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的作用角度分析弘扬中华民族的必要性如题 谢谢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从意识的作用角度分析弘扬中华民族的必要性如题 谢谢了,第1张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不同的文化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的。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任何一个人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哺育和影响。 第二,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必须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西方近代伦理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也就是用民族的美德来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 第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而言,我们的现代化既是物质方面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又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保持和发扬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现代化。 第四,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如果忽视文化、道德的社会作用,不讲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贪污腐化、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就会大量滋生。 (二)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已进入立法程序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已进入立法程序,配合立法,文化部已在启动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各地也对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抢救和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关系着民族的利益。传统文化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一样,是一种国家资源。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不仅表现在大量的典籍文化上,也大量地表现在民族民间文化上。实际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其传统文化的最终体现,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的,有体现在精神方面的;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第一,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富于革命的精神。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凭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闻名全球的四大发明,又被称为“礼仪之邦”。 第二,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墨子》强调要“举公义”,贾谊《治安策》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明理学家们所提倡的“义利之辨”和“理俗之辨”,在剥除其为封建国家服务的消极一面之后,可以看到其中渗透着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公利而应当牺牲个人私欲的强烈要求。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追求“廓然大公”的高尚境界的道德要求。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林则徐所写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第三,中华民族具有注重人际和谐的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和谐,简称“和”。“和”即是不同的事物相聚集而达到平衡。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孔子第一个把“人”同“仁”联系起来,并把“仁”解释为“爱人”。“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和为贵”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第四,中华民族具有顾全大局的精神。在眼前的局部利益和长远的关系到战略全局的根本利益之间,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的是后者。前者被称为小利,而后者被称为大利。孔子强调,不论国家或个人,都不可因只顾小利而妨碍大利。 第五,中华民族具有追求人的最高思想境界的精神。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之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人生诸种需要中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又往往成为实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支柱。 第六,中华民族具有努力加强自我修养的精神。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切都是同正心、诚意、克己、自省的功夫相联系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曾子要求经常“三省吾身”,孟子讲“养性”、“养身”,讲“良知”、“良能”,直到宋代理学家们主张“尊德性”,明代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都特别强调道德的修养践履功夫,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关键。 (四)保护传统文化的途径 1.通过典籍的整理传承本国的文化 比如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这是一个继承传统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对我们来讲,历代修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一个地方要修方志,一个家族要修家谱,有的家族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完整的家谱。 2.通过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各种艺术形式: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等;还有各种习俗:祭祀、婚俗、丧俗;传统节日,各种工艺形式,以及各种酒醋的酿造技艺等。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了解都已融入文化层面,如中医药、陶瓷的技艺,等等。 1)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地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 (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4)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 (5)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 (6)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7)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与时俱进。 (8)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9)要在全社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在开发时必须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开发。要使传统文化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下面是我看过的一篇文章,或许能够解答你的疑问~

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

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你好!以下是我看过的两篇文章,希望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家谱被中国人丢了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

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

在这个清明佳节,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到底“我是谁”?

你有没有疑惑过这个千古以来的哲学难题?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也是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的心中大惑。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去脉,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

从我们出生到懂事时,大人就会反复告诉我们——“记住,你姓xxx,你是xxx人”,是的,当你姓了某个姓氏时,其实就已经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缘关系了,通过这个姓氏还可以追溯根源。

那么,想要了解“我是谁”,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亲人?

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其实,这就是家谱。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约有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

家谱包含有哪些内容

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从一姓到一国一家,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

世系表

“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家训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传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家谱图像

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辅,但一张好的也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记录、整体概念,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1、老照片;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4、故居/村庄图。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诩蟆⒔涠牟⒔渖莩蕖⒔淅炼琛⒔渚粕⒔湟莸饶谌荨S械募移字屑窃赜邢缺沧迦嗣切⒕蠢先恕⒅揖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方志四川

你可能喜欢的文章

向阳花开守护花季,赣榆未检在行动~

赣榆区检察院将党建与廉政警示教育相融合,积极推动“两化”建设

春暖花开进校园,赣榆检察干警来作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啦!

赣榆区检察院党总支赴区国税局参观交流党建工作

赣榆检察的“检花检草”,一起来围观!

喜欢本文,请点赞

人间四月芳菲尽,枫叶嫩枝始盛开。四月春深,染绿了万水千山,催发了千枝万叶,仿佛昭示着一个泱泱大家族,正焕发着勃勃生机,继往前行。在这生命茂盛的季节,盛世昌平,东至县菊江江氏各支房派,承上启下,相继发起倡议,续修家乘,以谱立世,演绎家族灿烂的春天。菊江江氏上谱修于清末民初,岁月遥没,风雨如晦,二房微公堂当地支谱痛失兵燹。族内宗贤二十世裔水宝、二十一世裔金明率承大任,风尘数月,幸在安庆市找回老谱。水宝族仁年逾古稀,皓然白首,终见久违家谱,不禁潸然泪下。

天以日月昭明,地以山川钟秀,人以祖先发脉。饮水思源,不忘血脉。菊江江氏宗谱自远祖以迄近亲,记载着家族的源流和迁徙,更传承着祖训和家风,是了解本族历史的一部教科书。纵观历史,朝代可替,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史长存,生生不息。"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其义一也",家谱的家,即是家族的家,集万千家族便是国家的家。家谱之重,岂不令人视为瑰宝!

