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姓是指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姓是指什么?,第1张

一、宗族称谓 祖: 早祖先称始祖世皇帝般知祖宗作始祖宋朝僖祖作始祖世修家谱、作家传往往喜欢攀附古代名自始祖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别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始祖 太祖: 始封君王朝建立者太祖三魏曹操太祖唐李渊太祖宋赵匡胤太祖明朱元璋太祖清努尔哈赤太祖太祖朝君所太庙百世迁 祖宗: 始祖及先世功德者尊称我汉代始凡创业君死庙号律祖汉称刘邦高祖唐称李渊高祖等等凡功德帝王死庙号律称宗汉称文帝刘恒太宗唐称李世民太宗等 嗣、太宗、宗:古代宗制度规定同始祖嫡系房继承系统宗、余宗 宗: 宗嫡叫宗宗讲家;于宗讲族宗继承始祖爵位主持始祖庙祭祀 世:世太古代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古代嫡外其称支 嫡: 古代妻所称作嫡同指妻所嫡继承父亲位权力社位远远高于庶 别:古代诸侯嫡外都叫别 庶: 古代妾所称作庶庶位比嫡低能承奉祖庙祭礼承袭父祖位 嗣: 作既嗣嗣经礼认位与亲等同古代礼嗣问题明确规定、必须同姓二、必须同宗支三、辈必须相 公: 诸侯王(公)嫡外其称公另外诸侯称作公 考妣: 父母称考妣指已死父母即亡父亡母 继父: 父死母亲再嫁夫称继父 八母: 八种身份同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母、庶母乳母 嫡母: 妾称父妻嫡母于嫡母服制斩衰三 继母: 父亲妻称继母于继母服制齐衰三 养母: 继称收养母亲养母养母服制斩衰三 慈母:妾所其母死其父令别妾抚育别妾慈母 嫁母: 亲母父亲死再嫁称作嫁母嫁母服齐衰杖期 母: 父亲休弃母称作母母服齐衰杖期 庶母: 父亲妾称庶母士庶母服缌麻 乳母: 父妾曾乳育者称乳母乳母服缌麻 九族: 九族所指说说自高祖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姑姑)、姊妹(外甥)、(外孙)、同族(父母、兄弟、姊妹、);母族三即:母父 (外祖父)、母母(外祖母)、母(娘舅);妻族二岳父、岳母 2、亲属称谓 古代凡血缘相近同姓本族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 高祖父(母):曾祖父(母) 曾祖父(母):祖父(母) 祖父(母):父父(母) 父母:父母 身:自本代 : 孙: 曾孙:孙 玄孙:曾孙 孙:玄孙(五世指本位起主立孙) 世父(伯父) : 父兄 叔父:父弟 世母(伯母) :世父妻 叔母(婶) :叔父妻 姑(姑母):父姊妹 姑父:姑夫 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伯叔 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伯母、叔母 祖父(堂伯、堂叔) :父兄弟 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祖父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伯叔叔妻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 族父:族祖父 族兄弟:族父 嫂:兄妻 弟妇:弟妇 (侄):兄弟 (侄):兄弟 孙:兄弟孙 甥(外甥):姊妹 私:姊妹夫 婿(婿、婿): 夫 表(姑表) :父姊妹 外祖父(外王父):母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母 舅(舅父):母兄弟 舅母(妗):舅妻 母(姨母、姨):母姊妹 姨父:姨母夫 表(姨表):姨 舅:母元弟 母兄弟、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兄弟姊妹 外舅(岳父、岳丈、丈、泰山、岳翁):妻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母 姨(姨):妻姊妹 妻侄:妻兄弟 舅(嫜、公):夫父 姑(婆):夫母 姑嫜、舅姑:夫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伯、叔):夫兄弟 姑:夫妹 娣妇:夫弟妇 姒姆:夫嫂 娣姒、妯娌:古弟妇与嫂简称 亲家:妻父母与夫父母间婚姻具体说夫父姻妻父婚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古今亲属称谓杂谈 何称呼自亲属称呼自家亲属我听或见家、舍、亡、先、犬、几字 [家]: 用称比自辈高或着亲含谦恭平意称父家父、家严称母家母、家慈称丈家岳祖父家祖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用谦称比自卑幼亲属舍弟、舍妹、舍侄、舍亲说舍、舍 [先]: 含怀念、哀痛情已死者尊称已离世父亲称先父、先、先严、先考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 用于已死卑幼者称呼亡妹、亡已故丈夫、妻、挚友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 旧谦称自幼涉及深犬、犬等 []: 用称谦词自称自、等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六亲说历众说纷纭致几种说指父、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亚二说指父、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四说指父母、兄弟、父兄弟、祖兄弟、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父母亡隶巍指父、母、兄、弟、妻、现代比较通行说现代汉语六类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排行顺序;伯仲二叔三季排行父兄称父父弟称仲父仲父弟称叔父叔叔称季父父弟都统称叔父 古今妻称谓:我现称男配偶妻古至今妻称呼竟近四十种 君、细君:早称诸侯妻作妻通称 皇:皇帝妻 梓童:皇帝皇称呼 夫:古代诸侯妻称夫明清二品官妻封夫近代用尊称般妻现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谦称自妻谦称荆、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表示贫寒意 娘:古自妻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共患难妻 内:称自妻书面语称内、内助尊称别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旧称意妻内掌柜称内家 太太:旧社般称官吏妻或权势富称自妻太太今尊敬意思太太 妻:指妻早期妻、妻室单称妻表示亲书信称贤妻、妻 伴:指夫妻般指 娘、婆娘、婆姨:些称妻娘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些俗称妻堂客 媳妇:河南农村普遍叫妻作媳妇 婆:北城乡俗称用于口语言 :称婆太俗语称拗口所取折衷叫 继室、续弦:妻殁再聚约 家、屋、做饭:都言妻称谓 :些农村称妻或孩娘贱内、贱媳:古妻谦称 :男互称 马、:河南农村妻称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妻种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流行妻俗称 参谋、内务部:现代能干持家贤惠妻尊称 附: 旧妾称呼侧侄、偏房、星、夫、妇君

