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杜著名的有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姓杜著名的有谁?,第1张

杜姓历史名人:

1杜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2杜诗:河南汲县人,汉代著名廉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3杜康:相传是周代善於酿酒的人。《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杜密:河南省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

5杜林: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

6杜畿:曹操的高参,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

7杜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8杜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9杜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10杜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详。《经行记》作者。唐中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十载(751),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大食军战於怛逻斯(今苏联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唐军大败,被俘甚众,杜环从军在营,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后於宝应元年(762)附商船回到广州。著《经行记》,记述其在被俘时期的经历及见闻。

1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杜佑之孙,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后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12杜苟鹤:杜牧之子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

13杜如晦:唐初名相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参与发动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史称:“玄龄多谋”,如晦善断,当世语良相,常称房杜。”

14杜仲儒,渡琼始祖字学道,号东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北宋熙宁元年(1068),应举孝廉,诰授太学博士。后从福建到海南任澄迈县尹(县长),妻赵氏及凤鸣、凤岐二子随之渡琼,始居澄邑(今澄迈县老城镇)。

15杜琼: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画家,其画开吴门派先声。

16杜堇: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明代画家,作画取法南宋院体,最工人物,笔法细劲畅利,时推白描高手。

杜审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学家,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孙为杜甫。

17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錡之妾。錡谋叛被杀后入宫,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后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18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杜荀鹤: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诗人,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

19杜充(-1141) 南宋叛臣。北宋末南宋初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字公美。北宋哲宗(赵煦)绍圣间进士。钦宗赵桓靖康初,知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时金入南侵,因恐流之燕人为敌内应,尽杀之1128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宗泽死,他代为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留守,两河忠义军皆引去。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今南京市),未几,金兵渡江,他弃城逃往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旋即降金。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金命其为燕京(今北京市)三司使。九年为行台右丞相。

20杜宇:传说中古代蜀国国王。周代末年在蜀始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于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

21杜韬:〔五代·南唐〕京兆(今西安)人。少为富商。善画木屋,师卫贤,深得其要。后延为东榻,所画与贤相伯仲,但伤于奇巧不老耳。《图绘宝鉴》

22杜重威:五代后晋大臣。祖籍朔州(今山西省朔县,位代县西北)。因避后晋出帝讳,改名杜威。为石敬塘之妹婿。后晋初典禁军,以平安重荣,授成德军节度使。其在任期间重敛百姓,税外加赋,故世人怨怒。后晋出帝石重贵嗣位后,契丹曾多次进犯,他每次闭城自守,不肯出援。后以北面行营招讨使,统诸军击辽,怯懦惧战。946年(出帝开运三年)举军降契丹,引辽军南下骚扰,继而镇守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位冀南磁县东南)。后汉刘志远来攻,粮尽而出降,不久为后汉诸大臣所杀。

23杜预:出身在忠于曹魏政权的官宦世家,从小博学多通,但由于司马氏的专政和排挤使杜预受到牵连,年过三十仍未出仕。司马昭执政后杜预渐受重用,先后参与了伐蜀和《晋律》的修订。晋代魏后,杜预多次被晋武帝启用出镇边关,在任期间杜预提出了五十多项安边兴国的建议,均为朝廷采纳,并积极进行科学发明,修订出通行于世的历法。咸宁四年杜预继任羊祜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期间兴修水利,奇袭西陵,三陈平吴。在最后的灭吴战争中担任西线指挥,智取江陵,招降交、广,为西晋的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4杜浚:(1611~1687)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黄冈(今湖北黄州)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寄情于诗文之间。杜硙诗学杜甫,遗貌取神,遒宕清逸中时有气势,五律尤佳。其诗多登临及与朋友交往之作,明亡后诗多寓兴亡之感。因家贫无力付梓,著作多散佚。现存《变雅堂诗集》10 卷及《变雅堂文集》8 卷,只相当于其全部著作的十之二三

