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家谱成字辈下面是什么辈的
近代杨氏百字谱: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扩展资料
杨姓迁徙史:
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杨姓族徽释义:
杨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
易、阳、羊、杨、扬、汤、蜴、蜥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
相传,居住在汤谷的古老氏族采用扶桑纪历。扶桑纪历是观测太阳在扶桑树东西(阳阴)两侧的升落高度规律,这个规律东夷人确定为五阳五阴,合称“十日”,也就是“十天干”。观测时总是一个太阳一个太阳的位移,传作“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
这就是扶桑汤谷十日的本义。这种扶桑树也称杨树,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氏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姓起源说:
第一种说法:有五个主要来源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第二种说法:有四个主要来源
(1)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3)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4)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参考资料:
世界上的施姓名人有哪些? 施之常
春秋时鲁国人,为孔门弟子。
施世瑛
字玉华,唐朝安吉人。勇断有才能。隋未天下动乱,世瑛率宗族乡邻子弟,聚粮自守,保卫安宁。后闻高祖起兵,世瑛又率众归附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 仇
沛(今江苏省沛县一带)人,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他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专治群经的学者,曾经与诸儒杂论五经的同异于石渠阁,雄辩滔滔,一时名声大噪,诏拜仇博士。
施 U
蓝田(今属陕西省)人,字仲宝,五代时后周画家。善画生竹,为当时绝技,有十幅《竹图》传世。
施 全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南宋义士。初为任殿司小校,闻岳飞被秦桧所杀,悲愤填膺,于是挺身而出,刺杀秦桧,然壮志未酬身先死。
施 惠
字君美。杭州人。约元元贞初前后在世。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王世贞《曲藻》、沈德符《顾曲杂言》、沈自晋《南词新谱》均认为系南戏《拜月亭》作者。王骥德《曲律・杂论》谓“世传《拜月》为施君美作。”吕天成《曲品》则认为:“云此记出施君美笔,亦无的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下列于“方今已死名公才人,余相知者”项内,云“惠字君美,杭州人。居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公巨目美髯,好谈笑。余尝与赵君卿、陈彦实、颜君常至其家。每承接款,多有高论。诗酒之暇,唯以填词和曲为事。有《古今砌话》,亦成一集,其好事也如此。”下附[凌波曲]吊词,但均未提及撰《拜月亭》一事。清张大复《寒山堂曲谱》引注则作:“吴门医隐施惠,字君美着。”与前述杭州施惠不同。而世德堂本《拜月亭记》开场[满江红]有:“自古钱塘物华盛,地灵人杰。昔日化鱼龙之所,势分两浙。”则作者似又可能系杭州人。又《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第五称:“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并列其所着《拜月亭》、《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三剧(后两剧今未见),不知何剧。故《拜月亭》,尚难定论。另曾与范冰壶等合作《ht裘》杂剧,亦已佚。散曲存有《一枝花・咏剑》套数。
施 清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文学家。康熙间召试鸿博。笃学嗜古,诗文朴厚,时称雄才,著有《揽云集》、《十三经同解》等。
施 琅
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晋江(今泉州市)人,清代名将。曾任水师提督,台湾省的开拓者,因功封靖海侯。
施之常
字子恒,又称施子,《家语》作子常,春秋末年鲁国人,为孔门七十二弟子之。唐代赠“乘氏伯”,宋封临“濮侯”。
施肩吾
睦州分水(今浙江省桐庐)人,唐元和十年进士,晚年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省建新)修道,是西山派道教的创始人,内丹术的倡导者。又是诗人,其诗奇丽。有《西山集》十卷、《西山群仙会真记》等。
施世瑛
安吉(今属浙江省)人,唐代大臣。隋末时聚粮自守,保境安民。后闻高祖起兵,遂率众归附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德操:盐官(今浙江省海宁西南)人,南宋学者,人称持正先生。他推崇孟子而排斥佛教,提倡性理之学,指出佛教的人性理论具有片面性。
施耐庵(1296-1370)
