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张氏为什么用孔孟氏的家谱? 我就是繁字辈的,我知道的是宪庆繁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山东张氏为什么用孔孟氏的家谱? 我就是繁字辈的,我知道的是宪庆繁祥。,第1张

山东张氏和孔孟氏是两个不同的姓氏,但是他们的家谱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因为两个姓氏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在中国的历史上,孔孟氏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其家谱主要是记录孔子的后代,也就是孔氏家族的传承。而山东张氏则是北方地区的一个大姓,其家谱主要是记录家族的历史和传承。

有些山东张氏家族在修谱时,可能会参考孔孟氏的家谱,主要是因为孔孟氏家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此外,有些山东张氏家族也可能与孔孟氏家族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所以使用孔孟氏家谱也有纪念亲缘关系的意思。

至于繁字辈的“宪庆繁祥”,这是山东张氏家族的辈分字,是用来规定家族中不同辈分人的取名顺序和用字规则。这个辈分字是在清朝时期制定的,目前已经在山东张氏家族中沿用了数百年。

孔氏孟氏家族行辈谱 孔孟家族有一条规定,不准随意取名,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孟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在前业经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孔孟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其用心可谓久远矣。 孔孟后裔行辈五十字 山东曲阜孔府的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三十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三十个字行辈取名;如果有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这三十个字是: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敏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民国九年(1920年)冬,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继这三十个字后,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孟氏行辈谱 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从此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10字行辈:“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因为避清世宗胤禛讳,改“胤”为“衍”,避清高宗弘历讳、改“弘”为“宏”。如61代孟弘略,尚未避讳;到65代孟衍泰.即已避讳。崇祯二年,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0字10个辈。清同治四年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10字10个行辈。1919年,又续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续昌”20字20个行辈。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孟宗

孟宗(218年—271年),湖北江夏鄂城(今湖北省孝昌县)人,后因避孙皓字讳,改名孟仁,字恭武。少年时,从师南阳李肃读书,后官居吴国司空。素仁孝,二十四孝之一的“哭竹生笋”指的就是孟仁为其母求笋的故事。

3、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4、孟知祥

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县(今河北邢台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开国皇帝。以姻亲之故,深得晋王李克用赏识。李存勖嗣位,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北京留守。前蜀灭亡后,出任西川节度使。

后唐明宗统治后期,孟知祥渐生据蜀自立之心,不听朝令,举兵反叛。长兴四年(933年),率军吞并东川,尽占两川之地,击溃朝廷征伐部队,拜成都尹,加封蜀王。应顺元年(934年)正月,正式称帝,建立后蜀,改元明德。同年去世,终年六十一,庙号高祖,谥号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葬于和陵。

5、孟善

孟善(1344年—1412年),字伯侯,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孝理村(今山东省无棣县海丰街道办事处)人,明朝开国将领、滕国公。亚圣孟子的五十五代孙。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投奔朱元璋。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孟善投靠朱棣。建文四年(1402年),封保定侯。永乐七年(1409年),致仕。永乐十年(1412年)六月,去世,追赠滕国公,谥忠勇。

-孟姓

孔孟家谱顺序如下:

1、明初:

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2、明天启年间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3、民国八年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4、现在

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孔孟辈数的由来和礼节

据《清稗类钞》记载,孔子嫡传子孙,不论世居曲阜,还是迁居外地,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种排行的办法,开始于元仁宗的时候,世袭衍圣公,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孔思晦。

他规定:凡是五十四代孙,都以“思”字为派,“思”下面为“克”字,“克”字下面,开始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

又次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依次类推,循环往复。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轮回一次,大约需要650年。

[孟氏属地]

昌平郡,今京兆昌平县东南。

[孟氏来历]

孟姓的来源有两支,一支出自姬姓。鲁桓公有子名庆父,即鲁庄公之弟,庆父在桓公时被分封建氏,称为仲孙氏。后因国家发生内乱,庆父逃亡莒国,并改称孟孙氏。他死后,其子公孙敖继承爵位,仍称孟孙氏,后简称孟氏,也就是出现了孟姓。另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卫国。卫襄公有位儿子叫絷,字公孟,称为公孟絷,其子孙以其字为姓,即公孟氏,后来有的省去了“公”字而成为孟氏。

[孟氏名望]