25杜月笙:(1888-1951)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原名月生,后改名镛,号月笙,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南杜家宅。四岁以前,母父相继去世,先后由其继母和舅父养育。十四岁到上海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日夕与流氓、歹徒为伍,又嗜赌成性,不久被开除,转到潘源盛水果店当店员。后拜青帮陈世昌为老头子。陈世昌是小东门一带的流氓头子,绰号“套签于福生”,在青帮中属“通”字辈,杜月笙按序排在“悟”字辈。由于陈世昌等人的关系,杜月笙获得机会进入黄金荣公馆。他机灵诡诈,善解人意,很快获得当时法租界华探头目、黑社会头面人物黄金荣的赏识,成为其亲信,由佣差上升为鸦片提运,并负责经营法租界三大赌场之一——公兴俱乐部

26杜聿明: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生母叫高兰庭,出身贫寒家庭。杜有四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杜聿德。

27杜重远:(1897—1943),辽宁开原人。早年留学日本,1923年回国后在沈阳开设肇庆窑业公司,曾任辽宁商务总会会长。“九一八”事迹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以记者身份在湘、鄂、川、赣、沪等地活动,鼓动民众抗日救国。曾参与筹办《生活日报》。1939年任新疆学院院长,后创办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光芒》。1943年遭军阀盛世才杀害。

28杜凤瑞:1956年加入中国***,他在日记里写道:“一个革命者,处处为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能够为党的利益、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1958年10月10日,6架国民党飞机偷袭福建前线,杜凤瑞与长机一起驾机参战。当一架敌机炮击长机时,他边呼叫长机摆脱袭击,边向敌机射击。长机脱险,杜凤瑞却陷入重围。他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当击落一架敌机后,自己的飞机却被敌击中;在此危机时刻,他仍驾驶着受重伤的飞机,继续顽强战斗,直到再次击落一架敌机后才跳伞。空降时,不幸被敌弹击中,壮烈牺牲。杜凤瑞牺牲后,其遗体被安葬在福州西湖之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党委号召全军学习他的英雄事迹,国防部命名他生前的飞行大队为杜凤瑞大队。为纪念杜凤瑞,方城县于1972年在县城东关建立了杜凤瑞纪念馆,1984年又将县城一条主街命名为“凤瑞路”。

29杜可用:元初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杜万一,都昌(江西都昌)人。靠白莲教起家。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举义旗反元,义军达万余。自封号为杜圣人,称天王,年号万乘。以谭麟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僧为国师。后被元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镇压被俘杀。

30杜文秀:清咸丰同治间云南回民起义领袖。字云焕。云南永昌府保山县金鸡村人,回族。生长于商人家庭,自幼读书,聪颖过人,入庠应试,补为廪生。为人刚毅正直,见义勇为。

31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相公庄镇河滩村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曾率起义军长驱千里,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打击了隋朝的腐朽统治。后降唐,被毒杀。

32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杨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33 杜国痒:(1889-1961)中国马克斯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曾用杜守素、林伯修等笔名。广东澄海人。1970年留学日本。1961年和李大钊组织“丙辰学社”,反对袁世凯的帝制行为。同年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听日本马克斯主义学者河上肇讲经济学,是我国较早接触马克斯主义学说的学者之一。其著有《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便桥集》等。遗著编为《杜国痒文集》。

34 杜定友:(1898~1967) 中国图书馆学家。原籍广东南海 ,生于上海 。1918年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同年赴菲律宾大学留学,学习图书馆学。1921年毕业回国。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东中山大学等校任图书馆馆长 、主任。其间并曾于1922年创办广东省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1925年创办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任广东省人民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馆长 ,广东文史馆馆员。杜定友一生从事图书馆建设和图书馆学教育 ,对图书馆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著有《世界图书分类法》、《图书目录学》、《分类原理与分类问题》和《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等。

此外还有文学人物,《牡丹亭》的杜丽娘,《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

当代的就不一一列举了,实在太多了。

  个人简介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汉族,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国抗日将领,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与桂南会战,获昆仑关大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获得释放。1981年病逝于北京。

  杜聿明是黄埔系骨干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蒋介石视为股肱,堪称救火队长,奔波于辽沈、淮海两大主战场。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是他的女婿。

  [编辑本段]青年时期

  杜聿明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生母叫高兰庭,出身贫寒家庭。杜有四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杜聿德。

  杜聿明从小就喜爱玩弄枪支,常偷偷到野外去打野鸡,并偶有猎获。十二岁时,在李鼎铭(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过)办的成家坌小学读书。李是杜的表哥。杜在学习上得到了这位严师的指点。

