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有哪些饮食习惯
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饭稠,午饭好,晚饭稀。
重主食,轻副食。主食以面和小米为主,素有“一面百样吃”的美誉。不搞一餐数菜。
一般口味喜咸中带酸,醋是山西人惯用的调料。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 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许多农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烹制技艺十分丰富。就是谷子盛产区的农家,以米为粥或捞饭,也要搭配拌汤、汤面之类的面食。汤面中炝入油,或放葱花,或加香椿嫩芽。这种粗茶淡饭,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又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农家气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晋中平川地区,农家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造型各有特色。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缭乱,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国。各种各样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讲究一个月内不重样;普通农家吃杂面(高粱面掺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掺和榆皮面都称“杂面”)每天也要变个花样。北部地区的黄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区的白面馍,无论造型、口感都各有特色。当然,山西面食为人所赏识的还得数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在晋中平川,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可以剔一手相当讲究的剔尖。杂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细如一,长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粗者空心柔软,细者心实滑利。拉面,农家妇女以“小把拉面”见长,可拉成宽和窄、圆和扁、粗与细乃至三棱等多种造型。就是这么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诸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这些黄土坡的婆姨们!
山西人喜喝汤饭的习惯由来已久。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长治一带居民,至今邻里相见,开口先问“喝了没有?”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汤饭的种类最多,吃法也最为讲究。低档的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中档的可款待普通宾客,高档的则为高级筵席中的佳汤美羹。如晋中一带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锦空心拌汤等,都是比较讲究的汤饭。山西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吃干饭前先喝点汤饭,是许多居民家的“饮食规范”。这从卫生角度讲,这是很有道理的。吃馍、饼之类的干食,大多要熬些米汤,或做点汤面,有条件的家庭还要熬些油茶之类的汤食。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则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喝原锅汤,化原锅食”,据说是传统饮食古训。许多农家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这种习俗。如果你有机会来山西民间作客,酒足饭饱之后,家庭主妇定会给你盛来一碗面汤,请你也来用“原汤化原食”。这并非陋习,倒是很有点科学道理。 爱吃盐醋,又喜辛辣
山西民间百姓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例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晋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能吃饭开始算起,一直到他寿终正寝那一天,最少也得吃掉150~200公斤醋。难怪外地人戏称山西人为“老醯”。山西人无论吃面条类食物,还是包馅类食物,或者烹调菜肴,都离不了醋。调和须见醋色,饭菜须有醋香,否则,就不算好饭,吃着就不香。仅观普通农家餐桌上必备的醋具,如瓶、盆、壶、碗之类,就知醋在晋人的饭食中的作用了。山区居民还有以腌酸菜汤代醋的习惯。(在旧中国,山区百姓是连买盐、醋的钱也拿不出的!)用这种酸汤调和的饭菜,别有一番风味。在山西广大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套制醋的经验,庭院中备有一两个酿醋大缸。平川地区酿造高粱醋,山区居民酿制米醋、枣醋、柿子醋、沙棘醋等,各有其独特风味。用以调和饭食或烹调菜肴,醋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
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之大。过去,许多农家调和饭菜都习惯用小盐,并有“露咸”的讲究。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民谣云:“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人们对盐重视由此可知。如同备醋具一样,每个家庭餐桌都备有盐具,便于就餐者随时调饭。山西民间百姓喜吃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许多地方都有“茶饭赖,咸菜拽”之说,反映的是过去山西广大群众饮食的艰辛和无奈。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榆次、太谷、祁县等地的腌大头菜,平定的豆叶菜,定襄的老咸菜,长治一带的甜丝菜,太原的酱菜,临猗的酱玉瓜等,都是腌制菜中比较有名的。50年代以后,小盐逐渐被湖盐、海盐所取代,人们食用小盐的习惯始有改变。然而,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习惯至今仍无多大变化。
除了盐醋之外,各地居民对辛辣食物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比较富裕的家庭将白皮蒜、青辣椒等腌成咸菜佐饭,居民称其为“细咸菜”。这还是款待亲朋好友的佳肴。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葱、大蒜直接佐餐的的习惯,将辣椒切碎,调以盐醋佐餐更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每每餐都离不开辣椒面,里面加盐拌成佐餐小菜。喜食辛辣食物,晋南较普遍,晋中一带当属平遥、介休、灵石、汾阳诸县居民。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品质最佳者有晋城巴公大葱,应县小石口大蒜,代县辣椒,河津、临汾韭菜,平顺、盂县花椒等等。生姜一般由外地运入,民间需求量也颇大。
