由于魏晋时期国力比不上汉朝,逐渐丧失了对辽东和朝鲜半岛领土的实际控制权,慕容部落就被加封为鲜卑单于(注意和刘渊的匈奴大单于是两回事,这个只能看做辽东鲜卑慕容部落的单于),被半骗半哄地赶到比较荒凉的辽东当戍边民族去了。
没多久慕容涉归也死了,继承慕容部落单于位的是一个叫做慕容廆的新人。他年龄和刘渊相仿,性格经历也差不多,慕容部落由此进入第二个大扩张时期。慕容廆小时候和刘渊一样被派到晋朝过一段半学习半当人质的时间,拜会了已经掌握大权的张华,张华对他很赞赏,认为慕容廆一定很有出息,会成为“命世之器”和“匡难济时者”,所以把自己的衣服帽子和头饰送给他,表示将来也会穿上这样的官服。
慕容廆果然没让张华看走眼,他本来就对汉族文化研究很深,继位后又大力起用汉族知识分子,慕容部落迅速在四周的小国和部落中脱颖而出,四处扩张,把周围的小部落打得落花流水,还经常入侵晋朝领土,劫掠粮食财物。成为晋朝边境的劲敌。
司马炎正忙着灭吴,没空收拾他,等晋朝统一中国后集中兵力痛打了慕容廆一顿。
慕容廆吃了败仗,只好象西晋求和。西晋也无意收复辽东的领土,当然同意停战,这样大家都有面子。不过安分了几年,晋朝进入八王之乱时期,慕容廆又自称鲜卑大单于,受晋朝幽州刺史王浚的聘请担任雇佣兵进攻成都王颖,后来还抢劫了长安。
这里还说一个小插曲。慕容廆即位后,他的哥哥吐谷浑(由于是庶出,似乎还保存着鲜卑式名字)也分了一部分家产在慕容部落的西面游牧而居。后来两个部落放牧的马匹打架,慕容廆很生气,大骂说:“父亲把家产都分好了,你怎么不滚远点,让马来打架?”吐谷浑听了后很伤心,对慕容廆说:“马是畜生打架是常事,为什么要迁怒于人?我会走远点的,我到离你万里远的地方,这样你就找不到我了。”
慕容廆也很后悔,派人去赔礼道歉。吐谷浑就说:“兄弟两人因为马的原因而分离,那么你们就把我的马给领回去吧。如果马愿意回去,我就回去。”
慕容廆的使者就找了两千人来牵吐谷浑部落的马,结果走不了多远,吐谷浑部落的马都悲鸣不前,掉头回到吐谷浑部落的人群里,反复十几次都这样。吐谷浑就这样头也不回地向西远去了,兄弟两人再也没见面。
慕容廆很想念哥哥(也许是想念马?),写了一首《阿干之歌》来纪念吐谷浑。
(鲜卑方言里把哥哥叫阿干)后来吐谷浑部落流落到青海一带,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就叫做吐谷浑。一百年后慕容廆的后裔全部战死,还是吐谷浑部落里有一部分人改姓为慕容,让这个传奇的家族得到了延续。
慕容廆死后,儿子慕容皝继位,国家又陷入了内乱,辽东一带的鲜卑段氏联合慕容皝的哥哥慕容翰进行武装干涉,在几乎灭掉慕容部落的时候,慕容翰却反悔了,停止了对慕容皝的进攻。慕容皝趁机喘息过来,平定了国内的叛乱,反过头来要吃段氏首领段辽。但段辽根基深厚,短时间无法击败,慕容皝就向后赵君主石虎求援。
石虎这人的脾气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贪得无厌。正愁找不到灭掉辽东诸小国的机会,这次接到了慕容皝的邀请马上亲率大军一下就把段辽轰走了。然后找个借口连带着要把慕容部落也灭掉,这样一来,反造就出四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家族,慕容家族。
后赵这次的兵力有多少,史书上并没明确说明,只说先锋是陆军桃豹十万,水军姚弋仲十万,那么算上石虎的主力,后赵此次出动的兵力少说也得三四十万。而且队伍中是精锐尽出。石虎本身就是百战百胜的牛人,桃豹是跟随石勒当土匪出来当年和祖逖斗智斗勇的老将,姚弋仲是羌族大酋长,当时就是著名的猛将,石虎都不敢得罪,后来平定十万高力卫兵叛乱,儿子姚襄姚苌姚硕德都是后来十六国的风云人物。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还有一位当时叫石闵的人,在五胡录里已经知道他就是后来的冉魏开国皇帝冉闵。后来成为慕容家族多年的劲敌。
率领这数十万军队的都不是等闲之辈,但他们都成为一位后来在十六国历史中大放异彩的少年人慕容恪的陪衬。
慕容皝有六个儿子,其中四个成为后来中国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是次子慕容俊,后来成为前燕皇帝;四子慕容恪,十六国第一名将;五子慕容垂,后燕的开国皇帝;小儿子慕容德,南燕的开国皇帝。
当后赵数十万军队包围棘城四面攻打十多天后,慕容皝的手下劝说他投降,慕容皝的回答很简单:“孤方取天下,何降人乎?”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年仅十五岁的慕容恪。