  不久,祖父母相继去世,当家的伯父杜良辅也病故了。杜良奎一直在外教书,素来不问家务,杜聿明只好承担管家的重担了。杜虽是少年当家,由于聪颖过人,居然很快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

  杜十六岁时,他的父亲由榆林返家,见其因操家务,学业基本荒废,大为失望,决定将家务交侄儿杜聿成管理,杜便随父到榆林中学继续读书。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是杜聿明的堂哥。杜在读书期间,爱好体育,并且很快学会了步枪射击瞄准要领。他立下这样的志向:要么学好英语,能够出洋去看一看世界强国,学一学他们富国强兵的方法;要么投笔从戎,自己能够训练出一支保家卫国的精兵。毕业考试,他的英语成绩不佳,遂决心做一个爱国军人。

  1923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学毕业。同年8月,与比他大两岁的曹秀清结了婚。曹也是米脂县人,父亲是该县工商界的头面人物。她原先在家中学习诗文绘画,婚后才到榆林女子师范读书,曾参加中国***,后来“清党”被清了出来。

  正当杜聿明从榆林中学毕业后急于寻求出路的时候,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与此同时,他也在报刊上看到了吴佩孚办洛阳军官学校的招生广告。由于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杜斌丞的熏陶,经过慎重考虑,毅然选择投考黄埔军校。

  [编辑本段]黄埔军校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陕籍青年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因为于右任(国民党元老、曾在陕西担任靖国军总司令)向蒋介石的推荐,杜等全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于右任赠给他一幅对联: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杜编在第三队第三区队第九分队,队长为金佛庄,同学有陈赓、李仙洲、侯镜如、黄杰、关麟征等人。

  开学不久,学校开始办理入党登记。杜聿明同时收到***员和国民党员两份登记表。他接受了国民党党员登记表,成为正式的国民党党员。

  杜聿明受训六个月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他精心安排士兵每月六元的伙食费,带着炊事兵上街买菜,然后又跟着下厨房做饭,全连伙食办得很好,深受连长和士兵的称赞,不久擢升为第二排副排长。他当副排长后,却对士兵要求苛刻,以致不得人心,处境困难。

  1925年春,杜聿明随教导第一团参加第一次东征。时任该团宣传队长的陈赓,见杜在连里呆不下去,便把他调到宣传队当队员,担任检查部队军容风纪的任务。他发现任何一个官长或士兵,只要打破老百姓的一只碗或损坏一棵庄稼,都要有关人员照价赔偿,不稍假借,有时自己掏钱赔偿。攻淡水城时,蒋介石挑选敢死队员,作为爬城先锋,他自告奋勇报了名,但未被入选。

  东征军攻克淡水后,杜聿明长了一身疥疮,请假回广州医治。疥疮治愈后,杜与其他三人回黄埔军校谒见党代表廖仲恺,廖不禁大喜,说:“你们来得正好,胡景翼(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河南军务督办)要办军官学校,连连打电报请广州派人协助,现在派你们到河南去,帮助胡筹备建校。”临行前,廖将一封信交给杜,要杜经过北京时,将信面呈孙中山先生。

  同年3月初,杜一行四人到了北京,受到汪精卫的接待。他们见到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孙中山。杜聿明将廖仲恺的亲笔信双手递给了孙先生的副官马湘,后写了一封致廖先生的信,汇报了孙中山的病情。接着,他们转赴开封,在胡景翼的直接领导下,协助苏联顾问,筹办军校。仅一个月之久,胡因病去世,新任军长岳维峻(原第二师师长)对苏联顾问和黄埔学生都不相容,杜等在河南没有容身之地,被迫返回陕北。

