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寻根溯源,第1张

        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的腹地,三省交界的豫东北。南乐县,古为昌乐县一部,后昌乐县析分出魏县。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讳,又因治所在原昌乐城之南,遂更名南乐,沿用至今。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灿若星河的风流人物。古有造字圣人仓颉,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近代有书画名家端木梦锡,当代有央视主播李瑞英、相声演员岳云鹏等。

        南乐本来古迹非常多,尤以十二道牌坊最为著名,当年与大名城墙并称为冀鲁豫边区二绝。如今大名城墙仍在,南乐牌坊却在破四旧运动中打砸殆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前几年南乐文物局发掘出两处五六十年代修的涵洞,竟然是用文物石刻垒起来的,其中就有古牌坊的石刻,当年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南乐城东南的张果屯镇,距县城东南12公里。相传明初,该村有一张姓老翁,膝下无子女,广行善事,家种果树百亩,果熟,多分送乡里,人称张果老人。死后,人们感其德,取村名张果屯。张果屯镇现有三十个行政村。古迹有哑驴寺,扳倒井,刘秀晾书台等等。古迹大多与王莽赶刘秀的故事有关,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后人穿凿附会。张果屯镇政府驻地东北,有一西韩森固村,便是我生长的地方。

        据李云峰撰《地理沿革》记载,早在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就已经形成村落。宋代取名韩森固,以韩氏早居,森林茂密,村庄富庶,房舍坚固而得名。1943年,因全村人口较多,日伪军派粮困难,故以东西分为二村。我村位于西,故而称为西韩森固。对此村名的解释,其他都还好说,唯独这个固字解释为房舍坚固不敢苟同。带固字的村名在冀鲁豫地区其实不少,只通过字面意思解释未免有失严谨。参考其他方志,村名带固字的,大多位于古河道两旁,并且这个固字其实最早带提土旁,只是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省略了。这个带提土旁儿的“固”字,原意为河堤或高地。那么应该是当年韩森固村的先民们,看到这一带是个河堤或高地之处,能避开水涝灾害,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在村名中写进了一个带有提土旁的“固”字。邻村西韩固町,大概也是源于此吧。

        村名虽然带韩氏,如今村里却没有一户姓韩的人家。现在的村民,以王姓最多,丁、台、丰等小姓点缀其间。马姓最少,只有一户,还是解放前从外乡迁来的。究其原因,当与战乱有关。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外族入侵甚至朝代更替,几乎都伴随着一次人口大迁徙。远有晋朝衣冠南渡,近有清朝湖广填四川。元末明初的战乱,导致中原地区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有了那次著名的明初大移民,亦或称洪洞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我们村的先祖们,就是在那时,从大槐树下迁徙于此,世代定居至今的。

        据家谱记载,王我王氏得姓始祖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是王氏受姓所自始。王氏先祖于永乐二年即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到南乐县王郭村。始迁祖王义,字子成,王郭村东南祖茔有碑基。崇祯三年(1630),先祖王萃自王郭村来到韩森固村定居。这中间的二百二十六年,经历了几世几代,已经失落不可考证。只知道西韩森固这一支,到我这一辈已经传了十五代。相传先祖王萃在选定坟茔之时曾与风水先生言,我王氏后人不求达官显贵,但求枝叶繁茂,多子多福。可惜王萃生前未能如愿,三代单传。去世后重孙子王煦连生五子,后代才终于繁盛起来。

        自崇祯三年至今,我王氏家族已在西韩森固村这片土地上耕耘生息了三百九十年。到我这一代,堂兄弟姐妹们已经没有一人在农村定居了。都说上大学后,故乡只剩冬夏再无春秋,工作以后则是故乡只剩过年了。故乡已经渐渐远去,下一代已经成了郑州人,对自己的故乡再无感情了。

王氏查自己的字辈如下:

1、民国三十二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2、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3、善庆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其实,所谓字辈,表示家族辈分的字,俗称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农。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所以说字辈还是得看自己的家谱才行。

字辈,或四言、或五言、七言,可长可短: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一般为二三十字。它虽说带封建宗族色彩,然而从文学角度来看,却是绚丽多姿的诗篇。各族姓氏,有不同的族谱,辈子就是族谱的确良核心和纽带带。同一个姓氏,有不同的族谱,或字节辈。

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起源于宋朝,《谱牒学研究》中记载:宋太宗赵匡胤立了13个“范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加上“匡”共14字。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辈字,字辈,是人们按伦理道德取名的一个规则。

多在职入学时家长请先生按辈字给孩子改个学名,即大名。字辈,它是各族祠堂的产物,或集体创作;或名人所笔,族门出个相公、举人什么的,往往为家族立派、续派,也有皇帝赐封的,孔族字辈就是明清两朝皇帝赐定。那是当今全国统一得最好的字辈。