毫无疑问,说到孟姓名人,当然得首推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孟子。孟子名轲,他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学说也对后来的宋儒有着极大的影响,被尊为“亚圣”,在儒家学派中是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大学问家。战国时期还有勇士孟贲、学者孟胜。西汉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孟喜,东汉有才女孟光,三国时有孝子名臣孟宗,隋朝有农民起义领袖孟海公,唐代有名诗人孟浩然、孟郊、孟云卿,南宋有名将孟珙,元代有经学家孟梦恂,清初有戏曲家孟称舜,近代则有史学家孟森,教育家孟宪承等。 孟姓人口众多,在当今中国百家大姓中位列第八十四位。

孟姓的不同来源:

1、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因病不得继位,让位给其叔。

到了公子絷的孙子姬驱,便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公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是为河南孟氏。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书记载,黄帝姓公孙,是少典氏部落首领的儿子。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后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再迁有熊(今河南新郑),也称有熊氏。

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其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

孟氏按行辈起名的开始: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孟姓

—孟氏族谱

孔圣人是“中国第一家”,那“亚圣”孟子就是“中国第二家”了。孔氏家谱是那样,那孟氏家谱又是怎样呢?

孟氏是华夏民族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孟地,即孟涂氏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的孟涂氏封国,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这是母亲河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连接中原腹地、九朝古都中京洛阳,黄河北岸济源、焦作,千里太行山。而孟津也成为中华民族孟氏的发源地和孟姓子孙后裔的溯源地。今孟姓华人分布全球各地,而以河南、山西、山东三省居多,此外江西、河北、安徽、湖南、湖北、甘肃、山西、江苏、浙江、福建、云南、四川及海外等均有定居者。

周朝以后的孟氏溯源:其一发源于春秋时期中原古国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河南、河北一带。该支孟氏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孟,推溯起来,其始祖是周文王。另一发源于春秋时期鲁国公族。鲁国开国君主是著名政治家周公旦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则孟氏亦是周文王姬姓子孙。也就是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河南和山东两地;卫国孟氏始祖是康叔,鲁国孟氏始祖是周公,而康叔与周公皆是周文王之子。

鲁国权臣庆父喜政,是个品行不端之人,与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之妹叔姜所生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兄长意愿立子开,就是缗公。后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故鲁国人非常恨他,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而鲁相季友则让庆父之子公孙敖继承乃父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子孙改称孟孙氏。后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即孔子家乡。庆父以后世系如下:孟穆伯—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其中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是春秋时孟氏家族中最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为孟氏家族的建立、巩固和振兴做出了很大贡献。

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取得成邑。孟孙氏由于失去在鲁国的根据地,其后人迫于形势,只得散居各地(但以河南居多)。邹国(鲁国附属小国,今山东邹城)的孟轲(孟子)即其后代。孟轲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氏族人以其为本族荣耀,遂尊奉孟轲为本姓始祖,是为山东孟姓。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中原河南、山东、河南及其近邻河北、山西发展和繁衍。到汉代,孟姓已成为中原一带诸省望族。从东汉开始,孟氏零散出现于全国各地;魏晋南北朝时因避战乱,孟氏大举从中原南迁(其中河南一带孟姓多入迁今湖北、江西一带,山东一带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今四川成都一带大致在汉代已有孟姓,汉以后孟姓入迁逐渐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繁衍。

如东汉时孟光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附近)人,孟达为扶风(今属陕西)人,孟尝为上虞(今属浙江)人;三国时孟宗为江夏(今湖北鄂城)人,孟获为建宁(今云南曲靖)人;北凉有孟氏,为武威(今属甘肃)人;唐代孟浩然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孟郊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贞为华阴(今属陕西)人,孟涫为郴州(今属湖南)人;五代后晋孟宾于为连州(今四川筠连)人,后周孟贯为建安(今属福建)人。可见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国的分布就已经相当广泛了。唐宋以后,孟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五代以后,由于官职调迁、家族搬迁等原因,孟氏的居处又新增了许多地方。明、清之际则遍布全国。而且随着海禁的开放,孟氏家族开始有人漂洋过海,定居海外

孟姓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孟姓有河南、山东两宗,但来自于姬姓(西周国姓),孟姓最早是出现在东周时期的姬姓鲁国。鲁国孟姓始祖是就是十奸的庆父共仲(鲁庄公庶兄),而古时兄弟姐妹中居长的称作“孟”。庆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就称孟孙氏。后孟孙氏的后代因避讳庆父弑君之罪,便称为孟氏。

而另一宗则是春秋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因病不得继位,其孙驱,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以公孟为氏,或以孟为氏,这就是河南孟氏。

山东张氏为什么用孔孟氏的家谱? 我就是繁字辈的,我知道的是宪庆繁祥。

山东张氏和孔孟氏是两个不同的姓氏,但是他们的家谱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因为两个姓氏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在中国的历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