  不久,国民二军高桂滋团补充营营长、大地主吴宝山为扩大日已的势力,用重金聘请杜聿明为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未几,补充营在榆次被晋军缴械解散,杜被押至太原监狱卜太原警备司令孪生达是老同盟会员,对黄埔学生抱有好感,将杜释放,还摆一桌酒饯行。之后,杜郑重地给广州革命大本营及黄埔军校分别写了书信,汇报自己的情况,请示行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即回信指示:希望杜聿明仍留北方,争取机会和马湘联系,参加在北京碧云寺停厝的孙中山先生灵榇的守护。这时,正好高桂滋奉令率部开赴北京,担任京畿的卫戍勤务,重新组编的吴宝山补充营也随团北上。到达北京后,高桂滋将补充营改为特务营,派该营进驻西山碧云寺静宜园,守护孙中山灵榇。杜聿明仍任该营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编辑本段]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誓师北伐。杜聿明获悉这一消息,决心南下归队。他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京,不幸被孙传芳的稽查队抓获,关进老虎桥监狱。一天深夜,他约同牢囚犯数人,越狱逃出,乘船到达武汉。

  杜聿明逃到武汉,就去见邓演达(时任国民党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等职)。邓向他了解北方一些情况后,问:“你现在准备到那里去”他说:“我准备到南昌找校长。”邓只叫他到武昌南湖学兵团找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团长张治中。

  当时,武汉正发生“血花剧社”事件。张治中会见杜聿明时,问杜对此事件有何看法。他说:“我反对血花剧社有人提出反蒋的口号,我认为反对校长就是反革命。此中定有人捣鬼。不过我们国民党的处理也有不当之处,这种小事不必弄成惨案,搞得舆论哗然,不利于革命。”张连连点头赞许,并提醒他,现在外面思想情况很复杂,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张还劝他,在南昌方面战局未定以前,不必去找蒋介石,可以留武汉工作。因此,杜聿明打消了去南昌的念头,在张治中学生兵团任第一营第三连中校连长。

  宁汉彻底分裂后,武汉方面的倒蒋运动达到了鼎沸的程度。有一天,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在武昌阅马场召开大会,将枪决洪君器。洪是张治中的内弟,在学生兵团任职。洪的传令兵告密说:“张治中、洪君器等企图将学生兵团带到南京。”于是,武汉当局逮捕了洪。会上,当众人高呼“打倒蒋介石、枪毙洪君器”的口号时,杜既不举手,也不呼喊。当天晚上,三连召开***员和国民党员大会,对杜聿明提出质问,杜始终不回答一句话。最后,全连以党员大会的名义,决定将杜先行禁闭,待请上级彻底查办。有一天,他听到正在闲谈的一个守卫说:“这些都是反动分子,很快就要枪毙掉。”当晚,杜冒死逃了出来,扮成商人模样,乘船前往南京。

  杜聿明到南京后,找到了张治中,此时张任总司令部训练处校阅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又带杜去见蒋介石。蒋很高兴,给了杜一些钱,并叫他到总司令部黄埔同学会登记处登记。张遂委任杜为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同年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张治中出国考察,杜聿明跟着也失了业。他只好靠南京黄埔同学会每月十二元津贴维持生活。

  1928年夏,张治中考察回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令杜为该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次年初,杜回南京军校任第七期第四队中校队长;同年冬又任新编第一师第二旅参谋主任。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六团上校团长。

  1930年冬,教导第二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杜为第十二旅第二十四团团长。他认为团长这个职务很关键,搞得好就能爬上去,搞不好就会一蹶不振,因此格外奋发努力。师长徐庭瑶要求邯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松松垮垮的样子,唯独杜团认真遵照其指示办事,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

  1932年初,徐庭瑶的第四师奉命开皖北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在霍丘被红军邝继勋部击败。在关键时刻,徐令第二十四团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使红军损失重大。徐庭瑶为他记首功,并上报晋升杜为少将团长。这年冬,徐升任第十七军军长,杜被委为该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不久升为该师副师长(师长关麟征)。

  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分兵三路进攻热河,第二十五师奉命从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二十五师到达石匣镇后,杜聿明和关麟征驱车往古北口,与东北军军长王以哲联系。王要第二十五师接替第一一二师的长城阵地,在第一线担任防守,关不同意接防长城阵地,坚持在古北口南城占领第二线阵地。双方相持不下。杜乃向关建议说,从地形上看,长城比古北口地势高,高屋建瓴,得之则占先制之利,可以瞰制来犯之敌,可是关不同意。结果,第二十五师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形成第二道防线。而第一一二师主力却撤守古北口以西高地,仅留一个团守备长城第一线。