在某一天凌晨他派遣慕容恪带领两千骑兵突袭后赵的阵地,后赵军就“互相惊扰,弃甲而遁”了。然后,“恪乘胜追之,斩获三万余级。”
无法想象这位十五岁的年轻人的武勇,(注意是十五虚岁,就是十四岁,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他用两千骑兵击破后赵数十万精锐,真正的以一敌百,还斩首三万余。
是后赵军都变成熊包了吗?似乎不是,因为就是这些大败的军队紧接着投入了和东晋的大战,石虎从里面抽出五位后赵将军(其中还有被赶回来的石闵)各带一万人紧急增援位于湖北邾城的战场,杀得邾城一人不剩,东晋名将毛宝无处可逃被迫投长江自尽,东晋大权臣庾亮申请辞职,不久气死。
也有一说是后赵军在撤退中遭到慕容恪的突袭,资治通鉴上认为是石虎因不能克棘城而主动撤退。但仔细想一下似乎不成立。哪有围城十天就撤退的道理?而且当时“赵诸军皆弃甲逃溃,惟游击将军石闵一军独全”,以两千追击数十万,就算是撤退造成的混乱,那些人的水准也差太远了。
慕容部落因此而坐大,逐渐成为后来中国最强大的国家。慕容恪的这一战功不可没。
之后慕容恪还经历了攻略青州、平定慕舆根叛乱、奇袭洛阳这三次大战,这三次大战中攻略青州没有什么可说的,东晋军队远逊大燕,不过土鸡瓦狗而已。慕容恪大军一到,立刻土崩瓦解。平定慕舆根叛乱是内耗,也没有什么光彩的,而奇袭洛阳则展现了慕容恪的战略眼光。而在中国的南方。一代枭雄桓温也看出了洛阳的战略位置,向东晋皇帝提议迁都洛阳,可惜东晋上下已经被江南的暖风熏酥了骨头,当然不可能同意这个建议。
东晋既已失机,慕容恪便率领数万精兵突袭洛阳。洛阳自古乃兵家要地,城坚难下,慕容恪损失惨重,部将们纷纷建议撤退,慕容恪却担心一旦东晋援兵到达,以后将再无机会,便亲临前线擂鼓催战,终于拿下了洛阳。
洛阳,西可攻略关中,南数日可兵临荆襄,慕容恪既然将洛阳拿下,自然是天下震动,符坚恐慌害怕慕容恪乘衅入关中,惶惶不可终日,将精锐部队都布置在潼关一线;却不敢与之一战。
慕容恪总领燕国军事时,燕国所有的军事行动全部获得胜利。随便派一个将领就把东晋留在山东、江苏一带的部队打的个落花流水!(太和元年,遣抚军慕容厉攻晋太山太守诸葛攸。攸奔于淮南,厉悉陷兖州诸郡,置守宰而还。)
借着八王之乱的契机,一个叫做鲜卑的古老民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新兴的霸主,三百年以后,甚至可以理解为鲜卑统一了中国。
传说鲜卑人的祖先是黄帝最小的儿子,被封在遥远的北土,在一片叫做紫蒙之野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叫做东胡。在秦朝的时候被正当盛时的匈奴击败,退守大鲜卑山一带,因此更名为鲜卑。
当时的鲜卑人没有文字,所以这些记载于口头的传说只能作为一些大致的参考。幸亏后来历史学家发掘了大鲜卑山的遗址,这样看来可以考证的鲜卑史还能推到秦汉时期。而魏书上言之凿凿的鲜卑从皇帝到汉朝的六十七代首领和后来的名字等,只能等将来的考证了。
幸亏鲜卑慕容氏的历史还不算太远,也比较可信。到汉朝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和匈奴的衰落,鲜卑扩张的势头似乎大起来,许多匈奴部落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地是由大鲜卑山为中心向四周迁徙辐射的鲜卑人。这样鲜卑人的势力就逐渐地散居到了中国北部边境,其中就有一支在三国初期由大兴安岭辗转向南迁徙到辽西一带,首领叫莫护跋,曾被魏国聘请当雇佣兵配合司马懿剿灭辽东公孙渊的叛乱,建立了不大不小的战功,被加封为率义王,(上节说过对少数民族首领一般都会赏赐一个王的头衔,但王也有大有小,这个率义王在名头上似乎就比鲜卑嫡系的代王小的多)在大棘城附近得到一小块封地,因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毛姓的确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在各种中国姓氏学经典上,都 一代伟人毛泽东
