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一部家训与一个家族的兴盛】家族家风家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4收藏

【家风: 一部家训与一个家族的兴盛】家族家风家训,第1张

▲宣扬和传承优秀家风 (卢易 摄)

《颜氏家训》书影

■ 冯祖贻

提要

由无数家训(包括家范、家箴、家规、家法)所规范的一个家庭或家族必须遵循的道德理念、生活方式、文化风范,传承下去必然形成某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家风的践行反过来又丰富了家训,因之家训与家风是一种格式化的条理与具体践行之间的关系。

《颜氏家训》在颜氏后人的具体实践中,也证明了家训对规范一个家族的家风,乃至学风,保证其时代流传、发扬光大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1

古代教育的百科全书

今天说到家训或家风,无不要提及《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对我们在新时代树立良好家训、家风有什么帮助,就不得不从这个家族说起。

《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531-590后数年),字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随晋元帝南渡的世族之家。颜之推前九代(一说五代),历东晋、宋、齐、梁,都出仕朝廷,南北朝动乱的社会,给他们的生活留下深刻影响。

《颜氏家训》最令后人称道的是它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贡献,如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教育史家认为可媲美于西方的夸梅纽斯(1592-1670),但时间上却早了近千年。《颜氏家训》共20篇,其中不仅有家庭教育(包括胎教、父母兄弟的家庭伦理),还包括了一个人成长中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含处世之道、友朋之道、养生之道等),职业教育(含理想职业的选择、多种才艺的培养等)及学习目的、方法的培养,独特家风的传承等等。称得上一部集古代中国教育理论、经验、方法的百科全书。

2

中国家训之祖

《颜氏家训》早在宋朝就赢得很高评价,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代李参坡《庭帏杂录》也说:“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为什么颜之推的“家法最正”,又被后人奉之为“祖”?这是由《颜氏家训》内容决定的。

《颜氏家训》一书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要从小抓起,由家庭推及社会。颜之推认为,从婴儿知道啼哭时就应引导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训。”进一步,教育还应提前,这便是“胎教”,胎教自周代便已有了,但置于家庭教育之首还是从《颜氏家训》开始的。婴儿期的教育就像新媳妇初进家门一样,“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是不应忽视的。颜之推将家庭中夫妇、父子、兄弟关系称之“三伦”,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方能维护家庭的和谐。对治家,他提出要勤俭,不可奢靡浪费,称“藜羹缊褐,我自为之”。他特别反对买卖婚姻,对北齐贵妇人盛装出门为丈夫儿子“争讼曲直,造请逢迎”打官司、走后门,甚至“代子求官,为夫诉屈”很瞧不起。家庭治理好了,方推及社会,而社会上的优良风尚需从上做起、从先(前辈)做起,这便是“风化”,“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后施于后者也。”强调上者(上级)、先者(前辈)对推动社会道德前进的重要作用。

第二,提倡“礼为教本”,要以忠孝仁义作为人生准则,为人不能贪慕名利而要做实事。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讲礼的社会,因此礼是教育后世的根本。颜之推心目中的“礼”,包括了以下几点:一、要“养亲”,即孝顺赡养长辈;二要“事君”,忠于君上,“见危授命,不忘诚谏”,目的是“以利社稷”,内有爱国之意;三、“勿骄奢”、要“敛容抑志”,恭教对人,谦抑对己;四、“勿鄙吝”,“重义轻财,少私寡欲”;五、“勿暴悍”,要“尊贤容众”,“小心黜己”;六、不“怯懦”,“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在危险关头勇敢奋发、毫不恐惧。颜之推的“礼为教本”不只讲礼的本身,而应付之实践。他用一句话告诫后代:“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说明“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切均依自身努力。