商家“庄饭”,精益求精
说到饮食习惯,有必要提及山西商人别具一格的“庄饭”。山西商人在我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他们由行商到坐商,由封闭式经营到联合的垄断性经营,由纯坐商发展到专事金融的票号,反映着封建末期经济演变的轨迹。我们通过衣食住行这些活跃的事象,可以窥见他们有特色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征。
山西商家除具有民间共同的饮食习惯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特别是大商巨贾,每顿饭都讲究干稀搭配,荤素调剂,主食以面食为主。烧(包括烤、烙)、蒸、煮、炸的面食,从造型到花样乃至风味,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太谷县的曹家、祁县的渠家和乔家、平遥县的雷家等大商巨贾,每餐犹如宴宾,一桌饭花费几十两银子是常事。就连早晚两餐的佐餐小菜都要选择正宗名牌;酸、辣、咸、甜要求风味纯正独特;山珍海味择优而用;“八冷八热”因时而易。厨工都要聘地方名师,有大师傅、二师傅,并有荤案、面案、菜案等明确分工,还有专门掌炒瓢的、端盘的、献菜的(即执席者)、斟酒的、捧痰盂的、递毛巾的、送嗽口水的等等,讲究程度不亚于官宦之家。无怪乎民间有“财主家中一顿饭,穷人家里半年粮”之说。太谷居间还有“上有天堂府,下有‘用通五’(太谷北洸村曹氏设在县城的商业总机构)”之说,意思是:“用通五”的吃喝,可与天堂神仙的生活相媲美。仅曹氏一家的膳蒙呼和分布在全国各地商号内的厨工,最多时就有600余众,专为其采购各地名酒、名菜的人员也有百人之多,兼职备办者还不在其内。川广名菜、东北人参、津沪海味、各地山珍,无所不备。餐桌上常有熊掌、鹿筋、猴头、燕窝、莲子、百合之类的高档营养菜肴,加上多种多样的传统面食,“庄饭”层次之高可想而知。这些挥霍既反映了他们巧于理财的得意,也反映了他们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势力的强大压力下,商海拚争中的逆反补偿心态。
居家食制,风俗独特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的。山西不少地区保持着这种食制。不过,由于由于地区不一,季节不同,亦有差别。北部居民一向遵循“夏秋日食三餐,冬春日食两餐”的传统食制。《山西通志》有“天镇诸地,冬春坐食,一日两餐”的记载,讲的就是这种食制。只有夏秋两季,因忙于农事,才改为三餐。而晋南和晋东南一些地方,民间则有一日吃四五顿饭的习惯。农忙季节,许多农村都习惯往地头送饭,或带干粮在地头休息时进食,民间俗称“打尖”。农村居民还有在天气暖和时端饭上街聚在一起吃饭的习惯。这一风俗的形成,大概与农村信息长期闭塞,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有关。村民利用吃饭的机会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谈论家常,有的相互交流种植、养殖经验,有的则传播时事新闻。天寒季节,农家老小盘腿上炕就餐,长辈居中央,子女坐两旁,媳妇边上坐,方便盛饭、添菜。就餐间,如果把筷子横在碗上,表示已经吃饱;放在桌上或握在手中,则表示还需加饭。主妇问“够不够?”或“还吃不吃?”而不能问“要不要?”回答“再添半碗”“再添一点”,或者“饱了”“吃好了”等等,而忌讳回答“吃够了”或“再不吃了”。书香门第之家,就餐另是一番情景:无论春夏秋冬,常年日食三餐,吃饭不得上街,合家围坐,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各就各位,不得违例。就餐时严守“食不语”的古训,餐桌上不得抛米撒面。巨商大贾主仆界限极严,就餐另是一番规矩。男女主人分别进食,一般不与他人共餐。男仆端盘、端碗,女仆一旁服侍。先酒后菜,先荤后素,先咸后甜,先饭后汤,先上什么后上什么,乃至饭菜放的位置都有规定。佣人、仆人另设锅灶,多食粗茶淡饭,或下蹲而食,或席地就餐。
50年代以后,各地居民的食制都有变化,日食三餐已成常式,合家围桌共食日渐成风。广大农村居民夏秋两季仍有端碗上街吃饭的习惯
1、无边寺白塔
位于太谷县城南寺街10号,白塔是太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太谷有句俗语“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寺庙创建于西晋秦始八年(272年),寺院座北向南,平面长方形,南北长127米,东西宽约27米,占地面积近3500平方米。塔平面八角形,七层,高43米,为由唐塔中空到宋塔实心过渡形式的实物例证,整座寺院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而有显疏朗,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曹家大院(三多堂)珍宝馆
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的北汪村,山西省十大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宅院为明末清初建筑,南北长98米,东西宽108米,占地为10638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整座建筑坐北向南,东西并排有三个穿堂大院,内套15个小院,共有房屋287间大院整体建筑结构独特,融南北方建筑风格于一体,被誉为"晋商瑰宝",为晋商大院代表之一。
3、鼓楼
太谷鼓楼,位于古城十字街中心,为太谷古城之象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楼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公元 年),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当时的县令杨呈秀重建,名为“古楼”。总面积36864平方米,楼身通高约20米,台基高约8米,现基本保持了清乾隆年间重修时的面貌,整体建筑瑰丽装饰,玲珑雅致,为市楼中的佳品。登楼眺望,远山近景,古城旧貌历历在目,是欣赏古城风貌的观赏地之一。
4、孔祥熙宅园
2000年9月对外开放,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内上观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正院、厨房院、书房院、墨庄院、西花院、东花园,均保留了清中叶的建筑风格。整座宅园座南朝北,东西宽91米,南北长695米,占地面积63245平方米,由多个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每个套院均沿中轴线方向分割为多个四合院。园内主要陈列有孔祥熙生平及有关历史资料,还陈列有中国历史货币展、中国革命货币展、晋商运营遗物展、晋商建筑遗物展等,是一处反映晋商文化深厚内涵和近现代史的旅游景区。
5、范村镇(圆智寺)
圆智寺位于太谷县范村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占地面积九千平方米,现有殿宇七十多间,为二进院,寺院历史悠久,气势宏伟,设计大胆,风格独特,寺内琉璃建筑工艺、壁画及悬塑人物,工匠独创,实乃绘画、空雕艺术珍品。
6、龟龄山庄