重修家谱

现代亦有必要

修家谱,在中国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活动,它和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家族历史一脉相承。在中国历史上,家族的发展大约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到汉唐的士族制度,所谓高第门阀,把持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这个时代,家族是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二阶段,隋唐到宋时代,家族体系一度解体,这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明以及当政者对大家族的打压。第三阶段,也就是南宋以后,家族体系又开始复兴,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清,修家谱的潮流,也正是这个阶段兴起的,隋唐以前,虽然也有家谱,但并不流行,南宋以后则成为普遍现象。

现代化来临,家族体系一度受到重挫,从近代抵抗和否定传统伦理开始,到特殊年代的破四旧等活动,家谱几乎消失无踪。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逐渐复苏,随后二三十年中,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修家谱活动呢?首先,我觉得它所反映的,是基本的生存得以保障之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之一。毫无疑问,修家谱是一种精神需求,中国传统中一向缺乏宗教传统,对家庭的皈依和信仰,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宗教功能。可以说,欧美人在宗教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意义,中国的则以家庭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和传统相比,人际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里的人们对面不相识的问题,早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而在修家谱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一些同宗同源的认同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同时,因为传统家庭的解体,中国人的家庭伦理也发生了剧变,家庭中的情感色彩越来越淡化,修家谱无疑会加强家庭之间、家族之内的情感联系,这对于现代家庭关系的建构,也不无补益。

