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有后人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宋慈有后人吗?,第1张

宋慈没有后人。

宋慈字惠父,汉族,建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

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的一生当中都致力于法医鉴定,没有娶妻子,因此宋慈没有后人。

扩展资料:

宋慈在法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唯物主义倾向。在对尸体的具体检验方面,即给死者诊断死因,技术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难于为活人诊病。

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必须具备深厚的医药学基础,把握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儒者出身的宋慈,本无医药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

为弥补这一不足,他一方面刻苦研读医药著作,把有关的生理、病理、药理、毒理知识及诊察方法运用于检验死伤的实际。

另一方面,认真总结前人的的经验,以防止狱情之失和定验之误。在多年的检验实践中,力求检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此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宋慈

初唐的宰相名单里有一对父子很有名,他们不但同朝为相,而且各有所长。父亲以清廉正直闻名,儿子以干练忠直闻名,他们是苏瑰和苏颋。

苏瑰曾做过扬州的大都督府长史。那时的扬州GDP全国第一,是唐朝最富庶的城市,盛产珍珠翡翠等名贵特产。苏瑰的前几任调离时,每个人都腰缠几万贯。苏瑰和他们不一样,他拒收一切贿赂,即使是私交很好的相赠,都被他婉言拒绝。能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全身而退,苏瑰的清廉立刻声名远扬。

苏瑰做宰相时留守西京,一个叫郑普恩的官员利用邪教叛乱,被苏瑰关进监狱。郑普恩的老婆也会邪教,因为有点雕虫小技受到韦皇后的宠爱,经常住在宫里。郑妻通过韦皇后替丈夫求情,唐中宗怕老婆,就让苏瑰放了郑普恩。

苏瑰没有照办,而是向中宗说明邪教和郑普恩的恶劣行为,最后又强调,对于郑普恩这样的邪教成员和他们的邪教组织,一定要严惩不贷。唐中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同意了苏瑰的意见,流放郑普恩,其他党羽全部处死。

景龙四年,唐中宗去世,临终留下遗诏,让韦皇后和相王李旦共同辅政。韦皇后想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就对皇帝的死秘不发丧,还召集宰相前来议事,想把李旦排挤出辅政的行列。宰相班子大多以沉默默认,只有苏瑰不同意,他坚持按皇帝遗诏行事。不过,韦皇后一党还是强行执行了他们的计划。

很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韦后一党下台,李旦当了皇帝,苏瑰也因此继续当他的宰相。而他的儿子苏颋也在神龙年间当了宰相。父子同朝做宰相,历史上并不多见,苏家父子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

苏颋当宰相完全是靠自己的真本事,他20岁就中进士,在“30老明经,50少进士”的唐代,是最年轻的博士后。

苏颋在做监察御史时,负责重审来俊臣审过的旧案。他查资料,实地走访,为很多冤假错案昭雪。做中书舍人时,当时的诏令大多出自苏颋之手,连他的上司中书令李峤都夸他文思泉涌。

景云年间,苏颋从工部侍郎转为中书侍郎。从建设部到中央秘书处,这个转变有点大。不过,唐玄宗说,自从陆象先死后,中书侍郎这个职位只有苏颋最合适。唐玄宗甚至说,只要是苏颋写的文章,一定要复制一份交给他,他要亲自批阅、欣赏。

开元年间,苏颋和宋璟搭班子做宰相,两人配合非常默契。宋璟刚正不阿,很多时候会根据直觉进行判断。尽管他判断的没有错误,但如果让他说出理由,他做不到。这时,苏颋就会适时出现,替宋璟解围,给出合适的解释。两人一起协助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

开元八年,苏颋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前任司马皇甫恂为了表示忠心,想给皇帝进献四川的蜀锦,苏颋没有同意。有人劝苏颋,你从中央来到地方,是不是惹皇帝不高兴了?言外之意,赶紧献上地方特产,表示一下自己的忠心吧,苏颋正色回答,“明君不以私爱夺至公,岂以远近间易忠臣节也!”(《旧唐书·苏颋传》)在他看来,距离不是问题,问题是,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量。苏颋不但没有向朝廷进贡蜀锦,反而上书要求罢免了这一特贡。

苏瑰和苏颋是隋朝宰相苏威的后代。当年,苏威在隋朝两代皇帝中都显赫一时,却在李渊和李世民那里吃了闭门羹,而他的后代又以才华升任宰相,为李渊和李世民的后代服务。这一系列关系,让人不由得感慨时移世易。而苏还和苏颋也用事实告诉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郡望 西河郡: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今浚县、滑县等地);唐朝时期,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

河南郡:秦时置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弘农郡:始建于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乐陵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乐陵一带。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行政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京兆尹,下辖十二县。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 堂号 拱微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江夏堂:以望立堂。

乐陵堂:以望立堂。

玉德堂:宋朝时候,宋祁及胞弟宋庠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拜见兵部尚书,著有《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其后以“玉德”为堂号。 四言通用联 明廷圭璧;文苑英华。

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景的事典。宋璟,南和人,为唐代贤相,作《梅花赋》。下联典指宋代吏部尚书宋白,大名人,建隆进士。仕终吏部尚书。谥文安。

父子同馆;兄弟联科。

上联典指北宋赵州平棘人宋皋、宋绶父子,曾同直集贤馆。下联典指北宋开封雍丘人宋庠、宋祁兄弟,天圣年间同科中进士,又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辞工九辩;制列八条。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辞赋家宋玉,曾在楚国顷襄王朝中做官。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宋世良,广平人,官清河太守。

节高拒马;理悟谈鸡。

上联典指晋代学者宋纤,敦煌人。下联典指晋代兖州史宋处宗,沛国人。

广平守法;皇嗣延师。

上联典指唐朝宋璟,封广平郡公,善守法以持正,应变以成务。下联典指明朝宋濂,太祖召为郡学五经师,后授皇太子经。

宋京留守;周室春官。

全联典指微子,商纣王之庶兄,名启。周武王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为宋国始祖,其子孙以国为氏。