1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王氏为姓,意指源于“帝王之裔”或“王者之后”。黄帝子孙有三:其一是子姓王氏,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河南卫辉汲郡等地;其二是妫姓王氏,帝舜之后,居于河南陈留、山东北海等地;其三是姬姓王氏。姬姓王氏又分三派,一是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 秦所灭,时人号为“王家”,居陕西京兆、河北河间等地;二是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三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居山西太原、山东琅琊、河南固始、福建等地,天下王氏,十之八九多尊太子晋为始祖。据历代名人数量统计,王姓名人名列各姓氏之首。琅琊王氏有王吉、王祥、王导、王戎、王衍,成天下第一望族;太原王氏也特别显赫,“天下王氏出太原”,分为两支:祁县支有王霸、王允、王凌、王玄谟、王庆父子、王通、王绩、王勃;晋阳支有王柔、王泽、王机、王永(右加日)、王沈、王浚、王浑、王济、王述、王坦之、王蕴、王国宝、王恭,唐代宰相王桂(左王字旁)、王峻(左日字旁)、王缙、王涯、王播、王铎、王溥、宋代王信、王子绍、明王琼;开闽王氏王潮、王审知;三槐王氏王祜、王旦。今谱按欧阳修、苏洵的体例编修,此为具有代表的王氏家谱二十种。

1 《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明(1560年)王应斗修,以璧公为一世祖,字大献,公元845年生,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王导后裔,璧祖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望族,多属其后。正德十年己亥岁夏四月吉旦,赐进士第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书封勅参赞机务前吏户礼三部尚书国子祭酒翰林院学士经筵国史玉牒官清浔张灿书,序文略。

2 《太原王杨氏支谱》,28册,清同治五年(1866年)王际春编修。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后裔,隋文帝时,王杰以开国勋封安康侯,赐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王”不忘祖,“杨”不背君,王杰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富春公,徙居?阳瓦屑坝,生昌国,昌国生自戎、得戎,分为二支。元末战乱,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潜山县,清属安庆府),祖二公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子侄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敦睦堂

3 《王氏家谱》,6卷。清道光28年(1848年)王道隆、王道彰等修。一世祖奎公,于元世祖年间由洪洞县迁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上裕镇),生三子:义、和、顺,义公复归原郡。举人王道彰等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

4 《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27卷,清嘉庆二年(1797年)王楷苏、王揩欧等修。一世祖子文公,明初自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徙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涧水东南汉太后故里薄村。名人有诰授光禄大夫镇守江南江宁等处地方总兵官前后府都督同知王玺。

5 灵石《王氏族谱》,20卷,清康熙27年(1688年)王尔康始修,乾隆55年(1790年)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历经100余年于1790年修成,一世祖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迁本邑静升村,成巨族。

6 《王谢世家谱》,6册,王谢谱系、琅琊、太原正派、太原支派、太原别派、阳夏、琅琊世家谱。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天启壬戍端月西吴韩昌箕甫题《王谢世家序》,已人物传记为主,六朝望族,爵位蝉联,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俱有国史,价值很高。

7 《牛皋岭下王氏宗谱》,26册,民国25年王念学等修,一世祖汉五公,以太子晋为开宗始祖,明永乐年间奉太夫人由梓里迁牛皋岭,将荒无人烟、不通舟揖之地开成沃土。

8 《黄县太原王氏族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王基鸿、王慕增等修,一世祖二公,太原王氏后裔,迁徙直隶长芦,元末与大公同迁黄,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大支。明中叶传抄,清乾隆、嘉庆、同治、道光年间重修。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田园村三槐堂王氏字派。

立、正、大、光、明、玉、兆、宝、城、茂、庆、继、瑞、家、祥。

《一》下面还有其他地区的王氏字派。

1、善庆堂王氏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扩展资料:

《一》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起源是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二》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王姓太子晋系一分支,属太原王氏的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当属琅琊王的分支。

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王姓

参考资料来源-三槐王氏

潜川王氏四修宗谱公开信

各位宗亲: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自古有之。追溯王姓,自受姓姬氏以来,历数两千余年,支支派派,遍及全球,人口过亿,已成全国姓氏之最。

潜川王姓,源出太原,系三槐堂后裔。后迁居婺源,人丁茂盛。明洪武初发派龙舒鹿起,我先祖清公慕庐邑西郊蓦地冈风景,相其阴阳,定居于此。支分派衍数百年,渐成庐阳望族。雍正戊申年创修庐阳王氏宗谱,嘉庆庚辰年再纪,光绪十七年三修,至今已有130余年。子孙繁衍,支分叶出,据谱考迁至河南、湖北、六安、舒城、霍邱、无为、繁昌、南陵、青阳、桐城、铜陵不知凡几,星散各地难以考证,再不纪载,已难循序。况先辈修遗派行“尚克之贵起,宗世应必昌,学书敦孝友,立志定家邦,文章华国美,科第绍槐堂”共三十辈,已衍过半,亟待重树,此乃四修潜川王氏宗谱当务之急也。

闻之水有源而木有本,寻根溯源乃人之常情,敬祖报宗得祖宗之佑。我辈欣逢盛世,外族修谱建祠纷纭不绝,潜川王姓岂能落人后尘。幸有昌权、学荣、书敏尊长牵头,邀族人二十余众,六世同堂,共谋家乘大事。乃组建潜川王氏四修宗谱筹备小组,定点庐城,联络四方,分片对接,依谱寻宗。望我族后人鼎力协作,按户集资,慷慨解囊,清根造册,寻亲四方,以促大业早成。也盼王氏其他分支予以协作,追本溯源,以求大同。并企社会各界给予关注,传递信息,添遗补缺,我族众人铭记在心。

这是2015年重修宗谱公开信,上面辈分:尚克之贵起,宗世应必昌,学书敦孝友,立志定家邦,文章华国美,科第绍槐堂

不知是否与你一致。

寻根溯源

        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的腹地,三省交界的豫东北。南乐县,古为昌乐县一部,后昌乐县析分出魏县。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