原名耳,又名子安,钱塘(一说姑苏)人,迁居兴化(一说淮安),元末明初小说家。元至顺进士。少精敏,擅文章,曾出仕钱塘,又传他曾参加憨士诚军。后弃官归乡,闲门著述,有《水浒》、《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传世。《水浒传》,写北宋未宋江等被逼上梁山起义的事。在民间流行,影响很大。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施宜生
福建省浦城(一作邵武)人,元代书法家,官至翰林学士。工书、法苏轼,自号三住老人。
施兆昂
福建省福清人,明万历年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学问淹博,工诗赋,精书画,有《天尺楼稿》。
施闰章:安徽省宣城人,清代官吏、>>
历史上姓施的名人和简介 施之常
春秋时鲁国人,为孔门弟子。
秦汉以后,头一个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是施雠。他是汉武帝独尊儒家之后,专治群经的学者,曾经与诸儒杂论五经的同异于石渠阁,雄辩滔滔,一时名气大噪。
施全
是一位忠义凛然的烈士。南宋的秦桧,是连自己的子孙都唾弃的大奸臣,他以毒计害死岳飞以后,当时的老百姓都悲愤填膺,施全就在此时挺身而出为国除害。他挟着尖刀,毫无畏惧地刺杀秦桧,他的壮志虽然不幸未酬,可是他的英烈事迹,却几乎跟当年的荆轲刺秦王一样,已经永垂不朽。
施琅
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我国历史上姓施的名人有哪些 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姓施的名人有哪些?他们是做什么的?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关于其籍贯,有兴化说、苏州说、杭州说。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其门人。
施洋(1889年6月13日-1923年2月15日),原名吉超,号万里,后改名洋,字伯高,生于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杨家河村,中国 党员,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律师。1922年6月经许白昊、项英介绍加入中国 。1923年2月1日施洋以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的身份参加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的指导工作,后指示“京汉铁路工人大 ”爆发。2月7日下午,湖北军阀萧耀南开始采取武力镇压措施,当晚,施洋在家中被捕,后在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密令下,于1923年2月15日凌晨在武昌洪山将施洋执行死刑。
施襄夏 ,1710~1771,清代围棋国手。
施襄夏名绍暗,号定庵。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
施琅(1621-1696),字尊候,号琢公,明末清初军事家。原为郑芝龙和郑成功的部将,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1683年率军渡海 。由于“背郑降清”,后人对施琅颇有争议。
施文庆(-589) 南朝陈吴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家本吏门。初事太子陈叔宝,拔为主书。叔宝即位,迁中书舍人,与幸臣沈客卿共掌机密。隋军欲南下,四方州镇相继表闻,与客卿抑而不言。群臣共议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南)宜沿江布防,竟为所阻。及隋军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文武启请经略之计,又不能行。陈亡被杀。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今浙江省富阳市洞桥镇贤德村人,施肩吾,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九江(一说湓浦)人。世称华阳真人,著有《太白经》等著作。
施雠,我国汉代著名经学家,著《易经》十二篇,作易经《章句》二篇。
施光南(1940―1990年5月2日),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 十三大代表。作品有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剧音乐《伤逝》等。
《祝酒歌》197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奖。1990年创作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主题歌《燃烧吧,火炬》。1990年5月2日施光南去世,享年49岁。著有《施光南歌曲选》。
施姓氏的由来 施姓起源
源出有五: 1、出自上古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时诸侯有施氏(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带),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姓施。 施氏最早为夏代诸侯。《夏记》载:“夏诸侯有施氏,国亡,其后以国为氏”。另一说为殷代遗民。《左传》载:“分康叔以大路、少白、绪、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W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然而,后世均无其后裔承传。 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惠公子尾生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 这是目前被一般人所公认的施姓发源地,则是3000年前的鲁国。 主要依据是《姓纂》上面的记载。 《姓纂》是这样说的:“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孙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孙也,因氏焉,汉有博士雠。”由此可见,施姓是周代的诸侯鲁惠公的后裔,鲁惠公的儿子名叫施父,是鲁国的大夫,传到惠公的五世孙之时,干脆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其他家族的不同。