江氏之先,出自舜封江国侯元仲公,基肇济阳,传国四十七世,为楚所灭,后人以国为氏,元仲公尊为一世始祖。三千年沧海桑田,自济阳至东流,从宰相到御史,列祖列宗创建了一部辉煌的江氏家族历史,前贤谱序,历历在目,鄙言何需一一缕述。唯菊江江氏自华二公始迁东流菊邑,简古详今,志以不忘,以祚孝思先人,福佑子孙。

古人言曰:"国之兴也,必有忠君之臣;族之兴也,必有敬祖之裔"。昔日,菊江江氏八房宗贤十九世裔永固先生,心忧老谱残缺,呕心沥血,整理资料,其学行足为江氏师范。江老搦管撰文,详细介绍了菊江江氏概况:

菊江江氏是江氏宗族的一个分支,自江氏一百十七世裔华二公于洪武十三年,由江西都鄱之界大湾迁居安徽东流南门道观嘴始。华二公敬为菊江江氏始迁祖。据《东至县志》记载,晋元兴四年,即公元四百零五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东流域属彭泽。菊花独傲秋霜,晚节犹香,陶公种菊东流,不与浊世同流,深受后人景仰。南唐之后东流置县,县称菊邑,江称菊江,菊江江氏由此而得名。华二公生八子,长房得公官至提刑按察史,其子三,长子渊公世居道观嘴,次子涣公迁铁山渡,幼子濬公职居迪功郎,迁居上乡隅溪江家坝;二房微公迁居下乡黄石矶曾家湖;三房衍公迁居江北宏深宕;四房循公迁居西冲许村桥,越五世鳌公迁居施家坂青峰岭路边江,又有迁七里湖葛仙地;五房复公迁居徽州歙县,越二世文波、文源二公由歙县而迁东流下官吉阳及茅家嘴;六房从公迁居下乡黄石矶仙姑庙江家坝,从公生子灏,灏公官至文林郎,任县令,其子二,幼子汜公迁居桐城余属嘴;七房徤公迁居天林庄韩家桥;八房径公迁居濠口嘴江家坝,其后代镜公迁居后村庙,镜公后裔士华公讳有功,恩授武略骑尉,官至松江都阃府,迁居省城。

其中二、四、六、八房后代在从公定居地彭岭江坝头(现地名)建有"菊江江氏支祠",又称"石矶宗祠",堂号"生花堂"。祠联曰:"祖德高如山并耸,宗功深似水同流","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孝顺事正当人人尽心焉论富贫","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斯祠虽毁,其联含义深刻,令子孙后代永世受炙。江氏永固、水宝二老情系宗谱,制行念祖,享有遐年,当耄耋时而精神益固,乃得天独厚哉!二十一世裔金明工作之余倡修二房支谱,贤宗仁裔,后继有人。

二房微公卜居地黄石矶,临江抱湖,丘陵起伏,是古代水军基地。南宋赵构为防御金兵南侵,曾在此设控海水军。明朝正德十四年六月,南昌宁王朱宸濠率六万叛军起兵鄱阳湖,顺江而下,陷九江、经彭泽、掳东流,屯兵黄石矶,以待直取安庆、攻芜湖、占领南京。当他看到黄石矶怪石嶙峋,不禁询问:此处何地?随从吴人,口语黄王不分,将"黄石矶"说成"王失机",宁王叹然失色,随后一语成谶,终被南赣巡抚王守仁消灭。明朝王世贞据此作《阻风黄石矶》,清代冯荃书《黄石雄风》,黄石矶声名大振。

微公裔孙世居当地,族蕃派衍、分户别门,环黄石矶而越仙姑庙、彭岭周边,相互守望,族隆云兴。当今岁在戊戌之春,草木竞发,合族共修宗谱,谁支谁脉,秩然而有条;孰亲孰疏,井然而各当。更使祖德宗功宛然如在,左昭右穆焕然一新,俾后生来者,展仁孝之思,传礼让之俗。华牒玉成,菊江江氏宗谱正如奔腾不息的江水,滋润着它所流经的每一个生命。祝江氏后起之秀,激流勇搏,在生命的长河里,家风扬帆,演绎精彩的人生。是为序。

              公元二零一八年孟春之吉

你好!你找的是不是这篇文章?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家谱被中国人丢了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

在这个清明佳节,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前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由此,在世界几大文明中我们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民族。这点也为世界各国人民、各族人民所称道。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就因为中国人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

一方面通过典籍的整理传承自己的文化。比如中国有修史的传统,有“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这是一个继承传统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对我们来讲,历代修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一个地方要修方志,一个家族要修家谱,有的家族的家谱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完整的家谱。另外一方面,传承文化的方式还通过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各种艺术形式: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等;还有各种习俗:祭祀、婚俗、丧俗;传统节日,各种工艺形式,以及各种酒醋的酿造技艺。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了解都已经融入到文化层面了,如中医药、陶瓷的技艺等等。

从意识的作用角度分析弘扬中华民族的必要性如题 谢谢了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不同的文化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的。每个民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