位于太谷县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东1公里坳处。这里原为酎泉寺遗址,为太谷古八景中最著名胜景之一。在太谷传统名中药中,有"升炼"而成者,历史悠久,享誉海外,其中,以“龟龄集”、“定坤丹”名胜最盛,为承先人升炼名药之传统,依靠酎泉春水这一风水宝地,特将此古之旅游胜景取名为“龟龄山庄”,拟将在这里建成集旅游、保健、康复、度假、疗养与于一体的修养胜地。
7、天宁寺(大佛山)
位于太谷县城东南8公里的惠安村南的凤翼山上,因寺内供有高约18米巨石天成的释伽牟尼坐像,当地人称为大佛山。寺院创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有亭殿60余间,整体寺院座南向北,依山而建,院内清幽整洁,牡丹、翠柏、花木相间,甚为雅静既是风光优雅的旅游胜地,又是三晋大地主要的佛教活动场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梅苑山庄
梅苑山庄是山西省梅园工贸集团于1997年投资兴建的一座集住宿、餐饮、娱乐、商务洽谈、会议培训、农林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村。总面积约2万亩,其中水域面积为1500亩,共有床位500多个。
同宗亲人你好,我告诉你我知道的,家谱排字,应该是:作德永昌,积善余庆,功命富贵,福寿康宁。
你说的你家爷爷那辈是昌字辈的,最后一个字还得是金字旁,你父亲是善字辈的,最后一个字是木字旁,你这辈不是玉,是余,原来家谱是繁体字,左边有个偏旁是食字旁,现在简化了,你应该是火字旁,我们家是按照五行相生来做最后一个字的。我们家老祖宗应该是从云南,或者是四川那边迁移来的,具体是叫小四川,我也记不准,老辈子说得,口音重我也听不准。我家有老爷爷在关里家走时,带的手抄家谱。我们家是先到的山东乳山河南村,后来迁到烟台曹家村,还是曹家庄,反正因为后代人丁兴旺,分的,祖先三兄弟去世后,一个埋在西小茔,一个埋在老虎尾,一个埋在那我记不住了,我没回去过家乡,只是听我爷爷说得,不知道烟台曹家那规划改造以后还有没有这些地方了。
酷妹儿是女生,做广告宣传物料制作服务,爱好 旅游 ,还是个吃货,在 旅游 景点的选择上,也是基于这几点。
爱好 旅游 ,就不局限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特色、民情风俗;算生意人,那就也对各地的经济生活有兴趣,对文化想多知道一些;吃货,还是女生,就看哪里有特色小吃,哪里风景更美更浪漫了。
山西呢,相对来说,在自然风光这块儿,比云南、四川、贵州这些省份差一点;在人文方面呢,又不能与西安、泰山曲阜、洛阳等地比,综合自然风光和人文,比西藏和新疆也有所不如。
但是,山西的 旅游 又有它自己的特色。
以酷妹儿自己的经验来看,山西的 旅游 可以分为三块:以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文化之旅;以五台山、大同云岗石窟、悬空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之旅;以壶口瀑布、吕梁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之旅。
平遥古城曾经一度是我们的金融中心,晋商文化中“身股”制度,至今还在现代企业中被应用;票号经营的一些理念,在当今 社会 也不过时。
在平遥古城,除了这个“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县城”,雕梁画栋的老宅、街巷,就是感受一下晋商文化,再就是喝一口地道的山西老陈醋杏花酒,再美美来一口平遥牛肉。
因此,酷妹儿第一站是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
第二站自然就是去看看这“悬空寺”,云冈石窟,再到五台山烧一柱香,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目的地是没错的,个人观点,不要听酷妹儿一面之词。
祝旅途愉快!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今天的山西,拥有着十分丰富的 历史 文化底蕴,全省 旅游 资源也极其丰富。
山西省热门的 旅游 景点主要有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悬空寺;晋中市的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绵山;太原市的晋祠;忻州市的五台山、雁门关;临汾市的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晋城市的皇城相府。
云冈石窟,国家5A景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岗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云岗石窟现存45个洞窟,石雕造像51000余躯,大小窟龛252个。据史料记载,是北魏时代的建筑。
悬空寺,有恒山第一盛景之美誉。建造于1400年前的北魏后期,是我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悬空寺建造于距离地面约500米的悬崖峭壁上,设计理念独特,建筑艺术精湛。
平遥古城,国家5A景区,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 历史 的文化名城,它与安徽歙县、四川阆中和云南丽江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县城。古城内的日升昌票号被赞誉为我国银行业的鼻祖,还有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个和文庙等。
王家大院总面积15万平方米,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现以被列为王氏博物馆。
乔家大院,国家5A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始建于1756年,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313间房屋构成,整体为双喜字布局。乔家大院是一座设计精巧,工艺精细具有我国清代民居建筑风格的建筑群。**《乔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在此取景拍摄。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是集古代祭祀建筑、园林、壁画、碑刻和雕塑为一体的珍贵 历史 文化遗产。
五台山,国家首批5A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齐名。五台山以其建寺 历史 悠久和规模宏大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壶口瀑布,国家4A景区,总面积60平方千米,因其气势雄浑享誉中外,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
皇城相府,国家5A景区,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一座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被誉为"东方双城古堡"。电视剧《康熙王朝》、《契丹英后》等在此取景。
山西, 旅游 资源丰富,浓厚的 历史 文化底蕴,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以及风景壮丽的 旅游 景点,每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观光 旅游 。今天就让大鹏说说第一次到山西必去的地方在哪里?
