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打印机亮橙色灯怎么办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震旦打印机亮橙色灯怎么办,第1张

震旦打印机亮橙色灯原因:

1、打印机亮橙色灯是因为打印机无法识别墨盒,最常见的原因是墨盒芯片接触不良。

2、卸下并重新安装所有墨盒。仍然无法识别,联系专业维修人员处理问题。

嵩山地区的寒武系主要分布在嵩山主体的周边地区。嵩山北坡西起偃师上徐马,向东经佛光峪,登封五乳岭、唐窑至巩县窖粮统一线,南麓青石岭、红石寨、送表、西白里坪、告城等地也有连续分布。

嵩山寒武系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历年来为地质学界所重视。1933年孙健初先生在调查禹县、密县煤田地质时就曾描述过寒武系,并做了最初的划分。以后随着对岩性组合、岩层对比,特别是古生物化石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层划分也在不断变化。曹世禄、冯景兰、张伯声、张尔道、王曰伦、杨志坚、刘印环、裴放等及中南煤田局、北京地质学院、河南地质研究所、河南区调(测)队、河南地矿局(厅)等都曾做过地层划分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案。这表明人们对嵩山寒武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由于划分方案繁多,只能摘其要者列表如下(表8-1),以示其沿革脉络。

表8-1 河南省华北地层区寒武系划分沿革表

嵩山寒武系属于华北台区沉积类型,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和化石可分为三统八组。寒武系与上覆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为假整合接触,与下伏元古宇五佛山群或震旦系罗圈组假整合接触。

嵩山寒武系以登封市唐庄乡关口—巩义市涉村乡窖粮坑出露较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1973年北京地质学院在该地曾经实测过剖面,称为“登封关口至巩县王顶剖面”,1975年河南地质局区测队在巩义市窖粮坑重测了北段张夏组顶界以上部分。1983年编写《河南省区域地质志》时,区调队再次重测了这条剖面,采集了数量众多的化石。这条剖面在嵩山国家地质公园五指岭景观区内,为“七(五)代同堂”地层剖面遗址之一。为了仔细了解嵩山寒武系的面貌,便于地质旅游者参观考查,将剖面详细描述如下(如图8-5)。

图8-5 登封关口—巩义窖粮坑寒武系剖面图(上图1973年北京地院实测,下图1975年河南区调队重测)

1—元古宇嵩山群五指岭三段(Pt1w3);2~8—下寒武统辛集组( );9~10—寒武系下统馒头组( );11—寒武系中统毛庄组( );12~14—寒武系中统徐庄组( );15~18—寒武系中统张夏组( );2~6—寒武系上统崮山组( );7~8—寒武系上统长山组( );9~14—寒武系上统凤山组( );15~24—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25—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登封关口—巩义窖粮坑寒武系剖面(加括号的层号为1975年重测编号):

上覆地层 奥陶系下马家沟组(O2x)

15浅**薄层状泥灰岩,底部具砂砾岩

假整合

寒武系上统( )

凤山组( )

14灰白色中粒白云质灰岩 202m

13浅灰色细粒含硅质团块白云质灰岩 60m

12灰白色中—粗粒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 84m

11灰白色中—粗粒含硅质白云质灰岩 265m

10白色粗粒白云岩 25m

9灰白色厚层状含硅质团块白云质灰岩 299m

整合

长山组( ):

8淡**泥质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Changshania(长山虫)、Shirakiella?(小白井虫?)、Sanduspis?(三都虫?)、Lioparia(光颊虫),腕足类Obolus trigonalis(三角圆货贝)等 121m

7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 402m

整合

崮山组( ):

6**薄板状含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Blackwelderia(蝴蝶虫),腕足类Dicellomus(锄形贝) 275m

5深灰色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970m

4白云质灰岩 42m

3灰色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85m

2灰、深灰色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342m

整合

寒武系中统( )

张夏组( ):

18深灰色厚—巨厚层鲕状白云岩 859m

17灰色薄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Manchuriella(小满洲虫)、Solenoparops taitzuensis(太子沟颊形虫) 537m

16灰色中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139m

15灰色薄层鲕状白云质灰岩夹厚层鲕状白云岩 548m

徐庄组( )

14黄绿色页岩与青灰色中厚层泥质鲕状灰岩互层 594m

13灰色薄层泥灰岩、黄绿色页岩及巨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Anomocarella(小无肩虫) 163m

12黄绿色页岩与薄层砂岩互层,上部为灰岩,产三叶虫Anomocarella miaogouensis(庙沟小无肩虫),腕足类Obolus(圆货贝)、Westonia(魏斯顿贝) 324m

整合

毛庄组( ):

11紫红色砂质页岩夹黄绿色泥灰岩透镜体,产三叶虫Shantungaspis aclis(刺山东盾壳虫)、“Ptychoparis”(“褶颊虫”) 1263m

整合

寒武系下统( )

馒头组( ):

10灰色条带状泥灰岩夹紫红色泥灰岩 49m

9紫红色薄层状泥灰岩夹灰色厚层状灰岩透镜体 306m

8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含三叶虫Redlichia(莱得利基虫) 544m

整合

辛集组( )

7青灰色厚层含燧石团块白云岩 325m

6黄白色泥灰岩 32m

5紫红色含泥质砂质灰岩 70m

4紫红色钙质石英砂岩 118m

3紫红、黄绿色薄层状石英砂岩 06m

2石英砂砾岩 04m

不整合

下伏地层 古元古界五指岭组三段(Pt1w3)

嵩山寒武系根据化石和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三统八组,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