可以看到有关毛姓起源的同样记载: 《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姓源》也说:“周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左传》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 《广韵》说:“毛亦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为氏。” 同样的记载也见于《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一卷:“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 这里所引资料基本统一,即毛姓的得姓,始于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郑被封于毛。 如此说来,毛姓远古时还是王族的后裔。他们的得姓始祖,赫然是当年中国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的同胞亲弟弟,名叫姬郑(《通志》以为是姬聃,这可能是误解《左传》所致)。 正是因为沾了王族的荣光,姬郑当年才无功也受禄,被封为伯爵。这在当时可是最高的级别头衔了。不但如此,他还被被授予司徒之职,并获准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半独立性的诸侯国——毛国。 当年姬郑所建立的毛国,实际上也就是周成王封给其叔父郑的这地块小采邑,其地一说在今陕西扶风,一说在今河南宜阳。但是,姬郑也就是毛伯所建立的这个毛国,在历史上并没有起过什么大的作用和影响,因而有关它的记载也就非常少,甚至连它何时亡国、为谁所灭,也是一笔糊涂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毛国灭亡之后,它的子民为了纪念故国,便以国号作为自己的姓氏。 这便是毛姓的由来。 据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姓氏研究中心的调查,2009年,按照人数来排名,毛姓在中国大陆地区排第85位。
编辑本段姓氏渊源
毛姓的发祥地,是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国了。毛国所在地,根据人们的考证,就在 青年毛泽东
今河南宜阳一带。毛姓以此为源地,一步一步地向外地播迁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阳城一带)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毛姓另一来源,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现在河南宜阳灵宝一带。聃是周文王的一个儿子,是个伯爵,人称伯聃。其子孙亦以邑为姓。这两支毛姓其实同出一源,都是周文王一族后人。 周文王的这支后裔,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较早的是周代的毛公亨,后来是战国时代的毛遂,以及传《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等。
毛姓-家谱介绍
毛姓有文字记载的家谱应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因毛姓是周文王之子,是皇室后裔,为伯爵,该书记载战国前帝王和诸侯大夫的姓氏和世系,应在此之列。汉代的毛姓世系还应在《世本》上有所补充,而未见专书。可惜《世本》在宋代已佚,我们现在所看到毛姓最早的较完备族谱是宋代的龙图阁直学士毛渐(1036—1094)所修《清漾毛氏族谱》(晋代毛宝和唐代毛衷时修过谱,可能较简单,且已失传,只留下序),该谱于元丰六年(1083)初纂,并作《源流序》和《毛氏世谱》,对毛姓历代祖先予以介绍,保存下来了十分珍贵的毛姓世系资料。 《清漾毛氏族谱》,从宋代毛渐初修开始,至民国25年(1936)已修谱10次,平均不到百年修谱一次,这样就较为真实和很少遗漏,而且该谱编修十分齐全,分内、外、天、地、春、夏、秋、冬8集,100多卷,世系图表详尽,可称得上是谱谍典范。天集一卷载有《始祖毛伯至五十二世宝公世系图》,天集二卷载有从毛宝南渡以后的《自一世毛宝至三十五世初翁公、立翁公世系图》,清漾毛氏祖宅一派承接天集二卷,记有《毛立翁之子璋公之派世系图》和《毛璋次子开公元孙之派居清漾祖宅世系图》,这样总共有109世,至今保存完好。
吕姓家谱名单有哪些人?
本文2023-10-12 04:54: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