  第二天,日军西义第一军第八师团及骑兵第三旅团迅速突破左翼第一一二师阵地,进占古北口关口,并乘胜向第二十五师阵地发起攻击。关鳞征指挥所部张耀明第七十五旅反攻,在争夺高地时负伤。这时,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该师官兵,继续同日寇浴血奋战。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二师,率部撤至密云整补。

  这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进修。学习期间,经同乡、黄埔一期同时毕业的马志超介绍,参加了复兴社。

  1936年春,杜聿明从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毕业。杜本应返第二十五师供职,但由于和师长关麟征相处不甚和谐,不太愿回去。徐庭瑶即向蒋介石保荐他到新成立的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二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民党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日时,杜率领装甲兵团第一营的二、四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

  [编辑本段]抗日战争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该团扩编为第二百师,以杜聿明为师长。200师后来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的主力师。杜认为,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拥有优良装备只是条件之一,最重要的还须有能够使用这些装备的官兵,否则,优良的装备就是一堆废铁。因此,他集中全副精力大举练兵,决心在短期内将第二百师练成一支能够驰骋疆场与日军打硬仗的劲旅。

  杜聿明主张练兵首先练官,练官首先练自己。他自从任装甲兵团团长开始,就很注意这个问题;当师长后,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为了掌握技术。他穿上工作服,刻苦学习驾驶和修理,常常钻到车底下修底盘;他还把新发现的问题,随时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如:战车和步乒联合战斗如何协同;单车与群车之间的配合;战车射击和伪装;战车与炮兵协同等问题。杜善于学习,做到不耻下问,深入探索,终于由外行变成内行,逐渐系统地掌握了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指挥要领。在他的带领下,全师官兵钻研技术蔚然成风,形成了练兵高潮。当时,国民党随军记者评论说:“他虽非机械专科出身而钻研机械知识,极有心得。治军之暇,仍手不释卷,将来学问之造诣,兴事之成功,无可限量矣。”

  杜聿明说:“我们不但要加强作战指挥和战斗训练,还必须注意到加强精神训练,丰富官兵文娱生活。”他特委了一批政治干部,经常向官兵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要求连队成立小型俱乐部,创办黑板报,教唱军歌,经常组织球类、田径比赛。这些措施,深受官兵的欢迎。

  1938年12月,第二百师扩编成新编第十一军,从湖南湘潭移驻广西全州,杜聿明委为副军长(军长徐庭瑶)。不久,番号又改为第五军,杜升任军长。该军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唯——的机械化新军。杜提出:“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新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的朝气。

  这时,杜聿明把练兵的重点转移到步兵师的训练上来。杜认为,战场上决战的胜负,阵地攻防的得失,完全依靠步兵来完成,机械特种兵,只在火力协同,用火力的优势来压倒敌人,要达到攻必克,守必固,全部歼灭敌人于战场上,是要由步兵师来完成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士兵体格,并注重射击、刺杀、投弹、夜战、近战等训练。他每到各团、营、连看士兵训练时,都一一做示范,同士兵用步枪、轻机枪射击比赛,提出谁打得满分,当场发奖金;发现教育上有发明创造的,当场讲评表扬,并传令各师派军官来观摩。后来重庆军事委员会派员来校阅,第五军的军事训练列为全国第一。此时,杜聿明年仅三十四岁。

  李鼎铭

  原名丰功

  李鼎铭(1881—1947年),原名丰功,生于米脂桃镇桃花峁。出身农家,幼年受教于舅夫杜良奎(杜聿明之父)家中,遍读经史子集,兼及医学经典著作,精通地理、数学、天文、气象,曾自造地理仪、天文盘,计算日月蚀。因学有所长,闻名乡里。1903年赴绥德应试,考为廪生。1913年,利用临水寺开办一所国民小学,兼任校长。后又在桃镇又创办了国民高等小学,担任校长。李鼎铭先生从事教育事业十余年,并开办医馆,治病救人,群众颇多赞誉。1941年夏,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先后当选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边区政府副主席。同年,在边区参议会二届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受大多数议员支持。毛泽东批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会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他从政七年,对主管工作躬亲过问,不顾年迈体弱,坚持调查研究。1947年12月11日患急病医治无效去世。