辛集组( ) 1962年河南地质研究所在鲁山县辛集创名“辛集含磷组”。其上的灰岩、白云质灰岩为张伯声、冯景兰(1950)划分的“朱砂洞灰岩”(早期资料还曾称“搬倒井灰岩”)。1964年区调队在1∶20万临汝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将二者合并称为辛集组。《河南省区域地质志》编写时,区调队在原朱砂洞灰岩顶部采得馒头组的带化石中华翼莱德利基虫,将顶界下移,以稳定的豹皮状灰岩作为与馒头组的分组标志。《河南省岩石地层》仍然分为辛集组和朱砂洞组。辛集组在嵩山南麓较厚,如送表厚97m,北坡较薄,偃师山张厚59m,关口厚56m。《河南省的寒武系和奥陶系》一书将辛集组分为四段,经全省对比,辛集组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变薄,底界由南向北逐渐抬高,豫南的黑色含炭泥页岩段和含磷砂岩段,在嵩山完全缺失。嵩山辛集组化石极为缺少,曾有报道在登封大贾沟、唐窑等地采到诺氏莱德利基虫,其层位在原朱砂洞灰岩顶部,以划归馒头组为宜。辛集组在河南省中南部产磷、石膏、铅、锌等矿产,但嵩山地区未曾发现。

图8-6 中华翼莱德利基虫(×1)(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馒头组( ) 馒头组创名于1907年,创名地点在山东省长清县张夏镇馒头山。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多称馒头页岩。嵩山地区建立馒头组始于1958年,初期所包括的层位多有差异,1960年后渐趋一致。嵩山地区馒头组下部深灰色白云质灰岩,上部紫红色薄层状泥灰岩夹紫红色页岩及灰**厚层状灰岩透镜体。局部可见叠层石泥灰岩。其下以出现灰色豹皮状灰岩与辛集组分界;上部以紫红色页岩大量出现与毛庄组分界。1983年河南区调队重侧剖面时在中、下部三个层位采到三叶虫化石中华翼莱得利基虫(图8-6)、村上氏翼莱德利基虫、著目莱德利基虫。所产化石与华北其他地区的馒头组完全可以对比,相当于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嵩山馒头组厚度相对较稳定,登封送表68m,偃师唐窑86m,山张59m,佛光峪91m,登封关口90m。

毛庄组( ) 最早命名地点在山东长清县张夏镇与馒头山之间的毛庄,20世纪60年代初对比到嵩山时认识基本一致,但60~70年代多将其置于下寒武统,80年代以后改为中寒武统。嵩山毛庄组岩性为紫红色含云母砂质页岩、页岩夹灰色鲕状灰岩(图8-7)、黄绿色泥灰岩透镜体。顶底界各家颇有争议,顶界常以一层含有山东盾壳虫(图8-8)的灰岩与徐庄组的含海绿石砂岩分界。其厚度在登封送表为185m、唐窑66m,偃师山张157m,佛光峪56m,登封关口126m。除剖面所列化石外,1983年河南区调队又在毛庄组5个层位采到了三叶虫化石。加上其他剖面采到的三叶虫化石,计有以下种属:褶颊虫、刺山东盾壳虫、瘤状小姚家峪虫(图8-9)、本溪本溪虫、后野营虫、柯赫氏虫、裸颊虫、登封原波曼虫、小武安虫、宽武安虫、窄边昆明壳虫、唐瑶山东盾壳虫、称山称山盾壳虫等。以上化石中山东盾壳虫、瘤状小姚家峪虫等均为毛庄组重要分子,前者普遍见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后者常见于山东博山、张夏及芮城等地,时代为中寒武世早期。

图8-7 潮道沉积砾屑鲕状灰岩的显微图像(引自刘印环等,1991)

图8-8 山东盾壳虫(引自《地质词典》,1979)

徐庄组( ) 1953年卢衍豪等创名于山东长清县张夏镇馒头山北麓的徐庄。嵩山毛庄组岩性下部为黄绿、暗紫色页岩与薄层含海绿石石英砂岩互层,中部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白云质灰岩与黄绿色砂质页岩互层,上部黄绿色页岩与青灰色中厚层状泥质鲕状灰岩互层,鲕状灰岩发育板状交错层理(图8-10)。本组顶部以薄至中层泥质条带鲕状灰岩与张夏组厚层鲕状灰岩分界。其厚度在登封送表为99m,偃师佛光峪79m。山张143m,登封关口108m。徐庄组是嵩山寒武系内化石最丰富的一组。1983年河南区调队在关口—窖粮坑剖面的21个层位采到大量三叶虫化石,有30个不同种属,加上其他剖面所产三叶虫,主要有:原附节虫、河南原附节虫(图8-11)、矢部原附节虫、芦店原附节虫、五指岭原附节虫、光颊虫、长小光颊虫、太子河南虫、宽边河南虫、小满洲虫、扇形小满洲虫、宽井上虫、武安虫、小武安虫、宽武安虫、风雅武安虫、小型毛孔野营虫(图8-12)、五台劳伦兹虫、王家沟劳伦斯虫、大贾沟毛孔劳伦斯虫、孙氏盾壳虫、光滑盾壳虫、宽边小孙氏盾壳虫、微小河南盾壳虫、光滑孙氏盾壳虫、河南盾壳虫、河南河南盾壳虫、卢氏孙氏盾壳虫、三角形小水峪虫、褶颊虫、太子河胸针球节子、宽边登封虫、徐庄虫、吕梁山徐庄虫等。此外还见到腕足类化石圆货贝、魏斯盾贝等。丰富的三叶虫化石给古生物研究者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在河南寒武系徐庄组建立了8个生物带,嵩山关口—窖粮坑剖面就可以找到其中4个带的带化石。这些带化石与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的同名地层中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对比,徐庄组时代为中寒武纪中期。

图8-9 瘤状小姚家峪虫(×2)(引自刘印环等,1991)

图8-10 毛庄组鲕状灰岩中的板状交错层理素描图

图8-11 河南原附节虫(×4)(引自河南地矿厅,1989)

图8-12 小型毛孔野萤虫(×15)(引自刘印环等,1991)