唐廷圭璧;文苑英华。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邢州南和人,官御史台中丞,与姚崇同被称为贤相。下联典指北宋代宋白,字太素,建隆年间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左拾遗、吏部尚书。 五言通用联 开帘对春树;弹剑拂秋莲。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宋钰自题联。宋钰,字比玉,自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寓居金陵。善画山水,尤善画松树。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此联为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自题联。宋教仁,字初遯,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七言及以上通用联 文移北斗成开象;酒递南山作寿怀。

此联为唐代诗人宋之问《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句联。宋之问,字延清,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其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百世敬承槐里谏;知秋藏有锦袍诗。

上联典指商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向帝辛进谏之事。下联典指明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

更新正值青阳候;待和先吟白雪歌。

全联典指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事典。

文苑英华,明廷圭璧;节高拒马,理悟谈鸡。

上联前句典指宋白、后句典指宋璟。下联前句典指宋纤、后句典指宋处宗。

女子明经,天子呼为学士;令君施政,神父见颂黎民。

上联典指唐代女名儒宋廷芬,贝州清阳人,能辞章。下联典指东汉颍州太守宋登的事典。

赋梅花,夺锦袍,诗人韵美;教书生,隔纱幔,才女名香。

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璟的事典。下联典指前秦太常韦逞母宋氏,教逞学成。

武略著从龙,棣萼勋名,万里侯封谁与比;文章堪起凤,梅花格调,一朝相业迥非常。

此联为安徽省无为县蜀山镇宋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明初凤阳定远人宋晟,字景阳,封西宁侯。下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事典。 地域字辈山东枣庄增铭汝树照均鉴承秉光山东鱼台祚述传万士广化文呈凤山东威海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盛咸钦人俊杰荟萃焕云章湖北双元万世忠良义长根路湖北仙桃成景文章可传万世奇瑞辅弼当代杰昆仲同科辉群英满华域博学占鳌魁江苏连云港玉怀德继世忠厚传家远江苏盐城思崇本峻彦载锡熙光照江苏泗阳为耀廷孚凤远玉克之云洲麟书献瑞长发其祥世生象贤以承宗绪振兴伟业怀德永昌江苏徐州文学广以庆德培世永昌安徽定远大开书升长延祖德国兴继清明永立光华安徽庐江世传商代嗣启成周历朝昌茂克光前猷河北邯郸德绍广平梅付加生培湖南湘潭振国佳宾汝荣焕增声扬楚镇贵州仁怀有可长希金子是明国文登朝荣显大永远应红星辽宁东港富贵传国宝文书继世长山西阳泉龙顶玉德和余源思田崇贵天津静海本宏深远大荣华永安良光前裕后久子慈丹桂香纯修正心静好贤忠诚长国泰平年丰宗祖喜继昌甘肃兰州克法宗祖德一举连登科克法宗明子嗣振兴绍业统广培良善始廷敦笃立广西博白怡福明典世家运庆重庆秀山永庭浩万国朝贤学可成先德生福贵读书点翰林资料来源于: (以上,为部分宋姓郡望堂号、家谱文献、字辈排行资料)