  李鼎铭与“精兵简政”

  --------------------------------------------------------------------------------

  李鼎铭(左)与林伯渠合影。

  出处:http://newssohucom/20050805/n226567394shtml

  在我党历史上,“精兵简政”政策的最先提出,缘于党外人士李鼎铭的一个提案。

  李鼎铭(1881—1947)陕西米脂人,少年时期勤奋攻读经史,兼学中医,后考取廪生。辛亥革命时,他积极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提倡放足、剪发、禁赌,破除封建迷信。曾任国民党米脂县一个区的“肃反委员会”主任。对***主张的社会主义他开始时并不认同,后经他的儿子、***员李立果的影响、说服和研读社会主义书籍,并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比较,他发现***胸怀坦荡,以民族大业为重,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从而对***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

  1941年11月6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延安开幕了。在这次会议上,李鼎铭当选为副议长(后经毛主席提名,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在热烈的掌声中,李老先生拄着拐杖登上主席台,从容不迫地发表演说,讲自己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还就党内外团结问题和如何克服边区所遇到的严重经济困难,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就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困难的时期,如何度过难关、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困难,是当时我们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李鼎铭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对此进行了深深的思考,他经过与几位参议员商量酝酿,向大会提交了这一提案,提案总的原则是:“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反官僚主义”。

  这一提案提出后,立刻引起了很大反响,正值抗日救国紧急关头,敌人以大量兵力向我们进攻,此时精兵简政,岂不是自己束手就擒?一些议员提出质疑。但毛泽东却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良药。”毛泽东在事先批阅各项提案时,就已注意到了李鼎铭的这一提案,他把重要的段落用红笔圈就并摘录在本子上,还加上了批语。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多数议员改变了看法,认为“精兵简政”的提案,对于及时解决边区财政经济困难,不但适时中肯,而且具有远见卓识,可称得上是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18日,李鼎铭的这一提案以165票的高票数获得通过,决议“交政府速办”。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这是在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克服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和休养生息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毛泽东在1942年9月7日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说:“假若我们还要维持庞大的机构,那就会正中敌人的奸计,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使我们的战争机构适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得越发有力量,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要最后地战胜敌人。”“精兵简政”政策成为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十大政策之一,对坚持长期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杜聿明是国民革命军将军高级将领,也是著名的抗日将领。他是一位特别有才能的将领。而杜聿明打仗究竟有多厉害呢,从他的生平、以及他主持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我们足可以看到,杜聿明打仗的厉害。

一、杜聿明生平

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从小就爱舞刀弄枪,长大后报考了皇甫军校。曾经历过抗日战争、北伐战争等多个著名战争,且表现非凡。但是1949年在淮海战争胜利结束以后,杜聿明作为国民党派系将军,被人民解放军所俘虏。在被俘前是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他的成就都是一场一场的战争中打出来的,所以,杜聿明很厉害。

二、四大地区的苦战

在杜聿明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其中有四个地区的苦战,是非常考验人的,我相信一般人可能都不一定能够坚持下来。第一个就是攻克昆仑关,在作战期间,完全凭实力攻坚取得胜利。第二个是缅北战争,那个时候的杜聿明,身染重病,无法行走,都是用担架抬着,就这样,他也坚持取得胜利。第三个就是东北战争,由于当时的环境以及国民党内部的负责,使得杜聿明在打仗的时候,一时在北边打,另一会儿又被召去南边大,疲于奔命。第四个是淮海战争,可能对于杜聿明来说也是最痛心的一次战争,他在那个时候,被困在陈官庄,1月的淮海是冰天雪地的淮海,就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杜聿明还是坚持自己责任,一直指挥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从这四个战争中也可以看到,杜聿明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当粟裕回忆淮海战争的时候,对杜聿明有着一个很中肯很高的评价。作为对手的粟裕,能够对杜聿明有这样的一个评价,足可以让我们知道杜聿明治军作战,确实是特别优秀的人才。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列:给张思德同志开追悼会时即兴演讲的《为人民服务》曾提到过):“‘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 李鼎铭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克服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困难,而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一项重要政策,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 1938年10月侵华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封锁与破坏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物质供应极端困难。由于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难以适应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不胜负担。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中提出实行精兵主义。随后,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11人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还提出了五项具体实施办法。这个议案提出后,曾引起争议。有些人担心这会使边区在遭到敌军进攻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毛泽东看到李鼎铭等的提案后非常重视,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切实进行整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 解放日报表毛泽东起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阐明中共中央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是根本解决庞大机构与战争情况的矛盾,粉碎日军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最后战胜敌人的重要办法。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题目中的杜津明,应该是杜聿明。杜聿明是民国著名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创下“昆仑关大捷”的辉煌胜利,并率领中国远征军参加了在缅甸的“同古之战”“曼德勒会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国民革命军将领中,杜聿明的作战指挥水平稳居一流水准,最为擅长装甲机械兵团作战。