张夏组( ) 1907年创名于山东长清县张夏镇,原称“张夏石灰岩”。1936年曹世禄首次在河南划分出张夏石灰岩。该组在嵩山地区仍以关口—窖粮坑一带出露最好,研究较详细。本组岩性下部为中厚层鲕状灰岩夹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中部灰色薄—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上部厚层鲕状白云岩。以具有鲕状、豆状结构为其特征。其顶部以见到深灰色厚层白云岩与崮山组分开,二者岩石风化外表较易区别。本组厚度在送表、山张均为110m,佛光峪128m,窖粮坑208m,变化无规律。张夏组化石较徐庄组少,且多集中于中下部,上部除在送表采到小无肩虫,在佛光峪采到小裂头虫外,窖粮坑在上部105m无所获。本组所采化石计有:光滑太子虫、大型太子虫、双疣太子虫、标准小满洲虫、磨坡斯氏盾壳虫、宽河南虫、满瘤小裂头虫、小平凡虫、矢部原附节虫、小脊状虫、宜阳小井上虫、大野营虫、辽东大野营虫、登封大野营虫、太子沟颊形虫、康家沟小无肩虫、北山虫等。河南省张夏组三叶虫可建立三个生物带,其中两个生物带的带化石在嵩山都已找到。张夏组属于中寒武世晚期。

崮山组( ) 1907年创名于山东长清县崮山唐王寨。原称“崮山页岩”,1936年曹世禄引入河南。嵩山崮山组以深灰色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为主,顶部有一层橘黄、灰**薄板状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可作为标志与长山组分界。其下以张夏组厚层鲕状灰岩结束,灰**薄层灰岩出现为底界。在关口—窖粮坑剖面本组厚度171m。崮山组化石相对稀少,嵩山已采到的有:蝴蝶虫、临城中华蝴蝶虫、蝙蝠虫(图8-13)、锯齿形孟克虫、凸出等称球节子、田师傅方形等称球节子、李氏王冠头虫、开平贝氏虫、辽宁宽甲虫等。《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在河南本组建立了两个三叶虫生物带,带化石在嵩山都已发现,地层完全可以与华北、东北对比,属于晚寒武世早期。

图8-13 蝙蝠虫(引自《地质词典》,1979)

图8-14 锥形长山虫(×25)(引自刘印环等,1991)

长山组( ) 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任庄的长山沟。旧称“长山沟建造”或“长山层”,是孙云铸1927年创立的。嵩山地区以关口—窖粮坑剖面研究最详。长山组岩性中下部为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上部为淡**泥质白云质灰岩,厚52m。本组顶部灰**薄层状泥质白云质灰岩,可作为标志层与凤山组分界。长山组化石较少,关口—窖粮坑剖面采到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计有:锥形长山虫(图8-14),似铲头形头虫、小白井虫?、三都虫?、光颊虫、巩县似铲头虫、三角圆货贝等。河南境内长山组三叶虫可建立两个生物带,嵩山已发现其中一个带的带化石锥形长山虫,这个三叶虫在华北与东北南部长山组内稳定分布。本组时代为晚寒武世中期。

凤山组( ) 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盆地冶里附近马家沟的凤山,旧称“凤山层”。在嵩山岩性单一而稳定,为灰白色白云岩、含燧石结核或团块的白云质灰岩,尤以上部含硅质团块或条带为多。与上覆奥陶系下部的砂砾岩呈假整合接触。关口—窖粮坑剖面本组厚93m,登封高家沟本组厚116m。由于白云岩普遍发育,本组化石十分稀少,嵩山地区仅有零星报道。1960年西北大学豫西地层队曾在登封唐窑采到三叶虫Homagnostus(等称球节子),河南区调队在嵩山北坡的巩义岸河本组下部采到Changia(章氏虫)化石。Changia是凤山组的带化石,本组时代属晚寒武世晚期。

4嵩山寒武系的对比

嵩山地区所建立的寒武系的岩性组合与河南、华北相似,完全可以对比。所产三叶虫化石与豫西地区乃至华北地区极为相似。《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在我省华北地层区建立了23个三叶虫化石带或层位,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嵩山地区已经找到了其中13个带的带化石,详细如下:

寒武系最下面的辛集组,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地层单位。嵩山就地理位置而言,正处于华南、华北寒武系两个地层分区的过渡地带。在早寒武世时恰处在由南向北海侵的主要通道上,随着海侵的不断扩大。早寒武世中期的沉积物以超覆不整合覆于前寒武系不同层位之上,而且愈向北寒武系出现的层位愈新。刘印环等(《河南的寒武系和奥陶系》,1991)将河南省内寒武系各分布区的辛集组进行了详细对比,在叶县杨寺庄剖面将辛集组划分为四段,从下而上依次为①炭质页岩段、②含磷砂岩段、③砖红色砂岩-盐溶角砾岩段和④豹皮状灰岩段。在豫南卢氏、叶县、舞阳、确山一带,辛集组四个段发育完整,与其下的震旦系罗圈组假整合接触。向北在灵宝、汝阳、临汝、宝丰、鲁山、平顶山一带,辛集组缺少①段,②段假整合于罗圈组之上。而到了嵩山及其以西的宜阳、渑池、陕县一带,缺少了①段和②段,③段分别覆盖在罗圈组和前震旦系不同层位之上。到了太行山地区的林县、辉县等地,辛集组完全缺失,馒头组直接超覆在中元古界汝阳群之上。鲁山辛集一带沉积②段浅海相含磷砂岩时,嵩山还是一片陆地,没有形成含磷层位,这就是为什么临汝以南寒武系底部含磷,而在嵩山不含磷的症结所在。

嵩山地区中寒武统发育完整,化石丰富,层位稳定,可以与全省及华北南部相同地层对比。

区内上寒武统和华北南部一样,是一套巨厚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自1923年谢家荣在江苏贾汪创名“三山子灰岩”以来,时代就有争论。豫西地区原来将张夏组以上的这套白云质灰岩划归下奥陶系冶里组。但是1956年以后,不断在此层中发现晚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找到了Drepanura(蝙蝠虫)、Blackwelderia(蝴蝶虫)、Changshania(长山虫)、Calvinella(卡尔文虫)、Quadraticephalus(方头虫)、Changia(章氏虫)等上寒武系标准分子,证明这套白云质灰岩不仅属寒武系上统,而且可以划分为崮山、长山、凤山三组。原来所谓的“三山子灰岩”,实际上是一个“穿时”性岩石地层单位,它的顶界和底界由南往北都在逐渐抬高,在嵩山“三山子灰岩”的底界在张夏组下部,顶界在凤山组下部(图8-15)。受“怀远运动”的影响,嵩山地区在凤山组沉积以后普遍上升,遭受剥蚀,现在所见的凤山组应该是侵蚀残留厚度,各地残留的最高层位有愈北愈高的趋势,如在宝丰、平顶山以南寒武系最高层位是崮山组,嵩山南麓为长山组,嵩山北坡即能见到凤山组。