寻根问祖,洪洞县大槐树!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国家AAAAA级 旅游 景区,是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园区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牌坊、一代大槐树(仿)、中华姓氏苑等5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我的家中目前还保存着家谱,上面记载我们何时从大槐树迁址大荔,以前李氏家族每年初一都举行团拜会,欢聚在一起听老一辈人的故事经历,沈醉在幸福的时刻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大槐树哪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大槐树印象早已在我们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据史书记载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所以说:洪洞大槐树,是我们每个人到山西必去的地方之一。
保存完好的古城,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沿着明清老街走,繁华热闹的街道,两侧的建筑也越具气势。白天,在青砖石瓦间悠悠感受一份宁静与惬意。晚上的平遥古城一改白天雄浑厚重的模样,古街市灯火阑珊,给了游客万种风情。可以慢慢地体验平遥古城给你带来的美。
晋商故里,王家大院、乔家大院!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在晋商这个显赫群体中,晋商八大家赫赫有名:乔常曹侯渠亢范孔。走进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感受晋商人的团结、进取、敬业精神。游离与明清建筑群之中,感受 历史 沧桑巨变。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这几个地方都可以去看一看。
人人观点、欢迎留言评论!
如果去山西 旅游 只能选择一个景区,首选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五台山。
五台山是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游览过五台山,既游览了山水,又游览了以佛教为代表个宗教、庙宇、绘画、雕塑、石刻等各种类型的文化,赚大了!
一部《水浒传》和好汉鲁智深,是现代五台山最好的宣传书和代言人,妇孺皆知,老少无不向往。
一、鲁智深的出家之地、“耍酒疯”之地,当然要先欣赏这里的佛教文化。五台山位居五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中国的佛教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宗教价值可想而知。
不过,真到了五台山,想寻找鲁智深的遗迹还真没有。毕竟是文学上的人物,五台山上不缺乏文物古迹,不缺乏 历史 传说,不缺乏佛教道场,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勉强拉扯出来一个文学人物鲁智深来装点门面。
五台山的宗教派别多,既有属于汉传佛教的青庙寺院,又叫和尚庙,穿的是青色衣服。也有属于藏传佛教的黄庙寺院,又叫喇嘛庙,穿的**衣服。寺庙的不同,其所传承的佛教文化、礼仪、建筑等都有差异,而又相互包容,和谐相处,这是其他宗教场所不多见的,而在五台山就可以很好的欣赏每一种佛教独特的宗教文化。
因为宗教的多样性,必然形成了多样的宗教建筑、雕塑、彩绘、石刻、画像等等各种宗教文化形式。
五台山的寺庙太多,一般游客在这里看花了眼,往往会出现审美疲劳,一个寺庙一个寺庙看过来,看过几个就不想再看了,更遑论去细细欣赏、研究各个寺庙的著名景点、珍贵文物等等。
据说,五台山上有95座完整的寺庙,30000余尊佛像, 所以,即使去数上一遍也够游客喝一壶了,认真看一遍还真是不可能。
二、独具特色而又风光各异的自然景观。五台山其实是一个山系,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之所以被称作五台山,就是其中五座著名的山峰,山顶都是平的,如同台子一般,就是五台山名称的由来。
东台望海峰,可以看日出;西台挂月峰,适合赏明月;南台锦绣峰,赏锦绣山花;北台叶斗峰,最美是雪景;中台翠岩峰,伸手摘星星。五座山峰,单凭这几处独特的风景,听听就醉了。亲身 登上 一座座山峰游览观光,一路欣赏不同的地质构造,不同的气候变化,不同的山水风景,不同的风花雪月,简直就是神仙一般的享受。
五台山的主要景点在忻州市五台县的台怀镇,真正转遍五台山系,涉及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等,方圆五百余里。
一日游,也可以,登山逛庙拜佛也算游了五台山。二日游、三日游,都有适合你去游览的地方,保证不重样,想游遍五百里五台山脉,那就随心所欲去玩吧,不过最好自驾,不限天数。
山西的 旅游 景点很多,但都比较分散,如果时间有限,第一次去山西我会选择大同。原因如下:
1、距离近,交通方便。
大同距离北京很近,只有三百多公里,有高速直达,开车只需要4个多小时,非常方便。
2、配套设施齐全。
大同发展 旅游 业多年,配套设施相当成熟齐全,酒店众多而且性价比较高,可选择的方案不少,可以说是丰俭由人。
3、景区景点成熟,种类多,比较集中。
大同及其周边的景点有:云冈石窟、大同古城、北岳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等,门类齐全,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其中不乏经典,而且都较为成熟。
基于以上三点,我第一次去山西一定去大同。