家族的盛衰兴替,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功德的薄厚,但是也在于其子孙是否勤勉守法。正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云:「 ”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其材子贤孙不独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然其所以盛衰者,虽由功德薄厚,亦在其子孙”。 可见,子孙的良好德行是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然而,并非每个家族都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唐代名人之家也出现不少有败德劣迹的子孙。这些「 ”名父之子”败德行为的表现形式各异,败德行为的后果亦或轻或重。有的败德行为可导致自己被诛甚至家族灭亡,有的只是遭到时人的非议。无论是何种败德行为,终究会使其家声坠毁,令世人无不唏嘘。 唐代名父辛苦树立门户,既希望子孙享受着高门带来的优越条件,同时也希望子孙能够使门第不衰并传之后世。但是高门望第是一把「 ”双刃剑”,它在带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到的人生平台的同时,也使出身高门的子弟极易产生败德行为。这些「 ”名父之子”的败德行为虽然无外乎属于违反封建法律或封建礼教的行为,但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 贞观名相房玄龄,为太宗争夺天下屡出奇谋,为相期间弹精竭虑,谨小慎微,为了防止子孙骄奢欺人,特意将古今家训书写于屏风上,嘱咐子孙要常留心铭记这些家训。 然而,事与愿违,房玄龄去世后,长子房遗直嗣位,次子遗爱尚高阳公主,高阳公主为太宗宠爱而骄蛮,其嫉妒遗直继嗣,阴谋夺嗣,因以诬告遗直非礼于己,高宗派长孙无忌前去鞠问,竟查出高阳公主与遗爱谋反的罪状,最终「 ”遗爱伏诛,主赐死。遗直以先勋免,贬铜陵尉”。一代名相的儿子因争夺爵位而反目成仇,甚至参与谋反而致使或诛或贬。 许绍与唐高祖李渊同时就学,且关系非常友好。大业末,任夷陵通守,隋场帝被弑后,率众起事,并遥属越王侗。后王世充篡位,许绍遣使归属李唐。在李唐统一天下的战争中,许绍屡立战功。其次子许圉师亦有器干,龙朔中被擢为左相。 不久,其子许自然在犯人田里打猎,因犯人有微词,许自然怒而用箭射杀犯人。许圉师隐而不奏此事,但后为人所告发。高宗就此事质问许圉师,然而许圉师矢口否认。许敬宗亦因此事弹勃许圉师,许圉师终被罢官。许绍于立国有功,许圉师位至宰相,而因子许自然恣意杀人,而致其父免官左迁,招致时人非议。 武则天专权初露端倪时,上官仪即进劝高宗废黜武后,并且在褚遂良等主张废黜武后的大臣相继被杀害后,上官仪仍然坚持废黜武后,最后上官仪为武后所陷构杀害,其子庭芝同被杀害,庭芝妻及女上官婉儿没入掖庭。上官婉儿长大后有文采,「 ”明习吏事”,武则天使其参与政事,中宗即位后又令其专掌制命,对其极度信任。然而,上官婉儿「 ”既与武三思 ,每下制救,多因事推尊武氏而排抑皇家”, 干政,全无祖父忠贞风骨。 武后朝宰相狄仁杰先后在各地转任地方官,万岁通天年间,契丹南下攻陷冀州,河北骚动起来,朝廷特意提拔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去御敌。前任刺史畏惧契丹兵至,让百姓全部进入城中修缮守城器具。狄仁杰到任后,一改前任刺史做法,让百姓全部回去从事生产,并抚慰百姓若敌至他自有退敌良策。契丹听闻魏州百姓开始安心生产了,便也自行退兵了。因此百姓皆称颂狄仁杰的英明决策,争相立碑以纪念狄仁杰的惠政。但狄仁杰离职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 ”颇贪暴,为人所恶,”魏州百姓深受其苦,在愤怒之下,群起而捣毁了狄仁杰的生祠,从此不再供奉。 张柬之很小的时候就博涉经史,后补为太学生,国子祭酒令狐德棻非常器重他,认为他有王佐之才。永昌元年,张柬之参加贤良科目考试,此次参加考试的有千余人,而张柬之则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并被提拔为监察御史。长安中,武则天向狄仁杰询问可堪任用的奇士,狄仁杰荐之。后来姚崇为灵武军使,将上任之际,武则天令推举可为宰相的人选,姚崇亦答:「 ”张柬之沈厚有谋,能断大事,”。 武则天统治末期的「 ”五王政变”,张柬之有首谋之功。半年后,张柬之被罢知政事,请回襄州养疾,其子张漪随其赴任。然而「 ”其子漪恃以立功,每见诸少长,不以礼接,时议以为不能易荆楚之剽性焉”。 宋璟历武后、中宗、睿宗和玄宗四朝,先后转任地方和中央,尤其在睿宗和玄宗朝任宰相期间,不依附权贵,保护贤良官员,以正直清廉闻名。然而,宋璟次子宋恕,为「 ”都官郎中、剑南探访判官,依倚权势颇为贪暴”。宋恕在剑南时,锥县县令崔珪是宋恕的表兄,崔珪的妻子姿色有佳,而「 ”恕诱而私之,而贬珪官”。同时宋恕还私下募养刺客李晏。 宋璟的另一个儿子宋浑,其在平原时,重征一年的租调。在做东裴探访使时,又指使河南尉杨朝宗迎娶郑氏。郑氏是薛翟的外孙女,她的姐姐己经嫁做人妇,只是孀居在家。宋浑以其有美色,仍「 ”使朝宗聘而浑纳之,”而宋浑则奏请提拔杨朝宗为赤尉。后李林甫将宋璟两子的败德行状揭露出来,经审问皆得实状。结果宋浑被流放到岭南高要郡,宋恕流放到海康郡。 此外,宋璟子宋尚,「 ”又为人讼其赃,贬临海长史”。「 ”其子华、衡,居官皆坐赃,相次流贬”。即使后来宋浑被赦免转到东阳郡,仍然「 ”请托过求,及役使人吏,求其资课,人不堪其弊,”毫无悔改之意,被人诉讼后,又配流到得江郡。虽然宋浑于广德后被宽免,但己为世人所鄙夷。宋浑诸兄弟,都善长饮乐戏谑,其中宋衡又最为粗狂险恶。宋璟的门风教化,由此不复存在。 张说是玄宗朝的著名宰相,亦负文学盛名,年仅三十岁就参与修撰《三教珠英》等大型图书。长安二年,曾随相王李旦前往抵御突厥。张说还协助李隆基消灭韦后势力,并平定了中宗长子谯王李重福的叛乱。在玄宗与太平公主的角逐中,张说始终站在玄宗一方并鼎力支持玄宗。张说在为相期间还曾领兵作战,立有军功,可谓文武全才。 然而张说子张均以为自己的才能可以做辅相,却一直为李林甫所抑制。李林甫死后依附于宰相陈希烈,希望以后得到陈希烈的重用。但是由于杨国忠主事,陈希烈被罢相,张均仍只是刑部尚书。后又受弟张垍连累,被贬为建安太守。张均被赦还后,只授为大理卿,因此常郁郁不平。安禄山叛乱起事后,张均接受了其所授的伪中书令职务。 张说另一个儿子张垍,尚娶宁亲公主。玄宗待张垍非常优厚,赏赐其珍宝不可胜数,亦常夸赞其举止优雅。一次玄宗到了张垍内宅中,对张垍说:「 ”希烈辞宰相,孰可代者?”张垍错愕不知如何回答,玄宗笑而说:「 ”无易吾婿”。张垍慌忙叩首拜谢。 恰逢此消息被杨贵妃听闻,随即告知杨国忠。杨国忠素厌恶张垍,在陈希烈罢相后,推荐韦见素代之,未得到相位的张垍由是开始怨恨玄宗。安禄山叛乱后,「 ”垍遂与希烈皆相禄山”。玄宗逃到咸阳时问高力士朝臣谁当跟随而来,高力士回答:「 ”张垍兄弟世以恩戚贵,其当即来。房馆有宰相望,而陛下久不用,又为禄山所器,此不来矣”。 然而不久房馆就奔赴行在,玄宗也才得知张垍兄弟己经投奔安禄山去了。《新唐书》给予张说以极高的评价,但是,《新唐书》作者亦得出「 ”至子以利邃败其家”的结论。张说一生辛苦取得的声名被两个儿子的败德行为尽行葬送。 李泌历相玄、肃、代、德四朝,虽然屡次为权幸之臣嫉妒迫害,然而他每次都能凭借智慧躲过迫害,而且在朝廷需要的时候能挺身而出,为朝廷建言献策。李泌为相时曾引荐阳城为谏议大夫,阳城以自己遇见伯乐而怀德于李泌。李泌死后,户部尚书裴延龄巧言奉上,获得德宗信任,因此窃弄权威。像阳城等耿直之士对裴延龄愤恨不己,某日就将裴延龄的罪恶全部写于纸上,欲密奏于德宗。 又以李繁是李泌之子,可以信任,于是请李繁代为缮写。李繁写就后竟能将内容全部记下来,并悉数告知裴延龄。裴延龄将阳城所告之事提前一一自解,待阳城上疏后,德宗以为阳城妄言,不理会此事。另外,李泌与右补阔、翰林学士梁肃友善,常命李繁拿着李泌所作诗文请梁肃润色。李繁自己也有一定学识,梁肃待之甚厚,又曾许诺做李繁之师,因此李繁对梁肃家人日益熟悉。然而在梁肃死后,「 ”繁乱其配,”令士人君子大跌眼镜。 由以上所列举唐代名父之子败德现象可见,唐代名父之子败德行为表现迥异,或谋反被诛的,或施政苛暴的,或干政结党的,或投敌叛国的,或贪污受贿的,或傲慢无礼的,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父祖辈皆有声名,然因子孙的败德行为或致族灭,或致声名狼藉,无不令人哀叹惋惜。 纵观古今,无论是官宦世家,还是布衣黔首,均有重视家声保护与传承的传统。尤其是中古时期的官宦之家,他们或通过科举考试位极人臣,或由奋战沙场而获封侯赏爵,因此,他们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家族声望。 然而,江山易打不易守,守业更比创业难,纵使达官贵人采取各种教育子孙的措施以冀家声不坠,但是将相之家仍不乏发生参与谋反、贪赃枉法、德行败坏等败德行为的子弟,以致先人辛苦取得并引以为傲的家声坠毁殆尽,化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笑柄,可悲可叹,更令人深思。 撰稿/石林读史品生活