图8-15 “三山子灰岩”穿时关系示意图(据刘印环等,1991修改)

寒武系与其上的中奥陶统应以怀远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为界,奥陶系的“贾旺页岩”之下有一层厚度不等的砂砾岩层,是两系分界的标志层。

(1)志棠组(Z1z)。系刘鸿允、沙庆安(1959)创建,命名地点在龙游县志棠乡。但该剖面出露不全,缺失下部地层。1989年我院在江山上余测制的志棠组剖面,层序完整,顶底齐全,露头良好,可作为浙江志棠组的代表。据岩性及岩相古地理分析,志棠组可分成两段。

下段岩性为紫红色、灰红色块状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灰紫色、紫红色砂岩,顶部见紫红色层状凝灰质砂岩;底部有一层灰色、灰绿色块状砾岩,砾石多呈棱角、次棱角状,以火山岩为主,与下伏上墅组岩性一致,具底砾岩特征。本段发育不连续的斜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下部冲刷底蚀构造发育,偶见波痕(图1-2)。厚3093 m。

图1-2 志棠组下段冲刷面和层理构造(上余)

上段为灰绿色、灰色、灰白色含粉砂泥岩、硅质页岩、硅质粉砂岩、沉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与下段呈连续过渡。普遍发育水平纹层,偶见波状、脉状层理及竹叶状构造、滑动变形构造,厚度为3928 m。

本组主要分布于新塘坞、上余、四都、丰足一带,江山城关之西山及须江公园也零星出露。本组与下伏上墅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本组在浙江省内相变不大,但厚度由东向西递减。

(2)雷公坞组(Z1l)。系刘鸿充、沙庆安(1959)创建,命名地点在常山县城西三里亭以西的雷公坞。

本组为一套冰渍岩。为黄灰色、紫红色含砾泥岩、含砾粉砂质泥岩。砾石大小不一,直径02~30 cm,砾石含量为5%~15%,砾石呈不规则棱角状、饼状、椭球状等,有的砾石,尤其是青灰色碧玉砾石表面常可见到多组冰擦痕和挤压坑。砾石分选性差,无定向排列,不显层理。砾石成分复杂,主要有:红色玉髓、灰岩、含锰灰岩、碧玉、脉石英、硅质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及泥岩等。厚85~494 m。自东向西,厚度不断增大。

本组主要分布于新塘坞、黄泥塘一带,城关西山也有零星出露。与下伏志棠组呈整合接触,本组特征清楚,层位稳定,分布广泛,是震旦系划分对比的标志层之一,与峡东地区的南沱组大致相当,属早震旦世晚期沉积。

(3)西峰寺组(Z2x),系由盛莘夫(1951)的西峰寺硅质灰岩沿革而来,命名地点在常山县城西的西峰寺。西峰寺组按岩性可分为两段。

下段下部为青灰色灰质白云岩,含白云石、燧石团块微晶灰岩、含灰云岩夹灰黑色粉砂质页岩,有时呈不规则互层。中部为一层厚度不大,但层位稳定的紫红色含泥白云岩夹白云岩扁豆体,具水平纹层,可作为下段划分对比标志层。上部为浅灰色、风化后呈土**的白云岩,偶夹黑色页岩,本段见微古植物化石Protosphaeridium(原始球藻)、Brocholaminaria(六面膜片)等,厚约781 m。

上段灰色、灰白色风化后为黄灰色白云岩、块状叠层石白云岩,上部有时见燧石团块。水平纹层发育。产叠层石Conophyton(锥状叠层石)、Baicalia(贝加尔叠层石)、Gymnosolen(裸枝叠层石)等及Leiosphaeridia(光面球藻)、Protosphaeridium(原始球藻)、Brocholaminaria(六面膜片),厚792 m。

本组主要出露在大陈、新塘坞,城关西山也零星出露。与下伏雷公坞组呈假整合接触。

(4)荷塘组1h),系卢衍豪、穆恩之等(1955)所创,命名地点在江山县荷塘村。本组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页岩、硅质页岩,底部见石煤层、含胶磷矿砾屑白云岩、结核状磷块岩。产三叶虫化石 Hunanocephalus(湖南头虫)、Shabaella(沙坝虫)及海绵骨针 Proto-spongia(原始海绵骨针),底部还见小壳动物化石Anabarites(阿纳巴尔管螺)。厚191 m。

本组主要分布于荷塘、碓边一带,与下伏西峰寺组呈假整合接触。本组底部的石煤层遍布浙西,是浙江重要的煤、磷层位。

(5)碓边组1—O1d)。为本书新修订的组,由原“大陈岭组”、“杨柳岗组”、“华严寺组”、“西阳山组”、“印渚埠组”下部薄层灰岩合并而成。本组岩性主要为灰黑色薄层微晶灰岩、含泥微晶灰岩夹钙质页岩条带,底部见白云岩条带,顶部泥质含量增多。水平纹层发育,底部见鸟眼构造。