作为一个 旅游 爱好者,我首先推荐的就是平遥古城。
近三千年的 历史 文化名城,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作为晚清时期中国金融中心,古城内处处可以感受到晋商文化气息。
古城街道呈“土”形,登上平遥古城墙,可以俯瞰古城全貌。
在日升昌票号,不妨让长袍马褂的老掌柜用最早的汇票方式给你写张汇票。
还有就是民宿的价格也不是特别贵,跟一般城市差不多,在100–300之间。
之前有人说民宿有点潮,不过现在这个季节应该不会,总体还是差不多的。
山西地上文物众多,却又各有特色,唯一缺点是相互比较分散。我以太原为中心简要介绍一下两个小时车程内的主要景点。
太原,古称并州,也叫龙城。李渊在此发兵,建立大唐盛世。了解太原 历史 那必须首推晋祠和它周围的太山,天龙山。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晋祠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太山有新修葺的龙泉寺,还有大唐名将李存孝之墓。
太谷,不仅有享誉全球的中医瑰宝广誉远的定坤丹,还有太古三多堂,号称晋商的头把交椅,比乔家大院至少领先一代人,据说乔家一直在三多堂曹家手下打工。
平遥,明朝古城,以牛肉,陈醋,晋酒漆器为特色。现在进城游玩无需购票。古城内明清时期的票号,镖局,县衙等景点众多,可以分别购票入内,真正做到自由参观。晚上还可以观看著名舞台剧“又见平遥”,创下四亿多票房的大剧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五台山,位于忻州五台县,台怀镇。是 历史 上著名的佛教圣地,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佛教寺庙中少有的供奉有释迦牟尼佛指舍利的地方。每年全世界的佛教信徒络绎不绝,五台山香火不断。无论你是不是佛教徒,都应该看看佛教寺庙和文化的典型代表——五台山。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觉得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山西 旅游 ,大致可以选择三个落脚点,1:太原,周边景点有晋祠,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等,领略古唐国和晋商文化,还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也不太远(从大同去也差不多),2:大同,周边从北魏到明清的古迹众多,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古寺、应县木塔等都是非常非常值得一看,别的地方看不到的,而且离大同车程都比较近,3:临汾,周边有寻根祭祖胜地大槐树、黄河之魂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关帝庙(里面有不少皇帝的匾额)等,如果时间比较多可以根据行程选择从大同开始从北向南,或者从临汾开始从南向北,希望大家玩的开心
山西民间忌讳
禁忌在山西民间称为忌讳。它是禁止同“神圣”或“不法”的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惩罚,也就是对于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与法律和道德规范不同的是,禁忌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信仰基础之上的,是对神灵崇拜和巫术信仰基础上的民间信仰,人们用以规范自己的信仰行为。
禁忌一般通过口头传承和行为示范在民间流传,达数千年之久。
禁忌的事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可谓无奇不有。它渗透于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古籍记载的情况看,有的现在已经随着时间流逝了,有的则尚有残留,在今日文化与科学不发达的农村,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它还有着一定的市场。这里,我们只将在山西农村现实生活中流传较广的禁忌习俗论列如下。
居住禁忌
住宅房舍是人们定居的场所,也是人们一生当中近一半时间内的栖息地。特别是在农村,住宅作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房子的多少、好坏,院落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家庭贫富和家庭成员是否能干的标志。所以,盖房子无论是对于结婚青年,还是家庭老小,都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
与城市建房一样,在自然环境中选屋建房要符合“大自然”的规矩。当然,农村住宅还要符合传统习俗的规矩。作为整个村庄的一部分,任何房舍的建设也要考虑与其他人家住房保持一种造型等方面的和谐。所以,住宅建筑不仅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还要与习俗与信仰保持一致。和谐是问题的关键,民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家业兴旺、子孙昌盛,否则,家道衰败,子嗣无继,灾祸横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在长期的历史风尘中就形成了一系列民俗禁忌、规矩和讲究。
山西农村的住房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窑洞式住宅,一是建筑式房舍。按照中国人的建房规矩,选地要顺应自然地势,坐北朝南,这是根据地理气候环境,为了避风、向阳而设计的。靠山面水是一般的建房规则。忌讳房屋建在干燥无水处,或背阴潮湿的地方,同时也避免选择那些草木不生及正当流水的地方。凡是处在山谷冲射处、城门口、监狱门外、百川口的地方,绝不是建房的佳址。