第三,要勤奋学习,树立终身学习习惯;学习要经过自己实践、不能轻信“耳受”;周围的贤者、能者都可以为师。《颜氏家训》特列《勉学》专篇,以古代、当代勤学的故事勉励后世。他总结出一句话:“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颜之推提出要善于向周围贤者、有专长的长者、强过自己的人学习。颜之推说,“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贩牛牧羊”者中都有先进者,都可为师。南北朝是等级森严的社会,颜之推以能者为师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第四,维护颜氏门风并世代传承。作为南北朝的世族,颜之推深感维护门风的重要,《颜氏家训》的首篇和末篇,他都反复叮咛,写“家训”的目的便是“整齐门内”,耳提面命地交代后代“绍家世之业”。为之他要求后代要按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严格要求自己,不只做“典正”之人,亦要写“典正”之文,绝不能陷于“轻薄”之途。

《颜氏家训》的写作方法也很有特色。颜之推往往以儒家经典、格言名句作为问题出发点,以历代圣贤如孔、孟、周公做楷模,以当代人、颜氏亲属乃至本人亲见的故事作范例,达到循循善诱的效果。无数的家训、家范、家诫、格言都继承了《颜氏家训》,形成中国家训的庞大体系。

3

颜氏家族三个世纪辉煌

《颜氏家训》在颜氏后人的具体实践中,也证明了家训对规范一个家族的家风,乃至学风,保证其时代流传、发扬光大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颜之推本人便是南北朝时期的学问大家。《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了他众多作品,有文字学的,有音韵学的,有古籍校注等,但仅有《颜氏家训》及个别单篇存世;就《颜氏家训》言,便是了不起的成就。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这样推崇颜之推,称“他是南北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当时所有大小知识,他几乎都钻研过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颜氏家训》20篇,就是这些见解的记录。”

颜之推的期望没有落空,他的后代都继承了家学。颜之推长子颜思鲁隋代任东宫学士,唐初任秦王(李世民)府记室参军,颜之推文集(含《颜氏家训》)就是由他整理编定的。次子颜愍楚,继承了颜之推音韵学上的成就,著《礼俗音略》;三子颜游秦,唐武德间任廉州刺史、鄂州刺史,对《汉书》有独到见解,著《汉书决疑》,其学问又被其侄颜师古继承。

《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反复告诫子孙要恪守儒家的忠孝仁义,这点被颜氏后人遵循不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颜杲卿(692-756)和颜真卿(709-785)。两颜是堂兄弟。唐安史之乱初,颜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真卿任平原(今山东西部)太守。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出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他历任三朝(肃宗、代宗、德宗)。德宗时藩镇割据,他奉命去河南汝州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处。李在藩镇中位置最重要,势力最大,很想称帝。以此李逼颜真卿叛唐。颜真卿怒斥:“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颜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辈诱胁乎!”李希烈还在颜真卿住处挖一大坑,欲坑杀之,颜真卿坦然道:何必多事,只要一剑便可。最终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杀于蔡州。

颜之推后人在安史之乱这一特殊年代表现出的忠、孝、节、义,是颜氏家风得以传承的最好体现。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很重视后代在文化艺术修养上的养成及提高。他本人对书法很有研究,称“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书法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他最看重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不仅收藏,更多方研习,他要求子孙“真草书迹微须留意”。

颜氏一门对书法的重视,终在颜真卿身上结出奇迹。颜真卿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处得到了笔法,他写的正楷端正雄浑,气势宏伟,行书则遒劲勃发,极像他的为人。中国书法到颜真卿又大放异彩,他的“颜体”至今仍奉为书法正宗,留下的笔迹如碑刻中的《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手迹《祭侄文稿》为书法史上的珍宝。

从南北朝到唐中叶,颜之推本人及后代,出现了一流的学问家、一流的书法家,也出现为后人称道的忠臣、义士,从时间上推算,其家业和门风,辉煌了三个世纪(6-8世纪)。

4

良好家风与良好国风密不可分

《颜氏家训》及所确立的家风及传承,给后世很大启发。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家族传统的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古训。《颜氏家训》说:“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无数家训(包括家范、家箴、家规、家法)所规范的一个家庭或家族必须遵循的道德理念、生活方式、文化风范,传承下去必然形成某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家风的践行反过来又丰富了家训,因之家训与家风是一种格式化的条理与具体践行之间的关系。两者通过“教化”即家庭教育来完成。通过《颜氏家训》我们更能体会家教(家庭教育)的重要。