本组产丰富三叶虫化石,自下而上有:Arthricocephalus(节头虫)、Changaspis(张氏虫)(相当于原大陈岭组);Fuchouia(复州虫)、Lejopyge(光尾球接子)、Ptychagnostus(褶纹球接子)、Hypagnostus(隐球接子)、Goniagnostus(棱球接子)、Triplagnostus(三分球接子)、Pseudophalacroma(假秃球接子)、Dorypyge(叉尾虫)、Diplagnostus(双分球接子)、Phalacroma(秃球接子)、Oidalagnostus(肿球接子)、Linguagnostus(舌球接子)及海绵骨针等(相当于原杨柳岗组);Glyptagnostus(雕球接子)、Pseudoglyptognostus(假雕球接子)、Proceratopyge(原角尾虫)、Pseudagnostus(假球接子)、Agnostus(球接子)及腕足类化石(相当于原华严寺组);Lotagnostus(花球接子)、Hedinaspis(赫定虫)、Chekiangaspis(浙江虫)、Geragnostus(老球接子)、Charchaqia(却尔却克虫)、Homagnostus(等称球接子)、Westergaardites(韦氏虫)、Olenus(油栉虫)及头足类Ellesmeroceras(爱丽斯木角石)(相当于原西阳山组);Hysterolenus(后油栉虫)、Symphysurus(粘壳虫)、Macropyge(大尾虫)、Diceratopyge(双刺尾虫)及Staurograptus(十字笔石)、Anisograptus(反称笔石)、Bryograptus(苔藓笔石)等(相当于原印渚埠组底部)。厚3299 m。

本组主要出露于碓边、大陈岭、杨柳岗及黄泥塘等地,江山市西山有零星出露。本组横向变化不大,与下伏荷塘组呈整合接触。碓边组是浙西烧制石灰的重要层位。

在江山市之北约10 km的碓边一带,寒武系灰岩出露最全,与奥陶系的分界线[位于Lotagnostus hedini带(赫定花球接子带)与Hysterolenus asiaticus带(亚洲后油栉虫带)之间]清楚,经多年研究已成为江南地层分区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的标准剖面。198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碓边建立了寒武系—奥陶系界线标准剖面保护区。

(6)印渚埠组(O1y),系由朱庭祜(1923)所创的印渚埠系发展而来,原命名地点在浙江于潜县之南的印渚埠,本书对其底界进行了修订,将印渚埠组底界上移到大量出现**页岩处。本组岩性为黄绿色页岩夹少量钙质页岩、瘤状泥灰岩,顶部见紫红色页岩。页岩风化后呈火柴棍状。产大量化石,包括三叶虫 Euloma(美丽饰边虫)、Shumardia(舒马德虫)、Geragnostus(老球接子)、Niobella(小女儿虫)、Inkouia(阴沟虫)、Ampyx(线头形虫)、Asaphopsis(栉壳虫)、Corrugatagnostus(皱面球接子)、Apatokephalus(幻影头虫)、Niobe(女儿虫);笔石Adelograptus(匿笔石)、Clonograptus(枝笔石)、Didymograptus(对笔石)等;腕足类小舌形贝及介形类化石等。厚579 m。

本组分布于碓边、黄泥岗、江山底一带,底部多因断层而出露不全,仅在碓边一带出露完整,与下伏碓边组呈整合接触。

(7)宁国组(O1n),系许杰(1934)所创,命名地点在安徽省宁国县胡乐司。1955年,卢衍豪等将宁国组一名引入浙西地区,代表原印渚埠系上部。

本组岩性为灰黑色页岩夹微薄层状粉砂岩、硅质岩,水平纹层发育,底部有时夹微晶灰岩。本组产三叶虫Euloma(美丽饰边虫)、Niobella(小女儿虫)、Geragnostus(老球接子)、Shumardia(舒马德虫);笔石Didymograptus(对笔石)、Azygograptus(断笔石)、Phyllograptus(叶笔石)、Tetragraptus(四笔石)、Glyptograptus(雕笔石)、Pseudotrigonograptus(假三角笔石)、Isograptus(等称笔石)、Paracardiograptus(拟心笔石)、Yushanograptus(玉山笔石)、Cardiograptus(心笔石)、Glossograptus(舌笔石)、Pseudoclimacograptus(假栅笔石)、Pseudobryograptus(假苔藓笔石)、Loganograptus(劳氏笔石)等;腕足类Orbiculoidea(圆凸贝)、Mimella(拟态贝)、Lingulella(小舌形贝);腹足类及介形类化石,底部灰岩中产牙形刺。厚406 m。

本组分布于江山底、黄泥岗、碓边一带,西山、荷花塘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本组与下伏印渚埠组呈整合接触。

值得注意的是宁国组命名地点无灰岩出现,故以黑色笔石页岩命名。而江山地区宁国组底部出现灰岩透镜体,并非单一的笔石页岩,与宁国地区的剖面不同,而更接近于中南地区的大湾组。另外江山宁国组底部属于 Azygograptus suecicus带(瑞典断笔石带),而皖南的标准宁国组的Azygograptus suecicus带之下还有三个笔石带,考虑到江山地区宁国组与下伏印渚埠组呈整合接触,故可认为江山地区相当于标准宁国组下部三个笔石带的笔石页岩已相变为印渚埠组顶部的黄绿色、紫红色页岩。

(8)胡乐组(O1-2h),系许杰(1934)创建,命名地点在皖南宁国县胡乐司。卢衍豪、穆恩之等(1955)在本区作地层研究时,采用了胡乐组这一地层名称。本书所称胡乐组之底部包括了原“牛上组”,即产Amplexograptus confertus 带和Pterograptus elegans带的薄层硅质岩。

本组岩性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页岩、粉砂岩、炭质页岩,风化后呈黄褐色至浅**。产笔石Amplexograptus(围笔石)、Pterograptus(翼笔石)、Didymograptus(对笔石)、Tylograptus(瘤笔石)、Glossograptus(舌笔石)、Nicholsonogrptus(尼氏笔石)、Climacograptus(栅笔石)、Glyptograptus(雕笔石)、Xiphograptus(剑笔石)、Pseudoclimacograptus(假栅笔石)、Phyllograptus(叶笔石)、Allograptus(奇笔石)、Sinograptus(中国笔石)、Xiushuigraptus(修水笔石);Abrograptus(娇笔石)、Dicellograptus(叉笔石)、Dicranograptus(双头笔石)、Nemagraptus(丝笔石)、Lasiograptus(毛笔石)、Leptograptus(纤笔石)、Rectograptus(直笔石)。产腕足类Lingulella(小舌形贝)。厚298 m。