总之,宅基地的选择一方面顺乎了自然要求,即有水有阳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求神话、避鬼崇、躲战乱、图清静、免灾害、多生殖、恐争讼的社会心理。
由于人口密度比较稀疏,也许还有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山西民间喜欢散居,山西也是个多山少平原的地区,因而坐北朝南的规矩在山区也有些变型。
在山西北部山区及吕梁一带主房的方向是依地型而定的,并不一定是坐北朝南 。如在灵丘 ,一般东西南北哪面的山高,那一面就是土房的方向,其余面则是配房,这也许反映了人们的崇高心理。这当然是在四面环山的情况下的选择。
有些地方如临县,盖房子讲究对山不对沟,即背沟面山,以示吉利。但有些地方也不然,很多山区的房屋禁忌房子前面有高山和深沟,认为这是恶魔挡道,对主人不利。
晋南一些地方的房屋建筑忌讳“靠空”,如果房子背后靠山崖、窖、地坑、沟渠等都会犯“空”,甚至连水井都是会犯忌的。但犯忌也有法破解,如果要清除这种现象,修上一条路横在房子与被忌者之间,就可以化“空”为实,清灾避祸。在平陆一带的很多村庄,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每个村庄的四个角上的房子往往略有变向,就是这种禁忌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求“实”,求“稳”的心态。
“居不近市”,是山西民间习俗,这是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耻于经商的一种曲折反映。但农民们也非常忌讳自家的院落前面空旷而无遮掩,它往往给人以孤寂、单薄之感。
在晋中一带 ,我们进行田野调查时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一些村落中,那些建在村边及外围的院落,为了避免直对空野,他们所采取的办法是把院门转个方向朝村里开,不朝村外开。如果不得以朝外开,还有一个补救办法,即在大门顶上放一瓶子,叫“风水瓶”,把瓶口朝向空旷的门外,据主人说这样可以把野外吹来的邪气盛在瓶里面,以免影响住宅里人的平安。
今天,感兴趣的人在山西的许多农村都可发现,那些商店、学校等公共建筑往往都建在村庄的外围,背靠荒山野地,人们将这些建筑建在村庄外围,是要把原来处在村边的院落围在里面,禁忌的作用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在山西农村,建筑房舍很讲究格局,一般以一院四屋为定格,主房、偏房、院门、厕所各有定位,不可错乱,否则不吉。其中,特别忌讳把院落建成刀把形,刀把杀人不用刀,兆家败人亡。
在建房之时,门的设置属于“立门户”的大事,在建筑中是甚为重要的。院门被视为人的脸面一样是家庭的脸面,“立门户”甚至成了成家立业的代称,所以禁忌也最多。
一般讲,农村的院门忌冲河流、水井,恐被水射而生灾起祸。院门直对巷口也是不允许的,巷口是一支土箭,射向家中不祥。在晋南俗传“街门不走西北门,西北高而东南低,面向西北走脉气。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如果不能避,就要在院门口上镶嵌一面镜子,即所指的“八卦镜”、“照妖镜”以破解,此种现象在晋南农村极为普遍。
此外,两户家门径直相对也是犯忌的,院门若如邻家相对,忌正冲,也忌门小。俗以为两门相对,双方都不吉利,尤其是门小的更遭其害。所以,在农村两门相接相对的现象极为罕见,即使有相对者也只是斜对,彼此错开。
对于一个院落来说,一般以向东的院门为善,向西的称阴门,除非万不得以一般不开西门,否则必须在门口安一屏障,或在胡同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块石碑,上面刻“泰山石敢当”之类的字样,以避邪风鬼魅的骚扰。
院门直对家门和窗户也是需要回避的。打对的门额窗额装镜子破解。此外,一般农舍院门之内也必有断壁墙以挡之。在吕梁一带,院门筑起来以后还要挂上桃木弓、柳木箭用以镇邪。
总之,这一类关于建房建院中门的开向 、方位的禁忌 ,一方面是与“开门卜凶吉”的俗信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门为家防之用”,都是尽量力求避凶趋吉的。当然,也是建房格局定位之中最受重视的。
房屋修好后,主人们喜欢在空荡荡的院子里点缀一些花草树木。对于山区农家小院来说 ,最好是种上几颗树,在离石一带讲究最好不种开花树,而在交城一带又忌种桑树,除了当地俗传的桑仙树“伤心”之外,作为一种禁忌,桑与丧谐音,人们认为这都具有某种传染性,不吉利,桑往往被人们谐音为丧失人口,留不住后代,所以不种。晋南有些村庄则忌在院中栽种葡萄树,认为不吉。
在同一处聚居的各家邻里,建房的高度按习俗应大体一致,忌南邻和西邻的房子高过自已的屋子。在晋南俗传“北高不算高,南高压断腰,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如果一家的房子比另一家低了,那么就要在中间的房屋顶上多筑一砖高,或修筑一个小小的类似庙宇的亭子,以保持平衡。居高不让者,显然有居高临下之势,以势压人,据说会压了别人的运气和吉利,甚至风水。大病小灾都会归因于此。这种情况在农村会导致邻里纠纷,甚至会结下世代怨仇。
厕所的位置也是要慎重考虑的;一般安置在西南角,有“五鬼头上安茅房”之说,排水沟也不能通过别人家的宅院,更不可正对别人的家门。邻家屋檐的水也忌滴在院中,认为是污水、憨水,影响自家运气。此外,房屋顶上如修建吉兽猛兽者,也不能让脊瞰吻兽张开大嘴面对人家,有吃掉别人之嫌。这类禁忌在山西汾河古地的人口稠密村庄中更为多见,不仅具有巫术色彩,更有一些旧时代礼法的阴影。