开元十七年(729年)五月,正值初夏,和风煦日,大唐正处于极盛之中,国家殷盛,朝中贤材济济。

这一日,宫廷尚书省东堂里,盛大庄典的雅乐伴随着御府珍肴佳酿的香气,款款飘出朱栊,大堂里正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主题是庆祝宋璟、张说、源乾曜同日分别被拜为尚书右丞相,尚书左丞相和太子少傅。玄宗皇帝意兴高浓,亲自赋诗《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自写后,赐给三位大臣。其诗曰:

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由来丞相重,分掌国之钧。

我有握中璧,双飞席上珍。子房推道要,仲子讶风神。

复辍台衡老,将为调护人。鹓鸾同拜日,车骑拥行尘。

乐聚南宫宴,觞连北斗醇。俾予成百揆,垂拱问彝伦。

因为玄宗在诗中将宋璟、张说、源乾曜比作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所以此诗又被称作“三杰诗”。

此事后来一直被后人津津称道,称作开元盛世中难得的一件盛事。

可到了南宋时期,有位官拜翰林院学士、端明殿学士的副宰相却颇感不平了,此人便是著名文学家洪迈(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他在自己的读书笔记《容斋随笔》中先后两次为宋璟鸣不平。

其“汉唐八相”一条云:姚(崇)以二子及亲吏受赂,其罢犹有说,宋(璟)但以严禁恶钱及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玄宗用优人戏言而罢之,二公终身不复用,宋公罢相时,年才五十八,后十七年乃薨。继之者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睃、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其才可睹矣。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可不惜哉!

其“唐三杰”一条说的更明确:汉高祖以萧何、张良、韩信为人杰。此三人者,真足以当之也。唐玄宗同日拜宋璟、张说、源乾曜三故相官,帝赋《三杰诗》,自写以赐。其意盖以比萧、张等也。说与乾曜岂璟比哉!玄宗可谓不知臣矣。

可见,洪迈极不认可张说、源乾曜有资格与宋璟并列,源乾曜做宰相明哲保身,无所作为,自然不足与宋璟并列,而张说可是一位文武全才的贤相,宋璟则唯有文才,然为何洪迈仍以为张说没资格与宋璟并列呢?

比较宋璟、张说之前,不妨先来说说东晋的两位宰相王坦之和谢安。王坦之与谢安在简文帝时期同为宰相,两人都是王、谢家族中的领袖人物,声名并列。当时,大将军桓温掌控权柄,篡位野心昭彰,顺之者生,逆之者亡。

简文帝临终前,担忧子孙安危,写下诏书给桓温,让桓温如周公、诸葛亮辅政,言“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还没等诏书送出去,被王坦之看见了,王坦之大怒,当着简文帝的面就把诏书给扯碎了,以明誓死捍卫晋室之志。

不久,简文帝驾崩。桓温马上率领大军来到京师建康城外,将行篡位之举。桓温派人进城召谢安和王坦之到城外军营相见,当时流言桓温打算就此杀掉二人。王坦之忧惧,问计于谢安,谢安但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决意去见桓温。于是二人轻车简从出了城,进入军营,腾腾杀气将二人包围,王坦之不觉“流汗沾衣,倒执手版”(《晋书》),谢安犹从容自若。既入座,谢安豁然而问:“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桓温在外埋伏着刀斧手,谢安故而明问之)”桓温大为局促,尴尬笑道:“正自不能不尔耳。”一场杀身移鼎的大祸,就这样在谢安和桓温的谈笑之间化解了。经过这件事后,天下人始知王坦之不如谢安。