施姓始祖
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施姓祖先
1 轩辕黄帝→2元嚣→3虫乔极→4帝喾→5弃→6※玺→7叔均→8不※→9鞠陶→10公刘→11庆节→12皇仆→13差弗→14毁阝俞→15公非→16高圉 →17亚圉→18公叔祖类→19古公dan父→20季历→21文王昌→22周公旦→23伯禽→24炀公熙→25魏公※→26献公具→27武公※→28孝公称→29惠公弗湟→30施父→31施伯 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氏、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 4、出自方姓,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避难时改姓施。据《姓氏词典》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杀后,其同族外逃,惧怕株连改此姓。“施”字拆开为“方人也”。” 5、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骸、纳西、僳僳等族有此姓。
姓施在中国姓氏中排多少 施姓
拼音:shī xìng
目录[ 隐藏 ]
1施姓起源
2得姓始祖
3施姓各支始祖
4施氏迁徙分布
5郡望堂号
51郡望
52堂号
6施姓家谱文献
7施姓字辈排行
8施姓楹联典故
81四言通用联
82五言通用联
83七言通用联
84八言以上通用联
9施姓名人
91施姓历史名人
92施姓近现代名人
姓氏溯源
吕姓←施姓→张姓
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5位,在台湾姓氏中排在第27位。
编辑本段
施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诸侯国施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夏王朝时期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国,其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一带。
商汤灭夏桀之后,施氏国亦随之灭亡,其后,施氏国的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时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氏)、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时期为专职制旌旗的工匠,古称“旌、旗、帜”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职业为氏族称谓,世代称施氏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鲁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个姬尾生,字施父,史称施父尾。
在鲁桓公姬轨(姬允)执政时期(公元前711~前694年),姬尾生成为鲁国的大夫。据说,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其父曹伯将不久于人世,后来果然应验。
鲁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后传到其五世孙姬孝叔之时,干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少施氏、亦称施父氏,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施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施氏正宗。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世称正学先生、缑城先生;缑城人(今浙江宁海)。著名明朝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傻睦鲜ΑR蛭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桑这就是明建文帝。
施父、方孝孺。
编辑本段
施姓各支始祖
施 伯:鲁惠公之孙,施殳之子,P公时为大夫尽忠亲谏名显于时。
施 宿:字武子,宋绍熙年进士,宁宗庆元间在余姚金华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烛溪湖塘建筑贤亭招宝_于公署郡县父老载道恳留,因居姚赵氏封慕人葬游原山坞元时,敕封捍诲侯后改封郡王世食庙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孙繁衍明及大清朝有科甲诚者以为积累功德之报云。
施 父:周公封鲁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长隐公息姑次桓公轨少施父尾生事桓公为上大夫,食采于邑因施父之。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
施氏迁徙分布
