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难道孙子和外孙真的不一样吗?父系基因真的强于母系血统吗
这是父系宗法制度和父系氏族的父权思想观念导致的。
在没有宗法思想的民族和国家,没有里孙、外孙的区分。里孙口头简称孙子。
宗法制度规定:
孩子随父姓,父系祖父母就是爷爷奶奶,母系祖父母称为外公外婆。(母系孙子称为外孙。)
孩子随母姓,母系祖父母就是爷爷奶奶。父系祖父母称为外公外婆。(母系孙子称为里孙。简称孙子。)
由于传统习惯、父系氏族社会的家谱基本都是男性为中心,子随父姓。所以导致人们习惯把母系祖父母称为外公外婆。母系孙子称为外孙。
其实外孙也是亲孙子。都是直系后代。直系血亲。
女人用卵子生孩子,传承的母系血缘。女人的种就是卵子。女人又不是没种的人。网上看到很多父权癌贬低女性卵子是废物,没有遗传物质。精子可以变孩子。真是可怕。
孩子并不是精子变的。现在精子的存在感过强,都是那些父权癌刷的。有些父权癌不认母系血统,不给外公外婆上坟,他们自己就是不孝孙,辱骂母系先祖。还各种瞎说,贬低、否认母系血统。经常污蔑母系祖先。不孝外公外婆。他们父权癌还说: 精子传下去的后代最亲,最高贵。女人的卵子是废物,卵子传下去的后代不亲,母系血缘低级。还有的父权癌说母子之间没血缘关系。孩子都是父亲的后代,继承父亲的血统基因。女人没种。
网上父权癌很多很多,各种扯淡的言论,千万别被他们带坏。男性里父权癌的确不少。
所以女人还是不要生儿子了。男孩不认母系血统的很多很多。
父权癌说:女的天生就是太监,没种,卵子废物,女人没有自己血缘的后代,男人精子变孩子,女的只是把孩子踹肚子里怀着再生出来。所以母子没血缘关系。孩子和母亲还有母亲那边的祖辈没有血缘关系。孩子和父亲还有父亲那边的祖辈才是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亲。所以孩子都是跟父亲姓的。孩子不能跟母亲姓,是因为母系没有血缘关系。母系祖先不重要,不亲。(实际上某些人反对随母姓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不认母系血统。)
没什么可郁闷的。父权癌太多,郁闷不过来的,看开点。
反正这帮父权癌不认母系血统、辱骂母系祖先,背祖忘宗,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必遭天谴。
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所谓别子,是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这里可释为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
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什么叫家谱?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又“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按正史《隋书》载,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记”。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所以,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宗谱、族谱、家谱有何联系和区别?原则上宗谱、族谱、家谱是记载人名、世系、生殁、事迹的谱牒。但从宗、族、家的早期含义看,“继别为宗”,除嫡长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纳入的这种谱牒为宗谱。而族谱虽意义大致与宗谱相同,但由于分居、远迁等原因,虽也将旁支纳入谱内,其远迁的旁支并没有完整地纳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这种谱牒属于族谱。至于家谱,“谓一门之内”,其所记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为主体,只留与本家传承收藏,例凡这种谱,应属家谱。上述三种谱牒虽有差别,但因上溯远近不一,或传袭旧谱名,故后世也大多统而称之。
族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姓同一代人用一个字表示,比如孔姓自孔子以下到今天大概70几代了,每一代一个字不重复,孔姓这个字辈古时是请皇帝题的,一次请20个字,用完了再请;孔姓是特例,其它姓,比如李姓,全国李姓并不是一个祖宗,所以字辈不统一,一般是同修族谱的用一个字辈,字辈用字是循环的,江南李姓有一支用裁缝和木匠工具(谐音)做的字辈,有一句记得是剪子针线袋(贤、子、珍、先、代)。大体意思如此,具体说法可能有错。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主要作用在于明贵贱。是错误的。
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父系氏族社会,其作用在于“明贵贱”。
中国姓氏的起源和远古时期的母氏社会息息相关,其中的一部份姓氏就是来源于那个时代。母系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要比男性高,女性要照顾子女还要做农耕生产,她在家庭中起到的作用明显大于男性。女性因此受到尊重,许多儿女都是随母亲而姓。后来原始社会的进化,父系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随母姓的减少了许多,但仍然还有一部份存在。
姓是用来区分血缘关系,同一个姓代表着同一个母亲,所以人们认为天下同姓是一家,而且同性必须禁止通婚。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姓氏,第一个有了姓氏的又是谁,他的姓氏又是什么,有着很多的传说,说法又各不相同。
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和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
中国姓氏文化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传承中华文明:中国姓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
2、增加认同感:姓氏是人们的重要身份标识,传承姓氏文化可以增加人们对自己家族和祖先的认同感,有助于建立家族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
3、维护文化多样性: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姓氏文化,不同的姓氏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传承姓氏文化有助于维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4、推动社会发展:姓氏文化还涉及到人口统计、家谱记录等方面,这些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传承和利用姓氏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郁闷,难道孙子和外孙真的不一样吗?父系基因真的强于母系血统吗
本文2023-10-12 03:17: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