再说回宋璟和张说,其实两人也有过类似的一场“比较”。

武则天晚年,崇信弄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张氏兄弟倚恃天威,肆行不法,朝臣侧目,敢怒不敢言。御史大夫魏元忠弹劾张氏兄弟,反被张易之诬陷说魏元忠说了大逆不道之言,武则天将信将疑,张易之强拉时为凤阁舍人(掌起草传宣诏命)的张说帮自己作证,张易之以为张说必然因为畏惧自己的权势而顺从。张说心中非常厌恶张易之兄弟,可是不顺从的话,就有杀身之祸。在去见武则天前,张说“惶惑迫惧”(《旧唐书》),这时,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璟对张说说:“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你),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张说感于宋璟激励,见到武则天后,力证魏元忠清白,最终魏元忠免除一死,与张说一起被贬谪出长安,而宋璟则继续穷纠张氏兄弟罪行。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著,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广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南海、佛山、阳江等地也有苏氏分布。

  海南也

  苏氏宗亲,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广西

  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等地也有苏氏。

  云南

  昆明、苍山、石屏、嵩明也有苏氏分布。

  四川和重庆

  苏姓分布较为广泛,如双流、苍溪、巴县、内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贡、成都、江油、蓬溪、合江、泸州、乐山、长寿、宗庆、广安、南川、丰都、南充、铜梁、犍为、黔江、隆昌、璧山、双流、奉节等等。仁寿的洪峰、彰加、青岗、分水等乡镇都有苏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县、平江、长沙、湘阴、宁乡、桃江、浏阳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湖北

  红安、京山有苏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义、永新有苏姓分布。

  安徽

  萧县周围的苏、鲁、豫、皖地区,也有苏姓分布,他们多是唐末苏检的后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区,也有苏姓分布,其与浙江、江苏的苏氏分布较为接近,分属眉山派和铜山派。

  河南

  苏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余个县、市都有与苏相关的地名,如苏村、苏庄、苏营、苏阁、苏桥、岗苏、苏王、苏楼、苏木、苏所、苏堤、苏班枣、苏秦村等,它们是古今苏氏族人生活轨迹的反映。太康的苏姓分布在城郊、九岗庙等乡镇。

  商丘全县有328个姓氏中有苏姓。

  鹿邑的苏姓分布在苏湾、苏庄、葡萄架等村。

  林县的城关镇等也有苏姓分布,全县的苏姓人口为 3367人。

  长葛全县206个姓中有苏姓,主要分布在苏楼、苏庄、苏菜园、东魏庄村等地。

  洛宁、新安均有苏姓。孟津的苏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汤阴全县231个姓氏中,苏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的苏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个姓氏中有苏姓,也有苏庄。扶沟的279个姓氏中有苏姓,汴寨村等有苏姓分布。

  光山槐店乡苏上湾村、朱湾村也有苏姓分布。陕县的前史村、苏村等有苏姓。淅川的180余个姓氏中有苏姓。

  鄢陵的231个姓氏中有苏姓。

  虞城的328个姓氏中有苏姓,并有回族苏姓。商水 281个姓氏中有苏姓,分布在邓城乡白蛇岗等村。

  西华249个姓氏中有苏姓。

  新县的272个姓氏中有苏姓。浚县的337个姓氏中有苏姓,人口在一千至一万人之间。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苏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镇苏堕等村也有苏姓。西平的302个姓氏中有苏姓。安阳县的辛店乡东招贤村也有苏姓居住。延津的

  265个姓氏中有苏姓。长垣的东赵堤、邱村等也有苏姓分布。巩义、新乡、辉县、郾城、镇平、南召、信阳、孟州、荥阳、民权、睢县、潢川、获嘉等地,也有苏姓分布。

  陕西

  扶风是苏孝慈、苏蕙的故乡,在该县苏坊村、西苏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华县、吴旗等也有苏姓分布。

  宁夏

  吴忠县有回族苏姓。

  甘肃

  分布在靖远等县。

  山西

  陵川、洪洞、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苏山村、南郭村、杏林、苏庄等均有苏姓分布。

  山东

  淄博、莱阳、济阳、烟台、宁津、寿光、蓬莱、济宁、章丘等地有苏姓分布。

  河北

  青龙的小马七彩乡青河沿等地有苏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岭、郭隆庄等都有苏姓分布。清河县共有苏姓3178人,分布于全县的19个乡镇,涉及的村庄有申花庄、西垒桥、后苏、白沟驿、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宁晋有苏家庄,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正定苏姓历史悠久,现存苏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关村、固营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阳、晋县、满城、唐山、故城也有苏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苏姓。

  内蒙的托克托有苏姓。

  辽宁锦州、新民、海城、锦县、沈阳、辽阳、兴城、金县、朝阳有苏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苏姓居住。

  苏氏在台湾的分布 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

  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区等。

  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撰的《台湾省通志》中,专列有《人民志·氏族篇》,其中保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该志依据的资料为

  1953年由台湾各市县所填报的数据汇总而成。其时全省共有

  828804户。排列前10名的大姓分别为: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而苏姓,位列第24位,共有9646户。苏姓在台北县1399户,在宜兰县有12户,在新竹县有563户,在苗栗县有

  417户,台中县有175户,南投县有497户,彰化县有445户,嘉义县有1271户,台南县有2281户,屏东县有171户,花莲县有

  61户,澎湖县有123户。

  介绍文件

  苏姓起源

  苏姓起源有二:

  一、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苏姓则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传说中的黄帝既是一个部落的名称,也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据《国语·晋语》载,黄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两个胞族。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陕西黄土高原的姬水一带,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史记·五帝本纪》在介绍黄帝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段文字描述了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聪明大智。《帝王世纪》也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又称为“轩辕黄帝”,实际上是因为黄帝曾居住在“轩辕”这个地方,因以为名。轩辕黄帝是崇尚**的,这是因为这个部族生活在黄土高原,其赖以生存的大河便是黄河,而这一人群的皮肤又是黄颜色,这种“黄河、黄土、黄种人”的三位一体,使他们对“**”有了更多的偏好。黄、皇古字通用,由黄帝而衍变成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最为尊贵的帝王的专称,在历史时期**更成为皇帝独有的专色,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无论是宫室、都邑、太庙,也都由黄土筑成,成为有别于其他文明的“**文明”。至于黄帝的专号“轩辕”,《说文》段注为,曲(车舟)藩车为之轩,大车谓之辕,“轩辕”实际上指为“有篷顶的大车”。据史料记载及学界研究,早期的黄帝部族是以游牧生活为重要的内容,“轩辕”大车的发明,为这种生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运输工具,在当时的部族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而成为黄帝及其部族的名号。另一方面,黄帝部族以龙作为图腾标志。考古发现中,龙的形象的不断变化,龙形象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实际上是黄帝部族发展壮大,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

  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的居住地在姬水,亦即陕西省岐山县一带,后采向东发展,到达中原,并在河南新郑形成政治中心。《史记》的有关注解均有“黄帝号有熊”,“有熊,河南新郑是也。”《元和郡县图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墟。”另外,陈留(今属开封)有“黄城”、杞县有“夕卜黄”、荥阳有“黄水”、封邱有“黄池”,这些都与黄帝部族的活动有关。密县的大瑰山、临汝的崆峒山、灵宝的荆山,卢氏的熊耳山等都有黄帝活动的遗迹,反映中原地区是黄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动地区。黄帝以中原为中心,“习用干戈”、“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尤其是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涿鹿(今属河北)大战,取得了胜利。黄帝及其部族的军事行动,加速了传说中各部族间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南达于江、东至于海、北达燕赵的内涵相近的先进文化。

  黄帝在典章政制与经济文化上也有重要的贡献。《史记》等史书记载,黄帝“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这种管理形式,应该是后世政权的雏形。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伶伦作律”、“容成造历”,“黄帝考定星历”等,黄帝时的文化成就巨大。黄帝采铜铸鼎,以玉为兵,刳木为舟,作宫室以避寒暑等。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了养蚕、织锦等,反映了黄帝时代的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

  传说黄帝在功成名就于荆山铸鼎后,骑龙升天。《史记·封禅书》有详细的记载,在河南灵宝,有与这则传说相关的地名与遗迹,如荆山、鼎湖、龙沟,以及黄帝庙。在陕西省黄陵县,有“桥山”,而“桥山”附近有黄帝陵,这里也就成了历代君民祭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圣地了。

  依照史书记载,颛顼为黄帝的孙子辈。《史记》、《帝王世纪》以及某些苏谱均有详细说明,在黄帝的25个儿子中,最早取得“姓”的名号者仅有14人,这些姓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姓,现代姓氏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氏”。黄帝正妃是采自西陵氏族的嫘祖,她为黄帝生下的两个儿子分别是青阳与昌意。昌意曾在“若水”一带的西南地区长期生活,并娶当地土著蜀山氏族的昌仆为妻,他们的儿子颛顼从小便在西南地区生活,后随氏族东迁到中原。

  颛顼既是古史传说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当时统合天下的部族名号。学术界对颛顼的本意有着多种的理解。《论衡》中谈到的“颛顼戴干”,有的学者以民族志与考古发现相结合,解释其为原始部族时人们在头部佩饰器具从而形成的一种头部装饰,这种装饰使得其成为“扁形变头”。根据史书中将“颛顼”与“高阳”并称的现象,其含义为旭旭升起的太阳。而这种对自然的崇拜现象,在当时应是较为普遍的。

  颛顼及其部族东迁的过程,也是以颛顼为首的部落联盟形成的过程,也是史前部族融合发展的过程。颛顼在河南、山东、河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留下有大量的遗迹。其最重要的传说是保留在《淮南子》等书中的“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的传说,两大部族的长期征战,在史书中形成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颛顼也因此而获胜,部落联盟获得了空前的扩大,并以此赢得了五帝之一的赞誉。

  颛顼的统治中心也在中原。史书记载,颛顼在河南许昌、杞县、淮阳等地居住。《左传》:“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帝丘在东周时为卫国的都城,其位置在今河南濮阳附近。颛顼尽管在军事上有所作为,但他的功绩主要在宗教礼仪上。《大戴礼记》对他的功绩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称赞他是很有谋略,通晓道理的人,他的行为举止符合天意与鬼神的意志,所以说他是人与神的沟通者,他所开启的由宗教对人的控制的办法,以及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改造,在当时是个进步。颛顼死后,埋葬在顿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内黄县,据说他活了98岁,颛顼之后,其部族又分裂为若干个部落。《世本》的“帝系篇”等文献,甚至在一些“苏谱”中,也有“颛顼八子”的记载。颛顼娶邹屠氏之女生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仲容、叔达等8子。颛顼又娶胜奔氏之女生子称,称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

  老童及其部族,也如他的先祖那样在中原生活,但也在关中、江淮等地区生活,其遗族后来还远迁到岭南活动。老童(卷章)的部族后又发展为重黎和吴回。

  重黎这个传说时代的人物,实际是由重与黎二个部落合并而成,重黎实际上是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的后裔逐渐裂变为“九黎”,并成为“黎民百姓”中的主体。重黎曾担任过帝喾时的“火正”。“火正”是传说时代掌管火源的职官,因为火的发明传说为祝融氏所为,因此“火正”又称为“祝融”,重黎因任“火正”,重黎也与祝融有了联系。火的发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火可以驱除野兽,使人类在与其他动物的争斗中处于优势;火可以熟食,食物成分的改变为人类智力的进步创造了条件;火可以用作耕种,“刀耕火种”的初期农业的兴起,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标志。以看守火种,到对火神的祭祀,以至火化升天等均由祝融(火正)负责,因此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重黎受命与流落在南方的共工氏进行战斗,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帝喾以平叛不力而杀了重黎,并让重黎的弟弟吴回袭任火正祝融之职,吴回也便有了祝融氏之称。