由于家训在家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良好家风又与良好国风密不可分,历代文人都重视家训一类文字的撰写。明、清后,各地纷纷编写家谱,一部家谱必有家训或族训,“谱必列训”成为惯例。一部宗谱也说:“谱列家箴、家礼、庭训,立宗法,实仲国法也。”(《康熙潜山吴氏宗谱·凡例》)后人称颜氏“家法最正”,所谓“正”正指这点。家训能起伸引国家法律的作用。

《颜氏家训》在内的各种类型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部分,但历代家训无不反映了时代的价值观及需要。也有许多时代的局限,这自然是应扬弃的。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植入今天的家训、家风,仍须我们深思熟虑后为之。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完[完、宽,读音作héng(ㄏㄥˊ),亦可读作huáng(ㄏㄨㄤˊ),但不可读wán(ㄨ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时期宋国第在者微子,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史籍《希姓录·十四寒》记载:“完氏,微子之后。”

微子,名子启(后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改称子开),朝歌人(今河南淇县)。原封地在微,爵为子,所以称微子。

微子是商王帝乙之长子,纣王的庶兄。微子曾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终不可谏”,便问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认为有理,便远离纣王回到自己的封国微(今山西潞城)。后微子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一带也称为“微”,山称微山,湖称微山湖。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周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原因。周武王很受感动,乃“亲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上卿士。

约在公元前1063年,周公姬旦平灭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之后,以周成王姬诵之命封微子国于宋(今河南商丘),管理殷商王朝的遗民。微子遂成为宋国国君、始祖。

微子寿终后,葬于今山东微山湖中间的微山岛西北部高岗上。微子墓前有古碑四通,主碑上有汉朝匡衡所书“殷微子墓”四字,横额为“仁参箕比”。“箕”指箕子、“比”指比干。

至圣先师孔子称微子(宋国始君)、箕子(朝鲜国始君)与比干(殷商终君)为“世之三仁”。

微子屡屡谏正,持仁以恒,为政贤能,为殷民所爱戴,所以被世人称作“完仁之君”。古汉字“完”是恒久之意,读音为胡官切。故尔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完氏,为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héng(ㄏㄥ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完颜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为满洲镶黄旗之核心。完颜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称白号之姓(贵族之姓),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击败大辽国创建金国后,为金朝国姓,后来金国灭了北宋王朝。

完颜氏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即明朝时期称谓的“王甲部”。完颜氏世居完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什河流域)、讷图(今辽宁沈阳)、喀拉沁(今内蒙古喀拉沁旗)、英额(今辽宁通化)、佛阿拉(苏克素浒河支流加哈河与首里口河之间三角形河谷平原的台地上)、新京(今吉林长春)等地。

在金国灭亡之后,皇族完颜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北两个不同地方。当时跟随皇帝左右的宗室,大部分集中在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不肯南下的宗室,仍集居于上应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经历了元、明、清、民国至今近八百年的沧桑变化,几乎全部被汉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所同化。后所冠汉字单姓甚多,有完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

此外,在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中也有完颜氏,皆为金国人在元朝时期加入元籍者,亦有称汉字单姓完氏者,同宗同源。

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之完氏,正确读音为huáng(ㄏㄨㄤˊ),为“完”的古读音,即雨方切,亦即“皇”之音,以念先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为创金国之皇的功绩。

第三个渊源:源于 ,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完氏,据文物《重修朝真寺碑阴题名》记载:“‘完’,源出完颜氏,金人裔也。金大定年间,禁女真人勿得混汉姓,故去完而为颜氏,惟在曲阜不敢与兖国之姓,特称完氏。”