当然,必须承认,传统的家谱所代表的价值和伦理,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等级色彩,比如歧视女性,比如刻意造假等,很多家谱都有攀附名人、乱认祖宗的问题,拉一个古代的名人当作自己的祖宗,这不是一种值得赞同的现象。有个故事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寒门,当了皇帝之后想要给自己找一个更高的出身,修家谱的时候,一度想拉朱熹做自己的祖先,但后来觉得这种行为有失皇家颜面,所以作罢。在今天,一些人修家谱,其实还有这样的现象,觉得有一个名人祖宗,自己也与有荣焉,其实大可不必,我想更应该自己做出成就,激励后人,这比攀附多少名人都好。

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即隐恶扬善,好事情就夸大,不好的只字不提,很多人批评,但我觉得,家谱毕竟不是历史,隐恶扬善也无不可,毕竟是一种正向价值的引导,鼓励后人做好人不做坏人,也有它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伦理越来越薄弱的社会,社会对人的行为要求,只剩下一些基础性、普遍性的要求,固然更能保护个性的发展,但却失之于细致。我觉得,家谱所代表的家庭伦理,固然有不适合现代,需要改变的地方,但总体而言,并不与现代价值冲突,我们完全可以在尊重现代价值的基础上,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有自身特殊的行为方式、价值模式,这也是多元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

家庭在变

伦理也会变化

社会学把家庭的类型分为几种,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核心家庭。所谓主干家庭,即祖孙三代住在一起,这是典型的乡土社会中的家庭结构。联合家庭像《红楼梦》《家春秋》中的大家庭一样,有大房二房,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核心家庭则是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一旦子女结婚就搬出去住,如果不搬出去,那就又成了主干家庭。

现代化以后,主干家庭迅速变成核心家庭,这一变化的原因,和城市化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调查的时候,核心家庭只占30%多,到今天,城市已经基本核心化,乡村虽然还保留着较多的主干家庭,但也在快速地核心化。

城市化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家庭结构变化,一定会导致家庭伦理的变化,这是世界性的问题,所有经历过都市化的国家,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变化。从乡土生活到都市生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家庭观念一定会变。现代有许多人重订族谱,但是不少人已经在城市生活,他们找到城里,希望把这些人写入族谱,以前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不入族谱甚至被视为奇耻大辱,多少恩怨情仇由此产生,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人并不乐意入族谱,这就是观念的变化所致。

从历史上看,家谱、族谱,是传统时代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前的宗族势力是非常大的,在现代化过程中,族权和父权、男权、夫权等一起,被当作应该摧毁的权力。不可否认,宗族传统中诸如尊敬老人、依靠长者调停纠纷等确实有正面意义,但同时族权中的糟粕也非常多,比如械斗,两村争水,同姓人都上去打,这是非常野蛮的现象。

再如歧视女性的问题,普遍来说,现在重修家谱,肯定不能公开表示排除女性,但确实也还有把女性排斥在外的现象,如果有一本家谱,里面没有家中的女性名字,你会怎么想?

家谱的意义,和传统时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伦理、宗族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也还有非常明显的父权、夫权的色彩,今天的人们重修家谱,可能有许多改变,比如淡化父权夫权、等级色彩等,但仍旧不能完全避免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的冲突。

而且,古代的伦理真的能够影响和指导今天的年轻人吗?我看未必,比如孝道,孝道的产生和古代家庭养老的现象有关,也就是说孝之所以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则,是因为它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但在现代社会,养老是社会责任,是政府的责任,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以后,仍旧有生活来源,孝道的功能失去了,自然而然就会衰落。再如亲子关系的变化,古代的亲子关系,是父为子纲式的,是不平等的,今天的亲子关系则是人格平等的前提下产生的新型关系。

所以,在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家谱、族谱所承载的文化、伦理已经很难再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外在的表现看,只有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连祖父母都没有了,还要家谱干什么?从功能来看,家谱把族谱把血缘关系下的一群人放在一起,但实际上他们各自生活,远隔千里,难道一家打架,还会天南海北地把所有人都叫来一起上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今天重修家谱,或许还有文献的意义,怀旧的意义,但却已经没有什么实际功能了,它本身也在变成一种小的文化传统,不大可能再成为现代家庭伦理的一部分了。