嗜好面食,兼喜汤饭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许多农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烹制技艺十分丰富。就是谷子盛产区的农家,以米为粥或捞饭,也要搭配拌汤、汤面之类的面食。汤面中炝入油,或放葱花,或加香椿嫩芽。这种粗茶淡饭,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又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农家气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晋中平川地区,农家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造型各有特色。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缭乱,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国。各种各样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讲究一个月内不重样;普通农家吃杂面(高粱面掺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掺和榆皮面都称“杂面”)每天也要变个花样。北部地区的黄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区的白面馍,无论造型、口感都各有特色。当然,山西面食为人所赏识的还得数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在晋中平川,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可以剔一手相当讲究的剔尖。杂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细如一,长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粗者空心柔软,细者心实滑利。拉面,农家妇女以“小把拉面”见长,可拉成宽和窄、圆和扁、粗与细乃至三棱等多种造型。就是这么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诸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这些黄土坡的婆姨们!
山西人喜喝汤饭的习惯由来已久。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长治一带居民,至今邻里相见,开口先问“喝了没有?”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汤饭的种类最多,吃法也最为讲究。低档的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中档的可款待普通宾客,高档的则为高级筵席中的佳汤美羹。如晋中一带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锦空心拌汤等,都是比较讲究的汤饭。山西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吃干饭前先喝点汤饭,是许多居民家的“饮食规范”。这从卫生角度讲,这是很有道理的。吃馍、饼之类的干食,大多要熬些米汤,或做点汤面,有条件的家庭还要熬些油茶之类的汤食。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则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喝原锅汤,化原锅食”,据说是传统饮食古训。许多农家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这种习俗。如果你有机会来山西民间作客,酒足饭饱之后,家庭主妇定会给你盛来一碗面汤,请你也来用“原汤化原食”。这并非陋习,倒是很有点科学道理。
爱吃盐醋,又喜辛辣
山西民间百姓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例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晋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能吃饭开始算起,一直到他寿终正寝那一天,最少也得吃掉150~200公斤醋。难怪外地人戏称山西人为“老醯”。山西人无论吃面条类食物,还是包馅类食物,或者烹调菜肴,都离不了醋。调和须见醋色,饭菜须有醋香,否则,就不算好饭,吃着就不香。仅观普通农家餐桌上必备的醋具,如瓶、盆、壶、碗之类,就知醋在晋人的饭食中的作用了。山区居民还有以腌酸菜汤代醋的习惯。(在旧中国,山区百姓是连买盐、醋的钱也拿不出的!)用这种酸汤调和的饭菜,别有一番风味。在山西广大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套制醋的经验,庭院中备有一两个酿醋大缸。平川地区酿造高粱醋,山区居民酿制米醋、枣醋、柿子醋、沙棘醋等,各有其独特风味。用以调和饭食或烹调菜肴,醋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 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之大。过去,许多农家调和饭菜都习惯用小盐,并有“露咸”的讲究。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民谣云:“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人们对盐重视由此可知。如同备醋具一样,每个家庭餐桌都备有盐具,便于就餐者随时调饭。山西民间百姓喜吃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许多地方都有“茶饭赖,咸菜拽”之说,反映的是过去山西广大群众饮食的艰辛和无奈。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榆次、太谷、祁县等地的腌大头菜,平定的豆叶菜,定襄的老咸菜,长治一带的甜丝菜,太原的酱菜,临猗的酱玉瓜等,都是腌制菜中比较有名的。50年代以后,小盐逐渐被湖盐、海盐所取代,人们食用小盐的习惯始有改变。然而,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习惯至今仍无多大变化。