本组分布于江山底、黄泥岗、碓边一带,荷花塘等地也零星出露。地形上多为低地,常为第四系覆盖。本组与下伏宁国组呈整合接触。

(9)砚瓦山组(O2y),系由刘季晨、赵亚曾(1927)所创的砚瓦山系发展而来,命名地点在江山砚瓦山。

本组岩性下部为灰黑色微晶灰岩夹钙质页岩、灰绿色瘤状泥灰岩,中部为紫红色瘤状泥灰岩,上部为灰色瘤状泥灰岩、灰色砾屑灰岩夹钙质页岩。产三叶虫 Remopleurides(浆肋虫)、Nileus(宝石虫)、Jiangxilithus(江西三瘤虫)、Birmanites(缅甸虫)、Ampyxinella(小线头形虫)、Corrugatagnostus(皱面球接子)、Calymenesun(隐头形虫)等;头足类 Sinoceras(震旦角石)、Michelinoceras(米契林角石)、Yanwashanoceras(砚瓦山角石)等,另外还见珊瑚、海百合、介形类、腕足类、腹足类化石。厚 1552 m。本组出露于砚瓦山、莲塘、黄泥岗、金目坞等地,伍家弄一带零星出露。本组与下伏胡乐组呈整合接触。

(10)黄泥岗组(O3h),系卢衍豪、穆恩之等(1955)创建,命名地点在江山市黄泥岗村。

本组岩性为砖红色页岩、泥岩、粉砂质页岩,下部含较多钙质、硅钙质结核。其中钙质结核中心一般为保存完整的化石,硅钙质结核中未见。本组产丰富的化石:三叶虫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虫)、Nileus(宝石虫)、Remopleurides(浆肋虫)、Cyclopyge(圆尾虫)、Geragnostus(老球接子)、Corrugatagnostus(皱面球接子)、Telephina(远瞩虫)、Basilicus(帝王虫)、Ptychopyge(褶尾虫)、Birmanites(缅甸虫)、Calymenesum(隐头形虫)、Atractopyge(箭尾虫)、Pliomerina(小多股虫)、Encrinurella(小彗星虫)、Endymionia(安德美虫)、Ampyxinella(小线头形虫)、Ampyx(线头形虫)、Lonchodomas(矛头虫)、Dionide(美女神母虫)、Huangnigania(黄泥岗虫)、Selenoharpes(圆月形镰虫)、Proetidella(小砑头虫);头足类Michelinoceras(米契林角石)、Fengzuerac(丰足角石)等;腹足类Maclurites(马氏螺)、Lophospira(脊旋螺)等;珊瑚Agetolites(阿盖特珊瑚);腕足类Trimerella(三分贝)、Sinotrimerella(中华三分贝)、Fengzuella(丰足贝)及海绵类、介形类等化石。厚224 m。

本组在江山分布广,主要出露于大桥、郑家坞、黄泥岗、弄里、牛塘殿、达龙头、江山底一带,大致呈北东向分布,与下伏砚瓦山组整合接触。本组分布广泛,厚度不大,岩性、岩相稳定,特征明显,化石丰富,是本区良好的标志层。

(11)长坞组(O3c),系卢衍豪、穆恩之等(1955)创建,命名地点在江山长坞村。

本组岩性为灰绿色、灰黄绿色页岩、钙质页岩夹粉砂岩、细砂岩,构成韵律层。斜层理、水平层理、包卷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痕及槽模发育。本组化石稀少,主要产于非韵律层中,产三叶虫Ampyxinella(小线头形虫)、Cyclopyge(圆尾虫)、Calymenesun(隐头形虫)、Birmanites(缅甸虫)、Corrugatagnostus(皱面球接子)、Nileus(宝石虫)、Telephina(远瞩虫)、Dionide(美女神母虫)、Ptychopyge(褶尾虫);笔石Dicellograptus(叉笔石)、Climacograptus(栅笔石)、Glyptograptus(雕笔石)、Pseudoclimacograptus(假栅笔石);腕足类Zygospira(轭螺贝)、Leptellina(准小薄贝)、Plectambonites(褶脊贝)等;腹足类、头足类、双壳类、锥壳纲、苔藓类及介形类化石。厚320 m。

本组是江山地区出露最广的地层,主要分布于仕阳尾、雪坑尖、祝家坞、伍家弄、长坞一带。长坞组厚度变化较大,自东向西,厚度增大,至淳安一带厚度超过2000 m。在衢州三衢山至江西玉山鸡头山,本组相变为厚层灰岩,珊瑚、腕足类等底栖生物发育。与下伏黄泥岗组呈整合接触。

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

7、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8、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9、邓稼先(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何泽慧:籍贯山西灵石,江苏苏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11、钱伟长: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三皇五帝”包括: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是远古时代的。

中华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说,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皇的称号由来已久,伏羲等人只是继承了远古三皇的称号;

最早的天皇时代距今已有大约三百多万年,最晚的泰皇(也就是人皇)距今也有大约三十多万年。后世增补了燧人、伏羲、女娲、神农、颛顼等诸位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与部落首领的历史。

扩展资料:

后期增补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一、三皇:

1、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2、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3、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4、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二、五帝:

1、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2、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三皇五帝

佛山顺德主要旅游点:清晖园、西山庙、宝林寺、逢简水乡、陈村花卉世界、广东状元博物馆、顺德展览中心、乐从国际家具城、龙江国际家具城、李小龙乐园、奎福古寺、新世纪农业园、甘竹滩  1清晖园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顺德县杏坛镇右滩村人黄士俊高中状元。相传这位黄状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辞官归归故里, 中间一次为侍奉病中老父,另两次因看不惯官场倾轧而独善其身。期间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在原太艮城(今大良镇)南郊建筑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 到清乾隆年间,黄氏家道中落,上述建筑日渐荒废,故园废址为进士龙应时购得,黄氏仅留黄士俊祖上黄兰圃公祠前座。到嘉庆千年,龙应时早将购得的黄家祠等物业析产给其儿子龙廷槐、龙廷梓。龙廷梓获得左右两部庭院后自成一格,将其改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分别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香园。再后来,龙太常花园的继承人家道中落,将园卖与一经营蚕种生意的商人,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其又称作广大园。龙廷槐则获得黄氏故园的中心部分,并在无意复出官场后将继承部分予以拓建,侍奉年迈的母亲入住,旦夕读书其间。并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这也是清晖园园名的由来。