  吴回在南方与共工氏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他与他的部族也因此重返中原。《路史》、《左传》均记载,在河南郑州有“祝融之墟”,其具体地点在新郑与新密附近,即西周时期郐国所在地。吴回及其部族虽然在陕西、山西、甚至东南地区生活,但最终以中原为中心,吴回死后也埋葬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

  陆终传说是吴回的儿子。根据对其名号研究,陆终是以捕食善跳动物而著称的部落,并以此作为图腾以及首领的名字。陆终及其部族也在中原一带活动,山西的平陆、河南豫北地区的“大陆”(吴泽)等便是这种活动遗迹的反映。在豫北地区的获嘉、修武、辉县交汇处的吴泽,实际上也是当年吴回曾活动过的地区,这里与颛顼故都也相去不远,并有亲族在其附近居住,因而具有较好的生活基础。

  陆终生6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竹坚)、会人、辔牲、季连。其中,樊封昆吾为己姓。

  先祖昆吾公

  昆吾公是苏姓的先祖,这是诸多苏谱所公认的。樊封于昆吾,又称昆吾氏。也就是说,由陆终及部族发展衍变而来的昆吾部族,其首领亦称“昆吾氏”即苏谱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义,《夏小正》解释为:“昆,小虫。”又称,“昆者,众也。”“小虫动也。”《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昆吾为众虫之意,吾即音的尾语。昆吾源自陆终,二者都有“众虫”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图腾相近;另一方面说明其部族人口众多,兴旺发达。《国语》、《史记》都记载,昆吾为“夏伯”。

  《吕氏春秋》记载有“昆吾作陶”。《说文》及其相关著作也有“昆吾者,壶之别名。”“昆吾,圜器也。”

  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区活动。他们的踪迹与夏人相近,如在山西传说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阳为“颛顼之墟”,这里不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书纪年》写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帝芬”,有的书中记载为“帝槐”,是夏代第8个王,属于夏代中期。

  《世本》:“苏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元和姓篡》:“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邺西苏城是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苏氏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

  “有苏氏”

  “有苏氏”在商代仍有活动,其重要人物是苏妲己。《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在《国语》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史记·殷本纪》表述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有苏氏”是商代的重要部族,但与商王室的关系并不融洽;商王室讨伐“有苏氏”,掳得了美丽的妲己,而且殷纣王十分喜爱妲己的美色。

  苏国

  苏国的建立,是苏姓历史上的大事。

  西周政权建立后,周天子对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左传》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杜预注解为:“苏忿生,周武王司寇苏公也,与檀伯达俱封于河内。

  关于苏国的范围。《后汉书·郡国志》云:温,故国也,苏忿生封。”《括地志》卷二,“故温城在怀州温县西三十里,汉、晋以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温是苏国国都,位置在今河南温县西安乐寨与招贤一带。《左传》记载,春秋前期周桓王将苏国的田地给予了郑国,这些地点有“温、原、缔、樊、隰城、攒茅、向、盟、州、陉、(阝贵)、怀。”其中,温、州、陉(邢),均在今温县境内。原、樊,在今河南济源市境内。缔、向,在今河南沁阳市境内。隰城、怀,在今河南武陟县境内。盟,在今河南孟州市境内。(阝贵),在今河南焦作市郊。攒茅,有考证为攒城与茅城,均在今河南辉县市境内。以上诸邑,很难说是苏国的全境,即便如此,也包括了今济源市与焦作市的全部,今新乡市的西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其基本上与康叔受封的卫国为邻,也应该是当时较为重要的苏国。苏国的爵位,文献中称苏国国君,有“苏公”、“苏氏”、“苏子”、“温子”等多种称呼,尽管当时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说法,据说执行时并不严格,因此,苏国可能仅为“子”爵,其首领又任司寇,称作“苏公”

  西周时期是苏国的重要发展时期,传世的青铜器著录在《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其中的《史颂鼎》有长篇铭文,记载了史颂受命视察苏国,掌握并实行苏氏之法。《三代吉金文存》收录有苏国铜器《苏公簋》,这件器物铭文不长,却记述了苏、周联姻的史实。两周时期,异姓诸侯间的联姻,是密切相互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苏女嫁与周男,一方面反映了苏国对周王室的仰慕,同时也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苏、周关系密切的标志。在三门峡虢国墓地也发现有西周晚期的苏、虢联姻的器物。虢国都上阳,位置在今三门峡市近郊,虢国虽不属于大国,但却是周文王的弟弟虢叔所封,其君主虢仲曾辅佐周夷王南征淮夷,酿成国人暴动;虢文公为周宣王时的重要卿士,在周王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门峡墓地中发现的“苏甫人”盘、匝,正是苏女远嫁虢男的反映。“苏冶妊”鼎,记载了作为苏君夫人的妊姓女子,为她的女儿远嫁他乡,而专门作器的情况。在三门峡墓地,还发现有“稣子叔”鼎、“稣貉”豆等,其铭文不长,但都可以说明,苏、虢间有着持续不断的良好关系。此外,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宽儿鼎》青铜铭文拓本中,记载了“苏公之孙宽儿”的历史史实,对研究苏国史,也有重要的帮助。青铜铭文中的“苏子叔”、“苏公子”,也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苏国宗室的重要人物。

  《诗经·小雅》记载了苏公与暴公的史实,“苏公作是诗以绝之”。《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chi,持)。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篪是一种乐器,“管乐十孔,长尺一寸,吹孔有觜(嘴),如酸枣。”