除了盐醋之外,各地居民对辛辣食物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比较富裕的家庭将白皮蒜、青辣椒等腌成咸菜佐饭,居民称其为“细咸菜”。这还是款待亲朋好友的佳肴。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葱、大蒜直接佐餐的的习惯,将辣椒切碎,调以盐醋佐餐更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每每餐都离不开辣椒面,里面加盐拌成佐餐小菜。喜食辛辣食物,晋南较普遍,晋中一带当属平遥、介休、灵石、汾阳诸县居民。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品质最佳者有晋城巴公大葱,应县小石口大蒜,代县辣椒,河津、临汾韭菜,平顺、盂县花椒等等。生姜一般由外地运入,民间需求量也颇大。
商家“庄饭”,精益求精
说到饮食习惯,有必要提及山西商人别具一格的“庄饭”。山西商人在我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他们由行商到坐商,由封闭式经营到联合的垄断性经营,由纯坐商发展到专事金融的票号,反映着封建末期经济演变的轨迹。我们通过衣食住行这些活跃的事象,可以窥见他们有特色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征。
山西商家除具有民间共同的饮食习惯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特别是大商巨贾,每顿饭都讲究干稀搭配,荤素调剂,主食以面食为主。烧(包括烤、烙)、蒸、煮、炸的面食,从造型到花样乃至风味,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太谷县的曹家、祁县的渠家和乔家、平遥县的雷家等大商巨贾,每餐犹如宴宾,一桌饭花费几十两银子是常事。就连早晚两餐的佐餐小菜都要选择正宗名牌;酸、辣、咸、甜要求风味纯正独特;山珍海味择优而用;“八冷八热”因时而易。厨工都要聘地方名师,有大师傅、二师傅,并有荤案、面案、菜案等明确分工,还有专门掌炒瓢的、端盘的、献菜的(即执席者)、斟酒的、捧痰盂的、递毛巾的、送嗽口水的等等,讲究程度不亚于官宦之家。无怪乎民间有“财主家中一顿饭,穷人家里半年粮”之说。太谷居间还有“上有天堂府,下有‘用通五’(太谷北洸村曹氏设在县城的商业总机构)”之说,意思是:“用通五”的吃喝,可与天堂神仙的生活相媲美。仅曹氏一家的膳蒙呼和分布在全国各地商号内的厨工,最多时就有600余众,专为其采购各地名酒、名菜的人员也有百人之多,兼职备办者还不在其内。川广名菜、东北人参、津沪海味、各地山珍,无所不备。餐桌上常有熊掌、鹿筋、猴头、燕窝、莲子、百合之类的高档营养菜肴,加上多种多样的传统面食,“庄饭”层次之高可想而知。这些挥霍既反映了他们巧于理财的得意,也反映了他们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势力的强大压力下,商海拚争中的逆反补偿心态。
居家食制,风俗独特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的。山西不少地区保持着这种食制。不过,由于由于地区不一,季节不同,亦有差别。北部居民一向遵循“夏秋日食三餐,冬春日食两餐”的传统食制。《山西通志》有“天镇诸地,冬春坐食,一日两餐”的记载,讲的就是这种食制。只有夏秋两季,因忙于农事,才改为三餐。而晋南和晋东南一些地方,民间则有一日吃四五顿饭的习惯。农忙季节,许多农村都习惯往地头送饭,或带干粮在地头休息时进食,民间俗称“打尖”。农村居民还有在天气暖和时端饭上街聚在一起吃饭的习惯。这一风俗的形成,大概与农村信息长期闭塞,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有关。村民利用吃饭的机会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谈论家常,有的相互交流种植、养殖经验,有的则传播时事新闻。天寒季节,农家老小盘腿上炕就餐,长辈居中央,子女坐两旁,媳妇边上坐,方便盛饭、添菜。就餐间,如果把筷子横在碗上,表示已经吃饱;放在桌上或握在手中,则表示还需加饭。主妇问“够不够?”或“还吃不吃?”而不能问“要不要?”回答“再添半碗”“再添一点”,或者“饱了”“吃好了”等等,而忌讳回答“吃够了”或“再不吃了”。书香门第之家,就餐另是一番情景:无论春夏秋冬,常年日食三餐,吃饭不得上街,合家围坐,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各就各位,不得违例。
就餐时严守“食不语”的古训,餐桌上不得抛米撒面。巨商大贾主仆界限极严,就餐另是一番规矩。男女主人分别进食,一般不与他人共餐。男仆端盘、端碗,女仆一旁服侍。先酒后菜,先荤后素,先咸后甜,先饭后汤,先上什么后上什么,乃至饭菜放的位置都有规定。佣人、仆人另设锅灶,多食粗茶淡饭,或下蹲而食,或席地就餐。
50年代以后,各地居民的食制都有变化,日食三餐已成常式,合家围桌共食日渐成风。广大农村居民夏秋两季仍有端碗上街吃饭的习惯。
http://hibaiducom/gengsx/blog/item/a590f7c22d37c5190ef4774bhtml
山西人有哪些饮食习惯
本文2023-10-12 01:10: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