龙氏子孙对园内的建筑物曾多次组织重修、增补和改动,逐步构成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园内原有的一些实物,可以看到后人修建的痕迹。如船厅下面的匾额“绿云深处”是乾隆帝之子成亲王手所书;斗洞旁边的“归习寄庐”是李文田辞官归故里时所题;原先正门之上“清晖园”三字,出自清代湖南大书法家何绍基之手。龙廷槐之子龙元任雇工修建了碧溪草堂这组建筑物。龙氏最后一代清晖园主人龙渚惠还带领设计师和工匠远赴苏州园林, 吸取江南的造园精华。花亭曾被大风吹倒,也是龙渚惠于1888年重建。在龙家几代的经营下,清晖园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风貌。

1959年3月,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来检查工作时特地视察了清晖园,对这座古代庭园给予高度评价和重视,指示应将其作为文物加以保护、重修,并特地拨专款予以补助。修复工程于同年4月动工,省县人民政府分别为此拨出专款,于国庆十周年前夕峻工。重修后的清晖园,把左邻的楚香园,右邻的广大园以及附近的介眉堂(龙宅)、竞勤堂(杨宅)等合并一起,因龙氏兄弟析产而分割一个多世纪的园址,至此复合为一。经解放后的大规模修复、扩建,清晖园面积由原来的六千六百多平方米扩大到九千七百九十五平方米。重修期间,让园内的碧溪草堂、紫洞船厅、惜阴书屋等一系列建筑物恢复了原来的样式,保持了其原有的独特风格。进入九十年代,顺德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进一步开发顺德的旅游资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修复扩建清晖园,使清晖园的游览面积扩大至二万二千平方米。

  2 宝林寺  宝林寺原址在大良镇内的凤山南麓,初名柳波庵,宋代以前一直以供奉观音为主。一说该寺始建于五代之南汉殇帝光天一年(942年),另一说人为该寺建于五代南汉末朝(约958年),两种说法都表明该寺的历史距今已千年有余,故有“未有顺德,先有宝林”之说。在清康熙初年,肇庆庆云寺僧人元亮,驻寺传承禅宗之临济宗,遂令寺院的香火,更胜前朝;此时“柳波庵”便易名为“宝林寺”,取“净土七宝树林”之意。

宋咸淳年间,名僧德钦和尚,云游至此,开坛说法,禅宗南播,寺院的规模和影响逐步扩大。至明景泰初,已为地方首刹。至明景泰三年(1452年),顺镇开县,也才有了“顺天之德”这一皇帝御赐县名的说法。此时每遇国家大典或开读朝廷诏令,则地方长官绅士集合寺庭举礼。作为佛教场所,宝林寺香火兴盛,香客众多。宝林寺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更见证了顺德人文面貌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据当地人罗天尺所著的《五山志林》载,闻名遐迩的肇庆鼎湖庆云寺开山栖壑禅师,原也是在宝林寺剃度的顺德龙山籍僧人,所以顺德宝林寺在佛教南宗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后因年久失修,加上扩路和兴建文化公园等城市改造,顺德政府于1995年5月易地于大良太平山西麓重建,1998年10月落成开光。新寺主体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共展拓山地12万平方米,其中8.3万平方米建为寺前公园和居士林。新宝林寺依山构筑,巍峨壮观,主体建筑为仿宋、明两代风格,据说属目前广东最大寺院。新寺山门壮丽,佛殿庄严,经阁肃穆。寺旁两山环抱,环境清幽,前可远眺市貌,后能观旧寨古塔,富有深山藏古刹、蟠龙绕祥云之景象。据到过宝林寺的国内权威高僧说,宝林寺也是目前全国新建寺院中,面积最大,气势最雄伟,风格最为独特的。

宝林寺共分三个区域。第一区是游览区,由寺前公园和居士林组成,占地8.3万平方米。穿过牌楼,即到雄伟壮观的回朝壁,壁前有石雕巨龟的放生池和天坛宝鼎,构成巨幅佛门圣景。第二区是虔致区,由华表(石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堂、地藏殿组成。整个建筑群依山而上,古朴肃穆。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牌匾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大殿是水泥仿古建筑,是广东目前最大的单一佛殿。第三区是配套区,由藏经阁、斋堂、僧舍、方丈室等组成。