该支 完氏实际上是古代女真族人的后裔,祖上曾经是金国的王族贵胄,因此沿用“完颜氏”为自己的姓氏,后避讳先贤颜回之圣称,省改为汉字单姓完氏,正确读音作huáng(ㄏㄨㄤˊ),取“完”的古读音,即胡光切,亦即“皇”之音,以念先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为金国之皇的功德。

三迁徙分布:

今云南省的昆明市波罗村,河南省的洛阳市、鹿邑县、平顶山市汝州市,甘肃省的泾川县,江苏省的镇江市、睢宁市、扬州市,山东省的曲阜市、微山湖市,重庆市的万州区等地,均有完氏族人分布。

二郡望:

洛 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故城辖地达今韩国首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王朝亦以洛阳为陪都。故而现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桓 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

三历史名人:

完继文:(公元1930~今),广东番禺人。著名口腔科医学专家。

1950年10月参加工作。曾在中国人民 三○三医院、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南宁市工农兵牙科诊所等单位工作,现在南宁市二轻医院退休,曾任口腔科主任。

写有论文《如何在口腔科门诊中施行保护性医疗制度》、《牙科手术后感染及出血的防治》、《祖国医学对周病的认识与治疗》等,其中《中药黄莲治疗牙槽脓漏》、《中药治疗颌骨骨髓炎》、《面神经周围麻痹中药疗法》三篇论文获得“南宁市人民委员会”奖状,市长授奖。1981年、1982年、1983年被评为南宁市先进工作者。

你好!

1吃面更容易口臭

2肯定不会了(同性恋除外)(要不是因为天冷,可能连衣服都不会再穿了)

3(1)金指的就是大金朝,女真族兴盛时期建立。

女真族出现于10世纪初,至1635年(清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以“满洲’、族称诏告中外,前后活动于历史舞台凡700余年,大体说来,其间经历了发展(辽代)、兴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和再度兴起(明中叶以后)四个时期。本章叙述的,是其前两个时期的历史。在这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女真人经过艰难奋斗和顽强拼搏,使一个被契丹贵族分而治之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金王朝的建立,既大大推动了女真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在巩固祖国北部统一,发展北方社会经济,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形成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2现居地/3文化传统)

探访女真族后裔:恪守三大族规 至今不和岳姓通婚  除去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河南省的完颜姓分布于5个乡镇、闽台女真后裔改姓粘、北京女真后裔改姓王或汪,他们都坚守着祖宗的一个遗训——

  

  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

  

  凡姓完颜者,皆女真后裔,即满族人。女真人的第一次辉煌是建立大金国,伐辽灭北宋,与南宋划淮而治。在与南宋的攻伐当中,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等与南宋的岳飞争斗,流传下来的《精忠报国岳飞传》脍炙人口,可是女真完颜氏后裔与岳飞后裔也因此成了永远的仇敌。在第四届金源文化节期间,来到阿城的女真后裔都表明了一个祖训: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

  

  河南完老家村:

  

  恪守三大族规

  

  像在甘肃泾川繁衍生息八百多年的完颜部落一样,河南鹿邑完老家村的完颜姓村民也仍然守护着女真完颜氏的文化符号和民间信仰,恪守着三大族规:一是不听不看《说岳全传》;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礼》、《八大锤》等戏曲,据说,1978年古典戏解禁后,有一个剧团在邻村演《朱仙镇》,被完老家村村民上台阻止,并发生打斗;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可与汉姓通婚,但不得与岳姓通婚。

  

  来到阿城祭祖寻根的完颜三坤就是来自河南省鹿邑县完老家村的,他告诉记者,年轻时的他也参与了那次和剧团的打架。“我们也是完颜宗弼的后代。”三坤如是说。

  

  完颜三坤告诉记者,在河南共有5000多名姓完颜的女真后裔,分布在马铺、老庄、太清、贾滩、杨湖口等五乡九村,共750余户,近3000人。另外,汝州市完颜庄、许昌县完门村尚有2000余人,是从鹿邑迁入的。