一、杜聿明的人生轨迹

杜聿明(1904年—1981年),字光亭,陕西米脂人,是明朝末年义军首领李闯王的老乡。杜家在当地家境殷实,有良田数百亩,杜聿明之父杜良奎,是前清举人。杜聿明幼年时,得以接受了良好而系统的教育。父亲希望他谨守家业,但年轻的杜聿明却不安心在穷乡僻壤虚度一生,一直渴望投身外面的广阔世界。

1924年,刚刚20岁的杜聿明,随几个同乡离开老家,满怀希望来到京城求学。当时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局势动荡,战火连年。适逢广州黄埔军校招生,杜聿明得知消息后,立即启程南下赶赴广州,成为黄埔军校学员。

在校期间,杜聿明刻苦努力,习文练武,军事技能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他参加了平息陈炯明叛乱、广州商团叛乱等诸多战事,表现英勇,崭露头角。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第二排副排长,正式开始军旅生涯。

此后,杜聿明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逐渐成为国军名将,历任陆军第一装甲兵团团长、200师师长,中国当时唯一的装甲机械军第五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昆明防守总司令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最后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从他这一连串光闪闪的履历就可看出,他在国军之中地位之高。

二、杜聿明的经典战例:昆仑关之战

1939年夏起,日本侵略军集结兵力,集中开辟华南战场。日军主力凶悍异常,接连占领防城、北海、钦州,并威胁重镇南宁。广西局势危殆。杜聿明审时度势,为了打击日军嚣张气焰,决定趁日军立足未稳,兵力尚薄弱马上发动反攻,夺占要隘昆仑关。

杜聿明采取“关门打虎”战术,以第200师、荣誉第一师正面主攻昆仑关,新编第22师为右翼部队,攻占五塘、六塘,阻击南宁方面日本援兵;第200师副师长彭璧生率两个补充团担任左翼支队,绕甘棠、长安攻击七塘、八塘,堵住昆仑关守敌退路,并阻击日军北上的援军。

经过一番鏖战,杜聿明圆满完成攻克昆仑关的作战任务,全歼日军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创下抗日战争中少有的成建制完整歼灭日军主力部队的纪录。杜聿明由此成为抗战名将。

由此可见,杜聿明的军事才能,在国军将领序列中足以稳居一流水准。

精兵简政,谓党政军紧缩机构,精简人员。亦借用于一般的去除繁冗,力求简要。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李鼎铭(1881—1947)

原名丰功,生于米脂桃镇桃花峁。出身农家,幼年受教于舅夫杜良奎(杜聿明之父)家中,遍读经史子集,兼及医学经典著作,精通地理、数学、天文、气象,曾自造地理仪、天文盘,计算日月食。因学有所长,闻名乡里。1903年赴绥德应试,考为廪生。1913年,利用临水寺开办一所国民小学,兼任校长。后又在桃镇又创办了国民高等小学,担任校长。李鼎铭先生从事教育事业十余年,并开办医馆,治病救人,群众颇多赞誉。1941年夏,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先后当选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边区政府副主席。同年,在边区参议会二届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受大多数议员支持。毛泽东批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会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他从政七年,对主管工作躬亲过问,不顾年迈体弱,坚持调查研究。1947年12月11日患急病医治无效去世。

  李鼎铭(1879~1947)原名丰功。陕西米脂人。幼年家贫,无力延师。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寄住舅父家中就读,学习经史子集,兼习医学。二十九年(1903)赴绥德州应考,取为廪生。次年,回乡教私塾,宣统二年(1910)在绥德中学堂任教。