宝林寺中的三宝珠佛来自于天台山,金贴之五百罗汉出自浙江东阳能工巧匠之手,碑廊展现了来自全国三十多个省市书法名家的墨宝。总之,作为一座比原有建筑更为壮丽的禅林,宝林寺不但成为当今顺德民众的佛门圣地,确实见证了顺德地方信仰历史的发展过程。宝林寺的由衰转盛过程也充分体现了顺德民众传承历史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3、西山庙 西山庙原名关帝庙,因建在县城西山(凤山)山麓,故俗称西山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历经重修、拓建。庙依山而建,面向东北,主体建筑沿纵轴线排列为山门、前殿、正殿二进,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 山门面阔五间,脊顶通饰石湾陶塑双面组画,均为《三国演义》故事题材,人物古朴传神。正面门额悬“西山庙”金漆木雕竖匾一块,其左右为晚清时石湾文逸安堂造的陶塑“二龙争珠”,下为砖雕“渭水求贤”及麒麟、凤凰等组画。门旁悬挂金漆木雕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 前殿和正殿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门混合式梁架结构。正殿遮檐板饰有花草、人物木雕等,附龙形装饰转角斗篮。楹柱有方有圆,用材有木有石,石方柱边多作竹节形、棱形、圆形等装饰。柱础有覆盘、瓜愣、方形、门形等形状。正殿圆木柱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所刻联语一对:“地脉控三城,赖有圣神长作镇;帝心超万古,相从裨护亦传名”。上联指顺德古城只有东、南、北三城门,西面建关帝庙于此;下联指追随关帝的周仓、关平也留名于世。殿堂之内,供关羽坐像,高两米,铜铸,重1500公斤,为清代早期之物。左右雨侧分别为关平、周仓立像。神龛装饰“二龙争珠”、“双凤朝阳”漆金木雕,左右墙上悬挂“封金挂印”、“战古城”等漆金木雕。正殿两侧分别为观音堂和罗汉堂。诸像神态各异,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庙内的墙头,均饰有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的灰塑组画,一幅幅的“翠鸟凌波”、“太平远眺”等作品,无不古传神;而“群仙贺寿”、“八仙过海”、“老子出关”、“桃园结义”、“千里送嫂”等石湾陶塑墙上组画作品,更令人目不瑕接,流连忘返。 西山庙之右侧,原为三元宫,是大革命时期“顺德县农军干校”旧址,现为县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室。三元宫之左侧现为“顺德市农军干校旧址陈列馆”。这是在市委、市政府、宣传部、文体局等上级领导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于一九九六年五月一日建成对外开放、展览的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右山坡上,建有碑廊一座,内藏顺德古碑刻18通,既有反唤顺德人民反对鸦片毒害的《防御英夷碑记》,又有反映顺德人民龙舟竞技历史的《压尽群龙》碑刻,还有记录顺德水利史料的《通乡筑园碑记》和《几美访疏河碑》,等等。1985年夏,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西山庙。1987年开放以来,吸引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热点。1991年公布为顺德县文物保护单位。

4、陈岩野先生遗迹:(现存四处)1岩野先生墓:在大良渡头巷,相传明未岩野殉国后,好友将他的衣冠奉葬在这里,墓立有石刻造像和墓志。墓园栽植红豆树,有六亭。2锦岩公园:在大良镇北门锦岩岗,距离岩野墓不远,1959年重修扩建。相传岗边锦岩庙内的东庵,是岩野先生读书处。3岩野先生祠:在锦岩庙对面,相隔一条横街,岩野先生在这里出生,也曾在这里授徒讲学。4雪声堂:是岩野先生故乡读书处,1917年重修。

  5、太平塔

  位于大良镇太平山上,因山下为旧寨乡,故又名“旧寨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也由知县倪尚忠倡建,百姓助捐而成。塔身为青砖构筑,高七层,八面形,为我国古塔建筑的“密檐式”,沿阶梯可达塔顶。坚固布耐久,能抗御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塔的第三层有红砂岩石匾,朝东一块刻“天门瑞气”,朝西的刻“震旦玄光”。1991年5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与青云塔隔河遥相呼应,两者俗称“姐妹塔”。 搞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珠江纵队,曾驻守此塔,击败日寇、伪军和土匪千余名的联合窜犯。1959年有关部门立碑塔旁,记述这件事。

  6、神步塔

 青云塔在辽阳大良镇神步岗上,原名神步塔,亦称青蒙塔。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知县林大佳捐资兴建,六角七层。这种砖木结构时代特征明显,对研究古代高层建筑技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塔原为“松阳十景”之一,名“塔溪绿涨”,古塔、古木与山水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显得更加古朴雅致,熠熠生辉

  7、顺德生态乐园

顺德生态乐园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省级旅游度假区——佛山顺德区均安镇占地面积近3000亩,约等于200万平方米,是一个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是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东生态学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旅游生态基地,并被评为顺德十景之一 ——“ 乐园野趣 ” ,乐园内基塘众多,大小山峰22座,湖光山色浓荫碧绿,自然风光美丽如画。 这里拥有典型的岭南丘陵地貌,20座青山错落分布,湖泊连绵,原始植被保存完好,空气中充溢着树木的清香;“桑基鱼塘”农庄区展示着这种珠三角已近消失的传统生态农业;园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上万只野生鹭鸟栖息其间,自由自在的蹁跹飞舞,群鹭聚集的“万鹤岛”已成为省内新兴的观鸟佳地。在这里人与自然是最亲密的朋友,置身于其中仿佛人在画中游。  生态乐园由生态广场区、龟山湖自然保护区、东湖区、生态农业区四个主要景区组成,展示出各自不同的生态主题,表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生态意境。生态乐园内多种独特娱乐休闲项目:山洪景观、北国风光、清凉飞瀑、吉尼斯凤凰石雕、舞台表演、珠三角风情馆、甜蜜双人车、逍遥竹排、游船观鸟……令人陶醉于山水之间,乐而忘返!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郑贞文(1891年—1969年) 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著了多种自然科学著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

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

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

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学一代宗师

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

中国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近代和现代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先后荣获“斐陶斐”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为报效中国,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

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

郑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

福州是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开拓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奠基人,物理学开拓者和奠基人。

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萨本栋是中国物理学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获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萨本栋比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旱被中国中央研究院承认的物理学家,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被誉为物理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

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

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

近代和现代中国电信网络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

因刘宜伦,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县谭头镇一个小商家庭。电信网络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国入普度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36年,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又在该校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转入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的30/32路脉码调制系统设备及配套专用仪表,为我国通信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的道路。

中国近代和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中外思想学家。

朱谦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牵,福建福州市人。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中外思想文化学家。191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我国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使他深感到“以为欲救中国,须根本上从文化着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复兴,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复兴。”

中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

中国近代和现代石油石化的创造者,石油炼油技术的奠基人

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年,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开创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际地震波传播先驱者。

傅承义(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闽侯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0年进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1941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6年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到中央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傅承义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等研究 。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

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

创建中国人体科学者,核弹和导弹结合技术开拓,奠基者,国防超级电脑开拓,奠基者。

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

震旦打印机亮橙色灯怎么办

震旦打印机亮橙色灯原因:1、打印机亮橙色灯是因为打印机无法识别墨盒,最常见的原因是墨盒芯片接触不良。2、卸下并重新安装所有墨盒。仍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