  

  鹿邑女真后裔本为完颜氏,后改姓完氏。据《完氏宗谱》记载,他们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迁徙而来的。元末明初,宗弼后代完颜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战功被封为“女真将军”,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东,现有完颜牌坊村)。明万历年间,完颜佩的10世孙完颜必重由肥东赴京赶考中得探花,为官河南,落户鹿邑。

  

  必重的三个儿子各有自己的住所,三兄弟的住所竟然选在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距离在20公里左右,必重的长子所居地形成了现在的北完楼村,三子所居地形成了今天的南完楼村,而位于中间的完老家村则是必重次子的原居地。

  

  闽台粘氏:

  

  无比艰辛寻觅祖脉

  

  在2000年6月18日的阿城首届金源文化节上,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台湾亿丰集团董事长粘铭带来了近百人的寻根团。“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这句歌词始终萦绕在粘铭先生的脑海中,闽台粘氏豁然意识到粘氏的祖脉来自金源,粘氏的根在阿城。在第四届金源文化节上,粘铭先生带来了30多人的祭祖团。

  

  闽台粘氏本是金国开国元勋、都元帅、金源郡王完颜宗翰的后代,可谓望族贵胄。八百年前的粘罕难以预料自己的后裔辗转到当年欲征而不能的华南地区,如今又回故乡访祖寻根。完颜宗翰,本名粘没喝,亦称粘罕,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侄。《金史》称其:内能谋国,外能谋敌,决策制胜,有古名将之风。他姿貌雄杰,善于马上用剑。宗翰在金国的地位和功绩不亚于人们熟知的金兀术。宗翰在金国历史上最大的功绩当算攻陷汴京,抓获徽钦二帝,押宋俘数万返回上京。粘罕病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真珠、割韩奴商决,以父亲粘没喝之名冠粘为姓氏,表明没有争夺皇位的意思,以避猜忌生变。后来,其后人辗转南迁,因避乱世不忍杀戮继续南下,至元代落脚泉州、晋江、南安、石狮等闽东沿海地区。

  

  自20世纪80年代初,闽台粘氏开始以谒祖、修复宗祠的形式频繁开展恳亲欢晤活动。开始,他们把元朝时的八世祖粘博温察尔在石狮的墓地作为始祖墓,后又修复闽台粘氏大宗祠。后来,闽台粘氏在追寻中发现自己的根在金上京,在金源故地阿城。

  

  粘罕天性异常严酷残忍,特别是消灭辽国和北宋后,居功自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国事无论大小都得他说了算,虽一品大臣跪拜在他的面前也不还礼。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太宗皇帝的头上。金太宗吴乞买是个非常平民化的皇帝,论辈分是粘罕的叔叔,他时常到田野中放牧,光着屁股到阿什河中与牧童一起洗澡。一次,太宗违背先帝遗训私下动用了国库少许银两,结果这事被粘罕知道了,他竟领着众大臣将太宗从龙椅上拉下来,噼里啪啦一顿臭揍。然后,亲自搀扶太宗坐在龙椅上,向皇帝谢罪。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上,大臣(不包括篡政者)动真格的打皇帝,粘罕也算创下了空前绝后的纪录。

  

  粘铭说,宗翰还有一个大功劳,在宋人洪皓的笔记《松漠纪闻》里记载,公元1128年,宗翰率兵占领曲阜,几个辽籍汉人要打开孔子墓。粘罕问通事高庆裔:“孔子是什么人?”高答:“古代大圣人。”粘罕大怒:“大圣人的坟墓怎么可以侵犯!”遂处死盗墓人,使孔林得到保全。

  

  北京皇族后裔:

  

  对故土一片深情

  

  《金史》记载,完颜姓相对于汉姓是王,金国灭亡后,宗室完颜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逃归东北的后裔自为部族。到了明末,完颜部(又称“王甲部”)归顺了清太祖努尔哈赤,成为满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清末,其族人多冠汉字姓王或汪。