施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05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五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左右。
施氏族人发祥于周王朝时期的鲁国,即今山东西南部一带。
施氏族人源于北,而盛于南,如今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施氏族人虽然得姓不算很早,但>>
姓施的古代有哪些名人呢 施耐庵 施世伦 施琅
有姓施的伟人或名人吗? 施夷光 - 又称西子,西施也;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施耐庵 -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水浒传》作者
施琅 - 明末清初军事家,为清廷收复明郑台湾之功臣,获康熙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施光南 - 现代作曲家
古代有无姓施的名人 30分 施 仇:西汉“施氏伐”的开创者。
施 U:五代时后周画家。
施 清:清代文学家。
施 琅:清代名将。
施肩吾:唐代进士,诗人。
施德操:南宋学者。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施宜生:元代书法家。
契丹族已经消失,现在的达斡尔族和契丹族渊源很深,把契丹人视为祖先,详情请看下文: 在新版《天龙八部》电视剧中,胡军扮演的萧峰高大勇武,留着落拓不羁的长发,双目炯炯,胸口刺青狼头图案,为人光明磊落,慷慨豪迈,其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让人对古老的契丹族和辽国生出无限的好奇。在杨家将镇边抗辽的民间传说里,契丹人剽悍勇猛,好战凶狠,中原王朝不堪其扰。 历史上真实的契丹人到底是何等模样?曾在中华文明史上煊赫一时的大辽国经历了怎样的盛衰历程?这个创造灿烂文明的游牧民族,在王朝鼎革动荡的旋涡中,最终又流向何处? 2003年11月24日,几张貌似普通的电脑合成图吸引了全国公众关注的目光。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根据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契丹女贵族的颅骨,利用电脑三维技术,成功复原了她的颅像,并展示了逼真的复原像效果图,一度沉寂的契丹历史民族研究再获重大突破。透过闪动的屏幕,一位面容鲜活、服饰精美的契丹女子从遥远的历史深处向我们款款走来……契丹族建立大辽帝国统治北方二百一十年 契丹原是先秦时期古老民族东胡的一支,居住在辽河上游的潢水流域。“契丹”一词源自本民族自称,含义一直众说纷纭,有“镔铁”、“刀剑”、“寒冷”等数种说法。 隋以前契丹各部一直以游牧为生,隋唐之际,契丹人组建了比较稳定的大贺氏八部联盟,有兵员43万人,总人口达到20余万。唐朝开元年间,契丹遣使入朝,玄宗封契丹首领李失活为松漠郡王。此后契丹势力迅速崛起,在同室韦、乌古等少数民族的战争中不断获胜。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即是契丹。契丹国在太宗大同元年(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从此统治我国白沟河(在今河北北部)以北的广袤土地长达210年。 辽朝广阔领土上既有契丹等游牧和渔猎民族,也有汉人和渤海人。辽朝统治者实行“一国两制”,设立北南面官,南面官仿照唐代制度,管理汉人州县。北面官则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治理契丹和奚族人口。契丹建国后还创制了“大”、“小”两种契丹文字,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先进因素。辽朝历代帝王皆通汉文,契丹贵族中也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家、诗人和画家。 公元1125年,辽朝灭亡。此前一年,辽朝宗室耶律大石带领部分契丹人北走。公元1134年,辗转迁移到中亚的耶律大石带领部分契丹人重建辽政权,史称西辽,逐渐淡出中华各族,融合为中亚各族的一部分。辽灭后,一部分契丹人融入蒙古、高丽等少数民族,其余则进入河北和山西,本民族的特点渐渐褪尽。蒙古灭金时,他们和女真人一起被蒙古统治者视作汉人。契丹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在元代已不复存在。DNA测序证明达斡尔人、云南“本人”是契丹后裔 契丹族的消失让许多学者困惑,难道他们没有直系后裔繁衍至今吗?一直将契丹人视为祖先的达斡尔人和云南“本人”果真是他们的嫡系子孙吗?带者种种疑惑,记者专程采访了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刘凤翥先生,在刘老师的娓娓叙述中,历史迷雾逐渐散开……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达斡尔,本意为“耕耘者”,最早见于元末明初的文献中。乾隆年间,清廷修《钦定三史国语解》时就提出,在《辽史》中出现的“大贺氏”就是达斡尔人的祖先。在现代达斡尔语中,虽然许多词汇出自蒙语和满语,但有些词汇却为其所独有。达斡尔人称铁为“曷数”,这与《辽史》中契丹人对铁的称谓惊人的一致。 而生活在滇西的阿、莽、蒋三姓十余万“本人”,虽散居保山、大理等地,分属汉、彝、布朗、佤等民族,却都自称是契丹后裔。保山市有诸多遗迹保存着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下属的施甸县木瓜榔村蒋氏祠堂的门楹上刻着这样一副对联:“耶律庭前千树绿,莽蒋祠内一堂春”。“耶律”恰恰是辽代契丹族第一大姓。在昌宁县本人墓地里发现的一块石刻记载墓主:“原籍乃辽东人氏,后遭逢变迁,保机后裔四散奔走,……移民滇西顺宁而觅其食。” 