  辛亥革命后,他拥护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在当地提倡放足、剪发、禁赌、破除迷信和兴办学校。1913年任米脂县东区区长期间,利用临水寺庙宇开办米脂县第一所国民小学,并兼任校长。1916年受聘于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担任国文、数学教员。

  1918年返乡行医,并和当地群众在桃镇创办国民高等小学,担任校长。1923年,李担任榆林道尹公署顾问、科长等职。

  1926年因病返故里,一面行医,一面为地方公益事业服务。尽管经济拮据,但多次拒绝了杨家沟大地主马醒民等要他做总管家的邀请。他为人公正,主持正义,因而在当地群众中颇有影响。在国民党反革命派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多次进行“围剿”期间,李曾一度被利用担任米脂东区“肃反”委员会主任。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由于中共政策的影响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加上他的学生、***员郭洪涛、艾楚南、张汉武、曹力如等的争取,以及他早年参加革命的二儿子李力果的说服,使他的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逐步接受中共的领导,拥护中国***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41年,陕甘宁边区为了加强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实行“三三制”,开展普选运动,李鼎铭代表开明绅士被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副议长。

  是年冬,在边区第二届一次参议会上,他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他在就职演说中,对自己的思想作了诚恳的自我解剖。就在这次会议上,他联络姬伯雄等十名参议员,提出了《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案》。

  毛泽东对这个提案十分重视,当即写了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经过议员们充分讨论,最后通过了精兵简政的决议。精兵简政政策不但在陕甘宁边区实行,还推广到敌后各个抗日根据地,对战胜困难,提高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

  1942年至1943年,李还根据陕北的地理、气候特点,提出了精耕细作,多种洋芋,推广养蚕,移民开荒等发展生产的措施。

  李真诚拥护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2年7月,他在接见晋西北绅士参观团时说:“***是进步的政党,余今年虽六十,但已决心和***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从***此次整顿三风中,可以看出***已切切实实在与党外人士合作,对此我更深信不疑。”

  1943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发言及同年7月在《七七专刊》上发表的文章,都热情赞扬中共开展的整风运动。

  1943年11月,李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代表大会闭幕式讲话中,满腔热情地赞扬八路军,说:“这样的军队,我是没有见过的。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地拥护军队。”

  1944年,看到边区部队在生产节约上取得巨大的成绩时,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几千年来,国家养的兵,都是穿老百姓吃老百姓的,惟独我们八路军,除了打仗以外,还进行生产,自给自足,并帮助人民春耕夏耘秋收。这是天下少有的。”这年1 2月,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二次参议会上,他作了关于《文教工作的方向》的专题发言,对边区消灭文盲、培养知识分子、普及卫生常识等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改进意见。李对全国政局的变化十分关心。每当时局逆转或胜利,他常发表文章或谈话。当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时,他愤慨地指出:“反共就是反对三民主义”,“进攻边区就是破坏团结抗战”。他还发表了《驳斥关于我被“撤职”的谣言》一文,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挑拨离间、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伎俩。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发动全面内战,中国面临两个命运、两种前途大决战的历史关头。李坚定地站在中国***和广大人民一边,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

  1946年4月,他在边区三届一次参议会上作的《关于选举工作报告》中,斥责蒋介石指友为敌、发动内战、欺骗煽动国统区人民参加反苏反共反人民游行的卑劣行径,号召民主人士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和平民主而斗争。这次会上,李继续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

  1947年春,蒋介石、胡宗南大举进犯陕甘宁边区,他随边区政府转战陕北。同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他极表赞同,说:“***发动群众彻底平分土地,审查干部和党员,这两项政策伟大极了。有了这两项政策,它将保证***领导中国革命必然成功。”

  1947年12月11日,他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临时驻地绥德县义合镇突患脑溢血病故。边区政府举行了追悼会。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都送了挽词。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李鼎铭家乡群众要求,决定将米脂县桃镇小学命名为“鼎铭学校”,以资纪念。

  李遍览经史子集,通晓多门自然科学,曾撰写《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与民族传统概论》一书(199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着作还有《北方民族历史教科书》。

姓杜著名的有谁?

杜姓历史名人: 1杜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2杜诗:河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