  

  王昭,又名完颜昭,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30世孙,旅日画家。其出生在北京,后东渡日本。本届金源文化节,由于王昭事务缠身未能赶来,但是他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前来阿城祭祖寻根。

  

  王晴雪、王响逸和王阳三姐妹告诉记者,她们的家庭是真真正正的女真人皇族后裔,其父姓完颜,名为完颜爱兰,其母姓爱新觉罗,名为爱新觉罗·溥韫娱,都是皇室。她们的父亲完颜爱兰是大名鼎鼎的擅长画兰草的画家,人称“兰草王”;她们的母亲是清朝摄政王载沣的六格格,即末代皇帝溥仪的妹妹。1993年,她们的父亲就曾来到阿城寻根,留给博物馆许多书画,并将珍藏的溥仪的四幅行书扇面赠予博物馆,表现了对祖辈与故土的一片深情。

  

  三姐妹说,她们小的时候根本不敢说自己姓完颜,妈妈姓爱新觉罗,也不敢承认自己满清皇族的身份。尤其是在学校上历史课的时候,只要老师讲到满清时或是同学们谈论到满清时,她们都赶紧离开,以避免尴尬。

  

  景爱在《北京完颜氏遗族考》和《当代中国的完颜氏遗民》等文章中认为,至今留在北京居住的一支金国皇族后裔,也就是三姐妹这一支。他们的始祖完颜守祥,与金哀宗完颜守绪为兄弟,据说出自金世宗庶子。

  

  女真后裔分布广泛

  

  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女真族后人,其中安徽肥东和山西一些地方也都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女真后裔。

  

  据史书记载,金国亡国之后的女真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金国时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们被分别称为女直、水达达、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满族;另一部分是金国时南迁中原的女真人,自金国中叶以后,他们汉化程度逐渐加深,至元朝时已不再被视为女真人,而一概以汉人称之。

  

  金国以来,因战而迁的女真后裔以家族形式聚居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不在少数,目前,人数较多的有安徽的肥东、福建的泉州、台湾的彰化、甘肃的泾川以及山西的安邑。

  

  据了解,在安徽肥东县的女真后裔目前约有2000余人。据《完颜氏家谱》记载,金国亡国后,有一支完颜氏的女真人流落到云内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为避免蒙古人的民族歧视,他们改完颜氏为完氏。元末,这支女真人的首领完颜佩投身朱元璋麾下,位至将军,洪武初年,奉命屯田庐州,从此便定居于肥东。

  

  本报记者张金辉谭立顺

  

  金兀术与岳飞

  

  谭立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虽然海沟河无法与长江相比,但是在这里却诞生了一个奠定时代格局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鼎鼎大名的金兀术。随着传统评书《岳飞传》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播,岳飞和金兀术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也正因为如此,岳飞及与其有关的人、故事、文学作品、戏曲曲目都极具影响力,比如有些人想到岳飞就热血沸腾,而有的却掩耳不闻。如今的女真人后裔,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金兀术后裔、河南鹿邑完老家村金兀术后裔都信奉着一个祖宗传下来的遗训:男人不能娶岳姓女子、女子不能嫁岳姓男子。金兀术的后人和岳飞的后人已经成了不可能和好的仇人。

  

  说英雄,贬坏蛋,中国历史上的哲学从来都缺少辩证法,所以岳飞就成了民族英雄,金兀术成了侵略的洋鬼子。但是,在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从金源入主中原的女真人做出了极为出色的贡献。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金宋对峙,出现了两个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主战派人物,这就是金兀术和岳飞,然而这两个人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金宋对峙,不论是谁成就功名,都会生灵涂炭,于是站在两个主战派的对立面,秦桧、挞懒也就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于是乎,金宋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战战和和、和和战战。在挞懒的主张下,金兀术经营多年的陕西、河南归还给了宋,于是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取二帝。当金兀术除掉主和的挞懒后,再次伐宋,夺回陕西、河南,当力有不殆的时候,金宋签下和约划淮而治,而此时的南宋主和派也大占上风,除掉了岳飞,保住了江南一隅的百年和平。