说郭松龄是郭子仪的后代,这个除了他们自己家的家谱外没什么证据,而且就中国历代来说,攀附历史名人做祖先也是一种很常见的事。

郭松龄是奉系大将之一,以起兵反奉差点逼的张作霖下台闻名。按照他的家谱记载,郭松龄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之后,在明朝时候移居东北,不过这个说法也只能当作参考。

家谱是中国记载一个家族繁衍生息和主要人物的书,应该说在一定时间内,家谱还是可以反映出某个家族的出身和所属关系。不过时间一长就难说了,因为战乱等原因家谱中断或遗失的情况很常见,往往是到太平年间才进行重新编写,其中难免出错,所以时间越长,家谱越不可靠。而从唐朝到民国,历时时间很长,其中经历大规模的战乱都不少,郭松龄的家谱到底有多严谨,这个就很难说了。

而且中国历代攀附名人是一种很常见的事,也就是把忠臣显贵等有良好声誉的名士列为自己的始祖,比如说朱姓很多以朱熹作为先祖,而包姓很多以包拯为祖,甚至有不顾历史名人出身一网打尽的,比如贵州《清河张氏宗谱》将张良、张飞等历代张姓名人都编写了进去。另外还有一种倒过来的情况,就是某个名门没落以后,主动将当时的同姓名人拉进来。比如南宋时的杨沂中(杨存中),深受赵构宠信,死后追封和王。名将杨业的后人因为杨沂中的祖先叫杨信,于是认定和杨业的父亲杨信是同一人,将杨沂中也加入族谱。虽然杨沂中的祖先是儒生,而杨业的父亲是割据一方的大将,不大可能是同一人。所以可想而知,这个族谱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因此说郭松龄是郭子仪的后代,这个也只能看看,别当真。

  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巨大,古人对家族关系十分重视。殷商甲骨文中已见家谱刻辞,到了周代形成"同姓不同婚"的原则。当时还出现了专门执掌"奠世系,辨昭穆"即专职研究家谱世系的史官。春秋战国便有《世本》一书流世,汉晋以后,谱系之学更加兴盛。早期只有王公贵族方可有谱,而后修谱之风逐渐走向民间。

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所修,而所述先祖事迹都远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受姓前后,其间相距数千年,要做到真实可靠并非易事。因此,过去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究其原因,有些可能与编修的人故意做假有关,有些则是历史的原因使然。如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对于这种旧谱散失的情况,宋代人曾有过很多令人信服的论断,如被誉为新式“苏欧体”家谱奠基人之一的苏洵就曾指出“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尤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忘而独存,则由谱之力也。盖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 另一位奠基人欧阳修也说“自唐末之乱,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无不指出了当时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同样,在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修谱之风尽管颇为盛行,但情况也相当复杂,其中沿袭者有之,攀附冒认名门者有之,含糊其事、胡编乱造者有之,真假相间,不一而足。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修出的家谱至今仍有所见,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有几乎一样的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辞等,咋一看来天衣无缝,但张王李赵几乎一个面孔,以致许多家谱中都出现了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题跋序言,其实都是这些“谱匠”的杰作。对于这种情况,现在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将其视为祖传之宝;甚至一些报纸也动辄发布消息,说某地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谱,记载了某姓某族数千年的世系传递,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等等,几乎吹上了天,其实真实性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由上可见,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而人们又有把自己与很早以前的祖先联系在一起的习惯,于是伪造世系、拉名人作祖先等便成为经常使用的办法,从而使家谱所反映的血统次序并非都那么真实可靠。对此,钱大昕也指出家谱“支离附会,纷纭蹭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并无多少事实可信。当然,这种做法如果追根求源,其实由来已久。在古代,几乎所有的开国君主都要伪造自己的世系,把自己的家族与以前的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一些名人也乐此不疲。如汉高祖刘邦本是山东一布衣,南面登基后因不知先祖所出,便自称是唐尧刘累之后,伪造了商周以来的有关谱系。其后,两汉之际的王莽代汉建新,自称黄帝、田齐之后,也是有意拉名人作祖先。三国时,刘备明明是编席卖履的小贩,却到处夸耀自己是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臣武将,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而曹操本是由夏侯氏入继曹姓的,但仍自称其先祖出自黄帝,而曹操之子曹植又说其先祖姓姬,是周王室的后裔。后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说曹姓是虞舜的后代,出自有虞氏。作为一国之君的曹氏,竟然如此三易其祖,说明他们自己实际上已经不知道血统所出了。