  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礼乐制度发生了动摇,周天子的神圣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平王东迁洛邑,苏国与周都仅一河之隔,苏国成为王畿之地,其相互间的矛盾也大大加剧了。

  苏国与列国间的矛盾,首先来自于郑国。郑国是西周时期最后被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郑国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区的关中,“犬戎之乱”后,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在王畿重建郑国。郑国受封的地方,原来也有一些小国,郑先后灭掉郐、虢等8个小国,在中原拥有一席之地,成为在中原有一定影响的强国。郑国势力的扩大,无形影响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郑交恶,并互以太子为质。平王病逝,在郑为质的太子孤因哀伤过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为桓王。桓王对郑国称霸,心有余悸,在朝中对郑不恭,引起郑国朝臣的不满,他们力主挑战王权,以观其行。这一天,郑国大将祭足率领郑国军队白玉门津渡过黄河,以向苏国借粮遭到拒绝为由,强行收割苏国已成熟的小麦,并运回郑国。其后,又到王城附近公然强抢周王宗室的稻禾。可见,在诸侯称霸的时代,苏国作为周王的亲信国,但却受到伤害。周天子并令卫、陈、蔡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69岁的大唐首席宰相李林甫,突染重疾,自感大限将至,想再见一眼陪伴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李唐玄宗隆基得知情况后,决定亲入李林甫府中探病,却被宦官以李林甫可能得的是传染病为由,阻拦了下来。只好让人将李林甫抬出院子,皇帝则登上皇城的降圣阁,远远地朝着李林甫挥动中手中的红手巾,以示看望慰问。已经奄奄一息无力跪拜谢恩的李林甫老泪纵横。一个月之后,一代奸相李林甫在家中死去。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同担任宰相算起,李林甫稳居相位达十九年之久。

而同一时期的开元名相,崇尚通达的姚崇、崇尚法治的宋璟、崇尚正直的张九龄,在相位上都只呆了四年,而且都不是因为死在位置上,都是被罢黜宰相,黯然离场,三人加起来都没有李林甫一人在宰相位置上呆的时间长。

长寿元年(692年),那一年李隆基七岁。他的祖母武则天,在两年前登基称帝,改唐为周。此时的朝堂,武氏家族意气风发,李唐皇室成员却大量地被陷害屠杀,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一次朝堂举行祭祀仪式,李隆基带着侍从护卫昂首挺胸地走上大殿。负责警卫的金吾大将军是武家子侄武懿宗,故意刁难,上前阻拦并大声训斥李隆基的侍卫。李隆基怒目而视,拔剑指着武懿宗大声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敢拦吾者死!” 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对其宠爱有加。

景云元年(710年),那一年李隆基二十五岁。五年前,大唐江山重归李唐皇室,但唐中宗李显孱弱无能,朝廷的大权旁到皇后韦氏和武三思手中,奸臣当道,大唐黯淡无光。一腔热血的青年李隆基,联合禁军将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军事政变,斩杀了韦氏,夺回了皇位,拥立自己的父亲李旦登基。

三年后,李隆基再次亲率羽林军,突袭太平公主集团,在敌人准备动手的前一天下手,彻底清除了专权乱政的太平公主势力。五个月后,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式开启。此时的李隆基信心满满,立志要再现李唐皇室的荣光,立志要再创大唐的辉煌。此时的李隆基励精图治、求贤若渴。

大唐皇室的忠臣、纯臣姚崇,首先走进了李隆基的宰相班子,这位三朝宰相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说》,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但是政务能力超一流、人称救时宰相的姚崇,精于治国却拙于治家,因对儿子的管教不力,触了李隆基的龙鳞,仅仅做了四年的宰相就被免去了职务。

接替姚崇的,是有名的诤臣宋璟。宋璟颇有魏征遗风,敢于直言朝政之得失,恢复谏官制度,广开言路,开启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国力蒸蒸日上,开元盛世初现雏形。但是刚烈正直的宋璟,不懂变通不善协调,作为统领百官的宰相,宋璟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开元八年(720年),李隆基忍痛割爱,宋璟结束了四年的宰相生涯,只享受开府仪同三司的政治待遇退休。之后的张嘉贞、张说,虽非纯臣、诤臣,但也算是忠臣、能臣,大唐帝国在他们手中被治理的井井有条,欣欣向荣。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二月,来自偏远之地岭南的张九龄升任中书令,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主理朝政。大唐的另一个纯臣、诤臣张九龄,也是大唐玄宗一朝最后一位贤相,终于走上前台。这位心中只有国家,心中只有黎民苍生的宰相,不懂得猜测圣心,不愿意屈意顺从,一味地据理力争,犯颜直谏。

皇帝想保住违抗军令的边将安禄山的命,张九龄坚决反对“安禄山按律当斩,而且此人面有反相,日后必成后患!”;皇帝想重赏守边有功的边帅,提拔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态度坚决地代表不同意,“边将守好边,是本职工作,谈不上什么功勋?况且年仙客不具备宰相之才,尚书之位责任重大,不可能用来赏赐!”;皇帝一心要废黜李瑛的皇太子之位,张九龄伸直脖子掷地有声“太子是国之储君,不可轻言废立。陛下如果一定要这么做,我不敢执行诏命。”皇帝要提拔李林甫为宰相,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宰相关系国家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祸患。”你当皇帝还是我当皇帝?是你张九龄说话管用还是我李隆基说话管用?李隆基对张九龄的多次违逆,心生不快,耿耿于怀,李林甫又在暗中不断中伤诬陷,张九龄终于获罪罢相。从此大唐玄宗一朝的官员,只会明哲保身,不再敢直言进谏!诤臣纯臣,从此销声匿迹。

宋慈有后人吗?

宋慈没有后人。宋慈字惠父,汉族,建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南宋著名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