  

  两个主战派,两种结果。令人叹惜,将遇良才,谁更胜一筹?历史没有给这个机会。但是,主战的金兀术却意识到了和的必要性,于是有了金宋南北对峙的格局,而岳飞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打,还固执地以为很快就会直捣黄龙,完全不考虑偏安的朝廷根基尚未稳,急需休养生息。

  

  从这一点来说,金兀术看清大局,是要胜岳飞一筹的。更高的是,金兀术在临死前拟定了对南宋的5条策略,第一条就是“如宋兵果举(进攻),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如果胜不了南宋,就采取以北宋亡国之君钦宗赵桓(兄)“安坐汴京”,扼制南宋享国之君赵构(弟)的办法,并断言:“其礼无有弟与兄争”。

34现在基本上都讲汉语,推广普通话嘛!呵呵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颜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年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也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颜真卿的主要作品有:

1、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2、祭侄文稿:行草书。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元代张敬晏题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3、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4、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时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此碑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臻完善,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5、颜勤礼碑: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七十一岁。除《集古录》、《金石录》著录外,他书无言及者。现藏于西安碑林。此碑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

6、中兴颂:全称《大唐中兴颂》,楷书。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现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7、颜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780)七月立,碑在陕西西安。明赵涵《石墨镌华》云:“此书结法与《东方赞》正同,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王世贞云:“余尝评颜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之有玉筋体者。风华骨格,庄密挺秀。真书家至宝。”

8、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行草书。是唐广德二年(764)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墨迹不传。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此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通观全篇书法,一气贯之,字字相属,虎虎有生气。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迄今一千余年,读之莫不令人肃然起敬。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9、自书告身帖:楷书。书法苍劲谨严,结衔小字亦一丝不苟,清淡绝伦。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此帖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是后人学习楷书不可多得的良范。

留[留、畱,读音作liú(ㄌㄧㄡ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古帝尧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姓源·韵谱》中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

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点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长阳县西堡镇附近山区,东流经贺家坪、高家堰等地镇,在津阳口注入清江),称丹朱。

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却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

一说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禅让给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

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但在史籍《山海经》一书中,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注释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说明丹朱在汉朝时期人们眼里,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

但在史籍《竹书纪年》中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是刻意指明,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

这说明,当尧之时,帝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的社会争斗当中。

丹朱有九个庶兄,其中有被赐封于留邑(今江苏沛县)者,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留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留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留姓,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春秋郑国邑,后有人为姓。”

周王朝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之留邑(今河南偃师),其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留氏。

在朝鲜佚史《留纪》中,也记载了留氏族人的历史,高句丽国王和大臣的王号和姓名多含“留”字,是西周王畿留人被逐后,有一支族人在西汉时期(公元前37年左右)迁至东北亚地区,以今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为都城,建立了高句丽国,国王和大臣多为留氏,并建有周留城。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世居察哈尔地区,后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拉、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冠汉姓为留氏、刘氏、雷氏等。

②满族留济理氏,满语为Linggirl Hala,汉义“黑狐皮”,世居黑龙江地区,后冠有汉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满族完颜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完颜氏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后为金国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世居完颜、讷图、喀拉沁、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汉姓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族人,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顺治皇帝执政时期,有正黄旗尚书完颜·留保,其后裔中有取汉姓留氏者。

二迁徙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湖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四、留姓历史名人:

留正

1129-1206

字仲至,泉州永春人。乃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六世孙。生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卒于宁宗开禧二年,年七十八岁。绍兴十三年,(公元一一四三年)第进士,授南恩州阳江尉。历权中书舍人,言记注进御,非设官本意,乞免奏御。从之。主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累官签书枢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等职,先后受封申国公、卫国公、魏国公,卒赠太师,谥忠宣,绍熙初,拜左丞相,谨法度,惜名器,毫发不可干以私;引赵汝愚与之共政。孝宗疾革,数请车驾过宫。帝拂衣起,正引裾泣谏,退再上疏,言极激切。嘉泰元年,(公元一二o一年)封魏国公,进少师观文殿学士。卒,谥忠宣。正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宋史本传》行于世。

留正从政四十余年,清正廉明,直言敢谏;尤其是主政期间,谨法度,惜名器,举贤才,而且在宫廷斗争波谲云诡之中能宽容大度,一心为公毫发不干以私,孝宗称其“纯诚可托”,“真宰相也”,是为南宋前期一位贤相。他有诗文、奏议、外制20卷行世

留梦炎,浙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字汉辅。生年不详,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状元。

留梦炎为人奸诈,见风使舵。中状元后,历官宗正少卿,秘阁修撰,福建提举,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学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虽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临事退缩,称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亲临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即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对此,文天祥作《为或人赋》诗云:“悠悠成败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终,金马胜游成旧雨,铜驼遗恨付西风。黑头尔自夸江总,冷齿人能说褚公。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学与为人,待为上宾,多次派人劝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坚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请求元帝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梦炎却阻止道:“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从而坚定了元帝杀害文天祥的想法。

留梦炎后在元朝为礼部尚书,迁为翰林承旨,官至丞相。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留梦炎致仕,不久,病死家中。浙江人曾说:“两浙有留梦炎,两浙之羞也。”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

留双龙,男,汉族,大专文化,长沙市优秀教师,望城县黄金乡桐林中心小学校长。小教一级教师。1965年2月18日生于望城县黄金乡龙塘村;1991年毕业于长沙市教育学院历史产业。1982年参加教育工作、任教导主任四年、中学校长四年、中心小学校长3年,两次评为县化教师,一次评为县学雷锋优秀个人,一篇论文获省《程序导学》课题组一等奖,有多篇语文教学、思品教学、学校管理论文获市县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1993年被评为长沙市优秀教师。

留从效:(公元906~962年),字元范;南安桃林场人(今福建泉州永春桃城镇留安村)。著名五代时期晋江王。

幼年丧父,以孝顺母亲、尊敬兄长名闻乡里。好读书,尤好读兵书。少年时到泉州当衙兵,后升为散员指挥使,是闽王王审知手下的将领。

留金锁:(公元1935~今),蒙古族,内蒙古人。著名现代史学家。

1955年毕业于内蒙师大文史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中国历史学会理事、内蒙古历史学会理事长、国际蒙古学协会会员。

1955~1972年在内蒙古师大历史系任教。

1972年调到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工作,曾任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

1983年被评为内蒙古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开始享受 特殊津帖。

二十多年从事蒙古史研究工作,主持编写并审定三卷本《蒙古族通史》,著有《十三~十七世纪蒙古历史编纂学》、《蒙古历史概要》、《成吉思汗传》等。校注蒙文《白史》、《水晶鉴》、《黄金史纲要》,撰写论文多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组建了内蒙古历史学会,结合地方史编写,组织召开三次全区性的地方史学术讨论会。

现任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学百科全书》副总编、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内蒙古师大蒙古史研究所 教授。

留展型:(公元1959~今),福建石狮人。著名地方贪贿官员。

原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土地规划管理局局长,因巨贪受贿六百万元而潜逃,至今仍被通缉。

五家乘谱牒:

清源留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馆。

清源留安留刘氏族谱,著者待考,明嘉靖戊戌十七年(公元15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馆。

【家风: 一部家训与一个家族的兴盛】家族家风家训

▲宣扬和传承优秀家风 (卢易 摄) 《颜氏家训》书影 ■ 冯祖贻 提要 由无数家训(包括家范、家箴、家规、家法)所规范的一个家庭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