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几乎举不胜举。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称是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之后,认为白公胜在被楚国杀害后,子孙逃亡秦国,世代为将,如白乙丙即是其中一个。白乙丙裔孙白起为秦国立过大功,受封为武安君,白氏从此兴盛。事实上,白居易的这些自述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白乙丙生活时代要早白公胜一百多年,不可能是他的后代。因此,后来曾有人针对家谱的这种妄相攀附而对其进行尖锐批评,并说它“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从这种意义上说,上述观点也并非没有道理。

我国古代许多家族拉名人作祖先,并把他们记录在家谱中,其做法实际上是十分不科学的。众所周知,我国姓氏的来源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发展过程中又经过离合演化,情况十分复杂。今天使用同一姓氏的人,历史上不一定同宗同姓。尤其是一些大姓,来源更为复杂。如向称“圣人之姓”的孔姓,虽有自孔子以来连绵不断的世系可考,但如果认为天下所有的孔姓人都与孔子有关,或者只有这一单一的血统则不合事实。从有关记载上可以考知,孔子的孔姓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贵族孔父嘉的后代。而在当时,卫国也有孔姓,源出姞姓;陈国有孔姓,源于妫姓;郑国有孔姓,出自姬姓。上述4支孔姓人后来都有子孙传世,但由于出自子姓的孔姓人因有孔子而地位最高,其余三支为了抬高自己,后来也都自称是孔子的后代,从而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血统。特别是清代时,全国孔姓与颜、曾、孟三姓联合修谱,凡姓孔的人都被认为是孔子的后代,使用共同的字辈作为辈序,使本与孔子无关的其他三支孔姓人的假冒身份得到了正式确认。从此,要想区分哪些人与孔子有关,哪些人与孔子无关,就更加困难了。至于那些人口相对较小的姓氏,也未必都有完全纯正的血统。

在不少民间编修的家谱上,还常常可以看到把自己与人类早期的一些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内容,确信自己是他的多少代孙,自己的血统100%纯正。其实,这种说法也是难以成立的。在前些年,一位专家曾作过一个推算,说假定一位姓张的男子与一位姓李的女子结婚,生下儿子后,在儿子身上只能有张姓血统的1/2。这位张姓男孩长大后与姓刘的女子结婚,所生的儿子身上只能有张姓血统的1/4。如此代代递降,到数千年后的张姓人身上,所谓的血统也只能是天文数字了。因此,历来在我国流传很广的“万代一系”、“某姓血统”等观念,其实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

所以说,要想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找出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是100%纯正血统的姓氏,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同姓一家”、“五百年前是一家”等等,都不过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仅仅具有思想观念上的凝聚力,并不能认为历史上真的如此。

当然,关于血统问题,有时还比较敏感,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你对他说他家祖传的家谱是假的,他不是某某名人的后代,不是他的多少代孙,他一定会难以接受,甚至会要跟你拼命。在另外一些人中,有时候尽管自己也感觉到有假,靠不住,但碍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承认。诸如此类的情况即使在港台海外地区也有所见,充分说明了血缘观念在我国民间的根深蒂固。

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姓是指什么?

一、宗族称谓 祖: 早祖先称始祖世皇帝般知祖宗作始祖宋朝僖祖作始祖世修家谱、作家传往往喜欢攀附古代名自始祖曹操、曹植、曹睿祖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