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蒙古族研究专家陈乃雄先生曾亲临保山,详细考察了当地家谱、地方志和传说,并将326个“本人”的语词与多民族词语进行比较,发现其中100多个属于阿尔泰语系,验证了“本人”语言与达斡尔族语言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兴的分子考古学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分子考古通过提取古代各种生物的DNA,并将其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可找出其内在的遗传联系,结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刘凤翥、陈智超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杨焕明、刘春芸教授等专家合作进行“分子考古学”课题研究时,将契丹人后裔的研究列为重要内容。课题组先从达斡尔、鄂温克、蒙古和汉族等人群中收集血样,然后南下云南保山,从“本人”中提取100份血样,又取道四川乐山,从正在那里展出的内蒙古耶律羽家族墓中出土的契丹女尸上提取了小块标本。课题组完成对契丹遗骨、达斡尔人、蒙古人、鄂伦春人、汉人和云南“本人”的DNA测序后,进行了严格的比较检测,最终得出结论,在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人群体中,达斡尔人与契丹人拥有最近的遗传关系,而云南保山施甸的“本人”与达斡尔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均为契丹人的后裔。追随女真蒙古四处征战契丹后裔流散至全国各地 金灭辽后,许多契丹人被女真人派到北部边疆,修筑抵御蒙古进攻的防御工事“金界濠”,随后就驻防在那里。金灭后,部分驻防的契丹人在战乱中向北迁移,保持了相对大而完整的族群,这一部分契丹人就是如今达斡尔人的祖先。而云南“本人”源自元代被蒙古人派遣到云南征战的契丹族人的后裔。辽亡后,一部分契丹人在辽皇室耶律秃花的统领下归附了成吉思汗。公元1254年,其孙耶律忙古代随忽必烈灭大理,并受命率部留守云南。《明史·云南土司二》中记载的施甸长官司阿苏鲁,凤溪长官司阿凤即是忙古代的第三代孙,阿苏鲁也被当代“本人”视作祖先。经过740多年的历史沧桑,如今契丹后裔在滇西不下15万人。在繁衍过程中他们和当地民族不断通婚,所以同达斡尔人相比,“本人”同契丹人的亲缘关系要稍远。
近代杨氏百字谱: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扩展资料
杨姓迁徙史:
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杨姓族徽释义:
杨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
易、阳、羊、杨、扬、汤、蜴、蜥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
相传,居住在汤谷的古老氏族采用扶桑纪历。扶桑纪历是观测太阳在扶桑树东西(阳阴)两侧的升落高度规律,这个规律东夷人确定为五阳五阴,合称“十日”,也就是“十天干”。观测时总是一个太阳一个太阳的位移,传作“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
这就是扶桑汤谷十日的本义。这种扶桑树也称杨树,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氏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姓起源说:
第一种说法:有五个主要来源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第二种说法:有四个主要来源
(1)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3)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4)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参考资料:
没有。历史上只有杨业、其子杨延昭,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杨宗保和穆桂英都是虚构的。穆桂英的原型是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一品诰命夫人秦良玉。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
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扩展资料
穆桂英人物形象是女性的化身和象征,杨家将是杨门虎将和杨门女将的总称。
从民间流传和历史资料来看,一方面是古代有“朝上换皇不换将”的说法,即每一个朝代都有姓杨的人做将军作为验证,包括杨门虎将和杨门女将。
另一方面是杨家将真实情况,其中杨门虎将代表男性,杨门女将代表女性,历史资料记载杨家将,其中佘赛花、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的事迹比较多,这些情况是真实存在。
历史资料没有记载穆桂英和杨排风等人物,虽然穆桂英和杨排风都不存在,但是穆桂英人物形象是女性的化身和象征,她具有女性的象征性意义,当然象征不一定是真实。
穆桂英象征杨家将的女性善于带兵打仗,穆桂英是杨门女将的女性化身和象征,只是以穆桂英为名字作为象征性意义表达出来。
在历史资料上,杨家将出现很多女性善于带兵打仗,每一个朝代都有男性和女性善于带兵打仗,其中慕容氏是嫁入杨门的女性姓氏之一,更何况慕容氏的慕与穆桂英的穆是谐音,或者说穆桂英人物形象是慕容氏的女性化身和象征,以穆桂英为名字代替慕容氏的女性人物。
-穆桂英
杨家家谱成字辈下面是什么辈的
本文2023-09-22 03:42: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